囚绿记的教学反思(含五篇)

时间:2021-03-03 00:4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囚绿记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囚绿记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囚绿记教学反思范文1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囚绿记教学反思范文2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达32次。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囚绿记教学反思范文3

《囚绿记》教学思路的考虑: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 《〈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第二篇: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第三篇:《囚绿记》教学反思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王淑斌

【摘 要】以《囚绿记》的教学为例,对教学设计、课堂节奏、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节奏 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B-0074-0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李镇西曾根据自身的成长实践,给出“反思型教师”的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讲,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的平凡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为了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收获成熟的果实,笔者试以《囚绿记》的教学为例,对教学设计、课堂节奏、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为“反思型教师”的养成提供一定的镜鉴。

反思之一:教学设计和课堂节奏是否合理。

备课时的设计是,因为这个班的进度慢了,所以要赶课。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满,问题很多,学生却好像特别迟钝,学生回答不出,笔者只好一一点拨:“请看第几段倒数第几行,好,就是这句,请大家一起朗读这一句,边读边在句子下面划横线,这——就是答案”。整节课都是笔者在自问自答,自我陶醉,口干舌燥,最后却发现学生没有太多参与感,仍然一脸茫然。课后,笔者满身疲惫,带着深深的挫败感,开始反省:第一,在备课时笔者的方向就错了,不能为了赶课而赶课,如果仅仅是为了赶课,水过鸭背地讲完一节课,然后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这节课我已经讲完了”,这肯定是不对的。这样做不仅效率低,还浪费时间,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慢慢品读文章得到的感悟深刻。第二,上课时笔者抛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给学生思考时间本来就不够,细碎的问题又把课文切割开来,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所以学生回答不出来也很正常,偏偏笔者又心急,就把课堂包揽下来,不仅自己累,学生也一无所获。

反省之后,笔者给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课堂安排如下: 首先结合预习的资料,教师介绍作者经历及时代背景。

然后在黑板上写出问题,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问题如下:(1)前四段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3)作者为什么囚绿,被囚禁的绿藤有什么特征?(4)你能理解作者“囚绿”这一行为吗?(5)作者为什么怀绿?(6)回忆《雨巷》,什么是象征?本文有什么象征意义?(7)学生分小组交流,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引导拓展,给学生讲生命的意义,讲老舍、三毛、海明威生命过早凋零;讲史铁生、司马迁、斯宾塞、尼克胡哲生命顽强地生长,生命要向着光明、向着希望、顽强不屈地生长。这节课,让学生细细品读,慢慢思考,互助互利地合作,笔者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欣赏者,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人,一个燃放烟花让学生看到生命之美的人。学生与教师,各有所得。

反思之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否高效。新课改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般是分三步走:第一,在黑板写出问题,先让学长自主研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二,小组交流。第三,请小组代表发言。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如果仅仅这样做的话,学生学习的效果其实并不够明显,比如交流的时候,因为学生天性不一样,有些学生要么趁机聊天要么游离于交流圈之外;比如应该派小组代表的时候,这些学生却一个推给一个,结果谁也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最后还是要教师点名。这样的问题,在上《囚绿记》时也一一暴露。课后笔者也做了反思:大致的方向有了,笔者还能不能做得更细一些,监督和激励机制再完善一些?经过一番思考,笔者对学习小组提出进一步要求:第一,每一个小组都要有组长,负责组织活动;要有记录员,负责记录大家交流总结的要点;要有纪律委员,负责维持纪律,提醒组员不能随便聊课堂以外的事,不能走神。组长、记录员和纪律委员由组员轮流担当。第二,每一个组员都必须按照学号的顺序,轮流在最后的发言中,陈述本组的观点。第三,思考的问题,本组只要有一个人会,就负责把全组人交会。所以在全班面前的总结,不是个人智慧的体现,而是全组智慧的体现,看哪一个组更强,更团结,更有凝聚力,笔者当堂表扬。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率高多了。反思之三:引导学生课后提升能力的方式是否有效

一篇课文讲完了,难点重点讲完了,配套练习讲完了,学生真正掌握了吗?学生能力真正提高了吗?学生可以回答得出,《囚绿记》的主旨,它用的艺术手法,用得好的字词句;能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去慢慢体会作者的感情,在练习中,遇到类似的艺术手法,类似的优美的字词句,也能够大致体会得出来。好,这篇课文学习,到此为止。

但是在课后反思中笔者追问自己:还能够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吗?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具备阅读能力,更要具备表达能力,学过的手法也好字词句也罢,要能够融入学生的表达当中,表达学生真实的内心和真实的生活,最好能够做到信手拈来。

于是,笔者的课后作业,是一篇小作文。长的七八百字不嫌多,短的一两百字就一个段落也不嫌少。比如,之前学习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人语言精练传神,课后作业是命题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的TA》,要求学生用最简练的言语,在事件中展现叙述对象“为何让我喜为何让我忧”;《荷塘月色》里有几个句子用了通感,课后就请学生自己选择描写对象,至少有两个句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表现叙述对象的特征。这次的作业要求,任选一物,用象征的手法。有一位同学写了一首诗: 马

身披赤色丝毛,蹄下万里成娇。不管腥雨血染,只把长空对嚎。

暂且抛开诗歌各种严格的要求,对于象征这个手法,这位同学已经能够活学活用了。在写作业的前一天,这位同学因为段考成绩不佳,情绪很低落,他找笔者聊天,笔者鼓励了他一番,他最后是眼神坚定地走回教室。“蹄下万里成娇”,是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不管腥雨血染,只把长空对嚎”,是他不管面对学业上多大的困难,都会执著、坚定走下去的决心。虽然只是一首诗歌,没有按照要求写一篇短文,但是训练的目的已经达到,不仅巩固“象征”这个知识点,也提高了学生表达自我情感的能力。

以上从备课及课堂节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提升能力等方面对《囚绿记》教学进行的反思,不一定完美,却实实在在地让笔者得到了一些进步,也让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学习空间。

【作者简介】王淑斌(1984-),女,广西武宣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中二教师。

第四篇:《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1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囚绿记》教学反思2

研读《囚绿记》后,往往会产生疑问,作者真正喜欢的是常春藤这种植物吗?不,应是此时此地处于逆境的植物,更是绿这种色彩所蕴含的意义。由藤到绿,在作者心中由实转虚,绿成了一种情感载体,一种信念代表,由具体植物升华了。结合文本的多处语言线索,我以为绿的含义应是多重的,它可以包括:爱的承受者,自然的代表,生命、希望的象征,不屈、执着追求光明精神的象征。而绿的多重含义使得对主旨的理解也呈现多重状。所以我以为,要理解好主旨,应从绿入手。理解绿的含义,就离不开对植物外部特征、内在品质、生存环境、他人评价多个方面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会抓、读文中关键词句。想好需要教学的内容,就需要将教学的结构梳理出来,从哪里切入呢?如何让它更具条理性?我反复斟酌后,决定从题目切入,“囚绿”二字化为问题,绿是什么?为什么囚绿?如此一来,问题简单了。前问探讨绿的含义,我将之具化为:感受绿的形象,感悟绿的深层含义;后者探讨主旨。教法设定为学生活动为主,自主阅读、研讨、交流,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学生。希望在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类散文的鉴赏方法。

课上完了之后,我对这节课颇多遗憾,文章解读任务完成,作为拓展的比较阅读朱自清的《绿》只能留作作业了,主要问题在课堂进度前松后紧,说明设计还是有问题。再加上借班上课,对学情把握不够准,与学生的默契度也不够,学生找的关键点与评价深度与预设有些出入,使得文本解读推进较慢。反复思量后,我觉得在以下方面还是可以再做斟酌:

首先,导入的诗歌谜语引入可以选择更浅显些的。我所选的费冠卿的《挂枝藤》一诗““本为独立难,寄彼高树枝。蔓衍数条远,溟濛千朵垂。向日助成阴,当风藉持危。谁言柔可屈,坐见蟠蛟螭”,本意是展现藤看似柔弱,却懂得借力壮大自己的特点,再加上“枯藤老树昏鸦”的“枯藤”萧瑟忧愁的意象特点,能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人眼中看来是不同的,借此让学生思考陆蠡眼中的藤是如何,体会他的心境。可惜,刚上高一的学生毕竟古诗文积淀不够,刚看到诗,学生哑壳了。解释诗句用了些时间,学生最后也猜出是藤,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理解层面,没能真正进入情境。

其次,是不是每一课都得把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呢?课后,我试着把这一环节去掉,发现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依然明确,对文章理解根本不受此影响。由此,我得到一点启示,何必拘泥于旧例呢!教学角度是丰富的,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一课一得有何不可?若能让这个“得”再深刻些,学生的收获才是真实的。如果每篇散文都照着分段、概括段意与中心、分析内容、鉴赏写作特色等一路下来,学生学到的内容往往是泛化的。倒不如结合学生需求,按照文章的特点,每篇课文一个侧重点,实效性更佳。

再次,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质疑环节。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将疑问提出,我将之收集起来,归纳整理,然后再课堂上解决。教学过程中感觉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在围绕教学目的完成教学步骤时,文本中还有些语句问题学生不明白的,那么通过这个环节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只是,在初步接触课文时,学生提出的问题部分或是较浅,或是纠结于某个词句的意思;但在学习进入一个阶段后,学生发现问题往往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所以,课后我想,是不是将初始问题打出来,有些在下文探讨中就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就放后解决,有些难解的小细节点,简单点拨下,时间不应分配太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随着讨论深入生成新的问题,放在后期探究学习阶段质疑、交流、互答,也许能给老师们带来更多惊喜。我们应该记得: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集体思考比教师单人思考的力量大得多。

还有,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学生在读过两遍课文后,很快能找出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但谈来谈去就在这一层上了,难以深入,而文章对绿的形象塑造明显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作者评价绿就用了一大堆生命、慰安、希望等等词汇,还把它视作自然的代表等。显然,得出结果容易,但把文章读深、读透,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去咀嚼字里行间的深意。要教会学生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建立绿的形象,抓关键词,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修饰语。显然,在我巡查更小组研读课文时,我强调了读懂形象的方法,有些学生就能找得更集中些,如外部形态,作者反复强调的“柔软”等相似的词,就是要强调常春藤弱者的形象,再深想下为何一定要强调这一点,这就与作者自身的境遇与心情有关系了。作者在生活中经济窘迫,为生活奔波,不如意的事很多;身处的是备受日寇侵凌的时代,中国是弱者,所以无形中,他更关注弱者的生存状态,当然这样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因此体会作者用意,更易由此触摸到主旨所在。因此,在课后,我更坚定了重分析过程这个观点。有些问题看似简单,马上能找到答案,实际上还未深读,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对那些学生确实能理解掌握的,教师也不宜滥用时间。

《囚绿记》教学反思3

20xx年12月3日,我上了一节青年教师“三维助学”竞赛课,选讲的课题是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课后我就这节课做了深入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由于学生课前预习较充分,我也认真的批改了学生的《导学案》,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较活跃。就连平时不怎么举手的同学,也能参与课堂发言。这节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独立阅读,画出描写绿藤的句子,并思考这些描写的特点,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旁注,并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二个活动是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出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第三个活动是写作小训练。假如绿友常春藤确有灵性,充满智慧,或许还读了《囚绿记》这篇美文,又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此时此刻,还可能发生怎样故事呢?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写一小段话,然后全班交流。

通过上述几个活动的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旁注的习惯得到了巩固。同时,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精细。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教学任务没能充分完成。这节课除了“品读鉴赏”之外,我还安排有“延伸迁移”和“拓展训练”两个部分。但是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我为了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就放开让他们说了,这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后两个环节完成的不好。此外,关于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给学生的总结比较仓促。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我觉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保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做好旁注的习惯。同时,继续提高自己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我觉得像《囚绿记》这样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很有帮助,文章蕴含的主题对学生也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并将这些作品归类总结,将其整合为写作素材,让学生积累起来,可能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囚绿记》教学反思4

20xx年12月1日,我上了一节青年教师达标公开课,选讲的课题是陆蠡的一片散文—《囚绿记》。讲完后,我又参加了听课老师的评课,结合大家在评课时的观点与评价,我又做了深入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第一,课时安排比较恰当。因为《囚绿记》是新课文,对我来讲也是新授课。有的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安排了两个课时,我经过备课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再加上对这篇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方面的价值的预估,决定对这篇文章安排三个课时,同时把拓展训练、写作训练和现代文阅读鉴赏训练融入其中,以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本节公开课我选的是第二课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学生做的很充分,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充分。这节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独立阅读,画出描写绿藤的句子,并思考这些描写的特点,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旁注,并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二个活动是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出自就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第三个活动是写作小训练。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两幅图片,运用所学的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描述图片中的内容,并在语言中寄寓某种精神或哲理。 通过上述几个活动的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旁注的习惯得到了巩固。同时,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第三,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精细。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教学任务没能充分完成。这节课除了“品读鉴赏”之外,我还安排有“延伸迁移”和“拓展训练”两个部分。但是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我为了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就放开让他们说了,这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后两个环节完成的不好。此外,关于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给学生的总结比较仓促。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我觉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保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做好旁注,同时,继续提高自己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我觉得像《囚绿记》这样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很有帮助,文章蕴含的主题对学生也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并将这些作品归类总结,将其整合为写作素材,让学生积累起来,可能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囚绿记》教学反思5

在新课程下,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结合学校倡导的“四步三查”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尝试。在此,就活动中我所教的《囚绿记》一课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学习模式要预先设定好。

开学之初,我已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合作小组,在小组里,由组长负责安排组员的合作互助对象;每次讨论或活动中的组织者、书记员、总结发言人等都事先安排,轮流担任;讨论结束后,每周小组作总结,奖惩分明。这样事先安排好,形成固定模式,一旦进入到小组合作阶段,学生就可以训练有素、不需在学习讨论内容以外的事情上面花费时间,同时总结、奖惩也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课前应精心预设教学环节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可多预设几个,择其优者;预设问题要具体;对学生的反应也要作预先设想。教师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使教学目的更明确,节奏更紧凑。当然,出现了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习中要关注学生实际。

学生层次不同,教学中要各有照顾,因此基础知识可以自主学习为主;中等层次的问题则可放入小组讨论中;稍难的题目可在教师的揭示引导下在全班展开,学生即便是只言片语也要找到闪光点,大加赞赏,鼓励学生动脑筋发言,最后集体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鼓励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找准闪光点,有的放矢地表扬才有实效。

四、要体现语文教学特点。

语文首先是语言的学问,课堂上书声琅琅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无论是对语言的品评还是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都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咀嚼体味,感受语言之美,愚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赏析语言之道。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确实如此,一堂课下来后自己再来回想,总觉得有若干不足,但我想,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应该让它们成为自己教学上的指路灯,指引自己走向成功的殿堂。

《囚绿记》教学反思6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在这篇课文上,我更多的注重文本的解读。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梳理全文。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如“绿”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囚绿”的?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的挚爱?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囚绿记》教学反思7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囚绿记》教学反思8

高效课堂观摩课《囚绿记》上完了,这节课从准备到完成可以说给我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也为我今后的语文课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觉得在这次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十二·五科研教师高效课堂观摩课活动中受益匪浅。

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图片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绿色的象征意义。在图片的选择上我重点选取了各具象征意义的四幅图:充满生机的幼苗,向着阳光生长的大树,沙漠中的绿洲,绿色的梯田。优美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对绿色的象征意义的联想。这样既顺利的导入了新课,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了理解。

二、对课文内容探究,主要采用小组探究交流的模式。在课前预习中,我让各组组员把对课文理解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馈给组长,再由组长反馈给我,我再挑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做到多媒体课件上,在课堂第一轮讨论中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在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就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学生问题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两个更为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第二轮的讨论交流。这样既做到了有的放矢,又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好主题。

三、在课堂中加入如何面对人生困境的延伸拓展。让学生们学习绿色顽强不屈的精神,完成了本课的德育目标。这里面我插入了最近的几则有关高中生自杀的新闻,请学生们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觉着这个环节体现了一种大语文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觉对学生的调动不够,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所以自我教学感觉不够好。我觉得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我在以后教学工作中着重努力的地方。我会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在这堂课中我对学生的激励不够,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本来就很拘谨的学生就更不敢再课堂中积极发言了。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也显得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同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觉得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囚绿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9

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在备课中,我花了大量精力在文本的解读上,力图用简单明了、环环相扣的问题来贯穿全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和同学们立足课文,我用线索贯穿全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强调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自然流畅。

另外,从身边的绿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广,并在他们的语言表达中自由地进行自我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从“绿”的象征意义入手,注重相关知识的拓展,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生从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明白了本文的象征意义,从而顺利完成了尊重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教他们阅读象征意义散文的方法。

整节课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有所得,但是还有少部分学生没真正参与进来,这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有关,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个人人都乐于参与的课堂,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对话过程中,自己还要注重教学语言,更丰富有趣一些。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动口环节,如果能带着感情读读“绿”就会更好,学生也要增加动手环节,如果能写写“绿”,写出他们的真实所感,写出文采来,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囚绿记》教学反思10

xx11月2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高一(七)班公开讲授《囚绿记》这篇课文。到场听课的有七位老师,由于时间匆忙,只有两位老师对我的授课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这堂课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这两位老师的点评和我个人的感受,下面我将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效果两方面对本次公开课作教学反思。

第一,我的课前准备比较充足,教案和导学案作了两次删改,并写了祥案。课前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准备这一堂公开课,而这三天每天我都要到班上课,所以准备的时间加起来最多只有两天。在这两天里我反复阅读《囚绿记》这篇课文,充分熟悉并钻研文本。同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辅助完成导学案和教案,但由于时间紧张,来不及制作课件,所以选择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这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瑕疵。为了弥补这一瑕疵,我决定迅速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学生们几乎全员参加,对开展语文学习兴趣小组这一课堂讨论活动热情很高。所以在授课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讨论的成果也很有价值。这一做法我认为不仅仅是应急之作,而且在我日后的教学中仍会沿用,这两天我把兴趣小组量化评分细则制作出来了,从而把这一兴趣小组活动纳入我语文教学的正轨。时间紧张是我这次公开课讲授不够老练的一个客观原因,但从主观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能力确实有待提高,特别是听了我们语文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后,顿觉和她们的教学能力的差距还很大。但是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并将其规范化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收获,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收获的优势,向高效课堂的目标迈进。

第二、课堂效果前半节课较为沉闷,原因是对学生的课前预设未把握准确,导学案“问题探究”的这一问题设置较难,所以这一环节比预想多用了五分钟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导致课堂教学的后半段的亮点没有得到充分突出。教师觉得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一定会觉得简单,所以在课前对学生的能力做好准确的预设非常重要,以免无谓地浪费时间。怎样对学生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设呢?我认为这就取决于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如果教师每次上课只是自顾自地满堂灌,不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那么自然就难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如果教师每次批改作业只是简单地打一个“阅”字,不关注每个学生的答题方式,那么必然地就对学生的能力模糊于心。这样的教师是难以对学生作出充分而准确的预设的。我虽然很庆幸我不是这样的教师,但这次预设确实并未做得十分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上和作业上对学生们多留心,关注并了解学生,从而让我的教学更加顺畅地进行。

“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一堂课,实现“教好书”这一目标,而且需要教师细心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学生“学好书”这一终极目标。而我作为一名新近教师,每讲一次公开课,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吸取教训、保存优势,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我教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一课一反思,一思一进步,这便是我写下这篇教学反思的目的。

《囚绿记》教学反思11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作者1937年在北平与公寓外的常春藤枝条交往的一段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被日寇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苦难命运,鼓励抗战军民忍受苦难,坚贞顽强、坚定信念、抗战到底。这篇文章线索明晰,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意义深远,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含蓄隽永的特点。教材单元选用这篇文章,能够很好地帮助高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这类散文的理解,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抒情的写作技巧。

针对《囚绿记》这篇散文的文体内容特点,备课时我设计了欣赏绿之美---体会绿之情——探究绿之魂——畅谈绿之悟几个环节,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情感的主要载体——常春藤枝条的绿,欣赏文章描写绿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笔下常春藤的特点和描写绿的方法,梳理出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情感,然后补充介绍作者背景及当时在北平的处境心态,比较被囚的绿藤和被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相似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抛开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笔下虽被囚禁但始终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向黑暗屈服的绿藤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共鸣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节课的实施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流程,重难点的学习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课堂反应积极,参与热情较高,听课老师评价比较理想,但反思这堂课仍有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处理单元意识不强,没有把握好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没有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过于追求全面,没有进行合理裁剪取舍,因而导致后面的一些环节实施过程仓促,学生的接受参与打了折扣;三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识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仍纠结于传统意义,不能调动学生产生出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的独特的个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宽广,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多些思考、联想、共鸣。

《囚绿记》教学反思12

一、课前导入

师: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请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我请了两位穿着绿衫的同学来回答。)

生:我们一般很难想象得到将绿色囚住,很新颖。

生:我感觉在一个很封闭的环境中,满眼都是绿色,但为什么囚住的是绿色呢?

师:恩,很好,这两位同学即充满了想象,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那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质疑一起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大约3分钟)

三、合作探究

师:好,大部分同学已经阅读完毕。那么请大家看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生:(齐)常春藤。

师:什么地方的常春藤?

生:(齐)窗外。

师:能不能将视野再扩大一些呢?

生:(齐)北平的一家公寓。

师:这是几星级的公寓,三星级?四星级?

生:(呵呵直笑)没星级!很简陋。

师:(笑)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那作者与这绿色是日久生情呢还是……

(没等我说完,学生抢着回答。)

生:(齐)一见钟情!

师:(笑)文章当中是怎样说的?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喜欢这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那我怎么没有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的宝贵啊?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明显在语气上加强了。)

师: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学生思考,短暂的沉默。)

生: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些都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怀念,焦 急的等待之情。

师:也就是说绿色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师:那除此以外呢,这句话还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视同至宝”说明他把绿当作宝贝一样珍爱着。

生:作者说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说明绿色给与他慰安。

师:我们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着这片绿,那么让我们继续这样绿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

师:看来时间长了,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

生:依赖。

生:不仅仅是依赖,作者的欢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师:(迷惑状)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觉得这不仅是欢 喜,简直就是惊喜嘛!(很有感情)绿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还有快乐。

(学生鼓掌。)

师:(微笑)这位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也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

生:作者是以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情”来看常春藤的生长。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

(女生齐读5~7段。)

师: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来进行,好吗?

(学生思考。)

生:绿是如此的可爱。

生:绿是如此的温柔。

生:绿是如此的生机勃勃。

生:绿是如此值得我们留念、依赖。

生:绿是如此的寂寞。

……(这里例举一二)

师: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请同学们三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

生: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师:那么我们请同学齐读这段,具体来体会作者这“自私”的念头。

(学生齐读。)

师:作者有这样自私的念头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欢绿色!

(师板书:喜欢。)

师:有个成语是“引狼入室”,我们在此处可以称什么呢?

生:(齐)引绿入室。

师: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生: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师:我们一起来大声的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我怎么好像没有体验到那种“超越任何种的喜悦”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齐)我们自己。

(学生再次齐读。)

师:(笑)恩,我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了,不错不错。

师: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生:(齐)绿友。

师: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

师:说得很好,看来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呢?

生:(齐)没有。

师:这位绿友怎么了?

生:它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师:看看还有没有变化?

生: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最初“绿友”是什么样子的?

生:浆液丰富的柔条。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饱满,仿佛手轻轻一碰就会有水溢出。

生:我倒觉得怜爱。

师:(微笑)感觉如同这柔条一样丰富嘛。看着绿友的固执、衰弱作者情感有那些变化呢?

生:作者有些恼怒。

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了。

(师板书:恼怒。)

师: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啊。我们现在请男生朗读一下8~11,体会一下情感的变化。

(男生朗读。)

师:文章看到此处我不禁要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启示呢?请你们互相讨论一下吧。

(生热烈地讨论。)

四、扩展延伸

生: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生: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

(生鼓掌。)

师:(笑)看来同学们很认同这个观点,那我想问,“它”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

生:可以指爱情吧。

(笑,同学都笑起来。)

师:(笑)好的,我们同学谈到了友情爱情,“它”可不可以指亲情?

生: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师:那种爱叫什么呢?

生:(齐)溺爱。

五、主旨探究

师:(微笑)我们同学说得很好哦。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

生:(齐)不是。

师:你们怎么那么肯定?

生:因为这篇文章最后说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师: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全体同学齐读。)

师: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一方面写了当时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作者终于释放了这绿色。

师: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生:“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师:最后我们再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了。

生:(齐)囚人。

(板书:绿囚。)

师:请同学们在最后一个方框中填上字。

生:人。

师:什么人?

生:(齐)中国人。

师:中国人有没有屈服于这“方框”中呢?

生:没有。

板书:

中绿囚国人

师: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生: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六、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也想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

章主旨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我们同学收获的启示错了呢?

生:(齐)没有。

师:是啊,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师结束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那片绿色,更是寻找光明!

下课!

《囚绿记》教学反思13

11月14日下午,我参与了州语文教研组的“同课异构”活动,和市四中的万秋园老师同讲《囚绿记》。

《囚绿记》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散文。不同的散文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源于文中不同的形象。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文章的情感和形象,设计思路围绕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分析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处下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思考,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很好的方法。另外,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采用了设置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设置需要有层次,由易到难。我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是思考“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达到了梳理文章结构的目标。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借这个问题引出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之后的两个探究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称呼的变化说明什么?”以及“怎样理解‘魔念’?”需要学生结合全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问题层层推进的同时,学生也深入理解了文章。

然而,正如课后讨论时一位老师说的一样,采用设置问题的教学方式,学生反应会很生涩。整堂课上下来,课堂气氛并不活跃。赞科夫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由于经验的缺乏,我对高中学生学情不够了解,有的问题设计得过难。比如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理解‘魔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我在提问前并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如果先让学生说说“魔念”是什么?再来理解“魔念”在本文中的含义,可能效果会更好。

在课后的研讨中,很多老师都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上课不如万老师流畅和镇定,同是新教师,就这一点,我的确做得不够好。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收到了老师们中肯的评价和宝贵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更积极地学习,争取把课上得更有语文味,更自如。

第五篇:《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1

在新课程下,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结合学校倡导的“四步三查”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尝试。在此,就活动中我所教的《囚绿记》一课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学习模式要预先设定好。

开学之初,我已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合作小组,在小组里,由组长负责安排组员的合作互助对象;每次讨论或活动中的组织者、书记员、总结发言人等都事先安排,轮流担任;讨论结束后,每周小组作总结,奖惩分明。这样事先安排好,形成固定模式,一旦进入到小组合作阶段,学生就可以训练有素、不需在学习讨论内容以外的事情上面花费时间,同时总结、奖惩也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课前应精心预设教学环节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可多预设几个,择其优者;预设问题要具体;对学生的反应也要作预先设想。教师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使教学目的更明确,节奏更紧凑。当然,出现了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习中要关注学生实际。

学生层次不同,教学中要各有照顾,因此基础知识可以自主学习为主;中等层次的问题则可放入小组讨论中;稍难的题目可在教师的揭示引导下在全班展开,学生即便是只言片语也要找到闪光点,大加赞赏,鼓励学生动脑筋发言,最后集体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鼓励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找准闪光点,有的`放矢地表扬才有实效。

四、要体现语文教学特点。

语文首先是语言的学问,课堂上书声琅琅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无论是对语言的品评还是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都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咀嚼体味,感受语言之美,愚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赏析语言之道。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确实如此,一堂课下来后自己再来回想,总觉得有若干不足,但我想,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应该让它们成为自己教学上的指路灯,指引自己走向成功的殿堂。

《囚绿记》教学反思2

11月14日下午,我参与了州语文教研组的“同课异构”活动,和市四中的万秋园老师同讲《囚绿记》。

《囚绿记》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散文。不同的散文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源于文中不同的形象。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文章的情感和形象,设计思路围绕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分析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处下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思考,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很好的方法。另外,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采用了设置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设置需要有层次,由易到难。我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是思考“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达到了梳理文章结构的目标。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借这个问题引出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之后的两个探究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称呼的变化说明什么?”以及“怎样理解‘魔念’?”需要学生结合全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问题层层推进的同时,学生也深入理解了文章。

然而,正如课后讨论时一位老师说的一样,采用设置问题的教学方式,学生反应会很生涩。整堂课上下来,课堂气氛并不活跃。赞科夫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由于经验的缺乏,我对高中学生学情不够了解,有的`问题设计得过难。比如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理解‘魔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我在提问前并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如果先让学生说说“魔念”是什么?再来理解“魔念”在本文中的含义,可能效果会更好。

在课后的研讨中,很多老师都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上课不如万老师流畅和镇定,同是新教师,就这一点,我的确做得不够好。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收到了老师们中肯的评价和宝贵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更积极地学习,争取把课上得更有语文味,更自如。

《囚绿记》教学反思3

高效课堂观摩课《囚绿记》上完了,这节课从准备到完成可以说给我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也为我今后的语文课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觉得在这次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十二·五科研教师高效课堂观摩课活动中受益匪浅。

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图片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绿色的象征意义。在图片的选择上我重点选取了各具象征意义的四幅图:充满生机的幼苗,向着阳光生长的大树,沙漠中的绿洲,绿色的梯田。优美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对绿色的象征意义的联想。这样既顺利的导入了新课,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了理解。

二、对课文内容探究,主要采用小组探究交流的模式。在课前预习中,我让各组组员把对课文理解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馈给组长,再由组长反馈给我,我再挑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做到多媒体课件上,在课堂第一轮讨论中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在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就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学生问题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两个更为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第二轮的讨论交流。这样既做到了有的放矢,又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好主题。

三、在课堂中加入如何面对人生困境的延伸拓展。让学生们学习绿色顽强不屈的精神,完成了本课的德育目标。这里面我插入了最近的几则有关高中生自杀的新闻,请学生们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觉着这个环节体现了一种大语文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觉对学生的调动不够,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所以自我教学感觉不够好。我觉得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我在以后教学工作中着重努力的地方。我会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在这堂课中我对学生的激励不够,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本来就很拘谨的学生就更不敢再课堂中积极发言了。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也显得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同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觉得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囚绿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4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作者1937年在北平与公寓外的常春藤枝条交往的一段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被日寇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苦难命运,鼓励抗战军民忍受苦难,坚贞顽强、坚定信念、抗战到底。这篇文章线索明晰,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意义深远,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含蓄隽永的特点。教材单元选用这篇文章,能够很好地帮助高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这类散文的理解,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抒情的写作技巧。

针对《囚绿记》这篇散文的文体内容特点,备课时我设计了欣赏绿之美---体会绿之情——探究绿之魂——畅谈绿之悟几个环节,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情感的主要载体——常春藤枝条的绿,欣赏文章描写绿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笔下常春藤的特点和描写绿的方法,梳理出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情感,然后补充介绍作者背景及当时在北平的处境心态,比较被囚的绿藤和被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相似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抛开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笔下虽被囚禁但始终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向黑暗屈服的绿藤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共鸣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节课的实施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流程,重难点的`学习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课堂反应积极,参与热情较高,听课老师评价比较理想,但反思这堂课仍有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处理单元意识不强,没有把握好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没有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过于追求全面,没有进行合理裁剪取舍,因而导致后面的一些环节实施过程仓促,学生的接受参与打了折扣;三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识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仍纠结于传统意义,不能调动学生产生出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的独特的个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宽广,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多些思考、联想、共鸣。

《囚绿记》教学反思5

《囚绿记》教学思路的考虑: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

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

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囚绿记》教学反思6

一、课前导入

师: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请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我请了两位穿着绿衫的同学来回答。)

生:我们一般很难想象得到将绿色囚住,很新颖。

生:我感觉在一个很封闭的环境中,满眼都是绿色,但为什么囚住的是绿色呢?

师:恩,很好,这两位同学即充满了想象,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那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质疑一起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大约3分钟)

三、合作探究

师:好,大部分同学已经阅读完毕。那么请大家看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生:(齐)常春藤。

师:什么地方的常春藤?

生:(齐)窗外。

师:能不能将视野再扩大一些呢?

生:(齐)北平的一家公寓。

师:这是几星级的公寓,三星级?四星级?

生:(呵呵直笑)没星级!很简陋。

师:(笑)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那作者与这绿色是日久生情呢还是……

(没等我说完,学生抢着回答。)

生:(齐)一见钟情!

师:(笑)文章当中是怎样说的?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喜欢这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那我怎么没有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的宝贵啊?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明显在语气上加强了。)

师: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学生思考,短暂的沉默。)

生: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些都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怀念,焦 急的等待之情。

师:也就是说绿色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师:那除此以外呢,这句话还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视同至宝”说明他把绿当作宝贝一样珍爱着。

生:作者说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说明绿色给与他慰安。

师:我们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着这片绿,那么让我们继续这样绿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

师:看来时间长了,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

生:依赖。

生:不仅仅是依赖,作者的欢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师:(迷惑状)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觉得这不仅是欢 喜,简直就是惊喜嘛!(很有感情)绿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还有快乐。

(学生鼓掌。)

师:(微笑)这位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也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

生:作者是以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情”来看常春藤的生长。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

(女生齐读5~7段。)

师: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来进行,好吗?

(学生思考。)

生:绿是如此的可爱。

生:绿是如此的温柔。

生:绿是如此的生机勃勃。

生:绿是如此值得我们留念、依赖。

生:绿是如此的寂寞。

……(这里例举一二)

师: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请同学们三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

生: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师:那么我们请同学齐读这段,具体来体会作者这“自私”的念头。

(学生齐读。)

师:作者有这样自私的念头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欢绿色!

(师板书:喜欢。)

师:有个成语是“引狼入室”,我们在此处可以称什么呢?

生:(齐)引绿入室。

师: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生: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师:我们一起来大声的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我怎么好像没有体验到那种“超越任何种的喜悦”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齐)我们自己。

(学生再次齐读。)

师:(笑)恩,我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了,不错不错。

师: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生:(齐)绿友。

师: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

师:说得很好,看来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呢?

生:(齐)没有。

师:这位绿友怎么了?

生:它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师:看看还有没有变化?

生: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最初“绿友”是什么样子的?

生:浆液丰富的柔条。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饱满,仿佛手轻轻一碰就会有水溢出。

生:我倒觉得怜爱。

师:(微笑)感觉如同这柔条一样丰富嘛。看着绿友的固执、衰弱作者情感有那些变化呢?

生:作者有些恼怒。

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了。

(师板书:恼怒。)

师: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啊。我们现在请男生朗读一下8~11,体会一下情感的变化。

(男生朗读。)

师:文章看到此处我不禁要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启示呢?请你们互相讨论一下吧。

(生热烈地讨论。)

四、扩展延伸

生: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生: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

(生鼓掌。)

师:(笑)看来同学们很认同这个观点,那我想问,“它”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

生:可以指爱情吧。

(笑,同学都笑起来。)

师:(笑)好的,我们同学谈到了友情爱情,“它”可不可以指亲情?

生: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师:那种爱叫什么呢?

生:(齐)溺爱。

五、主旨探究

师:(微笑)我们同学说得很好哦。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

生:(齐)不是。

师:你们怎么那么肯定?

生:因为这篇文章最后说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师: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全体同学齐读。)

师: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一方面写了当时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作者终于释放了这绿色。

师: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生:“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师:最后我们再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了。

生:(齐)囚人。

(板书:绿囚。)

师:请同学们在最后一个方框中填上字。

生:人。

师:什么人?

生:(齐)中国人。

师:中国人有没有屈服于这“方框”中呢?

生:没有。

板书:

中绿囚国人

师: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生: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六、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也想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

章主旨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我们同学收获的启示错了呢?

生:(齐)没有。

师:是啊,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师结束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那片绿色,更是寻找光明!

下课!

《囚绿记》教学反思7

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在备课中,我花了大量精力在文本的解读上,力图用简单明了、环环相扣的问题来贯穿全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和同学们立足课文,我用线索贯穿全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强调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自然流畅。

另外,从身边的绿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广,并在他们的语言表达中自由地进行自我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从“绿”的象征意义入手,注重相关知识的拓展,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生从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明白了本文的象征意义,从而顺利完成了尊重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教他们阅读象征意义散文的方法。

整节课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有所得,但是还有少部分学生没真正参与进来,这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有关,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个人人都乐于参与的课堂,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对话过程中,自己还要注重教学语言,更丰富有趣一些。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动口环节,如果能带着感情读读“绿”就会更好,学生也要增加动手环节,如果能写写“绿”,写出他们的真实所感,写出文采来,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囚绿记》教学反思8

xx11月2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高一(七)班公开讲授《囚绿记》这篇课文。到场听课的有七位老师,由于时间匆忙,只有两位老师对我的授课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这堂课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这两位老师的点评和我个人的感受,下面我将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效果两方面对本次公开课作教学反思。

第一,我的课前准备比较充足,教案和导学案作了两次删改,并写了祥案。课前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准备这一堂公开课,而这三天每天我都要到班上课,所以准备的时间加起来最多只有两天。在这两天里我反复阅读《囚绿记》这篇课文,充分熟悉并钻研文本。同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辅助完成导学案和教案,但由于时间紧张,来不及制作课件,所以选择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这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瑕疵。为了弥补这一瑕疵,我决定迅速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学生们几乎全员参加,对开展语文学习兴趣小组这一课堂讨论活动热情很高。所以在授课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讨论的成果也很有价值。这一做法我认为不仅仅是应急之作,而且在我日后的教学中仍会沿用,这两天我把兴趣小组量化评分细则制作出来了,从而把这一兴趣小组活动纳入我语文教学的正轨。时间紧张是我这次公开课讲授不够老练的一个客观原因,但从主观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能力确实有待提高,特别是听了我们语文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后,顿觉和她们的教学能力的差距还很大。但是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并将其规范化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收获,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收获的优势,向高效课堂的目标迈进。

第二、课堂效果前半节课较为沉闷,原因是对学生的课前预设未把握准确,导学案“问题探究”的这一问题设置较难,所以这一环节比预想多用了五分钟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导致课堂教学的后半段的亮点没有得到充分突出。教师觉得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一定会觉得简单,所以在课前对学生的能力做好准确的预设非常重要,以免无谓地浪费时间。怎样对学生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设呢?我认为这就取决于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如果教师每次上课只是自顾自地满堂灌,不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那么自然就难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如果教师每次批改作业只是简单地打一个“阅”字,不关注每个学生的答题方式,那么必然地就对学生的能力模糊于心。这样的教师是难以对学生作出充分而准确的预设的。我虽然很庆幸我不是这样的教师,但这次预设确实并未做得十分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上和作业上对学生们多留心,关注并了解学生,从而让我的教学更加顺畅地进行。

“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一堂课,实现“教好书”这一目标,而且需要教师细心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学生“学好书”这一终极目标。而我作为一名新近教师,每讲一次公开课,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吸取教训、保存优势,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我教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一课一反思,一思一进步,这便是我写下这篇教学反思的目的。

《囚绿记》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同事评价】

1、教材处理巧妙灵活,别具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2、教学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相扣,问题设计巧妙。

3、教师情绪饱满,富有激情。

4、课件简约而不简单。

5、教学过程很完整,教师的开场语和结束语相呼应,且富有诗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绪。

6、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

7、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感悟】

1、这篇课文我很投入的朗读,特别是读到“囚绿”部分时,自己真的很恼怒、气愤。

2、“囚绿”给我的启示很复杂,我更多的想到父母。

3、不管岁月怎样变化,文中寄予的爱国之情不会变的。

《囚绿记》教学反思10

研读《囚绿记》后,往往会产生疑问,作者真正喜欢的是常春藤这种植物吗?不,应是此时此地处于逆境的植物,更是绿这种色彩所蕴含的意义。由藤到绿,在作者心中由实转虚,绿成了一种情感载体,一种信念代表,由具体植物升华了。结合文本的多处语言线索,我以为绿的含义应是多重的,它可以包括:爱的承受者,自然的代表,生命、希望的象征,不屈、执着追求光明精神的象征。而绿的多重含义使得对主旨的理解也呈现多重状。所以我以为,要理解好主旨,应从绿入手。理解绿的含义,就离不开对植物外部特征、内在品质、生存环境、他人评价多个方面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会抓、读文中关键词句。想好需要教学的内容,就需要将教学的结构梳理出来,从哪里切入呢?如何让它更具条理性?我反复斟酌后,决定从题目切入,“囚绿”二字化为问题,绿是什么?为什么囚绿?如此一来,问题简单了。前问探讨绿的含义,我将之具化为:感受绿的形象,感悟绿的深层含义;后者探讨主旨。教法设定为学生活动为主,自主阅读、研讨、交流,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学生。希望在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类散文的鉴赏方法。

课上完了之后,我对这节课颇多遗憾,文章解读任务完成,作为拓展的比较阅读朱自清的《绿》只能留作作业了,主要问题在课堂进度前松后紧,说明设计还是有问题。再加上借班上课,对学情把握不够准,与学生的默契度也不够,学生找的关键点与评价深度与预设有些出入,使得文本解读推进较慢。反复思量后,我觉得在以下方面还是可以再做斟酌:

首先,导入的诗歌谜语引入可以选择更浅显些的。我所选的费冠卿的《挂枝藤》一诗““本为独立难,寄彼高树枝。蔓衍数条远,溟濛千朵垂。向日助成阴,当风藉持危。谁言柔可屈,坐见蟠蛟螭”,本意是展现藤看似柔弱,却懂得借力壮大自己的特点,再加上“枯藤老树昏鸦”的“枯藤”萧瑟忧愁的意象特点,能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人眼中看来是不同的,借此让学生思考陆蠡眼中的藤是如何,体会他的心境。可惜,刚上高一的学生毕竟古诗文积淀不够,刚看到诗,学生哑壳了。解释诗句用了些时间,学生最后也猜出是藤,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理解层面,没能真正进入情境。

其次,是不是每一课都得把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呢?课后,我试着把这一环节去掉,发现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依然明确,对文章理解根本不受此影响。由此,我得到一点启示,何必拘泥于旧例呢!教学角度是丰富的,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一课一得有何不可?若能让这个“得”再深刻些,学生的收获才是真实的.。如果每篇散文都照着分段、概括段意与中心、分析内容、鉴赏写作特色等一路下来,学生学到的内容往往是泛化的。倒不如结合学生需求,按照文章的特点,每篇课文一个侧重点,实效性更佳。

再次,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质疑环节。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将疑问提出,我将之收集起来,归纳整理,然后再课堂上解决。教学过程中感觉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在围绕教学目的完成教学步骤时,文本中还有些语句问题学生不明白的,那么通过这个环节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只是,在初步接触课文时,学生提出的问题部分或是较浅,或是纠结于某个词句的意思;但在学习进入一个阶段后,学生发现问题往往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所以,课后我想,是不是将初始问题打出来,有些在下文探讨中就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就放后解决,有些难解的小细节点,简单点拨下,时间不应分配太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随着讨论深入生成新的问题,放在后期探究学习阶段质疑、交流、互答,也许能给老师们带来更多惊喜。我们应该记得: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集体思考比教师单人思考的力量大得多。

还有,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学生在读过两遍课文后,很快能找出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但谈来谈去就在这一层上了,难以深入,而文章对绿的形象塑造明显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作者评价绿就用了一大堆生命、慰安、希望等等词汇,还把它视作自然的代表等。显然,得出结果容易,但把文章读深、读透,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去咀嚼字里行间的深意。要教会学生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建立绿的形象,抓关键词,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修饰语。显然,在我巡查更小组研读课文时,我强调了读懂形象的方法,有些学生就能找得更集中些,如外部形态,作者反复强调的“柔软”等相似的词,就是要强调常春藤弱者的形象,再深想下为何一定要强调这一点,这就与作者自身的境遇与心情有关系了。作者在生活中经济窘迫,为生活奔波,不如意的事很多;身处的是备受日寇侵凌的时代,中国是弱者,所以无形中,他更关注弱者的生存状态,当然这样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因此体会作者用意,更易由此触摸到主旨所在。因此,在课后,我更坚定了重分析过程这个观点。有些问题看似简单,马上能找到答案,实际上还未深读,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对那些学生确实能理解掌握的,教师也不宜滥用时间。

《囚绿记》教学反思11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在这篇课文上,我更多的注重文本的解读。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梳理全文。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如“绿”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囚绿”的.?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的挚爱?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囚绿记》教学反思12

20xx年12月1日,我上了一节青年教师达标公开课,选讲的课题是陆蠡的一片散文—《囚绿记》。讲完后,我又参加了听课老师的评课,结合大家在评课时的观点与评价,我又做了深入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第一,课时安排比较恰当。因为《囚绿记》是新课文,对我来讲也是新授课。有的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安排了两个课时,我经过备课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再加上对这篇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方面的价值的预估,决定对这篇文章安排三个课时,同时把拓展训练、写作训练和现代文阅读鉴赏训练融入其中,以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本节公开课我选的是第二课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学生做的很充分,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充分。这节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独立阅读,画出描写绿藤的句子,并思考这些描写的特点,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旁注,并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二个活动是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出自就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第三个活动是写作小训练。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两幅图片,运用所学的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描述图片中的内容,并在语言中寄寓某种精神或哲理。

通过上述几个活动的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旁注的习惯得到了巩固。同时,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第三,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精细。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教学任务没能充分完成。这节课除了“品读鉴赏”之外,我还安排有“延伸迁移”和“拓展训练”两个部分。但是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我为了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就放开让他们说了,这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后两个环节完成的不好。此外,关于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给学生的总结比较仓促。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我觉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保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做好旁注,同时,继续提高自己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我觉得像《囚绿记》这样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很有帮助,文章蕴含的主题对学生也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并将这些作品归类总结,将其整合为写作素材,让学生积累起来,可能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囚绿记》教学反思13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下载囚绿记的教学反思(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囚绿记的教学反思(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1 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在备课中,我花了大量精力在文本的解读上,力图用简单明了、环环相扣的问题来贯穿全文。所以在教学......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1 xx11月2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高一(七)班公开讲授《囚绿记》这篇课文。到场听课的有七位老师,由于时间匆忙,只有两位老师对我的授课进行了简短的......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1 11月14日下午,我参与了州语文教研组的“同课异构”活动,和市四中的万秋园老师同讲《囚绿记》。《囚绿记》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散文......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1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1 研读《囚绿记》后,往往会产生疑问,作者真正喜欢的是常春藤这种植物吗?不,应是此时此地处于逆境的植物,更是绿这种色彩所蕴含的意义。由......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刘静 《囚绿记》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讲完后,我有一些体会。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梳理结构、品味语言之外,我还贯穿了生命化教育理念,从......

    囚绿记教学反思(合集)

    《囚绿记》教学反思 清镇市红枫中学夏娣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

    《囚绿记》

    课题名称:《囚绿记》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单元中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