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传统美德简短故事
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愈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人格中存在的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简短故事,供大家参考。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1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2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从小我们就听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时时为别人着想,不能只顾着自己,而不去关爱和关心别人的道理.父母从小养大,很不容易,慢慢的我们也在长大,也变得懂事,也想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有一次,在冬天的晚上,天气非常的冷妈妈上班回来,她的脸色不太对,也比平常虚弱,她感冒了,我一见到妈妈回来就去接了一杯热水,看到妈妈那虚弱的目光我就感到非常伤心,害怕自己的妈妈生病,妈妈躺在沙发上,我去给她找来了感冒药,让她吃下,妈妈吃完药后,我下意识的看了一下表,已经七点了,我问妈妈吃饭了没有,妈妈摇了摇头,妈妈还没吃饭,我赶紧跑到厨房,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方便面,可是却只有一袋,我前思后想,最终决定把这一袋方便面给妈妈吃,我拿来锅点了火,特意多放了点水多打了一个鸡蛋,几分钟后,方便面熟了,我找来大碗把面一根不差的全部倒进碗里拿了一双筷子在端走前我还放了一点醋,因为醋喝了后身子会很暖和,我看着妈妈吃面,妈妈吃着吃着突然想到了什么,问我:“你吃点啊.”我摇了摇头好像回味似的说:“我吃过了.”看着妈妈把面吃完,我还特意让妈妈多喝点汤.喝完后我把东西收拾一下,让妈妈早点睡觉去了.关爱他人时,被关爱的人会感到温暖,关爱别人的人也会感到温暖,如果你有这个意念就一定能让别人体会到被关爱的温暖,而你自己也能感到关爱别人的温暖.传统美德简短故事3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 岳母刺字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4
中国人是非常推崇“孝”这一传统美德的,并且还选拔出24位著名孝子,称为“二十四孝”。东汉人王祥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是“卧冰求鲤”,这个故事颇多吊诡之处,似乎是古典版的荒诞派小说。
王祥的母亲早亡,父亲王融迅速娶了一位姓朱的续弦夫人。和所有传说中的后妈一样,朱女士发自内心地嫌弃与厌恶王祥,并且寻找一切机会对王祥进行语言攻击与人身暴力。朱氏的行为令人鄙夷,但却是符合人性与常理的。
王祥的反应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他对后母百依百顺。如果某一天朱女士顺手往他左脸颊招呼了一个耳光,他会龇着牙,努力地挤出真诚的笑容,贴心地将右脸颊递上。
后母生病时,王祥不是疯狂庆祝,也没有事不关己,而是衣不解带地亲奉汤药,连朱女士的亲儿子王览也只能在一边干瞪眼。
王家有一棵大李树,树上果实累累,煞是喜人。朱氏给家里人分配了任务:王祥负责看护李子,其他人负责吃。感受到信任的王祥心中洋溢着一股暖流,他乐不可支地坐在树下,忽然间,风雨交加,李子掉落一地,王祥抱着树哇哇大哭:我辜负了后妈对我的信任,我不孝啊!
高潮的到来是一个冬天,朱女士卧病在床(朱女士似乎不是很健康,这大概是王祥未能英年早逝的直接原因),嘴里嚷嚷着要吃新鲜鲤鱼。王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捕鱼之旅。
严冬的沂蒙山区(王祥,琅琊人)朔风凛冽,沂水上结着厚厚的冰,在暖阳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王祥踩在坚硬如铁的冰面上,不由眉头紧蹙。在尝试了各种工具无果后,王祥急得两眼珠泪莹莹。
情急之下,王祥三下五除二扒掉衣服一头倒卧在冰面上。他是想不开要自杀吗?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
据汉朝的官方表彰记录说,王祥用他瘦小的身躯以及高达40度的体温,竟然融化了厚实的坚冰。从融化的冰洞中,还窜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看来,王祥不仅拥有火娃一般的超能力,还能和水族进行心灵对话。
这个漏洞百出的故事,不但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被无数缺乏逻辑能力的小学生传颂,甚至还成为了“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5
不管怎么样,朱女士还是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美味的鱼汤,她十分感动,于是决定弄死王祥。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家的院子里悄无声息地掠过一道黑影,大病初愈的朱氏脚底生风,欺身闪入王祥房内,只见点点寒光迸出,朱女士出手如电,刹那间便在王祥床上砍了七八十刀。
不巧的是,当晚王祥并未在房中(真的是凑巧吗),所以朱氏一击不曾得手,立即疾风般遁走。
朱氏回到房中,气呼呼地啜了口茶,只见王祥一言不发地走进来(怎么这么快),扑通跪下,咚咚咚磕头如捣蒜,大声喊道:母亲,你要杀我,我竟敢不在,真是太不孝了,现在我来了,请你动手吧!
按照官方口径,朱氏被王祥感动了,双方抱头痛哭,从此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那时候的主流价值观比较抗拒依法治国,崇尚的是道德教化,也就是用道德光环让坏人感动,然后主动改邪归正。王祥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痴心,成功让继母撕下恶毒的面纱,露出贤妻良母的本来面目,这个正能量的故事不胫而走,感动了整个大汉朝。
父亲去世后,王祥也长大了。他继续呕心沥血地伺候朱氏,整整三十年。王祥可能患上了现代人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对伤害自己的人有一种莫名的依赖。
但真相可能并不简单。汉朝是一个盛产孝子的朝代,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素质特别高,而是汉朝当孝子不仅是一项道德品质,也是一种职业技能。
汉朝还没发明出科举制,想进入体制内,就得“察孝廉”,也就是推荐制。推荐的几条标准里,什么“经中博士”、“明习法令”,都是要天道酬勤的,唯有一条“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也就是品德高尚,很有遐想的空间,而所有的道德里,最易于操作的,大约就是做一个孝子了。
王祥名声在外,自然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于是他毫不意外地步入仕途。作为曹魏的一员,他既没上阵和吴蜀两国大战几十回合,也没能当个谋士,像荀彧、贾诩一样提点建设性意见(所以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存在感极低),但他的官却做得很大,位列三公——可能高位比较适合他,毕竟不用干活嘛。
最新传统美德简短故事
第二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1、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
岳母刺字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2、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海瑞惩恶
海瑞是明代著名清官,他在淳安任县令时,当时奸相严嵩正得势,气焰非常嚣张。海瑞的顶头上司是闽浙总督胡宗宪,此人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他倚仗着有大靠山,不可一世。
胡宗宪有个无恶不作的儿子,倚仗父势,到处非作胡为。一天,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帮浪荡公子窜到淳安闲逛,并派人叫海瑞安排食宿。胡公子的恶名海瑞早有所闻。他想了一下,关照专管接待的驿站官员说:“他们不是奉公而来,照规矩可以不接待。不过他们既然来了,就让他们住下,一日三顿便餐即可。若他们胡作非为,及时报我。”
胡公子一伙在淳安住了一天,便传来消息,说这帮人抢掠东西,调戏妇女,闹得城里鸡犬不宁。海瑞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生了一计。
晚上,胡公子等人吃饭时,桌上只摆了三菜一汤,而且无酒。胡公子便破口大骂。驿站公差辩解了几句,胡公子不由分说便命随从将他捆绑起来,吊打一顿。
海瑞大怒,命衙役将胡公子一帮人捆到公堂受审。胡公子一见海瑞,不肯下跪,高叫:“我是胡总督的儿子,要让我父知晓,轻则革职,重则性命难保!”
海瑞哈哈大笑说:“总督大人我是知道的,他可是朝中严太师多次夸奖过的廉洁奉公之人。”“知道就好,赶快松绑,给我赔罪!”胡公子趾高气扬地说。
海瑞忽地沉下脸道:“胡大人是大清官,你是他公子,怎会如此胡作非为?你哪一点像胡大人家的人!你是谁家的恶少,竟敢冒充胡大人的公子,败坏胡大人的名声?”说罢让衙役重打胡公子40大板。
胡公子的一个家奴忙跪下说:“大人息怒,我们出游有老爷的亲笔信,可不是冒充的。”海瑞狠拍了一下惊堂木:“大胆小贼,竟敢伪造胡大人信件,再打40大板。”胡公子一伙人,吓得魂不附体,连连磕头求饶。
海瑞立即给总督府写了公文,说有一起冒充胡大人亲属的案件,要求严办,接着派人押着犯人连夜赶往总督府。人押走,县吏们很为海瑞担心,因为他们都知道,胡公子确实是总督的儿子,海瑞说:“正因为是真的,我才说他是假的,不以真当假,岂可打他40大板?”众人恍然大悟。
胡宗宪看了海瑞呈上的公文,又看看被打得遍身麟伤的心爱的儿子,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华佗治贪
三国时期,杨修和杨宕叔侄二人共事曹操。杨修为相府主簿,杨宕为军需官。杨修聪明博学,但恃才放旷,屡犯曹操之忌。被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处死。杨宕惧怕曹操因叔罪嫁祸于已,便想趁着近期押运军粮饷银之便,设法捞他一把,然后谢官还乡。他惧怕曹操之威,又贪财心切,剧烈心理冲突引发了一种怪病:既不发烧,也不头痛,只是胸口胀闷,坐卧不安,请了不少医生诊治,不见好转。
请神医华佗来诊,经过望、闻、问、切,华佗开了两个药方,嘱其依次服用。杨宕先看第一个药方,上面写着:“二乌、过路黄、香附子、连翘、王不留行、法夏、毕拔、朱砂。”熟知古文章法的杨宕,将这八味药名的头一个宇连、读:“二过香(相)连,王法毕朱(必诛)。”他大惊失色,额头上冷汗直冒。遂打消了大捞一把的邪念。
接着,他又拿起第二个药方,一看顿时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往后便倒。原来,神医开的第二剂药方是:“常山、乳香、官桂、木香、益母萆,附子。”把六味药名的头一个字连起来,其谐音便是:“常(赏)乳(汝)官(棺)木益(一)附(副)。”杨宕大惊,吓晕过去。家人见状,吓得慌了手脚,大哭不止。
过了好一会儿,杨宕被家人哭声惊醒,睁开眼睛,倒觉得心清身爽,胸部再也没有胀闷的感觉,病竟痊愈了。
华佗在一旁对杨宕说道:“你之所以胸部胀闷,是因为肚内瘀血积结,乃贪
婪气郁积聚之故;现在气随汗出,吐尽瘀血,消积化痰,恶病已祛。只是身子虚弱,还需调理。我再给你开一剂药方,你服后便会健康如初。”华佗随即给他开了一个滋补方。杨宕去了贪婪的心病,又补了病后的虚弱,很快便恢复了健康。
5、孙康映雪读书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6、华佗学医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了师,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心侍候他们吧!”华佗一面耐心地侍候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因此,在三年里头,他懂得了不少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三年过去以后,师傅要他读些医书、药典。从此,华佗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攻读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三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忽然有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人们都责怪华佗不懂医道。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个个惭愧,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治病去了。
7、羲之墨池
王羲之七岁时,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一直学习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8、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去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有父亲,怪可怜的,所以格外疼爱他。
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生活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到家里来,办了个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一起在家里的学堂上学读书。
外公是个非常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了规矩,谁要是无故完不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时问,大家都忘记了做老师上午布置的作业了。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家规,每人打了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乖巧,再加上没有了父亲,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的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不作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的很好,表兄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表兄都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我自己,应该也按照规矩,挨二十大板才成。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噗哧”一声笑了出来。皂甫绩一本正经的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了,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是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被皇甫绩这种诚心改正错误精神感动丁。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下。后来皇甫绩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下养成的信守诺言、用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巾享有很高的威望。
9、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10、曾子杀猪立信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11、羊角哀左伯桃生死至交
春秋时期的燕国人羊角哀和左伯桃,不仅是好朋友,而且都是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因听说楚庄王是一个明君,他俩一同到楚国去寻找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料在路途中遇到暴风雪,陷于茫茫荒原。寒冷、饥饿使左伯桃病倒了,羊角哀说:“要死就死在一块,我扶你走吧!”两天后,羊角哀也精疲力竭了,好不容易才把左伯桃扶到一棵两人合抱的空心树下,暂避风雨。左伯桃气喘吁吁地说:“兄弟,荒原千里,风雪无边,与其两人冷饿而死,不如
救活一个。”羊角哀说:“你放心,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国去。”左伯桃举起双手,搭在羊角哀的双肩上深情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我俩的共同理想,不论这个理想是咱俩共同实现,还是你一个人去实现,都算达到目的了,你说是不是?”两人真诚相让,最后还是左伯桃说服了羊角哀。羊角哀到楚国见到楚王后,立即带人回到荒原。这时左伯桃已冻死在空树洞里。他埋葬了朋友的尸体,痛哭而别。每逢左伯桃的忌日,羊角哀总是朝着左伯桃遇难的荒原方向深深一拜,心中默默祷告:“伯桃,我一定要实现咱俩的理想。”
12、明山宾诚信卖牛
南北朝时,有个贫寒的读书人叫明山宾。除了父亲留下的一头牛,他别无他物。一年春天,正值青黄不接,家里揭不开锅,明山宾只好把牛牵到集市上去卖。他到集市上一看,人家的牛又肥又壮,自己的牛又瘦又小。等了半天才把牛卖出去。明山宾走出集市不远,忽然想到:这头牛从前得过蹄疾,如果劳作过累或者牛棚过于潮湿,蹄疾就会复发,而今换了主人,不知正确使役,到时候,人家不是等于买了一头没用的牛吗?于是,他急忙赶回去找到买主,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还特别嘱咐使役、饲养的方法。买主听了,要求明山宾退回一些钱,明山宾想想也是,就退还了买主一些钱,然后心情轻松地回了家。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称赞明山宾的诚实美德。
13、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14、晏殊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
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15、晏殊求换试题
晏殊做童子生的时候,张文节就把他向朝廷推荐,皇上召见晏殊到朝堂下。这个时候皇帝正好亲自主试进士,就命令晏殊一同应试。晏殊看了看试题。他对皇上说:“这个题目我在十天前就已经做过回答,我还保存着答卷,请求换一个题目。”皇上非常喜欢他的诚实。
晏殊后来在文馆就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下们找好日子举行宴饮。于是连下级官员和文馆里的士大夫们都相互宴请,以至于市场上的酒楼和路边的小酒店都成为游玩和休息的地方。晏殊当时很贫穷,不敢外出,独自在家中和堂弟相互论理和学习。有一天,皇上选择太子的老师,宫中忽然传来消息晏殊被任命了,传达政令的太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第二天又去问皇上,皇上告诉他说:“听说这些天来臣下们没有一个不在搞相互宴请和嬉游的,并且通宵达旦地,惟独晏殊和他的兄弟在家中读书,像这样地谨慎厚道的人,正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
晏殊到朝堂感谢皇恩。皇上当面告诉晏殊为何被选为太子的老师。晏殊的回答非常质朴,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宴请游嬉,确实是太穷没有做宴请的本钱;我如果有钱的话也一定去,只是没有钱所以不能出去罢了。”皇上更加地喜欢他的诚实。
16、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
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17、苏东坡节俭成习
苏东坡一生在生活上都非常注重节俭。
公元1080年,他被贬官来到黄州时,生活窘迫。为了渡过困境,他订出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办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后又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钱挂在屋梁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剩余的钱,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备意外开支之需。
后来,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节俭,从不讲究奢华。他自订每餐只能一饭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许铺排,否则就拒绝用餐。一次,苏东坡的一个老友与他重逢,请他吃饭,他嘱咐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可是,当苏东坡应约去老友家赴宴时,见酒席准备得相当奢华,他婉言拒绝入席,告辞而走。苏东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后,还这样节俭。”
18、季文子以勤俭为荣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很有政治才干的宰相,他的名字叫季文子。季文子在鲁国从政时间长,官位高,却十分俭朴。平日里,他最看不惯那些以炫耀财富为荣的贵族,尤其厌恶讲排场、搞浮华的风气。他的住房极其简陋,平常饮食也总是粗茶淡饭。他不仅平时很少穿丝绸衣服,就连他家的仆人,服装也比一般有钱人家的仆人要俭朴得多。季文子家的马匹,从不允许多喂粮食。
由于季文子厉行节俭,看不惯贵族社会奢侈腐化的生活,因此,那些铺张浪费、爱讲排场的人对他也看不惯。
鲁国有个叫孟献之的大臣。他的儿子仲孙不懂得节俭是一种美德。一次,他见季文子出入朝廷时常穿布衣,坐的马车也十分寒酸,就耻笑季文子说:“大人做宰相这么多年了,连件像样的丝绸衣裳也没有。喂的马不用粮食,只吃草。大人坐这样的瘦马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吗?再说,大人生活这样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还以为我们鲁国不知穷成什么样子了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我以为仲孙先生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光荣,什么是气派。我觉得,一个人身处恶劣环境,懂得节俭,这是不难办到的;但一个人身处高位,物质条件极其丰厚,还仍能注重节俭,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一般人很容易为自己的贪欲所支配。但是,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却能克制贪欲,因为他懂得俭朴能使人积极向上。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有气派、令人钦佩的人。我想,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
效,这个国家的百姓会很快形成一种节俭、奋斗的风气,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仲孙先生怎么能说节俭是丢脸的事情,是会使国家衰败的事情呢?”
季文子一番话语重心长。仲孙无言对答,只得红着脸走开了。
又有一次,季文子家中来了一位贵宾,这位贵宾非常赏识季文子的才华,可见他案头的文具过于陈旧,特地为季文子送上一套非常考究的文具。
季文子见人家一片诚意,因而对客人风趣地说道:“你看我居室中哪样东西能和您这礼物相比呢?我一向用惯了旧物件,要是一下子用上您这东西,恐怕文思会大减的。我看您还是留着自己用吧!”就这样,季文子硬是让他把礼品收了回去。
公元前568年,季文子因病逝世,鲁君前往吊唁,发现随葬品都是些案头、橱中破旧的东西,不禁问道:“家中难道不舍得拿出些值钱的东西陪葬吗?”
季文子家人听罢,摇着头答道:“家中实在没有一件金、玉等贵重物品。”鲁君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不购置些来呢?”季文子的管家听罢,含着泪说:“国君,我家主人一生节俭,还常为国事而解私囊,家中一点点积蓄也没有。如若不信,这里有账可查。”管家向国君奉上季文子家的账簿。
鲁君边看边点头,随行的不少官员亲见此事,也大为震撼。此事传至百姓中,人们都夸赞季文子品德高尚。
19、董遇“三余”时间
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董遇,他从小喜欢学习。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后来,董遇成了大学者。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个人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董遇说:“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下雨天是晴天的剩余。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就有时间读书了。”
20、沈括上山看桃花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思考。有一次,他读白居易的诗。当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他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天气还有些冷。沈括几经寻找后,终于发现了几处桃林,满树的桃花开得正艳。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来得迟。正是凭着这种求索精神,沈括后来写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
21、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
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2、陶侃惜光阴
陶侃是晋代的名将,曾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他小时候却很贪玩儿,不愿用心读书,母亲很为他着急。一天下大雨,陶侃没去上学,就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儿。母亲让他背书,当他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时候,母亲问他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解释不出来。母亲告诉他说:“意思是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快。你现在读书这么不用心,日子就这么过去了,是不是很可惜啊?”陶侃听了之后,便下决心好好儿读书。从此,陶侃终日苦读,学业渐渐好了起来,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画圣吴道子的传神之笔
吴道子,唐朝人,人称画圣。下面是关于他的两个小故事。吴道子画驴:有一次,吴道子去拜访某僧人,口渴时想讨杯茶喝,但是这个僧人对他却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就在僧人房间的墙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开了。一到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满屋地尥蹶子,把僧人房间的东西给搞得乱七八糟,每天都是如此。这个僧人没办法了,只好去恳求吴道子,吴道子把墙上的画涂抹掉以合就再没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吴道子画秃尾神马:一天,金顶寺的禅师请吴道子为他在寺院画一幅画。吴道子画了一幅《立马图》,那马画得真是活灵活现。但是就在要画最后一笔——马尾的时候,吴道子觉得胸闷恶心,就把画笔一搁,快步走到院里,呕吐起来。禅师忙端茶水请他洗漱歇息。第二天醒来,吴道子精神好些了,但有记起画马之事,吃过饭便跟禅师告别,下山去了。过了几天,禅师细看《立马图》,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这天,山下十几个农夫闹闹嚷嚷地冲进寺院来,怒气冲冲地对禅师说:“你们寺里的秃尾巴马,天天晚上来吃我们的庄稼,这次被我们追着进寺了,你们得赔我们庄稼。”禅师觉得很奇怪,说:“施主一定是弄错了,我们禅寺中从来没有养过马啊,不信就请你们搜一搜。”农夫们二话不说,走进禅寺到处去寻找,却连马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想一定是被禅师藏起来了,便和禅师纠缠不休。禅师特别想证明自己是无辜的,他冥思苦想,想了半天,忽然想起那幅画来,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便对农民们说:“众位乡邻,老僧确实无马,倒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请进屋来看看。”农民们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这秃尾马不就是偷吃庄稼的马吗?原来,他们一直追着马的踪迹寻过来的。图中马竟跟他们所追寻的秃尾马一模一样,看它嘴里,还衔着几根青麦苗呢!于是,农
夫们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没错。这匹马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两则小故事,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第三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第一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为了这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为了这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同学们快快行动吧!让我们一起来争做文明的小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改掉各种陋习。走在校园里,让我们自觉地弯腰拣起脚边的纸屑;走在教学楼里,让我们主动地向迎面走来的老师问好;步行在大街上,让我们认真遵守交通法规;坐在公共汽车上,让我们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其实“文明”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如果你还没有做到,就从现在开始。在家,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儿女;在学校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我们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让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和欢歌笑语在校园里回荡。让我们在这里留下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当有一天我们步入社会,我们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有公德、守法纪的好公民。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中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使习惯成为自然;做一名真真正正的合格的、文明的小学生。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第二篇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一.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
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和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第三篇:弘扬中华美德争做文明小学生演讲稿(四年级)弘扬中华美德 争做文明小学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鞠躬)
我是来自四
(一)班,我叫。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美德,争做文明小学生”。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代代传承了许许多多传统和美德。从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到毛主席敬师,从头悬梁、锥刺股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生乃至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楷模!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世界的未来,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
但是,如何才能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呢?
妈妈告诉我:“要做文明的小学生,不仅要讲究个人卫生,更要爱护环境。” 爸爸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懂得礼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奶奶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热爱劳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体质健康、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爷爷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遵守纪律,上课不交头接耳,下课不吵嘴、不打架,上街走路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
老师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热爱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名有用人才,做一个栋梁之材。
同学们,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名讲卫生、懂礼貌、爱劳动、守纪律、爱学习的文明小学生,为了我们国家美好的明天努力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第四篇:演讲稿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演讲稿: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演讲的题目是《节约从我做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勤俭节约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了,生活上互相攀比,大手大脚花钱,不珍惜粮食,浪费资源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
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只有一个,我们在向它索取的时候,它从来没有要任何回报。可是现在,我们的母亲地球,在我们人类的过度索取之下,已经日趋衰竭了。节约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问题。
节约不是大人的专利,节约的习惯应从小培养。我代表全班同学向大家提出以下建议:
1、做一回小老师,动员家长、亲友积极参加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活动。
2、随手关灯,关电扇等纳凉电器。
3、节约用水,把淘米、洗菜后的水留下做冲厕所用。
4、为妈妈缝制一个买菜用的布袋子,尽量少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或用菜篮子买菜。
5、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碗筷。
6、节约用纸,草稿纸尽量用作业本的反面。
7、夏天用毛巾或手帕擦汗。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共同努力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c23传统美德故事
仲 由 负 米
诗曰: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子路不仅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的人,但他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子给他以特别的教诲。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使他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子路,为政时要注意: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1.不强不达:一个君子如果有理想有目标,可是不能承担责任,不能坚强,不能发奋图强,就没有办法达到目标,实现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告诉他一定要坚强。
2.不忠无亲:做事一定要忠于职责,否则就没有办法团结为你效劳的人。
3.不恭失礼:做任何事情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没有发自内心真诚的处事态度,就是个失礼之人,也没有办法广结善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要推动政事就很困难。
4.不信无复:人一生最讲究的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于人,往后要别人相信会更加困难。
5.不劳无功: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凡事要躬亲,做好典范,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手下的人不愿意向你学习,你如何施展你的抱负呢?
子路在回卫国帮助国君平叛时,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击中,帽子的带子断了掉在地上,他从容地把帽子戴好,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他不幸死于卫国的噩耗传来,孔子非常痛心,自从他收子路为门生后,子路经常跟随在老师身边。孔子说:“有子路在我身边时,从来没有任何人敢对我恶言相向,也没有人敢污辱我。”所以他很感慨,痛心一位贤才就这样死于卫国。
子路的这种精神是孔子教诲他的,一个君子从始至终都要恭敬有礼。所以子路在临终还仍然牢记老师的教诲,可见孝顺的人一定是尊师重道之人,子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地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王 祥 剖 冰
①
诗曰:王祥至孝,继母不恤,剖冰求鱼,双鲤跃出。
西晋时山东有个叫王祥的人,年少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他的继母姓朱,是个刁悍的女人,对王祥非常不好。屡次在他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破坏他们的父子关系。后母还对他百般的挑剔刁难,甚至叫他做一些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王祥非但没有与后母作对,反而对后母更好,更加的敬爱,希望能化解后母对他的做法,所以对后母就更加的孝顺。
后母朱氏很喜欢吃新鲜的活鱼,就命王祥去抓鱼。可是当时正值严冬,所有的江河全部都冻结了,哪里还有鱼呢?但王祥为了满足后母的愿望,还是顶着严寒来到河边,可河面早已冰封,如何抓鱼?王祥于是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求得到鲤鱼。冰天雪地的,如今的我们出门都要穿着羽绒服,可王祥为了孝敬后母,却连身上本来单薄的衣服都脱掉了,而且还卧在冰上。他双唇变紫了,浑身颤抖。
我们想一想,平常为人子女的,母亲叫洗双筷子、洗个碗,可能都不愿意做。叫扫个地,可能也会不高兴。但后母如此苛刻的要求,王祥都毫无怨言,一心只祈②求能捕到一二条鱼,带回去奉养他的后母。这么淳厚的孝心,怎么不会感动这些鱼儿?
就在这个时候,冰突然自己裂开,竟然有两条鲤鱼跃了出来,王祥非常高兴,就拿回家烹调好给母亲吃。
此外,后母还要求王祥捕黄雀烤给她吃。我们想一想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捕鸟很费周折,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竟然有好多的黄雀飞到王祥的帐篷里头,让王祥顺利地抓到黄雀。黄雀自动牺牲来帮助王祥,又是一件至孝感通万物的证明。
他的后母不仅仅如此刁难王祥。更过分的是:家里有棵果树,在果实成熟快要落地时,她吩咐王祥守着树,不可以让一个果子掉在地上。我们都知道果树会结满树的果实,而且果实成熟后会自然落地。而后母要王祥保证一个果实都不落地,这简直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啊!然而王祥并没有与后母大吵大闹,而是每到风雨天,别人都在家里避雨玩耍时,他却穿梭在风雨中奔向果树,抱着树哭泣着,祈求这些果实不要掉落下来。
王祥有一颗至诚的孝心,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在王祥如此的孝行之下,后母终于受到了感化,对王祥也同亲生儿子一般对待了。
后来社会动荡,王祥带着父母逃难,后母死后,他又守墓。一个人在如此的环境中,是什么力量能支撑他这样生活下去?唯有一个“孝”字,孝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力量。所以王祥即使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他依然能无怨无悔,依然能安然的度过。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注释】①剖:pōu,破开。②祈:qí,向神求福。
许 武 教 弟
诗曰:许武教弟,半读半耕,取多与寡,以成弟名。
汉朝许武,有三个兄弟,父亲很早就过世了,两个弟弟一个叫许宴,一个叫许普,年纪还非常小。在过去传统的家庭里长兄如父,父亲过世了,身为长兄的许武,必须要肩负家庭的重任,不但要负责生计,更要提携照顾两个弟弟。
许武知道他的责任非常重大,白天到田里劳作时,就把弟弟安置在树下荫凉的地方,教两个弟弟学习如何耕种;晚上回家时教两个弟弟读书,非常辛劳。如果两个弟弟不肯受教,他就跑到家庙向祖先禀明,今天我教导不利,所以两个弟弟才不受教。他把所有的责任自己承担下来,在祖先面前告罪,是自己的过失,忏悔自己没有尽心尽力,直到两个弟弟哭泣着来请罪,许武才起立,而且他始终没有严声厉色地对待弟弟。
许武到了壮年还没有娶妻,有人劝他,他回答说:“我恐怕找到不适当的人选,反而使兄弟的情感发生嫌隙!”
后来许武被推荐为孝廉。为了让两个弟弟也能够成名,跟他一样被举孝廉,就故意把家产分为三份,自己取最好的,让弟弟得到的又少又不好,让所有亲朋好友、邻里都骂这个哥哥贪婪,推崇两个弟弟谦让。等到弟弟在品德、学问和产业上有一点点成就,也被推举为孝廉时,哥哥才把亲朋好友聚集在一块,把他成就两个弟弟的苦心表露了出来。当场的人都非常惊讶,许武竟然是这样的长兄,疼爱他两个弟弟,提拔他两个弟弟,如此地用心良苦!
从此以后,乡里的人都称他“孝悌许武”。郡守和州刺史推荐许武出来为民服务,并且请他担任“议郎”的官职。许武的声望非常显赫,不久,他却辞去官职而返回故乡,先为两位弟弟张罗婚事,而后自己才娶妻。兄弟们生活在一起,相处得非常融洽。
大 禹 克 俭
诗曰:夏禹治水,过门不入,菲①食恶衣,俭勤莫及。
上古尧帝的时候,洪水遍地,百姓们不能够安居,尧帝派大禹去治水。大禹为人聪明机智,和蔼可亲,又意志坚强,非常讲信用。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结婚才四天。可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大禹毫不犹豫地告别了新婚的妻子涂山氏,与大臣益、后稷一起启程赴任。大禹到任后,就积极着手制定治水措施。他吸取父亲鲧②治水的经验教训,努力实践,终于找到了合理的治水方法。他认为,父亲用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劈开大山,开挖大河,让洪水顺着河流入大湖和大海,才能根治洪水。于是,大禹便带着成千上万的民工去开山挖河,治理洪水。他拿着测量仪器,沿途测量地形地貌,查清何处需要开山,何处需要挖河。他牢记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心治好洪水。因此,他不辞辛劳,日夜苦干。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大禹不避风霜雨雪,总是在奔波劳碌,忙于治水。他的儿子生下来后,他也没回家去看一眼。
有一次,天下着大雨,他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哭啼,他的心被牵动了,哪个做父亲的不爱自己的子女啊!他多么想进家门看一看,多么想去亲亲儿子可爱的小脸蛋。可是,治水的工程在等着他,天下的黎民百姓在看着他,他不能因私废公。于是,他深情地望了望家门,心里默默地说:“儿子,等着我,等我治好洪水再回来看你。”然后,毅然转身,带着治水的人顶风冒雨又上路了。
在治水期间,大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可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
大禹带着人们治水,先从帝都冀州开始,完成了壶口工程。接着又治理梁山和岐山,从太原地区到太岳山南面,从衡水到漳水,沿途开山挖河,一步步把洪水引向大湖和大海。大禹带人疏导了九条河道,劈开了九座大山,修治了九个大湖,筑起了无数堤坝。洪水终于被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向大湖、大海,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舜帝高度评价大禹的治水功绩,有一次,舜和大臣们聚会,他问大禹说:“你是怎样治好洪水的?”大禹回答说:“是靠孜孜不倦地工作。”虞舜又问:“你是怎样孜孜不倦地工作的?”大禹回答说:“治理洪水时,我和人们一起与洪水搏斗,不分昼夜劈山开河,挖泥运土。我的手指甲都在劳动中磨光了,再也长不出新指甲;我小腿上的汗毛也磨掉了,再也不长汗毛;手上脚底长满了老茧,走路时疼痛难忍,我还是咬紧牙关不停地干,直到治好洪水。”
舜和大臣们听了大禹的话,都为他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主管礼教的贤臣皋③陶颁布命令,号召天下臣民向大禹学习。大禹治水立大功,接替舜做了天子。大禹在吃喝上非常检朴,可是敬天地鬼神却很尽心;自己穿的衣服很不好,可是对于祭服和礼帽,却收拾得很美观;自己住的房屋很矮小,可是对于人民田间的水路,却尽力地讲究,因此孔子也极为推崇他,劝导学生们要向大禹学习。
【注释】①菲:fěi,微、薄。②鲧:ɡǔn。③皋:ɡāo。
岳 飞 报 国
诗曰:岳飞兵寡,善破众军,尽忠报国,盖世功勋。
宋朝名将岳飞,最擅长以少胜多的战术。岳飞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力气,他拉的弓有三百斤,并且左右手都能开弓,人们都称他为神力。他在出生当天,天空有许多大鸟在他家的屋顶上,因此父亲给他起名岳飞字鹏举。
在他未满月时,黄河决堤,母亲抱着他坐着家里的瓮顺流而下,得以平安活下来。他在十几岁时就读《左氏春秋传》,对于忠贞报国的事情了如指掌。在十几岁时就跟名师周侗学习武艺,学得非常好。后来不幸老师去世了,每逢初一十五他都要在家祭祀老师。他的父母亲又谆谆告诫他,一定要凭借这些武艺好好地报效国家。
岳飞出生的时候,金国入侵中原,所以当时的国仇家恨铭记在他心里,一心要报效国家。因为他精通武艺,又懂得兵法,作战时比别人精明,每每以少胜多。在朱仙镇战役中,岳飞以五百人的军队就破了兀①术所率领的十余万金军,可见岳飞非常善战,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但每次朝廷下来褒奖,他总是说:“这些都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我自己哪里有什么功绩?”所以手下的人非常效忠岳飞,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杀得金兵闻风丧胆,立下了赫赫战功。
岳飞曾率军一直打到距离原北宋首都汴京附近的朱仙镇,很快就要收复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然而,以奸臣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掌握了朝中的大权,秦桧平时在朝廷里跟岳飞有磨擦,处处跟岳飞过不去,想尽办法陷害他。秦桧与兀术私通说服宋高宗,一天之内,朝廷连发12道金牌,让岳飞从前线回到杭州。他又设计把岳飞父子打入大牢,让大臣何铸来审判。当时何铸是一位忠臣,他举证了一些资料证明岳飞是清白的。岳飞被审问时,把自己的衣服撕毁给何铸看,在他入伍前,母亲在他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何铸看到很惊讶,他也知道岳飞的忠心,就跟秦桧讲了这件事情,秦桧当时无话可说。可秦桧一心一意要害死岳飞,他看到何铸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就改用万俟契②继续审判岳飞的罪,最后实在找不到罪名,就用“莫须有”这三个字来定罪,一代名将就这样被害死了。
岳飞昭雪平反后,皇上封他谥号“武穆”。他虽然被秦桧陷害,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成为名扬千古的抗金英雄。
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们联想到民国初年书法家林闪之很有哲理的四句话:有德有才(他会)爱才;无德有才(他会)妒才;有德无才(他会)用才;无德无才(他会)毁才,这是用人的方法。有德有才会让更多的人贡献社会;无德有才祸国殃民,嫉妒致人于死地,我们看到秦桧杀害民族英雄岳飞,但是他也没有好下场,夫妇二人的铸像至今还跪在杭州岳飞庙里,天天受到万人唾骂,真是弄权一时凄凉万古。当一个人有地位的时候,绝对不应该用这个地位去弄权去享受,而是自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造福于人民。
【注释】①兀:wù。②万俟契:mò qí xiè,秦桧的党羽,万俟,复姓。
句 践 尝 胆
①
诗曰:越王句践,焦思苦身,不忘国耻,尝胆卧薪。
春秋时期,诸侯各国战事连连,其中吴国和越国毗邻而居,因相互交战而结下世代冤仇。当越国的王位传到句践时,吴国的国君是阖②庐。句践即位这一年,吴越两国交战,越兵将吴王射成重伤,吴王临死之前,嘱咐儿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雪恨。他抓住夫差的手说:“你可一定不能忘记雪耻啊!”
夫差当了吴王,任命伯嚭③为太宰,伍子胥为谋臣,管理国家大事。为了让自己牢牢记住父亲的嘱咐,就派了十个人每天站在他必经之路上,在他进进出出时,就高声叫道:“夫差,你忘记国耻父仇了吗?”夫差则含泪高声回答:“国耻父仇绝不敢忘!”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的力量大增,伍子胥认为时机已成熟,就劝说吴王攻打越国。
吴越再次交战,这一次,越军大败于会稽④山,被吴军团团围住。句践心情十分沮丧,长叹道:“难道我就死在这里了吗?”他本欲杀掉妻子儿女,将珠宝付之一炬,与吴军决一死战,但被两位大臣———范蠡⑤和文种劝止。
文种说道:“昔日汤王被囚禁在夏台,忍辱负重,开辟了商朝的天下;周文王也曾被囚禁在羑⑥里,隐忍默守,而成就周朝八百年基业。从这些历史事例可以看出,祸兮,福之所伏啊!国君何不将这一次的战败作为重新崛起的转机呢?”于是他们用重礼买通了吴国的太宰伯嚭,在他的协助之下,吴王夫差没有杀句践,而把他和夫人放在宫廷里当奴仆使唤。
在吴国,句践的身份是亡国之君,吴王让他们夫妻白天放养马匹,晚上为吴国的先王守墓。夫差出行时,让句践在车前牵马,吴国的众位大臣则在一旁嬉笑谩骂,对他们夫妇极尽羞辱。句践忍辱含垢,不辞劳苦,夫差逐渐对他失去戒心,三年之后,将他放回越国。范蠡推荐文种在国内辅佐国政,自己则和大夫柘⑦稽作为人质继续留在吴国,以使吴国君臣放心,过了两年吴国将范蠡也放了回来。
越王句践返回越国之后,回想自己含着血泪度过的屈辱日子,心中郁塞满腔,悲愤不能自已。他决心励精图治,有朝一日定要雪洗奇耻大辱。晚上睡觉睡在柴堆上,借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把一颗很苦的胆挂在自己的案前,无论坐卧都仰望着它,每次吃饭之前也亲自尝一下这个苦胆,并对自己说:“你难道忘记了会稽之耻吗?”
作为一国之君,他亲自下田耕作劳动,夫人也亲自纺织布匹。三餐仅吃简单的素食,从不多加一块肉,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与平民百姓无别。句践广纳国内贤能人才,以上宾之礼厚待他们,一时国力大增。对待穷人,经常予以救济,对待邻里丧家,更是亲自参与吊唁,或资助丧葬的费用,他这种勤政爱民的精神深得人民的拥戴。
而吴王因国家强大而恣意兴兵攻打齐国,吴国大臣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注意越国的动向,以免留下后患,但夫差却完全不以为然,再加上太宰伯嚭的挑拨离间,夫差竟赐伍子胥自尽,失去了贤臣良相,终于让吴国走向灭亡之途。
经过二十二年的时间,历史上称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就是说,费了十年工夫,生养着百姓,让百姓生活富裕;又费了十年工夫,教训百姓,让他们不忘家仇国耻。越国各方面的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于是越国发兵进攻吴国,大破吴军,并将吴军围困整整三年,吴军被彻底打败了,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山上。夫差恳求越王句践,能像自己当初放过他一样放过自己,但越国大臣范蠡坚决不同意。句践私下里答应让夫差居住在甬东之地,夫差羞愧难当,就自杀了。临死之前,夫差掩面而泣,说道:“我实在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啊!”吴王死后,越王按照安葬诸侯的礼仪把他埋在姑苏山。越王进入吴都城,住在吴王宫中,百官都来朝贺。伯嚭自以为对越王有恩,也喜气洋洋地前来祝贺越王的胜利。句践说:“先生是吴国的太宰,寡人怎敢委屈你为我做事?你的大王在姑苏山,为什么不追随他?”伯嚭面红耳赤,狼狈退下。句践命令军士抓住伯嚭斩首,说:“这是为了酬报伍子胥的忠诚。做臣子不忠的人,就应当像伯嚭一样受到惩罚。”句践终于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
一个国家,连国君都做了他国的奴隶,相当于已经亡国了,但却能奇迹般地重新复兴,报仇雪恨,这在历史上只有越国才做到了。报国耻是一件大事,贵在遵道而行,句践卧薪尝胆,生聚十年,教训十年,礼贤下士,与夫人亲力亲为,率先垂范,对军队进行数次整训,故能一举而雪会稽之耻。
如果我们能多把“卧薪尝胆”的精神———坚韧不拔、刻苦自立、勤奋学习,奉为一生努力的目标,那么不仅可以安身立命,而且更可以报效国家社会。越王句践的精神正是我们效法学习的榜样。
【注释】①句:ɡōu,古同“勾”。②阖:hé。③嚭:pǐ。④稽:jī。⑤蠡:lí。⑥羑:yǒu。⑦柘:zhè。
传统美德故事
第五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