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
《地球的新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范文一
《地球的新生》这一节课主要是海报的设计,但是主题定成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海报制作,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渗透生命教育这个主题例如,第一部分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有山川、海洋、河流等,第二部分出示“哭泣的地球”,地球上一些备受污染的地方,大气污染、水污染、吸烟对人体的危害等,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再来讲海报的制作,这样一来学生在画的时候也就有内容了。整堂课讲下来,我总结了一下,有两点不足:一是课堂气氛不是活跃,课后我想要是把课一开始的谜语导入换成视频导入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二是时间控制的不是很好,提问的时候让学生说的时间有点多了,所以动手画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足,以后还要多注意这几点。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课是一节主题绘画课,涵括一些环保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地球的十大危机做了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学生对环境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以触动他们的内心,启发他们的表现。学生们都能动脑为环保献计献策,如写倡议书,作新闻宣传,作贺卡,画板报,画贴画等。学生也在宣传海报的欣赏中了解了海报的构成,及绘画时的具体正反两方面的表现。
学生在表现时大多是按着教师范画与课件范画进行绘画,也有一部分同学能自己创作,想法较新颖。学生课堂发言中也能有一定的想象与表现思路,但落实绘画中却没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绘画中,虽在范画中也学习了一些方法,但终究没有尝试自我创作表现,应在绘画中强调创新的意义鼓励其大胆的绘画表现。课堂授课时间应再精炼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更多的创作表现时间。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范文三
《地球的新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件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认识破坏环境的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争取人人都是环保小卫士,为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课件的开始我选择了学校里的鲜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边看图,我一边说“春天来了,心园的小桥旁、流水边海棠花开放了,火红的的花朵一团一团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围着她不停跳舞……”结合图片,同学们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忆里,接着我们有看到了白玉兰、金盏菊,我还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让同学们一下子联想到现在秋天累累的果实,然后我们又观看了大画家创作的有关大自然的作品,和他们所表现的植物照片,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而且发出了对这些的作品的赞美。紧接着,我打开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发出一片低呼,“太难看了!”孩子们纷纷说,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砍伐树木、过度放牧……他们回答的头头是道,我继续问你知道哪些是保护环境的行为么?他们纷纷举手回答,比如垃圾分类、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出行……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例如我们校园的分类垃圾箱,垃圾都分为什么种类?分类后的垃圾将会如何处理,这对我们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汽车排出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们不但自己要自觉爱护环境,还要注意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作业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保护环境的,引导人们的行为;破环环境的,发人深省,从而停止这样的行为。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他们的所见所思,相信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会有意识的作个环境保护的小使者。
第二篇: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1
本课是一节主题绘画课,涵括一些环保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地球的十大危机做了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学生对环境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以触动他们的内心,启发他们的表现。学生们都能动脑为环保献计献策,如写倡议书,作新闻宣传,作贺卡,画板报,画贴画等。学生也在宣传海报的欣赏中了解了海报的`构成,及绘画时的具体正反两方面的表现。
学生在表现时大多是按着教师范画与课件范画进行绘画,也有一部分同学能自己创作,想法较新颖。学生课堂发言中也能有一定的想象与表现思路,但落实绘画中却没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绘画中,虽在范画中也学习了一些方法,但终究没有尝试自我创作表现,应在绘画中强调创新的意义鼓励其大胆的绘画表现。课堂授课时间应再精炼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更多的创作表现时间。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环保海报宣传画、手抄报),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然后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用我准备好的材料装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然后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点评。总结后提出这节课的作业要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协商合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从小事做起”。这节课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人类破坏地球各种环境和资源的资料非常详实。他们也真正感受到了保护地球迫在眉睫,在内心深处有一份深深的担忧。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3
《地球的新生》这一节课主要是海报的设计,但是主题定成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海报制作,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渗透生命教育这个主题例如,第一部分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有山川、海洋、河流等,第二部分出示“哭泣的地球”,地球上一些备受污染的地方,大气污染、水污染、吸烟对人体的危害等,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再来讲海报的制作,这样一来学生在画的时候也就有内容了。整堂课讲下来,我总结了一下,有两点不足:一是课堂气氛不是活跃,课后我想要是把课一开始的谜语导入换成视频导入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二是时间控制的不是很好,提问的时候让学生说的时间有点多了,所以动手画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足,以后还要多注意这几点。
在讲授五年级美术课《地球的新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含义,特地讲了一些有关保护环境,热爱生命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加强环保意识。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野生动物和花草树木;节约用水、变废为宝、参加大扫除,植树等各种公益活动。经过这些环保知识的介绍之后,学生都有了绘画的'素材了:有的说要给地球洗澡,有的说要给地球穿上漂
亮的衣服,有的说要清除垃圾等等,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一节课下来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主题和画面。不足的就是学生们在进行涂色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很合理的选择颜色,这样就使画面不够美和大方。
小学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这节课上完并没有我理想中的那么好,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会采用各种方式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他们身边,美无处不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4
《地球的新生》这一节课主要是海报的设计,但是主题定成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海报制作,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渗透生命教育这个主题例如,第一部分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有山川、海洋、河流等,第二部分出示“哭泣的地球”,地球上一些备受污染的地方,大气污染、水污染、吸烟对人体的危害等,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再来讲海报的制作,这样一来学生在画的时候也就有内容了。整堂课讲下来,我总结了一下,有两点不足:
一是课堂气氛不是活跃,课后我想要是把课一开始的谜语导入换成视频导入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是时间控制的不是很好,提问的时候让学生说的时间有点多了,所以动手画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足,以后还要多注意这几点。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5
《地球的新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件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认识破坏环境的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争取人人都是环保小卫士,为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课件的开始我选择了学校里的鲜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边看图,我一边说“春天来了,心园的小桥旁、流水边海棠花开放了,火红的的花朵一团一团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围着她不停跳舞……”结合图片,同学们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忆里,接着我们有看到了白玉兰、金盏菊,我还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让同学们一下子联想到现在秋天累累的果实,然后我们又观看了大画家创作的有关大自然的作品,和他们所表现的植物照片,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而且发出了对这些的作品的赞美。紧接着,我打开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发出一片低呼,“太难看了!”孩子们纷纷说,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砍伐树木、过度放牧……他们回答的头头是道,我继续问你知道哪些是保护环境的行为么?他们纷纷举手回答,比如垃圾分类、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出行……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例如我们校园的分类垃圾箱,垃圾都分为什么种类?分类后的垃圾将会如何处理,这对我们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汽车排出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们不但自己要自觉爱护环境,还要注意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作业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保护环境的,引导人们的行为;破环环境的,发人深省,从而停止这样的行为。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他们的所见所思,相信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会有意识的作个环境保护的小使者。
第三篇: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1
《地球的新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件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认识破坏环境的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争取人人都是环保小卫士,为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课件的开始我选择了学校里的鲜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边看图,我一边说“春天来了,心园的小桥旁、流水边海棠花开放了,火红的的花朵一团一团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围着她不停跳舞……”结合图片,同学们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忆里,接着我们有看到了白玉兰、金盏菊,我还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让同学们一下子联想到现在秋天累累的果实,然后我们又观看了大画家创作的有关大自然的作品,和他们所表现的植物照片,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而且发出了对这些的作品的赞美。紧接着,我打开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发出一片低呼,“太难看了!”孩子们纷纷说,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砍伐树木、过度放牧……他们回答的头头是道,我继续问你知道哪些是保护环境的行为么?他们纷纷举手回答,比如垃圾分类、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出行……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例如我们校园的分类垃圾箱,垃圾都分为什么种类?分类后的垃圾将会如何处理,这对我们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汽车排出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们不但自己要自觉爱护环境,还要注意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作业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保护环境的,引导人们的行为;破环环境的,发人深省,从而停止这样的行为。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他们的所见所思,相信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会有意识的作个环境保护的小使者。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环保海报宣传画、手抄报),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然后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用我准备好的材料装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然后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点评。总结后提出这节课的作业要求。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协商合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从小事做起 ”。这节课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人类破坏地球各种环境和资源的资料非常详实。他们也真正感受到了保护地球迫在眉睫,在内心深处有一份深深的担忧。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3
本课是一节主题绘画课,涵括一些环保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地球的十大危机做了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学生对环境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以触动他们的内心,启发他们的表现。学生们都能动脑为环保献计献策,如写倡议书,作新闻宣传,作贺卡,画板报,画贴画等。学生也在宣传海报的欣赏中了解了海报的构成,及绘画时的具体正反两方面的表现。
学生在表现时大多是按着教师范画与课件范画进行绘画,也有一部分同学能自己创作,想法较新颖。学生课堂发言中也能有一定的想象与表现思路,但落实绘画中却没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绘画中,虽在范画中也学习了一些方法,但终究没有尝试自我创作表现,应在绘画中强调创新的意义鼓励其大胆的绘画表现。课堂授课时间应再精炼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更多的创作表现时间。
这一节课主要是海报的设计,但是主题定成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海报制作,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渗透生命教育这个主题例如,第一部分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有山川、海洋、河流等,第二部分出示了“哭泣的地球”,地球上一些备受污染的地方,大气污染、水污染、吸烟对人体的危害等,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再来讲海报的制作,这样一来学生在画的时候也就有内容了。整堂课讲下来,我总结了一下,有两点不足:一是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课后我想要的是把课一开始的时候的谜语导入换成视频导入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二是时间控制的不是很好,提问的`时候让学生说的时间有点多了,所以动手画的时间不是很充足,以后还要多注意这几点。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4
《地球的新生》这一节课主要是海报的设计,但是主题定成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海报制作,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渗透生命教育这个主题例如,第一部分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有山川、海洋、河流等,第二部分出示“哭泣的地球”,地球上一些备受污染的地方,大气污染、水污染、吸烟对人体的危害等,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再来讲海报的制作,这样一来学生在画的时候也就有内容了。整堂课讲下来,我总结了一下,有两点不足:一是课堂气氛不是活跃,课后我想要是把课一开始的谜语导入换成视频导入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二是时间控制的不是很好,提问的时候让学生说的时间有点多了,所以动手画的时间并不是很充足,以后还要多注意这几点。
在讲授五年级美术课《地球的新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含义,特地讲了一些有关保护环境,热爱生命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加强环保意识。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野生动物和花草树木;节约用水、变废为宝、参加大扫除,植树等各种公益活动。经过这些环保知识的介绍之后,学生都有了绘画的素材了:有的说要给地球洗澡,有的说要给地球穿上漂
亮的衣服,有的说要清除垃圾等等,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一节课下来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主题和画面。不足的就是学生们在进行涂色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很合理的选择颜色,这样就使画面不够美和大方。
小学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这节课上完并没有我理想中的那么好,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会采用各种方式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他们身边,美无处不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四篇: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5篇)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学生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学生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产生一些触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2
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的,鉴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还不会,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视频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时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融合还不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视频,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3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 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平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 原汁原味” 而不是无奈地“ 咽啃” 教师已“ 咀嚼” 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5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分。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6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运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7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效果还好一点,对于一些暂时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规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带的划分依据中的有没有极昼极夜等,从学生课后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容易混淆。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8
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出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
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变化,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特殊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由于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点看到太阳位置最高,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直射特定纬线,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很大,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该半球白昼时间长,直射点所在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直射点位于回归线时正当该半球的白昼最长或最短的一天,直射点某纬线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在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与白昼时间的渐变、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渐变,极圈内极昼极夜出现范围的渐变有密切相关。
2、利用本节中相对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节省时间,如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公转速度的比较,用“近快远慢”来概括,如夏至日,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冬至日南半球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刚好相反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解本节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不同形式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本节中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等工具,直观反映地球运动过程,化繁为简,启发学生思维,并能解决教学容量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9
《人类认识地球和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同学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出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沛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只要让同学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和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同学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同学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同学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协助同学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同学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干反过来考虑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同学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经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同学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同学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想。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发生一些震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0
《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讨论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1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2
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高中要研究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 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第三,有些抽象的概念,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学生更容易直观的去了解比较难点的知识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识记。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应该采取放慢速度,逐个突破的方法,而不应该急于求成,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3
《地球的运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同时,教师巧妙地把这些资源引入新课教学中,珠联璧合,事半功倍。学生的默契配合和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还是疑难题的讨论,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辩证思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教室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平台,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小组合作学习,有学生上台画图,有个体的展现,有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充分彰显学生的能力。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较到位。
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四季的感受。这样不仅是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演示过程中速度快了一点,理解能力强的部分同学很快就懂了,理解能力慢的还似懂非懂,今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才能灵活的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4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第五篇: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次的授课,我感受很多,反思如下。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本人在这节地理课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我们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今后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不足之处
师生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
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高中要研究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第三,有些抽象的概念,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学生更容易直观的去了解比较难点的知识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识记。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应该采取放慢速度,逐个突破的方法,而不应该急于求成,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5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6
《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讨论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7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知识点多,难度大,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地理基础较差,因此,在上本节课时对我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正确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让我获得了成功。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形成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我参考了几个优秀的教案,结合我的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从中整理了一些切合自己的东西。整个一堂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覆盖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上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我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地球仪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以上几点来衡量,我认为我的课主要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
一、内容的取舍,把握住了难度和深度,做到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将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将地球仪这一重要教具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从我的演示中自己探究出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从微观角度观察到地球的运动。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
但是在课后的反思中与其他老师交流和询问学生时,我也发现了一些我的课的不足之处,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比较生硬,这一点也是我上课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关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间的差异一点出现的太唐突,此处课本上有个活动没有利用好,应当给学生作出相应的更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二、本节课的容量太大,由于没有及时和老教师沟通导致本节课讲的东西过多,在我下节课提问中发现学生没有完全消化。所以,我认为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节课应该怎么讲应该讲多少。
三、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我留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并且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做练习的时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导致检查结果不是很理想。
四、由于内容太多,一节课设计的活动太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不能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8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9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分。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0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重点介绍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还要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
对于小学生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观点是不容易马上理解和消化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于是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点,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认为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历史上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产生共鸣。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通过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地理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很活跃,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较好。
优点:
1.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注重课外相关知识链接拓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不足:
课前播放第宇宙探索影像资料,更能营造氛围感。结束能再让同学整体演示一下地球运动,首尾呼应,体现收获更好。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2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学生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学生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产生一些触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3
《地球的运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同时,教师巧妙地把这些资源引入新课教学中,珠联璧合,事半功倍。学生的默契配合和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还是疑难题的讨论,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辩证思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教室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平台,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小组合作学习,有学生上台画图,有个体的展现,有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充分彰显学生的能力。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较到位。
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四季的感受。这样不仅是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演示过程中速度快了一点,理解能力强的部分同学很快就懂了,理解能力慢的还似懂非懂,今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才能灵活的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4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效果还好一点,对于一些暂时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规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带的划分依据中的有没有极昼极夜等,从学生课后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容易混淆。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5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 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平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 原汁原味” 而不是无奈地“ 咽啃” 教师已“ 咀嚼” 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