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壮山河成语接龙及历史典故
气壮山河,汉语成语,拼音是qì zhuàng shānhé,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气壮山河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气壮山河成语解析
解 释: 形容气概豪迈,可以压倒山河。
出 处 唐·张说《孔补阙集市》:“族高辰象,气壮山河,神作铜钩,天开 金印。”
二、气壮山河成语典故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故事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怕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
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南下。这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
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
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们就没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
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三、气壮山河成语接龙
气壮山河--> 河奔海聚--> 聚精会神-->神气十足-->足音跫然--> 然荻读书--> 书缺有间--> 间不容缓--> 缓兵之计--> 计日可待--> 待价而沽--> 沽名钓誉--> 誉不绝口-->口不择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谋不轨--> 轨物范世--> 世态炎凉--> 凉了半截--> 截长补短--> 短吃少穿--> 穿红着绿-->绿林强盗-->盗名欺世-->世态炎凉--> 凉了半截--> 截长补短--> 短吃少穿--> 穿红着绿--> 绿暗红稀--> 稀奇古怪--> 怪声怪气--> 气宇轩昂--> 昂昂自若--> 若存若亡-->亡不旋跬-->跬步千里-->里应外合--> 合二为一--> 一锤定音--> 音容宛在--> 在所不惜--> 惜玉怜香--> 香草美人--> 人命危浅--> 浅尝辄止--> 止暴禁非--> 非同寻常--> 常年累月--> 月晕而风-->风风雨雨--> 雨打风吹--> 吹灰之力--> 力倍功半--> 半筹莫展--> 展翅高飞--> 飞蛾扑火--> 火耕流种
第二篇:南柯一梦成语接龙及历史典故
南柯一梦,汉语成语,拼音为nán kē yī mèng,紧缩式;作宾语、定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南柯一梦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南柯一梦成语解析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二、南柯一梦成语典故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另有世界。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金枝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从此失去国君宠信。他心中悒悒不乐,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经历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
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
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三、南柯一梦成语接龙
南柯一梦--> 梦魂颠倒--> 倒凤颠鸾-->鸾孤凤只-->只轮不返--> 返老还童-->童叟无欺-->欺贫爱富--> 富国强民--> 民安国泰--> 泰山鸿毛--> 毛骨耸然--> 然荻读书-->书缺有间--> 间不容缓--> 缓兵之计--> 计日可待--> 待价而沽--> 沽名钓誉--> 誉不绝口--> 口不择言--> 言不及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谋不轨--> 轨物范世-->世风日下-->下车伊始-->始终如一-->一锤定音--> 音容宛在--> 在所不惜--> 惜玉怜香--> 香草美人--> 人命危浅--> 浅尝辄止--> 止暴禁非--> 非同寻常--> 常年累月-->月晕而风-->风情月债-->债台高筑--> 筑室反耕--> 耕耘树艺--> 艺不压身--> 身后萧条--> 条分缕析--> 析辨诡词--> 词不达意--> 意在笔先--> 先声夺人--> 人命危浅-->浅尝辄止--> 止暴禁非--> 非同寻常--> 常年累月--> 月晕而风--> 风风雨雨--> 雨打风吹--> 吹灰之力--> 力倍功半
第三篇:怒发冲冠成语接龙及典故
怒发冲冠,汉语成语,拼音是nù fà chōngguān,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怒发冲冠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怒发冲冠成语解析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二、怒发冲冠成语典故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三、怒发冲冠成语接龙
怒发冲冠--> 冠上加冠-->冠履倒置-->置身事外--> 外合里差--> 差三错四--> 四不拗六-->六月飞霜-->霜露之感--> 感恩戴德-->德厚流光-->光焰万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 广寒仙子--> 子曰诗云--> 云过天空--> 空腹高心-->心惊胆战--> 战无不胜--> 胜任愉快--> 快意当前--> 前仰后合--> 合二为一--> 一锤定音--> 音容宛在--> 在所不惜--> 惜玉怜香--> 香草美人--> 人命危浅--> 浅尝辄止-->止沸益薪-->薪尽火传-->传神阿堵-->堵塞漏卮
第四篇:流连忘返成语接龙及典故
流连忘返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liú lián wàngfǎn,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流连忘返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流连忘返成语解析
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二、流连忘返成语典故
“郑和奉明成祖和平外交政策屡下西洋,不仅在西洋诸国和往来于西洋的各国人民中间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与西洋诸国风土人情,结下了深厚友谊。1431年,郑和最后一次奉诏出使。一天,当船队离开古里的时候,已是正午时分。船队整装待发,只等郑和扬帆起航的命令。码头上肃立着许多当地送行的官员和老百姓,郑和眼望着恋恋不舍的人群,眼望着几十年航海生涯中他多次踏过的土地,怀里紧搂着一颗榴莲,不禁又想起第一次出使和水手们吃榴莲的情景。他知道,这将是航海生涯中最后一次和故里的告别。他情不自禁,老泪纵横。沿途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心驰神往、感慨万端。他久久站在那里,竟忘记了下达起航的命令。这时,一位多次跟随他出使的老臣被打动了,不禁感叹说:‘真是流连忘返啊!’”流连忘返,典故出此
三、流连忘返成语接龙
流连忘返--> 返老还童--> 童牛角马-->马龙车水-->水磨工夫--> 夫人裙带--> 带罪立功--> 功标青史--> 史无前例--> 例行差事--> 事预则立--> 立此存照--> 照葫芦画瓢-->瓢泼大雨-->雨栋风帘-->帘窥壁听--> 听之任之-->之死靡二-->二八佳人--> 人命危浅-->浅尝辄止--> 止暴禁非--> 非同寻常--> 常年累月--> 月晕而风--> 风风雨雨--> 雨打风吹--> 吹灰之力-->力争上游-->游辞巧饰--> 饰智矜愚--> 愚不可及--> 及宾有鱼-->鱼溃鸟散--> 散兵游勇--> 勇而无谋--> 谋臣武将--> 将功补过--> 过五关斩六将-->六畜不安-->安常履顺--> 顺天应人--> 人命危浅--> 浅尝辄止-->止戈兴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智勇双全-->全受全归-->归心似箭--> 箭拔弩张--> 张灯结彩--> 彩笔生花--> 花朝月夕--> 夕寐宵兴--> 兴师问罪--> 罪有应得--> 得道多助--> 助边输财--> 财不露白-->白发朱颜-->颜面扫地--> 地旷人稀--> 稀奇古怪--> 怪声怪气--> 气宇轩昂-->昂昂自若--> 若存若亡--> 亡羊得牛--> 牛角书生--> 生搬硬套
第五篇:路不拾遗成语接龙及典故故事
路不拾遗,汉语成语,拼音是lù bù shíyí,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说道不拾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路不拾遗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路不拾遗成语解析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二、路不拾遗成语典故
唐朝建中年间,南剑州有个秀才,叫林善甫。他自幼聪慧异常,为人耿直,博览群书,眼下在京城太学读书。这次,因母亲患病,告假回家,日夜在母亲床边侍奉。
不久,母病痊愈,林善甫收拾行李,暂别母亲,带了书童王吉,再往京城太学读书。
一路上,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日便到了蔡州边界。
一天,眼看天色已晚,林善甫主仆二人到一家客店投宿。店小二带路,选一间宽敞洁净的房间将他们主仆安顿下来。王吉随意买了些点心回来,主仆二人吃了当作晚饭。
饭后无事,林善甫点灯读了一会儿诗书,王吉便安排主人上床休息,好明日清早起身赶路。王吉在床前打个地铺,由于白天劳累,倒下便呼呼入睡。却说林善甫脱了衣服上床,仰天躺下,因思念母亲,辗转反侧,一时无法入睡。
忽然,隐隐觉得身下有一硬物硌着,横竖睡不舒服。好在油灯未熄,便起身揭起床单垫被察看,只见垫被下面原来有一个布袋,袋中有一锦囊,锦囊中有上百颗罕见的大珍珠,价值连城。
林善甫拿在手里细细察看,略一思索,就收在自己行李中,然后躺下熄灯休息。
第二天,起床梳洗,王吉收拾行李。
林善甫走出客房,到帐台前问店主人道:“前天夜里什么人在我那间房里住宿?” 店主人答道:“前天晚上是一位过路客商在房内住宿,官人有何吩咐?”“这个客商原是我的故友,我们相约在此会面。因我误了日期,没能见到,”林善甫说,“这个客商如若回来寻找时,麻烦店主转告,可让他来京城太学寻问林善甫便可以了。千万千万!不可误事!”林善甫结算了住店钱,又一再叮咛店主,方才动身上路。
王吉在前面挑着行李,林善甫在后面紧跟赶路。
走着走着,林善甫恐怕店主人误事,放不下心,便吩咐王吉在沿途显眼的墙上张贴启事。启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南剑州林善甫于返京城太学途中,宿于蔡州客店,有故友寻觅大珠,请去京城太学寻访勿误。”不过半月,主仆已到京城,去太学报到销假,仍旧安心读书。
再说这袋珍珠原来是商人张客遗下的。他那日匆忙离开客店,第二天去采购货物,要想从行李中取出珍珠来兑换银两,方知所带珍珠全部不翼而飞。
这一下子吓得他魂不附体,失声叫道:“苦也!苦也!我一生经商,方才积得这些珠子作本钱。今日不慎丢失,回家后妻子儿女如何肯相信,一家大小以后如何生活?”他再三回忆,也想不起在何处丢失,只得沿原路回头细细寻找,直寻到蔡州客店。
他向店小二打听,店小二说:“不知道。”又进店内询问店主人:“我离开你家客店后,哪位客官在那房中安歇?”店主人这才想起,回答道:“我差一点儿忘了,你离店去后有位官人来住了一宿,第二天大清早便动身赶路了。临行时,吩咐说:‘有故友寻找,可千万让他来京城太学寻访林善甫便可以了。’”张客听了,感到蹊跷,口中不说,心中想道:“自己与这个林善甫素昧平生,莫不是此人拾得了这袋珠子?”当日,只得离了客店,取道向京城而去。见到沿途上贴着启事,读了发现启事中有“大珠”字样,略略放心。他也顾不上劳累,日夜兼程赶路。
到了京城,未去寻找客店安顿,径直来到太学旁路边茶坊坐定。吃茶时,向店中小二打听林善甫这人,吩咐道:“我是林善甫多年未见的远房亲戚,怕已不认识了。如若林善甫从太学出来,麻烦招呼指引相见。”正说着,店小二就指着从太学中走出的一个人道:“出来的便是林善甫林官人,他在我家浆洗衣衫,是位常客。”张客见了,不敢造次,待林善甫进入茶坊坐定,这才上前施礼,簌簌泪下,跪倒在地。
林善甫忙不迭扶起说道:“官人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张客便把遗失布包的前后经过详细说了一遍。
林善甫说:“不要慌,东西在我这里。我且问你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张客如实相告,林善甫听他说得不错,于是带了张客去住处取那布袋。
张客见了布袋便道:“这个便是我丢失的。我愿意拿出一半珠子,酬谢官人救命之恩,剩下一半带回家抚养家小。官人重义轻财,在下感激不尽!”林善甫说:“岂有此理!我假若要你一半珠子,那何必嘱告店主,又何必沿途张贴启事,让你寻找来京城太学?只是这袋珠子价值不少,今交还给你,不是一件小事,恐怕日后无以为凭,你要亲手书写一张收条才能领回去。”张客再三不肯全部领回这袋珠子,林善甫坚持不受。这样几次推让,张客才亲笔写了收条交林善甫看后收了。
林善甫交付那袋珠子:“你仔细查点,可有误漏。”张客千恩万谢,拜辞而去。
自此以后,林善甫路不拾遣的善举被后人传颂,名垂千古。
三、路不拾遗成语接龙
路不拾遗--> 遗簪坠屦--> 屦及剑及--> 及宾有鱼--> 鱼溃鸟散--> 散兵游勇-->勇而无谋--> 谋臣武将-->将错就错-->错落有致--> 致远任重--> 重增其放-->放歌纵酒-->酒病花愁--> 愁眉泪眼--> 眼不见,心不烦--> 烦言碎辞--> 辞不达意--> 意在笔先-->先声夺人--> 人命危浅--> 浅尝辄止--> 止暴禁非--> 非同寻常--> 常年累月--> 月晕而风--> 风风雨雨--> 雨打风吹--> 吹灰之力--> 力倍功半--> 半筹莫展--> 展翅高飞-->飞蛾扑火--> 火耕流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