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强不息成语的典故故事
自强不息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zì qiáng bù xī,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选自曹禺 等《胆剑篇》第五幕:“勾践 :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勾践永远不会忘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强不息成语的典故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一、自强不息成语的解释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自强不息成语的典故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 清华大学的校训解释,它来源于《 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 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三、自强不息成语的造句
1、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一点都不颓废。
2、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鞭策着我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3、对付敌人,有时,我们还要兵不厌诈,我们平时要尽量保持低调和自强不息。
4、虽然我们起步较慢,但只要我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一定能后来居上。
5、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总是越挫越勇,不会轻易放弃。
6、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
7、只有自强不息,力争上游,才能永保国家竞争力。
8、他虽然身带残疾,但在事业上却一直自强不息。
9、中国之所以能够有延续千年的文化史因为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
10、天道酬勤是我们的信念,自强不息是我们的追求!
11、这位勇者因为不屈服于现实,自强不息地挑战命运,终于获得最后的胜利。
12、台湾人民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个小岛上建立起富裕的家园。
13、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4、他抱定先难后获的宗旨,始终自强不息。
15、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6、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
17、工程师们自强不息地向大自然挑战,终于完成修筑这条公路的艰险工程。
18、如果不自强不息,那么就不能把握命运。
19、我们要学习老王自强不息的精神,绝对不能自暴自弃。
20、他虽然生活贫困,却能自强不息,努力不懈。
21、许多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22、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23、他虽然长期处于困境,但始终自强不息。
24、我们不能苟且偷安,一定要自强不息,才能创出一番事。
第二篇:成语典故故事汇总
成语解释及典故:鹏程万里
鹏程万里常用来表达赞誉之情,鼓励年轻有为有志向、目标远大者。下面就是《庄子·逍遥游》中关于鹏程万里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庄子在一篇名叫《逍遥游》的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北海有一条长得身体庞大,长达几千里的大鱼,名字叫“鲲”。后来,它摇身一变成了一只大鸟,其背部到底有几千里无人能说得清,这就是“鹏”。当大鹏展翅高飞时,两个张开的翅膀像两朵云彩挂在天上,它借着大海波动时掀起的大风飞向南海。当大鹏飞到南海的时候,两翅膀拍打在水面上,激起的大浪有三千里高。它借着旋风的力量,能飞到高达九万里的天空……讲完故事后,庄子又用水浅而船大的道理说明了大鹏的翅膀之所以力量巨大,是因为下面的水积蓄深厚;而它之所以能飞上高达九万里的天空,是因为下面有风。它借着风的力量,在没有任何阻挡的广阔天空中展翅飞翔,一直飞到南海。成语解释及典故:披荆斩棘
披荆斩棘一般比喻在创业和前进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这里就是关于光武帝刘秀在开国时期历经种种困难、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举兵时兵马很少,生活条件也非常差,因此一些受不了苦的人纷纷离开了他。但主簿冯异却依旧跟随刘秀左右,从没因为生活条件差而有丝毫动摇。有一次,刘秀率军经过河北饶阳的芜蒌亭时,由于长途行军,又饥寒交迫,士兵们都忍受不了。冯异想办法煮了一锅豆粥给大家喝,为大家消除了饥寒。还有一次,当大军来到南宫县时,遭遇大风雨,被淋得像落汤鸡,直打寒颤。就在这困难时刻,冯异不但设法生起一堆火为大家驱寒,还给大家找来了食物。刘秀对这位困难之时尽力解困的主簿印象非常好。
公元25年,冯异又出色地完成了平定关中的任务。此时,有一些小人上书劝刘秀提防冯异。刘秀没有听信他们的谗言。公元30年,在冯异朝见光武帝时,刘秀对众大臣说:“他是我起兵时的主簿,曾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荆棘,扫除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是我大汉王朝的开国功勋啊!” 成语解释及典故: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这里就是关于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成语解释及典故:气宇轩昂
气宇轩昂形容气概非凡,精神饱满。用于称誉气度不凡的人。也做“器宇轩昂”。接下来就是关于诸葛亮气宇轩昂,舌战群雄的成语故事:
公元208年7月,刘备兵败当阳,奔往夏口。10月,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东吴孙权派鲁肃到夏口见刘备。刘备依照鲁肃的意见,派诸葛亮到柴桑。
诸葛亮到达柴桑后,鲁肃立即去见孙权,告诉他诸葛亮到来的消息。孙权光听说过诸葛亮的大名,却没见过他本人。虽说博望烧屯,火焚新野布置得十分出色,但诸葛亮毕竟只有二十七八岁,这么大的战争,刘备只派他一个人来“联合”抗曹,够份量么?东吴也是谋士如云,能不能比得上他呢?孙权听完了鲁肃的回报,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叫他先见识见识我们东吴的才俊!”并事先知会了东吴的谋士们在外厅等候。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跟着鲁肃进去了,一一做过介绍后,坐了下来。东吴的一班谋士开始仔细打量诸葛亮。张昭(字子布,孙权的首席谋士)等人见诸葛亮丰神秀逸,气概非凡,料到此人必来游说。于是,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舌战。结果,东吴的一班谋士在诸葛亮时而谈笑风生,时而义正辞严的回击下,一一败下阵去 成语解释及典故:运筹帷幄
运筹帷幄一般指能对当时的形势作出精辟的分析,预先做好详细的计划,从而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使事情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方向发展。这里就是关于刘邦运筹帷幄的成语故事:
刘邦有一天在洛阳南宫设宴招待文武大臣。在宴席上,刘邦问文武大臣:“诸位将领,你们坦率相告,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而项羽怎么又会失去天下呢?”王陵回答说:“您派人攻城掠地,取胜后论功行赏,与大家分享利益。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的人他就设计陷害,有才学的人他就怀疑。打了胜仗,得到土地,既不赏有功之人,也不给别人一点好处,所以他才失掉了天下。”
刘邦听后笑着说:“你只知道这一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之中决定计策,能取胜于千里之外,这点我不如张良;安定国家,抚恤百姓,保证供应不缺,粮食不断,这点我不如萧何;组织百万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点我赶不上韩信。他们三个都是杰出的人才,因为我用他们,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有个能 成语解释及典故: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是指一个男人面对女人的诱惑不动心,很有定力。下面就是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大思想家荀子在他的著作《荀子?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是当时掌管监狱的官。鲁僖公二十六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是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过夜。他刚刚安顿好自己,就看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柳下惠见状,恐怕那女子被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淫乱行为。成语解释及典故: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说在不利的情势下,用隐藏锋芒的方法,躲避不利,保存自己,伺机图发。这里就是关于刘备在三国时代韬光养晦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很大。刘备虽贵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光养晦之计。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往一件往事,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理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在地上。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地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怀疑刘备了。
古今对韬光养晦这么学问最有研究的,当首推刘备。他在曹操面前不夸张、显耀、自大、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让曹操很放心。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收敛和掩饰了自己的真实行为,让曹操对其不加防范,从而才有了以后的东山再起,三分天下。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自恃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事实上,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刻意炫耀才能,不仅会招来别人的妒忌,并且会被认为是轻浮。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当时机不成熟时,往往会采取韬光养晦的谋略。韬晦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也是做人处事的一门学问。成语解释及典故: 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是指事情不管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为人处世圆滑。这里就是关于左右逢源的成语故事: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嚷:“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土,出门白脸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左右逢源、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在“打圆场”时,师傅善用“吉言”,以“动听”的话语来打动顾客,求得顾客的欢喜,是师傅成功“解围”的首要诀窍。“吉言顺耳”,爱听“吉言”几乎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师傅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顾客抱怨时,有针对性地择用其易于接受的话语来博得对方的欢喜。这样,顾客的抱怨消释了,先前不快的心理得到“吉言”的“熨抚”,“欣喜而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两重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是相对的。辩证地看待问题,得体地“扬长避短”,是“打圆场”的又一技巧。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对方换个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来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幽默也是化解尴尬的良方,幽默的话语常能令人转怨为喜,开怀大笑。如故事中这位师傅将头说成“首脑”,寓谐于庄,调侃中不失文雅,庄重中又含风趣,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顾客的身份。顾客能不开心地大笑吗?再看那“进门苍头秀土,出门白脸书生”之语,更是幽默诙谐、妙语解颐。
一个好的“打圆场”者就像是一个“救火队员”,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迅速给受困者以台阶。和人打叫道,善听弦外之音,又会传达言外之意,是最奥妙的人际关系操纵术。成语解释及典故: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这里就是关于不卑不亢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齐国宰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国,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大门旁边开了狗洞,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肯进。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司仪只好又领他改从大门进去会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个居民区,所有人要是把衣袖举起来,可以组成一道围墙;大家甩一下汗水的话,就像下了一场大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那为什么派你当使者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者根据出使国的情况而定。贤能的人就派往有贤明君主的国家,那些无能的人则派往君主无能的国家。我晏婴最无能,所以出使楚国。”
我们与人交往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姿态呢?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要不卑不亢。这种姿态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讲究“适度”。
“度”就是讲究唯物辩证法,在与人交往时,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要看到他人的优势、长处;既要说明自己的为难之处,也要体谅别人的为难之处。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
不卑不亢就是要不戴一副假面具,无论遇到什么都宠辱不惊,在我们人生得意时,不骄人自得,展示给别人以真正的自我;当我们失意时,不卑曲讨好,展示给别人的依然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在做人上光明坦荡,心态如一,保持一种风度。
在与自己地位、才识相等的人交往时,人们都能从容以对,谈笑自若。然而若是换了其他场合,那“卑”与“亢”,便会因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露于言行。下级或者求者来访时,不少人冷脸以待:“你找谁,有啥事?”遇到顶头上司大驾光临,那场面便会变得隆重而又壮观:恭敬迎接,递茶送烟。这便是“两面人”的写照。
“两面人”虽多见于官场,但在百姓中也不少见。有些刚鼓起腰包的小款对穷人一副傲态,而见了巨富便露出谄相;有些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对来自山村的人常露出几分瞧不起,但见了大都市来的人又变得恭敬有加;有些知识分子在学历知识低于自己的人面前优越感十足,但见了学者名流,又显得极为自卑。所有这些,皆因几千年来等级尊卑的观念深入了许多人的骨髓,使得这些人遇到位尊而多金者会下意识地卑躬屈膝;遇到位卑而贫穷者会不由得露出轻蔑之态。
对大多数人而言,做到不卑似乎很难。因为生活的磨炼挫伤我们原来拥有的那些锐气,而且为了生活,为了出人头地,我们往往不得不对某一群体的人毕恭毕敬。所以我们可以不让自己有傲气,但是我们却要留有一身傲骨,有所不为,有所必为。靠自身境界的提高,达到处世平和而洒脱的境界。相对于不卑而言,做到不亢似乎更难。当我们取得一些名利地位往往会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在和一些人交往中自觉不自觉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好像自己确实高人一等似的。其实这样做不但会被他人疏远,而且也会使自己的步履停滞。还有些人往往一方面对上司卑躬屈膝者,另一方面对不及己者趾高气扬。表面上张牙舞爪,很风光的样子,实际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很有才华,很有学问,可惜只是做不到“不卑不亢”,导致他没有能走得更远,取得应有的成绩。不卑不亢,应该是我们无论碰到怎样的形势,遇到怎样的人都应该保持的一种态度,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准则。成语解释及典故:黄梁美梦
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
该书写的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径邯郸,在附近一个村庄
住店,遇见道人吕翁。卢生自叹穷困,吕翁就给一个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梦到自己娶了一位高贵美丽的妻子,并进京考中了进士,当了宰相,儿子也成了名门贵族,真是子孙满堂,福禄双全,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可是一梦醒来,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黄梁美梦”这个成语便由此而生,卢生经过的村从此得名黄梁梦村。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虚幻梦想一场空。成语解释及典故: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是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里就是关于范仲淹宠辱不惊的成语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当天被谪居邓州之时,他却从容处之,写下“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这样的句子。从范老夫子的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与机智。
《小窗幽记》当中有这么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幅寥寥数语的对联,却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到了如此才能够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与卷云舒则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表现了古人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可谓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门艺术,同时还更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智慧。人生在世,生活当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无足为奇。古人云:“君子坦荡荡。”为君子者,无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宠信时勿轻狂,千万不要忘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受人侮辱的时候切忌激愤,犹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如此清醒地去面对,就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做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和事业的种种考验与磨难,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对于所有那些成业有所就的人们,没有一个不具有“宠辱不惊”这种极其可贵的品格。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然而要想做起来却十分的困难。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实在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么能够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其关键是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从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心里面没有过多的私欲的话,又怎么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要能够认清楚自己所要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成语解释及典故:树大招风
树大招风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以下就是关于朝廷重臣霍光树大招风的成语故事:
汉武帝时,霍去病、霍光兄弟担任大将军,成了朝廷中得势的大臣。武帝死后,霍光执掌大权多年,辅佐汉昭帝,拥立汉宣帝,成为几朝重臣。朝廷上下人人对他敬畏三分。汉宣帝登基后,为了报答霍光拥立自己做皇帝的大恩大德,竟然放手让霍光一人执掌朝政,并赐给霍光家族许多特权,从而打开了霍光骄奢的口子。
霍光一家骄横奢侈、不可一世,茂凌人徐福曾经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嫉恨,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嫉恨;众人嫉恨,又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徐福对霍氏的提醒和警告,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身居高位者,权势这样大,又好揽权弄权,就必然排斥异己,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这样就会深受同僚及下属的嫉恨,何况又独揽朝政,傲慢侮上?所以霍氏必亡。后来,霍光病故,汉宣帝才亲自执政,这时霍家的人不甘心交出大权,霍光的妻子和儿子们密谋策划,妄图废掉皇帝,重温朝政完全由霍家执掌的美梦。结果阴谋败露,终至霍氏全族被杀。
可见树大招风,而大风很有可能把树连根拔起。在这种警示面前,那些暂时还没有碰壁的“得意”者们,是不是应该调整调整自己的处世姿态了呢?避免树大招风,这显然是在现代社会为人处世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则。
成语解释及典故:缘木求鱼
缘木求鱼是比喻方向、方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劳而无功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齐宣王想通过发动战争来扩张领土,树立威信,使自己称霸于天下。孟子就去见齐宣王,对齐宣王说:“听说你想用战争征服天下,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你想使天下对都归顺自己,就必须先好好地治理自己的国家,施行仁政,使天下的官员、农人、商人,甚至旅行者都愿意到你这儿来。如果用武力去征服,就好比是‘缘木求鱼’,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
在这里,孟子以一个高超的心理分析家的水平,道出了齐宣王心中之所想,然后予以断然否定。告诉他这简直就是缘木求鱼。
孟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齐宣王的方向错了,不能达到目的,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可能带来相反的、更加严重的后果。缘木求鱼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缘”在这里是沿着、顺着的意思,“木”指的是树木;“缘木求鱼”就是沿着树木爬上去找鱼。树上怎么会有鱼呢?所以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方向错误,或违反客观规律,结果当然无法达到目的。
生活中“缘木求鱼”的例子比比皆是,都是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者说是想走捷径,结果是用错方法,选错方向,导致走了许多弯路,甚至使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在一个大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从这里走出沙漠只需要3天,可却从来没有人走出去过。科学家在调查之后终于发现,那里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北斗星,不能在茫茫的大漠中准确地辨识方向。他们所走的路线实际上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因而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会回到原地。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也有这样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并不是因为沙漠太大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走出去,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选对方向。做事之前,如果方向错了,行动起来自然就会偏离目标,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的企业效益不好,不考虑如何从自身找出问题所在,如何改革,如何引进人才,如何拓宽产品的销路,却把心思放在如何偷税漏税、制假造伪上面。结果企业本身效益没有得到提高,还触犯了国家法律,不仅要付出高额罚款,企业的信誉也一落千丈。
有的女孩,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完美身材,不是加强锻炼,合理调整饮食,而是不健康地节食。结果人是瘦了点,但付出的代价太高,身体健康收到伤害,抵抗力下降,精神不振,面黄肌瘦……
缘木求鱼的道理并不深奥,一说就懂,甚至不言而喻。解决的办法也不难,只要理性地从大局、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就可以避免。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树去了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当人家问他干什么时,他还会理直气壮地高声回答:让我们捉鱼去!
成语解释及典故:胡服骑射
典自《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第三篇:成语典故简短故事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1
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2
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总诀: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意是说:迫使敌人处于困窘被动的形势,不需力战,等待敌我双方的强弱态势的转换。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以逸待劳,则柔也能克刚。孔子曾经说过: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这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上也非常常见。所以为大将者,一定要避免自己的军势成为强弩之末。如果能够利用地理优势,使敌军成为强弩之末,那么不用战斗,敌我双方的刚柔态势就可以发生逆转。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篇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战例:
古时候以逸待劳的例子非常多,通常埋伏计都可算作以逸待劳。比如孙膑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等等,关键在于争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以调动敌人,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里我们举王翦破楚的例子。
战国末期,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出兵攻打楚国。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发现后立即发兵准备抗敌。但是,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打持久战的姿态。楚军急于击退秦军,却找不到作战机会,两军就这样相持一年有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士气高昂。但是,经过一年坚持,楚军原本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也斗志全无,他们认为秦军无意进攻,于是决定撤军。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大军出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一举灭了楚国。
王翦在针对楚国的战争中,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拖延战术。等到敌人已经彻底心智疲惫,斗志全无的时候,突然一鼓作气,彻底打败了楚军。
三国战例:陆逊火烧连营
三国最有名的战例就是陆逊以逸待劳,大破刘备七百里连营七十五万军马的故事。
刘备率七十五万大军,自出川以后,连胜十余阵,直逼彝陵。此时孙权已是慌作一团,阚泽以身家性命保举陆逊出山,孙权也不管了,只要有人愿意出头顶缸就行。陆逊到了虢亭,面对气势如虹的蜀军,依然胸有成竹。一来就下令坚守,陆逊传下号令,教诸将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事见《三国演义》八十三回。
陆逊对战局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逊曰:“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
“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正是以逸待劳之计的关键,掌握战场主动权。让敌人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才能够调动敌人,使敌人身心俱疲。
蜀军中当然也不是都看不出陆逊的`以逸待劳之计,马良曾对刘备说:“陆逊深有谋略。今陛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愿陛下察之。”可是刘备那里能够听得进去,他只是一味的认为陆逊胆小怕战。轻视别人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不要轻易的轻视别人。
旷日持久的等待,让斗志旺盛的蜀军开始进入疲惫,身体的疲惫犹在其次,关键是心理的疲惫才是失败的根源。一切都陆逊的掌握之中,刘备连营七百里,士兵躲入密林休息避暑,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开始强弱异势。诸将皆曰:“破蜀当在初时,今连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安能破乎?”逊曰:“诸公不知兵法。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诸将方才叹服。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3
劳而无功
是犹推舟子涉地,劳而无功。
【释义】“功”,功效。花了劳力却收不到功效。形容白费力气。
【故事】孔子作为有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极力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过去周朝的礼制。他认为统治者只要用“仁义”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恢复礼制,天下就会安定。为此他曾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请他们采纳。遗憾的是,他的那些政治主张并不像他的教学见解那样受人敬佩和欢迎,到处碰壁。孔子的学生颜回便去问鲁国一个叫太师金的官吏:“我的老师孔子到处游说,劝人家接受他的主张,可是到处碰壁。这次去卫国,你看情况会怎样?”大师金摇摇头说:“我看还是不行。现在战乱四起,各国国君为争地盘都在忙于打仗,对你老师的‘仁义道德’那一套非常反感,谁会去听那些不合时宜的说教呢?如蔡、陈两国就是如此。如果到卫国去游说,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太师金又举例作进二步解释:“船在水里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车是陆上最好的运输工具。如果硬要把船弄到陆上来运货,那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你的老师要去卫国游说,好比是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一样,其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可能还会招灾惹祸。你们不要忘了去陈国的教训,那时你们到陈国不是没人理睬,而且七天弄不到饭吃吗?”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4
【水陆毕陈】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他在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陆毕陈的宝物送给王恺。王恺自叹不如。
【魑魅魍魉】
【成语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公然在周王室境内陈兵shiwei,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无礼地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孙满解释说鼎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强大任何魑魅魍魉都不敢接近。
【宠辱不惊】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矢在弦上】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攻打曹操,让陈琳写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列举曹操的罪状,大骂曹操祖宗三代。袁绍官渡之战败给曹操,陈琳也趁机投靠曹操。曹操问陈琳为什么写那篇檄文,陈琳说那时箭在弦上被袁绍所逼而写。
【出奇制胜】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在燕国乐毅将军攻齐时,运用计谋成功逃到即墨城,被即墨城推举为守城长官。燕国还在继续侵占齐国的土地,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的感情,用燕兵割齐兵的鼻子激起齐兵的士气收复齐国的失地。
【十步芳草】
【成语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沧海桑田】
【成语故事】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5
盲人摸象
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养了许多大象。有一天,他正坐在大象身上游玩,忽然看见一群瞎子在路旁歇息,便命令他们走过来,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瞎子们同声否认道:“陛下,我们不知道。”国王笑道:“你们亲自用手摸一摸吧,然后向我报告。”
瞎子们赶紧围着大象摸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向国王报告。
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说:“大象同簸箕一样。”
摸到象腿的.瞎子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摸到象背的瞎子说:“大象好似一张床。”
摸到象尾的瞎子说:“大象好似绳子。”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把自己摸到的某一个部分误认为是全体。
后来人们便用“瞎子摸象”来形容那些观察事物片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人。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6
老牛舐犊
愧无日禅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释义】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7
老当益壮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形客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第四篇:成语典故故事精选3个
成语典故故事精选3个
篇一:中国经典成语小故事和典故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
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
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篇二:成语典故小故事10篇
尝胆卧薪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
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
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悬梁刺股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
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
医。
篇三:古代唯美的成语故事3则
古代唯美的成语故事3则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
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
第五篇:安贫乐道成语典故故事
安贫乐道指即便身处逆境,内心也会因为坚守志向而不会感到害怕,并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你知道关于成语的典故具体有哪些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安贫乐道的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安贫乐道成语解释
安,心安,内心坚定自己的志向而不会感到害怕。贫,逆境。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二、安贫乐道成语典故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余人,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三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40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三、安贫乐道成语造句
1、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2、他向来安贫乐道,虽然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仍然很悠哉。
3、安贫乐道是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
4、谷老师安贫乐道,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所以最受同学敬佩。
5、老王一生安贫乐道,因为他看透了名利。
6、教授捐献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尽避一贫如洗,他还是安贫乐道,乐善好施。
7、很多人把安贫乐道理解成固执的一种表现。
8、他热爱自己的发明,几年来安贫乐道,一直在钻研。
9、从古至今,安贫乐道的人物举不胜举,我们应该大力发扬他们的精神。
10、安贫乐道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11、孔子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安贫乐道,或曰于丹如是解读。
12、陶渊明一生都安贫乐道,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13、安贫乐道的人是有福的,天国是他们的。
14、他与世隔绝,独自一身安贫乐道,只为自己心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