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作文回到母校600字左右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母校,我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在这里我学会了怎样做人,如何做人。这里给我留下的是美好的印象,我会当做最宝贵的记忆留在我心中,让它永远也抹不去。好好珍惜在母校的每一分,每一刻,每一秒。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作文回到母校600字左右,供大家学习。
八年级作文回到母校600字左右1
时间匆匆走过,让我措手不及。转眼之间已经毕业,望着这座陪伴了我六年光阴的母校,心中感慨万千。
我的母校并不在a市,而是在b镇。我读的是b镇中心小学,她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呵护着我们,让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她并不大,也并没有那么多建筑,图书馆,体育馆,甚至上电脑课也没有电脑让我们实施,也没有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课程。只有一栋教学楼,一个大操场,一间广播室,饲堂,食堂以及幼儿园,剩下的就是各个年级的教室了。
这座学校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是同学们的笑声,一走进学校,欢声笑语。许多学生嬉戏的身影便映入眼帘,那无忧无虑的身影会让任何一个人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上课了,同学们依依不舍的告别,陆续走进教室,静静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们有的很严厉,有的很慈祥,但无一例外都是尽心尽力的教我们知识,让我们从无知、幼稚变得成熟、有学问。
虽然母校没有多宽阔,但也不简陋,处处充满了勃勃生机。一进校门,就是个操场,旁边种满了许多树木花草,郁郁葱葱,显示着它们的顽强生命力。往里面走,就是大大小小的教室坐落在四周,四块大大的草坪分布在中间,时常能看见几个学生在草坪上玩耍。右边是教学楼,学校里最高的建筑物,学校里最漂亮的建筑物恐怕就是这栋教学楼了。无论是建筑材料,整体美观都比其他的建筑好很多,在学校中让人无法忽略。
再往左走,就是幼儿园,饲堂以及食堂了。这里除了在学校吃饭的学生或者是上体育课自由活动是,这里一般很少同学来这里,显得清静而安宁,完全和操场上的喧闹不同。这里可以随意出入,玩累了,可以到这里来休息一下,在这聊聊悄悄话,嚼嚼舌根,聊东家长西家短。但是说话不能说得太大声,不然会吵到隔壁正在午休的小朋友。
说起我们校园,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母校与我度过了我的童年,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一座好的学校并不能取决于物质,我相信我的母校是一座好学校,因为她教会了我很多知识,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字面知识,更多的还是人生的道理,使我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八年级作文回到母校600字左右2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高中的学习生活就要过去了。我们即将离开生活了三年的母校。在即将离别母校的时刻,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每个人的心中充满了留恋之情,回首往事,六年的小学生活历历在目。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忘不了,敬爱的老师;忘不了您那谆谆教诲;忘不了您那慈祥的目光;忘不了……从枯燥的拼音字母到朗朗上口的作文,您为我们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您是勤勤恳恳的园丁、您是默默无闻的春蚕、您是英雄身后的英雄、您是巨人脚下的巨人!您既温和又严肃,既谦逊又清高,既平凡又伟大。您用满腔热情教我们懂得了淳朴、自然、充实、高尚。参天大树忘不了根须,浩浩江河忘不了源头,我们又怎能忘记自己的老师?
忘不了,亲爱的同学!忘不了,我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忘不了我们结下的深情厚谊。三年中我们曾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曾在美丽的校园里尽情玩耍,曾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岁月。六年了,转眼就要分开,心中怎么能平静呢?
忘不了,美丽的校园!您像一位温和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养成了奋发努力、团结友爱、讲究文明、遵守纪律的好学风。我们在您温暖的怀抱中获得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做人的道理……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目光炯炯,思绪万千。虽然我们毕业班就要离开母校,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我亲爱的母校,永远不会忘记您——我敬爱的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和你们在一起的每一天……
对母校的回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对母校的感激是真挚而无尽的。让我再次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再见了,哺育我们成长的老师!再见了,哺育我们成长的母校!
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八年级作文回到母校600字左右3
别了,我的母校。
还记得吗?6年前,一个连26个字母都不认识的孩子迈着稚嫩,好奇的脚步一点点来到你的怀抱。
母校,六年来,您给了我们很多。您一栋大楼虽然看起来冷冰冰的,但您却像一个慈祥的老人,送走了一批批风华正茂的孩子,把它们举向更高的云端,自己却在他们成功后满足的笑笑。
六年来,您见证了无数00后的成长,看他们从懵懂到活泼,再到现在的成熟。我们这批孩子让您失望了吧?我知道,我们纪律,自觉性不如任何一届学生好,我们止不住一颗颗好玩的心,您一定在背后经常唉声叹气吧?
不过,2020年7月了,快结束了。我们即将领取人生第一份毕业证。列班车快到站了,小乘客们都要走了。空荡荡的车厢里会迎接新的乘客,他们可能会比我们好,甚至会淹没我们。渐渐地,您可能会忘了我们,忘了这群总让你操心,很少让你笑的傻孩子;忘了经常被你说‘最差的班’的孩子。
时间在一天天的流逝,依然无法改变你对我们的印象。不知多年以后,你会不会忽然想起曾经并不受您喜欢的那帮吊儿郎当的家伙。
最近的过去,我曾想过,我离开母校会是开心的,我会是毫无任何牵挂的,我将永远不会像这里的一切。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忽然涌现一丝丝不舍。继而,我想到母校的餐厅,操场,老师,六一。之前,我认为学校是地狱,但此刻,我彻彻底底的错了。——母校是天堂,是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永远不可比拟的。
我曾在这里哭过笑过,赢过败过。临走了,我舍不得了。几分钟前,我渴望走向我绚烂的未来。但不知怎的,我想永远活在当下。
2020年时,我有六年时间好好的活在您的怀抱里,可惜我没有,我没有对母校产生特殊的情感,甚至多次想离开,经常期盼毕业,毕业典礼。年的今天,.7.1,在这个栀子花开遍各个校园的时候,在这个毕业的季节,我不舍了,我后悔了,我没能好好享受这最纯真的6年。如果能回到六年前重新选择的话,我想,我还是会来这里。
我们没有让您骄傲的理由,但我们有让您骄傲的决心!
再见了,我的母校,我生活了六年的大家庭!
八年级作文回到母校600字左右4
彩虹终将迎来最后一抹色彩的淡去,繁花终会面临最后一片花瓣的衰落。时光无言,匆匆掠过,掠走了我们纯真迷惘的岁月,掠走了我们善良无邪的时代。停不下成长的脚步,能做的只有蓦然回首。回忆,那些回不去的过去;感伤,那些哭不来的曾经。
这个熟悉的地方,不久,我将要离去。这里承载了多少个我无法舍去的美好瞬间,记录了多少个我难以忘却的幸福时刻。我再次漫步,漫步于我熟悉的母校……
看,那个小小的桂树花坛。我曾坐在那里,看迎风飘落的桂花瓣,看缓慢爬行的小蜗牛,看辛勤工作的蚂蚁群和翩翩起舞的蝴蝶。阳光洒下,映在泥土上的斑驳树影,与我相伴见证了这一美好时刻。
我继续在校园渡步。看,那个宽阔的操场。我曾在那里,与同学们尽情奔跑,尽情享受着运动带给生命的乐趣。篮球筐,乒乓球台,跑道……操场上的一切都包含着我们的汗水和笑声。
我来到了校门前,这个校门,我曾无数次从它踏进校园又踏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母校是我求知的大门,六年前懵懂无知的我,从这里开启了我的漫漫求知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走出了校门。回头,望了望这个生活了六年的地方。似乎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的欢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这样凝望母校,漫步母校的机会。
阳光再次降临母校,我知道离别的时刻已经来到。但我不再害怕,不再退缩。因为我知道蝴蝶不经历蜕变的痛苦,就不会有翩跹起舞的倩影;青竹不经历春雷的轰炸,就不会有翠色欲滴的模样;而人,不经历成长与分别的悲痛,就不会有朝气蓬飞的未来。
八年级作文回到母校600字左右5
母校是教育我,培育我的摇篮。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在这里成长,成为今后有用的人材。我的母校有优雅的环境,齐全的设备,明亮的教室,优秀的师资和和睦的同学。
母校的设备可齐全啦!在四楼的多功能教室里,有先进的投影仪,上公开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到这里来。宽阔的大屏幕足足占了整个一面墙,让同学都能清楚地看懂授课的内容。音响里传出的响亮、清脆的声音,使大家能清楚地听到课文的朗读声和对词语的理解。课桌椅前还有一个总控制台,老师在这里不但可以控制投影仪的转变,还能给同学们上课,教给我新的知识。当炎热的夏天来临时,在多功能教室里能开启中央空调。一阵阵凉气吹来,沁人心脾,舒服极了!
母校有明亮的教室,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像精神抖擞的士兵排好队伍,等待着同学们的到来。在这干净整齐的桌椅上上课,感到心旷神怡,不得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在课桌前有神圣的讲台,老师总是在这儿完成神圣的教务。丰富的图书角,使同学们了解了更多课外知识。还有教室后面漂亮,有趣的黑板报,让大家有了自己的小天地。每天放学后,同学们总要认真地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母校拥有精湛的教学内容,优秀的老师,和睦的同学。学校领导们以“诚实好学,友爱守纪”的校风,激励我们认真读书,好好学习。辛勤的老师日复一日教育,培养着我们。每当我们有不懂的地方,老师总是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耐心讲解,直到我们理解为止。和睦的同学在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下课时,到处都能听到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大家是那么快乐,那么幸福。
如果你来到我们学校,那你一定会陶醉在鸟语花香之中的。母校的环境特别优雅,整个学校由绿树环抱,总共有两百多棵树哩!无论是操场,还是主席台,到处是绿树成阴,一片碧绿。春天,校园里充满了生机。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大树发芽了,花儿开放了,小鸟在校园里嬉戏着,仿佛在说着:“春姑娘来了,春姑娘来了。
”冬天,腊梅花开了,它的香味传遍了校园,大家都沉浸在香气中。在学校里,还有一个仙境般的小花园。顺着石径小路往里走,有一丛丛美丽的花朵,其中有犹如糖葫芦的一串红,有红的像火的鸡冠花,还有娇艳的月季和蔷薇,它们争奇斗艳,各有各的特色,漂亮极了。花丛中有几只丹顶鹤雕塑,它们有的引吭高歌,有的展翅飞翔……在花园的右侧,有一个小水池,那里的水清澈见底,一群小鱼儿在水里欢快游着,十分有趣。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当我第一次踏进这个校园的时候,我就爱上了我的母校。可不要告诉别人哦!因为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来报答我的母校!
八年级作文回到母校600字左右
第二篇:20年后回到母校范文
20年后回到母校
转眼间20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一个着名的科学家了。今天正好休息,我打算回母校看一看。
我乘坐我的多功能跑车来到了我的母校,一进校门我惊呆了!!这还是我们的母校吗?
可以看见教学楼是有1000层的摩天大楼,一进教学楼看见了许多装饰品,有星星,月亮,太阳„„我也没在意正在找电梯,可是却没有找到。我觉得很奇怪,这么高的楼怎么没有电梯呢???我正在纳闷,一个小孩子走了过来。什么也没说,在那些“装饰品”上跺了跺脚就消失不见了。我也用了同样的办法上了95层:校长室。
来到校长室我敲了敲门,进去后我一眼就看到我的老师,她现在已经是校长了,可是他一点也不见老,这多亏了我们的同学王字文,他发明了不老剂。老师喝过之后自然就不老了!
见到老师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仿佛像看见了妈妈似的。感觉特别亲切。老师带我参观校园,说现在校园变化可大了,这座教学楼是采用塑料做的不怕震,可折叠。操场在地下,非常安全,还没有车„„
转眼间到了中午,老师要留我在这吃饭。我不好推辞,只好答应。我们来到了学校餐厅吃免费午餐。学校的伙食不错,两菜一汤,荤素搭配得很好。吃罢午餐,我该走了。和老师道别后。我便坐上我的多功能跑车回家了。在路上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母校的变化太大了!!
再过几年母校会变成什么样呢???
四年级:李鑫好
第三篇:回到大学母校的演讲稿
回到大学母校的演讲稿
尊敬的肖明华校长及各位校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我的师弟师妹们:
大家下午好!
我叫王骏纬,今年22岁,是母校曾经和永远的学生,现在的校友和同学们的师兄。六年之前,我和在座所有的师弟师妹一样,毅然决然,而又日复一日地,在母校过着普通而单调的生活。瑰丽的梦幻似乎远在天涯,遥不可及;通向理想的路,云雾缭绕,缥缈迷茫。四年之后,我已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科学和金融双专业荣誉毕业。去年初,我加盟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美国)德勤金融集团入职分析师,成为华尔街的一员,成功地降低了在此地占绝对优势的犹太人的比重,增加了中国人的份额,为华人增了光,添了彩!回眸这充满了欢笑,汗水和奇迹的六年。数不胜数的故事和感想,点点滴滴地积累在心头,真有不吐不快之感。更重要的是,今天我想将自己跌爬滚打的酸甜苦辣麻,整个心路历程讲述给大家分享,只希望同学们少几分坎坷,多几分坦途。留学之路,毕竟跟世界上其他路一样,有弯道,有死巷子,可是更有科学的捷径。希望我的演讲成为一盏灯,照亮自己的同时,更照亮学弟学妹们。
说实话,今天我回到了母校,看到了昔日青葱岁月里,陪伴教育我成长的众多师长,我很感慨,也很激动,因为有许许多多优秀,有魅力的同学和老师,因此咱们学校是一所很有美誉度的名中。其实我没有必要拍母校的马屁,也不想把自己抬得很高。但是我确实去过国外多所顶尖私立高中,例如,美国的Choate Rosemary Hall(乔特)、phillipsAcademy(菲力普斯),也去过各类世界级的大学,Harvard,哈佛也好,MIT,麻省理工学院也罢,或者我自己的本科学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不管与任何人交谈,我都以实外西区为骄傲。我一直说这是中国最牛逼的中学之一。因为好与不好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自己怎么信的。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好,你就没有好的机会。如果对自己充满信心,你就不断会有更好的机会。实外西区和phillips Academy、Choate Rosemary Hall这类顶尖私立高中相比,在世俗眼光里是有距离的,但正是因为有距离才给了我们动力和压力。假如,我当年去了别的中学,我就不一定是今天的王骏纬。因为:母校,给了适合我发展的舞台,母校,是我青春梦想起飞的福地,母校,让我走出国际化生存的第一步!
在美国,不管是在大学期间还是现在工作后,每当认识新的朋友同事时,总会在和他们聊天,聊得很投机后,美国人总会好奇地问我来自哪里:Where are you from? 每当这时我都会快速的回答:I grew up in Chengdu, China.然后他们都会说,我的意思是你来自美国哪里?在美国哪里长大的? No I meant where are you from inthe states, where in the U.S did you grow up? 然后我都会无奈的加大音量的回答说:I grew up in, Chengdu, China.然后解释我2007年才来美国的。每当这时可爱的老美都会瞪大他们的眼睛对我说:Are you serious, you soundjust like us, you have no accent, where did you learn your English? 你英文这么好,是哪里学的?完全没口音。我说: In Chengdu ExperimentalForeign Language School(West Campus)是在成都实外西区学的。结果导致认识我的美国同学、好友、同事别的中文一个不会,但成都实外西区这六个字的中文发音是相当的标准。另外,我不开玩笑,在我们公司,尽管有来自哈佛,麻省理工,Stanford,Oxford,Cambridge等名校的学生,但是如果你在德勤咨询集团,问哪所中国中学好,估计好多美国咨询师和资深经理都会说:成都实外西区顶好!
所以我今天走进实外西区美丽的麓山新校区,我就由衷的、发自内心地感谢所有的校领导,所有的老师,以及所有的同学为学校有这么好的发展,有拥有整个西南地区设施最齐、校园最美、环境最好的全寄宿制学校的美誉而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以我觉得,学校发展得越好,我们越开心,越自豪。所有在座的每位同学也一样,等你们毕业以后,你会觉得,学校的发展就是你们的发展,你发展了,也应该帮助母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反哺有义,我们才会有更加值得期许的未来。
今天我回到母校主要目的是和大家沟通交流和分享。我坚信,规划的人生一定更精彩。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最主要是要发现自己独有得价值。就像我父亲时常告诉我的话:“眼光有多高,天空就有多高,世界就有多大。”回想起来,从成都到美国,到华尔街,再到麻省理工,我走过了一条非常顺利的求学和生活之路。一路上有掌声和鲜花,更有自己默默经历的,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挑战。我希望把这些经历和心得体会,分享给正在这条路上行走的各位学弟学妹,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快乐或是一点小小的启示。其实对于现在每一个在外奋斗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就像一个战场,充满了未知风险,也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我思,故我在!胜败一念之间,人生的轨迹可能会从此不同。从十二岁进入西区读初中到现在,正好是十年。十年里,我吃了很多苦,但幸运的是,我超额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了许多惊喜:自己刚满十七岁就留美,二十一岁从全美综合排名十三的顶尖大学本科毕业,曾获得十八家不同领域的全球前100强跨国公司聘用,最后选择,进入美国华尔街著名金融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分析师。或许此时很多人认为我该有一种满足的心情,但自己的个性并非如此,从小到大,我成长的轨迹很像是带着梦想去爬山,一座山一座山地往上爬,一个梦一个梦地接着做。每当爬上一座山峰,还来不及回望走过的路,又看到了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于是开始一次更艰苦的攀登。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九月份,我会放弃现职公司薪酬丰厚的安逸生活,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金融工程硕士学位的动因。因为接近两年的美国职场生活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差距,也让我看到了其它更高的山峰该优雅转身了,别华丽撞墙!所以我决定锁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奋斗。如果满足现状,也许我仍然会过上稳定的生活,但是,一两年之后,一定会有很强的挫折感;十年以后,一定会有彻底的失败感。这就是我的个性,不愿意过一眼就可以看到尽头的生活。于我而言,重回大学深造,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工作签证的变更,意味着绿卡申请流程的自然中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选择,改变我们的命运。正确的选择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我初中直升高中,未参加中考。高二进入美国大学,未参加高考。我亲身经历了考托福,考SAT,面试,出国读书,在美求职和考研的全过程。虽然很难说这条路是不是最适合我的,或者说这样的选择是否是最佳的,不过很幸运的一点是,从中国内陆的一个城市,从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和背景,只有背影的平民家庭,踏石有痕,抓铁有印,一步一步地进入了世界顶尖大学读书,然后入职华尔街,在年轻的时候获得了最宝贵的教育机会和职场经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不敢说最好,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跨出去了!
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如果是,我早在十四岁就该作为神童进入中科大少年班了。进入初中以前,没有太多人注意过我,我也没有显示出任何“人才”的迹象。我是以一个很普通的成绩,作为咱们西区第一届的新生考入实外西区的。初一上学期期末,我的成绩都很一般,学科基本排名在班上中后。但初一下期的一次生物考试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对话。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来感谢我当时的班主任兼生物老师吴朝江老师,因为不是他的一席话,我绝不会有以后的成绩。记得初一下期因为我英语比较好的原因,我有更多余的时间用在其它科目上。其中对生物尤其感兴趣,结果一次普通的生物考试后,我居然考出了95的高分-------全班第一名。显然谁也没有预料到我当时会考出这么好的成绩,所以吴老师就特地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好好表扬了我一番,让我继续保持这个状态,不要让他失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吴老师虽然看似随意的赞美,却在我十二岁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老师这样毫无保留的欣赏,是多么的美妙,他不经意的口头表扬却让我第一次享受到了只属于尖子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影响至为深远,竟然成为了我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之一。我当时暗下决心,我不想失去这种尖子生的感觉,我一定要把各科成绩全面地提升。从那以后,我就仿佛脱胎换骨般地疯狂学习。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名!年级第一名!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异乎寻常地平静,只是默默的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ible,从那以后,我就成为了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初中三年排名一直没下过年级前三,最后以直升生的身份进入了高中部,成为当时年级唯一的一个理科实验班的班长。
· 决定出国留学:高二赴美交流
很多人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相信这句话的道理。教育让我从中国成都走到了美国纽约。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见过的新奇东西,也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次改变。人生会经历很多选择,有时候一个正确的选择会给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发展机会,而一个不切实际的选择会让我们走很多弯路。对于我而言,那个对我意义重大的选择发生在高二上学期开学。我参加了实外西区和美国伯克谢尔私立高中为期三周的交流项目。这段经历让我走遍了美国大半个东海岸,参观了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美国著名大学。也体验到了波士顿,纽约这些国际大都市独有的魅力。去纽约,在时代广场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在第五大道璀璨的五光十色中,我觉得纽约美得不可思议,也是从那一刻起,本科毕业后去纽约华尔街的想法,不期然间留驻在了我的脑海里。在和伯克谢尔中学各位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与接触中,他们开放独特的思想和见解让我认识到自己思维和视野的局限。回国后,我就开始向往一个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走出中国,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并且做出了去美国顶尖大学读书的决定。
· 申请名校四元素
申请名校成功,是一种长期坚持和规划的胜利。当一切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也就是修成正果可以出关的时候。在我进入华盛顿大学以及申请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后,很多家长和朋友好奇的问我为什么能够同时“征服”这么多名校。刚开始,这个问题我也没想清楚,觉得运气的成分重一些。但是后来陆陆续续接触了许多申请上名校的学生,终于慢慢摸清楚了名校的标准,我把这些标准总结为几个核心元素,希望可以给在座心存名校 梦想的学弟学妹们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首先最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学术能力,也就是academic ability。对于申请美国高中或者本科的学生而言,一定要有一份漂亮的初高中成绩单。在各科成绩中,美国名校尤其看重的是数学和英语成绩。这两门课程被认为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课程。如果是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院,本科成绩则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本科成绩,尤其是专业课成绩平均分在90分以上是最好的。名校录取委员会往往会通过这个成绩来估测这个学生一贯的,稳定的学术能力,从而判断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在美国大学的学业。
第二个核心元素是领袖潜质。这是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录取标准的又一个巨大分野,美国名校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未来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领袖级人物,因此,他们更愿意从申请材料中去发掘各种线索,来判断申请的学生是否具备这样一种潜质。一般来说,展示这种潜质最好的办法是向评委会陈述过去真实而独特的经历……
第三个核心元素是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很多同学申请的时候最容易漏掉的地方。同学们大体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长大,加上学业很忙,很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是在美国,只有做足够的义工才能拿到高中的两个必修学分。美国社会是一个基督教占主流的国家,基督教本身就有很强的助人意识。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美国学校的财务运营机制。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接受校友的捐赠,而这种捐赠能为学校积累巨大的财富。美国最富有的哈佛大学接受的捐赠,已经积累到近300亿美元。而美国最富有的二所高中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and Exeter,也已经积累了差不多20亿美元的捐赠。所以美国大学,特别是顶尖名校,喜欢招收那些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社会责任感是名校录取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四个核心元素,那就是标准化考试成绩。一般来说,申请美国高中的国际学生需要靠托福和SSAT,前者主要是考察国际学生是否具有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所以托福考试里有大量的美国生活和课堂场景的再现。而SSAT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词汇及数学能力。对于申请美国本科的学生来说,需要考托福和SAT.SAT考试与美国研究生入学申请需要的GRE比较相似,都是考察词汇,逻辑和数学能力。对于二门标准化考试的准备,我觉得应该提前二到三年开始准备,提前一年半把标准化考试考完,这样才能够在申请的时候集中精力做材料。除了考试主干部分的成绩之外,作文也需要引起格外的注意。一般来说,名校要求托福和SAT, GRE作文达到5 分。如果作文分数过低,但是申请文书的水平又太高,则很容易引起录取委员会的怀疑,“为什么这个学生在申请文书中,写作水平出现了如此大的飞跃?”
现在回想当时的整个申请过程,我似乎还有一些激动。最渺茫的希望慢慢变成了现实,我越发觉得人生的很多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最小的梦想也有可能慢慢变成现实。前提是这个梦想本身是可行的:如果一只大马哈鱼的梦想是爬到喜马拉雅山上去,这只大马哈鱼这辈子估计很难实现这个梦想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每一个场景,似乎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当时最受打击的时候,幸好自己没有放弃和消沉下去,在老师的指导鼓励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些机会,重新找回了自信;比如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尽量避免用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硬拼;比如多向身边朋友请教,很多人生重要的决定或许是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获得灵感的。
· 到了美国:屌丝的嬗变
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怀揣30美元,最多100美国闯美利坚”。然后若干年后功成名就,放弃高薪诱惑,怀揣着额度不便透露的财富荣归故里。我的经历和刚刚说的那个版本不太一样。当年,尽管华大给了我全奖,但“穷家富路”、“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17岁去美国的我当时带了6000美元作为“不可预见费”。于是手中有粮,心头不慌。据我所知,当时美国大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也不过300美元左右,我底气十足地以为在华大前二年可以较为宽裕地生活。当飞赴美国圣路易斯市,钻出华大地铁站时,我看到了一幢幢欧洲哥特式建筑,校园碧草如茵,天空明净洗炼,空气清新。记得第一天报道,因为时差关系,我睡了不到二个小时就醒来了。一大清早我就开始各种奔波忙碌,诸如新生注册登记,银行开户,办理学生证,搬家,熟悉周边校园环境等等。学校安排我们一周做的事情,我一天之内就全部办完了。我的美国室友看我如此高效率且不知疲倦,非常惊讶,终于忍不住问我:“Chandler, are you planningto graduate right away? 请问你是想明天就毕业吗?”。美国本科大一新生入学,可以看到很多在国内看不到的景况。比如美国同学的宿舍,非常讲究,在他们眼里,离家上大学和搬家没什么区别,家里该有的都搬到了新的宿舍,没有的马上从超市里买。一天下来,室友的房间是电视电脑冰箱书柜样样齐全,各种海报帖满了墙上。反观我的房间,除了二个大大的行李箱和简单的床上用品外,整个房间空空如也。再比如,记得最初搬家那天,我需要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购物,但不太熟悉环境,于是向高一个年级的宿舍长询问最近的超市坐地铁该怎样去。不出所料,宿舍长立马就热情地说让他带我去,我起初以为他是和我同坐地铁去超市,谁知道他一出宿舍就直奔车库,几分钟后驶出一辆崭新的宝马越野。车停后,他淡定地招呼我上车。我立马的反应:宿舍长是个美国富二代。大概宿舍长看出了我严重的惊讶和困惑,接下来一路上,他给我普及美国国情ABC,他说美国是安装在车轮上的国度,每个人16岁都会拿到属于自己的驾照,汽车市场极为发达,好车都不太贵。普通家庭都会有二到三部汽车。就华大来说,大一新生人车比例大概为1比0.7。后来我才意识到当初怀揣6000美元就想在美国过小康生活是多么幼稚,我在美国同学眼里就纯属屌丝。但这也更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动力和向往,我暗下决定,一定要努力学习,克服短板,全力以赴打造自己的生存力、求知欲、想像力、责任感、善良心,利用好各种资源,早日融入主流社会,机会成熟时为国效力。
其实,在美国华大读书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都会非常自觉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学习中。而且美国大学和中国的确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美国是一个信用社会。这个信用也包括了academic record, 也就是你的学术成绩,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都要出示大学成绩单和教授推荐信。所以,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想尽可能多地得到A, 得到老师的欣赏。这样,以后的发展就相对比较顺利。但是国内的考研和找工作似乎都不怎么在乎大学成绩,所以成绩好一点坏一点影响不大。其次是因为美国大学的自由度比较高,大家可以非常自由地选课。比如本科的时候,你可以在工程学院,商学院,文理学院跨学科的自由选课,这些学分都是被学校认可的。也就是说只要修满自己本专业的基本学分,就可以天马行空地去选自己喜欢的课,而自己喜欢的课肯定会很投入地学习。其次,我在美国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社会多元化,校园多元化。在美国,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移民社会的各种挑战,这是美国人很自豪的事情,但同时也是非常棘手的事。纽约就生活着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移民,就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也是来自全球几乎各个地方的国家。因此,每个美国人对多元化是非常习惯的。比如有一次上历史课,一个黑人女生突然站起来对着全班同学大声念了一篇谁都没听懂的经文,然后就很坦然地坐下去。我以为接下来大家会热烈的讨论一番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教授和同学们似乎司空见惯,你念你的经,我上我的课,反正老师的麦克风声音大。第三个感受就是美国学生的主动性。东方文化强调“多听少说”,所以很多亚洲学生刚来美国留学时几乎只听不说,我当初也不例外。不过后来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因为美国学生上课时手似乎都没放下来过,生怕没有机会表达自己。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讨论是最重要的课堂内容。这种方式也真的很有用,它让我有了独立思考和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后来我很欣赏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我觉得中国中学、大学可以借鉴这种教育方式,应该鼓励学生更智慧、更幽默、更快乐地说话。
· 学习英语:实话实说。
我十一岁开始接触英语,和很多“从娃娃抓起”的同龄人相比,只有自惭形秽的份儿。所以万万没有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会在陌生的国度,给全球500强的企业做战略咨询,用并非母语的英语告诉这些全球顶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怎么优化他们的管理方式,怎么重组公司的资本构架,怎么打入新的市场以及给新的产品定价。
我从小生活在许多方言中,对不同语音非常敏感。可能较为乖巧的缘故,大家都对我疼爱有加,那时大人都喜欢逗我玩,我也适应了在不同的方言中“游刃有余”地应付、应对。只要一模仿大人说话,他们就会更加地喜欢我,买玩具、买零食,于是我在这种“刺激”中萌生了对语言最原始的喜爱。模仿,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至关重要。经常有朋友向我讨教学好英文的方法,我就会告诉他们尽力去模仿,模仿正宗的英语发音,说话的感觉、腔调,模仿多了,就成自己的语言了。模仿,是我学好英语的秘诀。记得初二那年寒假,我爸带我第初次走进了位于锦江饭店河边上的英语角,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看见一位金发美女姐姐,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想和她说两句话,但当我零距离站到她身边的时候,除了简单的寒暄问语,其它什么都记不得,并无更多的交谈,只能呐呐而退。那次经历大大刺激了我。回家之后,我开始疯狂地背诵《新概念英语》二,三册,反复观看了三十多部美国原版电影,把布什总统一年一度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的《国情咨文》背的滚瓜烂熟。当时想法很简单,“不会说,我还不会背吗?”。布什总统演讲的题目很深刻,他主要阐述了美国政府在“新经济政策”、“医疗体制改革”和“911事件后的外交政策”等热点问题上的立场。大半年后,带着勇气和实力,我重新杀回了英语角,这次我直接找到了一个号称“角霸”的川外毕业的“高翻”。角霸哥据说获奖无数,在英语角所向无敌。我这个刚上初三,英语角没混多久的小屁孩,角霸哥根本不放在眼里。见到我时,他只是随便地搭了个讪,用升调说:“来拉?”。“嗯,我来了”。“想说啥子?”他一如既往地升调。“聊聊美国刺激经济复苏政策如何?”我提议。他当时脸一沉地说“No”。我说“没事,我说你听好吗”,然后劈里啪啦一顿狂讲,让角霸哥非常没面子。其实,我真是背诵的。当我一口气阐述完这个话题之后又说“不好意思,要不咱们换个话题?”。“好啊,又聊什么呢?”,“要不咱们谈谈医疗体制改革如何”,我再次提议。“啊?这个比较难,我不太会说”角霸哥基本没了底气。“没事,我来讲。”我又接着一顿发挥。当然这些都不是我的原创,美国总统的演讲,自然常人难敌。背完两段总统的讲话,再加上我的一些临场发挥,四十多分钟就这么过去了。面对角霸哥的溃不成军,我信心大增,最后还想再耍一点酷。我看看手表说:“不好意思,说了这么多。你把机会都让给我了,要不你谈谈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此刻狼狈的角霸哥几乎晕倒。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角霸哥傲人的身影。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无非想强调一下,模仿,是学习语言多么重要的环节。尽力去模仿,模仿地道的英文发音,对口语来讲,语音语调模仿多了,也就变成自己的语言了。
英语是后天习得的,先输入后输出,初始学习就是尽可能得全英文环境覆盖,而学习英语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没有环境,只有人为创造环境。于是,我父母在家里的各个地方牵着长长的音箱线,甚至到了卫生间。随时播放《剑桥少儿英语》,《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老友记》。除了睡觉,任何时候都英文环绕。就这样,数年从不见断,放坏了十多磁带机。这听起来像是在搞行为艺术,然而效果明显。记得初中英语考试总是时间才过一半就交卷了。做题全靠直觉和语感,想都不用想,几乎不会错。我爸提出的概念是:将英语母语化。
英语母语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小学六年级暑假。和外教的孩子一起玩耍,在自然的状态下玩中学,学中玩,让我形成了初步的语感。第二个阶段,初一,二。我爸每周周末定时带我到“英语角”和老美交流。刚开始的时候开口教难,我爸就激励我说“你现在要面子,以后就没面子。“于是我就真的克服了胆怯,进入人群聊了起来。聊天的内容从一开始只是寒暄,慢慢可以聊一些有深度的话题。比如,音乐,体育,娱乐,电影。第三个阶段,高中二年级,读写跟上。这一时期,我迅猛的扩大词汇量,背诵《新概念英语》三到四册,看美国原版电影,读经典文学,并不断地读写,读写。第四个阶段,是我来到美国读大学后,为了练就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在本科前二年里,我几乎与留学生没有任何来往,和汉语言环境相隔绝。校内外的朋友圈层几乎都是老美。记得刚到美国前几个月上课时,感觉特别不适应,因为美国人太会说了。同学发言像连珠炮似的,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想法。真心体会到什么叫“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说到希腊诚邦,文艺复新,欧洲文明还是宗教历史,每个人必定会给出自己的独到看法和见解。而我意识到,如果想在大学里面立足,想融入美国文化,我就必须要发言,课堂上我如果没有参与讨论,不互动,我对课堂就没有贡献。渐渐的,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我和美国人互动多了起来,并且能进行研究性文学作品的阅读了。大一过后,我对美国的历史,文化,风俗都有颇深的了解。这时候,我的英语就不只说得流利,而且非常地道。交谈的内容里面也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在变化的场景和话题中,已经从听众变成插话者,再逐渐成为主讲。过了最初的文化休克关后,很多和我第一次接触的打交道的美国人都会默认我为ABC, American BornChinese.这也为我毕业后能顺利进军金融咨询界打下了语言文化基础。
· 名校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美国学校特别是华大这样的私立学校,很多事情已经非常商业化了。比如在华大,每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大家都得到学校的商店里去预定学术袍,学术帽等毕业生需要穿着的东西。如果购买的话是500多美元一套,如果借用一个星期的话研究生是75美元,本科生是50美元。除此之外,华大校内商店里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毕业纪念品,价格都贵得离谱。装裱毕业证书是100美元,华大校戒或是学院戒是200到600美元之间。当然还是有不少购买者的,毕竟名校的经历是人生中一段自豪的回忆,然而除了回忆之外呢?名校究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呢?我想,名校带给我们荣誉,但是也会有迷茫。生活中我经常可以看到陶醉于名校光环的年轻朋友。比如我有一个好友,去年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今年假期回家过年的时候,在亲戚朋友的欢呼喝彩中,容易自我感觉特别的良好。名校辉煌的过去容易让我们有过多的荣誉感:北大的容易觉得自己就是蔡元培、季羡林,清华的仿佛觉得自己就是未来的朱镕基、胡锦涛。但除了虚幻的荣誉,名校真实的意义何在呢?对我而言,感触最深的在于名校让我结识许多对自己有启发的人,提供给我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也让我更有社会责任感。
首先是有启发的人。由于名校特殊的社会效应,这里的学生更有机会遇到很多优秀的教师和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尽距离地听到他们的故事,往往能够带给自己一些独特的灵感。比如在华大,我就有机会听到很多有意义的讲座,从政府官员到商界名家,从知名人士到名牌教授。潜移默化中这些启发总能沉淀下来,让人慢慢的发生一些改变。例如历史上有四届美国总统大选辩论是由华大举办的,而2008年我就有幸亲眼目睹了当时美国副总统大选辩论在华大体育馆的召开,当时冠盖云集,现场气氛热烈火爆。
当然,除了老师和社会名流,同学本身也是一笔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名校会非常重视校友的网络建设。除了校友捐赠的基金以后,整个学校的历届校友网本身才是一个大学真正最大的隐形财富。而名校的校友资源在你找实习,找工作时更是尤为重要。记得我大二的时候,华大的本科就业办公室推出了一个alumni externship program,也就是校友见习项目。简单的说就是已经在社会上有地位的校友志愿向母校的一个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免费到校友公司跟随自己亲自见习二周的机会。而这些校友往往不是全球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就是自己创业有着自己的公司。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是出于对母校的一种感激,然后希望借次机会能提供给还在奋斗的学弟学妹一个提升自我,接触社会的平台。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实习机会,多认识校友积累人脉有助于我今后找工作,所以就申请了这个项目。而我也是通过这次机会,认识接触到了美林银行的许多权高位重的华大校友,为我大二暑期能够去美林银行实习而埋下了伏笔。
美国的高等教育都是非常普及的,只要愿意上大学,几乎都能去,至少还有社区大学。但是在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如此普及的国家,依然存在着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区别。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美国很多总统或者社会各界顶尖的人物都是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斯坦福这样的精英大学培养出来的。要想在人生的未来步上成功的坦途,就得跻身于少数几所大学。如美国最高法院里的九位大法官,有八位出身于常春藤大学,总统,副总统也是名校的毕业生,少数几所大学的毕业生仿佛已经织下了一张大网。对于进入这些大学的高中毕业生而言,那是一张未来成功的保护网,校友的身份会让你更容易融入这个精英的圈子。名校把精英聚集在一起,自然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优良的发展环境。其次是更好的发展平台。由于名校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社会符号,所以知名的学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发展平台。比如社会上很多公司或者几个愿意在名校设立各种名目的助学金,奖学金或者实习奖学金。
当然,实习,奖学金或者找工作只不过是名校机会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机会比如找到创业伙伴,获得风险投资等等。不过仔细想想,这些机会似乎更多在于个人的潜质和悟性。名校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展的非常好,学校本身只能给你一张门票,而走进这个门以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在于学生的个人因素了。比如人格是否完整,是否有足够的社交能力,是否掌握了真正的技术等等。如果“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那么名校效应也就会逐渐递减,持续一两年之后最后成为一段真正的回忆了。
除了人和平台以外,名校让我感受到了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融入很多社会责任感教育。利用大学这样一个资源平台去帮助更多的人和对社会带来的一定的影响力,其实也是名校的优势。在华大,你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研讨或者是培训活动,而很多同学也会非常愿意做一些社会调查。比如华大每年暑假都会送一批年轻的大二学生去南美拉丁美洲的各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社会调查和公益活动,我的一个大学好友就参加了这个项目,然后利用暑期时间在Honduras(洪都拉斯共和国)帮助一个村的村民修建一个蓄水库。回来个发表了一片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现状调查的报道,从而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在走进华大和麻省理工之前,我和所有人一样,对名校心向往之。而真正在这些学校生活和学习,并接触了大量其他来自国内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后,我才发现,名校其实不是一个万能的保障。在光环下生活的这些学生,其实也是很普通的人,虽然都有很优秀的潜质,但是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无所不能。他们也会面临很多苦恼,比如找工作期望值和现实的反差,比如同学之间竞争的压力。不得不承认,名校的学生在年轻的时候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幸运。但是人的发展总是向前的,所以当你实现了一个梦想,登上了一座高山,你总会习惯性的看到下一个山峰,而不会留恋爬过的路。所以走进名校的快乐往往就会被新的目标和梦想所代替,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自我否定和自我重建。然后瞄准下一个山峰,一步不停地向前攀登。
· 一路走来的寄语和共勉
大家在学校里都会学到很多知识,我个人认为,在急剧发展变革的新时代,学了那么多知识,毕业后进入社会后感觉到有用的并不太多。但学校的经历却给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人生不是你学到了什么,不是你获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中学六年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但也是最痛苦纠结的。虽然我们在西区的时间有三年或者六年,听起来似乎很长很长,但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等毕业后,我们可能才会意识到,这几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有人打酱油,有人打kiss,有人打什么,如此这般的就过去了。
直到前几年,我还在常常做梦,梦到班主任老师宣布周日返校又要考这考那了。有时午夜梦回,汗湿衣衫,庆幸中,今天,我终于不再是一个中学生了!很美好,但是带着一点点苦涩。我的理解,真正的快乐幸福一定是和眼泪、欢笑、汗水凝结在一起的。不拼不博人生白活,不苦不累人生无味,如果你在实外西区没有眼泪、没有欢笑、没有汗水,我相信,难言你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幸福、成功。
事实上,我非常怀念生活在西区的那段好时光,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激情的岁月里我完成了自己青春的过渡和蜕变,更重要的是,那时的一切,深深的烙在了我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养成中,成为我一生永远的财富。真的是无论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望地、心无旁鹜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幸福呢?
年轻的时候希望自己的生活密度尽可能高,所以我习惯了一种状态:奔跑。每时每刻不停地奔跑,从一个教室奔跑到另一个教室,从一个城市奔跑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奔跑到另一个国家。跑得太快,看到了很多绝佳的风景,虽然我不知道我现在的努力奔跑最终到底会为我带来什么,但是我坚信,某一天我看到的这一路的风景会改变我的生活,或者改变一些人的生活,当然也希望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中国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根在中国,舞台却是全世界。对一部分同学而言,不能把出国留学理解成“结果”,它其实是一种“路径”和“过程”。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路上,因为自己的历练,悟性,运气和努力程度不同,如同西天取经一般,取回的经也不同。取得真经的人,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的职场上都会非常有竞争力。今天,感谢校领导的安排,我很荣幸能和在座的各位学弟学妹们说了这么多心里话。说真的,人有的时候需要倾诉,祈望我今天的报告是我向大家倾诉的“心灵鸡汤”,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分享同学们的快乐,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解决同学们可能面临的困惑------这些快乐和困惑,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时光。我们终将一起成长,如果你们愿意,我可以成为大家心中一束温暖的灯光。最后,祝福每一位学弟学妹,好好把握生命中宝贵的青春求学岁月,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认真对待生活、对待学习,做真正的勇者,智者,强者,我相信,未来无限美好,钢铁洪流,终将滚滚开进!
此时此刻,饮水思源,心潮起伏,往事历历在目,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曾经给了我各方面教诲,精心哺育我成长的众多校领导和师长:贾朝荫老领导、吴光智副校长和吴国林副校长、曾群老师、汪大国老师、吴朝江老师、车艳老师、易爱京老师、郑勇老师、冯蜜老师、李仁湘老师、董新武老师等众多亲爱的老师。我将永远铭记你们,再次感谢你们对我无私的厚爱和培养。
我今天的汇报到此就结束了,不当之处,万望谅解,谢谢大家!
第四篇:回到大学母校的演讲稿
回到大学母校的演讲稿
尊敬的肖明华校长及各位校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我的师弟师妹们:
大家下午好!
我叫王骏纬,今年22岁,是母校曾经和永远的学生,现在的校友和同学们的师兄,回到大学母校的演讲稿。六年之前,我和在座所有的师弟师妹一样,毅然决然,而又日复一日地,在母校过着普通而单调的生活。瑰丽的梦幻似乎远在天涯,遥不可及;通向理想的路,云雾缭绕,缥缈迷茫。四年之后,我已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科学和金融双专业荣誉毕业。去年初,我加盟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美国)德勤金融集团入职分析师,成为华尔街的一员,成功地降低了在此地占绝对优势的犹太人的比重,增加了中国人的份额,为华人增了光,添了彩!回眸这充满了欢笑,汗水和奇迹的六年。数不胜数的故事和感想,点点滴滴地积累在心头,真有不吐不快之感。更重要的是,今天我想将自己跌爬滚打的酸甜苦辣麻,整个心路历程讲述给大家分享,只希望同学们少几分坎坷,多几分坦途。留学之路,毕竟跟世界上其他路一样,有弯道,有死巷子,可是更有科学的捷径。希望我的演讲成为一盏灯,照亮自己的同时,更照亮学弟学妹们。
说实话,今天我回到了母校,看到了昔日青葱岁月里,陪伴教育我成长的众多师长,我很感慨,也很激动,因为有许许多多优秀,有魅力的同学和老师,因此咱们学校是一所很有美誉度的名中。其实我没有必要拍母校的马屁,也不想把自己抬得很高。但是我确实去过国外多所顶尖私立高中,例如,美国的Choate Rosemary Hall(乔特)、phillipsAcademy(菲力普斯),也去过各类世界级的大学,Harvard,哈佛也好,MIT,麻省理工学院也罢,或者我自己的本科学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不管与任何人交谈,我都以实外西区为骄傲。我一直说这是中国最牛逼的中学之一。因为好与不好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自己怎么信的。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好,你就没有好的机会。如果对自己充满信心,你就不断会有更好的机会。实外西区和phillips Academy、Choate Rosemary Hall这类顶尖私立高中相比,在世俗眼光里是有距离的,但正是因为有距离才给了我们动力和压力。假如,我当年去了别的中学,我就不一定是今天的王骏纬。因为:母校,给了适合我发展的舞台,母校,是我青春梦想起飞的福地,母校,让我走出国际化生存的第一步!
在美国,不管是在大学期间还是现在工作后,每当认识新的朋友同事时,总会在和他们聊天,聊得很投机后,美国人总会好奇地问我来自哪里:Where are you from? 每当这时我都会快速的回答:I grew up in Chengdu, China.然后他们都会说,我的意思是你来自美国哪里?在美国哪里长大的? No I meant where are you from inthe states, where in the U.S did you grow up? 然后我都会无奈的加大音量的回答说:I grew up in, Chengdu, China.然后解释我2007年才来美国的。每当这时可爱的老美都会瞪大他们的眼睛对我说:Are you serious, you soundjust like us, you have no accent, where did you learn your English? 你英文这么好,是哪里学的?完全没口音。我说: In Chengdu ExperimentalForeign Language School(West Campus)是在成都实外西区学的。结果导致认识我的美国同学、好友、同事别的中文一个不会,但成都实外西区这六个字的中文发音是相当的标准。另外,我不开玩笑,在我们公司,尽管有来自哈佛,麻省理工,Stanford,Oxford,Cambridge等名校的学生,但是如果你在德勤咨询集团,问哪所中国中学好,估计好多美国咨询师和资深经理都会说:成都实外西区顶好!
所以我今天走进实外西区美丽的麓山新校区,我就由衷的、发自内心地感谢所有的校领导,所有的老师,以及所有的同学为学校有这么好的发展,有拥有整个西南地区设施最齐、校园最美、环境最好的全寄宿制学校的美誉而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以我觉得,学校发展得越好,我们越开心,越自豪。所有在座的每位同学也一样,等你们毕业以后,你会觉得,学校的发展就是你们的发展,你发展了,也应该帮助母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反哺有义,我们才会有更加值得期许的未来。
今天我回到母校主要目的是和大家沟通交流和分享。我坚信,规划的人生一定更精彩。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最主要是要发现自己独有得价值。就像我父亲时常告诉我的话:“眼光有多高,天空就有多高,世界就有多大。”回想起来,从成都到美国,到华尔街,再到麻省理工,我走过了一条非常顺利的求学和生活之路。一路上有掌声和鲜花,更有自己默默经历的,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挑战。我希望把这些经历和心得体会,分享给正在这条路上行走的各位学弟学妹,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快乐或是一点小小的启示。其实对于现在每一个在外奋斗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就像一个战场,充满了未知风险,也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我思,故我在!胜败一念之间,人生的轨迹可能会从此不同。从十二岁进入西区读初中到现在,正好是十年。十年里,我吃了很多苦,但幸运的是,我超额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了许多惊喜:自己刚满十七岁就留美,二十一岁从全美综合排名十三的顶尖大学本科毕业,曾获得十八家不同领域的全球前100强跨国公司聘用,最后选择,进入美国华尔街著名金融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分析师。或许此时很多人认为我该有一种满足的心情,但自己的个性并非如此,从小到大,我成长的轨迹很像是带着梦想去爬山,一座山一座山地往上爬,一个梦一个梦地接着做。每当爬上一座山峰,还来不及回望走过的路,又看到了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于是开始一次更艰苦的攀登。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九月份,我会放弃现职公司薪酬丰厚的安逸生活,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金融工程硕士学位的动因。因为接近两年的美国职场生活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差距,也让我看到了其它更高的山峰该优雅转身了,别华丽撞墙!所以我决定锁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奋斗。如果满足现状,也许我仍然会过上稳定的生活,但是,一两年之后,一定会有很强的挫折感;十年以后,一定会有彻底的失败感。这就是我的个性,不愿意过一眼就可以看到尽头的生活。于我而言,重回大学深造,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工作签证的变更,意味着绿卡申请流程的自然中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选择,改变我们的命运。正确的选择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我初中直升高中,未参加中考。高二进入美国大学,未参加高考。我亲身经历了考托福,考SAT,面试,出国读书,在美求职和考研的全过程。虽然很难说这条路是不是最适合我的,或者说这样的选择是否是最佳的,不过很幸运的一点是,从中国内陆的一个城市,从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和背景,只有背影的平民家庭,踏石有痕,抓铁有印,一步一步地进入了世界顶尖大学读书,然后入职华尔街,在年轻的时候获得了最宝贵的教育机会和职场经验,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不敢说最好,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跨出去了!
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如果是,我早在十四岁就该作为神童进入中科大少年班了。进入初中以前,没有太多人注意过我,我也没有显示出任何“人才”的迹象。我是以一个很普通的成绩,作为咱们西区第一届的新生考入实外西区的。初一上学期期末,我的成绩都很一般,学科基本排名在班上中后。但初一下期的一次生物考试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对话。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来感谢我当时的班主任兼生物老师吴朝江老师,因为不是他的一席话,我绝不会有以后的成绩。记得初一下期因为我英语比较好的原因,我有更多余的时间用在其它科目上。其中对生物尤其感兴趣,结果一次普通的生物考试后,我居然考出了95的高分-------全班第一名。显然谁也没有预料到我当时会考出这么好的成绩,所以吴老师就特地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好好表扬了我一番,让我继续保持这个状态,不要让他失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吴老师虽然看似随意的赞美,却在我十二岁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老师这样毫无保留的欣赏,是多么的美妙,他不经意的口头表扬却让我第一次享受到了只属于尖子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影响至为深远,竟然成为了我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之一。我当时暗下决心,我不想失去这种尖子生的感觉,我一定要把各科成绩全面地提升。从那以后,我就仿佛脱胎换骨般地疯狂学习。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名!年级第一名!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异乎寻常地平静,只是默默的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ible,从那以后,我就成为了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初中三年排名一直没下过年级前三,最后以直升生的身份进入了高中部,成为当时年级唯一的一个理科实验班的班长。
· 决定出国留学:高二赴美交流
很多人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相信这句话的道理。教育让我从中国成都走到了美国纽约。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见过的新奇东西,也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次改变。人生会经历很多选择,有时候一个正确的选择会给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发展机会,而一个不切实际的选择会让我们走很多弯路。对于我而言,那个对我意义重大的选择发生在高二上学期开学。我参加了实外西区和美国伯克谢尔私立高中为期三周的交流项目。这段经历让我走遍了美国大半个东海岸,参观了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美国著名大学。也体验到了波士顿,纽约这些国际大都市独有的魅力。去纽约,在时代广场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在第五大道璀璨的五光十色中,我觉得纽约美得不可思议,也是从那一刻起,本科毕业后去纽约华尔街的想法,不期然间留驻在了我的脑海里。在和伯克谢尔中学各位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与接触中,他们开放独特的思想和见解让我认识到自己思维和视野的局限。回国后,我就开始向往一个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走出中国,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并且做出了去美国顶尖大学读书的决定。
· 申请名校四元素
申请名校成功,是一种长期坚持和规划的胜利。当一切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也就是修成正果可以出关的时候。在我进入华盛顿大学以及申请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后,很多家长和朋友好奇的问我为什么能够同时“征服”这么多名校。刚开始,这个问题我也没想清楚,觉得运气的成分重一些。但是后来陆陆续续接触了许多申请上名校的学生,终于慢慢摸清楚了名校的标准,我把这些标准总结为几个核心元素,希望可以给在座心存名校 梦想的学弟学妹们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首先最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学术能力,也就是academic ability。对于申请美国高中或者本科的学生而言,一定要有一份漂亮的初高中成绩单。在各科成绩中,美国名校尤其看重的是数学和英语成绩。这两门课程被认为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课程。如果是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院,本科成绩则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本科成绩,尤其是专业课成绩平均分在90分以上是最好的。名校录取委员会往往会通过这个成绩来估测这个学生一贯的,稳定的学术能力,从而判断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在美国大学的学业。
第二个核心元素是领袖潜质。这是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录取标准的又一个巨大分野,美国名校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未来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领袖级人物,因此,他们更愿意从申请材料中去发掘各种线索,来判断申请的学生是否具备这样一种潜质。一般来说,展示这种潜质最好的办法是向评委会陈述过去真实而独特的经历……
第三个核心元素是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很多同学申请的时候最容易漏掉的地方。同学们大体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长大,加上学业很忙,很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是在美国,只有做足够的义工才能拿到高中的两个必修学分。美国社会是一个基督教占主流的国家,基督教本身就有很强的助人意识。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美国学校的财务运营机制。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接受校友的捐赠,而这种捐赠能为学校积累巨大的财富。美国最富有的哈佛大学接受的捐赠,已经积累到近300亿美元。而美国最富有的二所高中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and Exeter,也已经积累了差不多20亿美元的捐赠。所以美国大学,特别是顶尖名校,喜欢招收那些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社会责任感是名校录取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四个核心元素,那就是标准化考试成绩。一般来说,申请美国高中的国际学生需要靠托福和SSAT,前者主要是考察国际学生是否具有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所以托福考试里有大量的美国生活和课堂场景的再现。而SSAT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词汇及数学能力。对于申请美国本科的学生来说,需要考托福和SAT.SAT考试与美国研究生入学申请需要的GRE比较相似,都是考察词汇,逻辑和数学能力。对于二门标准化考试的准备,我觉得应该提前二到三年开始准备,提前一年半把标准化考试考完,这样才能够在申请的时候集中精力做材料。除了考试主干部分的成绩之外,作文也需要引起格外的注意。一般来说,名校要求托福和SAT, GRE作文达到5 分。如果作文分数过低,但是申请文书的水平又太高,则很容易引起录取委员会的怀疑,“为什么这个学生在申请文书中,写作水平出现了如此大的飞跃?”
现在回想当时的整个申请过程,我似乎还有一些激动。最渺茫的希望慢慢变成了现实,我越发觉得人生的很多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最小的梦想也有可能慢慢变成现实。前提是这个梦想本身是可行的:果一只大马哈鱼的梦想是爬到喜马拉雅山上去,这只大马哈鱼这辈子估计很难实现这个梦想了,演讲稿《回到大学母校的演讲稿》。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每一个场景,似乎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当时最受打击的时候,幸好自己没有放弃和消沉下去,在老师的指导鼓励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些机会,重新找回了自信;比如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尽量避免用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硬拼;比如多向身边朋友请教,很多人生重要的决定或许是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获得灵感的。
· 到了美国:屌丝的嬗变
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怀揣30美元,最多100美国闯美利坚”。然后若干年后功成名就,放弃高薪诱惑,怀揣着额度不便透露的财富荣归故里。我的经历和刚刚说的那个版本不太一样。当年,尽管华大给了我全奖,但“穷家富路”、“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17岁去美国的我当时带了6000美元作为“不可预见费”。于是手中有粮,心头不慌。据我所知,当时美国大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也不过300美元左右,我底气十足地以为在华大前二年可以较为宽裕地生活。当飞赴美国圣路易斯市,钻出华大地铁站时,我看到了一幢幢欧洲哥特式建筑,校园碧草如茵,天空明净洗炼,空气清新。记得第一天报道,因为时差关系,我睡了不到二个小时就醒来了。一大清早我就开始各种奔波忙碌,诸如新生注册登记,银行开户,办理学生证,搬家,熟悉周边校园环境等等。学校安排我们一周做的事情,我一天之内就全部办完了。我的美国室友看我如此高效率且不知疲倦,非常惊讶,终于忍不住问我:“Chandler, are you planningto graduate right away? 请问你是想明天就毕业吗?”。美国本科大一新生入学,可以看到很多在国内看不到的景况。比如美国同学的宿舍,非常讲究,在他们眼里,离家上大学和搬家没什么区别,家里该有的都搬到了新的宿舍,没有的马上从超市里买。一天下来,室友的房间是电视电脑冰箱书柜样样齐全,各种海报帖满了墙上。反观我的房间,除了二个大大的行李箱和简单的床上用品外,整个房间空空如也。再比如,记得最初搬家那天,我需要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购物,但不太熟悉环境,于是向高一个年级的宿舍长询问最近的超市坐地铁该怎样去。不出所料,宿舍长立马就热情地说让他带我去,我起初以为他是和我同坐地铁去超市,谁知道他一出宿舍就直奔车库,几分钟后驶出一辆崭新的宝马越野。车停后,他淡定地招呼我上车。我立马的反应:宿舍长是个美国富二代。大概宿舍长看出了我严重的惊讶和困惑,接下来一路上,他给我普及美国国情ABC,他说美国是安装在车轮上的国度,每个人16岁都会拿到属于自己的驾照,汽车市场极为发达,好车都不太贵。普通家庭都会有二到三部汽车。就华大来说,大一新生人车比例大概为1比0.7。后来我才意识到当初怀揣6000美元就想在美国过小康生活是多么幼稚,我在美国同学眼里就纯属屌丝。但这也更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动力和向往,我暗下决定,一定要努力学习,克服短板,全力以赴打造自己的生存力、求知欲、想像力、责任感、善良心,利用好各种资源,早日融入主流社会,机会成熟时为国效力。
其实,在美国华大读书的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都会非常自觉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学习中。而且美国大学和中国的确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美国是一个信用社会。这个信用也包括了academic record, 也就是你的学术成绩,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都要出示大学成绩单和教授推荐信。所以,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想尽可能多地得到A, 得到老师的欣赏。这样,以后的发展就相对比较顺利。但是国内的考研和找工作似乎都不怎么在乎大学成绩,所以成绩好一点坏一点影响不大。其次是因为美国大学的自由度比较高,大家可以非常自由地选课。比如本科的时候,你可以在工程学院,商学院,文理学院跨学科的自由选课,这些学分都是被学校认可的。也就是说只要修满自己本专业的基本学分,就可以天马行空地去选自己喜欢的课,而自己喜欢的课肯定会很投入地学习。其次,我在美国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社会多元化,校园多元化。在美国,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移民社会的各种挑战,这是美国人很自豪的事情,但同时也是非常棘手的事。纽约就生活着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移民,就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也是来自全球几乎各个地方的国家。因此,每个美国人对多元化是非常习惯的。比如有一次上历史课,一个黑人女生突然站起来对着全班同学大声念了一篇谁都没听懂的经文,然后就很坦然地坐下去。我以为接下来大家会热烈的讨论一番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教授和同学们似乎司空见惯,你念你的经,我上我的课,反正老师的麦克风声音大。第三个感受就是美国学生的主动性。东方文化强调“多听少说”,所以很多亚洲学生刚来美国留学时几乎只听不说,我当初也不例外。不过后来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因为美国学生上课时手似乎都没放下来过,生怕没有机会表达自己。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讨论是最重要的课堂内容。这种方式也真的很有用,它让我有了独立思考和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后来我很欣赏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我觉得中国中学、大学可以借鉴这种教育方式,应该鼓励学生更智慧、更幽默、更快乐地说话。
· 学习英语:实话实说。
我十一岁开始接触英语,和很多“从娃娃抓起”的同龄人相比,只有自惭形秽的份儿。所以万万没有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会在陌生的国度,给全球500强的企业做战略咨询,用并非母语的英语告诉这些全球顶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怎么优化他们的管理方式,怎么重组公司的资本构架,怎么打入新的市场以及给新的产品定价。
我从小生活在许多方言中,对不同语音非常敏感。可能较为乖巧的缘故,大家都对我疼爱有加,那时大人都喜欢逗我玩,我也适应了在不同的方言中“游刃有余”地应付、应对。只要一模仿大人说话,他们就会更加地喜欢我,买玩具、买零食,于是我在这种“刺激”中萌生了对语言最原始的喜爱。模仿,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至关重要。经常有朋友向我讨教学好英文的方法,我就会告诉他们尽力去模仿,模仿正宗的英语发音,说话的感觉、腔调,模仿多了,就成自己的语言了。模仿,是我学好英语的秘诀。记得初二那年寒假,我爸带我第初次走进了位于锦江饭店河边上的英语角,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看见一位金发美女姐姐,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想和她说两句话,但当我零距离站到她身边的时候,除了简单的寒暄问语,其它什么都记不得,并无更多的交谈,只能呐呐而退。那次经历大大刺激了我。回家之后,我开始疯狂地背诵《新概念英语》二,三册,反复观看了三十多部美国原版电影,把布什总统一年一度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的《国情咨文》背的滚瓜烂熟。当时想法很简单,“不会说,我还不会背吗?”。布什总统演讲的题目很深刻,他主要阐述了美国政府在“新经济政策”、“医疗体制改革”和“911事件后的外交政策”等热点问题上的立场。大半年后,带着勇气和实力,我重新杀回了英语角,这次我直接找到了一个号称“角霸”的川外毕业的“高翻”。角霸哥据说获奖无数,在英语角所向无敌。我这个刚上初三,英语角没混多久的小屁孩,角霸哥根本不放在眼里。见到我时,他只是随便地搭了个讪,用升调说:“来拉?”。“嗯,我来了”。“想说啥子?”他一如既往地升调。“聊聊美国刺激经济复苏政策如何?”我提议。他当时脸一沉地说“No”。我说“没事,我说你听好吗”,然后劈里啪啦一顿狂讲,让角霸哥非常没面子。其实,我真是背诵的。当我一口气阐述完这个话题之后又说“不好意思,要不咱们换个话题?”。“好啊,又聊什么呢?”,“要不咱们谈谈医疗体制改革如何”,我再次提议。“啊?这个比较难,我不太会说”角霸哥基本没了底气。“没事,我来讲。”我又接着一顿发挥。当然这些都不是我的原创,美国总统的演讲,自然常人难敌。背完两段总统的讲话,再加上我的一些临场发挥,四十多分钟就这么过去了。面对角霸哥的溃不成军,我信心大增,最后还想再耍一点酷。我看看手表说:“不好意思,说了这么多。你把机会都让给我了,要不你谈谈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此刻狼狈的角霸哥几乎晕倒。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角霸哥傲人的身影。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无非想强调一下,模仿,是学习语言多么重要的环节。尽力去模仿,模仿地道的英文发音,对口语来讲,语音语调模仿多了,也就变成自己的语言了。
英语是后天习得的,先输入后输出,初始学习就是尽可能得全英文环境覆盖,而学习英语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没有环境,只有人为创造环境。于是,我父母在家里的各个地方牵着长长的音箱线,甚至到了卫生间。随时播放《剑桥少儿英语》,《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老友记》。除了睡觉,任何时候都英文环绕。就这样,数年从不见断,放坏了十多磁带机。这听起来像是在搞行为艺术,然而效果明显。记得初中英语考试总是时间才过一半就交卷了。做题全靠直觉和语感,想都不用想,几乎不会错。我爸提出的概念是:将英语母语化。
英语母语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小学六年级暑假。和外教的孩子一起玩耍,在自然的状态下玩中学,学中玩,让我形成了初步的语感。第二个阶段,初一,二。我爸每周周末定时带我到“英语角”和老美交流。刚开始的时候开口教难,我爸就激励我说“你现在要面子,以后就没面子。“于是我就真的克服了胆怯,进入人群聊了起来。聊天的内容从一开始只是寒暄,慢慢可以聊一些有深度的话题。比如,音乐,体育,娱乐,电影。第三个阶段,高中二年级,读写跟上。这一时期,我迅猛的扩大词汇量,背诵《新概念英语》三到四册,看美国原版电影,读经典文学,并不断地读写,读写。第四个阶段,是我来到美国读大学后,为了练就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在本科前二年里,我几乎与留学生没有任何来往,和汉语言环境相隔绝。校内外的朋友圈层几乎都是老美。记得刚到美国前几个月上课时,感觉特别不适应,因为美国人太会说了。同学发言像连珠炮似的,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想法。真心体会到什么叫“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说到希腊诚邦,文艺复新,欧洲文明还是宗教历史,每个人必定会给出自己的独到看法和见解。而我意识到,如果想在大学里面立足,想融入美国文化,我就必须要发言,课堂上我如果没有参与讨论,不互动,我对课堂就没有贡献。渐渐的,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我和美国人互动多了起来,并且能进行研究性文学作品的阅读了。大一过后,我对美国的历史,文化,风俗都有颇深的了解。这时候,我的英语就不只说得流利,而且非常地道。交谈的内容里面也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在变化的场景和话题中,已经从听众变成插话者,再逐渐成为主讲。过了最初的文化休克关后,很多和我第一次接触的打交道的美国人都会默认我为ABC, American BornChinese.这也为我毕业后能顺利进军金融咨询界打下了语言文化基础。
· 名校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美国学校特别是华大这样的私立学校,很多事情已经非常商业化了。比如在华大,每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大家都得到学校的商店里去预定学术袍,学术帽等毕业生需要穿着的东西。如果购买的话是500多美元一套,如果借用一个星期的话研究生是75美元,本科生是50美元。除此之外,华大校内商店里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毕业纪念品,价格都贵得离谱。装裱毕业证书是100美元,华大校戒或是学院戒是200到600美元之间。当然还是有不少购买者的,毕竟名校的经历是人生中一段自豪的回忆,然而除了回忆之外呢?名校究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呢?我想,名校带给我们荣誉,但是也会有迷茫。生活中我经常可以看到陶醉于名校光环的年轻朋友。比如我有一个好友,去年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今年假期回家过年的时候,在亲戚朋友的欢呼喝彩中,容易自我感觉特别的良好。名校辉煌的过去容易让我们有过多的荣誉感:北大的容易觉得自己就是蔡元培、季羡林,清华的仿佛觉得自己就是未来的朱镕基、胡锦涛。但除了虚幻的荣誉,名校真实的意义何在呢?对我而言,感触最深的在于名校让我结识许多对自己有启发的人,提供给我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也让我更有社会责任感。
首先是有启发的人。由于名校特殊的社会效应,这里的学生更有机会遇到很多优秀的教师和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尽距离地听到他们的故事,往往能够带给自己一些独特的灵感。比如在华大,我就有机会听到很多有意义的讲座,从政府官员到商界名家,从知名人士到名牌教授。潜移默化中这些启发总能沉淀下来,让人慢慢的发生一些改变。例如历史上有四届美国总统大选辩论是由华大举办的,而2008年我就有幸亲眼目睹了当时美国副总统大选辩论在华大体育馆的召开,当时冠盖云集,现场气氛热烈火爆。
当然,除了老师和社会名流,同学本身也是一笔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名校会非常重视校友的网络建设。除了校友捐赠的基金以后,整个学校的历届校友网本身才是一个大学真正最大的隐形财富。而名校的校友资源在你找实习,找工作时更是尤为重要。记得我大二的时候,华大的本科就业办公室推出了一个alumni externship program,也就是校友见习项目。简单的说就是已经在社会上有地位的校友志愿向母校的一个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免费到校友公司跟随自己亲自见习二周的机会。而这些校友往往不是全球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就是自己创业有着自己的公司。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是出于对母校的一种感激,然后希望借次机会能提供给还在奋斗的学弟学妹一个提升自我,接触社会的平台。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实习机会,多认识校友积累人脉有助于我今后找工作,所以就申请了这个项目。而我也是通过这次机会,认识接触到了美林银行的许多权高位重的华大校友,为我大二暑期能够去美林银行实习而埋下了伏笔。
美国的高等教育都是非常普及的,只要愿意上大学,几乎都能去,至少还有社区大学。但是在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如此普及的国家,依然存在着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区别。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美国很多总统或者社会各界顶尖的人物都是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斯坦福这样的精英大学培养出来的。要想在人生的未来步上成功的坦途,就得跻身于少数几所大学。如美国最高法院里的九位大法官,有八位出身于常春藤大学,总统,副总统也是名校的毕业生,少数几所大学的毕业生仿佛已经织下了一张大网。对于进入这些大学的高中毕业生而言,那是一张未来成功的保护网,校友的身份会让你更容易融入这个精英的圈子。名校把精英聚集在一起,自然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优良的发展环境。其次是更好的发展平台。由于名校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社会符号,所以知名的学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发展平台。比如社会上很多公司或者几个愿意在名校设立各种名目的助学金,奖学金或者实习奖学金。
当然,实习,奖学金或者找工作只不过是名校机会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机会比如找到创业伙伴,获得风险投资等等。不过仔细想想,这些机会似乎更多在于个人的潜质和悟性。名校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展的非常好,学校本身只能给你一张门票,而走进这个门以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在于学生的个人因素了。比如人格是否完整,是否有足够的社交能力,是否掌握了真正的技术等等。如果“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那么名校效应也就会逐渐递减,持续一两年之后最后成为一段真正的回忆了。
除了人和平台以外,名校让我感受到了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融入很多社会责任感教育。利用大学这样一个资源平台去帮助更多的人和对社会带来的一定的影响力,其实也是名校的优势。在华大,你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研讨或者是培训活动,而很多同学也会非常愿意做一些社会调查。比如华大每年暑假都会送一批年轻的大二学生去南美拉丁美洲的各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社会调查和公益活动,我的一个大学好友就参加了这个项目,然后利用暑期时间在Honduras(洪都拉斯共和国)帮助一个村的村民修建一个蓄水库。回来个发表了一片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现状调查的报道,从而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在走进华大和麻省理工之前,我和所有人一样,对名校心向往之。而真正在这些学校生活和学习,并接触了大量其他来自国内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后,我才发现,名校其实不是一个万能的保障。在光环下生活的这些学生,其实也是很普通的人,虽然都有很优秀的潜质,但是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无所不能。他们也会面临很多苦恼,比如找工作期望值和现实的反差,比如同学之间竞争的压力。不得不承认,名校的学生在年轻的时候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幸运。但是人的发展总是向前的,所以当你实现了一个梦想,登上了一座高山,你总会习惯性的看到下一个山峰,而不会留恋爬过的路。所以走进名校的快乐往往就会被新的目标和梦想所代替,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自我否定和自我重建。然后瞄准下一个山峰,一步不停地向前攀登。
· 一路走来的寄语和共勉
大家在学校里都会学到很多知识,我个人认为,在急剧发展变革的新时代,学了那么多知识,毕业后进入社会后感觉到有用的并不太多。但学校的经历却给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人生不是你学到了什么,不是你获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中学六年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但也是最痛苦纠结的。虽然我们在西区的时间有三年或者六年,听起来似乎很长很长,但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等毕业后,我们可能才会意识到,这几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有人打酱油,有人打kiss,有人打什么,如此这般的就过去了。
直到前几年,我还在常常做梦,梦到班主任老师宣布周日返校又要考这考那了。有时午夜梦回,汗湿衣衫,庆幸中,今天,我终于不再是一个中学生了!很美好,但是带着一点点苦涩。我的理解,真正的快乐幸福一定是和眼泪、欢笑、汗水凝结在一起的。不拼不博人生白活,不苦不累人生无味,如果你在实外西区没有眼泪、没有欢笑、没有汗水,我相信,难言你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幸福、成功。
事实上,我非常怀念生活在西区的那段好时光,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激情的岁月里我完成了自己青春的过渡和蜕变,更重要的是,那时的一切,深深的烙在了我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养成中,成为我一生永远的财富。真的是无论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望地、心无旁鹜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幸福呢?
年轻的时候希望自己的生活密度尽可能高,所以我习惯了一种状态:奔跑。每时每刻不停地奔跑,从一个教室奔跑到另一个教室,从一个城市奔跑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奔跑到另一个国家。跑得太快,看到了很多绝佳的风景,虽然我不知道我现在的努力奔跑最终到底会为我带来什么,但是我坚信,某一天我看到的这一路的风景会改变我的生活,或者改变一些人的生活,当然也希望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中国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根在中国,舞台却是全世界。对一部分同学而言,不能把出国留学理解成“结果”,它其实是一种“路径”和“过程”。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路上,因为自己的历练,悟性,运气和努力程度不同,如同西天取经一般,取回的经也不同。取得真经的人,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的职场上都会非常有竞争力。今天,感谢校领导的安排,我很荣幸能和在座的各位学弟学妹们说了这么多心里话。说真的,人有的时候需要倾诉,祈望我今天的报告是我向大家倾诉的“心灵鸡汤”,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分享同学们的快乐,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解决同学们可能面临的困惑------这些快乐和困惑,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时光。我们终将一起成长,如果你们愿意,我可以成为大家心中一束温暖的灯光。最后,祝福每一位学弟学妹,好好把握生命中宝贵的青春求学岁月,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认真对待生活、对待学习,做真正的勇者,智者,强者,我相信,未来无限美好,钢铁洪流,终将滚滚开进!
此时此刻,饮水思源,心潮起伏,往事历历在目,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曾经给了我各方面教诲,精心哺育我成长的众多校领导和师长:贾朝荫老领导、吴光智副校长和吴国林副校长、曾群老师、汪大国老师、吴朝江老师、车艳老师、易爱京老师、郑勇老师、冯蜜老师、李仁湘老师、董新武老师等众多亲爱的老师。我将永远铭记你们,再次感谢你们对我无私的厚爱和培养。
我今天的汇报到此就结束了,不当之处,万望谅解,谢谢大家!《回到大学母校的演讲稿》
第五篇:大学生活回到母校的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活回到母校的社会实践报告
前言:很荣幸这次被选拔参加回访母校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学校对我一个学年努力地肯定,也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
背景:我的母校湖南师大附中,始创于xx年,是湖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系省直属单位。她既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成绩卓著的百年名校,又是一所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教育传承与创新。积极引领潮流。被社会公认为真心实意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培养了大批革命志士和科技。经济。文化人才,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李立三。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艺术巨匠欧阳予倩和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张履谦。朱之悌。何继善。朱作言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以她为豪。
摘要:总的来说,此次活动是非常成功的湖南师大附中团委特意向湖南大学就此写来了感谢信。实践报告中先简略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规模和活动,并就在个人访问和交流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即高校宣传相对缺乏组织性。与中学及学生。家长沟通不够。宣传力度相对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即加强招生工作的整体统筹,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和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回访母校,感慨万千。昔日熟悉的校园,一草一木,尚且历历在目。我却已是游子,远离母校的怀抱。这次回访母校的活动,恰好是个契机,带领我这游子,重归母亲的怀抱,为她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回访母校宣传活动
本次回访母校活动,恰逢母校xx周年校庆。暮然回首,她已走过漫长艰辛岁月。为了感恩母校,我们师大附中的校友一起联合组织了本次〝情系母校,感恩回归〞青年志愿者回访母校活动,包括北大。清华。浙大等多所知名高校参与活动。在校内外,我们先后开展讲座。咨询会。宣讲会十余场,取得圆满成功,参与师生。家长xx人次,在学校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在附中校史馆前坪,我们认真热情地向学弟学妹描述着大学生活和大学的校园环境,家长们则开始向我们咨询起高考前的复习方法。注意事项。最后,我们在条幅上签字,这满载着我们对母校的学子的祝愿,希望他们在今年的高考中,再创佳绩。
高校宣讲现场座无虚席活动纪念合影
二、现行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参与组织完活动之后,为了了解学生。家长及老师对招生工作的想法和意见,我先后跟他们进行了十多次口头交流和访谈。在谈话中,他们对现行的高校宣传主要提出这样一些看法:
1、高校的宣传较为无组织,老师。学生和家长对高校宣传的价值认识不足。
学生在择校时,往往在高考前对所选择的学校没有清晰的认识。而是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根据最终分数在很短的时间内选定学校。高考招生的信息不够充分,考后的招生咨询会对考生及考生家长有较大影响。
事实上,在高考前,家长就希望开始关注和充分了解院校信息。但在考前举办的咨询会,往往因为规模较小。受众不明确。能产生的作用不清晰,对咨询会的认识不够而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如果招生老师能在此阶段针对家长的疑惑,与几名同学一起,从情感上抓住目标生源及其家长,应该能是学校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确立。
2、高校老师与高中沟通不够。
在与学校团委书记的聊天中,他向我提出,以往做招生工作,往往是中学配合高校的想法。时间,作为执行和组织者,吸引学生参与。而实际上,在做招生的前期工作时,可否根据学校的要求,配合中学做一些宣传和指引高三考生的工作?
也就是说,高校和中学密切联系,配合起来,共享资源和信息,中学保证提供优质的生源,高校则对中学的生源的培育做出贡献,让其更符合高校的要求。
3、高校宣传没有深切考虑学生需求。
在与母校学生的访问中,出现的最多的字眼,是迷茫。〝我该读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高三该怎么做?〞实际上,他们需要知道的并不是一个学校有多么的好,获得哪些荣誉这些在网上都能查到。他们想要的是一些切切实实的体会和指导,需要过来人的经验对他们的迷茫进行引领。而对于学校,他们想知道的也不仅仅是它是不是985,211工程学校,而更多的愿意我们与他们分享在一个学校,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收获。真实的体会。
他们自己能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安下心来,用更好的方法。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高考,走出从容的步调。
4、宣传方式不够先进。力度不够大。
现有配发的宣传资料不够丰富,在咨询时资料偏少。学生和家长很快就拿完了。对现有的资料印象不深刻。
建议学校配发宣传单和宣传手册的电子版,一方面在外联充足的情况下可方便印刷成纸页,能让家长和学生更好地研究;另一方面在不印刷成册的情况下也能挂在网上,方便以更为生动的方式了解学校。
学校也可以开展关于学校宣传的创意比赛,收集海报。文稿。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校宣传资料,展现千年学府的青春活力。创意无限。
三、针对学校招生提出的建议
1、学校自身筹备方面
可加深对招生的系统化认识,将招生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筹备。从高考前,到高考后,到平日的准备。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抓,将每个时间段抓的重点有所区别,从不同的侧重点来组织。具体来说,平日的招生宣传应以突出湖南大学的特色和学生的创意活力为主;高考前的招生咨询则强调为考生。家长答疑解惑;高考后的招生工作则应该抓住优质生源,强调湖南大学的地位。
2、学校与中学。家长。学生的沟通方面
招生应当可以说是高校。中学。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校可以加强对考生的宣传,使其余三方更了解学校,学校也可以主动了解中学。家长和学生的想法,使自己的招生更具针对性,更为真诚。
3、其他
①学校可通过开展比赛等形式,组织在校生踊跃提供学校宣传素材。
②学校可通过固定招生形式的方式,多吸引考生及家长参与考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