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世界巡行教学反思【优秀篇】
学校赛课,我选择《光世界巡行》这节课,本节是初中物理“光现象”的第一节,对学生认识物理,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光世界巡行教学反思【优秀篇】,望大家喜欢。
光世界巡行教学反思【优秀篇】一
<<光世界巡行>>在教参上的建议是一个课时,所以我也采用是一课时完成。现在我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设计的闪光点: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进行展示。
不足之处:
课上的虎头蛇尾没有达到设想的效果。
原因分析:
(1)没有把握好教材,没有合理分配时间,这节课若用两个课时可能效果会好一些.第一课时只要求学生讨论光的用途,以便认识光的重要性,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光的探究兴趣,然后学习完成自主学习的练习.第二课时再去突破难点.那样就不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了.(2)没有放手大胆的设想,缩手缩脚,所受的牵制太多.比如教参,教材,六环节等多方面,结果成了四不象.课改的道路艰难而漫长,我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反思,才能成长.光世界巡行教学反思【优秀篇】二
学校赛课,我选择《光世界巡行》这节课,本节是初中物理“光现象”的第一节,对学生认识物理,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设计好本节课内容,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我觉得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
一、有效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生认识事物,处在从感性认识为主,逐渐向理性过渡的阶段。本节课开始,我通过神奇的泰山日出、静谧的三潭印、神奇的海市蜃楼、旖旎的湖光山色、绚丽的节日灯展、缤纷美丽的礼花、神秘闪烁的太空、神秘的蓬莱仙洞、美丽的都市夜景等图片给学生一场视觉盛宴,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惊叹世界的美丽,让学生感叹光的神奇,进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光充满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本节课新课引入,通过图片给学生感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上,我在了解光的用途的基础 上,向学生提问:光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对于光,你想知道什么?因为学生在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节学习中,了解声音从声音怎样产生的、声音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有多快三个方面出发了解的,因此这里学生不难提出问题:光来自何处?光怎样传播?光传播有多快?在光源概念引入时,我通过课件模拟漆黑的房间,问为什么看不见物体,学生回答没有光,我顺势引入学生的问题“光来自何处”。接下来就是学生讨论光的来源。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中,我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如何去认识光,或者说引导学生在光世界里巡行的方向,而主体是学生。我引导学生想了解光的什么知识,学生自己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个方面内容:光来自何处?光怎样传播?光传播有多快?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三个问题分别提出猜想。特别在本节课重点知识光怎样传播教学中,先让学生看图猜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然后给学生实验器材,让学生用所给器材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进而得出结论。
本节课也由不足之处,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本节课后面有光的色散,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安排本部分内容。安排学生实验时,之前我用的是蚊香,但课前我多次实验发现,效果不好,原因在于现在的蚊香都是无烟蚊香,而我所需要的正是蚊香点燃后的烟。学生实验验证了光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但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完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情况,通过作业发现,部分学生产生了误解,认为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使课堂很明确的让学生比较光和声音的不同点。
光世界巡行教学反思【优秀篇】三
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只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一教学新理念,有以下优点: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本节课提供大量素材和现象,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到较好的作用。
(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在看到各种现象之后,积极去思考并得出初步的结论,有的还想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3)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成功解决了光在非均匀介质路径不沿直线的现象,特别是我自创的哪个用酒精灯加热光线,使光斑闪烁的实验和光线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
本节课虽精心准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亲和力不够,对学生来说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没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一些设问比较单一,使学生的深入思考不够。
(3)课堂上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回答也较少,由于班级学生不熟悉,整个课堂的气氛还比较沉闷,不是特别活跃。
第二篇:光世界巡行教学设计
“光世界巡行”教学设计
赵集学校 张清清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学仪器:装有水的大水槽、手电筒、纸板、白炽台灯、皮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本章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光能为我们做什么?
教师: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查资料,了解光能为我们做什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学生回答完,然后进行补充。2.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源
教师:物理学中把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磷火等。人造光源:教师介绍各种人造光源使用年代。介绍商店门前的霓虹灯、街道的路灯、激光等。(2)光的直线传播
演示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演示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演示3: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用激光笔演示1~3 观察:让学生分别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板书)教师:光源向各方向发出光,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板书)注意:①光是真实存在的。
②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画法:
教师示范画光线: ①画出点光源发出的光线。②画出平行光的光线。(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师:手电筒、探照灯射出的光线是平行光线;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发出的光可看成平光。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呢?
激光准直:用激光器发出激光,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保证前进方向不变。学生讨论:举出应用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教师举例:检查排直队,路旁电杆是否直,打靶瞄准时要“三点一直线”等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教师:能否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常见的光现象呢? 1.影子的形成
教师: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影子。
注意突出:①光沿直线传播;②不透明物体;③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师生共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做手影游戏,为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奠定基础。教师:同学们知道天狗吃月的传说吗?日食、月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2.日食、月食的成因
演示六:用板画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日食是月球运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形成的。月食是地球运转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形成的。3.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
教师:雷鸣、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鸣;起跑发令,烟雾和枪声同时发生,我们仍是先看见烟雾,后听到枪声。启发学生得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教师:阅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回答:
1. 什么是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 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快慢有什么不同? 3. 光年是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师:请告诉我光的色散是怎么回事?
生: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送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这一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生:这条光带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师:请同学们阅读图3-9,说说什么是单色光,什么是复色光? 生: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有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复色光。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对难点作强调。
四、复习巩固
l.介绍小孔成像的原理,激发学生兴趣。2.口答课本本节末的练习题。
五、作业
1.完成本节配套练习册。
2.预习课文《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五)教学后记: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光现象及所见的光现象的奇妙,提高兴趣,并让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
第三篇:《3.1 光世界巡行》教案2
《3.1 光世界巡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白光由色光组成;了解光的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知道不透明体和透明体的颜色分别是由什么决定;了解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自己设计活动,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颜色的光和颜料都可以由三基色或三原色混合而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积极地思考一些光的问题,通过思索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有关光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了解光如何为人类服务,培养学生查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平时注意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关注高科技的发展。
2、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基色”。
3、通过揭示色彩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物理学的兴趣。
4、透明体和不透明体的颜色分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5、知道颜色、颜料之迷。难点
1、演示白色色散的实验。
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反射光的颜色决定,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色光决定。
三、教学过程
(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教材首先通过几幅画面,展示光的重要性:光使人们看见周围的世界,光使植物发生光合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使太阳能汽车奔驰,光纤通信利用激光来传递信息。
光的用途远不止上述这些。教师可把这些画面作为“引玉”之“砖”,引导学生开展“活动1”。
“活动1”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广开思路,列举光在实际中的诸多应用,意识到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切身的事实出发,联系生活观察、思考,畅谈光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推而广之,讨论光对人类的意义、对环境的影响等。还可以让学生设想:假如没有光,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从而体会到光的重要性。如果课前让学生上网搜寻、查阅书籍,课上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交流看法,效果会更好。教师也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与光的用途有关的录像资料,课堂上播放。
以上关于光的讨论,毕竟是对光的一些“表面化”的认识,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光呢?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步教学作好过渡,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按照学生的兴趣自主推进,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抛出一个问题:既然光这么重要,那么关于光,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如: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物体?光来自何处?又是如何传播的?颜色是怎么回事?等等。有的问题正是接下来所要研究的,可以板书下来;有些问题本节不能解决,要到后面几节逐一研究,可以向学生说明;有些问题可能超出初中范畴,仍要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发问本身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一定要鼓励),并留下悬念,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继续深造。
关于“光是什么”,只让学生常识性了解“光是电磁波”即可。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可见光与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都是电磁波,通常所说的光是指可引起人的视觉的那一部分电磁波。
(二)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源
可以由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自由发问,引出问题:光来自何处?
针对问题,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例如太阳、灯火等都能发光;然后归纳得出“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这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于学生接受,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学生明确光源的概念以后,为加强理解,可引导学生区别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这里应强调光源概念中“自行发光”的含义,例如“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不是光源。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不是光源,如抛光的金属物品,锃亮的玻璃、硬币、锡纸等,燃烧中的火柴,演播状态的电视(或手机)屏幕等。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图片、录像资料,介绍各种自然光源(如恒星、萤火虫)、人造光源(包括古代的和新型的光源),以拓展学生视野。
2、光的直线传播
学了光源后,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光从光源发出后,是怎样传播的呢?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对于光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感性认识比较少。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建议首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光是如何传播的。例如舞台上“扫射”的光束,手电筒射出的光柱,扫地时看到的从窗口射进室内的太阳光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光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那么光在其他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吗?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吗?
请学生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可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器材,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进行实验,观察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以下器材可供参考:盛有清水的大烧杯、牛奶、滴管、玻璃砖、光屏、果冻(大块的)、激光笔等。为了显示光路,指导学生将少许牛奶滴入清水中;把光屏紧贴在玻璃砖上,或把光屏插入水中,让光掠射到光屏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设计各种方法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研究成果。让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并展示自己是如何设计实验显示光路的。学生一般会发现:光在水、玻璃、果冻等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甚至有的学生会发现:光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教师可以让他们把这种现象演示给全班学生观察;如果学生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则由教师演示:可在水槽中插入一光屏,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出水面,使入射光掠射在光屏上,让学生观察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将发生改变(为增强掠射效果,可对激光笔加以改造,具体方法参考本章“课程资源”之“1.激光笔的改制”)。最后得出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至于为什么是“均匀介质”,可利用动画课件,播放太阳光在大气层中“弯曲传播”的现象,并告诉学生:地球周围的大气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光线会发生弯曲。也可以演示激光在不均匀的糖水中“弯曲传播”的现象(实验方法见本章“课程资源”之“10.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折射”),让学生观察。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个问题宜从轻处理,点到为止,让学生知道即可,不必细究,以免造成教学上的困难。
3、光线
光线是一种物理模型。模型法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科学方法,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方法,为了缩小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建模”的基本思想,可以先出示几幅简笔画,如图所示。
由此让学生意识到:用线条可以把事物的基本特征勾画出来,这种方法既概括达意,又简洁方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化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应该使学生知道,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理想模型。理想模型略去事物的次要因素,用简明、概括、直观的方法,把事物的主要特点表示出来。另外提醒学生注意,画光线时可用一条或几条有代表性的线表示光的路径,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教师要通过示范,让学生会画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和平行光束。
点光源发出的光线
平行光束
图3.1-2
4、影子的成因
“活动2”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影子产生兴趣,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并引导学生分析影子的成因。
手影游戏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最好由学生竞相演示,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可做示范,再让学生学做。光源可以用投影仪,手与银幕(或墙壁)的距离越近,影子的边缘轮廓越清晰。
做完手影游戏后,先让学生讨论阐述影子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画光路图,进行分析(如图所示)。
关于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最好用三球仪来说明;也可以用功率较大的白炽电灯作光源,用足球作地球,用乒乓球作月亮来观察;或者设计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用光路图来说明(画图时不必画半影区,不要涉及日、月食的种类)。结合学习日食和月食,可以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
为了丰富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还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一些例子,让学生解释,如射击瞄准、激光准直等。
(三)光的传播有多快
“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如能引起学生争辩,效果更好),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课文。
看书后让学生小结,要明确两点:⑴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约为c=3.0×10m/s;⑵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常常用到,最好让学生记住。
为帮助学生理解光速有多快,可以用一些比喻,如:从北京到香港,乘火车约用27h,乘飞机约用3h,而光则0.0066s可达;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七圈半等。
(四)光的色散
将三棱镜对着白光灯管,看到灯管不再是洁白无暇的了,而是呈现出多彩的光芒。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发生?
8解释现象:白色的光经过了三棱镜的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上面的光从一侧到另一侧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就叫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发现的,牛顿一生有很多贡献,他的成功伴随着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牛顿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母亲每天都要派他去集市上卖农产品,不过牛顿天生热爱学习,就悄悄地躲在树丛后面看书,舅舅发现以后,被牛顿执着的学习精神打动,终于同意让他进入学校学习。牛顿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改变世界的科学巨人,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四篇: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高 峰
“光的折射”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在动脑筋,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提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而无关的弃之时只字不提,这样很容易伤害到学生。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优选出最有科学探究意义的问题,并巧妙的运用语言淡化其他问题。逐步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质。
猜想和想象是科学探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但当放手让学生猜想时,也会遇到以下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思维如一潭死水,不敢猜也不知道该如何猜,两眼茫然的看着老师。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中反复思考、归纳、总结,觉得对于猜想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先做好铺垫,循序渐进,以便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方向上进行猜想。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光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然后问学生: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应当有两种结果:“会,不会”。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中第一个活动,用激光笔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情况,让学生观察,他们看完这个演示实验后,很容易的就会归纳出:当向大烧杯中慢慢注入水后,光点会缓缓地向左移动,这时候,启发学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由于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自然就会总结出光会发生偏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思考,并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完成探究。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这时候再给出光的折射概念,无形中就突出了概念中“斜射”两个字的重要意义。这时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才是最完整的。
此时如果再接着问“光为什么会发生偏折?”、“光怎样偏折?”等问题,便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猜想困难,使猜想陷入尴尬境地,也不利于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再认真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并让他们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于图像先介绍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角等。此时再问学生光的偏折情况,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猜出是向法线偏折。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知识点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是那一个呢?它跟入射角的关系如何?学生自己作图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两个图像的观察和比较就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1.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3.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线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时,则入射角小于折射角。4.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5.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这一切都水到渠成时,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例子并解释。适当的补充海市蜃楼、夏日群星闪耀等现象,这样层层递进,学生能从猜想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培养出自信和科学的学习方式。
课后通过学生作业反映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纵观这一节课,我只是在黑板上示范性的做了三个图,大量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教师也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篇:光现象教学反思
光现象教学反思
反思一:光现象>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初二期末复习时间也是比较短,结合本届初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我们进行了章节复习的方法,本次讲课讲的是初二第二章的复习《光现象》。本节我运用了王平老师的“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穿插了“小反馈多循环”的检测模式,以及结合回顾实验等教学方法进行的。经领导和专家点评,使我认识到值得去发扬的地方以及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一、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1.复习课的系统性尤其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在进行单元复习课设计时要运用的“整-分-合-补-测”的五环节教学复习模式,而对我在教学环节中重视基本概念的环节提出了表扬,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把“分”的这一环节再一步细化,分为基本概念复习和专题复习。使我们在以后章节复习课中,设计有依可循,考点知识把握到位,课堂效率肯定会提高。还学习了另外一种“整、分”模式,“整”环节先给出一章总的复习要求,“分”环节再次展示每一节的中考复习要求及内容,随堂检测基本概念,针对考点再进行题目训练。基础知识基本考点的把握更加细致到位。使我对复习课设计多了一种感悟。
2.上课很投入,有激情。
3.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还需要加强改进的:
1.“放手学生,让学生讲”还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2.复习课的预习作业还是要布置,以便节约课堂时间。
3.“小循环-多反馈”中的反馈环节,抓得不到位,反馈的内容如何落实应当再强化。对于抓反馈的方式,建立一个记分册,及时课后抓学生,不断督促学生学习,同时要加强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笔头书写记忆。
4.加强专题复习题的解法指导,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学案填空的细节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给学生把要填的内容提示显示给他们(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特点)。
5.课堂要注意要有“留白”即要给学生回顾品味的时间,不可一味的求快,内容充实固然重要,但要留出学生的思考时间。
总之通过本次市区教研员和专家老师到我校的指导工作,我们物理组受益匪浅,尤其是我通过领导和专家老师对这一节的精彩点评,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我会依更高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反思二:光现象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全面复习巩固,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平面镜成像也是本章复习的重点知识。在复习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光现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探究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
反思三:光现象教学反思
本章内容可以对比教学,将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进行对比,效果较好;将反射、折射对比教学,学生容易掌握,在复习课中,可以将成像原因进行对比:立竿见影、水中捞月、水中鱼分别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成像。此外,本章中的实验也要引起重视,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实验,尤其是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是一次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是学生的难点:规律难记、容易混淆、记住了不会灵活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对实验规律印象深刻,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容易探讨。在探究完实验规律后应要求学生记忆过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再结合适当的习题巩固强化。还要联系生活,多从生活中找例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像的变化规律学生不容易掌握。特别是投影仪中的调节。时间久了,学生容易把物距与像距混淆,导致错误。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强调。
反思四:光现象教学反思
本章讲述了光的初步知识,包括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速度有多快?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反射有哪些类型?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什么是虚象?光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折射?折射有什么规律?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和测量,什么是色光三原色?在太阳下,物体为什么呈现各种颜色?什么是红外线?什么是紫外线?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红外线、紫外线?
本章复习之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对本章的知识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前发了导学提纲,上课前认真批阅了学生完成的导学提纲,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复习过程中积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把一些习题展示给大家,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各个知识点的知识。
本章复习完了以后,经戚老师的点评,我的感受是本章知识结构构建的有欠缺,个别知识点的复习有些粗浅,让学生讲题,速度慢,容量小,课堂效率有点低,这些是我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应加以改进的。
今后我将认钻研教材,深入研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认真复习,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