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意;
2.抓住有关描写人物动作、神情、语言的语段,把握绅士及母亲的形象特点; 3.学会从平凡处感受关爱,体味人性之美。【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及人性之美。【教学课时】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你曾从陌生人那里感受到关怀和关爱吗?人间各处自有爱,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次伸手,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是一次赠予。今天,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个有关爱的故事。
二、关于作者
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本文选自他的巅峰之作——《爱的教育》,此书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
三、品读课文
1.记叙文四要素是什么?请根据四要素概括“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狂欢节的圣卡尔罗广场,游行马车中的一位绅士收留了一个走失的女童,并最后成功将孩子交还给无比着急的母亲。
2.分小组讨论,请分别以绅士或者母亲的角度叙述这个事件。3.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有哪些主要特点? 绅士——善良,充满爱心 女童——天真,无助 母亲——母爱浓烈 游人——热心
4.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
明确:装饰华丽、热闹非凡、人潮涌动、锣鼓喧天
为下文女孩的走失、母亲的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做好铺垫。
四、品味人物
仔细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明确:
(1)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女人这样狂躁不安地折腾了整整一刻钟„„在水泄不通的人群中拼命打开一条通道。(动作描写)
(3)有个女人一阵风似的朝马路这边飞跑过来„„她简直不像个人样„„边哭边伸出双手去抓自己的孩子(外貌、动作描写)
母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2.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为女儿的安全而焦虑不安甚至陷入恐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3.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绅士摘下假面具(动作描写)
(2)车上那位绅士仅仅抱着女孩„„并想法设法让小女孩安静下来(动作描写)(3)小女孩的哭喊声打动着绅士的心„„向人们连声大喊:“快把她的母亲找回来”(动作、语言描写)(4)他亲了小女孩一口„„摘下一枚镶着大钻石的金戒指,很快套到小女孩的手指上,对她说:“拿回去将来做你的结婚嫁妆吧”
(乐于助人,善良,慷慨)
4.除了绅士和母亲,你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爱? 明确:(1)“请您手下这个孩子吧„„她妈妈可能离这不远了”(路人为尽快找到孩子母亲而寻求帮助)(2)绅士接过孩子,其他人不再唱歌了
(为了尽快找到孩子母亲,人们停止了狂欢)(3)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人们都为这个美好结局而由衷开心)
第二篇: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陈芳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快速阅读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能够通过认真分析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语段,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母亲和
绅士的形象;
3、学会从平凡处感受关爱,体味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母亲和绅士的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背景介绍
威尼斯狂欢节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
据说都起源于古代的神农节。每年的冬去春来之际,人们自动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
从2月初到3月初之间到来的四旬斋的前一天开始,延续大约两周时间。到18世纪,狂欢活动盛极一时,欧洲各国的王公大臣、绅士淑女都赶到威尼斯,观看精彩的室内音乐和戏剧演出,参与街头和广场上的民众狂欢。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
三、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埃迪蒙多·德·阿米琪斯,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16岁加入摩德纳军事学院,开始他的军旅生涯,22岁发表处女作 《军营生活》。成名作是小说《卡尔美拉》,代表作 《爱的教育》 是他的顶峰之作。
《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被译成数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四、字词学习
铙钹 náo bó
哐啷 kuāng lāng
投掷zhì
帽盔kuī
载 zài 歌载舞 目不暇xiá 接
五、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1~3段):狂欢节的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发展(4~11段):拥挤中有位母亲丢掉了自己年幼的女儿,走失的孩子被人交给马车上的绅士。高潮、结局(12~15段):绅士把孩子交给焦急的母亲,并摘下戒指送给小女孩。
六、品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描述狂欢节的盛大场面?
答:1.场面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示出来,更加真实可感,让人仿佛置身如狂欢节热闹非凡的场景中。2.狂欢节最后一天圣.卡尔罗广场热闹非凡,人山人海。为下文女孩之所以走失,以及女孩母亲之所以那么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埋下伏笔。
七、通过品读课文中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尤其是母亲和绅士。1.文中有哪些人物?
孩子:紧张恐惧 母亲:焦虑不安
捡到孩子的人:小心翼翼保护孩子,为她找到母亲想办法
绅士:安抚孩子,助其寻母,赠与祝福
围观人群(包括“我”):为小女孩的命运而担心,积极出力
2.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例: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了!” 答: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将母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明体现出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3.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答:为女儿的安全而焦虑不安甚至陷入恐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4.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乐于助人,善良,慷慨的人。他帮助小女孩找到母亲并赠与钻戒和祝福。
八、文章主旨
通过真实可信的记叙,描写了一些善良而平凡的普通人,反映了意大利人民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折射出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同时提倡博爱的精神,实现各阶级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
九、理解文章写作技巧
1.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
2.描写生动传神,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3.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强
十、课堂小结以及课后作业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阿米琪斯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意;
2、抓住有关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语段,把握绅士和母亲的形象特点;
3、学会从平凡处感受关爱,体味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一、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埃迪蒙多·德·阿米琪斯,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十六岁加入摩德纳军事学院,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二十二岁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成名作是小说《卡尔美拉》,代表作《爱的教育》是他的顶峰之作。《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被译成数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二、背景介绍 狂欢节通常是基督教四旬斋前饮宴和狂欢的节日,原由主节一直延长到四旬节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节前几天。盛行于欧美地区。许多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狂欢节节日,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是狂欢节的几大特色,它起源于非基督徒的节日庆典,如希腊酒神节、古罗马农神节和牧神节以及凯尔特人的宗教仪式等。虽然这些节日举行的时间不尽相同,但大多数都在2、3月份举行。
例如:巴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美国新奥尔良狂欢节、中国西双版纳泼水节等。
三、字词学习
铙钹 náo bó
哐啷 kuāng lāng
投掷 zhì
帽盔
kuī
四、朗读与思考 阅读全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 答:一个小女孩和母亲走散了。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答:绅士、小女孩、小女孩的母亲、群众。)
3.结果怎样了?(答:在一位绅士的帮助下,女孩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文章结构:
开端(1-3段):狂欢节的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发展(4-11段):拥挤中有位母亲丢掉了自己年幼的女儿,走失的孩子被人交给马车上的绅士。高潮、结局(12-15段):绅士把孩子交给焦急的母亲,并摘下戒指送给小女孩。
五、解读课文
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
答:狂欢节最后一天圣.卡尔罗广场热闹非凡,人山人海。为下文女孩之所以走失,以及女孩母亲之所以那么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埋下伏笔。
六、人物分析
1.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例:.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了!” 答: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将母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明体现出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
2.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答:为女儿的安全而焦虑不安甚至陷入恐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3.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答:乐于助人,善良,慷慨的人。他帮助小女孩找到母亲并赠与钻戒和祝福。
七、文章主旨
通过真实可信的记叙,描写了一些善良而平凡的普通人,反映了意大利人民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折射出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同时提倡博爱的精神,实现各阶级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
第三篇: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案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一、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十六岁加入摩德纳军事学院,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二十二岁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成名作是小说《卡尔美拉》,代表作《爱的教育》是他的顶峰之作。《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被译成数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二、字词积累
铙钹 náo bó
哐啷 kuāng lāng
投掷
zhì
帽盔
kuī
三、朗读 思考
1.“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四、解读课文
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为下文女孩之所以走失,以及女孩母亲之所以那么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埋下伏笔。)
五、人物分析
1.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例:.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将母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明体现出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
2.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为女儿的安全而焦虑不安甚至陷入恐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
3.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乐于助人,善良,慷慨的人。)
六、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生字带拼音 抄写五遍。
第四篇:4 教案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教学过程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一、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十六岁加入摩德纳军事学院,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二十二岁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成名作是小说《卡尔美拉》,代表作《爱的教育》是他的顶峰之作。《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 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 教育性的读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被译成数百种文 字,至今销量已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二、字词积累
铙钹 náo bó 投掷 zhì 哐啷 kuāng lāng 帽盔 kuī
三、朗读思考
1.“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明确:狂欢节的圣卡罗尔广场,游行马车中的一位绅士收留了一位走失的女童,并最后成功将孩子交还给无比着急的母亲;
绅士—善良有爱心;女童—天真无助;母亲—母爱浓烈;游人—热心
四、解读课文
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 明确:装饰华丽、热闹非凡、人潮涌动、锣鼓喧天;为下文女孩之所以走失,以及女孩母亲之所以那么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埋下伏笔。)
五、人物分析
1.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例:6,7,12自然段——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 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 她踩死了!”
明确:动作描写、语言、外貌描写。将母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明体现出母亲 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2.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为女儿的安全而焦虑不安甚至陷入恐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
3.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5,8,9,11,13,14自然段——乐于助人,善良,慷慨的人。4.除了绅士和母亲,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爱? 明确:5,9,15自然段——尽力帮助寻找、为美好的结局而由衷开心。
六、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第五篇:《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教材分析: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是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往事的眷恋。这篇课文作者从教师的角度回忆了自己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天和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们分别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学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新词,了解“玳瑁、搬弄是非、热泪盈眶”等词语的含义,正确把握多音字“系、臊、没”。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师生的动作、语言描写等字里行间体会老师对学生爱。
3.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初步体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从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眨眼而过,你们就要毕业了。在你们即将踏上新的路程,开辟自己的未来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2.学生畅谈。3.今天,我们就跟乔万尼·莫斯卡一起了解一下他和他可爱的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的情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玳瑁(脊椎动物;可以结合小资料)
搬弄是非(在别人背后妄加议论,蓄意挑拨,以引起纠纷)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课件出示多音字:
系(jì)领结)害臊(sào)关系(xì)臊(sāo)气 没(mò)收没(méi)有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3.本文写的既是老师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也是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板书:教师 学生)
4.想象着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这个班集体,去感受他们在离别时情景吧!
(三)朗读交流
1.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2.画出相关句子,进行朗读。
3.引导学生朗读品味重点描写的几个学生的句子。
(四)作业 1.积累生字新词。2.通过朗读对学生和老师的描写,进一步感受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精读理解 1.听写词语
2.快速浏览全文,这班学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再读相关语句、畅谈体会:
调皮、捣乱、不好好学习、勇于认错、热爱老师„„(板书)
就是这样一班学生,离别时老师是对待他们的呢?请找一找,画出相关的语句,体会文章的写法,边画边批注。
3.分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课文中处处体现了老师对这群可爱的学生们深深的爱,动作描写: 我揉了揉他的头发
(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语言描写:
“还有马蒂尼里也可以保存一点东西,因为只有他,才会把我的上衣钮扣扯去的。(这句话看出学生很调皮,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中学的老师要严格得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
“马尼利,这是我没收的你的陀螺;你的瑞士邮票,达尼埃里;奇奥蒂尼,你爸爸每天揪你耳朵,这都是因为我,我很抱歉。”
“再吹一次吧,斯巴多尼。”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说这些话时对学生的关爱和不舍。)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除了从老师说的话感受老师的不舍和爱,还应该关注关于家长的描写: 斯巴多尼的奶奶一定会来。这位老太太一见我,总要说:“谢谢你,谢谢你,先生。”而且每次看见我总要吻我的手。
奇奥蒂尼的父亲也准会来的。他是个壮实的小个子,老远就跟我打招呼。„„
这些语句表达了家长对老师的尊敬,从侧面烘托了老师教学认真、严厉、慈爱、关爱孩子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这些句子,并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二)总结拓展
1.了解了这群学生和这位老师,感动于他们彼此的爱和不舍。同学们,再过一个月你们也要毕业了,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你想对你的老师说的什么?
2.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师和同学们还是分别了,但是这份浓浓师爱和师生情谊却会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3.通过播放音乐片段,尝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一个《在学校最后一天》的片段(三)作业
1.填写完成“我的视角”。
2.快毕业了,你有什么想说的?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以 《老师,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板书设计: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学生 调皮 捣蛋 学习不好 难舍难分 老师 严厉 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