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预设
云师大附属世纪金源学校小学部 雷琳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师恩难忘”,编入了《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四篇课文,表达的都是对老师的感激与眷恋之情。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用生动细腻的描写,传神的笔触,回忆了刘老师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了刘老师在风筝中寄托了美好的理想,赞扬了老师永远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高尚人格,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作者运用了三个典型的事例全面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塑造了刘老师这个乐观,自信,幽默,坚强的鲜活人物形象,而文中最有特色的是抓住刘老师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细节描写突显人物性格,让人回味无穷。
《课标》中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激发阅读兴趣,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学习文中第一个事例。第二课时:复习听写,形成积累。精读课文。以默读、情感朗读的方式品读课文,在交流表达中升华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细节描写凸显性格”的表达方式。第三课时,复习课文,进行仿写训练。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听写,感情朗读,铺垫情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
春天又来了,每逢这个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关于春天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请两位同学读一读,其余同学认真听,仔细想,准备听写。
(指名两位同学感情朗读,提醒其余同学记住其中的景物,听写。用实物投影检查听写,进行点评。全班感情朗读,形成情感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多么富有生命力的场景呀!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我的刘老师。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来写刘老师?(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个事例,你认为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幽默、豁达的人。他虽然左腿膝以下全部截去了,可他却并不悲观,还把自己的腿疾编进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这样一个乐观、豁达的老师,让我们尊敬。听过他的故事,每一个学生心里都—— 读读文中对我们感受的描写吧!(齐读: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个故事:写板书
1、默读课文,感悟细节
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如此的怀念和尊敬。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仔细体会每一个细节,注意勾画圈点,写上你们的感受!
(生默读、勾画、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汇报
(1)“„„只靠着„„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对工作很认真,虽然身体残疾,可他仍然坚持上课,而且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是什么情感支撑他拖着残疾之身,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对学生的爱,他很坚强)
(2)“每逢到„„撑„„离„„转„„转„„写„„再转(刘老师上课很困难就连上课写个板书都很麻烦)(每一个动作其实都很危险,撑地 离地 都有随时摔到的可能性)(每一次板书都要旋转两次,每节课有多少次板书呢?老师很坚强,工作很辛苦)
我们都是通过老师的什么描写读出这些品质的?(动作描写)多么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呀。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跳越旋转多少次,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你能听懂这一次次的心跳是为什么吗?
(同学们对老师的担心、害怕和尊敬)
刘老师身残志坚,坚强不屈,每一个动作都让学生们深深地震撼!读这个部分,通过刘老师动作的感悟,读出你内心的震撼!
(生自由练读)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一次艰难的历程!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孩子心目中最美的动作,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二)学习第三个故事:放风筝
1、默读,感悟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其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一个表情、就是一串动作、也许就是一处话语„„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生默读、勾画)
2、交流,汇报 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
(1)、“自己放风筝”“决不肯失去”
(他很热爱生活,放风筝是他最大的快乐。他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会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2)、“注视” “仰望”“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注视、仰望都写出了刘老师对自由的向往,渴望和追求。他热爱生活。)(风筝中寄予了老师的希望,老师的理想,也寄托他对生活的热爱。)
(示课件。理解精妙,图解老人的神态、老人的寄托)(3)追风筝
“故意”“任”“笑”“叫”“拄着”“蹦跳”“追赶”“喊”(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那时候,他一定感觉到了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现刘老师的强壮和力量吗?(练习朗读,互做评价)
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追赶风筝的快乐中,展示的就是他生命的顽强和力量,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生齐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生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是的,这思念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爱,更是一首无韵的诗歌——
(以诗歌的形式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齐读
4、利用作者的生活背景,升华对“风筝”的感悟
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虽然作者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甚至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有很多的人都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作者不会,后来,他患上了胃癌,几次切除了自己的器官,但他仍然活了下来,而且笔耕不辍,因为他的世界里永远有那些数不清幻想的风筝
5、出示他文集中的话: 不管 我 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苏叔阳文集 总序》(再读)
6、联系作者的生活实际,再联系我们刚才从三件事中品读的一些感人的细节描写,现在你对理想的风筝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老师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影响着孩子们,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7、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再读“他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4、我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写了一首诗歌——《理想的风筝》,与大家共享。
理想的风筝 凭一根圆木棍,你行走于孩子的世界里,笑谈中,你把腿疾的痛苦忘却 留给世界的永远是一个 潇洒的笑容!课堂上 一次次竭力的旋转,你演绎了人生最美的舞蹈!那自由飞翔的风筝,是否放飞着你的理想?你追逐的身影,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2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1找同学读这件事。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 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
第三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四、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赏一段舞蹈吧!(欣赏《千手观音》。)觉得这个舞蹈怎么样?(交流)
同学们,他们都是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后不由自主的都伸出了大拇指。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面对自己的体残表现得非常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正。但,有些残疾人,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二)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老师。尽管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2.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写了这样一段独白让我们一起读读作者心中的真情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刘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在分别30年后还对刘老师记忆犹新?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苏叔阳先生一起去认识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理想的风筝。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本文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自己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画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概括一下,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情?(听清楚要求了吗?开始。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脚放平,身坐正,一拳、一尺和一寸。)
(四)反馈
1.完成的同学坐正,用你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2.黑板上有三组词语,先自己读一读,这几组词语分别让你联想到了课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3.谁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4.(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5.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板书:谈丢腿)6.谁来读一读第二组词语: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7.(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8.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板书:写板书)9.谁来读一读第三组词语: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洋洋 10.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放风筝)
11.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读着这些词,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12.交流。
(五)再读课文
同学们,通过刚才初读课文,刘老师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那课文又是通过哪些典型的事来写刘老师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谁来说?
(刘老师放风筝)----对,放风筝在课文哪几节呢?有了吗?()-----哦,谈腿疾在课文哪儿呢?有了吗?()-----对,写板书,他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呢?
1、同学们把这几件事归纳得很好,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读得很棒!谁来读刘老师谈腿疾的那一段?你来。
2、谁接着读写板书的这一段?
3、放风筝可是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谁来读?
4、请你把第10自然段也来读读。
(六)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很不错。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也很美,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2、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3、指名读。
4、看着这段文字,我想起了宋代朱熹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你想到了哪些诗句?谁也来吟诵吟诵?
5、多美的春景呀!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
(七)学习第四自然段
1、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看,这就是可亲可爱的刘老师。谁来介绍介绍他?
3、刘老师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那他是怎么说的?
4、听了他的话,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同学们为什么会笑?
5、笑声中,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你能幽默风趣地说一说刘老师的这段话吗?
7、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理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乐观、坚强。是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几遍,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为什么有一股酸涩的感情? 仔细琢磨琢磨。
【“酸涩”一词中饱含着复杂的情感,有丝丝的同情,淡淡的心痛,所以这里用了一个词,泛起。】 一起读。
8、这开怀的笑声,这酸涩的情感,还有那更多的尊敬,缘于刘老师,缘于刘老师的这句话——
9、刘老师的一笑一说,让我们读懂了他的风趣,他的坚强,他的乐观。那他写板书、放风筝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八)写字环节
下面进入我们的写字环节。看课文的生字,你会写吗? 那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个“翘”字怎么写? 先观察,你说。
对呀!像这样先观察,再书写,一定会把字写好。
轻轻地把笔放下,写好字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需要有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
22、《理想的风筝》。(读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2、真是个好记性的孩子!上节课我们从谈腿疾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幽默。就是这样一位笑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刘老师30多年来,一直行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指名读,质疑)
3、同学们,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够为作者放飞理想的风筝呢?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生动细腻,默读课文5—9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也许是刘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有感受的地方,别忘了批注。
生默读,批注,师巡视。
二、精读感悟
(一)“写板书”部分
师:同学们刚才在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写板书部分哪一细节描写打动了你?
生:“逢到要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出示)
1、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哪些词句触动你的心灵?
(生谈体会:艰难、坚强等)
2、师: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
师:看来刘老师已走进了你的心里,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句子。
3、师:孩子,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写板书的情景。
你看,上课了,讲着讲着刘老师要写板书了(指读——“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你看,他讲到慷慨激昂时又要写板书了(指读——
就这样,每逢要写板书时,刘老师总是用(齐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引读——“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师:同学们,一天好几个小时的站立,无数次的跳跃旋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等)
4、师: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所以——(引读:他每转一次……激动的心跳。)
5、小结:我知道刘老师的一举一动已触动了你们的心灵,也触动了郭老师的心,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文革期间,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员工,他在工长的呼来喝去中备受折磨,;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顶着用卫生纸做的帽子,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
示众。当时多少人因此而自杀!他曾经对生活也感到了绝望,但他在绝望的边缘想起了小学时的刘老师,想起了他上课的情景。此时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正是刘老师的这份勇敢、顽强的信念,激励着我笑对命运。多少年来他一直——(齐读“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放风筝”部分
师:同学们,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谁来说说这当中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信、放风筝的快乐、追线端的艰难等)
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哪些地方还写出了老师放风筝时的不容易?(生交流)
2、同学们,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飞跑。刘老师立刻——(指名读:他笑着……线端)纸燕带动线绳跑得好快,一个四肢健全的人要追上它尚且不易,可我们那年过半百又有腿疾的刘老师还是——(指名读:他笑着……线端)在这奋力追赶当中,刘老师可能——(指名说)可能——还可能——同学们不由得冲过去想伸出手去,他却喊着——(指名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不用任何人的帮忙,刘老师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3、同学们,刘老师紧紧抓住线绳,同时也抓住了什么?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想说什么?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4、的确,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齐声朗读,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吧!(齐读)
5、瞧,风筝抖着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刘老师仰望白云,(引读)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少年。
解词“漾”:本指液体过满而溢出,在这怎么理解?
6、小结: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7、(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1993年不幸身患肾癌,1994年4月切除左肾,2001年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切除了一叶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面对癌魔的一次次挑战,他也曾极度绝望,死神似乎要把他拽入永远的黑暗。又是一年春天,苏叔阳躺在病床上,他又想起了亲爱的刘老师,他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抗癌14年来,苏叔阳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依旧笑对人生,依旧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可见,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是一生的,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祖国蓝天的一只理想的风筝。同学们,师恩难忘啊!多少年了作者仍感激恩师,因此他在文中写道:“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齐读)
三、升华情感
不见刘老师已经30年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绵绵不断,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同学们,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给学生深远的影响。他放起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也让我们的心饱胀着浓浓的敬意与感动。最后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再次奏响这永恒的思念之歌(配乐)朗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笑
谈
刘老师
写板书
玩
转
思 念
放风筝
笑
追
不屈的生命,永远的春天
第四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2课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 毕雪燕
一、教材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苏叔阳以一个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意志坚强、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著的追求。
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三篇文章中的三位老师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在学文中体会、学习老师的精神品质是编者的意图。选编《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而与其他两篇文章不一样的是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因此,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的故事,课题却是《理想的风筝》,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对文本已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在学生自读自悟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进行思想的启迪碰撞,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3.情感和态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走近人物
1.出示文字,感知人物。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齐读。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原文片断,进行人物对比,初步感知刘老师的生活态度。
二、研读“笑”字,走进人物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热爱生活的刘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给同学们最多的是什么表情?请认真读文,勾画出写刘老师笑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二)汇报交流。
第一次“笑”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1.听了刘老师笑谈残疾的言语,你现在是什么心情?为什么? 2.你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写作方法,并指导朗读。
第二次“笑”
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1.读句。比较“漾”和“浮”。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说出自己的理由。2.指导朗读。
第三次“笑”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读句子,你从“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风筝他亲自做,亲自放,亲自捡,这很平常、甚至司空见惯,作者却说它让刘老师“感到了生命的强壮和力量”,你怎样去理解这句话? 3.指导朗读。
写板书
1.用心读一读这段话,刘老师在写板书时的哪一个动作打动了你的心? 2.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每写一次转写板书的不容易?为什么? 3.指导朗读。
三、写法迁移,拓展延伸
1.小结本文写作方法。2.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3.在无数个日子里,他还会做哪些事,来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呢?
出示说话练习:
许多个日子里,他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他会————,他会————,他会————,他会————,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4.汇报交流。
四、品味心声,真情表达
1.介绍作者,升华情感。2.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究竟是谁影响了他,让他学会与命运抗争?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让他学会笑对人生?
3.完成写话练习。4.交流。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学到这里,我们更深地明白和理解了《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的深刻寓义,更加认识和领悟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你认为作者仅仅是看到风筝,而在回忆爱放风筝的刘老师吗?这风筝代表的是什么? 这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老师,这是一篇令人震撼的文章,它让我们深深懂得了在生活的道路上怎样去(指学生回答板书后的词语)笑对人生,永不言败!
板书设计:
笑谈残疾 幽默乐观
理想的风筝 艰难板书 敬业奉献 笑对人生,放飞风筝 热爱生活 永不言败!
(板书上的词语根据学生回答而变化)
第五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师简介】
李娜,女,任教于宁夏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1980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近年来,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全国、自治区、市、区级评比中获奖。2007年8月,在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0月,执教的《满山的灯笼火把》一课在“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西部行”教学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精品展示课;曾三次获得宁夏吴忠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2014年获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暨首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宁夏赛区一等奖。被中共宁夏吴忠市委、吴忠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吴忠市骨干教师”、“吴忠市名师”荣誉称号。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宁夏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
李
娜
一、文本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以学生的口吻回忆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刘老师。通过四件事例将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文笔生动细腻,刻画人物特点鲜明,描写既直白又含蓄,处处是抓手,又处处无抓手,有独特的行文特色。从人文性方面看,本篇课文所蕴含的最大教育价值是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从工具性方面看,是通过具体语言文字的学习,体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抒发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基于此,就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描述人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等是需要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相机适时点拨指导学生的。
二、设计理念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经验,完全有能力在预习和自学的过程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点。因此,结合文本特点,依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以及《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高段阅读教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的要求等,教学中我打算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以“突出重点的训练目标——把握文本特点,体会思想感情”为突破口,拟采用以下教学环节:先整体感知行文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接着通过品词析句,了解人物特点,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最后进行课文补白。这样的设计力求凸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更是突出当前“我们的教学应由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的理念。
三、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苏叔阳,回忆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规范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把握特点,理清文脉。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特点。
2.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引导概括四件事(师相机板书):
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体会情感,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重点句段二:“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1)生谈体会,随文识字“翩”。(2)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抓住典型事例,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3)指导朗读,体会两个“最幸福”在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师相机引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典型事例、品读重点句、关注课题、感情朗读······
4.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通过品词析句,在对刘老师这个人物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
(四)迁移练习,加深感悟。
根据课堂生成,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行补白练习。课件出示:刘老师,我深深地想念您„„.想念您
; 想念您
; 想念您。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感悟,更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五)回归总结,布置作业。1.总结学法,提出下节课学习要求。2.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并做批注。⑵搜集有关名人成功的故事或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残腿 激情上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阅读方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学生回顾并板书)
笑谈腿疾
上历史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3.回忆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题、朗读”等方法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
(预设一)品悟外貌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其貌不扬、有残疾、慈祥忠厚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⑵师相机引导
(预设二)品悟“谈腿疾”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幽默风趣、坚强乐观、豁达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⑶指导朗读。
⑷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预设三)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爱祖国、爱学生、热爱工作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二)突破难点,理解课题
1.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什么? 2.反复引读课题。
(三)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衬托作用。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播放音乐)师引读生接读读2、3、10、11、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
阅读课:理想的风筝
实况介绍
阅读系列(语文S版 六下)
理想的风筝 执教: 宁夏 李娜
课前谈话:欣赏图片(校园活动照片),最后一张照片特别说一下,在习主席旁边的丁雍。最有纪念的意义。看了刚才那组图片,能不能勾起你的回忆呢?你准备毕业了,有没有什么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呢?
生自由发言。
在你的六年回忆中,有没有哪位老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六年中也许美术老师、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等等给我印象很深刻。老师这样一说也许会有老师跳入你的脑海里。不能一一说,分享就到这里。整理学习用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 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