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深度解读,适度教学 研究四组活动感悟[精选]

时间:2019-05-12 21:5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鸟》 深度解读,适度教学 研究四组活动感悟[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鸟》 深度解读,适度教学 研究四组活动感悟[精选]》。

第一篇:《鸟》 深度解读,适度教学 研究四组活动感悟[精选]

深度解读,适度教学——研究四组活动感悟

梁实秋的《鸟》飞进了我们的课堂,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在牵动作者的情思之余,也引发我们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遐思…… 【咀嚼文本的精髓】

散文教学:以言传言,以心契心0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这样一篇知性散文应该怎么上?两位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1.选好突破口。

散文教学点很多,从哪里入手?怎样入手才有效?这是教学散文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关键是根据文中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选好突破口。

对于《鸟》这篇文章,两位老师都抓住了“爱”这样一个突破口。开篇梁实秋就点明了自己对鸟的“爱”——直言不讳“我爱鸟”。一个“爱”字,表明了他对鸟的态度和情感,也构成了整篇文章的基本线索:文章就是围绕着“爱”的情感来展开的,其字里行间正饱含着“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

2.以言传言、咬文嚼字。

散文往往意蕴内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醉其中,让他们深入语言的腹地,真正触摸文字的肌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善于在学生忽略处,值得玩味处引导玩味。

梁实秋的《鸟》的语言很有特色。简洁朴实,明了清晰。话怎么说,文字就怎么写。没有佶屈聱牙的费解,使人读后便一目了然。《鸟》没有辞藻的堆砌,都是大白话,“爱”就是“爱”,“悲”就是“悲”。此外,《鸟》中的许多词汇,看似有些生僻,带点文言意味,其实却是用语精炼,显露出书卷气。例如,“感觉兴味”、“蜷伏”、“雄视昂藏”、“抟扶摇而直上”、“鸟啭”、“市声鼎沸”、“临风顾盼”、“ 踞缩缩”、“感喟”、“不暇令人哀”、“鼓噪”等,有借用典故,有古今交融,耐人咀嚼。尤其是一些句子,如:写鸟的形态———“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

3.以心契心、情同我身。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倾注着作者对生活深切的感受,字字句句都传递着作者对人世深切的情怀,篇篇章章都融入了作者对人生深层的感叹。正如章老师说的:“散文是高度个人化的。”我们从细节上揣摩文本时,必须与被写的人和事相联系,与作者的情感相联系。

解读文本,设计教学,要“不离书,不空浮,不繁复,不枝枝丫丫旁逸斜出”。这应该是每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修养与的境界,在此与同行们共勉。(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 周佳燕)

在“逛”文章和“凿”文章中寻找适合点2

拿到《鸟》之后有些兴奋地开始一字一句地细细阅读。和以往研究小组备课一样,边看边在一些词句下批注。一遍下来,看着满满的记号仍然不满足。特别是看到梁实秋在文章起始部分写道:“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文章结尾部分又提到:“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对四川这个地方如此钟情的梁实秋为什么要写“鸟”成了我解读文本的着重点。我快速地浏览着《雅舍小品》中的其他文章,就好像小学生寒假作业本中常常有一些附加题显示——答案在本书中寻找一样。这样的寻觅很有意思,也常吸引着我几乎每篇文本都会这样去寻找。

果真,我似乎寻觅到了点有用的:其一,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提到他经常会做梦,而往往这个梦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他在飞。这会不会是他独爱鸟的原因?其二他直白地表露自己喜欢怀旧,这与他在文中反复提到四川这个地方带给他的特殊意义是否有关?正当我绞尽脑汁想要串联起他们与这篇文本的联系时,突然让我想到了这样的情景并不陌生。在曾经确定《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前就去图书馆借阅了大量沈从文的书,从中找到了沈从文自传中的一句:“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于是它就成为了我串联起整堂《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的线索。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它只是起到了一种验证性的作用,即告诉学生沈从文之所以会写下《云南的歌会》的可能性原因。这对学生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多作用。

所以当章老师那天提醒我们要“深度解读,适度教学”时,我一下子了解到了平时自己可能所谓的“深入、深刻、细致”的解读文本从而想要尽可能都展现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是一种明智的教学方法。从一开始的“逛”文章,到现在的“凿”文章,还未能找到“适度”的这个点。在求新求异的当下,我们总是想尽办法寻找别人没发现的,别人忽视的。但是却忽略了创造性的解读文本是要学生在教师的非刻意引导下自觉生成,而不是教师把自认为合理的解读强加给学生。

解读文本,就像不同的演奏家演奏贝多芬的《命运》,效果必然有所差异,虽然他们眼中的乐谱是一样的,但演奏家的生活阅历、个人感情不尽相同。当然,由于大家依据的毕竟是同一乐谱,他们演奏的《命运》都有基本的一致之处,决不可能演奏成《田园》。(天杭教育集团 张琦)

在课堂上学会做一名好的引导者3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与此同时,也就要求教师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的责任,而身为教师的我们都要学会做一名好的引导者。

首先是深度解读文本,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想上好一堂课,讲好一篇文章,前提是要对文本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与解读。只有将文本内涵了解透彻,才能确立自己课上要讲的内容和主线,才能有选择地传授想教给学生的知识。解读文本不仅要理解文章内容,有时

还应结合作者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因素去领悟文章内涵,应能通过一篇文章使学生认识、了解一位作家。

打好这个前提基础,接着就是最重要的部分——适度教学。一名教师不可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内容都一股脑儿的灌入到学生的脑海里,无目标、无重点。适度教学应关注好三个问题:“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应该学到什么层次”以及“怎么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到这些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目标要明确,给学生的任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并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杭州市采荷中学 李祥宇)

给学生自由的同时教师心中要有杆秤4

我评价陈老师的课时说“爱他就给他自由”,应该说陈老师给了孩子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我很喜欢孩子们认识、理解和运用六个生词的环节,孩子们说出来的话都是活泼的、充满想象力的,寥寥几句就创造出了生活情境,于是我就想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是自由的。

接下来陈老师从“爱”基础上,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思维容量的任务“我()鸟”,填入情感词。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又有了一个很大的话语空间。

梁实秋说,他爱鸟,这爱好很“单纯”,纵使有无限诗意“与鸟何干”。他爱的是本真状态下的鸟。陈老师的课堂也正是注重了学生本真状态的发挥,任务布置也很纯粹干净,立足学情,给了学生充分自由。

可是章老师的一句话立马把我拉回到教师的身份,好好去审视自己在课堂上该起的作用。“没有设计的课堂,教师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我突然间想起之前上的一节名著导读课《醋栗》,在整体把握上就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学生漫无边界地说,教师撒出去的网收不回来,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学生如何开展任务的学习,是我们要思考的任务和提高的技能。只有处理好教学组织和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堂学习。所以给学生自由的同时教师心中要有杆秤,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获得真正有含金量的东西——思维。

章老师的小贴士,写在这里提醒自己:

1.整体把握文章,要有架构,尊重文本规律和阅读规律。2.针对具体文本的特点开展教学,开发匹配的教学技能。

(采荷实验学校 周怡琼)

【审视教学设计与组织】

教学组织与教学设计能力5

听了陈金锋老师的一堂课和各位老师的点评,让我醍醐灌顶。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要学会做一个睿智的老师。陈金锋老师的睿智在教学设计上出彩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了六个词语贯穿全文,分别是蜷伏、嘹亮、俊俏、玲珑饱满、豪横无情、孤苦伶仃。学生在解释六个词语的基础上再来整个成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中,我知道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二是我 的鸟,中间填写一个词语。孩子们的回答有俊俏、充满生机、灵气等,每个人都各抒己见。三是我——鸟,填一个字,学生的回答有爱、恋、怜、惜等,这是一个情感的提升。陈老师的课在精巧的教学设计中实现了课堂的

有放有收,我是喜欢的,我相信孩子们也是喜欢的。感谢研究小组的活动,每一次我都收获满满。

(杭州采荷中学沈耀尧)

从“文本解读角度”和“教学组织角度”思考教研收获6

一、文本解读角度

文本深度解读,适度教学,这是最重要的。

深度解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不忘记标点;此文章把握的整体性,也就是框架结构,前后联系。这两点是自己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此外,还需思考文本的具体特点,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是散文,个性就是散文里的这个文本,具体文本的特点。比如:“诗词在文章当中的映照。”“文章当中的颜色词汇”。这样的学习过程之后,最好是有同伴的交流和质疑。认真听,跟上思考。这样探讨交流过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启迪和收获。

启发1:对于第一遍读没有感觉的文章或是自己不喜欢的文章,每篇文章至少找出其中一个自己有感触的句子:比如“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启发2:挖掘文本有两者:一是横向拓展,多查阅相关资料;而是纵向深入,深究具体的这个文本,考虑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启发3:听课的过程中至少要思考两个问题:“记什么”“思考什么”,也就是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个环节是干什么?自己解读文本,要问自己:“文章解读到哪里?”最后,一节课最后的五分钟,课堂要有一个升华。这个角度要打动人,引人深思,触动思考,为学生打开广阔的空间。

二、教学组织角度

章老师反复提及的一点是:“教学要有序列性。任务布置后怎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组织学生怎么准备,这个是最关键的。”举例说《鸟》的一个环节:“我 鸟。”章老师的建议是,填写一个表达情感的动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挑选比例最高的词语写到黑板上。小组再次讨论交流,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来阐述理由,交流对话。这个以后可以借鉴使用,而且这一块是我今后要学习的重点。

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一定要多吸取多学习多思考。

(杭州市景华中学 何遥)

文本解读&教学组织7

文本解读

阅读梁实秋的《鸟》,落脚点十分明确——作者的情感,这在后面的两堂课中均有所体现。若要学生去找寻作者情感的表现,分析作者的情感内涵,还是容易的,不过同时也会显得凌乱。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在行文中情感,根据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

开篇的“我爱鸟”,“爱”是一个非常广博、笼统的概念。在后文中,第二段提及“从前„„”表明最早的时候因为“我”看见的常常是在笼中的鸟,更多对它们是一种同情、怜爱;第三四段,“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四川那边原生态的鸟的状态,让作者对鸟的叫声、形态产生喜爱之情;第五段中“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进一步表明作者爱鸟并不在意鸟本身以外的东西,单纯地就鸟爱鸟;第六段中“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商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鸟让作者联想到人;最后第七段,“自从离开四川

以后„„不忍看”,再一次表明作者喜爱自然状态下的鸟。在行文中,我们可以慢慢感受到,作者喜爱的不仅仅是自由自在的、原生态的鸟,更是在自然状态下鲜活的生命!

一直以来,我们都十分重视对文本的解读,甚至有一度,我非常执迷于对文本新意和深度的挖掘。久而久之,感觉走入了误区:解读要有新意才行,要和别人设计的不一样才好,要有深度才行„„这样的解读,慢慢让我忘记了教学设计的初衷——学生的学习。

教学组织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常常会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回答,然后等他们回答了差不多之后,我进行总结,一直以为这样的操作,教师备课轻松,学生的回答的面也十分广,最后教师的总结也能让学生有所提升。但正如章老师所说的,这样的设计并没有进行教学组织,对师生来说都十分轻松,但费时、同样效果欠佳。学生各自找各自的想法,虽然像是在交流,但这种交流时平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而老师的最后的总结因为并不是学生自己所得,含金量也会有所下降。

思维的广度是学生能力的一项指标,但若全市泛泛而谈,没有思维的深度,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如何让学生的个人思考深入化,如何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更为透彻的学习应该成为今后备课环节的重要方面。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优选——班级讨论优选——碰撞中深入思考——全面分析,多角度提炼。

也许同样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学生在一层层的筛选中,学生区分,学会辨析,学会提炼,学会深入思考。(杭州四季青中学 茹琳)

文本的知识点散落在各个方面,也许我们需要成为一名编织者,用指向性明确的课堂活动,将文本和学生的体验缀连起来……

第二篇:深度感悟,积淀活动经验

深度感悟,积淀活动经验

[摘 要]数学知识不能直接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只有经历一定的数学活动,才能感悟知识,才能习得知识。以“秒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引领学生深度感悟,用心体验,帮助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秒的认识;活动经验;深度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0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而,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属于学生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心感知、感受、感悟,帮助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笔者以“秒的认识”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设动境,用身体验――感知

【教学片段1】感知1秒

师:知道1秒吗?仔细听一听,1秒到底是怎样的?(课件演示“秒针走1格”)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滴答”一声!

师:其实,“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你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秒钟吗?

生2:我“啊”一下就是1秒。

生3:我拍一下手是1秒。

生4:我“呵呵”笑一下就是1秒。

师(大笑):大家都喜欢用声音表示1秒。能做个动作表示1秒吗?

生5:跳一下。

生6:扭一下腰。

生7:跺一下脚。

师:你们的方法真多,请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1秒有多长。(小组活动)

师:你们觉得1秒的时间是怎样的?

生(齐):太短了。

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将1秒有多长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体验活动。教师用“你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秒吗?”“能做个动作表示1秒吗?”“请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1秒有多长”这三个问题,打开学生活动体验的“大门”,也使得学生手、脚、口、脑并用,在趣味盎然的体验活动中,感知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知识技能不等于活动经验,1秒的长短属于知识技能范畴,可以用语言或文字加以描述,但用个性化、动态的动作来表示或演示,则属于内隐的活动经验。可以说,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前提,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富有内涵的感知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进而产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布思境,用情体验――感受

【教学片段2】分的认识

师:刚才你们已经感受到1秒的短,现在送上一段音乐。请估计这段音乐的播放时间大约有多长。(课件播放1分钟音乐)

生1:我拍了52下手,估计是52秒。

生2:我打了61个节拍,估计是61秒。

生3:我采用的是点头方式,点了60下头,估计是60秒。

师:到底是多少秒呢?我们边听边看。(再次播放1分钟音乐,同时呈现秒针走动的画面)能看出来是多少秒吗?

生(齐):60秒。

师:是呀,秒针走了一圈,正好是60秒。看来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猜想多少秒?是比较准确的。再看看,秒针走60秒是怎样走的,分针又走了多少?(播放音乐,呈现分针、秒针走动的情况)

生4:秒针从12走到12,走了12×5=60(小格),正好60秒!

生5:分针走了很小的1小格。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分针走1小格就是――

生(齐):1分钟。

师:播放同样的一段音乐,秒针走60小格,分针走1小格,这说明――

生6:60秒与1分钟相等。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同一段音乐播放了三次,学生的感知从朦胧到清晰。第一次估计时间,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被激活;第二次观察秒针的情况,学生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第三次把秒和分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1分钟=60秒”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问题、有思考、有体验、有感受。经历数学活动是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和关键,但经历活动并不等于积淀经验。如果学生漫无目标、断断续续地经历活动,是难以积累活动经验的。学生只有带着明确的目标参与,并且持续不断地感受,才能使得知识技能与活动经验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三、置情境,用心体验――感悟

【教学片段3】1分钟的作用

师:1分钟的音乐很短,一转眼就过去了。那么1分钟里到底可以做哪些事呢?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请拿出信封里的一封信,估计一下,你能在1分钟里读完这封信吗?

师:估计能读完的打“√”,不能读完的打“×”。现在我们来试一试。

(出示钟面;“滴答”声为背景;学生自由阅读)

师:读完了吗?读完的同学给自己打一个五角星。真不错,这封信有350个字呢!读完这封信,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生1:1分钟看起来很短,其实用处很大!

生2:我们不能浪费每一分钟。

生3: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许许多多的1分钟构成的。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师(拍手):不错,非常了不起。一分一秒虽然短,但用得好,可以做很多事,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一分一秒,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已经向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学生体会和感悟1分钟的价值,懂得珍惜时间,但这种来自于外界的阅读材料,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为进一步增强这种共鸣所带来的感受,教师采取1分钟读信的方式,让学生先估计,再尝试,使学生的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数学活动经验,不能单纯地依靠数学活动来积累,数学阅读也是学生获取前人经验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相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和实践应当是齐头并进的,阅读配上实践,更有利于学生深度感悟经验的重要性。如上述教学中,如果仅是阅读或实践,学生的感悟并不深刻,但同时经历,学生就会由衷地感叹“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1分钟用途很大”。这样的感叹是教师说教所不能达到的。

史宁中教授说过:“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是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让学生经历过程,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感悟数学经验,并在活动中积淀、丰富这些经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金 铃)

第三篇:听《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课堂的高度》的感悟

听《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课堂的高度》感悟

东方市黎渊浩

今天上午听了冉老师在新课标下的方本解读报告,让我感慨万千,深知冉老师是一位熟悉教学理念,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能手。

冉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拓谈她的报告:

一、什么是文本解读?

二、为什么要重视文本解读?

三、怎样进行文本解读?

四、如何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

让我明白在理解文本解读含义 基础上还要重视文本解读,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自如。文本解读要从寻情和现理两个方面解读。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字中表达的情,孩子们才能读出情感,悟得更深。“理”包括文理和学理。文理包括作者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理是老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老师要从文理和学理上去解读文本,才能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冉老师从五个方面给我们分析讲解了教师如何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让我懂得从哪些方面、哪些途径去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养。

下载《鸟》 深度解读,适度教学 研究四组活动感悟[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鸟》 深度解读,适度教学 研究四组活动感悟[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