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评价一节小学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小学语文课
一节课上得怎样,是好是差,好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我想,应该是有的。一节语文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二、看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看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是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一篇课文需要讲解的东西的确太多了,但教师要一定要有所取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得”。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看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看教师的基本素质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第二篇: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要正确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深对语文课程的理解。
1、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一定要针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是母语。母语,亦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母语的运用能力对一个人进一步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因为思考多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因此母语在教育过程中有核心的地位,也就是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要以学生母语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依归, 语文教学不能违背母语学习规律,但不能用母语学习规律代替语文教学的规律。
2、掌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二、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标准。
评课作为一种质量分析,首先要有质量标准,评课者首先要熟悉和掌握评课的一般标准。评价一节语文课应坚持评价的基本原则,即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应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具体来说,只要教师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善于探索创新,善于启发诱导,善于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能适当地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重难点的提出与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能以简驭繁,所教知识是否准确。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自我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第三,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主体意识。
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课堂结构是否严谨,教学密度是否合理。能不能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中能否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能否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结论是否是由学生自悟与发现的。
第四,教学方法能否体现训练意识。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符合教材、学生与教师实际。教学信息能否做到多项交流,反馈及时,课堂矫正是否奏效。
第五,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将成为好课的又一标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像、文字、颜色、声音的综合运用,能再现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主要的是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各种感觉的功能,开辟学生多向立体思维的通道。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师生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场所,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参与主动,联想与想象不受拘束,创新的火花不断引燃,思想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加深和拓展。
第六,教学效果的显现。
教学效果显示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是否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信息量是否适度,学生负担是否合理,是否做到短时高效。
语文课的优劣如何评价,标准不一而足。我也只是结合我听课的经历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不十分全面(如教师的基本功、教学个性等)。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一节课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只要能够体现其中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就是一堂好课。
三、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评价一节语文课,我认为要从整体入手,综合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系统地分析课之所以必要,是为了看出和理解各种教育现象的实质及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应重视对一节课的综合评价。
作为教研员,我们对一节课的评价,可以分以下三步走,第一,从整体入手,粗略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样安排的,大致有几个大的步骤。第二,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具体地说有下几方面。最后,从部分再回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按一定的顺序,从整节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因此评价一节语文课,首先也要分析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我在阜阳一中听了一节高中作文评析课,教师几乎将全班作文都一一进行了点评,一节课下来,我问授课教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似乎并没有考虑,更谈不上生成性目标,教学手段如何为实现目标服务。
2.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尤其要考虑全体学生现有基础、发展取向和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要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重视学生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否重视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安排是否科学,容量是否适中,是否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是母语语言课,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清楚什么是学生的已知,什么是他们的未知,并且能很好地给他们新知。不同学校的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情,学生的层次不同,教材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我在省级示范高中和市一般中学听相同的课,发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几乎是一样的。上学期,我市对全市高一进行了学业水平检测,结果发现,同一张试卷(学业检测试题,较为简单),省级示范中学与一般中学的差距十分明显,省、市级示范中学,语文及格率100%,部分一般中学及格率不足40%,我想这与教师这授课过程中处理教材时千篇一律有关。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程序安排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来。教师要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的教学程序,一是要看其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如学习现代诗歌,对于中学生来说,字面上的理解不成问题,因此通字词只能作为非重点出现。诗歌鉴赏作为本课的重点,又必须是在反复吟诵或朗诵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鉴赏前后都要进行朗诵。教学思路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独创性,能带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二是要看课堂结构安排。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与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学思路与课堂教学结构混为一谈,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案的展示,有的教师甚至在教案中把每个环节都标上时间,只要时间到,不管此环节有没有进行完,就草草收场,完全忽略了教学思路与课堂教学结构之间的差异。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看是否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是相对而言的,它是因课程、学生、教师的不同而相应变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再好的方法天天用,也会令人生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量体裁衣,优化组合,不能使用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所谓灵丹妙药。二是看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三是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后,不少教师反映课时少,内容多,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如何做到长课短教,解决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式。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
(1)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合理;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另外,字迹工整美观,书写笔顺符合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庄重,富有感染力,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的表情也应有所不同,以打动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氛围中。
(3)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标准的普通话,精当简练;其次应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启发性。另外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语调要注意抑扬顿挫,快慢适度,富于变化。
(4)调控课堂变化的技能。教师要有灵活应对、调控课堂变化的能力,要有应变机智。
我们在对学校进行视导,每讲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时,不少教师很不耐烦,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基本功还是过得去的,没有什么好点评的。其实,在我们听课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并不注重基本功。如,上课时不使用普通话、趴在讲台上授课、板书杂乱无章等等。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我认为,一节课,如果坚持了上述评价标准,“以人为本,以文为本”,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做到上述几个基本环节,就是一节好课,教学效果就会非常显著。
一、怎样去听课?
1、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1)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3)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2、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2)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3)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4)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
(6)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
(7)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
(8)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9)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3)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4)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3、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4、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二、教师如何评课?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全面是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学习策略、文化策略等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参见课标);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大少现象。.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5、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化教育手段。教师还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6、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看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富有艺术性(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等)(2)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7、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
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以上是我对如何评好一节课的思考,希望在以后的教研评课中,听课老师能有较好的评课准备,有较针对性的评课方法,不要千篇一律,好话一堆。要评得有水平,评得有促进,评得有提高。
第三篇:评价一节语文课
评价一节语文课
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因此,常常通过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下面就如何对一节语文课进行科学的分析,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听话说话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听话说话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一夜工作》的片断,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是说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当增加,可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对。可见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得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说明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它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对小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即“超纲”。教学大纲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大纲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第四篇:如何评价一节小学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小学语文课
一节课上得怎样,是好是差,好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我想,应该是有的。一节语文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
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二、看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看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是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一篇课文需要讲解的东西的确太多了,但教师要一定要有所取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得”。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看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看教师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第五篇: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随想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看能手竞赛课随想 敖汉旗教育研究室
葛晓华
近期听评中小学教学能手竞赛课89节,其中小学课73节,高中课16节。发现语文课堂上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是小学还是高中,老师们都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的课堂出彩,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学生的热热闹闹的你问我答,还有所谓的小组讨论等等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这样的课就是好课了吗?绝不是。关于标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有十条表述,四个学段又各有不同(恕不赘述)。就初中学段而言,评价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应该看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否实实在在的落实了“读”“写”“听”“说”的训练,而且每个学生的的“读”“写”“听”“说”能力是否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最大幅度的提高。绝不看表面上的“繁荣”与“热闹”。
一、有“问”而“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实践中,学生读文不能只读表面的文字,要以“问”牵动思维,读进文本,读出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教师在开学伊始就交给学生这些“问”之源头,这些可用于任何一文的学习。当然还可以有具体的指导,例如由题目而“问”的阅读。见到《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前自问:是谁?在哪里?为什么“走一步,再走一步”?结果如何?学生读过一遍课文,这四问都迎刃而解,即“写了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再如每一课后都有“研讨与练习”,其是我们教与学的最直接依据。其中一题大都是对文章整体感知的问题提示,学生可以直接带着“问题一”走进课文。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利用问题,更要分析问题,以便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形成能力,在日后读文时心中能生有“问题”,会“问”才会“读”。还可以培养学生向作者发问的意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文时心中要多几个问号:“问”作者事情是像您说的那样吗?没有别的可能吗?现实是这样的,将来还会是这样的吗?等等,是与不是都会有一番求异的思考。
只有有“问”而“读”才是真正的“读”。
二、有“感”而“写”
这里所说的“写”不是完成鸿篇巨制的写,也不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写,是在有“问”而读的过程中,动笔的写。遇到生字生词自觉查找工具书,标上音,写上形,注上解,这是“写”;文段标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内容,进而概括一部分的的内容,这是“写”;发现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语句,富有哲理启示的段落,把自己对此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一闪的“灵感”批注下来,或写在读书笔记上,这是“写”。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二题大都是关于语言品味、揣摩的内容,即关于“怎么写”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来。选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言和思维的典范,可圈可点处随手可及。比如法布尔的《绿色蝈蝈》学生若细心阅读,有感而“写”,目及均可,不说那极典型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也不说作者对蝈蝈叫声的细腻的描写段落,也不说蝈蝈捕蝉的生动场面,就说文章开头一句“现在是7月中旬,村里今晚在庆祝国庆。”就大有“写”头了。“7月”天热蝉噪,“中旬”的夜间月明星稀,阴暗角落也朦胧,晚上9点的田野草际林间似明非明,似暗非暗,似静非静,正是欣赏“田间音乐会”的大好时机。这里有社会环境的反衬,也有自然环境的正衬。学生要有“感”而“写” 细到这样地步,那教师什么都不必去讲了,更不用多媒体的声光电的直观“干扰”了。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经历这个途径中,把其中的“信息”“认识”“思维”“审美体验”都一一“写”出来,就是有“感”而“写”。
三、有质而“说”而“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说”与“听”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彼此不断升级的过程。“说”和“听”是在“有问而读”和“有感而写”的基础上进行的,绝非空谈阔论。先“说”是一个人在自读中对文中的“信息”“认识”“思维”“审美体验”的有声表达,绝非各自为政。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倾听,边听边思考,边辨别,边体会,体会到与自己获得的“信息”“认识”“思维”“审美体验”的异同,同时准备交流,在先“说”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提升或引发新的思考。
“说”和“听”是思维高速运转的过程。“说”是“写”的再加工,是书面语转化为口语的过程;“听”是对己“写”和他“说”的再加工,是对文本理解体味的再提升。教师要做对话中的模范倾听者,绝不因有话语权就剥夺学生的“说”和“听”,还要适时适度适法的指导学生的“说”和“听”。在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中,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不断变换。学生在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的表达效果时只是就字面意义去解释。学生说:“‘狂热的狩猎者’是蝉在安静的休息时,蝈蝈捉住了它。”停了一会儿也没有学生站起来补充,这说明学生理解的不到位,关注的也全面。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必须在这时发挥。引导学生读读5-6自然段,在引导学生理解“狂热的狩猎者”,就会联系到作者观察到的蝈蝈在树上捕蝉的激烈场面,联系到蝈蝈爱吃肉和甜食,而蝉的肚子储有蝉在树的嫩枝吮取的甜汁,可见着蝉的肚子既有肉又有甜汁是蝈蝈的最可口的美味了,所以蝈蝈对蝉进行狂热的狩猎。这样的交流就提升了质量,突破了低质低效的原地踏步的“说”和“听”。否则是“萝卜煮萝卜还是一锅萝卜”。这是理解一句话要联系全文的内容,综合所有信息来回答的读书与交流的方法。接着再引导学生运
用这种方法理解“夜晚的艺术家”和“蝉的屠夫”,学生的思路自然就开阔了,理解也全面了,表达也充分了。这样在教师的及时有效引导下,学生有规律的“听”“说”,自然会提高交流的质效。
要在一堂课上实实在在地落实“读”“写”“听”“说”,关键在教师“厚积薄发”。“厚积”的是相关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深透的文本研读,深入了解学情,科学的过程预设,“薄发”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导读,是适时适度的学法点拨。
一节课45分钟十分有限,任何人都无法延长。在刚开始落实时可能觉得节奏慢,或完不成预设的任务,请老师不要着急,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是学生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过程,来不得急躁,更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每个环节都要实实在在,每种活动都要实实在在,绝不能走过程,更不能演戏。在每节课都要实实在在的落实“读”“写”“听”“说”,渐渐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有了一种默契,特别是学生掌握了“读”的方法,养成了“写”的习惯,拥有了“说”“听”的规律,这样各种活动的质效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事半而功倍,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的目的。
因此,我觉得一节语文课,如果实实在在的落实了“读”“写”“听”“说”活动,那就是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