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时间:2019-05-12 22:2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第一篇: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XX坝小学

XXXX 教学内容: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一些物体的体积。

3.通学习,让学生体会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能理解排水法的原理,会求一些物体的体积。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导出课题 1.乌鸦喝水的故事。

2.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就会求它们的体积了,那一些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例如:西红柿、土豆、橡皮泥、石块等等,我们能否求出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动手操作探索学习

1.出示例1 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西红柿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

所以西红柿的体积是 350-200=150(毫升)=150(立方厘米)答: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150立方厘米。2.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探索:石块的体积怎么求呢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书本52页的做一做第2题。

2.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厘米上升到6厘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吗?

3.书本54页的第7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书本54页的9、10、11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旬阳坝小学喻茜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本节课的教学意义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明白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操作和实验贯穿课的始终,是一节很有价值的实践课。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一些物体的体积。3.通学习,让学生体会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理解排水法的原理,会求一些物体的体积。

二、说学情。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用公式来计算的。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学生感到很困难,不易理解,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我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乐趣,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动手动脑探索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以下对每个环节的教学进行具体的说明。

1、故事引入导出课题 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问学生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把石块放进去水面就上升了。这样就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石块,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概念,并板书:不规则物体。告诉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举例,比如梨、土豆、西红柿„并揭示和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动手操作探索学习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索的兴趣,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第一个实验:用量筒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西红柿的体积。我让学生先在量筒里倒入一定的水,记下它的位置。再把西红柿放进去,看看水位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初步明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西红柿的体积=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而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西红柿完全沉入水里后的总体积-原来水的体积。这也是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排水法”。在这一环节我特别强调,测量时要把西红柿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求体积。

3、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这时,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于是我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又怎样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我把量筒换为长方体容器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第二个实验,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探索出方法应该问题不大。这时我让学生观察:上升的那部分水是什么形状?学生很容易的看出来是长方体。那长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地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我再问:那石块的体积呢?这时学生茅塞顿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石块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X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在练习中,我主要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这两题是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很好的应用,能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练习一是针对第一个实验设计的,练习二是针对第二个实验设计的。学生有了实验的基础,就能很快地计算出西红柿和珊瑚石的体积。

5、全课小结 我故意提出:“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那我们现在用排水法来测量一块不规则的海绵的体积,行不行?”学生很快就会想到不行,让学生明白我们处理问题时应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课外拓展,请学生应用今天的知识去讨论:“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体是一粒小小的黄豆,或是一个不会沉入水里的乒乓球,又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呢?”这无疑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使学生很有兴趣在课后展开讨论,同时也把这节课向课外延伸,向实际生活延伸,达到一个升华。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旬阳坝小学喻茜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欠缺,在教学过程还出现了很多失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于教材的解读与挖掘,我还要多多学习和研究。教师为了顺利结束课程,以缩短或牺牲学生的学习及讨论过程为代价是极其愚蠢的举动。若让学生完成他学习、讨论过程的展示,师生们将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都是不一定的。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篇:《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体会:

在学生利用量筒(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他们能想出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从而掌握测量方法。本节课,我在学生演示测量过程的时候,借机一问“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如上升法:V物=V

水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

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

溢出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不够。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2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3

回顾课堂,感觉亮点如下:

(1)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活动课注重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求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这种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的进行观察和操作,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方法在学习新知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又将成为学生探索的“导航灯”。

感受: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还有个别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还需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4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1、有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数学问题的解决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你能测量出一张A4纸的体积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挑战性,虽然A4纸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也知道要去测量它的长、宽、高,但是这么薄,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怎么办呢?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了。

又如当学生会测量规则的A4纸的体积后,教师话锋一转,问: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学生立刻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的状态,因为桌面上摆放着芒果、大螺丝、奇形怪状的石头,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要说谁测量过它们的体积,还真没有人体验过,所以孩子们的热情和欲望愈发强烈。

在学生成功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掌握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后,我又提出一个难题,让学生测量灯泡的体积。这下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点燃,灯泡会浮起来,怎么测量呢?围绕着这一问题小组内叽叽喳喳地小声交流起来,几个想出点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介绍开来,我们可以将灯泡和刚才的重物缠在一起,然后放到水里,这样就能测量出灯泡的体积了。话音刚落,几个小伙伴就忙活开了。

这里除了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教师还能给足学生思考、实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2、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在测量一张A4纸体积时,我利用问题如何测量A4纸的高呢?引发学生思考,几个学生开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样的A4纸,把它们叠在一起,这样就能测量出A4纸的高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种飞跃性的发展,懂得利用转化的思想,先测量出100张的体积,然后再求出1张的体积。而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在学生利用量筒(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他们能想出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从而掌握测量方法。本节课,我在学生演示测量过程的时候,借机一问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如上升法:V物=V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溢出部分。

3、有价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学生的'实验测量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相结合,当学生悟出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后,马上让学生介绍如何求一张A4纸体积的方法,将学生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再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刻意提供一些体积很大的石头,使得学生无法利用量筒测量,只能利用长方体容器来测量,而在测量中,就需要学生利用容积的知识,明白需要测量容器里面的长和宽,而计算中有的学生就灵活地利用长宽高度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准确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几点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5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欠缺,在教学过程还出现了很多失误。尤其是刻意去追求公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公式的得出也不是很科学。对于教材的解读与挖掘,我还要多多学习和研究。教师为了顺利结束课程,以缩短或牺牲学生的学习及讨论过程为代价是极其愚蠢的举动。若让学生完成他学习、讨论过程的展示,师生们将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都是不一定的。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6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运用排水法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课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通过积极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我的体会:

1、有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数学问题的解决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开始环节,我抛出问题“你能计算出一张A4纸的体积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种挑战性,虽然知道A4纸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也知道要去测量它的长、宽、高,但是这么薄,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怎么办呢?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发起来了。

当学生会计算规则的A4纸的体积后,话锋一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么求呢?”学生立刻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的状态,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愈发强烈。

这里除了激发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还能给足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2、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在计算一张A4纸体积时,我利用问题“如何测量A4纸的高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开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样的A4纸,把它们叠在一起,这样就能测量出A4纸的高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种飞跃性的发展,懂得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先计算出100张纸的体积,然后再求出1张纸的体积。这样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在讲解测量梨的体积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继而掌握计算方法。本节课,我在讲解转化过程的时候,利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上升法:V物体=V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体=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体=V溢出部分。

3、有价——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学生的测量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相结合。当学生悟出怎样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后,马上让学生介绍如何求一张A4纸体积的方法。将学生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知识进行拓展应用,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在第2个练习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珊瑚石的体积=珊瑚石和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进行重点强调。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亮点,但还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讲解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积极改进,努力改善。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体会转化思想。在教学例6中,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体积不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转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在求梨的体积时学生也能想到把梨放进有水的容器里,通过观察水上升,发现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即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认识到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把它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计算。

2.变化习题,深入体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

(1)一个正方体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2分米,向鱼缸内倒入5.5升水,再把几条金鱼放入水中,这时量得水深15厘米,求这几天金鱼的体积。

(2)课本练习九第7题:求珊瑚石的体积。

第(1)题:主要让学生根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而在第(2)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上面的公式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并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

学生在解决练习九第9题中,对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的理解有误,理解成了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两根石柱的体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在教学乒乓球和冰块不能用排水法有关系,没有给学生强调必须把物体完全沉入水中,才能得到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强调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沉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一核心特点。

第三篇: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设计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设计

东莞市常平实验小学 张海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视频、量杯、透明长方体、水、梨、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导学

教师:同学们,经过前两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现在请你结合昨天晚上回去看的微课视频学习情况请拿出课前预习本进行小组交流你的发现和困惑。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体积的单位转换规律以及求体积的公式,并根据预习提纲感悟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求法,初步形成概念。

请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本并作解析。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本的反馈交流,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合作质疑探究

1.教师出示图片分析探究。

教师:刚才我们小组交流了昨天学习视频的情况,初步知道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探究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现在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解一下如何求梨的体积(教师放出图片,学生讲解)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1)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2)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2.再次回顾,深化认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如果没有体积刻度,换成长方体容器你又能怎样测量?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再次让学生上讲台来按图讲述满足需要的条件。V物体=V上升部分

【设计意图】因为探讨、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照顾中下生我在这再次让学生通过探讨的方式重温实验过程,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进一步清晰求不规则物体需要的条件。

3.看书质疑P39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看书质疑,进一步强化通过实验推导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并利用补充完整例题及回答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求不规则物体需要满足的条件。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巩固提高。

(1)一个长方体容器, 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2)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出示(1)这道题,学生初看很简单,但是却求不出结果,这样就会与之前学习的内容发生碰撞,通过回忆和思考马上就明白原来是少了条件,接着老师通过学生的要求再出现(2)补充需要的必备条件,学生会对这个过程记忆更加牢固。(3)教材P41练习九第7题:

3.将一个正方体铁块,浸没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0.5厘米。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这块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归纳出:下降的水的体积=取出正方体体积

4.把一个铁球沉没在底面积是1.8平方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吗? 5.把一个铁球沉没在底面积是1.8平方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从4.5分米上升了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吗? 6.在一只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水缸中,放入一块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这几道题型的设计都是围绕:上升水的体积=放入物体的体积

来巩固提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与放入物体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教材P41练习九第13题:

【设计意图】习题设计上,我们需要做到循序渐进。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练习中基本上采用全部放手的做法,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

(五)总结

1.对于课前微课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3.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六)布置作业

1.对于本节课如果还有地方不明白的可以回去再次回看微课视频。2.综合本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第9题。

板书设计:

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水的体积+放入物体的体积=总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

= 底面积×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第四篇: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安阳市建安小学? 李晓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某邮政运货车,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3、把一个苹果浸没在一个枝头为1.2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此时水箱刚好满了,拿出苹果,水面高度为0.9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第五篇:《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李益清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材39页。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明确不规则的物体可以通过排水的方法计算出它的体积,并渗透转化的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把直尺、一个实心正方体教具、若干个量杯和土豆。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乌鸦喝水》的漫画组图。

师:“同学们,《乌鸦喝水》的故事,相信你们早有耳闻。请问,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

生:“乌鸦将许多的小石头投入瓶子里,水面上升,这样它就喝到水了。” 师:“这可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呀!现在,李老师效仿乌鸦喝水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做导入,富有趣味性,同时简单明了地暗

示了本节课新知的数学原理。)

(二)问题探究

(1)师:这是一个什么立体图形?(课件出示正方体)生:这是一个正方体。

师:我这里有一把尺子,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吗?

通过一名学生对正方体棱长的测量,发现这是一个棱长大约为4cm的正方体。如图:

(2)复习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4×4=64(立方厘米)(3)通过对长方体棱长的测量,运用公式,我们很容易计算出正方体的体积。师:如果没有尺子,你将如何设法求出它的体积?

(三)教授新知

1、探究排水法原理。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量杯,分别盛了100ml的水,将正方体投入其中一个量杯。观察并对比,此时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水面上升了。”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因为正方体占了量杯中水的体积,所以水面上升了。” 师:“你能替我观察此时量杯中水的体积吗?”

生:“大约是164ml。”

师:“那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呢?” 生:“大约是64立方厘米。”

师:“请你观察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和物体的体积有什么联系?” 生:“物体的体积就等于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板书原理:物体的体积=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全班齐读)

2、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师:“这个正方体,我们刚才是通过哪些方式算出它的体积的呢?” 生:“

1、通过用尺子测量。

2、把它放入水里测量。”

师:“老师这儿有个土豆,我想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宽、高,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是一个不规则物体。”(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小组实验

师:“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你手中土豆的体积。” 我对你们提出了实验要求。(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要求”是学生动手实验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与保障。)附图:

师:“请小组长来汇报你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生1:“放入物体前,水的容积为150ml,放入物体后水的容积为173ml,相差23ml,所以土豆体积为23立方厘米。”

生2:“放入物体前,水的容积为150ml,放入物体后水的容积为195ml,相差45ml,所以土豆体积为45立方厘米。”

生3:“放入无提前,水的容积为150ml,放入物体后水的容积为187ml,相差45ml,所以土豆体积为37立方厘米。” 此时,师用动画演示该生的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当学生边叙述实验过程,教师边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既直观感受了实验的全过程,又再次强化了排水法的原理即: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我们把这种利用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求物体体积的方法叫做排水法。”(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新知掌握了的情况下,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学生印象深刻。)

(五)生活中的数学

师:“请问同学们,是不是大自然中的所有物体都能用排水法测量它们的体积?” 生:“不全是。”

师:“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1:“乒乓球。因为它浮于水面。” 生2:“冰块。因为它可溶于水。” 生3:“海绵。因为它吸水。”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此环节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六)巩固练习

1、爸爸在一个底面积为51dm 的长方体鱼缸里放了一个假山石,放入后,假山石被完全浸没,水面上升了3cm。这个假山石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里面装有水,水深1dm。放入一个西红柿后,水面升高了0.2dm,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

3、将一个正方体铁块,浸没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的水中。取出铁块后,水面下降了0.5cm。长方体容器的长是5cm,宽是2cm。这块正方体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4、珊瑚石的体积有多大?(课件出示图片及计算数据。)

5、在一个装满水的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水缸里有一块长为16cm,宽为10cm的长方体铁块,当把铁块取出后,水缸里的水下降了2cm。这时铁块的高是多少?(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强化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

七、板书设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水面上升(或下降)部分的体积

八、课后练习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5dm,宽2.5dm,里面装有水,水深1dm。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dm,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

3、在一只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体水缸中,放入一块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

4、小刚家有一个正方体的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12厘米,取出两条同样大的金鱼后,水面下降了0.4厘米。一条金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5、在一个玻璃缸中倒入200毫升的水,再放入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铁块和水的总体积是320立方厘米,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亮点在于运用实验操作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教学重点,并提升学生自己总结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在于通过实验推导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这个教学重点之后,学生能在接下来的变式练习中自主归纳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水面下降部分的体积”,从而完整地小结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水面上升(或下降)部分的体积”。让学生通过实验——习题——自我发现问题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但在本节课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重点的讲解太少,导致练习部分的解题速度有所延误;习题的设计太多,分层练习不突出;数学语言的讲授不够规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做到更好。

下载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39页的例6及第41页练习九的第7~13题)。第 11 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2.能根据实际......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 谢林君 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1、举起圆柱形水杯。 (1)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被杯子?关于圆柱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 生充分交流。 很好,关于圆柱你还想知道什......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后教学的。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教材先呈现了长度单位1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和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并指......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36页-37页及练习八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和反思

    观察物体 刘伟红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5篇范文]

    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求不规则物体的......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