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22:4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二、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2、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八、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美的旅程

渔人 桃花源 神秘的旅程 理想 幸福的旅程

教学反思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构想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读来感觉很美,细细品味,归纳以下几点:首先,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其次本文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第三、课文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第二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历尽千年,风采依然的美文。陶渊明用洗练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乐园的图景。让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代名词。全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情和交往等。景物描写神秘优美,有静有动;人物描写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在阅读中有激情有活力,但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吃不透抓不准。因此,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从句式,文言现象和重点词句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掌握方法,诵读课文。

3.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式,通译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本文写作年代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豁然 俨然 黄发垂髫 要还家 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 阡陌

2、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

A、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般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

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老师可适当作些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理解、积累文言字词,通译全文

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

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

2、翻译技巧的指导:

(1)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

(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

(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3、用例句进行具体指导。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4、落实全文翻译

5、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1)重点词:

甚异之 欲穷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阡陌

(2)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4)一词多义

复 A复前行 B不复出焉 乃 A乃大惊 B乃不知有汉 舍A 便舍船 B 屋舍俨然 寻 A寻向所志 B 寻病终

志A处处志之 B寻向所志 为 A捕鱼为业 B不足为外人道也

(5)通假字

便要还家

(6)句式: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②省略句: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从口入。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 C 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 D 便要还家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还家” E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F 林尽水源

“林尽于水源”

五、请学生结合翻译,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解结构

1.请一位同学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再次熟悉文意,准备有创造的复述课文。

2.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教师鼓励评价。

3.提问: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记叙桃花源的?师提示:桃花源可以说是一处美景,写景类文章大致有些什么线索。

明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4.师生结合线索,归纳课文结构

明确:发现桃花林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二、感知文意,合作探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你觉得景色如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如何?

明确:“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明确:“处处志之”(为下文作铺垫)

寻向所志”(增添神秘色彩)

8、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9、为什么渔人后来寻不到桃花源?

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0、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三、研讨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用四个字:避秦时乱)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答案应是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似有实无,似真而幻,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8)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

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9)本文出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四、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讲诚信,你觉得“渔人”的品行如何? 参考: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我们说渔人确实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2.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结尾的蕴籍何在?

明确:陶渊明心怀理想,为我们设计了“世外桃源”这样一个优美的境地,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同时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断然不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

3.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五、布置作业

1.复习重点字词,加深理解 2.课后练习相关部分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忽逢桃花林------

(风景幽美怡人)

发现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增添神秘色彩)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进入桃花源------“其中往来…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便要还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好客)

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为下文作铺垫)

再寻桃花源——“遂迷,不复得路”

(再添神秘色彩)

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

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第三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领会本文景物描写手法与叙事手法的运用。

②分析、归纳本文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③赏识本文的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巧妙融合的创作笔法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文段大意的技巧。

②引导学生掌握口头表达、陈述观点的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桃花源的内在寓意

2、难点:①武陵郡的地理位置

②东晋时代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2min):世界上有很多不解之谜,广为人知的如UFO之谜、玛雅文明灭绝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等等,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不解之谜——桃花源,为了探索这个美丽、神秘的不解之谜,我们需要组建5个学习任务小组,让我们携手并肩,用我们的智慧与真诚,一起寻找通往世外桃源的秘道。

师:随机组建5个学习任务小组。

2、作者简介(1min)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武陵郡,是常德历史上的第二个行政区划,这里最早的行政区划名称叫“黔中郡”。《水经注·沅水》云:“汉高祖二年(前205),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

3、朗读:(5min)

①学习任务:检索生字词。(1min)

[提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习能力弱的,把自己不会读、不懂意思的生字词写于黑板(右侧副板书)上,寻求同学帮助。

②个人朗读:5个学习任务小组委派代表,按顺序各朗读一自然段。(2min)

[提示] 要求小组代表按顺序进行接力朗读,其他学生注意辨识读错的字词,并帮其指出,写于黑板(右侧副板书)上。师即时点拨、评价。

③集体朗读:(2min)

[提示] 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3、文意分析、归纳(15min):

①归纳本文中心思想及写作意图:(5min)

[提示]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习任务小组综合整理,并书写到各学习小组展示小黑板上进行展示。

第四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复习《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复习巩固文言知识,梳理重要文言词句,建构知识体系。

二、通过阅读文章,进行写作技巧总结,提炼写作话题。[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复习掌握知识点。

1、文体知识:关于“记”

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写景、叙事的文章。如《小石潭记》、《游恒山记》等。

拓展复习其他文体:说、铭、序、行、书、歌、表

2、关于作者陶渊明。

田园诗的代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田园生活,抒发自己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志向。有相同志向的还有周敦颐、吴均。

拓展联系其他相关诗派、代表诗人、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山水诗 在陶渊明的基础上形成于盛唐,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内容。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反映边塞壮丽风光,战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情调高昂,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豪放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常书写豪情壮志,描绘雄奇壮丽的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

婉约派 南唐后主李煜、宋代晏殊、李清照为代表。文学史上认为婉约派是词的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离愁别绪,风格含蓄,委婉曲折。

3、讲述文章内容。(1)同桌互译课文。

(2)概括故事内容。要求:选用文中四个成语中的任意两个,不超过50个字。如:晋代一个渔人在山中发现一个世外桃源,并在那里受到人们的热情款待。他离开后再找不到来路,后来这里再也无人问津。

4、梳理重点词句。

(1)豁然、俨然、怡然、欣然

“然”,形容词词尾,释为“什么的样子”,学过的类似词语还有:萧然、蔚然、翼然、弛然、哗然、喟然、杂然、颓然、汪然等。

(2)古今异义词: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不足、扶。

(3)词类活用:穷、尽、志。(4)偏义复词:远近、叹惋。学过的有:存亡、异同。(5)多词一义:要、延;悉、咸、皆

一词多义:寻、具。

(6)总结“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7)重点句子的翻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课后练习三)

二、写作积累

1、阅读文章,总结本文的写作技巧。(1)开头结尾的特点。(2)叙事简洁,条理清晰。

林(奇异)——源(怡乐)——人(热情)——谜/梦(神秘)

(3)用镜头推移的形式进行细部描写。又如《醉翁亭记》等文章。

(4)本文的构思立意奇特。可以把本文看作一部古老中国的《哈利波特》,具有魔幻色彩,彰显人性的美丑,又不脱离生活。

2、素材运用。本文可以为“环境”、“诚信”、“社会和谐”提供写作素材。相反的写作素材有《观刈麦》、《捕蛇者说》等。现实生活中的感人素材:汶川地震、西南大旱、王家岭矿难中的感动等。

三、布置作业

1、镜头式描写:下课十分钟教室百态、训练场上。

2、自选话题写作,合理运用本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

[课后反思]

知识复习与写作训练并重

为了促进中考复习,研究并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积极参加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的课题的研究。目前,九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课本教学已全部结束,进入了专项及综合复习阶段。如何通过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温故而知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正值文言文专题复习之际,我便通过《桃花源记》一课的复习,进行课题试验的尝试。试图通过实践摸索出一些在复习中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办法。对于这篇文章的复习,我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构建文言文知识网络体系;二是从阅读中汲取一些写作的养料,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中考文言文知识的复习,我力求在课堂上努力做到“条理清晰,系统全面”,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记”这种文体的特点,并与学过的各种文体“铭、说、书、序、行、表、歌”等进行比较,把握异同。

二,了解作者陶潜及其诗歌特点,并以此为抓手,较为系统地把课本中出现的唐诗宋词,按照风格及派别做了归纳。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点做了简要回顾。

三,复习重点文言字词。分为六个知识点,但又不是孤立地复习这六个知识点,而是把它们放在六册书中的文言词语体系中,联系与之相关的词语,进行系统的复习。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解决了字词句的复习,一篇文言文的复习远未结束,文章中的精华还没完全被学生吸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写作训练。我主要是从写作技巧和素材运用这两上方面来充分挖掘本文的“剩余价值”的。目前学生的写作现状是往往在写作立意方面千篇一律,要么想标新立异,却弄巧成拙,写跑题,叙事如流水账,一般没有详略,更缺少生动的描写。而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简洁而又详略有致的叙事,生动的描写,尤其是用镜头推移的方式进行细部描写,都值得我们学习、品鉴。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细细地阅读,品味鉴赏,学习这些写作上的优点,弥补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学生都感觉有很大的收获。除此之外,我又引导学生由文本延伸到生活实际,把本文当作写作素材巧妙地运用到“环境”、“诚信”、“和谐”的话题中去,并与学过的诗文《观刈麦》、《捕蛇者说》相联系,更与现实生活,如“西南大旱”“王家岭矿难”“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相比较,体现课文是古老中国的《哈利波特》,结合生活彰显人性的美丑的高远立意。

经过上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得以提升,开阔了写作的思路。使我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初步而直观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参与课题试验的信心。

第五篇:《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姜爱姐 的工作室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疏通这篇课文文意时,我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词划给同学,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第二课时,由于时间紧张,很多第一节课该有的环节到这节课上都没有了,学生读的不够充分,自己展开也不多,因为紧张好多原来想好的过程都乱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够,所以感觉不好。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课时这方面我做的很不够。好在由于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研活动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下载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周二至周四,我校所有高级教师和省、市骨教师每人上一堂公开课。于是,我按照教务科贴出的时间表,根据本班学生的教学进度,在本周二上午第三节顺其自然地上了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湖南省隆回县雨山镇中学:阳明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古代生活为专题,所选取的文章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陶渊明的常识。 2、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2、根据渔人的行踪,美点寻踪,理清思路,掌握内容。 能力目标: 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沧州市第七中学刘凤兰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香乐二中冀昌宏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一义多词、省略句等文言知识 2、以“绝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桃源“绝境”的多层含义 3、以“言语......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桃花源记》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千古传颂的名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经典篇目,它蕴含有丰富的文言、文学、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