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教案
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戴月云
2016-3-30
一、教学目标(多媒体)
1、通过诵读,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理解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风格
2、通过解读意象,把握本诗的意境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所学的知识、所查的资料,谈谈“心目中的杜甫”(学生畅所欲言)关键词: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胸怀抱负
安史之乱
孤独飘零
体弱多病等 • 补充: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二)通过诵读,品味本诗的韵律美,并整体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1、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2、听朗诵带
3、教师讲解本诗的节奏以及韵律(多媒体)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颈联
基调沉重,宜缓慢。尾联
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
4、全班齐读
(三)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多媒体)
1、安史之乱已结束几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2、作者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四)品味诗歌(多媒体)
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2、“艰难苦困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五)比较鉴赏
1、《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的意境特点(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2、《望岳》与《登高》的思想情感(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异同)
(六)作业:背诵《登高》并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第二篇: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
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2.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教学方法】
诵读、讲析、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这就是说,古人登高往往吟诗作赋。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回忆一下咱们之前学过的有关登高的诗。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台后这样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我们都知道这是陈志昂对短暂生命的思考。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呢,是一种广阔的胸怀。王维在重阳节登高时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愈少一人”,这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对亲朋的思念之情。从回忆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对这类诗掌握得都不错,那么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有关登高的诗,这就是杜甫诗三首的最后一首《登高》。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写于大历二年,当时杜甫已经55岁,虽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可国家仍然是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杜甫只能四处漂泊。后来诗人投奔了一个在四川当官的朋友,这个人就是严武。可好景不长,严武去世了,诗人只能再度漂泊。最后,诗人辗转来到夔州。杜甫终年58岁,写这首诗是在他去世的前三年,国家内忧外患,诗人疾病缠身。诗人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长江写下《登高》。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自由朗诵 要求:读出声音、读出感情 3.预设问题:
同学们,你们读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什么心情呢? 从哪里读出的诗人的这些情感?
四、揣摩探究
1.找出这首诗哪些是写景的句子,哪些是抒情的句子?
明确: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2.一共写了哪些景?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3.这些景有哪些特点?
明确: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下、滚滚来 4.诗人是怎样来描述这八种哀景的?
5.“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忧民的情感。6.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7.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明确:罗大经读出了八层意思,同学们能读出几层意思,课后思考。
五、板书设计
景(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特点:急、高、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
六、作业布置:在背诵本诗的基础上思考并探讨课后习题。
第三篇: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
杜甫
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体味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初步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按照诗歌鉴赏的顺序,先分别请同学介绍题目、写作背景、作家。(一)题目《登高》(学生介绍)
(二)背景(导学案)(三)诗人生平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三、朗读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意境。2.个别学生朗读(两位)3.集体朗读
四、赏析
诗歌赏析怎么入手(情或景,学生阐述)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
颈联:体会作者写了几层悲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 2 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遗憾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郁积心头,无法排遣,找不到慰藉,更不能以酒消愁,可以想象作者当时是何等的悲伤啊!
(四)探讨:这首诗整体的情感改如何让把握,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当作者把个人情感延伸到国家大事上来,全诗的主题一下就深刻了很多,而杜甫在本诗中描绘的恢弘场景和表现的博大胸怀。”悲壮”应该是全诗情感更为恰当的解释。
(五)再次朗读课文。把这种悲壮之情读出来。
(六)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顿挫:声律。一颔联为例。
五.小结: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六.朗读
①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板书:
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
长江
年华易逝
八重悲
所抒之情: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
销愁无依
悲凉
悲壮 4
第四篇:《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学习重点】
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
(一)抓题目
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三)抓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引导: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但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三、合作探究
(一)[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指出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结合诗句试做具体分析。
《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二)[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理解“艰难”、“苦”和“新停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四、交流展示
五、课堂练习
1、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万里/悲秋/常/作客 D.百年/多病/独登/台
2、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六、课堂小结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
第五篇:《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一、登高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乡怀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知人论世
二、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称其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亦被尊称为“诗圣”。
知人论世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
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未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
《春望》《望岳》《登高》《蜀相》 《登岳阳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句回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他抱病登台。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播放朗读录音,四、朗读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联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风、天、猿、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首联中的“飞鸟”,应该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鹰击长空 鸟鸣山更幽 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 孤独苦闷的飞鸟 联想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
高远壮阔,苍凉萧瑟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奠定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对仗工整,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不尽长江滚滚来
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明确: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终年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他55岁,日薄西山,岁近迟暮。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不断扩大。江水不断流去,岁月也如水一样不断消逝,作者的生命如同落叶般接近尾声,然而此时国家还处于混乱之中,诗人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救国之力。这两句诗抒发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3)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那么诗人有哪些“悲”? 炼字答题步骤:(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2)这个字写出了……。(还可考虑手法和诗句翻译)(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例:“常”(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常”字用得好,“常”的意思是长久,长期。(2)这个字写出了……。
“常”字写出了诗人四处漂泊的时间之久。(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独”
(1)“独”字用得好,“独”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2)“独”字写出了诗人登台时无亲朋陪伴的孤独场景。(3)表达了诗人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悲 1.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 2.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3.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 4.日见白发增而壮志未酬之虑 “悲”的根本原因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时局艰难,“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在这样的境况中,企图借酒消愁,但穷困潦倒,加上疾病缠身,最近连酒也喝不成了。其悲痛之情,更加深了一层。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写景 首联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气势开阔 抒情 颈联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借景抒情主题归纳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苍凉壮阔的秋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壮志难酬之情。
六、艺术赏析
(1)格律精严。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2)语言精练。颈联十四字含八层意思。(3)借景抒情。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了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