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卫风·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载zài笑载言卜筮shì于嗟jiē 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愿,请。
⑵来即我谋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到,“于”为介词。⑷载笑载言动词词头。⑸自我徂尔往。⑹女也不爽过错。⑺言既遂矣言,助词。⑻三岁食贫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蚩,通“嗤”。⑵匪来贸丝匪,通“非”。⑶于嗟鸠兮于,通“吁”。⑷犹可说也说,通“脱”。⑸隰则有泮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形—动,变黄。⑵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⑷夙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3.内容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教学重点】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
(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1.字音
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载饥载渴(zài)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 gǔ)维棠之华(huā)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骙骙(mǔ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 fēi)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3.解释重点字词
岁亦莫止莫,同“暮”。古今字,莫得古字形象日在草丛中。这里指年底。不遑启居遑,空闲。
靡室靡家靡,无,不。否定词。启,跪,通“跽”。靡使归聘聘,问候。
忧心孔疚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来,回家。
彼尔维何彼,那。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维棠之华华,同“花”。其古字形象花冠之形。彼路斯何路,同“辂”,大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四牡业业牡,雄性。牝,雌性。这里指公马。业业,高大的样子。一月三捷三,虚数词,指多次。捷,胜利。
象弭鱼服弭,一种弓,两端用骨角装饰。服,盛箭的袋子。狁孔棘棘,通“急”。
雨雪霏霏雨,下。四声别义,破读。原文与翻译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才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因为玁狁故。没有空闲安定下,都是因为玁狁故。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初生正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心里忧愁又烦闷。心中忧愁像火烧,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驻防无定处,没法托人捎家书。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十月已是小阳春。战事频仍没止息,没有空闲歇下来。心中忧愁积成病,回家只怕难上难。光彩艳丽什么花?棠棣开花真烂漫。又高又大什么车?将帅乘坐的战车。兵车早已驾好了,四匹雄马真强壮。哪敢安然定居下,一月之内仗不停。驾驭拉车四雄马,四匹雄马高又大。乘坐这车是将帅,兵士用它作屏障。四匹雄马排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怎不天天严防范,玁狁犹猖狂情势急。当初离家出征时,杨柳低垂枝依依。如今战罢回家来,雨雪纷纷漫天下。行路艰难走得慢,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心中多伤悲,没人知道我悲哀。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薇》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之后,学生自行默读、翻译诗文,了解作品主旨,并给文章分层。)
2.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1—3):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第二层(4—5):直接写战争。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理解课文
(请同学分别朗读每一章,注意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点拨,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四言诗的节奏。朗读之后,教师逐层分析。)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军旅生活之劳苦。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载饥载渴”,吃不饱。“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
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 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军队装备精良。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将士们劳累奔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
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没有。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①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章,认真体味诗文。
2.翻译诗文,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3.预习《离骚》,完成预习题。
第二篇:《诗经两首》教案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
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导学案
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
3、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氓》中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播放《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引导学生明确歌词出处——《诗经》中的《蒹葭》。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
列举(幻灯片展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乐府诗中的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刚刚我们列举的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
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
2、组成: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共40篇。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4、语言形式及结构: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关雎》《蒹葭》以及今天要学习的氓看大家觉得《诗经》中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5、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一、反映奴隶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二、反映当时的婚姻生活.三、反映当时的战争徭役等
第二课时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女性来说爱情与婚姻的幸福将关系到她整个人生的幸福,即使是在女性地位相对独立的今天。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更是极大程度地受制于婚姻的另一方,单从“遇人不淑”、“始乱终弃”这两成语上就可以看出女性爱情与婚姻上的风险与变数。那么在大约三千年前,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在上演这种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故事,而《氓》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
二、诵读,检查预习
1、诵读原诗,先由学生读,(找几个)然后指出节奏与字音上的问题。
要注意几点:本诗以四言为主,应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整齐而少变化;注意特有虚词和生僻字词。
2、播放范读录音,学生跟读,细细揣摩。
3、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
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
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3、学习“恋爱”部分。(1—2章)
学生朗读、翻译第一、二章,教师结合学生的翻译指出需要注意的词语。
“恋爱”部分重难点词语:贸
匪
即
子
涉
至于
愆期
将
以为
乘
既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7)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8.)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9)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10)齐背一、二章。
4、学习“婚变”部分。
学生朗读、翻译第三、四、五章,教师结合学生的翻译指出需要注意的词语。重点词语:于嗟 耽 说 徂尔 爽…… 思考:
(1)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
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
(2)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7)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
“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8)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9)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
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10)学生试背诵。
5、研习“决绝”部分。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小结
在具体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时候思考这几个问题。
1、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屈求全 ――被弃后的伤情无奈――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2、男女主人公形象总结,同学们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女主人公:点拨:(板书)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
3、诗歌使用了那些手法,具体找出这些诗句。对比手法的运用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伪装忠厚——喜新厌旧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
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温柔软弱——清醒刚强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
赋比兴手法的体会
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
全文用赋,第一章写订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的教训,第四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虐待,第六章写于男子决绝。全诗答题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以叙述为主,融抒情、议论于其中。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人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4、女主人公与氓分手后还有可能获得幸福吗?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采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诗歌
1、听课文录音,并齐读课文,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2、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这位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3)比兴提问:
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
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
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明确: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4)重章叠唱提问:
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镜头三:归家之哀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
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鉴赏末章之美)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品味第六章节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
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
2、以哀情写乐景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
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六)小结
《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第三篇:《诗经》两首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诗经》两首
氓
教案 A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涵和手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那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诗经》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二、自读感知 1.识记字音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ăo 2.串讲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那个人笑嘻嘻的样子,拿着货币来换蚕丝。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有好媒人呀。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明确:
(人物分析)女子——温柔、纯情、热情、恋情 男子——暴躁易怒、狡黠、急切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译文: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没有看见复关,我的眼泪簌簌不断地掉下来。终于看见了复关,我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的嫁妆接走。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译文: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啊,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摆脱;姑娘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摆脱了!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自从我嫁到你家后,多年来一直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子的布幔。女子又没有什么差错,但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两意。
(5)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译文: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中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虐待我了。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够独自悲伤了。
(6)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译文:(原想)与你白头皆老,如今老了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地方(再大)也总有个边。回想我们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真挚诚恳,没有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让这份爱情了结了吧!
3.熟读诗歌,理清文章思路 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4.读第一、二章,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明确:
氓:急躁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5.请学生读三、四、五章,回答下列问题
(1)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明确: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说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2)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案 B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涵和写作手法。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涵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慑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4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1.注音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ăo 2.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 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说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6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八、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来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3.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4.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种生活。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采薇
教案 A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导入新课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自读感知
一、学生大声诵读,了解诗歌大意。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二、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8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四、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感情? 明确: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五、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部分(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三部分(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四部分(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六、讨论思乡情结的内涵。明确:
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其他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布置作业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教案 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诗经》两首中的《氓》,现在我们复习《诗经》的知识。
1.《诗经》的编排分类
(1)风:各诸侯国土风歌谣。
(2)雅: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和“小雅”。
(3)颂: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谣。
2.《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
二、字词梳理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1.生词注音
玁狁(xiănyŭn)
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喧嚣(xiāo)
寰宇(huán)
神裔(yì)
肴馔(yáozhuàn)
宅邸(dǐ)
逃遁(dùn)
象弭(mǐ)
归聘(pìn)
四牡(mŭ)
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fēi)
载渴载饥(zài)
整饬(chì)
2.字形字义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三、整体感悟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佳句赏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1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又说:
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句被不少学者进行过评述。总体可由下列五点说明:一是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形象,耐人寻味;三是“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是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是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五、艺术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六、布置作业
自主学习《奥德赛》,从结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和本诗进行比较。附录:
1.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是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是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是神女证实;
四是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是返乡的坚定决心。
2.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3.表现手法
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第四篇:诗经两首教案[推荐]
高一语文必修二
备课人:吴江雪
《诗经两首》
《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能力与方法:
1、诵读法与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分析《氓》中女子的悲惨命运,结合现实探讨她的命运的社会性。教学重点:
1、《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教学难点:
1、《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府诗中的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共305篇 又分为风,雅,颂。)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关雎》《蒹葭》以及今天要学习的氓看大家觉得《诗经》中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多用重章叠句,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同学们有谁给我们说说什么是《诗经》六艺?所谓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板书: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之体,也就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则是诗之用,就是诗歌的写作手法。风指十五国风,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 高一语文必修二
备课人:吴江雪
谣。共160篇,诗歌中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是《诗经》的核心内容,也是《诗经》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宫廷正乐。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是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遥的作品。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曲。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兴: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 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 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比兴是经常连用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初读课文,正字音。
2、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课文,看看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最终因为年老色衰被丈夫遗弃的爱情悲剧。
三、梳理文本:
氓是指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蚩蚩:忠厚的样子。“之”是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没有具体意义。“匪”通非,不是的意思。愆:拖延。“秋以为期”是倒装句式“以秋为期”。载:是动词词头,没有意义。体:是卦象。咎:灾祸。说通脱,摆脱。“三岁”并不是指具体的三年,而是指多年。爽,过错。“靡”是没有的意思。夙兴,早起。夜寐,晚睡。“言”在这里是助词,没有意义。咥,是笑。泮通畔,边,岸。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是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看不见复关,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四、重点研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故事情节发展把诗歌分段。
(1)诗歌的前两章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婚姻所以我们把前两章分为第一部分,恋爱(1~2)。
(2)三四五章描写女主人公的婚变过程所以我们把它分成第二部分——婚变(3~5)。(3)诗歌的第六章写女主人公清醒坚决的分手,把它概括为诗歌的最后一部分——决绝(6)。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高一语文必修二
备课人:吴江雪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2、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则是由恋爱时的热情幸福—到婚变时的怨恨沉痛—最后到决绝时的清醒刚烈。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温言相劝,善解人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天真痴情,甜蜜温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沉痛告白,告诫女子。“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忠于爱情,却遭变心。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勤劳辛苦,无怨无悔,却遭虐待。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亲人误解,独自伤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认清现实,清醒刚烈。
3、请同学们用具体的诗句来列举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明确:这首诗是叙事诗通篇用赋的手法来叙述故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两句使用比兴手法,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谊深厚,用斑鸠贪食比喻自己深陷情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也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的淡漠。同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前后对比把桑树落叶前的新鲜润泽和落叶后的枯黄进行对比。暗喻了婚前的情谊深厚和婚后的感情淡漠。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这句用比的手法,比喻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来越远,不知回头。
4、大家说说诗歌中塑造的两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
男主人公没有好的媒人就来求亲从这里看他得性格急躁。求婚不成就生气说明他性格怎么样?任性。婚后氓不仅不守誓言,三心二意,还因为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就“二三其德”甚至对女主人公拳脚相加,充分体现了他的易变,专横暴躁。婚前真挚的誓言和婚后的变心也体现了他的不负责任。
女子在温柔的劝告氓,不是拖延婚期而是没有好的媒人不成后就坚定地约好了婚期,虽然在《诗经》时代男女婚姻还没有受到那么深的礼教束缚,但是娶妻还是必须经过父母同意,和媒人提亲的。女子自己决定了婚期更显她的有主见和一往情深。“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则描绘出了恋爱中女子的微妙心理和行为体现了她的痴情。婚后女子没有抱怨贫苦的生活,夙兴夜寐,任劳任怨,表现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专一。婚变后女子清醒坚决的分手也体现了她的坚强,自爱。女子从恋爱到决绝的过程也表现出了妇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5、同学们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主要责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什么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也有同学说责任在于女子。她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的与他成婚。婚后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 高一语文必修二
备课人:吴江雪
调乏味,没有个性,没有情趣的木头人怎么能让人继续喜欢呢。
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男子可以变心,女子不能改嫁,男女社会婚姻中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婚姻不稳定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诗中说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但是这种说法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去说的难免带有主观抱怨的成分,也没有真正揭示出婚姻失败的原因。女子婚后任劳任怨,勤劳持家确实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但是却失去了原来的个性光彩,变成一个乏味,没有情趣的木头人导致氓的变心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
《诗经》两首—— 氓 一.《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共305篇 又分为风,雅,颂。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六艺:风雅颂赋比兴。二.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情感: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手法:赋,比,兴,对比
人物:氓:急躁,任性,易变,专横暴躁,不负责任
女子:温柔体贴,有主见,痴情,勤劳,任劳任怨,刚烈,自爱 教学反思:
《采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
2、理解征人的情感。
3、背诵。能力与方法:
1、诵读法与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士兵为国奉献及思想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征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回到我们诗歌源头《诗经》,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研习文本:
1、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再回答刚才的问题:这首诗主题是什么?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2、何以见得? 高一语文必修二
备课人:吴江雪
明确:“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3、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总结:这几位同学都能扣住关键句来分析主旨,做到言之有据,很好!其实把他们三个人融合起来,互相补充就较全面了
4、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前三章,其他同学请思考:这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反复!前三章都以 “采薇采薇”开头,都有“曰归曰归”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种写法叫什么? 多数学生:重章叠句
5、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看来大家预习时已有所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反复咏叹“曰归曰归”,渲染突出思归心切!句式整齐,内容大体一致,读起来回环往复,有音韵美。
6、同学们看看哪些字眼不同?有何变化?
明确:在内容上,以“薇”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节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仗越打越久,没完没了似的,致使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回家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盼啊盼,从春天盼到夏天,又从夏天盼到秋天,一年都快完了,回家却还无望!这就突出了反战思家的主题
7、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明确:为了玁狁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总结:是啊,正是役期的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居无定所,饥渴劳顿,这就使人更加思念家的温馨;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也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
8、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请齐读4、5两章并思考
明确:没有一战士逃跑,因为战争虽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并且节节胜利却总是可以自豪的事情你看“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已不言思乡之情!“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从中还可看出周家军军威盛大,卒伍精强
过度:看来战士对周朝军队称赞有加了,这些描写与思乡的主题似乎无关,是不是多余的,跑题了?
师:我们再齐读4、5两章思考思考
明确:“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高一语文必修二
备课人:吴江雪
但是“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并且“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转战奔波多苦啊!足见战士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说明日日加强戒备,战士很辛苦!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可见这里的描写非但没跑题,反而是暗中紧扣主题!
9、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战士的心境如何?是不是很高兴?
明确:高兴啊!好像以有些哀伤!
过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古人对这两句诗评论很多,我投影出来给同学们看,你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8226;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万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 小雅 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是啊,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了哀伤,还因为在他刚得以摆脱战争的苦难,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他眼前,这就是对家人命运或者自己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有汉乐府民歌为例证: 【教师投影 学生齐读】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一笔笔所着意倾诉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悲剧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担忧,使归途中的他压根儿就乐不起来,使他不能不充满道不尽的悲伤这与《采薇》中的战士可谓同病相怜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并背诵这一章,再仔细品味千古佳句的精妙之处!
10、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教学反思:
第五篇:《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ù mâ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â)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主题: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4、提问:本文在语言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1:题目取自句首。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5、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兴
六、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蒹葭》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蒹葭jiān jiā 伊人yīrãn 溯洄sù huí 唏xī 湄mãi 跻 jī 坻chí 涘sì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三、精读品析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为什么?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 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表现手法
1.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五、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