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叶变成了什么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植物变成什么
一、教情分析: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 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3.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1--
1.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2.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就可以充分展现他们对问题的思索。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观察中学会推理,从推理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正是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评析】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肥力演变等有较大影响。因而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土壤动物,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益虫的保护意识,连接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5.做肥料袋。
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2--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教师提示:
把塑料袋的口封好。填好标签。
本实验需要三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
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
【评析】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从而验证假设。因此在动手前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做一回“实验”。在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评析】科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方法,一种精神。现代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对肥料袋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困难及解决方法的讨论,可以使学生从中逐渐领悟到科学精神并将其进行内化,培养学生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3--
第二篇:《蛹变成了什么》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4.蛹变成了什么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部分,其中“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蚕蛹在蚕茧里待上约10天一15天,蛹变成的蚕蛾就破茧而出了。学生在课后的观察中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教科书第29页右上图所示的蚕蛾中,就有蚕蛾正从茧中钻出,蚕茧上明显地看到蚕蛾从茧中出来的时候弄出来的洞。
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
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
活动的思路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蚂蚁、蚕蛾、蜻蜓等昆虫,它们尽管外形差异很大,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翅。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昆虫。蚕蛾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蚕蛾也是昆虫。
【学生分析】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动,知道了蚕的一生变化情况,这节课的教学时间最好在一部分学生的蚕蛹已经变成蚕蛾的时候进行,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蚕盒带来。交流时把自己的蚕蛾向别的同学进行介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部分学生在课下对蚕蛾的行为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观察,也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有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等,课堂上让学生继续观察,主要围绕“看看蚕蛾在干什么?”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在对蚕蛾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再对比观察。
【课前准备】
蚕蛾(或图片、标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二)学习新课: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三)学习新课: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学习新课:蚕蛾是什么 1.回忆昆虫的特征。
2.比较蚂蚁、蚕蛾、蝴蝶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汇报交流。4.蚕蛾是昆虫吗?
(四)总结拓展 1.画蚕蛾和蛹的图
2.观察自然孵化的蚕茧,并剪开蚕茧,蚕蛾是由蛹变成的,蚕蛾是蚕生命的另一种形态。3.布置作业:可以把蚕蛾制作成标本。
【板书设计】
4.蛹变成了什么
蚕
卵
蛹
蚕蛾
第三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
课题
我变成了一棵树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
教学
重点
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教学
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想象的乐趣,进行想象力训练。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通过朗读,了解“我”变成大树的乐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可有过奇思妙想,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他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课件,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课件出示2:树插图),请学生们想象,说说这些鸟窝里会住着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我变成了一棵树。)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3)文中的生词。
形状
狐狸
丁零
巧克力
香肠
继续
秘密
痒痒
鳄鱼
抬头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纠正读音:读准平舌音“醋”,翘舌音“状、肠
”,后鼻音“
丁、零、痒”。
3.理解词语:
(1)对于像“丁零”可以让学生发出类似的声音来理解。
(2)对于“痒痒、抬头”可以让学生做动作演示一下。
(3)对于“巧克力、香肠”可以出示图片,或者学生自己介绍的方式理解。
(4)还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查字典来理解。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课件出示4)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2)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预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①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②我变成一棵树后,树上长满了鸟窝,奇形怪状的。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妈妈,他们在一块吃东西,馋得我口水直流。(板书:变成一棵树,长满鸟窝
住满朋友、妈妈)
四、指导识字、写字。
(课件出示5)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状
狐
狸
丁
零
巧
克
肠
继
续
抬
秘
密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记准读音。
4.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形声字结构特点:狸
零
肠
秘
密
抬
形近字比较:状一壮
呱一狐
断一继
组词扩展:丁冬
丁零
巧手
巧合攻克
续写
5.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的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独体字结构。
(3)教师重点指导“狐、零”的写法。
“狐”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个“瓜”,不是“爪”。
“零”注意:上面是“⻗”,不是“雨”。下面的是个“令”,不是“今”。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巩固检查。
【设计意图:书写的指导,细致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习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想象一下,鸟窝里还会住进那些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在鸟窝里都会干什么?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我变成了一棵树
变成一棵树,长满鸟窝
住满亲朋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学生的质疑、自主释疑的能力,放手给学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中字词的学习是重点,扫清了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
不足之处:
字词的教学要放手给学生,教师应该多放手,少帮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7)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出示字词,朗读课文,引入课题,温故知新。
()分钟
形状
狐狸
丁零
巧克力
香肠
继续
抬头
秘密
痒痒
鳄鱼
2.指名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看看“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板书:我变成了一棵树)
】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边读边想象,重点感悟
过渡: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个想象多么有趣,接下来还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用笔在文中画出来,再来和大家交流。
1.(课件出示8)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这是介绍“我”变成树的过程,你认为哪些词句有趣?
预设: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预设:“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板书:变成树:痒痒的冒出来)
(2)从身上长出枝头的“我”和大家一样的感到好玩,感到惊奇,请读出这种感情。
学生读,评价读,指名读,齐读。
2.(课件出示9)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
(板书:长满鸟窝:各种形状)
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件,理解课文,并通过朗读,读出作者想象的丰富,读出味道。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阅读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朗读体会“我”想象力的丰富,体会到想象的魅力,热爱想象。】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
3.(课件出示10)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
(板书:住满亲朋:小兔子、小松鼠、妈妈……)
你认为这句话想象奇特的地方在哪里?
(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小动物居然爬到树上居住,而不是一些鸟儿。)
更为神奇的还不是这个,最神奇的是,妈妈居然也来到了树上,还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妈妈到来,还带来了好吃和大家一起分享。而“我”——这棵大树,又是有何反应?
(课件出示11)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很饿了。)
但是没有人理会“我”,没人会想到变成大树的我,还要和他们一样吃东西,以至于——
(我的口水流下来了),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出示12)
“唉,变成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三、拓展想象,说话训练。
1.本文想象大胆,语言生动、有趣,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2.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想一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并写下来。
【设计意图:拓展运用,学以致用,仿照课文,大胆想象,有效训练学生想象,提高想象力、发散思维的能力。】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我变成了一棵树
变成树:
痒痒的冒出来
长满鸟窝:
各种形状
想象奇妙、有趣
住满亲朋:
小兔子、小松鼠、妈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出示课件图片、文字,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提出了“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很好地对接文本,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2.注重文本的感情朗读,每次分析一个片段,理解片段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真正融入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有效训练了学生感情朗读能力。
不足之处:
教师注意问题的引导和设计,要准确找好切入点,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精读课文。作者顾鹰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鸟窝。鸟窝上住着很多动物朋友和“我”的妈妈。他们在一起在树上东西,而“我”被馋得口水直流的故事。
故事中“我”率真可爱、富有奇思妙想的性格,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介绍】
顾鹰,是目前从事幼儿教育的4位常熟女作家中的一位。顾鹰老师爱孩子、爱文学,一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一边坚持儿童文学启蒙教育。多年来,她在《儿童文学》、《幼儿故事大王》、《童话王国》等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近百篇,作品曾被《中国儿童文学》转载,多篇作品选入漓江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年选本,出版了图画书《森林化妆师》,获得2008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2008年11月27日《常熟日报》上文章的“常熟涌现教师型儿童文学作家
”专门介绍了顾鹰老师和其他三位教师型儿童文学作家。现在常熟实验小学任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想象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想象力是活物与死物的根本区别。在人类中主要为右脑,随着人类大脑进化愈加形象化,主要分布于大脑最外层,属于最高级思维。
哲学方面,想象力是感性知性间的一种中介性先天能力。在人的判断认识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提高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关系到成功!最基础的肯定是多看、多思考,但还有更高的要求。想象力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
【其他资料】
如何提高想象力?
要想保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小事,从小对孩子进行训练。
1.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手和脚动起来。研究表明,勤于动手的孩子更富创造性和想象力。生活中,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地为了节约时间让孩子学习、写作业,而把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家务活包揽下来。让他自己收拾文具、床铺、卧室,自己洗袜子。
2.让孩子尽量体验各种感觉。孩子每天更多地生活在视觉的世界里,对其他感觉缺乏体验和锻炼,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灵感对想象力和创造力同等重要。不妨让孩子戴上眼罩,依靠听觉、触觉等感觉世界。闭着眼睛听故事,肯定会和睁着眼睛有不同的感觉。内衣,自己背书包等等。要知道,孩子在动手做事时,脑子也在动呢。
3.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想象力拓展的游戏。可由生活中一件具体的物品来展开。比如:喝完饮料的瓶子还能做什么用?能当球踢吗?能做擀面杖吗?透过玻璃瓶看字会缩小还是变大?
4.阅读与想象。阅读是由连续的、富有形象性和逻辑性意义的组合,可以促使大脑主动去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
引导孩子多看一些童话、神话、科学幻想,孩子稍大后(能够分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可以看科学发明等图书和文章,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
让孩子成为“故事大王”,续编或改编故事。当故事讲完开头或讲到一半的时候,家长不妨停下来,让孩子展开自己的想象,为故事编写不同的情节和结尾,过一把“作家”瘾。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jì
xù
mì
mì
tánɡ
cù
pái
ɡǔ
xínɡ
zhuànɡ
二、比一比,选一选,填一填。
壮
撞
状
()丽
()倒
形()
场
肠
常
一()
香()
经()
鳄
饿
恶
()鱼
饥()
凶()
三、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连续
持续
1.我们()上课。
2.大雨()下了三天三夜,庄稼都烂了。
3.战斗胜利了,我们还要()清扫战场。
4.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走进去。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阅读练习。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
1.找出上文中,你认为想象有趣的词语,说说理由。
2.“呀,我变成了一棵树!”拟声词和感叹号,表达了“我”的()之情。
A.快乐
B.惊喜
C.难过
3.文段中的省略号,起到()作用,还可能有()等形状。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参考答案:
一、jì
xù
mì
mì
tánɡ
cù
pái
ɡǔ
xínɡ
zhuànɡ
继
续
秘
密
糖
醋
排
骨
形
状
二、(壮)丽
(撞)倒
形(状)
一(场)
香(肠)
经(常)
(鳄)鱼
饥(饿)
凶(恶)
三、1.继续
2.连续
3.继续4.陆续
四、1.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2.B
3.省略
心形、星形、梯形、六角星形……
五、示例: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给走夜路的人们,带来光明,指引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第四篇:《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材分析】
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的样子。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样子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植物是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但是要想通过观察、试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分析】
到现在为止,距离学生的凤仙发芽已经有4周左右的时间,很多幼苗都长出了更多的镶嵌排列的比较茂盛的叶子,孩子手里有了部分关于凤仙花幼苗生长发育的记录。
如果条件不够允许,教师也可以重点培养一个小组,带领这个小组及时观察记录,保证有一组记录能够坚持下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2.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过程和方法: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2.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
2.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或凤仙花课件、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种子变成了幼苗。
二、学习新课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1.交流一下你观察到的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活动指导:
(1)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2)组织学生交流。
(3)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2.小结。
(二)我们的思考
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3.(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4.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5.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三、拓展小结
小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第五篇:变成了造句参考
喝了几杯酒后,他变成了诙谐有趣的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变成了造句,希望大家喜欢。
1、这每周一次午餐变成了一种经常的制度。
2、磷矿的大约三分之二变成了无销路的副产品。
3、他在乡下扮演老爷的角色,在城里却变成了间谍。
4、我们已把晶莹的河流变成了臭水沟。
5、他经此一役变成了一个凄苦而忧伤的人。
6、因此,它就变成了这时的规模。
7、一个可恶的女巫把我变成了一只青蛙。
8、她确实变成了碎嘴子。
9、女巫把王子变成了青蛙。
10、太阳升到正中,霜冻的夜晚变成了炎热的正午。
11、春天,年轻人的幻想悄悄地变成了情思。
12、两天的克制使它变成了熊熊烈火。
13、败退变成了急速的逃跑。
14、养育孩子变成了她的主要任务。
15、火山灰、火山渣和其它碎屑变成了固结的岩石。
16、在最后一个月中,整个情况几乎变成了一场闹剧。
17、卢梭的言论变成了杀人的武器。
18、梦想变成了现实。
19、沉默变成了僵局。
20、他还执拗地谋求总统职位变成了全国的笑柄。
21、3点半钟左右雨渐渐收了,变成了湿雾。
22、许多学科变成了自封的。
23、她变成了一个专心致志的聆听者。
24、不错,那回后来还变成了一次不寻常的旅行。
25、巫婆把王子变成了青蛙。
26、空中的灰尘在旭日中变成了金黄色。
27、这些细胞最后都变成了精子。
28、而现在,居然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
29、当铀蜕变时,它变成了铅。
30、风光流转,由平淡变成了绚烂。
31、那落后的地方变成了工业中心。
32、他想,这使他变成了举世闻名的人物。
33、他在空中越升越高,风就渐渐地变成了微风。
34、购买轮胎却变成了使人困惑的问题。
35、冬天来了,漫天飞舞的雪花飘落落在地上,大地仿佛变成了一望无垠的白色地毯
36、他的黑帽变成了土褐色,衣服也又脏又破了。
37、他们把这地方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海盗中心。
38、不出一小时,安迪的微醺变成了酩酊大醉。
39、公路变成了那种“之”字形的盘山路。
40、就这样,外交变成了壕沟战。
41、有大量的泥沙到达墨西哥湾,变成了海洋沉积物。
42、那间草棚已变成了一堆发着亮光的灰烬。
43、在哈里斯最好的作品里,地方性变成了普遍性。
44、她无暇顾及自己有什么变化,变成了什么样子。
45、小溪继而又变成了滔滔的洪流。
46、春天来了,大地变成了绿的海洋。
47、挪威城镇里的居民开始变成了基督教徒。
48、她的希望变成了泡影,她感到很绝望。
49、他们顿时变成了猪,这是多么不可思议。
50、海水非常平静,在日光下变成了黄色,非常的好看,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