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接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6人。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
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学情分析:
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
(四)、教学进度表:
各个章节教案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课题:1.1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
用水的观念。重点难点: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 ___ 态和 ___ 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其次是淡水,占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二、水与生命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 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其中水母占_____,草本植物中约占 ___________。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 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 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第二课时
三、水的循环
1.阅读p5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 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
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
(3)
[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解析】 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例2】 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框图中a、b、c、d、e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
(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要正确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 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完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回忆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运动过程,题中第一小题的答案便迎刃而解。要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用的一些措施,诸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等,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问题便可得到解决。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汽的蒸发、凝结、输送等环节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课堂练习]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
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
4.地球上的水呈 态、态和 态,分布于、和中,形成 水、____ 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___________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 ____ 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
课题:1.2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
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物理性质
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态)
文字体现:101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凝固点0℃ 沸点100℃ 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 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
二.化学性质
1.水的电解
①实验过程:见书p7
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
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
③v正:v负≈1:2
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
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 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附加: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v(h2):v(o2)=2: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
(已知ρ氢气=0.09g/l, ρ氧气=1.43g/l)
提示:v(h2):v(o2)=2:1
ρ氢气=0.09ρ氧气=1.43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
氢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
水分子的化学式为: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h2o
启示:一要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
{微观分析}:微观状态下水分子的分解过程(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1 个水分子分解成了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文字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二、小结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课堂练习
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 :
a.铁管热胀冷缩 b.铁管热缩冷胀
c.液态水比冰密度大 d.冰比液态水密度大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3.用符号或文字表示:
(1)两个氧原子(2)两个氢分子(3)两个水分子(4)一个氧分子
(5)h2(6)2h(7)2o2(8)nh2o
4.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
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h
2质量:
o2
质量=?:?
课题:1.3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
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
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在得出阿基
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2、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实验比较
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
答: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19,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0,图1-43,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
【实验】p21图1-44,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
(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篮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
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浴缸的水面会上升。)
人为什么会变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
【建立假设】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
【实验】p21图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
的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设计实验】要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如何测? 利用图1-45的实验器材,讨论: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然后交流讨论,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
(2)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
(3)将物块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
浮排水浮排液 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同样,阿基米德定理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这个公式f浮=g排水=ρ液gv排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v排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完全浸入;物体部分浸入。
(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把物体压入水中,感觉浮力变大,这时候是从水面压入水下,当完全浸入后,就不会感觉到更吃力了,用物块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说明;※与物体的形状无关:用橡皮泥变形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补充说明。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课堂练习:
1.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浮力的施力物一定是水
c.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 d.实心的铁球也能浮在液面上。
2.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b.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
3.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把体积为500厘米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牛.
4、一个体积为1000厘米3的物体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4.9牛,画出这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求出这个物体的密度,这个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
四、物体沉浮条件。
【实验】观察p22图1-48得出,一只上浮出水面,一只下沉到水底,一只悬浮在水中 问:既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有的能够静止在液体内部呢?
原因:三只球所受到的重力不同,如果全部浸入受到水的浮力相同。根据力和运动关系: f浮 f浮>g 上浮 f浮=g 悬浮或漂浮 注意: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沉到水底:f浮+f支持力=g) 问:知道了物体沉浮的条件,那你平时常见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下沉? (木头上浮,石块在水中下沉) 问:你能不能根据木头、石头和水的密度大小关系,猜测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跟物质密度之间的关系呢?(密度比液体小的上浮,密度比液体大的下沉) 举例生活中大量的例子并相互作出解释: 如:煮汤圆和泄漏的石油 五、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把模拟密度计分别放入水中和盐水中,问:为什么将吸管放入不同的液体中,液面所对的位置会不同?(因为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受到的浮力也不同) 注意:密度计的下端装有铅丸或水银;密度计上所标的数值是纯数,这个纯数代表被测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下大上小,刻度不均匀) 2、关于轮船 问:捏成一团的橡皮泥会沉入水底,而做成空心的橡皮泥却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 做成空心的目的是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即把橡皮泥做成空心,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而因为空心的橡皮泥可以排开更多的液体,获得更大的浮力,从而使橡皮泥漂在液面。 轮船也是如此,titanic的沉没,进水。(p27阅读) 有多条载重线(吃水线),因为浮力的大小不仅与船只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和水的密度有关。 3、关于潜水艇 【实验】注意观察: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或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玻璃球内的水量和玻璃球沉浮的状态。 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球内的水量减少,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小,一旦重力小于浮力,球将上浮;反之,当注射器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球内的水量增多,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大,一旦重力大于浮力,球将下沉。 潜水艇的结构和沉浮原理。p25 课题: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重点难点: 1、物质的溶解性 2、溶解的概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溶液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 消失了,水变成了 甜甜的糖水,说明,蔗糖在 水 中 被溶解 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或棕色)。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1.溶质、溶剂和溶液。 (1)被溶解 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能溶解其他物质 的物质称为溶剂;(如水、酒精等) (3)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是一种混合物)(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等) 【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可以。举例:医用酒精中的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溶剂是水;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能用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 均一、稳定 的 混合物。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相同 ;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故是混合物。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 固体、气体,溶剂是 液体 ;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 溶质 ;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 溶剂。例如:95%的酒精中5%的水是溶剂 4.描述现象 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香蕉水等。实例:碘酒溶液中酒精是溶剂;油漆中的香蕉水是有机溶剂。【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悬浮液。 如: 泥水 就是悬浊液。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血液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乳状液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 一、不稳定。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思考】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p28物质的混合,把食盐、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3个装有清水和一个装有汽油的试管中。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自的特点:食盐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粉笔灰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匀,静置后分层.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讨论后得出: 2.联系生活,介绍干洗原理。 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湿水后会缩水、变形甚至退色。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指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就需要干洗。干洗时,干洗店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物质或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所以,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数天才可领回,使残留的干洗溶剂先挥发掉。 [课堂练习] 1.溶液是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的。故溶液的质量等于 溶质和溶剂质量 之和。溶液的体积 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 分子间存在着间隔。 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d)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 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b) a.溶液五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不同的物质分散在水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2)泥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3)凡是均 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剂。(×) (4)生产和科学实验里,常用的是水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5)动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成为溶液状态后才能被吸收。(√)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2) 2解度是10克。 3溶解度是24 4是39 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读图回答: 1、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硝酸钾,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如)随温度的升高而。 根据以上溶解度曲线回答 : 1、℃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克; 2、10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 ; 3、℃时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为 克。 4、20 ℃时硝酸钠、氯化铵、氯化钠 硝酸钾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5、10 ℃时150克硝酸铵投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温度升高到20 ℃,所得溶液为 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有的影响很大(曲线较陡)。如:硝酸钾。 ②有的影响很小(曲线平缓)。如:氯化钠。 2、极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3、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且溶液是饱和溶液。 4、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6、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7、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8、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 1.某温度下,把10克氯酸钾入50克的水中,结果发现还有6克氯酸钾没有溶解,求该温度下氯酸钾的溶解度。 2.如下左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在 ______℃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习惯上称作“不溶” 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例1:0.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溶解性哪个等级? 提问: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食盐颗粒的大小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 温度 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 压强 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 溶剂 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 溶质 有关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方案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观察此时硝酸钾是否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想一想:为什么加热后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 将此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否有大量的硝酸钾固体析出?想一想:为什么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的? 得出结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温度(外因) 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讲解p33例题 四.溶液的配制(p34)--略 附:体积分数(p35) 课题:1.6物质的分离 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2.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 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 一、晶体的形成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 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晶体的形成 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 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如食盐的提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 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 4)静置、冷却、析晶 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问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问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问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例: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 是白色的 硫酸铜晶体 是兰色的 硫酸铜溶液 也是兰色的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 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2007年9月)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我们周围的材料”和“食物”6个单元,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植物”共6课时,具体包括:我看到了什么(1课时),我的大树(1课时),各种各样的叶(2课时),一片完整的叶(2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共6课时,具体包括:寻访小动物(1课时),蜗牛(2课时),蜗牛和蝗虫(1课时),蚂蚁(1课时),我的观察研究(1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自己”共6课时,具体包括:观察我们的身体(1课时),我们在生长(1课时),猜猜我是谁(1课时),我的手(1课时),奇妙的指纹(1课时),运用感官(1课时)。 第四单元“水”共4课时,具体包括:一杯水的观察(1课时),水是什么形状(1课时),各种各样的液体(1课时),比较水的多少(1课时)。 第五单元“纸”共4课时,具体包括:纸的观察(1课时),我来造一张纸(1课时),不同用途的纸(1课时),作一辆纸车(1课时)。 第六单元“米饭和淀粉”共4课时,具体包括:稻谷的观察(1课时),大米的观察(1课时),米饭的观察(1课时),淀粉的踪迹(1课时)。 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非法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7、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学进度表 四上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成绩分布、双基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通过一年的科学教学,同学们对科学都很感兴趣,实验习惯与态度也有所形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优劣悬殊较大,好的学生具有了独立实验的能力,差的学生几乎没有科学实验、科学探索的概念,并且差生面较广。 (2)重新编组以后,各小组内的协作能力发挥的非常不好,而每周的课时数不多,因此扭转的速度较慢。 (3)家庭及周围能配合的力量较少,孩子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完成率很低,加上有些家长在外工作,所以很多活动很难得到较好的开展。 (4)用于提供给学生探索与观察的环境与时机太少。孩子们活动范围较少,接触面较窄,再加上要忙于作业,并且学生家长不重视,更少有家长配合与帮助。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由“溶解”、“声音”、“天气”、和“我们的身体”五个单元组成。 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溶解: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如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否重新分离出来。“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一课则进一步扩展了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 声音: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和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这一单元结尾设计的“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活动,将由学生自由取材,利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小乐器,并尝试着奏出简单的乐曲。天气: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观测。其中包括云量的观察和测定、雨量的观察和测定、风的方向和等级的观察和测定以及气温的测定。这一部分活动中,还包括尝试记录各种天气情况,观察生物预告天气的行为以及学习获得天气的多种方法。 我们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的了解从身体的结构开始,通过观察,采集数据和模拟实验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了解人体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观察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应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2007、9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九、教学进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2007、9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 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 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七、教学进度安排: 八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精选3篇) 时间一晃而过,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需要好好的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主要通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实践操作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上收集、交流信息的基本操作;通过程序设计初步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初步学会把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转换为程序。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国家有关因特网管理及信息安全的法规;让学生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抵制不良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刻苦钻研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图文并茂,但难度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对学生的数学知识、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村镇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教材内容:八年级的《信息技术》总共有六个模块的内容,模块一是《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模块二是《演示文稿》,模块三是《flash动画制作》,模块四是《网页设计与制作》,模块五是《QBASIC程序设计》,模块六是《智能机器人》。 3、重、难点:重点在于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了解及应用;难点在于对模块二的内容要在学会操作之外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法和主要的措施 针对以上几点,主要措施如下: 1、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精细化。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 2、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精细化。机房的机器基本上可以实现每人一台电脑进行操作。在上机时,要求每位同学严格按照学号坐在自己的坐位上。详细制定机房纪律在班上宣布,如上机时不得下位、调位,不得大声喧哗,有问题时举手提出来等;如有违反则扣除平时分。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掌握双基情况分析 从学生上学期的期末成绩情况分析,部分成绩较好,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掌握并不理想,极少数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当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 (2)班级中甚至年级中的参差较大。 2、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 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及时搞清不懂之处,学习自觉性较强。但也存在个别同学学习依赖性强,学习目的不明确,作敷衍了事,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 二、学期教学总目标 1、思想品德方面 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课外适当注意个别辅导,找原因找差距。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学习是的引导和课外的学习指导,使之更上一个层次。结合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知识技能方面 以落实教学大纲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方法及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3、学习常规、学习习惯方面 课前预习,明确难点。 独立思考,勤动脑,勤动手,勤作笔记。 定期进行章节检测,及时反馈,及时巩固。 三、全册教材基本内容说明 第四册教科书共4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空气与生命”、“植物与土壤”、“电和磁”。这四章一结构和功能这一统一的概念进行整合。体现了综合理科的教科书以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对教学内容几选择和整合。 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是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提出了分子的概念用物质的微观构成来解释物质的这一性质,用符号表示世界的事物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本章将引导学生怎样用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化学元素和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并按元素的性质变化的规律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第2章“空气与生命”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氧气。二氧化碳的制造和检验方法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第3章“植物和土壤”从土壤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性等角度来解释本章的内容。 第4章:“电和磁”是在第三册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学习电生产磁的原理。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密度和效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好教学,使所讲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展开。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针对学生课后巩固不够及时,不够自觉的情况,每堂课适当抽出时间进行知识点检测反馈。 2、提优补差措施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多鼓励,多督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学习自觉性;同时,课后适当所出时间对他们加以辅导。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后适当地加以引导、指点,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提高一个档次;同时,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加以辅助,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视野。 3、其它措施 定期进行知识点落实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并进行补漏工作。 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便于学生巩固。 一、班情学情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八(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38人,期中男生19人,女生19人。就上个学期的学习及多次的平均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男生多,虽然也爱偷懒,但都很聪明,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比较好。所以,总体上表现还不错。有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上有问题,需要特别关照,督促其努力学习。 (二)学生掌握的双基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情况分析,约有一半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都能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参差较大。 (三)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 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 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概貌 八年级(下)教科书共四章:“电和磁”、“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空气与生命”、“植物与土壤”。这四章一结构和功能这一统一的概念进行整合。体现了综合理科的教科书以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对教学内容几选择和整合。 第一章:“电和磁”,本章主要介绍了电和磁的基本知识,包括磁体和磁场、电流磁场和电磁铁、磁铁对电流的作用和电动机、电磁感应和交流发电机,还介绍了家庭电路和电的安全使用。这些知识既是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的,也是继续学习电磁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等到。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本章教学安排了较多的实验,对于物质性质的研究均以实验引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和掌握概念与规律,同时通过实验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本章教学过程式中应特别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第四章:“植物与土壤”,本章主要的知识点包括土壤的主要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植物的根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结构,水分、无机盐的运输,有机物的运输,蒸腾作用,叶面结构,土壤的污染与保护等。通过学习植物与土壤的结构特点,从而得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电和磁”主要重点和难点是:电和磁的基本知识,包括磁体和磁场、电流磁场和电磁铁、磁铁对电流的作用和电动机、电磁感应和交流发电机,还介绍了家庭电路和电的安全使用。这些知识既是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的,也是继续学习电磁学的基础知识。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主要重点和难点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等。 “空气与生命”主要重点和难点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与生命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气体的性质、制法、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生物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意义。自然界的物质转化循环(碳、氧循环)。怎样保护空气免受污染。 “植物与土壤”主要重点和难点是:土壤的主要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植物的根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结构,水分、无机盐的运输,有机物的运输,蒸腾作用,叶面结构,土壤的污染与保护等。通过学习植物与土壤的结构特点,从而得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总目标 (一)思想品德方面 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课外注意适当的个别辅导,找原因和差距。消除因学习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课外的知识辅导,使之更上一层楼。结合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知识技能方面 以落实教学课程标准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方法以及独立思考,刻苦专研的好习惯。 (三)学习常规习惯方面 1、课前预习,明确难点。 2、独立思考,勤动脑筋,勤动手,勤作笔记。 3、定期进行章节检测及时反馈情况,及时强化,巩固。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把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巩固。 3、加强实验的教学。 五、教学进度计划安排: 教学进度调整原则: 1、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中考涉及到的内容在上课时、练习和平时测试时充分强化。 2、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工具使用、实验方法和过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一、学生情况的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42人,期中女生占了30人,男生只有11人。就上个学期的学习及多次的平均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15次的学业检测和模拟检测,平均分在90分和80分以上的人数,占了全班的30%,而平均分在60分一下的,15%左右,总体上表现还相当不错。 这个班级的30个女生中,有7、8个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而有2个学生对基础知识是一窍不通,大概有3个学生对科学常识的学习比较困难。而剩下的基本上都可以及格以上。男生中,有4个非常优秀、3个比较不错、3个略懂、1个一窍不通。 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二、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密度,压强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以及计算为重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压强,密度,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等概念,以及运用的重要性,最后树立节约水资源的思想意识。 第二章:重点是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天气的测量,初步了解雨,雪的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气压与天气的关系,气流与压强的关系,海洋与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貌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季风的形成。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吸尘器内部的结构和原理,风的形成风向的测量,风速以及相对湿度的概念。 第三章、第四章:均有 三、教材处理的设想 八年级上册的科学,开始接触全新的物理教育,其中有许多的知识,在小学的科学中已经学过,但在这里又会以新的面孔和状态出现,所以,如何做好旧知识新引用,是做好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章是关于水的教学,这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在这一章里,涉及到了几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何做好演示实验是成功的前提,如何做好学生的实验,成功的保障,最后再归纳了总的思想:水的分布和短缺,做到节约用水。 《科学》本身就涉及到了很多实验知识的教育,只有实验才能给科学以活的生命力。如果科学的教学,离开了实验,将会成为纯粹的数学教育,那是失败的。 所以在接受八年级的教学时,我始终把学生的实验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由教师指导实验向教师引导实验转化,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对学生的要求。第二章和第三章也有许多的实验,特别是第四章,全新的知识电学知识,那是开启学生学好科学兴趣的另一把好钥匙。 抓好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完成实验,是我这个学期最大的目标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把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初二科学教学计划 鹤州学校陆炳康 为了使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呈现出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特做八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1.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科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2.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设立了“探究”“讨论”“活动”“思考”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 3.演示原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应用科学,增强学好科学地信心。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章电路的探秘 四.教学进度:1—6周生活中的水7—10周地球的“外衣”---大气11复习、期中考试12--15生命活动的调节16—18电路探秘19—20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真研究教材,体会新课标理念,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同时让学生认真学习。 2、通过介绍科学家、科学史和科学趣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享发现快乐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4、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和多种途径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5、培育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进行分层教育的探索,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 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 2、课堂上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的容易,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注意精讲精练。 3、布置作业做到精炼,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认真批改,同时注意分层教学。 4、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5、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计划地进第二篇:新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第三篇:八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第四篇:八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第五篇:八年级科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