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0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思索,对自己关注的话题特别上心,但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些欠缺,不过他们喜欢合作学习。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有一部分学生分析不够透彻,需要老师有效地进行引导点拨。学生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能够很快地把握住人物的品质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在具有有多功能电教平台的教室;资源有《最后的姿势》PPT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入境,导入课文 谈话导入:

1、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地动山摇。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逝去四年多,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带来失去亲人的伤痛,还有无数热心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发生在这场灾难中的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在此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巩固了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好的过渡到了这节课的教学。

二、品读课文,丰富英雄形象

过渡:日常生活中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个自然段主要表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主要写谭老师对女儿关爱呵护,对工作踏实、认真)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谭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呢?拿笔画出来。过渡: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1)默读谭文第二部分。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短短的六个字单独设为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既是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预示灾难的降临。)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向同学们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a、引导学生抓住“意识到”、“来不及多想”、“就”以及他的语言来体会谭老师遇到突发情况的沉着、急中生智。

b、谭老师从哪里意识到情况不妙的?(忽然,课桌摇晃起来!一瞬间,整栋楼都摇晃起来!地震!)

c、你能读出情况的危急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d、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当时情况不妙甚至是情况危急呢?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指导学生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老师(板书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引导学生抓住“立即”、“拉”、“撑”、“护住”等词语感受谭老师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总结写作方法:像这样正面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方法,我们称为正面描写。这段文字描写除了正面描写谭老师之外,还有环境描写(场景描写),请大家再次默读这段文字,找出场景用直线画出场景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场景描写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1)“天空阴沉沉的。”我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一场天灾即将降临。这既是当时的天气真是情况,更是一种暗示,悲剧即将发生。(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生死攸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谭老师选择的是坚守自己的岗位。朗读,读出几个感叹号表示的紧急。这个场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紧急了,谭老师没有离开,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保护学生。这个环境描写突显了谭老师的崇高品格。

(4)“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千秋老师遇难了。他“张开的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定格,成为永恒的瞬间。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了人生的价值。多么好的老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多么令人心痛。个别感情朗读,尊重学生的处理,只要能说出理由。

总结:这些场景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突显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让我们再回到5月12日那天下午,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用最后的姿势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那就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摘下我的翅膀,让它助你飞翔”,是爱,让他奋不顾身的用身体保护学生;是责任,让他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折射出人类最伟大的光芒。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齐读4—7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八至十自然段)。

过渡:当生命面临危险时,人的本能是保护自己,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谭老师却没有这样做,是他没有机会吗?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样说的。(1)指名分段朗读第三部分。(2)人们是怎样赞颂谭老师的?

例句:救援人员赞颂他,是因为谭老师宁可自己后脑被砸得凹下去,血肉模糊,也要张开双臂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是死保护学生的谭老师(从救援人员嘴里听说的)

 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谭老师(从其他老师嘴里知道的)

 一个讲课生动的谭老师,一个充满活力的谭老师。(从学生眼里知道的)补充:谭老师是一位共产党员,特级教师,1957年8月出生,湖南省衡阳市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多好的一位老师,他永远活在学生的心中,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总结:这段不直接写谭老师的言行,而是从别人的嘴里、眼里来写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力补充,起到烘托作用。

(3)从人们的赞颂中,可以看出谭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回答板书:临危不惧,勇于牺牲)(4)齐读第三部分。

4、学习第四部分

(1)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2)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你说说作者评论的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老师模拟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样子)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描写,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急以及谭老师的沉着镇静、大爱无私。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前文三次出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一方面促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拓展资料)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向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小结:“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中国人民是坚强无比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挺起不屈的脊梁,在困难灾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手拉手心连心,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烙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以加深感悟。

四、布置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七、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急中生智

临危不惧

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可歌可泣

感动天地)

第二篇:六语上6《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6.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图片并做简单的说明)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所有学生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这样的情感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2、揭示课题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主人公简介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教师做谭千秋的简介。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的是否正确、规范。要注意字型,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指导写“墟”、“谭”、“漱”、“吱”、“僻”、“撼”、“凹”、“感 ”、“诠”、“释”(2)学生练写自己学错的和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1)正确读词。

(2)学生用词语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

(1)同桌为两人一组,每人读一段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指名读课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2)读了课文,谭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爱生如子、舍己为人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自学课文,掌握课文内容,通过主要内容和人物性格的概括,这是对学生概括提取关键信息的一种能力的培养】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3.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谭千秋姿势的语句。(分别让学生按照概括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出示图片:最后的姿势(生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那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设计意图: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在学生的头脑里构建一个“灾难的无情图”,体会灾难的无情与谭老师的大爱大情,让学生对谭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交流。(共3处)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此环节中,教 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来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中,紧扣文本谈理解、说感受,让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体悟更有依据,更实在。】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样躲在课桌底下?)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3)指名读好句子。

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4)齐读这句话

2、过渡: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情况万分危急)

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万分危急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塌陷:注意陷,说明倒塌的楼房已经陷到地底下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

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唯一想到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播放视频)

10、过渡: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西南处,国有殇。(图片)

11、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正面描写,展现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恪尽职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12、齐读4—7自然段。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设计意图:让学生以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在对细节的品读中悟情品文,理解谭老师一言一行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已经快顶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你把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注意:飞身)

5、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理解“生死攸关“: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呢?

6、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暗含英雄的特质。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7、小结: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 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学生练习(2)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1)音乐中学生练写(2)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点睛之笔。学生把自己发自肺腑的语言,凝聚成对谭老师的怀念、崇敬和赞美。也就是说,学生不仅感悟了文本,并且洗涤了自己的灵魂。而且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写话,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此环节通过通过送别场景的再现,音乐的渲染、声泪俱下的朗读、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定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悟、感动中走向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敬仰。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六)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 教后反思:

教学建议: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密水街道周阳小学管彩彩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通过文章的四处环境描写以及正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是本次学习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主要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 然而,地震带来的灾难离我们的学生实际比较远,学生所了解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的加以辅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

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

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

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设置情景。(看插图)

师: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2.进入情境

师:地震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

题就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问题做了最响亮的回答。

(板书,齐读课题)

师:联系当时的环境,读出你的感情。

二、出示词语,巩固训练

洗漱穿戴大公无私整栋楼房尘埃短暂坍塌瞬间塌

废墟震撼血肉模糊誓死护卫生死攸关诠释赞颂

三、扣题读书,直奔主题。

1、用文中的话,说说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指名回

答)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

师: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选择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终

闪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

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在地震发生的前一秒,谭老师还

在给学生们传授着这句话(齐读)

四、深入文本,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师:(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

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地

震来临前、来临时环境描写句子,并作旁批。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交流(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

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

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

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 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自然段,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

真做批注。

交流(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

(2)师评价。(谭老师是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那么谭老师又是怎

么做的呢?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

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

受指导朗读。突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

象你真会读书。)

(2)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

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

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

读。(副板书:细节描写)

4、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5、师:这部分内容不仅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谭老师那忠于

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还用

了环境描写,(随即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又

起了什么作用呢?(烘托人物形象)

过渡: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成了永恒的瞬间!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

证明了——齐读出示“人生的价值”(他是一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老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出示)

师)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口中的谭老师吧!

五、学习侧面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1、小组内合作: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

把他们的话多读几遍,你读出了一怎样的谭老师?

2、交流: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发现

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

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师:是啊,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让我们也永

生难忘!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

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

(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

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以学生安危为重)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才华横溢、平易近人)

人们的评价让谭老师的形象更丰满了,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更深刻

了。这就是侧面描写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板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

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

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

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

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

后的姿势。”

1、我们的耳畔似乎回荡起了谭老师生前的课上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换:(齐读)“人生的价值”

2、在你的心里,人生的价值还是什么?让我们替谭老师说完未说完的话。

(人生的价值是恪守尽职,是大爱无私,是舍己为人,是更多得为他人着想)

七、感情升华:

1、“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谭老师的照片旁吧。

2、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3、领读: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爱与责任)

八、作业设计: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手抄报。

第四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

一、教材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

1、自主探究法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让学生自由、反复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自主思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为了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本篇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文中有三处关于对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的描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反复品读这几句关键语句,引发思考: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去感知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52、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讨论。

八、进行准备:

搜集“5·12”地震有关图片,视频。

九、教学过程:

(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电脑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

(三)学习第一段。

(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四)、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学生交流。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5(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五)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有关语言、动作描写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七)课堂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搜集“5·12”地震中其他感人的事迹讲个别人听。/

53、写一篇读后感,抒发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十、教学反思: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同时让学生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去了解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的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5

第五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个谭老师?(关爱家人、工作尽责)

导入: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个什么样的姿势?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板书)

(2)课文中共3处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

三、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3)指名读好句子: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

(4)齐读这句话

2、过渡:同学们,这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那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处于一个怎样的情况呢?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当时地震突然发生,情况万分危急)

4、你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危在旦夕、岌岌可危、命悬一线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注意:摇晃)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课文连用三个感叹号,也在提醒我们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得急促、有力)

忽然间,地震来临,谁都没有想到,谭老师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谭老师的喊声中你懂得了什么?(懂得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还懂得了谭老师临危不惧,关爱学生)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严重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是说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你知道“塌陷”的意思吗?说明楼房不仅倒塌了,还陷到地底下去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学生自由读)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过渡: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祖国西南处那块美丽的国土上,顷刻间满目疮痍。(出示图片)

10、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这就叫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想一想:课文在对谭老师正面描写时,为什么还要用三个自然段进行危急环境的描述呢?(从侧面烘托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板书:侧面烘托)

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想一想:这一幕给我们展示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11、齐读4-7自然段。

12、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

(板书: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

四、精读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第二处出现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为什么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再也撑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挪动身子。

“凹下去”、“血肉模糊”都说明他受到致命的打击。

师小结: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

你能把这令人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这段话中哪个词会深深地吸引你的眼球?(注意:飞身)一个“飞身”让你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机智果断、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5、出示:一位老师的话。

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理解“生死攸关”:

同学们,什么叫“生死攸关”?

如果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同学,离开教室,他就能获得……但他选择了留在教室,保护四位学生,因而他失去了……这就叫“生死攸关”。

(2)师: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呢?这就是作为英雄的本色。

6、导语:然而,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告诉我们: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出示:谭老师课堂上的讲话)

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读到这,你能将谭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接着说下去吗?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是,是

……

7、小结:为了让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更加完美,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这也是侧面烘托。这样的烘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五、精读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

导入: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引读)生:--“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师: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引读)--

生:“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师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是课文中第三处出现的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出示练习题:“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是人们__________的姿势。

(1)学生练习

(2)交流小结:课件先后出现:恪尽职守、大爱无私、舍己为人、永生难忘

2、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价

六、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作业:

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人物。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班会课交流。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

下载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案 灌云县伊芦中心小学吴秀娟 【设计意图】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会读本课的一些重要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理念】《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 5月1......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