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2 《南亚》
2.2南亚(1)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㈡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2、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五、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教师提示从位置、地形、资源、宗教四方面谈)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找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学生为全体学生简单介绍,提高兴趣。板书课题:第二节 南亚
(三)教授新课:
1、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 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 马尔代夫——马累
2、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
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
(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3、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作业:配套练习
(六)板书设计:
南亚(1)地理位置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七)教学后记:
第二篇:地理粤人社新版册七年级下册《南亚》教案
《南亚》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南亚的范围,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过读图知道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
3、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
5、根据南亚一年中风向的变化图,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南亚与南亚次大陆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最熟悉的中国神话小说是哪一部?(西游记)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经过)为什么叫西天?(因为他们从西安出发一直西行,到天竺即现在的南亚一带去)他们取什么经?为什么到哪里去取经?(佛经,因为那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喜马拉雅山之南--南亚(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一)、悠久的历史
1、思考:历史课学过有关本地区的内容吗?你知道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第二种语言是什么吗?
(学生读书回答)
2、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导致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领土之争)
(讲解)该地区宗教复杂。是印度教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观图片)
(承转)南亚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国家呢?(板书)
一、南亚的范围
(提问)学生读图(南亚范围图)回答
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找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教师引到我国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克什米尔分属于印巴两国,其内容可以适当补充)。
3、在课本P18图中找到南亚的主要国家等相关信息。
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南亚大致位于10°—30°N之间,绝大部分地区以热带气候为主)。
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背山面海”)
我们有时将本区称作“南亚次大陆”,它与南亚有何区别于联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南亚次大陆”指南亚的大陆部分包括六个国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本区的北部,好像将本区从亚洲各离开了)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
1、南亚的北部是山脉,其它地区地形如何?引导学生读南亚地形图,提问:(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南亚的中部有何特点,是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
2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个地形区的特征(板书)
二、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1)、三山:
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广阔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2)、两河: 名 称
发源地
流经地区特征
流经主要国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马拉雅山区
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国
孟加拉湾
印度河
中国西藏
干旱地区
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
阿拉伯海
三、课后小结
南亚自然地理特征独特性,是因为位置的独特性。喜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两方面:对冷空气的阻挡,形成广泛的热带气候;对湿热空气的阻挡,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亚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四、课堂练习
1、读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A B G(2)城市:C、印度最大的 工业中心,D、印度最大的 工业中心E、首都 F、,有印度的“硅谷”之称,该国的软件出口量居世界第 位。
五、布置作业
1.读右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代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A 海 B 湾 C 洋 E
(国家)(2)横穿印度的重要纬线H是,因此印度大部分位于 带。(3)流经印度的主要河流G是。
(4)印度与D国争夺的焦点是 地区。(5)F
是印度的首都。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南亚
一、南亚的范围
1、纬度位置:大致在10°N—30°N之间。
2、海陆位置:背山面海,北部是苏莱曼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南面印度洋。
3、国家:共有7个国家,分别是: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4、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不丹。
5、临海国与内陆国:除尼泊尔和不丹两国外,其他的都是临海国。二、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1、三大地形区:
北部---山地: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平原:广阔的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 南部---高原: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两河:
发源地 流经地区特征
流经主要国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马拉雅山区
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国
孟加拉湾
印度河
中国西藏
干旱地区
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
阿拉伯海
第三篇:高二地理《南亚》教案
一、南亚概述
1、位置和范围
经纬度位置:在5°N~35°N、热带及北温带、60°E~100°E 海陆位置: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南到印度洋,西有阿拉伯海,东接孟加拉湾 南亚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2、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部山地——主要为喜马拉雅山 中部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高原——德干高原、东西高止山脉、沿海平原(2)气候:南亚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为10月~次年5月,雨季为6月~9月。受地形影响气温比同纬度偏高(北面山地阻挡冬季寒冷气流),雨极——乞拉朋奇(夏季风、迎风坡)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西北部印度沙漠
三种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雨季(6月~9月)和旱季(10月~次年5月)
热带沙漠气候:南亚西北部,全年炎热干燥。成因为:西北部降水稀少,人类破坏地表植被
高山气候:南亚北部(斯里兰卡岛南部和马尔代夫群岛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西北部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②夏季西南季风无法到达;③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西南季风较弱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造成旱灾; 西南季风较强得年份:来得早、退得晚造成水灾。(3)水文
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注入阿拉伯海,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塔尔沙漠)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下游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流入孟加拉湾
[来源:]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中、印、孟,注入孟加拉湾 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流量较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3、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
人口众多,三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大部分为白色人种
佛教和印度教发源地
印度、尼泊尔——印度教;斯里兰卡——佛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伊斯兰教
英语为一些国家的第二语言
(2)经济
经济较落后,都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发展较快(3)城市
各国首都,印度的工业城市
二、印度
1、位置与范围
纬度位置:热带及北温带(大部分在10°N-30°N)经度位置:70°E-100°E 海陆位置: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南到印度洋,西有阿拉伯海,东接孟加拉湾
2、自然地理特征(参看南亚概述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部山地——主要为喜马拉雅山 中部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高原——德干高原、东西高止山脉、沿海平原(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为10-次年5月,雨季为6-9月(3)水文
恒河 布拉马普特拉河
3、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
人口第二大国:人口超过10亿;白色人种;人口问题突出——增长快(庞大的人口压力会带来什么问题?);多民族国家,印度斯坦族最多,居民大多数信奉印度教。
(2)农业
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大(国土一半);土壤较为肥沃(农耕历史悠久);热量水分充足。不利条件: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去得晚——涝灾;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去得早——旱灾)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 气候和地形直接影响作物的分布——降水北部大致由西向东增多;南部半岛沿海降水多,内地降水少。
(3)工业 ▽发展条件
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锰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农产品:棉、麻等工业原料丰富
劳动力多且价廉
▽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原料产地和工业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工业接近原料产地)
加尔各答——麻纺、电力、钢铁(煤铁锰矿)、机械
孟
买——棉纺
班加罗尔——新兴工业中心(核能、航空、微电子)
(4)旅游:泰姬陵
(5)城市
新德里——首都、铁路
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恒河口附近,麻纺中心,第一大城市,第二大海港 孟买——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中心 班加罗尔——南部,新兴工业中心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下册_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二节南亚_教案湘教版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二节 南亚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③、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海洋等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以及从课外资料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海洋等特征。
三、教学难点: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四、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找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学生为全体学生简单介绍,提高兴趣。板书:第二节 南亚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一、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读图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4、主要国家、首都:
临海国: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 内陆国:尼泊尔——加德满都
不丹——廷布
岛
国:斯里兰卡——科伦坡
马尔代夫——马累
克什米尔地区:印度与巴基斯坦各自控制其中一部分(图上找出印巴停火线)板书:
二、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三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 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P42活动题,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请学生用铅笔在P42彩图上作地形区的标记,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板书:
三、河流
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流经国家和注入的海洋。
三、小结及作业布置
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课练双基达标:选择题第5题、综合题第8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南亚
一、南亚次大陆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
2、国家与地区
二、地形特征(三大地形区)
1、喜马拉雅山脉
2、印度河——恒河平原
3、德干高原
三、河流
1、印度河
2、恒河平原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分析图2-
13、图2-14和图2-15,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②、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③、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④、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图2-
13、图2-14和图2-15,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2、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作为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图2-
13、图2-14和图2-15,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过渡:南亚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南亚独特的气候,到底独特在哪里呢,马上来了解下。
二、讲授新课: 板书:
四、气候特征
1、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在图上找出赤道及北回归线)。
2、分析P43图印度北部城市安拉阿巴德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 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图一
图二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P44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根据动画演示了解南亚特殊的地形(图一),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分析并得出结论——南亚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板书:
2、一年分三季
在图2-13上标明南亚气候显著特征是一年分三季:热季:3—5月(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雨季:6—10月(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几个月)、凉季:11—次年2月(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几个月),学生在图上作相应标记(图二),展示雨季及旱季对比图。
南亚旱季
南亚雨季
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 板书:
五、宗教与社会
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小结
七、板书设计:
四、气候特征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2、一年分三季
五、宗教与社会
八、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练习读图能力,通过地图掌握你所需要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可以多加入一点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图获得地理知识。通过学习,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己进行总结的能力。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思考、讲。多加练习。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地理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了解南亚相关内容
二、百度搜索南亚河流、气候、宗教社会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课题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看地图、分析地图,让学生多思考、讨论、展示、讲解、练习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学会分析分区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结合地图熟悉南亚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培养学生据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2.运用地图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
3.通过学习人类古代文明南亚补充中国古文明相关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分析
南亚相对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本节教材包括“位置与国家”、“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宗教与社会”、“人口与经济”等内容。
考虑到南亚特殊的地理环境,教材在内容处理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明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内容处理上突出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学重点:1.掌握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的主要特征。2.掌握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教学难点:1.地形和河流的相互关系。
2.南亚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南亚》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搜索到《拥抱南亚》的相关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南亚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加强了解。利用百度搜索南亚命的详细信息和图片,做成PPT让学生对当时形势有深刻的比较认识。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积极向上,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感情不稳定、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善于机械记忆和直觉思维,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所以本节课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并把知识和图结合起来记忆。
五、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两节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学习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指导作业方式;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可以用电脑动画解决;同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应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独特之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突出当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本节课的引入可从放映《西游记》片段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的想从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着引入南亚的宗教。对于南亚的历史发展,从地理角度侧重于当地的语言、人种构成,进而为后面了解印度的经济发展特点打下基础。
利用《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图》,用讲解法与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阅读区域图的能力。对于南亚的地形与河流,采用指导—作业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南亚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动画演示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地形特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西游记》片段,引导学生观看,通过天竺引出南亚。然后出示南亚图片,播放南亚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百度视频】南亚古国【印度】之旅
(板书:第二节 南亚)
(二)、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位置、范围、国家(板书)【百度百科】南亚(学生简单了解南亚)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南亚政区图,并提出以下问题①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②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③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家、临海国家、岛屿国家?哪些国家同我国相邻?主要国家的首都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学再相互讨论回答相关问题。【教师活动】精讲点拨 :“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
【百度百科】南亚次大陆
【学生活动】当堂练习:课件出示南亚空白图,让学生指出南亚的海陆位置以及南亚的主要国家及首都。
二、地形(板书)【教师活动】课件出示南亚地形图,①南亚可分为哪三大地形区?②三大地形区各有何特征?教师巡回辅导、解疑。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并互相讨论以下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归纳点拨: 北部山地——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
中部平原——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平原 南部高原——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的德干高原
【百度知道】南亚的地形特征 【学生活动】讨论:德干高原地势东西比较,哪里地势较高?哪里地势较低?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河流的流向去判断地势的高低,并且得出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三、河流(板书)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找出南亚主要的两条河流以及他们主要流经的国家。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总结归纳: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流经南亚西部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教师活动】教师补充印度河和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进而联想到中国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百度百科】古印度文明
(三)、拓展延伸
1、印度河主要流经巴基斯坦,为什么却叫印度河?
2、介绍圣河“恒河”。【百度百科】印度河 【百度百科】恒河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南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河流。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地形由北向南分为山脉、平原、高原三部分。主要河流是印度河和恒河。
(五)、检测反馈
1.在南亚地区,与中国没有接壤的国家是()A.印度 B.尼泊尔 C.巴基斯坦 D.孟加拉国 读图,回答第3~4题。2.图中的古老高原的名是()
A巴西高原 B德干高原 C东非高原 D.青藏高原 3.图示范围的地势特点是()A.东北高西南低 B.北高南低 C.西高东低 D.南高北低
4、读图填写下列地理事物名称。(1)河流:a________、b_______(2)临海:②_________③ _________(3)山脉:d________、e_______、f____________平原:g______ h_______;高原:i___________。(3)国家:A______、B_____、C______、D_______。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南亚的位置和国家;地形与河流。首先,我采用了电视剧《西游记》的一段视频来引入新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
活跃课堂气氛奠定了基础。其次,在讲述第一、二部分内容时,我采用学生读图、指图、识图相结合的方式,把自主学习和互助合作充分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本课中充分把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展开,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独立的地理思维习惯,所以,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将是我以后教学的努力方向。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堂练习略显不足。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做到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1.南亚南部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山地 C.平原
D.丘陵
2.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雨季发生在()A.3—5月
B.6—10月 C.11—12月
D.1—2月
3.发源于南亚的宗教是
()A.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B.犹太教和基督教 C.佛教和伊斯兰教
D.印度教和佛教
4.印度河最终注入
()A.孟加拉湾
B.阿拉伯海 C.波斯湾
D.地中海
用。5.读南亚凉季和雨季风向图,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南亚雨季的是_____图,表示凉季的是____图。
(2)甲图表示的是______季风,乙图表示的是______季风。给南亚带来大量降水形成雨季的是______季风,南亚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和______部。
(3)南亚的气候主要是___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在南亚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2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x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3
第三节印度(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第二大人口国
教学难点: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与我国邻近的大国有哪几个?其中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极其相似的是哪一个国家?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况?3、你是否能够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教师映示图片,创造氛围。
二、自学质疑:
1、自读7.34图,讨论交流:a..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位?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2、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学生到黑板写出各组交流结果并讲解,教师出示印度地形图。
2、指导学生评价
四、互动探索:
1、读图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
a.从1951年到__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b.从1951年开始,每隔__年,印度人口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c.由此你能总结出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吗?
五、精讲点拨:
1、出示表格,讲解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项目
耕地(公顷)
水资源(立方米)
粮食(千克)
钢(千克)
总量
1.6亿
21019亿
2236亿
136亿
人均占有量
0.17
2167
231
14
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各组讨论并展示,教师评论讲解:
六、迁移应用:
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
七、课堂检测:
1、印度的人口超过亿,仅次于,居世界第二位。
2、读图填空:
(1)写出下列字母所在国家名称:
a. b. c
d.e. f.
(2)写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称:
g. h. i.
(3)①是②是湾
八、课堂反思:我学会了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4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5
教材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对东南亚的位置的优越性、气候的分布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漫游东南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过程
师曰:关于我们的近邻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现在很多同学已跃跃欲试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们就把这次学习当做是一次东南亚旅行,依次请各组代表来当向导,带领我们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环境,领略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师适当补充。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师曰:我请大家欣赏陈毅元帅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
(3)组间互动: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31活动内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4)组织讨论教材P32活动内容2。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2)教师介绍。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6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7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9
教学目标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明确亚洲的范围。
分析亚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位置和范围。
展示亚洲的范围及分区
学生活动:(1)总结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找出主要海洋。
(2)找出和其他洲的分界线和主要分区。
总结讲述:亚洲跨三带,临三洋和二洲,与北美洲隔白令海峡相望,主要位于北温带。共分为6个分区,我们中国位于东亚。
展示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1)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
(2)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根据其流向分析特征。
总结:1、地形特征:(1)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为主。(3)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2、河流特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海洋。长江、澜沧江等流入太平洋;叶尼塞河等流入北冰洋;印度河、恒河等流入印度洋。
3、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二、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找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总结:
1、气候复杂多样。缺水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大陆性气候强。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展示季风气候示意图
学生活动:找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风向和性质。
总结列表:
项目发源地风向性质
冬季风高纬度内陆偏北寒冷干燥
夏季风低纬度海洋偏南温暖湿润
补充: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播放洪涝灾害的视频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资料,分析季风气候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结:
1、有利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2、降水不稳定,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三、人口最多的大洲
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和数量柱状图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柱状图。
学生活动:
(1)找出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几个在亚洲,在亚洲的哪一部分。
(2)找出各州中人口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分析亚洲人口特征。
总结:
1、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亿,东亚有中国和日本,南亚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有印度尼西亚。
2、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增长最快的是非洲,亚洲人口特征是:人口多,增长快。
展示亚洲人口分布图
分析: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看亚洲人口分布规律,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分析其原因。
总结: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北部,西部和中部人口稀疏。
展示人口增长造成的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图片
讲解: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发展的差异
展示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
学生活动:做课本14页读图题。
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沙特依靠丰富的石油发展很快,新加坡和韩国发展成新兴的工业国。
展示新加坡示意图。
分析新加坡的位置特点,总结其发展经济是怎样因地制宜的。
总结: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中,地理位置优越,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航运和旅游,利用中东的石油发展炼油业,成为发展很快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