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含义(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2:0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目标的含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目标的含义》。

第一篇:教学目标的含义

关于教学目标的报告 报告人:骐骥小组

摘要: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它具有预测性、全面性、层次性、可行性、灵活性、时限性的特点。本文重在探究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教学目标的表述及它同教学目的的区别。

关键词:教学目标 特点 表述 区别

1.关于教学目标的含义的阐述及其作者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1]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它在指引

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

教学目标”一词,表示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并用现有技术手段能够测度的教学结果。[3]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或标准。[4]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5]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实现该目标的教学策略,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教学目标可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6]

小组观点: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

2.关于教学目标的特点的描述

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微型性,层次性,全面性,类型性

刘要悟:

1、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2、具有系统性和层珠性。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目标常常由许多目标构成一个目标群。

3、既有动态性又有稳定性.教育随社会 发展而发展,教学目标也随社会需要而变化。

4、具有时限性。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对 象范围并需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实现。

李如密:(一)预期性。(二)系统性。(三)层次性。(四)可行性。(五)灵活性。教学目标的功能:(一)定向功能。(二)激励功能。(三)测度功能。(四)聚合功能。

小组观点:教学目标特点:(1)预测性(2)全面性(3)层次性

(操作性)(5)灵活性(6)时限性

3、关于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描述

(4)可行性

顾明:目的一般指人或组织对行为结果的主观设想,是一种主观状态;而目标是意识所针对的具体的行为对象,是客观可经验状态。

教育目的是动因,起发动教育或教育发生的作用,是起点;而教育目标是规范教育的行为和过程,起校正作用,是终点;教育目的达到与否,由教育目标实现与否为标志,但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目的的达成,这一分离表明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之间尚缺乏有机、完整的联系。

李如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根据教育目的对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作出的规定。

其一,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方向目标,具有终极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达到目标,具有程段意义,一般要经过几个程段教学目标的连续达成,才能实现最终教学目的。其二,教学目的是对教学的总要求,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只对特定范围(如某门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等)的教学活动起规范作用。其三,教学目的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和要求,具有主观性和指令性,在某一历史时期常常是相对稳定的;教学目标则更多地体现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具有客观性和自主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动。

小组观点: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而教学目标具有程段意义,一般要经过几个程段教学目标的连续达成,才能实现最终教学目的。4.教学目标的表述:

肖邦裕:▲ 结果性目标知识

例如:

了解水平——说出、辨认、列举、描述、列出、举例说出、选择、识别等。

理解水平——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收集、处理、阐明等。

应用水平——设计、得出、撰写、分析、解决、检验、拟定、评价等。

技能模仿水平——模仿、尝试等。

独立操作水平——运用、使用等。

▲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水平——参与、体验、交流、分享等。

反映(认同)水平——关注、认同、拒绝等。):例如:学生(行为主体)在学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后(行为条件),能从已知DNA双链中腺嘌呤所占比例推算鸟嘌呤所占的比例(行为内容),正确率100%(行为标准)。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是行为目标表述法的优点。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求提供什么条件(刺激)和学生能做什么(行为),即把刺激和反应规定具体,则目标的表述也就具体了,合格标准可以放在测量时再作规定。例如,“能根据给出的实验资料(刺激),解释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强弱的影响(反应)”。的结果。例如:1)理解食物链、营养级的概念(内部心理描述):能列举2至3条食物链的实例;(具体行为样例

2)能指出给定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名称。(具体行为为样例

李介: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其一为“A”,即 Audience,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 “培养学生„„”等描述。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 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 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 等描述。现在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这一点把握得比较好。

其二为“B”,即 Behavior,意为“行为”。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传统中使用的“了解”“掌握”“知道”

“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 以测量,难以检验。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 “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 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其三为“C”,即 Condition,意为“条件”。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例如:“借助工具 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 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这样的条件限制使目标更加 明确。

。其四为“D”,即 Degree,意为“程度”。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如“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感悟”“能准确地说出„„”“分析归纳出 5 个要点”“会具体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

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长城》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有关长城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这一过程能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相关文章的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讨论和 研究中,提高思辨能力,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写作评价中,培养创新和表达能力。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例如:《紫藤萝瀑布》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

对待人生。

豆宏健:

1.具体目标———可观察的行为,如掌握、理解、知道等,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列出”、“写出”、“解答”、“举例”等,旨在说明做什么。产生条件———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按照已知条件”、“根据参考书”、“在三人一组时”、“按课文内容”等,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条件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情境、设备和工具的利用,手册和资料的辅助,时间的限制以及他人的帮助和合作等。

3.行为标准———可接受的行为标准),如“80%正确”、“30分钟完成”、“字数达到500字”、“误差在2厘米之内”等,旨在说明行为有多好才是合格的。例如在英语课上,“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动词be的基本用法”就是一个含糊的教学目标,缺乏指导和评价意义。若改为“提供英文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行为条件),将文章中关于动词be的基本用法归类并说明特点(具体行为),做到全部正确(行为标准)”,则成为一个行为目标,具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意义。

汪文华:

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2.全面性。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

[知识和能力] 1.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对自然生命的关注。2.掌握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3.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过程与方法] 1.了解如何运用现代媒体搜集相关资源的方法。2.掌握赏析散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能结合背景和实际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3.主体性。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

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 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

(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

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与“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 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 成”习惯的。另外,这个目标的表述还存在条理混乱不清,有语病等问题。

参考文献

顾民.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目的协同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 ,(2),24(1)李长春.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协同作用[J].教学与管理,1998,(1)[2]项雪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苏州大学,2011 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王蔚.课堂教学目标深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 [3]刘要悟.教学目标的意义、分类和陈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6]豆宏健.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表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20(3)[1]李如密.学目标与目标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1997,(5)[4]肖邦裕.从新课程标准谈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表述[J].生物学通报.2003,38(7)A周立群.新课程下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策略[J].2004,(7)[5]汪文华.教学目标表述的问题及其规范[J].新课程研究,2006,(2)李介.论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J].陇东学院报,2004,(11),15,(4)

第二篇: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含义

_1({“outline”:null,“outlineMiss”:null,“font”:{“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10001”:“微软雅黑”,“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20001”:“微软雅黑”},“style”:[{“t”:“style”,“c”:[0],“s”:{“font-size”:“23.94”}},{“t”:“style”,“c”:[0,2,3,4,5,6,7,8,9,10,11,12,13,14,1],“s”:{“color”:“#000000”}},{“t”:“style”,“c”:[6,7,8,9,10,11,12,13,14,2],“s”:{“font-family”:“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10001”}},{“t”:“style”,“c”:[5,3],“s”:{“font-family”:“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20001”}},{“t”:“style”,“c”:[5,6,7,8,9,10,11,12,13,14,4],“s”:{“font-size”:“21.06”}},{“t”:“style”,“c”:[5],“s”:{“font-size”:“21.06”}},{“t”:“style”,“c”:[7,8,9,10,11,12,13,14,6],“s”:{“font-size”:“21.06”}},{“t”:“style”,“c”:[7],“s”:{“letter-spacing”:“-0.094”}},{“t”:“style”,“c”:[8],“s”:{“letter-spacing”:“-0.047”}},{“t”:“style”,“c”:[9],“s”:{“letter-spacing”:“-0.067”}},{“t”:“style”,“c”:[10],“s”:{“letter-spacing”:“-0.037”}},{“t”:“style”,“c”:[11],“s”:{“letter-spacing”:“-0.307”}},{“t”:“style”,“c”:[12],“s”:{“letter-spacing”:“-0.068”}},{“t”:“style”,“c”:[13],“s”:{“letter-spacing”:“-0.056”}},{“t”:“style”,“c”:[14],“s”:{“letter-spacing”:“-0.063”}}],“body”:[{“c”:“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基本含义”,“p”:{“h”:31.385,“w”:359.77,“x”:266.655,“y”:115.461,“z”:0},“ps”:null,“s”:{“font-size”:“23.94”,“letter-spacing”:“0.047”},“t”:“word”,“r”:[0,2]},{“c”:“ ”,“p”:{“h”:31.385,“w”:7.086,“x”:626.55,“y”:115.461,“z”:1},“ps”:{“_enter”:1},“s”:{“font-size”:“23.94”},“t”:“word”,“r”:[0,3]},{“c”:“ ”,“p”:{“h”:27.609,“w”:6.233,“x”:135.036,“y”:164.048,“z”:2},“ps”:{“_enter”:1},“t”:“word”,“r”:[5]},{“c”:“(”,“p”:{“h”:27.609,“w”:21.06,“x”:135.036,“y”:210.848,“z”:3},“ps”:null,“t”:“word”,“r”:[6]},{“c”:“1”,“p”:{“h”:27.609,“w”:12.341,“x”:156.09,“y”:210.848,“z”:4},“ps”:null,“t”:“word”,“r”:[5]},{“c”:“)教学目标”,“p”:{“h”:27.609,“w”:104.92,“x”:168.51,“y”:210.848,“z”:5},“ps”:null,“t”:“word”,“r”:[7]},{“c”:“ ”,“p”:{“h”:27.609,“w”:6.233,“x”:273.314,“y”:210.848,“z”:6},“ps”:{“_enter”:1},“t”:“word”,“r”:[5]},{“c”:“图”,“p”:{“h”:27.609,“w”:21.06,“x”:135.036,“y”:257.648,“z”:7},“ps”:null,“t”:“word”,“r”:[6]},{“c”:“4-2 ”,“p”:{“h”:27.609,“w”:40.073,“x”:161.31,“y”:257.648,“z”:8},“ps”:null,“s”:{“letter-spacing”:“0.012”},“t”:“word”,“r”:[5]},{“c”:“教学目标的层次体系”,“p”:{“h”:27.609,“w”:189.16,“x”:205.59,“y”:257.648,“z”:9},“ps”:null,“t”:“word”,“r”:[8]},{“c”:“ ”,“p”:{“h”:27.609,“w”:6.233,“x”:394.635,“y”:257.648,“z”:10},“ps”:{“_enter”:1},“t”:“word”,“r”:[5]},{“c”:“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p”:{“h”:27.609,“w”:608.844,“x”:135.036,“y”:304.448,“z”:11},“ps”:null,“t”:“word”,“r”:[9]},{“c”:“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p”:{“h”:27.609,“w”:270.684,“x”:135.036,“y”:351.248,“z”:12},“ps”:null,“s”:{“letter-spacing”:“-0.257”},“t”:“word”,“r”:[6]},{“c”:“、”,“p”:{“h”:27.609,“w”:21.06,“x”:395.105,“y”:351.248,“z”:13},“ps”:null,“t”:“word”,“r”:[6]},{“c”:““课程目标””,“p”:{“h”:27.609,“w”:126.17,“x”:404.456,“y”:351.248,“z”:14},“ps”:null,“t”:“word”,“r”:[10]},{“c”:“、”,“p”:{“h”:27.609,“w”:21.059,“x”:520.012,“y”:351.248,“z”:15},“ps”:null,“t”:“word”,“r”:[6]},{“c”:““单元目标”和“学习目”,“p”:{“h”:27.609,“w”:228.753,“x”:529.363,“y”:351.248,“z”:16},“ps”:null,“s”:{“letter-spacing”:“-0.29”},“t”:“word”,“r”:[6]},{“c”:“标””,“p”:{“h”:27.609,“w”:42.12,“x”:135.036,“y”:398.093,“z”:17},“ps”:null,“t”:“word”,“r”:[6]},{“c”:“。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p”:{“h”:27.609,“w”:587.784,“x”:166.71,“y”:398.093,“z”:18},“ps”:null,“s”:{“letter-spacing”:“-0.07”},“t”:“word”,“r”:[6]},{“c”:“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学习目标(对教师或教学人员而言,它也通常”,“p”:{“h”:27.609,“w”:622.891,“x”:135.036,“y”:444.893,“z”:19},“ps”:null,“t”:“word”,“r”:[11]},{“c”:“被成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作什么的一种明”,“p”:{“h”:27.609,“w”:608.844,“x”:135.036,“y”:491.693,“z”:20},“ps”:null,“t”:“word”,“r”:[9]},{“c”:“确、具体的表述。”,“p”:{“h”:27.609,“w”:165.763,“x”:135.036,“y”:538.493,“z”:21},“ps”:null,“s”:{“letter-spacing”:“-0.388”},“t”:“word”,“r”:[6]},{“c”:“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p”:{“h”:27.609,“w”:459.655,“x”:298.272,“y”:538.493,“z”:22},“ps”:null,“s”:{“letter-spacing”:“-0.174”},“t”:“word”,“r”:[6]},{“c”:“标,”,“p”:{“h”:27.609,“w”:42.12,“x”:135.036,“y”:585.293,“z”:23},“ps”:null,“t”:“word”,“r”:[6]},{“c”:“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p”:{“h”:27.609,“w”:273.211,“x”:173.554,“y”:585.293,“z”:24},“ps”:null,“t”:“word”,“r”:[8]},{“c”:“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p”:{“h”:27.609,“w”:314.952,“x”:443.164,“y”:585.293,“z”:25},“ps”:null,“t”:“word”,“r”:[9]},{“c”:“(”,“p”:{“h”:27.609,“w”:21.06,“x”:135.036,“y”:632.093,“z”:26},“ps”:null,“t”:“word”,“r”:[6]},{“c”:“B.S.Bloom”,“p”:{“h”:27.609,“w”:112.955,“x”:156.09,“y”:632.093,“z”:27},“ps”:null,“s”:{“letter-spacing”:“-0.034”},“t”:“word”,“r”:[5]},{“c”:“)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因”,“p”:{“h”:27.609,“w”:482.863,“x”:269.175,“y”:632.093,“z”:28},“ps”:null,“t”:“word”,“r”:[12]},{“c”:“素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p”:{“h”:27.609,“w”:622.891,“x”:135.036,“y”:678.923,“z”:29},“ps”:null,“t”:“word”,“r”:[11]},{“c”:“括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p”:{“h”:27.609,“w”:483.053,“x”:135.036,“y”:725.723,“z”:30},“ps”:null,“s”:{“letter-spacing”:“-0.06”},“t”:“word”,“r”:[6]},{“c”:“ ”,“p”:{“h”:27.609,“w”:6.233,“x”:618.09,“y”:725.723,“z”:31},“ps”:null,“t”:“word”,“r”:[5]},{“c”:“(”,“p”:{“h”:27.609,“w”:21.06,“x”:135.036,“y”:772.523,“z”:32},“ps”:null,“t”:“word”,“r”:[6]},{“c”:“2”,“p”:{“h”:27.609,“w”:12.341,“x”:156.09,“y”:772.523,“z”:33},“ps”:null,“t”:“word”,“r”:[5]},{“c”:“)教学重点”,“p”:{“h”:27.609,“w”:104.92,“x”:168.51,“y”:772.523,“z”:34},“ps”:null,“t”:“word”,“r”:[7]},{“c”:“ ”,“p”:{“h”:27.609,“w”:6.233,“x”:273.314,“y”:772.523,“z”:35},“ps”:{“_enter”:1},“t”:“word”,“r”:[5]},{“c”:“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p”:{“h”:27.609,“w”:231.091,“x”:135.036,“y”:819.323,“z”:36},“ps”:null,“t”:“word”,“r”:[13]},{“c”:“最主要的知识技能,”,“p”:{“h”:27.609,“w”:189.16,“x”:362.526,“y”:819.323,“z”:37},“ps”:null,“t”:“word”,“r”:[8]},{“c”:“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p”:{“h”:27.609,“w”:210.031,“x”:548.085,“y”:819.323,“z”:38},“ps”:null,“t”:“word”,“r”:[14]},{“c”:“核心的地位。”,“p”:{“h”:27.609,“w”:126.17,“x”:135.036,“y”:866.123,“z”:39},“ps”:null,“t”:“word”,“r”:[10]},{“c”:“通常,”,“p”:{“h”:27.609,“w”:63.179,“x”:255.267,“y”:866.123,“z”:40},“ps”:null,“t”:“word”,“r”:[6]},{“c”:“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p”:{“h”:27.609,“w”:231.091,“x”:312.319,“y”:866.123,“z”:41},“ps”:null,“t”:“word”,“r”:[13]},{“c”:“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p”:{“h”:27.609,“w”:231.091,“x”:537.471,“y”:866.123,“z”:42},“ps”:null,“t”:“word”,“r”:[13]},{“c”:“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厘清教学重点。”,“p”:{“h”:27.609,“w”:545.854,“x”:135.036,“y”:912.923,“z”:43},“ps”:null,“t”:“word”,“r”:[12]},{“c”:“ ”,“p”:{“h”:27.609,“w”:6.233,“x”:680.91,“y”:912.923,“z”:44},“ps”:null,“t”:“word”,“r”:[5]},{“c”:“(”,“p”:{“h”:27.609,“w”:21.06,“x”:135.036,“y”:959.768,“z”:45},“ps”:null,“t”:“word”,“r”:[6]},{“c”:“3”,“p”:{“h”:27.609,“w”:12.341,“x”:156.09,“y”:959.768,“z”:46},“ps”:null,“t”:“word”,“r”:[5]},{“c”:“)教学难点”,“p”:{“h”:27.609,“w”:104.92,“x”:168.51,“y”:959.768,“z”:47},“ps”:null,“t”:“word”,“r”:[7]},{“c”:“ ”,“p”:{“h”:27.609,“w”:6.233,“x”:273.314,“y”:959.768,“z”:48},“ps”:{“_enter”:1},“t”:“word”,“r”:[5]},{“c”:“是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p”:{“h”:27.609,“w”:399.002,“x”:135.036,“y”:1006.568,“z”:49},“ps”:null,“t”:“word”,“r”:[14]},{“c”:“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p”:{“h”:27.609,“w”:230.901,“x”:527.025,“y”:1006.568,“z”:50},“ps”:null,“s”:{“letter-spacing”:“-0.075”},“t”:“word”,“r”:[6]},{“c”:“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p”:{“h”:27.609,“w”:630.104,“x”:135.036,“y”:1053.368,“z”:51},“ps”:null,“s”:{“letter-spacing”:“-0.058”},“t”:“word”,“r”:[6]},{“c”:“而且也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p”:{“h”:27.609,“w”:336.012,“x”:135.036,“y”:1100.162,“z”:52},“ps”:null,“t”:“word”,“r”:[14]},{“c”:“ ”,“p”:{“h”:27.609,“w”:6.233,“x”:470.984,“y”:1100.162,“z”:53},“ps”:{“_enter”:1},“t”:“word”,“r”:[5]}],“page”:{“ph”:1262.879,“pw”:892.979,“iw”:0,“ih”:0,“v”:6,“t”:“1”,“pptlike”:false,“cx”:135.036,“cy”:115.461,“cw”:633.526,“ch”:1012.31}})

第三篇: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含义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基本含义

(1)教学目标

图4-2 教学目标的层次体系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学习目标(对教师或教学人员而言,它也通常被成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作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2)教学重点

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厘清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

是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也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第四篇:1、证券投资分析的含义及目标

证券投资分析的含义及目标

一、证券投资分析的含义

证券投资:指的是投资者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

证券投资分析:是指通过各种专业分析,对影响证券价值或价格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证券价值或价格及其变动的行为,是证券投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证券投资分析的目标

(一)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科学的投资决策有助于保证正确性。但由于背景情况不同,不同的投资者,要努力寻找到相应的投资对象。相应:在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和时间性方面的相应,相匹配。(当幸福来敲门)

(二)实现证券投资净效用最大化。

证券投资的目的:净效用(收益带来的正效应和风险带来的负效应的权衡)最大化。

在风险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收益率最大化和在收益率既定的条件下风险最小化是证券投资的两大具体目标。

1.正确评估证券的投资价值。

2.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例题,单选:证券投资的目的是()。

A.证券风险最小化

B.证券投资净效用最大化

C.证券投资预期收益与风险固定化

D.证券流动性最大化

[答疑编号2911010101]

『正确答案』B

第五篇: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含义初探

一、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朗读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朗读这种教学方法就已出现,孔子的《诗经》就是当时的朗读教材。继《诗经》之后的《离骚》及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因其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成为当时主要的朗读材料。朗读材料的充实说明了人们对朗读教学的重视。韩愈也强调,“读书要反复诵读,反复玩索,深入理解词语和思想内容,汲取精华”,“沉潜于义训,反复乎句读”,“口不绝吟”,[1]读书为学才能有成。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2]宋代蒙学教育发达,“

三、百、千”成为主要的朗读教材。清代学者崔学古要求学生自己诵读琢磨,口诵心惟,教师可采用探读、熟读、温读的教法。

由此观之,朗读法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时至今日,朗读法依然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作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强调:“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3]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她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只重视默读,要将朗读与默读的能力同时进行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4]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韩军老师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不要太“花”,而应竭力追求“本真”和“素朴”。而“本真”和“素朴”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朗读”之本,他的课堂既重视学生的读也重视自己的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版)》总目标要求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学段目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里的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评价建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也给朗读教学提出了不同方面的要求,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几部分,共有8处对朗读教学做出了说明。例如: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不仅在语音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对高中生朗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肯定了朗读教学具有提高高中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并能生成自己的个性体验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自身来考虑,在朗读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从古到今,人们都重视朗读教学,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对此加以重视。但是,从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这一宝贵经验并未得到真正的开掘,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弊端。所以,对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朗读教学的含义

首先,关于朗读的含义,众说纷纭。

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5] 朗读是用语言的声音形象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6]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声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它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7] 与朗读相关的是朗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徐世荣先生认为“朗读”和“朗诵”的区别在于,“文学朗诵是一种艺术形式,是表演出来供大家欣赏的,它和戏剧表演性质相近。大家欣赏了表演者的艺术,也欣赏了原作品。通过这个形式,大家获得生动活泼的美的享受,既有声音的美(诗歌的韵律、文句的节奏、语气的摹拟、情绪的流露„„)也有形象的美(眼神的交流,面容的表情、手势的活动,‘特定情境’的处理„„),可以把听众的感情、思想引入一定内容的情境中去。朗诵者就是诗人、作家的化身,同时又是歌手,他的表演有如放声歌唱„„听众也随同他掀起了心底的共鸣,接受了原作的思想,受到深刻的教育。”而课堂“朗读”呢,“完全不需要眼神、手势,更不需要什么面容、体态,又要注意运用声音,把原作读好,忠实地发挥原作的精神,用声音表示出原作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意图,达到教学目的就行了。”

《朗读、默读、背诵》福建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85年版)这样说明:“朗诵是指舞台上的朗诵表演,它不仅在语言表达的幅度上比朗读大,同时,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势来强化它的表达效果;而朗读则指课堂上或在播音室里的朗读而言,它的夸张越接近生活语言的真实越会使听者感到亲切,也越会唤起听者的共鸣。同时,由于朗读场合不同于朗诵,一般不大运用表情和手势来强化效果。”

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第一,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第二,朗读侧重于传授知识,思想感情较淡,朗诵侧重于艺术感染,思想感情较浓。而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8]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朗读教学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中,以教科书为主要学习对象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在形式上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在内容上是指教师学生通过感知觉运用理解想象等思维方式进行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对话的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教学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有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分。其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它以课文教学为中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而获得言语发展。即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只有在作品的言语形式转化为学生的语感时,阅读教学才算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务。所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按其声音的有无,阅读教学可以分为‘阅’的教学和‘读’的教学。前者诉诸视觉,即主要通过视分析器和言语运动分析器两个系统来处理信息,具体说就是默读教学;后者则多了一个言语听觉分析器作为功能器官来共同处理信息,可称为朗读教学。”[9] 朗读教学不同于朗读学。作为阅读教学组成部分的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读,朗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言语获得发展,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教学中的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对学生来讲,也是学习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正如黑格尔所说,方法并不是外来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方法与其对象和内容并无不同’。”[10]作为教学方法的朗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运用朗读,作为教学内容的朗读,我们可以理解为能够朗读,运用朗读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教师运用朗读来教语文,如教师范读、放录音、组织学生朗读等;学生通过朗读去学语文,如课堂上的群读、个别读、小组读等等。能够朗读指的是朗读的方法和技能,即通过对停顿、重音、语气、快慢等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获得朗读能力。朗读教学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对作为教学方法的朗读的运用,和对作为教学内容的朗读的学习和指导。具体说,就是包括运用朗读和能够朗读的一种教学形态。其中,能够朗读是运用朗读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获得一定的朗读能力,才能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朗读,而这又能反过来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但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朗读水平,而是通过朗读去感受、体验课文的言语形式,以实现言语能力的获得。所以它不同于朗读学中的朗读。“朗读学是为了解决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存在着的各种基本问题,给朗读者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再创作,达到表情明意、言志传神的目的,同时,为听者由有声语言中获得情操陶冶、知识积累和美感享受提供某种标尺,从而使朗读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朗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属于技巧性的问题。”[11]朗读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朗读者的朗读水平,而朗读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言语水平和能力。

下载教学目标的含义(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目标的含义(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目标(推荐)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各种交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网络。 2、知道家乡交通方式与网络的发展与变迁。 3、懂得交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清三篇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旨2、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具有哲理的语句3、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蒙田对“热......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

    教学目标

    《三峡》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组葛琳琳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鲁教版初二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山水自然”。作为开山之作的《三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