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山间小路》教案

时间:2019-05-12 22:1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龙应台《山间小路》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龙应台《山间小路》教案》。

第一篇:龙应台《山间小路》教案

龙应台《山间小路》阅读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学生的审题意识。

3、进一步明确答题规律。

教学过程:

一、现代文阅读题中,常见问题总结:

1、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高效的阅读方法,致使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对文章理解不透彻,主旨把握不准,无法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解读。

2、审题意识不强,导致答非所问,或者答案不全面,或者答案条理不清。在以后训练中应进一步加强审题意识,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分点分条作答。

3、答题规律掌握不牢固,导致盲目作答,在答案中堆砌毫无关系的内容;或者混乱作答,答案中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

二、学生做题并讨论:

1、阅读《山间小路》,并完成文后的四道问答题。

山间小路 龙应台

①海登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和草莓,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史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船。

②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间小路。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木式、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③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④九月的一个小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间时光恍惚,仿佛望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木式 会面,他要与张木式 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里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个渡湘江来回的地方被老百姓唤作朱张渡。

⑤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⑥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日后朱熹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30年后,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伪学”又变成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中?

⑦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我知道,这屋瓦回廊并不是都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壁残垣,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⑨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股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⑩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不从或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⑾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本文开头第一段为什么要写海德堡“哲学家小径”?

2、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⑴写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⑵“最深邃的起点”指的是什么?

3、请你分析“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这句话所代表的意思。

4、对于岳麓书院的兴衰,作者是怎样看的?

2、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结构、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以及习题答案。

三、师生互动。

1、请学生口头表述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请学生板书自己的答案。

3、老师讲解文章。

文章结构。2 3 引子 5 6 7 8 9 10 11 文章主体部分

(4 5 6)虚写文明兴衰。

(7)实写眼前之景,引出文明和政治霸权的关系。

(8 9 10 11)细笔描写百轩泉,虚实结合,阐明认识尊重追求文明的力量对政治霸权的抗争,从而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结尾,照应开头。

文章解读。

“山间小路”,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从德国思想巨擘徘徊过的“小路”,引出中国文化精英曾经徘徊的“小路”,是要把读者领进更为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中。

“岳麓书院”,这个古老国度文明的象征,它的兴衰反映了文明的进退。南宋时朱张两人的讲学论辨,是书院历史最辉煌的一页:那“舆马争饮,座无虚席”的讲学盛况,那以二人姓氏命名的湘江渡口„„在此显示了社会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风气。然而,封建专制统治又何曾真正给予书院以自由?千百年来,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书院的历史就这样时进时退,中国的学术与文明也就这样时进时退。由此看来,是代表封建统治的政治霸权,决定了文明的进退。但读者在这里不禁要随着作者追问一句:政治霸权真的能决定文明的生死吗?历史事实证明,每当政治霸权过度膨胀,文明总是要妥协、萎缩乃至覆灭。不过,文明的发展并不一定仅仅依赖于政治霸权所施与的宽容。文明本身自有一股野火春风般的再生力量,这股力量可以和任何强权相抗争!它,就是由历代像朱熹这样的探索者构建起来的学术理念和传统,就是由历代像刘珙这样的刚正之士共同铸造的民族品格和气节。有了这股力量,百泉轩庭院的泉眼才能冒出源源不竭的泉水,百泉轩的回廊下才可以“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有了这股力量,岳麓书院才能建了毁、毁了建,我们民族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

作者的理性追问和思考,深深地融入了对中华文明的景仰之情,行文所至,每一处都无不在启示人们:文明无可禁锢,向往文明之心亦无可禁锢。或许,文章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情怀,还会使你领悟得更多,更深„„

文章主旨。

作者由海德堡古城的“哲学家小径”,引出岳麓书院的山间小路,并通过对和岳麓书院相关的重要文人进行叙述,对岳麓书院里的环境进行描写,表达了文明和政治霸权之间的关系:不管政治霸权如何嚣张,文明之泉总会源源不断地流淌,文明是压制不住的。

文中的百泉轩便象征着中华文明,百泉轩源源不断,象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穿越历史时空长流不断。

四、教师引导学生更正答案。

五、内容扩展和作业。

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历史已逾千年。由古老的书院到湖南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被当世学者誉为罕见的“千年学府”。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岳麓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栻主教,理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即发展于此;朱熹两度讲学,书院盛极一时,出现了“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其后,明代中叶的阳明学、明末的东林学、清乾嘉时期的汉学及晚清的新学,都曾在此得以传习和交流。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今日的湖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农、商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修复后的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担负着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千年学府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第二篇:诗歌山间

不知什么时候,

喜欢上了山野,喜欢在沟沟坎坎、曲曲折折的山间

行走,而后,坐着或站着,享受山间,那缕清风。

柔柔的风,像早春刚发芽的柳梢,轻抚着面颊,闭上眼睛,温馨的让人心生爱意。

热烈的时候,又像,红高粱的嗓门儿,唱着“九月九的酒”,率直而奔放,令人的思绪,在松枝上打旋。

最喜欢在泉边听风之歌了,那是无暇少女的长裙舞动,那是恋人久别重逢后的,欣喜泪光。

此时,多么希望,有一支歌唱响,那么温婉,那么悠扬

让天边的白云,也在这里驻足,聆听,这天籁交响。

而那美丽的姑娘,也和风一样,轻轻,轻轻,伴在我的身旁。

那么清纯,那么阳光,挽着我的手臂,背着我的行囊,脸上写满愉悦、幸福的字样。

多么想啊,让时光倒流,亦或是,让这幸福的时光延续更长。

让我和我的朋友们

尽情欣赏这美丽的风光。

来吧,朋友,这里的每一天的都风和日丽,每一缕风都甜美馨香。

因为,有爱,爱,可以带你去任何一个地方。

第三篇:走进龙应台 教案

走进龙应台(4课时)

南侨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要点:

1. 作家生平简介

2. 主要作品集及相关评析 3. 精彩片段赏析

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家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个人履历

龙应台生于内战,后撤至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家庭。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1995年,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

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之后客居香港,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二.主要作品集及相关评析

1.《野火集》

龙应台对社会的批判不遗余力,也不留情面,好比有骨头噎在喉咙里,非一吐为快不可。她的文章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龙应台在《传递这把火》(台湾版《野火集》序)中表示:“这只是一个社会批评,一个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会批评。”不戴面具,或许丑陋得让你不敢正眼相对;不裹糖衣,可能苦涩得让你无法下咽。或许她的犀利刺痛了我们民族的自尊,揭露无数伤疤,可“野火”的精神就是要烧掉腐朽和丑陋,去除不义和不公,打破权威和教条,以此清出一片干净的地方来。

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龙应台批判中国人的懦弱自私:“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睛假寐。”似乎中国人讲究气度和忍耐,但龙应台却要反过来提倡“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的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而且生气了还要“很大声地说”。龙应台生气了,她的生气是因为中国人的不生气。20年前龙应台在台湾看到的现象,出现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中国人依旧学不会“生气”。

龙应台把“肮脏、丑陋、道德败坏的台湾”比喻成“生了梅毒的母亲”,这是因为她爱之愈深,痛之愈深。她看到的台湾,是令人心痛的台湾:“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辗过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道德败坏和麻木的心灵,是“母亲”长“梅毒”的原因所在。中国经济改革之后,经济突飞猛进,在世界“和平崛起”,但我们的道德开始出现问题,强调自我带来了功利主义和精神的麻木。

《幼稚园大学》痛贬的是喂哺式和育婴式的教育:“我们对大学教育的期许是什么?教出一个言听计从、中规中矩、不穿拖鞋短裤的学生,和教出一个自己会看情况、作决定、下判断的学生——究竟哪一个比较重要?为了塑造出‘听话’、‘规矩’的青年,而牺牲了他自主自决、自治自律的能力——这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吗?”这不也是在讲现在中国大陆的教育吗?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也是在生活上“抱着走”,在课业上“赶着走”,在思想训练上“骑着走”。这是稚园教育模式的延续。

龙应台在大陆版《野火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的序《面对》里说到:“许多其他社会要花四百年去消化的大变,台湾人民短短四十年里急速经验,从独裁到民主,从贫穷到富裕,还有因为太过急速而照顾不及的人生品质的鄙劣„„”台湾之前面对的问题,现在成为中国大陆的问题,尤其是民主和自由的问题。龙应台反对权威,批判现状,旨在宣传民主与自由的思想:“我们不能没有党外刊物,因为它是一个制衡的声音„„这个声音通常由关心社会的知识分子所发,可是在今天的台湾,这个声音,不是没有,但微弱喑哑。知识分子或者受制于强权而不敢作声,或者屈服于做官的私欲而婉转歌唱,或者受挫于尝试的失败而灰心隐退„„” 如果把龙应台在《野火现象》中提出“在野之声”这段文字单独拿出来,并以“中国”替换“台湾”二字,或许中国大陆不少人会误以为是哪个“愤青”的“激扬文字”,而且情不自禁为其拍手叫好。“八九”**以后,提倡“民主”和“自由”的声音似乎被镇压下来,但人民对真理的追求是暴力所镇压不了的。二十年的台湾,言论自由已经相当开放,这一点可以从现在台湾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全民大闷锅》看出。《全民大闷锅》是以嘉宾模仿政坛人物,并依政治问题分派舌战的节目,比如模仿台湾总统陈水扁、台湾立法委员李敖、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等。这样的节目,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大陆,因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二十年?或许更长。

2.《目送》

《目送》由70多篇散文组成,牵系三代人:往上看的是逝去的父、老着的母,审视的是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往下看的是青春的儿子,回忆自己的年少。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角色中的龙应台,身处人生这个阶段,四处苍茫,唯有拿起画笔,蘸满情感,勾勒出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

《目送》一文——据说早已红遍东南亚的网络,写为人母的龙应台目送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去异地求学;她记起当年,父亲目送着离家求学的自己;她想起几年前,目送着棺木中的父亲——是她第一次目送至亲的死。人生五十多才面对生死离别,到底有点迟了。作为台湾的外省人,龙应台在台湾只有父母、兄弟。她从未目睹过亲人离世,直到父亲逝世。在那之前,她极爱站在高处,审视批判这个社会。她最后一次目送完父亲,目送长大远行的儿子,有太多的无奈和失落,却必须放手。于是她开始学着咀嚼生活,包括生离死别,懂得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雨儿》、《胭脂》中,她年迈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女儿的“老小孩”。她牵着惶恐不安的母亲的手,走在川流不息的香港车站,带她回家。她提前24小时和母亲道别,给皱纹密布的母亲涂粉红的指甲油和润润的口红。她哄着她,就像当年母亲哄着儿时的她一样,耐心、细致。父亲走了,母亲老了,孩子远行了,她不再沉醉于《野火集》式的文章,转身写《孩子你慢慢来》,又出版《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写三代人的情。

《目送》没有“龙式龙卷风”的社会议题,不关万千世界,无关国家大事,只谈亲朋。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3.《亲爱的安德烈》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龙应台的儿子,1985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是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中间横着东西两方文化。

这其实是本母子书信集,深有感悟。它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万千,从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到微不足道的生活规范细节,诠释着亲情又透着浓烈的教育味道,只是在文章中母子俩都是站在一种欧洲人的视角看待一切,当然龙应台会台式一些。不过她一直强调自己是世界公民,这个观点和她之前的《野火集》是一样的,但她的文章奔流江海,却收放自如,破开中西方文化隔阂、大到打通历史综观,小到身边的花花草草、一次无意的争吵、一个会心的眼神。站在教育的角度母子二人化解代沟在思维不同的语境交锋下,是可以借鉴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

曾有人说“性、药、摇滚乐”这是时代置于安德烈为“代表”的80后一代人身上的标签,也是他们这代人共同参与创造时代的流行标签。听到儿子的真情坦白抑或玩世戏谑后,再宽容温和的龙应台也不由自主焦急不安:请你告诉我,你信中所说“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尽速回信。儿子的回答是,妈妈,不要只跟我谈知识分子的大道理,生活中还有很多人的乐趣。

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也会接触 “烟、药、暴力”,这也许是90后的习以为常的东西。但是确实不能像安德烈说的去讲究大道理,但这些所谓90后的乐趣却不能成为习惯。龙应台的一句话让我们得到了最终的解决: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母亲对儿子的提问:问题一: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谁?为何尊敬他?

问题二:你自认为是一个“自由派”、“保守派”,还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公民?问题三:你是否经验过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时候?问题四:你将来想做什么? 问题五:你最同情什么?(弱者,社会公平)问题六:你最近一次真正伤心的哭,是什么时候?(母亲去探索儿子内心的一次感情释放)儿子的反问:反问一: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我是说,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渐渐接近六十岁──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反问二: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1)你的读者;2)你的国人;3)我。反问三:人生里最让你懊恼、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决定,你但愿能重头来起?反问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反问五: 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实很想淘气胡闹一通。反问六:这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反问七: 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反问八:你恐惧什么?

以上的种种以及全球一体化、国籍、战乱、政治、文化区域认同、艺术、文学等等。我们有多少父母能跟子女交流这些话题呢?同样我们有多少老师跟学生交流这些话题呢?或者现在的每天,如果你的学生试图跟你交流这些问题,你能说得出些什么?了解这些问题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吗?你打算怎么跟学生讲解?你确认你表达出来的学生明白多少?

龙应台这代人,生于忧患,经历了信仰的坍塌,目睹了共产主义的遥远、理想的幻灭、信仰的丧失,她为儿子“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尽管人如帕斯卡尔所说是一根脆弱的芦苇,轻易被风压伤,但“思想”使得一部分人“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积累能量”,于是见证了日后“权力的更迭和黑白是非的颠倒”、“帝国的瓦解”、“围墙的崩塌”,这是他们一代人的荣幸。然而这种私人的感受夹杂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是消费主义统治下的一代人所不愿接受也不屑关心的,父母辈的苦难,与我心有戚戚焉,说实话,只能在日后通过“老照片”那样的平台来追悔叙述,可惜那时年幼,只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了,父母的青春年华,已是越发云淡风清直至变为过眼云烟远去。我觉得玩物丧志的生活,比起南京大屠杀的前辈们——抗日战争时代的孩子们,或者部分前辈——东德时代的孩子们,总算是幸福无边了,没有屠杀,没有柏林墙的童年充满了单纯清澈的欢声笑语。当然,话说回来,在龙应台眼中那个对流行文化乐此不疲的小伙子,丝毫不是一个无知享受者,当然,我认为我们不能要求他能达到母亲的思想高度,难道他成长后就该是思想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知识量与见识,放在我们80后中间也是一响当当的精英。

三.精彩片段赏析 《野火集》经典片段

-----我看见成百的人到淡水河畔去欣赏落日、去钓鱼。我也看见淡水河畔的住家把整笼整笼的恶臭的垃圾往河里倒;厕所的排泄管直接通到河底。河水一涨,污秽气直逼到呼吸里来。

爱河的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为什么没有勇气对那个丢汽水瓶的少年郎大声说:“你敢丢,我就把你也丢进去?”你静静坐在那儿钓鱼(那已经布满癌细胞的鱼),想着今晚的鱼汤,假装没看见那个几百年都化解不了的汽水瓶。你为什么不丢掉鱼竿,站起来,告诉他,你很生气?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退让,你忍耐,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大破烂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团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说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品。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目送》经典片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亲爱的安德烈》经典片段 第5封信:对玫瑰花的反抗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草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的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个人专心走个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在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单。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负责和矛盾压抑。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环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头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P41-42)第7封信:有没有时间革命?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P57)第9封信:两种道德

安德烈,我相信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我的消极道德大部分发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我知道地球资源匮乏,知道20%的富有国家用掉75%的全球能源,所以我不浪费。我说,我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的、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来管辖。我写文章,希望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我演讲,鼓励年轻人把追求公平正义作为改造社会的首要任务。我在自己的生活里拒绝奢华,崇尚简单,以便于“对得起”那千千万万被压迫处于贫穷的人,但是我不会加入什么扶贫机构,或者为此而去竞选市长或总统,因为,我的“道德承受”也有一定的限度。我也懦弱,很自私。我在生活的层面进行消极的道德——不浪费、不奢侈,但是有些事情,我选择积极。譬如对于一个说谎的政府的批判,对于一个愚蠢的决策的抗议,对于权利诱惑的不妥协,对于群众压力的不退让,对于一个专制暴政的长期抵抗„„都是道德的积极行使。是不是真有效,当然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在民主体制里,这种决定人们时时在做,只是你没用这个角度去看它。(P65-69)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 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我们能不能说,没有逗留空间,就没有逗留文化;没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没有文化。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着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安德烈,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但是,香港人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勤奋”和“搏杀”精神上。“搏杀”精神就是分秒必争,效率至上,赚钱第一。安德烈,这是香港的现实。这样坚硬的土壤,要如何长出经济效率以外的东西呢?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社会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被人逼,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P208-209)

第四篇:山间石板道散文(模版)

大过年回老家,刚洗的车沾满了泥泞,却掩不住父母那一脸的喜气。到处张着大红灯笼,新贴着对联,这寂静的小山村似乎闹腾了起来。

一到家,才刚见过姥姥姥爷,小孩们便被大人推着去拉下山的二叔吃年夜饭。最小的堂弟刚在路上一直和我打闹,现在可黏得慌,我便也跟着去了。

早听说这二叔是个孤家寡人,自三年前一老人在山里不慎迷路最后冻死在山里,他便一个人住在山脚下,天黑前还上山巡一圈,总要确定每个角落都搜罗到了才下山,故也每每错过了饭点。

放弃与山水亲近的珍贵时间来叫这样一个怪人吃饭,于心肯定是不甚高兴的,况且我与这二叔也不熟识,心里别提有多郁闷了。

到山脚了,眼见着一小茅屋靠在几棵大树旁,走进一看,门微敞着,里边没人。再一幌神便被一旁的石板道给吸引了过去。

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呐!

青色的石板一层层以阶梯状的形式直通向高处,被树密密麻麻地遮着,绿意将石板的那头拢住,我竟一时望不到边;石板个个厚实,踩上去还能透过鞋底传来丝丝凉意,可这石阶却不高,像是经过了严密的测量,即便抱着肥嘟嘟的堂弟上去走两步也不觉得很累;石板有光滑的有粗糙的,但都无一例外的被人仔细地打磨成沟壑状,像是三山夹两盆的样子,估计是怕人滑倒,用心做成的。

我不禁对这石板道好奇起来:这么显眼的石板道,曾在这个小山村居住了不少日子的我怎么会没有寻到过它的踪迹?

我和弟弟妹妹们在石板道上嬉闹,跳楼梯,等天将近要暗时,才抬眼见着二叔光着赤膊挑着沉沉的扁担从石板道的那一端向我们走来。即便是南方,冬春这个季节也是微冷的,可二叔浑身是汗,热气直直地从他那结实的肌肉上冒出来,再移神看他的扁担,里边不是草药竹子,而是几块大大的棱角分明的青石板。

我突然间说不出话来,心中那点不耐早已消散,缓缓升起的是一种不知名的敬佩。

二叔朝我们笑笑,打了个招呼便径直走向茅房前的一小块空地,将扁担给放了下来。

随着他的步子,我才注意到那整齐堆放在茅屋旁的石块,一块块的很有层次感。有的经过了打磨,类似石板道上的石板,看上去像是还没完工的样子;有的还只是刚刚弄下来没多久,上边的青苔都还没有干,泥土也保持着新鲜的样子,就像扁担里的石头一样。

石板一块接一块地垒起来,像一座小山,我不禁惊叹,这得要多久才能集成这么大的工程?二叔一日复一日地围着石头做着同一件事:挑石头,挖石头,打磨石头,用石头铺路……枯燥如此,二叔却这样坚持着做了这么多年啊!

如今这石板道已然小有规模,上百米的山峰,密密麻麻的树林根本藏不住这样亮丽的彩带。我不禁泪湿眼眶,胸中热血涌动。

二叔被小孩们簇拥着走向我们来时的地方,讲着山中的趣事,我走在最后面,再回首望了望那石板道,那望不到边的坚持让我不经意间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第五篇:山间古道现代诗歌

作别古村的荒凉

迈上古道的沧桑

曾经的炊烟袅袅

如今又漂向何方

连着山溪的流水

流着落花的芬芳

被踏了千万遍的光滑的旧青石板

送我入山林的怀抱

越过溪水轻轻水声淙淙

自然同蝉声在低声呼唤

落叶坠入我心悄无声息

前人铺就的青石路

如今已有些松动

低洼处已浸入了水中

唯留一点突出的石面

小心踏过光滑的青苔

略微的触目惊心

没有人再来打理

也没有几个人再走

古道已成为了记忆的沧桑

只是山林依旧青葱如往昔

没有人理会曾经的兴盛

我漫不经心地走着

如同我漫不经心地来

看着杂草艰难地生长

在岩石的缝隙下求生存

却还是如此的顽强

路是曾经让人走的路

人却不是当年走过的人

青石无声

草木存情

我漫不经心的走着

如同我漫不经心地来

同样的是路不同的是人

只是往昔不再

渐被人遗忘于山野

行路难行路难

今安在不在,不知走向何方

在,在那凹陷的青石古道下

下载龙应台《山间小路》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龙应台《山间小路》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小路教案(最终定稿)

    《小班小路教案11篇》这是优秀的小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小班小路教案第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

    小路的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能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通过创编动作,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一、......

    《乡间小路》教案

    《乡间的小路》音乐教案 一、教学理念: 本教案设计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审美为核心,教师以情感为切入口,教学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以兴趣为动力,打破以钢琴为主要伴奏器乐的......

    山间雪景散文(精选5篇)

    不同的雪景,有不同的拍摄技巧。依据雪的形态,雪景可分为飘雪、积雪和风雪景观。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山间雪景散文,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山间雪景散文一雪,慢慢下了起来。大......

    冬天的小路教案

    《冬天的小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冬天的小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冬天小路上的团结合作、助人为乐的故事。故事的教育意义十分深刻,每个孩子读了之后都会受到......

    故乡小路 音乐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收集和思乡有关的诗歌或佳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诗歌交流 (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静夜思》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游子吟》 (表达......

    《故乡的小路》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故乡的小路》教案 南乐县第二实验小学张自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上课时纪律比较好,都很认真,总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接受能力不错,各班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

    《弯弯的小路》教案

    《弯弯的小路》教案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时】 第一时 【教材分析】 本属于“造型表现”,重在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2透视一般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绘画中的形体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