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2.3平面镜成像》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二)
人教版《2.3平面镜成像》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二)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像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明确探究主题方面,采用学生在观察平面镜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形式。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二学生实际,降低探究的难度,设置探究阶梯,把探究主题分解为三个小课题:①怎么样确定像的位置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③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悬念 引入课题: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本节课设置以下情境引入:
演示: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哦!10元钱!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10元钱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奥
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投影课题:§2.3?平面镜成像
2、仔细观察 激发问题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提问: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学生开始观察半分钟。
提问:(随意点一位学生)现在从这位同学开始,依次轮流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后面同学注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学生开始依次回答。回答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启发:通过观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
梳理问题:教师把简单的可以马上解答的问题解答完毕,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
过渡: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么会左右相反,为什么会物近像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投影: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如何去观察物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梳理归纳问题,如何确定探究主题,并且由于以上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教学策略也具
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这部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过程。
3、各抒己见 提出猜想
过渡:研究之前,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
投影:猜想:像大小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
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想像在镜子内表面,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不要干涉他们的猜想,让他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想的依据,避免胡乱瞎想。
4、设计讨论 探究规律
启发:请大家拿出平面镜,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不能直接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因此,我们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镜背后作摸索状),像到底在平面镜后面什么位置呢?
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一下,和刚才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见后面物体,镜子成像清楚,看不见后面物体。
追问:假如要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较清楚,有什么办法? 我们今天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实验。
探究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设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 学生先讨论1分钟,然后动手尝试。
交流:随意请一组的两个同学上来演示定位像的方法。大家说他做的好不好?给点鼓励行不行?
强调:象这种用真实的物体来替代无形物体的方法叫替代法,等会我们还会用到。这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等自主活动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并且了解了替代法这种基本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为以下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过渡:像的位置找到了,接下来研究像的特点就不难了,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探究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 过渡:实验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实验的方案。讨论:①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
②用到什么仪器?
③就在课桌上直接测量距离准确吗?怎样测量比较准确?
④仅测量一组数据可靠吗?
⑤你能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⑥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
交流小结:请一组代表把数据表格带上来,并说说实验步骤。(2分钟)学生动手。
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假如学生说不出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启发一下:把物像两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基于学生实际的探究基础和水平,这一个探究主题采用了教师设置一系列的有一定梯度的且
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引导探究的顺利完成,属于半开放形式的探究。至于一些其他的发现,例如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等,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探究3: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子的远近有关吗?
过渡:这里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高度。
讨论:像的高度能直接测量到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间接反映出像的大小呢?(替代法)你准备如何来做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
启发:在不同位置像都和后面的物体重合,说明像的大小和后面的物体大小相等。当然和前面的蜡烛大小也相等。
交流评估: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把镜子倾斜放置,发现像和物体大小依然相等,说明像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无关等等。)
学生的一些与看似探究主题以外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一定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归纳成像特点并且板书:“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为: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以上探究中,把教材上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解为三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课题来进行,针对刚刚接触物理不久,还比较缺乏探究经验和方法的初二学生来说,是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准和学习心理特征的,实际的探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假如采用完全放开的探究形式,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热闹,实质根本没有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学习困难学生就更加缺乏帮助和锻炼,长期下去,必然挫伤他学习积极性。
由于成像特点中虚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学生缺乏直观了解和对比,师生处理起来
都很困难,可以在此节课上简要提一下虚象的说法,至于它的特点和形成的原理等等可以在以后接触到实像时通过对比再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5、联系实际 反馈应用 :
1.一个小丑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像,他看到的应该是下图中那一张图?()
2.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3.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4.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疑问:既然像的大小和物体始终相等,为什么看上去物远像小?
5、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揭开“魔箱”的奥秘?(提示:“魔箱”中有一块平面镜)过渡:请大家想想,除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以外,日常生活中平面镜还有什么应用呢?
平面镜会带来不利的方面吗?
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并且投影潜望镜、牙医的镜子、光污染等图片。
说明: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利用事物有益之处为人们服务,并且尽量减少它对人类带来的弊端。
5、交流小结 回顾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6、拓展与延伸:除了平面镜外,大家有没有见过表面弯曲的镜子呢?
投影哈哈镜的图片:凸面镜和凹面镜能否成像呢?假如能成像,成的像又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课后能后自己去探究一下呢?(建议:如果找不到凸面镜和凹面镜,大家可以用喝汤的不锈钢调羹的正面和反面来代替)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基本方法,同时常识性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同时可以在课后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利用生活中器具替代物理仪器做实验能力。
第二篇:教学案平面镜成像
教学案例《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所属课程:教科版 所属专业:物理 授课时数:1课时 设计人:周淑华
工作单位:迁安市杨店子镇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平面镜成像指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因、虚像等,其核心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已经学过光的反射,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本节课需要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第一次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还与后面的几节内容有关系,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成因。(3)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解析: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就是指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开始,经历“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其中教师做好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全过程,最后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出一个平面镜成像的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可以用光屏承接;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的对称性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虚像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虚像的概念不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然后再通过折纸感悟成虚像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
在本节课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除准备使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一些实验仪器外,还要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使用多媒体课件)欣赏迁安黄台山公园,黄台山公园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区西部,总占地面积34.2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公园设计有机结合平衡理论、生态学、几何学及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昔日的垃圾荒滩蝶变为中国水利部评定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形成以人工湖水体柔质景观和山体陆地硬质景观两大部分为主的“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和谐景观,是目前中国中等城市设施齐全、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我把欣赏桂林山水改为欣赏黄台山公园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为建设好家乡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老师:提出问题引入活动:同学们欣赏了黄台美景,湖水中倒映的高楼大厦、绿地青草简直让人流连忘返。水中的倒影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探究这个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师:其实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
我们知道,平面镜会成像,平面镜成什么样的像大家想知道么?
1、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并猜想:
(1)物和像的大小关系(相等、放大、缩小)(2)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虚像)(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相等、不相等)(4)生活中都哪些属于平面镜等。
[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无法先知,此时老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提问,敢于提问,以培养他们将来会提问。同时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紧张的情绪] 教师: 刚才大家提了好多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来共同探究 一下(体现老师引导)教师:我们每天照的镜子是平面镜么? 学生:是。
老师:我们探究时能用这个么?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镜子后面涂了一层东西,手又伸不过去,又看不到后边,怎么考虑像的虚实以及像的位置?
老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怎么解决?
顿时,气氛有点紧张,陷入了僵局。这是老师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玻璃板和小镜子不同之处,然后把蜡烛放到玻璃板前观察能否看到像。
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试一试,恍然大悟,顿时明白了,可以利用玻璃板的透光性确定好像旳位置,所以可以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学生:怎样看出是实像还是虚像? 教师:谁能帮他一把
学生:可以把蜡烛点燃,观察他在镜中的像,然后用手摸一摸如果烧手,就是实像,否则就是虚像。
学生:用水浇如果不灭就是实像,灭了就是虚像。
学生:还可以用光屏,看看能否接收到,光屏上有就是实像,没有就是虚像。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大家还有问题么?
学生:像的大小可以观察,像和物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怎么测?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然后把另一根等长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与蜡烛的像重合,再用刻度尺测出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学生:这个方法费事又费时我们可以先在纸上画出刻度,然后把玻璃板放中间,把蜡烛放在刻度上,然后找像物到玻璃板间的距离。
老师:你的方法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积极思考问题。(适时表扬增加学习的动力)
老师介绍桌子上的器材(有导向的介绍:备用器材)要求用桌子上的器材探究。
学生分组做实验寻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设计并进行试验:
器材: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支架、白纸、刻度尺、铅笔、光屏、火柴、烧杯、水。
一、用刻度尺把白纸在中间打上直线,然后等分。
二、用支架将玻璃板固定,使其竖直立于白纸中间,在玻璃板前放一支蜡烛,并用火柴将其点燃,透过玻璃板观察后面的像。
三、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或是把手放在后面的火上烤,感觉是否热,或是用水浇
三、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四、确定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观察像与蜡烛的位置关系。
五、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评估:
一、实验器材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因为玻璃板透光,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二、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有什么作用?
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白纸可以记录像、物和玻璃板的位置,从而研究像和物之间的关系。
三、光屏上看不到像,这说明什么问题?
光屏上如果有像,说明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光屏上看不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四、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什么?
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五、在此实验中采用了什么物理研究方法?
等效替代法。
老师:问题1:平面镜成像和物位置关系
以平面镜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引出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师生活动:教师演示:(1)连线与镜面垂直;
(2)量取长度时要准确,用刻度尺量取;(3)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需用虚线画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从物点发出的任意两条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像点进一步解释虚像 这时老师用准备好的折纸演示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面镜成的是虚像。问题2:为什么平面镜会成像? 设计意图:引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问题3: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一、改变光路;
二、成像,如:舞蹈房的大镜子。目标检测:略 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1)连线与镜面垂直;
(2)量取长度时要准确,用刻度尺量取;
(3)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需用虚线画出.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可以用光屏承接,是虚像。
4、平面镜可(1)、改变光路;(2)、成像。
拓展探究:能否用跳棋子代替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如果可以,请课下自己做一下,看看他与用蜡烛做实验有什么不同?请你记下来下节课继续交流。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新一轮课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知识点就行,进行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而是要塑造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需要的新型人才。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如何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备好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更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外,还要采用新技术,把多媒体利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我们才能如虎添翼把新课程的精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处。我们所急需解读的是新课改的魂,而不是摆在表面的形。
第三篇: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成安二中 姜 波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领悟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初步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1.2过程与方法
4.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经历小魔术和小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通过对平面镜成虚像原理的分析,初步掌握利用光路图分析光学问题的方法。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探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以及虚像的特点。2.2 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镜成像时“物远像不小”,探究实验中确定像的位置。
6.1 情境创设
【师演示】魔术“浇不灭的蜡烛”(镀膜玻璃板替代普通玻璃)
【师问】为什么水中的蜡烛浇不灭呢? 【生答】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烧杯中的蜡烛而是镜前的蜡烛在镜中所成的像。【师问】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 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目的】实验现象很奇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新知介绍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活动一】 A.一个学生贴在镜子上 B.两个同学拉手贴在镜子上
【作出猜想】
l 猜想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在平面镜两侧。
l 猜想2:物体离镜越远,像越小吗?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实验设计 1)【师问】
问题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问题2:应该选择什么器材进行探究?问题3: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生答】
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避免二次成像的干扰。用另一根未点燃的蜡烛来替代点燃的蜡烛像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分析论证】
结论1:像与物大小相等。(体会近大远小的错觉)结论2: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结论3: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平分。
【师归纳】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师问】平面镜成的像跟小孔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思考】将一张白纸放在烧杯的位置,能承接到平面镜中所成的蜡烛的像吗? 【师演示】平面镜所成的像用白纸承接不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小孔所成的像是实像。
3、平面镜成虚像 1)
【师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图中,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 '处发出的。S '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2)【师讲解】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 ',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 来自S ',所以把S '叫做虚像
课堂练习
1.小丽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当她靠近平面镜时,则镜中她的像的大小会(B)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确定
2.(2014年广元中考题)把一个高0.8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向平面镜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A.高度为0.8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B.高度变大,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C.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D.高度变大,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课堂小结
一、像与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二、平面镜成虚像
三、平面镜的应用
板书设计
一、像与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成虚像
C)
第四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虚像,简述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举例说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探究。(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初步观察,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以及分析、讨论来逐步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具学具准备
平面镜、玻璃、蜡烛、火柴、刻度尺、白纸、潜望镜。素材储备
《猴子捞月》的动画片、阿基米德魔镜的故事。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一)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什么现象?看电影时我们坐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为什么? 2.课前热身
小学里我们学过“猴子捞月一场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
平面镜是反射面为光滑平面的镜子,利用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线的方向。
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四边连动 互动1 观察平面镜有什么特征。
明确:平面镜的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玻璃、平静的水面都是平面镜。互动2 练舞房的墙壁上总又一面很大的平面镜,有什么用? 明确:平面镜可以利用光的反射成像,练舞者可以从镜中观察自己的动作纠正错误。互动3 研究平面镜成像像、物之间的规律。
明确:通过照镜子,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从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猜想是否正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由学生从实验观察中归纳出来,最后老师点评,让学生体会成就感。互动4 什么是虚像?
明确:通过上面实验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屏接不到,是因为虚像是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猴子捞月一场空”就是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互动5 汽车观后镜是凸透镜,为什么?
明确:通过实验会发现凸面镜使平行光发散,利用它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所以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互动6 在11届亚运会上,我国藏族姑娘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是怎样取得亚运火种的?阿基米德的魔镜是什么?
明确:通过实验会发现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第11届亚运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将太阳光会聚取得的。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人们还可以利用凹面镜得到平行光。阿基米德的魔镜就是由许多小平面镜组成的一个凹面镜。4.达标反馈
(1)某人远离竖直悬挂的穿衣镜,他在镜中的像将(D)A.变小 D.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不变
(2)根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完成下列填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的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3)下面不是利用凹面镜的是(A)A.汽车观后镜 B.太阳灶 C.手电筒 D.探照灯(4)画出图2—3—1物体AB在镜中的像。
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①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②了解凸面镜、凹面镜的应用。(2)方法归纳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方法。(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在大城市的“丁”字形路口,常见立着一面大凸面镜这一设施,试分析这一设施的用意何在? 2.实践探索(1)实践活动
制作小型潜望镜或万花筒。(2)巩固练习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蜡烛与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②如图2—3—2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光路图,S′是S的像,我们能看到S′是因为(D)
A.S′也是一个发光点 B。S′发出的光线射人眼睛
C.S发出的光线射人眼睛,于是在乎面镜中看到S′
D.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进入眼睛,逆着反射光线方向看到虚像S′
③我们在河边看到树木和建筑物的“倒影”和立竿见影的“影”,前者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后者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
④一个人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他(4)m,若他沿着平行于镜面的方向以1 m/s的速度运动了3 s,则运动中,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0),运动结束时像与人相距(4)m。(4;0;4)⑤用笔尖垂直地接触平面镜,笔尖的像距笔头10 mm,则镜子玻璃的厚度是(C)A.10 mm B.2.5 mm C.5 mm D.20 mm ⑥小明想拍一张手拿照相机的拍照的姿势,请你帮他想个好主意。(略)⑦图2—3—3中,P′是点光源P在平面镜所成的像,试作出平面镜。
⑧在图2—3—4中画出字母F在平面镜中的像。
(三)板书设计 2.3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 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像与物体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三、虚像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第五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1.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老师在实验室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我们来看一下视频吧!
(播放视频:不灭的蜡烛,待播放到水已经漫过烛焰,但烛焰还在燃烧时,按下暂停)
教师:看到了什么?
学生:蜡烛在水中燃烧
教师:想知其奥秘吗? 学生:想!
教师:请继续观看!
(视频镜头拉远,现出平面镜)学生:(露出揭开谜底的喜悦)教师:哦,原来这是什么造成的呀?
学生:镜子(有的会说玻璃,也有的同学通过预习会说是平面镜)教师:镜子在物理上我们称为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和学习习近平面镜!(板书:平面镜)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随时在黑板最右侧写下学生的猜想)教师:我们平常那些地方会用到平面镜呢?(学生讨论1分钟,会有学生说到照镜子)
教师:在照镜子过程中,镜前的物体统称为物,镜中所成的称为像,根据经验,你觉得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同学可能回答出一些,如近大远小,物像一样大)(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像和物到达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没学生回答这条,就做如下提示:竖根指头在平面镜前,变化距离,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手指远像就远,手指近像就近,教师问,那到底是手指离镜面近,还是像离镜面近呢?学生回答:一样。教师:得出猜想。)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像是“近大远小”;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若猜想很多可做如下处理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同学们看看这些猜想有没有一眼就能判断出是错误的呢?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可能会排除一些猜想)2.设计实验
教师:这些猜想几乎都离不开物和像,物位置已确定,那么像在哪呢?(教师拿出一块平面镜,假装在平面镜后面找某物的像)
学生:在镜子后面呢!
教师:(镜子背面斜对着学生,镜面对着教师自己)我的像在哪呢?(用手指着镜子后面不同地方)这里,还是这里?
学生:(可能还会说就在镜子里啊)
教师:但是具体的位置确定不下来啊,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有预习的学生可能会说用玻璃板,若有就追问怎么做,假如没有就如下进行)
教师:(教师拿起玻璃板对着自己,一只手指着平面镜后面)你们用桌上的透明玻璃板试试呢,看看能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学生拿起桌上的半透明玻璃板尝试观察)教师 :那么现在确定像的位置了吗? 学生回答方案
教师:终于可以确定了像的位置,那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注: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若学生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案,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桌上有2个一样大小的电池,你们有想到怎么利用它们吗?”,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后给出方案)
教师:下面时间就交给你们了,去验证你们的猜想吧!请注意,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重做2遍,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另外,为了更好的收集证据,便于后续的分析与论证,同学们在实验中一定要留下痕迹 ;例如将白纸垫在下面,标出像和物以及平面镜的位置。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如需要,教师在适当做以下提醒:
教师:你们可以再把物和像对应点用笔连接,观察一下和平面镜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尝试连接后观察)学生:垂直
结论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我们若把结论一二三结合起来,你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吗? 学生: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学生若说不出,可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提醒)
教师:实验中我们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电池的像,你们拿张白纸放在镜后像的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看白纸上能否呈现出像呢?
学生实验后得到结论: 不能
教师:那么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告诉我在物理上我们称之为什么像呢?
学生阅读后回答:虚像
教师:那下面我们来通过小练习总结下你们的战果,我起头,你们齐读!(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实/虚)像;(5)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不对称)的。5.实验反馈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归纳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们又是如何让解决的呢?若困难还没解决正好说出来让大家帮忙解决!
学生思考后回答
注:若没有学生回答,可做以下引导,1、平面镜要垂直于桌面的问题;
2、像不清楚的问题;
3、对应点问题
6.平面镜其它应用 1)用ppt展示古人诗句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描述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李白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辛弃疾
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清,查慎行
2)图片展示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矫正姿势;花店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牙医利用平面镜看清牙的背面;潜望镜等应用。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虚像;(5)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是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究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要避免放得过松,导致探究活动进行不完,同时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探究过程也不必让学生严格遵守探究的步骤,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