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人物形象
2.在诵读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背诵与默写
1、自由朗读并背诵《登岳阳楼》
2、默写《登岳阳楼》,请一名同学演牌
3、教师点评默写情况
4、齐读《登岳阳楼》
二、初读课文,体验形象美
1、教师描绘《登岳阳楼》诗句展示的画面,学生体会诗中杜甫的形象
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岳阳楼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侧,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天长地久,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面浮荡着。回头想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予漂泊沦落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木舟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一想到这,靠在窗边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2、学生归纳《登岳阳楼》中杜甫的形象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无”“老”“病”“孤” 展示了杜甫晚年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抒发了浓重的身世之感。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的杜甫仍关心北方的战事,时刻惦记国家的安危,展示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
3、教师点拨:杜甫之所以伟大,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骨子里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他能够始终把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仍然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杜甫的诗歌只是一味的感叹身世不济,命途多舛,那杜甫也就只是一个二流三流的诗人,无怪乎闻一多先生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4、再次诵读《登岳阳楼》
5、自读《旅夜书怀》,分析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6、教师用对联总结杜甫的形象: 片布褴褛,独向斜阳叹白头 一支秃笔,直指河山忧国难
三、研读鉴赏,品味意境美
借助意象通过想象来体会意境是我们解读诗时获取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杜甫的这两首诗歌来体会杜诗特有的意境。
1、品味《登岳阳楼》中的“今”与“昔”(1)学生分析
“今”与“昔”写出了作者见到岳阳楼后的激动与喜悦。
(2)老师点拨:如果是激动,是喜悦,那么诗歌最后写到“凭轩涕泗流”就应该是激动的眼泪,是喜悦的眼泪,是幸福的眼泪,显然这个分析不够准确。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杜甫个人的生平来看,过去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有满腔的报国热忱,而今天年老多病,四处漂泊,孤苦伶仃;从国家的形势来看,安史之乱之前,国家物阜民丰,繁盛之极,安史之乱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今”“昔”对比,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凭轩涕泗流”中的眼泪是悲伤的眼泪,是辛酸的眼泪,是无奈的眼泪,正如艾青的诗歌《我爱着土地》中写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这首诗一开始就我们营造了一个沉郁的意境。
2、赏析“日夜”与“日月”
(1)明确《登岳阳楼》中的千古名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默写中常常把“日夜” 写成“日月”,能否将“日夜”换成“日月”?
教师点拨:是“日夜”好还是“日月”好取决于哪个更符合诗歌的意境。“乾坤日夜浮”的意思是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面浮荡着,显得视野开阔,意境宏大。如果换成“日月”,意思就变成了日月星辰在湖面浮荡着,就少了“日日夜夜”的意思,意境就差远了。
3、赏析《旅夜书怀》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细”和“危”(1)“细”说明草长得瘦弱,与晚年杜甫的形象和生存境况吻合。
(2)“危”即高的意思,桅杆细且长,在夜晚的江面上显得越发孤独,与孤独的杜甫形象吻合。
4、总结杜诗意境 洞庭天下壮,旅夜星远旷。老病亦多悲,沉郁自感伤。
教师点拨:杜甫的悲与一般诗人的悲不一样,如《长恨歌》中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春江花月夜》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歌中的悲是悲伤,让我们感到同情和怜悯,而杜甫的悲是悲壮,读他的诗我们没有眼泪,反而让我们感到崇高和景仰。
5、诵读《旅夜书怀》,体会诗歌意境
为了方便读出节奏和韵律,已经将诗歌改造成散文: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拓展训练,收获创造美
1、展示题目:2012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为纪念圣贤,弘扬传统,我校文心文学社准备组织一场杜甫诗歌作品诵读比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学生练习
3、师生交流
4、教师展示
有年一千三百岁 无尽万世怀杜翁
五、课堂总结 咏杜少陵
洞庭湖上倚孤舟,飘飘沙鸥寄悲愁。沉郁顿挫伤时世,诗中圣人万古流。【课后思考】
一、正思亮点
1、随着2012高考的落幕,新课改实行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虽有很多变化,但不变的是依然坚持紧扣教材,而且这种意识越来越强化,与课文直接有关的题目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更加强化教材教学,强化教材知识的讲解与落实,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花了10分钟来背诵和默写《登岳阳楼》,看似课堂气氛沉闷,但还是务实有效的。
2、“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在给学生解读作品时最好也能融入个性化的思考,这样可以丰富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我在品味诗歌意境时,没有讲授“坼”“浮”“垂”“涌”等传统重点,而是选取了“今昔”“月夜”“危樯”几个意象。
二、反思改进点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在教授这篇课文时虽然设计了一定的诵读环节,但总觉得诵读指导还不够细致到位,诵读方式还比较单一,学生诵读时间还不够充足,还没有达到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效果。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改进。
第二篇: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设计说明】
“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学生背诗)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再去品读一首杜甫的诗——《旅夜书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三.细品精读
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㈡、学生讲解:
(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1.通过“旅”字知背景
(学生介绍背景)
“旅”是旅居、寄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2.通过“夜”字品意境
(1)作者在这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两组:①细草、微风、危樯、舟/②星、平野、月、江流。
(2)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孤寂)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注意:在分析此句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垂”和“涌”的推敲,帮助他们归纳出此景的特点——雄浑阔大)
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 “涌”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澎湃的江水涌动,借此突出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
过渡:(刚才有同学在分析景物特点时,也分析出了作者的情感。这个思路非常好。因为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都是为了抒情。)3.通过“书怀”悟情感
⑴作者面对此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抒情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⑵试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明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感叹身世的孤苦。具体分析如下:
①“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解释前两句)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从“岂”和“应”可读出)②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③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讨论:对于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有人认为,诗人感到的是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也有人认为是诗人感慨自身的渺小、前途的迷茫。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4、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有急有缓,有情有境。老师进行简单的诵读指导,可做示范:
首联:低沉 颔联:高亢 颈联:悲愤 尾联: 关键是要用你的心去品读
(先学生先齐读,老师播放音乐;再个别学生试读。)四. 课堂小结:(老师和学生一起复述)
1、知人论世
2、通过诗文题目鉴赏
3、抓主要意象
4、抓住关键的字、词、句 五.拓展延伸——比较鉴赏
问:试比较《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两首诗的异同。(提示:可从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上等方面进行比较)1.情感上:
A.相同点在于,两诗都感叹身世孤苦,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如“危樯独夜舟”、“天地一沙鸥”与“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B不同点在于,《旅夜书怀》主要有不为世所用的愤慨,而《登岳阳楼》在身世之悲中融入了忧国忧民之情,表现出沉重的悲伤。
2.写作手法上:
A.相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将一己之悲融入雄浑壮阔的大自然中来抒发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沉郁顿挫的悲壮风格。顿挫:停顿,转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思考:为什么这两首诗中作者在第二联中都写到了雄浑壮阔之景?
B.不同点:《登岳阳楼》在极阔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更加重了诗人身世的孤危感。身世之悲、国家之忧,与浩浩荡荡的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境界。(对比)
《旅夜书怀》中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江水、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凄怆之情(反衬)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最后作者用沙鸥自比,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六. 结束语:
同学们,品读完杜甫的诗歌之后,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杜甫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虽然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了种种苦难;但是,杜甫却用他那枯瘦的手蘸起了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纪录了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并且在这种艰难中执著地怀有满腔的热血。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时代都需要像杜甫这样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人。《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自学、指导、探究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学情说明】
高二(19)班为文科普通班,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熟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个性化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熟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归纳所学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读得流畅响亮、字正腔圆——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先齐读,再自由读)
三、细品细读
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㈡、学生讲解:
(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从题目入手解读作品:
①通过“旅”字知背景——知人论世 ②通过“夜”字品意境: 抓意象:细草、微风、危樯、舟等
咬文嚼字:对“垂”“涌”的推敲 ③通过“书怀”悟情感
(三)、学生再读:
读得有急有缓、有情有境——学生在把握了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自由地表达出来。(老师进行简单的诵读指导)
(学生先齐读,再配乐朗读)
四、小结
五、拓展探究——比较阅读
比较《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在情感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第三篇:《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板书 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背景简介 “旅”字看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通过“夜”字察实景)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星平野 月 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 雄浑开阔 的意境。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
2、结尾“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天地一沙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可以推测杜甫对这次被挤出幕府心又不甘,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愤激之情。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三、艺术特色
1、小结一下,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四、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2、《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诗人最后凭轩老泪横流,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雄浑宏大,情感悲凉深沉了,正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小结课堂。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第四篇:旅夜书怀 教案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题标题了解诗歌内容从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三、诵读感知 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四、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五、情读,体会情感 那现在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
1、个读
2、范读,诵读指导
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3、齐读
板书: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4、小结:杜甫诗歌的特点——沉郁顿挫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板书:——沉郁顿挫
六、当堂训练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教学预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这首诗不管从写景的角度还是所营造的意境方面都同《旅夜书怀》很相似。尾联中“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自己人在羁旅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把心中的悲凉镶嵌在字里行间了,你看这个“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这个“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而最后一小句把诗人心中的这份万古悲愁浓缩在一份无奈之中,你看“新停”不仅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也因为多病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如果说《旅夜书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来抒发愤激不平之情,那漂泊两年之后的杜甫,这份愤激这份不平这份不甘心不见了,只有那浓的可以化成墨汁一样的悲凉,像一阵一阵巨浪淹没杜甫。这首诗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情感表达的也是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七、拓展延伸
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预设: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八、课堂总结: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本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
第五篇: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 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1. 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2.颌联的意境。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
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课堂小结: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四、布置作业:
1.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2.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四、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首联 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颈联 融情于景凄凉孤寂 颌联 意境雄浑阔大
尾联 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