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2:5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

第一篇:第二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

第二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

学习指导

学习重点

1、语文课程总目标

2、三维目标与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难点

1、三维目标的融合

2、知识落实与学生体验的关系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关于总目标三个维度的阐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一、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

《语文标准》的整个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在文本中占了很大篇幅。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在我国历年公布的教学大纲中,没有“课程目标”这一项,所以大家可能对此有些陌生。如果要作比较,那么课程目标大致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相对应,这样说大家会容易理解一些。

确定语文课程目标,与理解语文课程关于语文素养的总要求直接相关。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认识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应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是明显特点,人际交往不仅普遍,而且日益显得重要,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了新的涵义。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其中综合性学习属学习方式,与上述四方面内容不在一个层面,因此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故专门列出。

在阶段目标的表述方面,只要是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的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以事先规定的行为期望为中心)来表述;某些目标的实现,难有达成度,就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之中,采取描述性的表述较好,往往呈现为展开性目标(以学习过程为中心)和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为中心)。有的目标是九年一以贯之的,可能前后重复提到;有的目标是在不同学段之间前后衔接,形成一定梯度,但又不能截然分割。我们国家那么大,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怎样面向全国的学校和学生来设定课程目标呢?这确实是设定目标的一大难题。在征求各地各类学校有关方面人士的意见时,我们发现,不同人对目标高低意见不一,有的甚至相当悬殊,还有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的习惯性思维的干扰。前瞻性与适应性确是一对矛盾,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但是课程目标的设定,为体现课程改革以发展为本(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精神,前瞻性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课程目标应立足于当代,把握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现时的教育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适度地超越现实,而不能只考虑适应现时的教育水平,尤其不能让我们的课程目标去迁就当前的考试制度和应试需要,甚至迁就落后的教育观念。当然,必须考虑目标具有一定适应性和包容性,在今后几年内经过努力是可行的,考虑实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目前的师资水平,注意目标设定的开放性和弹性,《语文标准》在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努力。

三、关于语文课程总目标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第一条是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第二条是关于对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第三条是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第四条是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第五条说的是学习语文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第六条关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能力,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第八条关于写作能力,第九条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第十条关于使用工具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个维度还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如第一条的表述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涉及过程与方法;第二条既是对各种文化的态度,也可理解为是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第三条侧重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又属情感态度要求;第四条既讲能力,又讲态度,又讲方法,等等。后面的五条虽侧重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但阅读方面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就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方面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显然属于过程方面的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又属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对这十条总目标的内容应该有辩证灵活的理解,努力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的灌输,所以特别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考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为了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如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虑信息社会特点,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条;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改变了过去大纲将“听”的能力与“说”的能力分开,且未重在双向交流的表述。为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特加上“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过去谈到思维能力,比较偏重于逻辑思维,诸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分析套路,都属逻辑思维训练。语文课程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本就具有的创造潜能的激发,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如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就发现形象思维与自然科学家成才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有鉴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一条,体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总目标”的第五条对此作了总的表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同时,让这一精神贯穿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如关于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学习,强调能识、能写、能说,不提或少提知识要求;关于阅读,强调丰富积累,发展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关于写作,也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不提或少提写作知识的要求;关于口语交际,强调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背景下,通过各种交际活动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即使涉及必要的语文知识,也都是和有关能力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表述的,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

思考练习

1、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2、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4、信息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

5、怎样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宽教学设计思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宽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拓宽语文教学思路,为激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条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宽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学设计实践拓展

一、精心设计导语,体现教学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格外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强、情节复杂、语言优美动人的文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上课伊始,学生最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导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和欲望,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将更加顺畅,课堂教学效率将得到极大提升。

在学习《朱德的扁担》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扁担:“大家知道扁担吗?你对它了解多少?说一说”……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朱德的小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有的学生好奇地问道:“我很好奇,朱德爷爷的扁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作者为什么要专门写他的扁担?文章内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还有的学生说:“在学习课文前,我很疑惑,作为一军之长,朱德爷爷完全可以派他手下的兵去干活,他为什么非要亲自带领战士下山挑粮食?粮食那么重,朱爷爷能挑得动吗?”学生在各种疑问中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设计的导语,必须体现启发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充分把握教材内容,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语,以达到感染学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创设关键问题,体现教学的针对性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有效的问题设计。教师要抓住文中关键性的内容开展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发,学习效率将大大提升。这样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是整节课的精华,是文本内容的线索,贯穿于整堂课。通过解决相关问题,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本内涵和情感基调,能够起到感染学生情绪的作用。

在学习《画杨桃》时,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喜欢画画吗?画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都画过什么?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平时,我经常画一些花花草草,还有小鸟。”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画小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与小动物友好相处。”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并设计出本文关键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画杨桃的,在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作者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学生认真地朗读课文内容。读完后,从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学生说道:“在画杨桃的过程中,‘我’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形状,受到了大家的嘲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还让其他人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这个故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启示,从‘我’的角度来看,做人要踏实。”学生通过回答关键性的问题,理清了文本思路。

抓住了文本的重点和中心,就把握了文本内容的基本方向。教师要以关键性问题为跳板,针对文本内容开展教学设计活动,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针对性。

三、明确学习任务,体现教学的目的性

?Z文集情感、知识、学习方法为一体。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注入新课改因素,充分考虑学生这一学习因子。

在学习《丑小鸭》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讲故事:“看着本文的插图,利用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谁能为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活。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的学生说:“首先要认识、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字词的学习是基础,非常重要,然后要了解故事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有的学生说:“我们必须要知道,通过阅读这个故事,从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还有的学生说:“本文的作者安徒生是一个著名的童话作家,要了解有关作者的情况,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一种特殊的体裁,我们要充分了解这种体裁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小学语文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明确学习内容,了解学习方法,把握文本情感和主旨。学生只有明确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才能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体现教学的目的性。

四、结论

为了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新颖性,教师要从导语设计入手,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抓住关键性问题,把握教学重点,启迪学生思维。将文本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课外拓展延伸。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习主体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彰显语文学习特性。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有效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有机地渗透素质教育。换句话,语文教学必须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位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结合语文学科思想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二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对照课文中的英模形象,树立自己奋斗、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首先,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工具性特征,表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依赖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试想,不会拼音,又不会释字义,怎么能读懂文章呢? 但是,说语文学科是一部活教材,一点也不过分。语文学科多数篇目,都是写人叙事。凡这类文章,作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去着力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由于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读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其感染、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易人们所接受。《司马光》中的司马光的机灵、果断的性格,人们只要读了‚……‛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语文教学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中的《铁棒磨成针》、《种子的力》等课文,既向学生传授了科普知识,又揭示了一个真理:《铁棒磨成针》告诉人们,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持之以恒,不断拼搏、进取。‚世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一个人的力气是有限的,但持之以恒,能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一粒种芽向上的力是微弱的,但它不断向上生长,终于掀开阻挡它前进的绊脚石而长出地面。语文教学中,如果结合这类课文让学生想一想,学与学,做一做,学生在无声的讲学中便长了才干---从‚认知‛到‚用知‛的转化过程。

第三,培养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过程。小学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形象,就是一个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战士的形象。如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忍住极度的烈火燃烧的疼痛,遵守战场纪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意志、毅力,学生就会联想到支配他行动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起决定作用。倘若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即苟且偷生的人生观占了上风,他就会置战场纪律于不顾,想办法扑灭身上的烈火,贻误战机,牺牲革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但邱少云一心想的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即使自己死了,也是直得的。因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凯歌。通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而且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语文学科教学全面渗透素质教育通常采用的训练思路有‚德教‛开路,‚智教‛铺路,‚能教‛创路三种。

‚德教‛开路。即精选课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因人制宜,贯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突出一个‚德‛字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因素。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譬如,我在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文时,重点挖掘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晶的德育因素,教学中重点启发学生,应像革命前辈一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联系重庆‚11.27‛惨案中牺牲的英烈们的英雄壮举,弘扬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进、拼搏。‛并用红岩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潇洒自己的人生。

‚智教‛铺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至始至终把教学生正音、释词、造句、写作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擅长社会交际的能力培训过程。始终强调一个‚智‛字教育。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认识‚瞻仰‛一词时,训练思路分以下四步:

(1)是感知。释词,懂得词意,让学生懂得‚瞻仰‛,就是观看的意思。(2)是深化。区别‚瞻仰‛不同于一般的‚观看、瞧、看、望‛的不同点,在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观看的方位、顺序。‚瞻仰‛的对象,一般是令人敬佩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象征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塔。方位顺序是由下往上。(3)是巩固。即指导学生用‚瞻仰‛一词造句,查意。(4)是拓宽。即指导学生选择、创造环境去运用。

经过‚四步‛训练,学生在日记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语段:‚今年‘清明节’那天上午十点,我们全班同学伫立在柏林陵园的纪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

能教‚创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法让不同素质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锻炼毅力,懂得生活,正视困难,苦中寻乐,苦中奋进,拼搏人生,始终把握一个‚能‛字教育。一方面‚打气‛,鼓勇气;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味,战胜困难的乐趣,添信心。

‚打气‛,即,凡是学生在遇到不懂、不会的东西,便启发他们‚知难而进‛.如,命题作文题目一出,有学生便喊:‚我写不起‛.教师便纠正‚我能写‛.然后,教师鼓励他要无顾忌地写,写不好不要紧,不敢写才是可怕的。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再注意引导他自我修改、定稿。

第四篇:第二讲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

第二讲

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

语文教材的内部层次与语文目标的达成 语文教材的“三重内部层”:

知识教材层——知识传递

技术教材层——技能训练

情感教材层——情感培育

语文目标——语文素养

民族母语情结

言语交际能力

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当代阅读教材改革的共同特征 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材的功能认识

传统对教材的认识是“典范” ——字字珠玑,句句神来之笔,段段匠心独运,篇篇佳构。要求讲深讲透,精剖细解。

课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话题。课程资源观把教材当作为学生提供的涵育语文情感,历练语文思维,厚积语文学养的凭借。是学习的材料、积累的材料、探究的材料、讨论的材料。

平等审视教材,为学习提供参照。不仅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分析的对象。更尝试节外生枝,扩宽视野,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扩展,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加以学习比较。

三套初中语文教材单元内容比较(七年级上)

人教版

语社版

苏教版 第一单元

人生

感受生活

亲近文学 第二单元

人生

体味爱心

金色年华 第三单元

四季

亲近自然

民俗风情 第四单元

科学

小说初识

多彩四季

第五单元

亲情

想像世界

关注科学 第六单元

想像

古代生活

奇思妙想 第七单元

古代生活

——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文化 三套教材单元编排比较(七年级上)

人教版淡化了文体的概念,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每个单元以内容的相同或者相近为依归。语社版基本上是以写作知识为经来编排的。第一单元为记事单元,使学生明确怎样写一件事;第二单元记人单元,使学生明确怎样记人;第三单元写景单元,要求学生练习写景;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要求学生写童年的故事;第四单元是童话与科幻故事,要求学生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第六、第七单元是古诗文单元。

苏教版则以栏目的形式组织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栏目名称,六个单元依次为“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语文社”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

本教材共6册,按单元编排,每册7个单元,共42个单元;单元内部由单元说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几个部分组成。单元说明或介绍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或提示学习要点、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迁移。

阅读由课文、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组成。

口语交际,每册安排3-4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和练习中适当安排。

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课外练笔。每册安排7次整篇写作,片段写作结合阅读练习每单元安排1-2次,课外练笔要求形成习惯。

综合性学习每册安排2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

每册教材的最后,适当安排一些附录,包括名著介绍、3500个常用字表、简化字总表、标点符号用法、名家碑帖等。“语文社”初中教材的特点

选文力求新、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富于时代气息。

编写体例清晰。以文体(记人、记事、写景、抒情、说明、议论)组元,但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认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

以课程目标为依归,听说读写诸内容有机整合,整体推进。充分注意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梯度安排合理。

“思考与练习”设计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重视语言训练,充分注意了基础与开放的有机统一。

引导学生走向泛读,扩大视野,关注社会时代生活,为进行专题性学习做准备。“语文社”初中教材阅读部分的内容组成

课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话题。在内容上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交叉组合,在形式上基本按文章体裁以类相从。每册约30篇课文,精读与略读课文各占一半。

课文注释主要用来介绍背景资料、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课后思考练习主要涉及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提炼要点、品味语言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有的练习后面,还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为附件,开拓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

例: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关于叙事的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叙事——叙事的特征 规范)

1、忆读书(冰心)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风筝(鲁迅)

写作——记一件事

第四单元(小说——叙事的艺术 技巧)

13、空城计(罗贯中)

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

16、*勇气(狄斯尼)

写作——写童年的故事 第五单元(童话 科幻——叙事的艺术 技巧)

17、犟龟(米切尔.恩德)

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

写作——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人教版必修“阅读鉴赏”内容安排表 苏教版必修部分体系安排表

模块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册别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

诗歌

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3

感悟自然

科学小品

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4

关注社会

议论文

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

新闻

戏剧

文言文③

以“活动”“文体”“语体”三线安排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

教材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5个方面,设计了“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5个活动单元,分别作为每一册的第一单元。文体单元

集中编排语体文单元,强调了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基础性。

为了达到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集中编排古代作品单元。编排的方法主要按文体,同时也按时代分成5个单元。其中古典诗歌2个单元(唐以前1单元、唐宋元1个单元)、文言文3个单元(抒情1个单元、议论1个单元、史传1个单元)。

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特点

(一)增加阅读数量,强化阅读质量

阅读单元把阅读分成三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基础阅读,每个模块10课,5个模块共50课,这是要求精读的课文,是基础性要求。

第二个层级拓展阅读和参考阅读,每个模块9课,5个模块共45课,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阅读的课文,是发展性要求。第三个层级推荐阅读,每个模块2篇(本),5个模块共10篇(本),这是为语文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的而提供选择性的阅读篇目,是提高性要求。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水平

实验教科书的每一个模块(册)的每一个单元后都安

排了知识短文的“点击链接”栏目,5个模块(册)共20篇短 文,其中有9篇是介绍有关阅读理论、方法、技巧和习惯的 短文,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阅读类型、掌握阅读方法和 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从而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 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循序渐进的提高阅读水平。

(三)阅读和活动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阅读和活动是实验教科书的两根支柱,阅读的目标主 要是培养阅读鉴赏能力,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培养表达交流 能力,二者既独立,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个模块(册)均以活动带动阅读,阅读衔接活动,活动与阅读的内容互相呼应;活动中的阅 读是为了辅助活动的开展,阅读中的表达交流活动是为了 弥补纯阅读的单调;阅读之中有活动,活动之中有阅读,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强化课文及单元教学的意识

例2:广东版(必修一)散文单元处理示例:

这个单元以“景”为线索,可以分为“景和心绪”“景和感悟”“景和故 事”三个板块来教学:

⑴《荷塘月色》和《沙田山居》都是用较大篇幅来描写景物,借写 景抒发自己的心绪。

⑵《散文两篇》和《我和地坛》,写景着墨不多,主要借景来发议 论。

⑶《拣麦穗》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而主要是讲述故事,单元教学中,可以和“点击链接”的《叙述纵横求变化》结合起来教 学。可以引导学生体味各类散文的文体特点:或重于写景抒情,或重于 议论说理,或重于讲述故事,提高鉴赏能力,模仿、学习写作散文。例3:广东版(必修一)传记单元处理示例: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为“阅读——比较——领 悟——写作”,将比较阅读作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主要从材料的选 取、主旨的提炼、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将单元分为两 段,第一步,比较阅读《“布衣总统”孙中山》和《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年祭》,体会传记与传记文学的异同。

第二步,比较阅读《华罗庚》、《罗曼·罗兰》与《我的回顾》,体 会他传与自传的异同。

第三步,总结梳理:(1)传记文的特点,(2)获得的人生教益。

第四步,结合点击链接的短文,进行传记文的阅读与写作指导。

突破口:综合活动

教与学的转变

整合补充教材

建构知识系统

以课堂为基础,交给方法

以活动来延展,教会生活

整合教材:

1、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故乡的榕树》 《再别康桥》《死水》等

2、借助人物细节描写抒情:

《我的母亲》 《项脊轩志》等

3、通过叙述抒情:

《冰心:巴金这个人„„》《背影》等

4、通过议论抒情:

《散文两篇》(冰心)《阿旁宫赋》等

建构知识系统: 点击链接:《字字句句总关情》

《含英咀华赏佳作》

《亦直亦曲抒情怀》 知识系统: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助叙述抒情

借助描写抒情

借助议论抒情

活动开展: 三次观察笔记

观察一:一张照片

观察二:一些细节

观察三:一次回馈 一次真情表达

配乐朗诵

阅读教材使用观念的视点演变

文章分析观

言语教育观

审美教育观 文章分析观

这种教学观的核心是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专注于对 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表现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是 以课文分析为主线,在教学中一律采用“点评—分析”式的 “串讲法”进行。讲究字字落实,一段一结,提炼中心,归 纳特色。最终导致阅读教学的模式 “万变不离其宗”:

解题——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识字释词——段 落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色

言语实践策略

让学生接近课文,进入课文,亲自去体验、感受言语作品所描绘的世界。用自己的语言把阅读文章的思想收获表达、倾吐出来。

将阅读中吸收的精神营养进行移情联想和共鸣,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雨霖铃》课堂实录

师:请哪位同学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上阙的内容? 生:(思考片刻)别离

师:恩,不错。能不能在离别前再加上一个修饰词语呢? 生:雨中(其他同学有议论反对声)师:是雨中吗?请大家找一下依据。(众读)骤雨初歇,生:(悟)应该是雨后别离。

师:很好,读书要细心,才能准确把握文意。为什么要雨后?雨前可以 吗?(同学们开始讨论)生:“雨后”是渲染凄冷的氛围,烘托离别的凄凉。“雨前”不行,等于没写雨,就没有了氛围。

师:说得好。那么雨中也有这个作用,为什么不写雨中呢? 学生议论,有点为难。

师:请同学们留意这首词里写景的句子,看看写雨景是否合适呢? 生:(举手)不合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果是下雨,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致了。

师:对,看来只能是“雨后”。“雨后”从自然氛围的角度来概括的。还有其他的词来修饰“别离”吗? 生:傍晚别离

师:好的,什么角度? 生:时间

师:恩,又是一个角度。能不能把“傍晚”用另外的词替换,更加文雅一些。生:黄昏

师:很漂亮。为什么要选在“黄昏”。众答:为了渲染别离的氛围。师:对,有依据吗? 众读:暮霭沉沉楚天阔。师:好,还有其他概括没有? 生:长亭别离 师:什么角度? 生:空间

师:很好。还有词吗? 师提示:(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执手别离,挥泪别离,无言别离„„

师:对,这是从别离的情态角度概括的,还有呢? 生:(抢答)还有方式,饮酒,“都门帐饮无绪”。师:恩。大家说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个答案都是成立的。还有,作者不仅从视觉上给我们展示了秋天黄昏雨后长亭饮酒泪别的场景,还给我们听觉上设计了音响效果(寒蝉凄切)。这是古代别离诗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从时间、地点、氛围、方式、情态等不同的角度来描写。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琵琶行》第一自然段,比较两首诗在写别离上的共同点。(师生问答略)

师生共同找到的相同点有:时间(秋、夜)、地点(浔阳江头)、氛围(枫叶荻花秋瑟瑟、茫茫江浸月)、方式(饮酒)、情态(醉不成欢),学生进一步体会古代别离诗的常用的具有共性的表现手法。

这则课堂实录,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推进教学流程,达到环环相扣、层 层深入的效果。

第一步,教师从概括入手,是从整体上的把握,很具体,很感性,这是阅读的一个切入口。第二步,在“别离”前添加修饰词,看起来很随意,却是十分关键的深入与拓展。学生借助问题导引实现了感性归类,懂得了古代别离诗常见的描写离别的多种角度与方法。

第三步,是与《琵琶行》诗段的比较,意在找出古代别离诗写作上的共同特点,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进一步提升,是一次飞跃,经过分析、归纳、比较,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普遍的规律性的内容,找到突破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上看,教师设问呈梯度式上升,层层递进,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从每个设问单独来看,又具体,感性,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有思考的附着点和明确的着力点。从设问的目标而言,指向文本,指向知识,指向能力。从答问的效果看,重在过程,重在体悟,重在方法。审美教学策略

教师要用文学和美学的眼光深切领悟课文,并指示学生领悟的方法。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选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审美起点。及时提供学生情智结构中所缺乏的,但又能深化审美思维的新鲜信息。例:《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刘禹锡的贬官遭遇;(三度搬迁)刘禹锡的日常交往;(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刘禹锡的生活状态; 《宋书·陶潜传》云:“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时运》)白居易 《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潘岳《闲居赋》:浮杯乐饮,丝竹骈罗。欧阳修 《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岑参《范公丛竹歌并序》: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刘禹锡的君子之德:

孔子曰:“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陋室主人的“君子之德”:傲视忧患、独立不 迁的气概和坚毅高洁、超越苦难的哲人情怀。

第五篇: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作业

(三)谈谈语文的教学目标

姓名:崔兰艳

班级:10级汉五班

学号:100501011505

谈谈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教学课程的实施,把课程目标以标准化的形式明确清晰地表述出来。它可以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具体操作的指南。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目标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主要谈谈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

文学作品是借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它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激发、感染读者,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情操,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是巨大的。同时,经过作家选择、洗练过的文学语言,以它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成为人们学习语言的范例。

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有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有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有古代作品,也有现代作品;还有外国作品。体裁也是多样的,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类。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各类文学作品的特点来处理教材,安排步骤,设计教学目标。只有掌握文学体裁的不同特点,突出作品个性,才能防止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增强文学作品教学的效果。

一、诗歌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种类。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它语言凝练,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根据这些特点,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㈠诗歌感情浓烈

教诗歌要使学生受到感染。诗歌得生命,就在于饱和浓烈的生活激情。诗歌的艺术效果,主要凭借充沛的感请,情景交融的意境,富有美感的形式,使读者入“情”入“理”。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沉浸到诗的气氛和意境中去,使学生的体验、认识、想象跟作者的诗意发生某种共鸣。

㈡诗歌具有形象性和丰富大胆的想象

教诗歌使需要创造性的叙述。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及教学时,应该启发他们想象和联想,唤起他们的爱与憎、哀与乐等感情,从而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㈢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结构具有跳跃性

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仔细品味作者炼字的意图,理解句于句,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㈣诗歌有和谐悦耳的韵律美

编写教学目标时,应该强调朗读,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全面体会诗的意境。

二、散文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散文的特点是:作者往往通过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来表达思想感情,揭示其中的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也较自由;往往综合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也不受韵律的约束。

由于散文多是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注重表现生活感受;语言朴素、优美;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因此,通过散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根据这些特点,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㈠散文的内容和形式往往都很“散”,教散文必须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散文因“散”而得名。它的内容往往从一点引申出来,道古论今,谈天说地,回忆往昔,畅想未来,大至宇宙,小至虫草,无所不包;它的表现形式或写景状物,或抒情议论,或写人叙事,文情并茂,运笔如风;它的结构自由灵活,写人记事也可以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教学目标中,必须引导学生透过它的“散”的外部表现,掌握内部脉络,理出作者的思路。

㈡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强烈的抒情性,有优美的意境,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种意境。

散文中的意境,是外在的境界和内心的境界,即景物的画面与作者喜怒哀乐的激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饱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蕴含着动人的生活激情,精辟的生活哲理,深刻地艺术美感。写山川景物的散文创造意境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依情出理,托物言志的方式;写风土人情的散文创造意境往往采用情不直抒,因事明理的方式。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最主要的意境,使他们设身处地地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会文中的感情,尤其要把那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读出来。

㈢散文的语言精炼优美,朴素自然,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其中的语言精华和表现技巧。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上特点,教师就应当认真专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小说教学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㈠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必须深入、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既要具体,又不能支离破碎。要透过语言和各种表达方式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作品主体思想。㈡小说有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应当围绕着理解人物形象这一中心环节,对情节进行分析。

㈢小说有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因此,在小说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定的典型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种是社会环境,即人物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某种社会背景。这种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应当作为分析的重点。另外一种是自然环境,这是人物活动的物质世界,也是情节发展的场所。

小说教学的以上特点,并不要求全部体现在一个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长处,结合学生实际,在一篇小说的教学中有所侧重,以便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之后。确实获得收获。

四、戏剧的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字、绘画、建筑、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创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舞台演出的蓝本,就是文学剧本。语文教学中,采用的就是这种文学作品。文学剧本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㈠剧情有集中而紧张的矛盾冲突,因此,在戏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戏剧情节,把握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但经过作者集中、概括和艺术加工后,这种矛盾已经高度典型化了。又因为舞台演出在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所以,戏剧冲突,较小说、诗歌中的矛盾更集中、更紧张。情节发展往往跌宕曲折,转折处的事情常常有较大的偶然性。如果教材不是全剧,那么教师就应该通过简要的讲述,或让学生阅读原剧本,使他们了解整个剧情,了解教材中所选的部分内容在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结合全剧的情节,突出戏剧的基本矛盾冲突,围绕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教材内容,才能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的能力。

㈡戏剧塑造人物是依靠剧中人物的语言(即台词),一般不用叙述人的语言。

剧中的人物语言,包括对话、旁白、独白,在戏曲或歌剧中,还有唱词。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个强烈的动作性,它能揭示出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内心活动,展现出不同性格的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舞台演出的时间限制。人物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话中有话”即所谓的“潜台词”。根据戏剧语言的上述特点,在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语言,尤其是关键性的台词。为了加深对“潜台词”的理解,还可以对典型句子从逻辑、语法、修辞的角度,进行适当的分析。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情朗读,是学习剧本中人物语言的好方法,当学生把作品中的文字,变成感情丰富的有声语言时,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就已经为学生感知,并逐步能得到理解了。

总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针对性原则: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具有这篇课文的独特性。

明确性原则: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必要时可劲行详细描述,便于达成和检测、评定。

整体性原则:对课文要反复专研,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编写意,把课文、作者、编者、学生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形成这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意识。同时,本课文的教学目标还要同前后课文相联系,融会《教学大纲》要求、年级要求、单元要求,突出重点,阶梯前进。

可行性原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联系在一起,制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必须在教学中兑现、落实,一纸空文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拟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切实可行。

拟定教学目标,必须认真严肃,它是教师备课责任心的表现,也是教学艺术中科学性特征的突出表现。

下载第二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作目标与思路

    总体思路: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省厅、市局的大力指导下,以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为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

    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上海市建平中学 廖 飞 刊载于2008年12期《语文教学与研究》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

    浅谈如何设计合理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浅谈如何设计合理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摘 要】教学目标是不同于教学目的的,相比较而言,教学目的更注重于表示行为结果的基本意图,而教学目标则更注重于行为结果的具体标准和方......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与目标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与目标 一 、班级概况分析: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听课,喜欢玩小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四条,这四条可以抽象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点。我们从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中,可以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一、整体......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大全)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心发言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以“以诚待人”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略读课文《万年牢》、《......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目标与思路

    高中语文辅导网 www.xiexiebang.com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目标与思路 一、阅读目标 1、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 2、了解散文的时代差异、文体差异、地域差异,找准阅读散文的......

    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的思路探讨

    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进行思考: 一是从文体特征进行确定。文言文包含众多文体,如序、游记、策论、小品、专辑、散文等,文体特征的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