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承天寺夜1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 一起朗读)
(二)读懂课文。
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小组讨论解决。
(三)疏通与诵读
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四)回答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2、翻译句子。合作探究
讨论下列问题: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2、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应该是露深雾重,寒意不浅。苏轼为什么跑到承天寺去游玩呢? 悠闲:月色入户,相与步于中庭。闲雅:月光之美。清闲:体悟最后一句话,并补充相关资料:(背景介绍,苏轼的相关介绍)
两个闲人在清明澄澈的月光下散步,两人相顾无言又心照不宣,或许只有那一轮明月能理解他们吧。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苏轼吗?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资料。
① 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 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③ 教师点播: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虽心忧政事,但是被一贬再贬,壮志未酬。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
3、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4、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拓展延伸。
1、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 诗(文)的 总结
同学们,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
《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j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仙桃市沙湖中学 唐惠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深入对文本的解读。【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课件显示)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课件显示)
1、指导朗读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朗读比赛(男、女生代表各一名,学生掌声打分)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2、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课件显示)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划出疑难词句。(2)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出示一些重要词句,帮助学生理解(3)指名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3、学生朗诵课文
四、细读课文,美点赏析(课件显示)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点拨:空灵、皎洁、明净的特点。
示例:(1)这句话真妙,妙在——作者以高作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这句话真妙,妙在----发挥奇特的想象,连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
(3)这句话真妙,妙在----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五、品读课文,合作探究(课件显示)
1..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用原文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
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六、课堂小结
七、拓展迁移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态度。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八、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月
闲---------------乐
人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对这几句词都不陌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它的作者就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他才华横溢,但是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是有职无权,其心境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排遣,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并且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月,古往今来,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呀!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篇咏月名篇。(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
1、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3、体会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走进课文。(发自学指导)
1、叩开生字之门
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纠错。)
2、叩开词句之门(1)看注释,了解大意。叙事:夜游原因 写景:清澈月光 议论、抒情:慨叹无人赏月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相与
中庭
空明
藻荇
但
遂
盖(3)再次诵读全文。
3、作者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月景?(原文回答)
4、此处描写好在哪里?
侧面描写: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比喻精当: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此段用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水草,扑朔迷离,水月莫辨。
5、苏轼为何能写出如此之美的语句?
他心如止水,心灵纯净,豁达乐观,热爱生活,有旷达的胸襟。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走进苏轼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假如你是苏轼,你会如何回答下列问题。(1)您为何在冷清的初冬之夜久久不能入睡?
我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这里已经四年了,往日的老朋友都不在身边,又没有几个新人敢和我结交,每日里门庭冷落,所以内心很是寂寞忧伤。(2)看到月光,你的心情为何转为欣喜?
它宛如我的老朋友,天地之间,人世沧桑,只有它是不变的。(3)您为何去寻张怀民?
他在今年也被贬谪到黄州,我们遭遇相似,心境相同,志同道合,所以经常来往。
(4)您为何自称是闲人?
由于我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何曾有时间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世上又有几人有我们这种安闲自适的心境?可是我们只能闲居黄州,不能为朝廷尽忠,这怎能不令人遗憾!
(5)
您此时的心境如何?
心境很是复杂呀!既有贬谪的悲哀,又有赏月的欣喜;既孤独寂寞,又豁达自适。
四、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09-08-10 20:30:12)转载标签: 学习备课教案教育 分类: 教案全集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
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初读:
1、生介绍苏东坡。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5、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三、寻“乐”:
1、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3)翻译。(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翻译。(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1)了解“乌台诗案”(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3)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师:这样看来,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生:各抒己见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各抒己见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师:常人有何杂念? 追名逐利
五、总结: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3)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乐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月、竹柏影——美景 闲——闲情雅致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沙湖中学 唐惠华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再次感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