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古诗两1
古诗两首
山城街道东山腰小学
陈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教学挂图、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诵这些诗句。看看谁背得多,背得好。
2、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句、悟情感。
3、过渡语: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首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听录音,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
2、指名朗读,让学生注意平舌音的字:松、采;翘舌音的字:师、深。多音字“只”,文中读三声。
3、学生读古诗。
4、出示课文挂图,结合图画,让学生想一想这首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学习古诗,体会感情
1、知作者,解题意。(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2)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
2、读懂诗意,展开想象。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2)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3)指导朗读。
4、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1)老师放录音,学生齐读,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2)指名说全诗意思。
(3)借助书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想象古诗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5、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全诗。
(1)老师: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隐者的去向、童子作答的形式写的。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情感有起有伏。即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2)把自己置身于诗人,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放录音,学生练读到会背。
四、总结全诗,体会意境。
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五、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引入新课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细读古诗,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观察课文配图,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揭题,解题
(1)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2)简介作者,袁牧,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3、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4、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5、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听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全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唱歌时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时动作和神态的变化。
(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名读——老师评读指导——学生练读)
四、欣赏古诗
(1)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
(2)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想象到得意境,试着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六、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对照插图想象《所见》描绘的景象,续编后面发生的事情。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悠然愉快
(要想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了)
灵活机敏
教学反思:
这一课古诗教学中,我先总结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句、悟情感”,然后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再汇报学习成果。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前四步骤进行的很顺利,在悟情感时还需教师做适当点拨。上完古诗后,我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兴把古诗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出乎意料的是,有几个学生编得挺好的。学生的能量还有待于我们教师不断开发呀!
第二篇:古诗两教学设计三年
13、古诗两首《山行》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2. 认识本诗中的生字,会写本诗中生字。
3、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你都会那些故事,请你背一背,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揭题。
师:同学们会背的古诗可真不少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秀美。(师板书:《山行》)
二、自主合作。
1.认真读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2、师范读古诗。
3、小组内读古诗,学生自学。(学习生字,根据注释及插图,理解诗句。)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检查自学情况。(1)作者介绍(教师)(2)指明读诗。(3)学生交流学的知识 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山行、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4.句子的理解。
(1)、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师相应的指导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艳。5.联系实际,发挥想像。学生交流 6.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三、以作代讲 我是小诗人
1、朗读古诗比赛。
2、师生评出小诗人。我是小画家、1、学生根据古诗的意思画画。
2、然后介绍画面。
3、师生评出小画家
四、汇报总结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积累:描写风景的古诗来背一背,看谁积累得多。
板 书: 13.古诗两首
山 行
杜牧
寒山 石径
远看 { } 写景
白云 人家 枫林
近看 { }抒情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三篇:从两堂古诗教学谈古典诗歌教学[模版]
从两堂《使至塞上》谈古典诗歌的细读
长清一中初中部 张文亮
有幸聆听了一首古诗的两堂同题异构课,让我们有机会静心思考关于古典诗歌教学的问题。一首五言律诗,短短的40个字,45分钟的时间(不包括课下预习时间),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得到教学的最大效益?两堂课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细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法宝。古典诗歌篇幅短小,为我们留下了充分细读的时间;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则非细读不能解其意、畅其情;古典诗歌艺术纯熟,则非细读不能取其精华。总而言之,细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只有细读,师生才能够真正走进诗歌,才能够品出诗情,才能够领会语言之妙,才能够亲近作者、感受作者的心灵人格。
何谓细读?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或者说:‚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众多的解读告诉我们一个细读的根本:紧紧抓住语言这个核心,读进去、品出来,探幽发微,得其精妙。
怎样实现诗歌的细读呢?细读郭沫丽和刘霞老师的这两节《使至塞上》,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归纳一下:读字贯穿、知人论文、细节推敲、纵横比较、联想想象。
读字贯穿。默读时,课文中有些体会不出的东西,一朗读就感受到了,体会出来了。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激活文字,所以它有助于理解。反复吟咏诗歌,不仅能使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性的理解。两节《使至塞上》自始至终回荡着师生入情入味、情韵悠长的朗读之声。郭沫丽老师以配乐范读引领,之后学生自由大声诵读、二学生挑战朗读、全体学生齐读,赏析过程中对重点诗句推敲诵读,最后全班学生再次齐读,读得灵活,读得投入,读得层次井然、淋漓尽致。刘霞老师更是将中国传统的诗歌吟诵带入课堂,平平仄仄、长长短短、铿铿锵锵,古意盎然,诗韵悠然,趣多味足,一个入声‚入‛字,所包含的幽咽,一个平声‚圆‛字所带有的欣喜,无不在师生的吟诵声中传递出来,我们看到,师生真的进入诗的境界中去了。在一遍遍吟诵声中,学生渐渐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了,他们渐渐开掘到诗人情感的泉源,王维的孤独之旅、落寞情怀、失意而不失志的高尚人格犹如涓涓溪流,就从一遍遍吟诵声中汩汩流出,流进学生的心田。借用王尚文老师的话,文本细读就是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声响就是来自于文本的呐喊,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直接感受诗人的爱恨情仇,就是还原诗人心声,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最便捷途径。
知人论文。教育的核心在人,文本解读的核心当然也在‚人‛,我们常说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既是两个并列的对话角度,也是深浅两个层次的对话角度,两者互为作用,‚与文本对话‛可以更好地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可以更深地走进文本;因而‚文本与作者密不可分‛,‚知人‛方可更好地‚论文‛,‚知人‛是有效细读文本的必由之路。两堂课都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而且都是在诗歌解读的必要之时出示背景,促进了学生深入细读、准确细读,王维因为张九龄遭贬而被排挤出朝廷,不是风风光光的出使边关,是‚单车‛而问,如‚征蓬‛漂泊,这样学生就更好地解读了‚单车‛‚ 征蓬‛两个诗歌意象,也切切实实地领会到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无依无靠的感觉。
细节推敲。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两位老师执教的《使至塞上》都抓住了诗歌的关键词句,沉入词语,反复品读、重锤敲打,教得细致、品得深邃。刘霞老师教学《使至塞上》三个环节:寻迹、寻情、赏析神来之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细节,紧紧贴住了诗歌的语言。初读寻迹,教师设计的活动为:朗读诗歌,画出标明作者出使边塞行程之地的词语,引导学生领会行程之遥、离家之远、塞外之荒,为后面的寻情教学铺垫。进入寻情环节,教师让学生以‚一次…… 的塞外之行‛领会作者的情感,教师介绍四声知识,特别讲解入声字在表达情感方面起到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诗情,学生能够抓住‚单车‛‚征蓬‛‚归雁‛‚出‛‚入‛等词语深入细致理解。在赏析神来之笔的教学环节,细节推敲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教师运用删减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大‛、‚孤‛、‚直‛、‚长‛、‚圆‛五个形容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分析、想象、描绘、感受等多重情智活动,走进了诗歌深处,走向了语言的背后,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管子〃内业》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诗歌细读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多在诗中走上几个来回,细节处重锤敲打反复思考,那么诗之三昧毕现。
纵横比较。两堂课均设计了比较阅读,展开文本细读活动。一是诗歌自身语言的比较,如郭沫丽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换一换的方式领会诗歌意境,‚大漠‛可否改为‚沙漠‛?‚长河‛可否改为‚黄河‛?刘霞老师运用删减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大‛、‚孤‛、‚直‛、‚长‛、‚圆‛五个形容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都是诗歌自身语言比较赏读,这样的比较细读活动设计,让学生‚沉入词语‛,学生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语感能力。二是诗歌与诗歌的比较,两堂课都把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拿来,与《使至塞上》比较阅读,有的侧重于落日意象的理解,有的侧重于整首诗歌修饰语的比较,特别是刘霞老师还用吟唱的形式唱出《天净沙 秋思》,境界全出。三是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纵向比较,郭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列出王维不同时期的代表诗句,扩展了阅读视野,为学生多角度了解诗人、把诗歌学厚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这堂课上老师补充的诗句是否合适,是否可以促进学生对王维的积极认识,还需商榷。但是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的方式进行古诗教学,完全是一种可行而且当行的教学方法,它让细读变得更加细致。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语文教学来说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因为语文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语文学习离不开借助文字进行联想想象,还原文字所描述的生活情景。诗歌教学更离不开联想想象,因为诗歌不仅是用形象说话的,它还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留白,没有读者的联想想象,就没有对诗歌的补白,就不能深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两堂《使至塞上》都借助了联想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还原诗歌描绘的精彩画面,把学生引入诗中,潜心领会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把联想想象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符合诗歌教学规律的。追寻着诗人的情感脉络,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填补意象之间的空白,在一顷刻中把诗歌‚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暂时忘去‛(朱光潜.诗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6-37.)。《红楼梦》中香菱读诗的一段话:‚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强调的就是联想想象,而宝玉对香菱的评价为:‚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由此可见,学习古典诗歌,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是无法入情入境的。
古典诗歌细读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仅就两堂课略述一二,不当之处,求教于大方之家。
第四篇:部编五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两课时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展示:诵读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今天一起来学三首诗。
预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2.走近诗人:
出示图片:陆游
林升
龚自珍
对这几位诗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世界名篇《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乃
熏
亥
恃
擞
2.我有识字绝招!你说一个,我说一个。比一比谁得绝招多。
图片识字:祭祀
精神抖擞
形近字识字:恃
3.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班级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4.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5.学习词语:不拘一格。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理解诗里的意思,体味表达的情感。
3.读通古诗《示儿》。
4.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3)怎样可以把后面的两首也读通顺啊?
预设:划分诗歌的节奏。
四、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要求:
(1)读好诗歌的节奏。
(2)读准每一个字音。
2.诵读三首古诗,进行整体感知,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预设:爱国
3.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扩展
1.诗歌朗读比赛。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
2.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六、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生字:
祭
乃
熏
杭
亥
恃
哀
拘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找一找说不同。
七、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识字导入
1.出示会写生字:
祭
乃
熏
杭
亥
恃
哀
拘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给形近字进行口头组词。
4.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并组词,并观察形近字,进行组词练习。
5.谈话导入:
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一些爱国诗人用笔墨来表达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二、古诗背诵
小组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
三、古诗赏析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理解。
(2)借助工具书查询。
(3)听一听别人的理解。
(一)示儿情怀
1.想一想从《示儿》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示儿:给儿子看。
(2)我的问题:陆游想告诉儿子什么?
(3)出示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展示一下搜集的资料:
预设:
(1)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2)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3)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4)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所以一生都致力于抗金事业。
3.你有哪些字词理解不了呢?一起交流讨论讨论。
预设:
(1)元:本来。同“原”。
(2)王师:南宋王朝的军队。
(3)九州:这里代指全国。
(4)乃翁:你们的父亲。
4.抓住关键提出问题进行诗句的理解。
(1)诗文的关键词是哪一个?预设:悲。
(2)诗人“悲”的是什么?
(3)他的遗愿是什么?
5.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设: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二)临安感慨
1.《题临安邸》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我的问题:作者在墙壁上题写了什么内容?
3.解决有用的问题,理解诗中意。
出示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题预设:
(1)临安城有什么特征呢?试着用诗句来回答,再试着描述一下临安城的景象。
(2)诗人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3)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疑惑?
(4)这疑惑中有诗人怎样的感慨和情怀呢?
4.解释字词:
(1)几时:什么时候。
(2)休:停止。
(3)直,简直。
5.讨论:临安这花天酒地的靡靡之风是繁荣的真相吗?
预设:不是。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里的意思。想一想作者感慨些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预设:诗人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对统治者苟且偷安饱含愤恨。
(三)呼唤变革
1.《己亥杂诗》写作背景。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2.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3.出示诗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解释字义
(1)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2)恃:依靠。
(3)风雷:是指重大的变革。
(4)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5.讨论:
(1)想一想,作者用“万马齐喑”比喻什么?
预设:比喻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2)我的问题:为什么会“万马齐喑”?
预设:从社会谈起。
6.学完《己亥杂诗》,请谈一谈你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选拔人才的机制有什么看法?可以简单论述一下班级“班干部轮岗制”。
四、课堂展示
1.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小组研讨,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2.把你认为诗中最能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写到积累本上。
3.展示你所搜集的爱国名言。
五、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六、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五篇:苏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21古诗两1
苏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2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四、练习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五、学习《池上》。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七、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