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2 22:5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题西林壁》教案(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题西林壁》教案(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题西林壁》教案(写写帮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5、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

6、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师检查背诵情况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总结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第二篇:题西林壁_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案例

li

中心小学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页,齐读古诗《题西林壁》。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课件出示)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注释:

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②.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⑤缘——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5、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连绵起伏

峰:俊俏挺拔

6.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7.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8.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张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 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请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1、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3、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景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察效果

四、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第三篇: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2、齐读课题

题目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3、这首诗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生读,师指名读一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沈在/此山中。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

师:真厉害,不用一两分钟就背下来了,今后我们学习古诗也要先背下来再说,以后自然会有用的,古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干什么?(理解古诗的意思)

4、自学古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或者借助注释理解。小组讨论,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古诗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指导学生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师: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例如早上、中午、晚上,春夏秋冬)

师:对,时间和季节不同,景色也不同。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请庐山的真面目)师:读到这里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

(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师: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画杨桃)

5、吟诗

师: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自己吟诵这首诗。生吟诗,指名吟诵。

6、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7、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眼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第四篇:题西林壁 教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庐山玩一玩,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出示精美的庐山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庐山的景色,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3名)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师:书写课题,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古诗,那么谁来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背景,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篇)师:同学们对于古诗方法的掌握可真准确,今天我们就按照刚刚同学们说的方法来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三.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师评价:通过你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诗的背景,谁还愿意介绍一下其他的方面? 师:你们的资料查得很详细

四、初读

师: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生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的真流利,谁愿意再读一读?

师:真好,老师听出你的断句了,这首古诗的断句非常简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五、理解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真流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古诗的第一句(课件出示),边读边想一想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 生: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 生:不对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生: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

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生: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方位的顺序来描写庐山,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早上、中午、晚上。师:这是一天中不同的

生:春夏秋冬看到的也不一样。师:对,季节不同,景色不同。

生: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学生练说,指名。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想一想我们课前做的小游戏)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来说一说。

师:是啊,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地了解,符合实际认识,就必须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诗?

六、吟诗

师:好了,古诗我们已经有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自己练习一下,和同桌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能不能也有感情的读一读呢?所谓熟读成诵,相信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一定能背下来了,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背一背这首古诗。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多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能在这看到什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八、拓展 师:同学们,庐山历史悠久,历代诸多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同学们按照我们说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下吧,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找到其中一首你最喜欢的说说你的感受。《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九、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眼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第五篇: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寺头联校

邢朝阳

一、概述

课名是《题西林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首古诗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题西林壁》是一篇教学内容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人苏轼,懂得一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5、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通过自主诵读、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

通过两两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课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在教学中,我立足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的教法主要为:情境教学法 学

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共有35人。经过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班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五、教学资源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诵读配乐;自制ppt课件;网络下载flash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课前搜集的关于庐山和作者苏轼的相关资料。

六、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分钟)导入: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庐山的文章,一首庐山的诗,还记得吗?《庐山的云雾》、《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宋---苏轼)

(二)学习课文(约32分钟)1. 知诗人,解诗题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介绍的不错,和老师找到的资料不谋而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老师这有一段介绍(播放作者简介课件),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下。)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简评]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是悠久中华文化之瑰宝。通过预习,你们一定都知道不少。学习就是要像他们一样勤动手、查资料。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一些问题我们理解完题目你就能知道,还有些问题要等我们学完全诗,我相信你会找到答案)师解释。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

我们知道古人都爱游山玩水,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常常诗性大发,一些名篇佳作也就由此诞生。他们常常走到哪写到哪,于是,山川上,寺庙的墙壁上,甚至岩洞中都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古诗,《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简介,初步感知古诗主题,从解题开始感悟诗意,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环节中学生课前所收集资料交流和信息技术作为了情境创设的工具。)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设计意图: 抓住古诗关键字眼,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意境,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3、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配乐):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臵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想意境,悟诗情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庐山风光,用心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千古名句蕴含的道理吧。(播放庐山风光课件)

(设计意图:感情诵读,深化感悟意境;展开想像,激发情感领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与美景的交替,创设的这些情境能触动孩子的内心,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质疑,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我们要明白读板书,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我们可不能犯了《盲人摸象》故事中,几个盲人的错误。他们错就错在把大象身体的各个部分当作了整体,好在我们的大诗人没有被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不同风貌所迷惑,因为他清晰的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听大家读诗真是种享受,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背诗。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下载《题西林壁》教案(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题西林壁》教案(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题西林壁教案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一、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

    题西林壁(模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学 校:辽宁省铁岭市经济开发区第四小学 教 师:王 艳 通信地址:辽宁省铁岭市经济开发区第四小学 邮 编:112616 联系电话:1313773560 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

    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姓名:桂巍 单位: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邮编;335005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借......

    题西林壁大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