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

时间:2019-05-12 22:5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

第一篇: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

相伴学童新起点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教学目标: 1.帮助家长初步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明确参加家长学校的必要性,提高家长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2.引导家长认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和后果,理解“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道理。

3.帮助家长认识幼升小所产生的变化,了解孩子需要,理解孩子面临的新环境、新生活、新变化。

4.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入学不适应的表现和问题的成因,掌握让孩子迅速适应小学生活的家教策略。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法、交流讨论法、游戏感悟法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及实例导入

(一)谈话导入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在此欢聚一堂,来共同学习、分享、交流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你们的到来是对学校工做的大力支持,更是一种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有句话说: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的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既然大家来到家长课堂,就证明咱们都是积极、优秀的人。请把掌声送给你自己!

我是一个十岁男孩的妈妈,是学生的老师,身为双重角色,如果今天我讲的内容对您有收获或丝丝改变,我会很知足;如果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有着无数的家庭教育典范,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有关家庭教育的专著也比比皆是,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这些都体现出重视家庭教育的文化传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庭、社会、学校紧密相连,三者之间不是加法关系,而是乘法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教育的结果就可能是零。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第一次走进家长课堂,共同学习家长知识,做好孩子的一年级适应期。站在新起点,相伴孩子迈出坚实的一步!

观看视频五岁孩子唱《父亲》

开学近一个月,因为有这些不同,所以小学开学时我们看到有的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踏进校门,有的却哭着、闹着不上学,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反应出来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二)AB剧展示与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两组图片来看两个小故事,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深入进行分析。

1.PPT展示剧情

开学第一天,小脚丫背上新书包,他那神气活现的去上学的样子真是让人喜欢。谁料放学回来的小脚丫却是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

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小脚丫回家把书包一摔,大哭“我再也不上学了!”

A剧中小脚丫的妈妈的反应是这样的:(大屏幕出示,并解说)B剧中小脚丫的妈妈是这样做的(大屏幕出示,并解说)2.组织讨论并提问:

各位家长,看了我们的AB剧,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你对A剧和B剧里的妈妈的做法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什么原因让A剧里的小脚丫越来越不喜欢上学?又是什么原因让B剧中的小脚丫越来越喜欢上学呢?

家长讨论三分钟,邀请家长表达观点。3.剧情总结

A剧中的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正确面对和解决孩子幼小衔接中出现的不适应问题,简单粗暴的方式导致问题升级。B剧里的妈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给予了理解和接纳,及时引导,减轻了孩子的压力,帮助孩子很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二、寻找根源

幼儿园小学大不相同,孩子有孩子眼中的区别,家长有家长眼中区别,比如:

(1)孩子读幼儿园时,家长总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读小学了,家长对孩子评价的标准多了生活习惯和学业成绩这些指标,经常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2)孩子读幼儿园,家长没压力,读小学了,就开始有了压力,压力来自老师的追问、老师的眼光、每次考试后邻居的询问。(很多家长怕孩子老师打电话,怕孩子被留下,因为留堂就是欠作业,免不了老师的冷眼和冷语,老师连家长都批评。)

(3)孩子玩耍的时间少了,埋头写作业的时间多了。(作业总是重复)

(4)批评孩子的次数多了,因为总要提醒他写作业,纠正坐姿等。(孩子玩心太重,无法主动、自觉完成作业)

据上海一所小学统计:大约30%---40%的孩子会在进入小学以后,很不适应,常常在心理上表现得很紧张,医学上把这种“水土不服”称之为“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伴有行为障碍或者生理功能障碍,如果家长看不到这一点,慢慢地孩子会退缩、厌学、焦虑甚至是嫉妒等偏差行为,所以,看到这一点的家长朋友们,您的孩子就是幸福的。

(乡镇授课时,语言可更通俗一些)

我们今天在座的家长都是刚刚升级为一年级的家长。孩子们都已经走进一年级近一个月的时间了,或许有些家长会经常接到老师的电话微信通知,“您的孩子在凳子上坐不住”“您的孩子不好好听课。”“您的孩子管不住自己。”“您的孩子上学以来就没有消停过。”尤其是男孩子们。

那么,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家长一定觉得很没有面子,为了面子批评孩子,严重的甚至会打孩子。或许,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一点: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因为他还没有适应小学生活。那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同样的孩子,为什么人家就能适应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寻找根源:

1.年龄相同,成熟程度不同

我国各地的小学入学年龄都规定在六周岁到七周岁,最近这几年卡的很紧,少一天都不行,这也就有了一大特异现象,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在每年的9月1号可以上学,不惜提前剖腹产。在以一个确定的出生日期为入学资格的情况下,即使都是六岁,都是六岁半,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教养方式不同导致孩子的适应能力不同。于是,在每年的新一年级里,都有不少孩子磕磕绊绊的走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路上,而且,我们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共性,那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心智成熟,都一味地埋怨孩子坐不住,听不懂,甚至开始给孩子各种压力,上各种辅导班等。岂不知,孩子不是孩子,只是家长的面子。而且,在孩子心智发展的过程中,男女孩的心智发育也是不同的,女孩与男孩相比较的话心智发育相对更成熟一些。当然女孩心智发育稍快,也没有必要提前拔苗助长,还是按规律来,慢慢来,让孩子可以成熟一点,让孩子可以稳一点。

孩子到了入学成熟水平的话,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方面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多一些,同时,教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孩子的积极评价,这样的连锁反应,对促进孩子的新学期适应是极好的。反之,那些力不从心的孩子,会有“迟缓、磨蹭、多动、执拗”等习惯问题,慢慢的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评价,后来不能及时补足,孩子破罐破摔的可能极大。

2.年龄相同,边界意识不同

中国的孩子普遍缺少边界意识,小时候,穿上裤子以后,连什么时候撒尿都是大人说了算,我们美其名曰“把尿”,在三岁刚刚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要被大人反复教育要学会分享。岂不知,三岁孩子真心不喜欢我们的分享,因为那是他的所有权。他的玩具,他有不和别人分享的权利,那是他的不是我们的,我们没有权利强迫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就因为我们从小没有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自己保护,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慢慢的为自己负责的意识,才使得孩子从小缺少了边界意识。

明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一点也不喜欢学习,回到家先玩再做作业,写完作业也不会自己收拾书包,到了学校,不是没带本,就是没带笔,让老师大大头疼,妈妈为了孩子少挨批评,常常包办代替,于是,明明就把妈妈当成了保姆,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就找妈妈,什么找不到的东西就找妈妈,家长们可以想一想,随着年级的升高,明明的境况可想而知。

不侵犯孩子的边界,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独立的王国,不包办,自己的空间自己收拾。那样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他“自己为自己负责!”有边界意识的孩子,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事,越学越愿意学,没有边界意识的孩子,做事情永远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

3.年龄相同,衔接教育不同

一年级上学期的知识,咱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都学过了,可以说,从智力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孩子都准备好了,但是,孩子的其他方面并没有准备好,比如“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等。我们现在的“4——2——1”家庭模式里,孩子是小太阳,很少有家长在孩子入学前会对孩子进行生活本能的锻炼,大部分被大人包办小朋友出来的孩子事实被动,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入学适应困难,将来社会适应也很困难。

孩子上一年级了,那些该由小孩子来完成的事情,请大胆的放手吧: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澡、独立睡觉。孩子自己做得越多,越为自己负责,幼小衔接工作做得越好。

4.年龄相同,家庭气氛不同

小孩子的感受性很强,家长的说话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都能让他们想很多,甚至产生影响。沐浴在爱的阳光下的孩子,安全感足。不是因为爸爸爱孩子,妈妈爱孩子,而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在家庭关系中,主要有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其他的像婆媳关系等等都是衍生出来的。那么在这些关系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在家庭序位里,每个人在自己的位臵上,才可以有好的夫妻关系,父亲归到自己的核心位臵上,活成家里的英雄,疼爱关怀妻子,像大山一样关怀自己的家庭。母亲安定下来,活成家庭里的女神,用如水的温柔仰视男人,这样家庭里的孩子才过的踏实。学过数学的都知道,在图形中,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在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稳定最好。好的家庭关系里,爸爸妈妈孩子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一个角上,爸爸妈妈位于下方,孩子位于最上方,爸爸妈妈稳稳地托住孩子。

家是孩子最后的港湾,不要过于用力的爱孩子,只要个人在自己的位臵上,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就好了,一个爸妈互相爱的家庭,肯定是爱孩子的,肯定是会让孩子获得越来越多的力量的。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孩子获得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将来无论走到人生的哪一步,都能顺利安然的度过。有个孩子叫军军,上一年级了,老师反映坐不住,多动,听课质量不高,妈妈一脸的焦虑,当时当军军来到我面前的时候,安安静静的,并不是一个混世魔王的样子,和其他坐不住的孩子不一样。于是我让他画一幅画,有房子、有树、有人。孩子画了极高大的树,极高大的楼房和小的不能再小的自己,阳光在最角上,透过密密麻麻的树叶,压根到不了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孤独、弱小、被忽视、被漠视。于是,我引导孩子画家庭关系三角形,孩子画出来的压根不是一个三角形,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断裂了,孩子感受不到爸爸的爱,自己也不爱孩子。我第一反应是离婚了。孩子妈妈说没有,但是,因为孩子的血型,是爸爸妈妈的血型结合后不相符的血型。医学的解释是发生变异了,孩子的爸妈在结婚前在电子厂打工,孩子在孕育过程中,发生变异了。可是孩子爸爸不接受这样的解释,也没有合理的理由离婚,于是在别别扭扭中,一家人纠结的生活着,爸爸很明显地表达出对孩子的厌恶,无能的男人还不离婚,因为离了他可能还找不到比这个老婆好的女人,但是心结一直在,受苦的就是孩子了。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家庭氛围的怪异,让军军变成了这个样子。军军要变好,只能寄希望于家庭氛围的变化,寄希望于孩子爸爸的改变。

5.年龄相同,读书习惯不同

不光是读书姿势,还包括爱读书、坐得住、读的进去、理解的深刻等都是读书习惯。教一年级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年级的时候,班里的孩子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听课极为容易,坐得住,做作业不用老是读题,一类是坐不住,做作业必须让老师家长读题,一边不行,还会多读几遍,很明显后一类的恩孩子学得吃力。那是为什么呢?都是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室,同样听课,差距怎么那么大呢?其实,这其间的差距绝不是只在一年级里就拉开了。第一类的孩子,家长培养了阅读习惯,读绘本,读故事,读古诗,可以说,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孩子已经接触了大量的阅读,所以他才可以听得懂,甚至不用老师读题就可以做题。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适应起来就比较吃力了。不仅仅听课吃力,做作业也会吃力。那么差距已经有了,怎么办?培养习惯呗,陪孩子读书呗,除了读课内的课文,还要读课外的书目。一个节目《朗读者》,让董卿成了全民偶像,在一次采访中,董卿说道:我一直保持每天睡觉之前一个小时的阅读,这个是几乎雷打不动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很多人问,你还能坚持吗?我觉得这个好像无所谓坚持不坚持,就是你习惯了,卧室里没有电视机和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安安静静的看会儿书就可以睡觉了。然而,在央视节目《面对面》里,我们看到董卿的另一个身份——母亲。这是董卿第一次在镜头前谈到自己的孩子,短短20分钟的时间,让观众看到了她是如何从主持人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母亲。

初为人母,她也曾极度迷茫,生活的重心一下子就全部都变了,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孩子,每天都要围着孩子团团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无法平衡,直到朋友的话点醒了她: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如果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先让自己爱上阅读并乐在其中吧!孩子的行为模式可以说是父母的缩影,你做什么,你的孩子就会模仿什么。

三、让孩子爱上学校 小学生活开始了,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的症状,也有着不同的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不良反应一: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学,每天进校门前都要抱着妈妈大哭一场,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愿放手。还有人找借口,说这里痛,那里不舒服。

[原因]生活中,有的家长喜欢拿老师吓唬孩子,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再不听话,就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其实,这样很不利于孩子进步。

[解决办法]要让孩子热爱学校和老师。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一般而言,孩子向往小学仅停留在表象:背新书包,穿校服,戴红领巾等。这种入学的愿望虽幼稚但很可贵。家长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因势利导,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光荣的、值得骄傲的事。

不良反应二:面对一大群陌生的孩子,孩子成了个“闷葫芦”。怕和其他孩子玩耍逗乐,完全是个“独行侠”。每天在学校,最热衷的是放学,将近放学时眼睛骨碌碌盯住门口,等待下课铃响就冲出去找父母。上学已有一两个星期,在班上还是一个朋友都没有。

[原因]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为独门独户,孩子回到家大门一关,就与外界“鸡犬相闻,不相往来”。父母忙于工作,给小孩创造的社交活动很少,这样一来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大受限制。当他们进入小学的集体环境中,面对的同学和老师都是陌生人,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解决办法]为了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不怕生,家长要鼓励他们在住宅区内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多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教导他们交往的本领。目前有些家庭存在教育误区,把小孩困在家里学这学那,这是消极的做法。父母要把小孩放出牢笼,让他们和邻居小孩多沟通。

不良反应三: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孩子会在上课时站起来,在教室后面走一圈,或者在自己的座位上玩书包。

[原因]教学内容改变了,幼儿园以教养为主,以游戏为主的学习形式,而到了小学后将被正规课程代替,是以学习为主。每节课的时间也不一样,幼儿园一般是20分钟一节课,小学则是40分钟。孩子再也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老老实实地坐着。

[解决办法]家长可以训练孩子安静地坐一段时间,时间的长度可以从20分钟慢慢过渡到3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让他看看书,画画,也可以给他讲故事等等,让孩子习惯倾听,这对将来提高他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不良反应四:上课的时候,不积极主动,不愿出声,不举手,老师提问也不回答。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原因]这是孩子思维懒惰的一种表现,不勤于思考。还有些孩子即使会思考,但是怕回答错误,怕出丑,不敢回答。

[解决办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给孩子提些“开放性问题”(即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鼓励孩子主动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更复杂,更有难度,长期如此,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

不良反应五:孩子一开始对功课有好奇心,可是好奇心过后,就会觉得是种负担,要么不想做,要么很磨蹭,花大量时间在并不困难的功课上。有些孩子对自己要求过高,比如写一个字,如果觉得不满意,会反复擦掉重写。

[原因]幼儿园里很少会布臵作业,即使有,也很少是学习上的。而进入小学后,就是要习惯回家有功课的生活。

[解决办法]这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开始就给孩子布臵一个固定的、安静的区域,让他做功课。应该保证让孩子在他同意的时间和地点做功课。一段时间后,观察一下孩子做功课的习惯,看看有什么问题,并及时做一些调整,找到能让孩子更安心做作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不良反应六:孩子不知道老师到底布臵了多少作业,交去的作业经常会比布臵的少或者多。

[原因]小学老师的语速普遍要比幼儿园的老师快,而且对于作业的布臵,不会一遍遍的重复,因此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经常会漏记老师布臵的作业。并且小学每个班的人数也多,老师对于孩子的关注肯定不如在幼儿园,而且不再像幼儿园里大家围成半圆坐,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解决办法]家长和孩子说话要注意语速,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要循序渐进地提高讲话的速度,现在起就开始训练孩子用笔记一些东西,比如早上起来给孩子布臵任务的时候,可以让他记下来。另外要使孩子养成善于提问题的习惯。

不良反应七:经常有学生会在下午的课里打瞌睡甚至睡着。孩子贪睡,不能按时起床,上课迟到。

[原因]作息时间上有很大的区别,孩子在幼儿园里习惯了天天有午睡的生活,可是,小学就没有那么“舒服”了,小学没有午睡时间,中午只有短暂的休息时间。小学早上上课时间比幼儿园要早。

[解决办法]现在家长就应开始试着在家里调整孩子的作息,慢慢减少直至取消午睡时间。找到让孩子按时起床的方法,如用闹钟或轻音乐提醒孩子、早锻炼、适当奖惩等,逐步让孩子适应早睡早起的生活,让他养成按时起床、用餐、学习、游戏、就寝的习惯。

不良反应八:有些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比如上美术课时忘记带蜡笔。

[原因]小学里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比如幼儿园里,孩子吃饭是用勺子,而小学里是要求学生用筷子;去幼儿园,父母可以把孩子送到老师手里后离开,可是小学里一般规定校门口十米或二十米内家长不能送孩子;每天要带去学校的东西也比幼儿园要多。

[解决办法]从现在开始就训练孩子用筷子自己吃饭;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孩子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让孩子学会整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出去时要让他自己拿东西,家长切不可觉得会累着孩子而让孩子什么都不干。

不良反应九:有时候家长有事不能送孩子上、下学,有些孩子就会不去学校,老师和家长一起找才能找到,孩子回答说,自己找不到路。

[原因]孩子依赖心理很强烈,他认为什么事都有人带着他,他自己用不着去记些什么,还有些孩子从来没一个人走过路,所以一旦独自一人要去学校,就会产生恐惧感。[解决办法]认识上学的路线,进而能够自己上下学,是孩子小学生活的目标之一。如果家与学校离得很近,那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从家步行到学校,边走边告诉孩子走哪条路可以到达学校或者回家,一定要多走几次,这样孩子才记得住。平时让孩子一个人出去买报纸或者拿牛奶,让他一个人走路也不会害怕。在带孩子认识路线的同时,家长还要让孩子记住家里的地址或者是联系电话,以防万一,并加强安全教育。

四、和孩子共同成长

1.家长情绪:心态平和——耐心接纳——科学引导(撕纸条)

刚进入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孩子会出现困惑和不适应,进而产生不良行为现象,对于这些现象,作为家长,首先耐心接纳,了解孩子不良现象的原因、来源,并接纳孩子的这种行为,给予理解。

我邻居家的男孩,大学是山大,但是在最初上一年级的时候,却是让爸爸妈妈的头都大了。坐不住,没少让老师请了家长,但是,我邻居是法院里做青少年工作的,非常有耐心,他慢慢地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倾听孩子,允许孩子,不时地看到孩子的进步,他做的最正确的事情是,不跟别的孩子比,看到孩子的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别人写一行,他儿子写一个字就好,不断地看到孩子的努力,表扬孩子的努力,久而久之,孩子有了信心,不再畏惧学校,不再退缩,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孩子的成绩就稳定在前五名了。即使全世界都等不及你孩子,你也要以“静待花开”的心态等待孩子,毕竟你们是血缘亲情呀!

家长也可能因此产生一些急躁、焦虑、担心等情绪,作为家长,也要接纳自身的情绪,并做好自我调节,不要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就要及时帮助孩子科学引导、纠正;多听听孩子的想法,陪伴他找出原因,商量解决方法;家长还要学会等待;更要教给孩子学会求助,让他感受到亲情,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2.不贴标签:就事论事,做错事改之则是好孩子。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如:粗心、不认真、脑子反应慢、笨等。

家长们爱翻旧账,你上回就忘待课本、你上回就把钱丢了,不长记性、这个题错了几遍了,粗心、你上回打架我们赔了多少钱你忘了?我真对你太失望了,你怎么这么笨呢?这种翻旧账的做法会大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刚入学的孩子感觉一无是处,贴上标签,会影响整个小学阶段的发展。

举例:各位家长这么大了,你会不会摔个盘子摔个碗,开车会不会失手追个尾等等。

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改正眼前这个错误就好,不要翻旧账。古人都说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3.习惯培养:细心观察——耐心等待——不包办。

因为孩子还刚刚上小学,会有很大的不适应,孩子会因为没有父母的悉心照顾,会出现吃饭慢,收拾东西不条理等现象。有的家长看到就乱了阵脚,不顾一切地为孩子安排生活起居。生活全包只要好好学习,其余什么事情都可以别管的做法在如今的4-2-1家庭中屡见不鲜。于是出现了带着保姆去上大学的事情。这对于孩子来说绝非乐事。

[点评]家长的一手全包的做法实不可取。这样长久下去,孩子的责任心无法得到培养,以后踏上社会还是会不适应,让孩子接受一定的生活锻炼是必须的。不能让孩子从小就被“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的概念环绕,毕竟学习只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部分。

[对策]顺其自然有意锻炼刚入学的小朋友常常会有各种遗忘事件发生,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心急火燎地给孩子送去。家长要细心观察、耐心等待孩子自理自立,有必要把照顾自己的担子交给孩子,鼓励孩子承担责任,锻炼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东西、自理自立,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能力也会比较强。

哈佛大学学者做过意向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干家务、整理自己的东西与孩子的学习能力及责任感的培养、适应能力有不切的关系。

4.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少说多做。(互动:拍手,谈感悟)

总结拍手感悟:我说了好几遍,数到“三”的时候拍手,大家基本上都是数到“二”就拍手了,告诉我们:我说了什么不重要,大家重要的是看我做了什么。所以,在配孩子成长过程中,大家多做比多说效果要好得多,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家庭和睦)

互相谦让、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少打架、少吵架 隐形爸爸+焦虑妈妈=失控孩子(做学习型父母)

比如:少玩手机,少打游戏,少看电视,少唠叨等。多看会书,保证安静的学习环境,多让孩子跟你聊天,善于倾听,练字,多运动等。

5.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合理目标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由此可见:我们作为家长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进入小学之后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全部排满,不是用来学习奥数,就是用来培训英语口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提前给孩子进行学科教育。

[点评]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压力并不大,家长也没有必要过度加压。因为孩子也会有自尊心,家长要善于发掘孩子的优点,通过鼓励教育带动其它薄弱方面的培养。不要给孩子太多学习上的压力,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家长要区别对待。即使自己的孩子在最开始的学习有点不适应,家长不要急躁,要弄清楚原因后再作判断。[对策]适当安排勿给压力刚进入小学读书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些不适应的现象产生,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家长陪读会是一个不错的做法。要注意的是,陪读不是监督。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道学习的这种形式,让孩子学会怎么学习,如何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

有目标才有动力。科学合理的目标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孩子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目标不宜过高,过高则不可企及,不能坚持,实现不了,容易半途而废;也不宜过低,过低毫不费力,会消磨孩子的兴趣和动力。

建议:不以物质为诱惑,而以物质为奖励。

总结:家长应树立积极心态,积极关注孩子的发展,教育不仅是老师的事,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家长的作用及配合不可轻视。

五、互动总结

1.做选择题,谈感悟。

(1)他很爱她。她长得白净漂亮,美丽可爱。可是有一天,她惨遭车祸,即便后来痊愈了,脸上却留下了丑陋的疤痕。你觉得,他还会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情商智商都很高。可有一天,他破产了,身无分文,还有很多债务。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老师:当大家认为他们是情侣时,大多都选择了B和C,当我告诉大家他们的关系是父女、母子的时候,大家都100%选择了A,这说明了什么?

(家长讨论思考)

师谈感悟:在世间,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漂亮还是丑陋,无论学习好还是不好,他(她)永远是你的孩子。

爱孩子连动物都会,这是本能。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在无意中伤害孩子!所以大家要做高明的家长、聪明的家长。最高明的医生是预防疾病,最高明的家长是提前预防。

作为老师和班主任,我们也会在开学的最初几周,从思想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的要求、习惯及学习方法等,带领他们逐渐感知小学生活,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关于各学科的学习方法,任课教师会在各科上课过程中教给学生各种习惯和学业知识。

2.几点建议

(1)家长们需要补课。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家长在生孩子前没有储备足够多的知识,要摆脱家庭教育的困境,只有做学习型的家长。

家庭教育的知识了解越早越好。等孩子遇到问题了再来学习,那就来不及了。当个别孩子出了大问题,才想到学习,那就真正的晚矣,有的家长会后悔莫及,悔恨终身。

(2)家长观念不对,努力白费。

好多家长把家庭教育单纯看做是“改正孩子”,把矛头对准孩子,孩子不听话,家长就会使出“打、骂”甚至体罚等专制性的手段,结果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最高明的医生是预防疾病,最高明的家长是提前预防。(3)教育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教育孩子并不难,难的是改变家长自己。家长教育必须有一种自我超越的态度,家长要有“教育孩子,先改变自己的”意识,这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们今天开始的家庭教育课程可以给你理念的引导,方法的指引,问题最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我们家长要善于学习,勇于承担。

3.结语:

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个人认为,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可以总结这么几条:一是了解小学阶段的特点,用积极的心态尊重陪伴孩子;二是用商量的方式、积极的心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三是做孩子的榜样,放下手机,拿起书本等;四是不贴标签,就事论事等。老师做好老师的引导、教育工作,家长也应好好学习教育知识,了解孩子,用合理的、恰当的教育方式“爱”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在老师、家长和自己的积极阳光心态下会茁壮成长。

孩子是初升的太阳,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让我们和孩子的精神世界荒芜!

最后:

祝愿我们的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们,拥有美好的小学生活!也让我们与孩子一起适应新变化,与孩子携手共成长!

• 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将不堪其苦。

• 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 ▲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第二篇: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

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

老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几方面说明,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家长的我们又怎样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第二,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全由父母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文档仅供参考

由父母代办,而且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任务。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适应小学的需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作为家长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家长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穿衣,帮家长整理生活用品等等。作为家长,则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东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如:“这件东西放在哪里合适?”“还需要带什么东西?”“老师还有什么要求?”一次次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可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拖地、擦桌子、择菜等。锻炼孩子的细心和动手能力。这样幼儿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孩子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第三、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家长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第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五、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第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就更应文档仅供参考

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第七、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影响学习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作为孩子的家长,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提前做好工作,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我们大班老师从孩子升入小学后在教学已做相应的调整。例如:我们在大班第二学期会开展主题“我是小学生”,要求孩子背上书包,书包里放上简单的学习用品,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引导和激发幼儿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兴趣。家长应该在这一年里,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习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他对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习惯学习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这样从思想、时间、学习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会有学习负担地重的反应,每项学习任务都能轻、愉快地完成。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我们幼儿园会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也可以让孩子与小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爱上小学的强烈愿望。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二)发展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是家长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另外,家长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例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又如,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例如教孩子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最后一个学期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而这项文档仅供参考

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

2、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1)、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文档仅供参考

世界!

第三篇: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老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第二,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作为家长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家长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穿衣,帮家长整理生活用品等等。作为家长,则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东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如:“这件东西放在哪里合适?”“还需要带什么东西?”“老师还有什么要求?”一次次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可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拖地、擦桌子、择菜等。锻炼孩子的细心和动手能力。这样幼儿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孩子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第四篇:怎样做好幼小衔接

怎样做好幼小衔接

-----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

真正成功的“幼小衔接”,难道只是为孩子加码小学课程,从而在起跑线上“抢跑”吗? 其实,真正的幼小衔接并不在于知识的层层加码,而应注重孩子入学情感的激发和能力习惯的培养。有些家长希望让孩子“抢跑”起跑线的心态,可能会适得其反。

对于幼儿入学前应做哪些准备,存在几个比较片面的观点——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应该让孩子提前学习一部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如认拼音、做数学题等,以为这样可减少孩子入学后的学习难度和学习量,从而让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小学学习。

但是有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第二,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

所以,真正成功的“幼小衔接”应该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表达能力,比多认字更重要

小学入学会不会考试?考些什么内容?这是许多家长担心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严格禁止学校组织小学入学考试的,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在入学报名时都会安排一次与孩子面对面的考察。其中,考察多数为谈话式的交流。

所以,对于这场“谈话”,孩子的表达能力如何往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印象分。而即使在入学以后,老师们也通常会对这样的孩子更青睐——口齿清晰、善于表达,在课堂上能踊跃举手发言,并且对许多事物能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对于孩子表达能力的突击培训无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在交谈中丰富他们的词汇。小朋友受到经验的局限和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词汇量通常比较贫乏,往往会出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现象。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积累语言素材。

有研究表明,语言与经验密不可分,而经验的得来则离不开观察。教会孩子多观察,可以使他们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幼儿说起话来就会“言之有物”。另外,每天一定要单独留出时间来与孩子交谈,有意识地提一些小朋友既熟悉又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养成连续表达的习惯。

第二,在游戏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孩子的语言最富有创造性,但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仍起着不可

低估的作用。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需要语言表达的游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练习说话。游戏中的相互合作、表达,为孩子爱说、乐于说话创造了条件,既增强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受挫能力,不能被忽略

孩子上小学了,对于他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幼儿园与小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孩子必然会面临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这些新异刺激面前,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表现。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非常优秀,是老师家长的“宠儿”。一旦进入学校后不再受到“特殊关注”,小朋友自然难以接受。曾有一个小朋友在入学一个月后即产生了厌学情绪,经常抱怨学校不好、老师不好、同学也不好。经过询问,原来是因为选班长的事情让孩子难以接受“挫折”——“老师为什么不选我当班长?为什么让某某当班长呢?你们不是总说我是最棒的吗?”

有些家长采取赏识教育法,即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做得如何,都千篇一律用“你太棒了”、“真不错”之类的词语表达赞赏。虽然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但空洞的评价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缺乏正确评价。一旦当孩子面对更公允的评价时,孩子会发现自我评价和实际能力的巨大落差,而难以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否定。

所以在入学前,家长要渐渐把孩子当作一个成人来对待,评价要具体,要让孩子能正确认同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也认同别人的长处。不妨给孩子一个具体并能达到的努力目标,鼓励孩子完成目标。

另外,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常常得到表扬。但进入小学后,老师恐怕就不如幼儿园老师那样,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表扬每个孩子。这时,孩子也会感到失落和怀疑。

让孩子从这种失落和怀疑中走出来很重要。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暗示:没有表扬我不等于我做的不好,下次我会做得更好。虽然不经常表扬孩子,但也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对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关注的。

学前班的作用

学前班又叫幼小衔接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孩子从心理上及学习习惯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上小学奠定良好基础。很多年前学前班是和小学在一起的,每个小学都有自己的学前班,孩子要上小学先上学前班,然后一年级,二年级„„大概九五年开始,教委明文规定不允许学校设立学前班时起,学前班就开在了校外。

为什么要上学前班,意义何在?不上可以吗?回答是否定的。学前班必须上,上过学前班的孩子,从听课、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及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充满了自信。和老

师交流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汉字书写、数学计算、汉字认读、英语等都和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有天地之别。并且,从认知上孩子明白了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下课再去厕所,不会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自行去厕所,要课间办的事课间办,上课认真听讲,每天老师都会留作业的,每天都应该认认真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的书包、桌斗自己收拾整齐。从行为习惯上孩子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从知识量的储备上,孩子更是不一般,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汉字书写和拼音是普遍比较弱的,少量孩子虽然能写几个字,能算一些题,但是在坐姿和握笔方法上一开始就没引导好,上了小学,老师是不会太多强调这些的,因此,孩子这种不正确的握笔和坐姿会伴随一生。而上一年学前班的孩子,在老师的一引导下,很开心,很快乐的做好了这个过渡。汉字书写,拼音书写及100以内的速算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完成了。每天的作业也不会特别多,让孩子有每天写作业的意识就行。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一年的拼音和小学四周学完所有拼音效果截然不同,深度和广度都不一样。数学方面除了让孩子理解100以内的加减外,思维训练、奥数知识的穿插,同样开阔孩子的视野。也许你会觉的奥数知识真没必要,别让孩子太累了,智慧树幼小衔接(学前班)把奥数知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方法也是采用故事游戏类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愉悦的吸收了知识,既培养了兴趣又得到了知识储备。上小学后,一

定是自信地冲在最前面的。如果孩子没上过学前班,或者老师问的问题他不会,怎么能自信,怎么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前北京市的小学只有重点小学有入学考试,现在几乎每个小学都有入学考试,择校生考不好,学校不收,片内的孩子入学考试作为分班的重要参考,如果是重点班的孩子,师资配备和普通班是不一样的。

智慧树幼小衔接(学前班)能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能让孩子自信的做好幼小衔接的过渡。

小学入学测试

1.语言文字这部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认字吗?其实认字只是其中的一项,这部分还包括更宽泛的内容。比如:如何介绍自己和家人、看图说话、说相反词、复述一小段文字、简单的英语、情景对话等等。

2.数学认知数数、大小、多少、认识图形、简单的比较,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基础内容,还有一些简单的智力游戏,比如拼图、找路线、找规律、考眼力等等。

3.生活常识这部分就是指生活常识,比如认识动物、植物、四季、交通标志、认识钱币、钟表等等。小朋友们除了要学习知识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也是应该知道的。4.身体技能 包括一些精细动作,如折纸、拼图等,还包括身体的运动,跳绳、跳舞、踢毽子等等。主要是考察孩子的动作协调性和运动官能的发展,最好是均衡发展。

第五篇: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让孩子能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帮助孩子们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某些幼儿园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甚至为了应付小学在招收新生时的摸底考试,幼儿园在大班阶段对幼儿进行过重的突击训练,在安排其课程时,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

一些家长教育理念不正确,只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急于拔苗助长,对孩子进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初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其实,要想幼儿很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一般说来,在大班下学期,除了通常的幼儿园的活动和游戏,教师可以给幼儿安排一些类似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集体授课学习某些预备性知识,诸如认识拼音字母的形状和读音,认识数字和学写数字,学写自己的名字,认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汉字等。集体授课的时间可在25~30分钟。但这样的做法更多是形式上的预备,要真正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就要从小班开始,循序渐进地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生命的前4年中,会开发出50%学习能力,并能在头脑中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的学习将以这些途径为基础、为核心而开展。)因为在小学学习的许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书本知识,幼儿如果缺乏相应的感知经验,理解就会有困难,比如说幼儿可以说出3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但是对于3+2=?却感到有困难,这说明幼儿的思维是和他们的具体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幼儿的感知经验越丰富,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我们幼儿园还是主要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多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创设幼儿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和情景来进行学习的情景,从而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幼儿在小学的学习做好准备,并能在今后保持发展的后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先从心里上过渡)

因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他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所以,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让幼儿产生我要做小学生的愿望,我要上学的愿望,从主观上有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愿望和行动,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我们幼儿园会充分利用好我们营口实验学校中、小、幼一体化的资源优势,会安排一系列活动如:带领孩子们参观学校环境,看看小学生们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和小学一年级开展班级手拉手活动,让孩子们熟悉小学学生的学习环境,还会组织他们参加小学生的一些课外活动,看看小学的学生除了学习外都做哪些活动。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

而家长切忌不要对孩子说:现在让你多玩一下,以后上学了就别想玩了;你这么不听话,以后上小学老师一定不喜欢你;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以后上了小学怎么办;快点吃饭做作业了,现在幼儿园的作业少,以后上了小学作业就多了,你慢吞吞的怎么办?等等,这些话都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形成入学的愿望和兴趣,甚至会让孩子对入学后形成厌学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渲染小学生活,凭空想象,将小学生活说得言过其实,这样孩子入学后发现没有那么好,会产生被骗、失望的情绪,不利于将来的学习。

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后,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幼儿园除了有专职教师还有生活教师对幼儿进行照顾,而孩子上了小学必须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喝水、入厕、游戏等)。幼儿园其实从小班开始就进行这方面的培养了,到了大班我们会着重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够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和学习。

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需要家长注意及时配合幼儿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强化训练。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有时候幼儿在幼儿园很多事都可以自己去做,可是一回到家就什么也不做了,全部依靠家长。我们家长要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学习与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要多提供让孩子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而包办代替,我们常常看到挺大的孩子了,上学时从不自己背书包、书本都是家长给收拾、鞋带开了要坚持到家里让家长系,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自理能力的缺乏,同时更反映出家长认识上的欠妥和偏差,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家长应记住,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我校一直强调和重视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以后学习中纠正往往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书法来纠正。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现在我园大班就已经针对这方面的习惯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比如在学写一些简单的字和拼音时,不要求快多,只要求姿势正确,书写规范、工整。

其次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经常听到家长常向我们反馈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孩子不知道要回家及时完成老师留的各种口头、书面或是实际行动类的作业;还有些孩子在学校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我们幼儿园有针对性的对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进行培养,教师会常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口头作业。这些口头作业由易到难,是孩子能做到和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任务,比如周一来幼儿园时带一个易拉罐;带一幅和爸爸妈妈合作的画;等等等,这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及时配合教师的要求,明白老师这样是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教育目的。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有意识地提醒和及时鼓励的方法,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聊:“教师今天有没有布置什么任务?”“你打算怎样做?”在快到上幼儿园时,如果孩子能够主动和积极地完成任务,家长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强化孩子的意识;如果孩子忘记了还有没完成任务,或坚持性不够还没有完成、不想完成时,家长应该给与及时的提醒、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在老师面前替孩子找借口和理由——轻易地错过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机会。

第三,注意力的培养。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看电视注意力非常集中,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只要是感兴趣的事儿,注意力肯定集中。其实这是孩子的无意注意力,我们知道在心理学上说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好看的电视,好玩的游戏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注意力能量,这就是以兴趣和生物本能的注意力,就是无意注意,我们今天说的注意力培养是有意注意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个5-7岁幼儿的有意注意力培养要在20-30分钟,有意注意是主观和客观协调动作的结果,首先是倾听的注意力,仔细听,听完整不能听个大概就结束了,听后能反馈。家长可以让幼儿少看电视多听广播,问问你听到了什么,只要孩子能说出个一点二点就说明了孩子的确在听,不能一问三不知,还可以让幼儿带着一个问题去听,如让孩子去打电话询问天气情况等。其次是注意力是否抗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要多以鼓励为主,如当孩子完成了一项任务后,家长说:‘你干得不错,旁边有人在说话,你都能专心地把作业完成,很好。”让孩子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四,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园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大班始终坚持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看通知,喜欢识字活动,能顺利地阅读报纸,能正确理解题意。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强,学习的起点相对要高。

家长在家里首先要培养孩子对生活周围的文字有敏感度,如商店的招牌、马路上的路牌等;其次是让孩子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文字。(家里人的名字、自己的名字、学校的名字、经常去的商店的名字等);第三、经常给孩子讲故事,选一本图文并茂有一定情节但不会过于复杂的书,家长读给幼儿听,当读到紧要关头的时候,突然停住说: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自己先看看猜想一下吧。”给幼儿一个自己阅读的机会。第四、家庭中要有一个喜欢读书的环境,让孩子经常听到家长们的交流:我从一本什么书上看到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等,激发孩子读书兴趣,让书本成为孩子的一位不说话的老师。

四、调整好作息时间。

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最明显的不同是作息时间。如早上,幼儿园的孩子通常可以在8:00之后陆续到园,但对于所有小学来说,小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必须在早上7:45开始。孩子面临的问题是早上需要更早起床。这里面还包括吃早餐、坐车、过马路的时间等。还有中午作息时间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午饭时间早,每天有两个多小时午休时间。而小学生一般每天没有午休时间。为幼儿适应小学作息制度,幼儿园准备6月份开始调整大班孩子的作息时间,如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增加上课节数,减少游戏及户外活动等。在家里,家长应该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些家长晚上有看电视的习惯,还有些家长工作比较忙,晚上10-11点才能回家,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了孩子的睡眠,以致孩子早上起不来,影响第二天上课。特别入学前几个月更要养成早睡习惯。晚上8:30―9:00就上床睡觉。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上课时精神饮饱满,才更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也希望我们家长让孩子每天7:00之前起床,现在就开始,有的孩子因为幼儿园早晨入园时间最晚8:30分,家里又离幼儿园近,所以每天拖拖拉拉起床很晚,不如现在就开始,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今后可以轻松许多。

总之,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标志性阶段,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的面对小学生活,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在我们家校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顺利的过渡到小学生活,从而快乐的学习成长!

下载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点击数:[2235] 作者:张国英(江苏省苏州市同里镇中心幼儿园) 2009-03-30幼儿园时代是人生最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时代,也是孩子从愚昧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幼......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大全)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 、当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出现的误区 1、提前进入小学化。如:写字、学拼音,取消游戏活动。 2、认为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就完成了幼小衔接工作 3、向毕业的......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合集5篇)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时代是人生最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时代,也是孩子从愚昧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幼儿园时代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但它不可能永远停驻,随着幼儿园生......

    做好幼小衔接[五篇]

    做好幼小衔接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1.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机构在教育工作上做好承续和连接,帮助幼儿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缓解幼儿在过渡期的种种不适应。使幼儿在入......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推荐5篇]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木城一小裴玲利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那么在这个特殊的交替阶段,我们应该做些......

    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问题是我国幼教科研的热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