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5篇

时间:2019-05-12 22:0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宝应县实验小学 贾元荣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文章通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整节课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书后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3分钟)

1.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指名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最后的姿势。师板书课题(提醒:“姿”女字一横要长一点。)生书空,读课题。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看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胳,读出语气

过渡:有同学可能大致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先读读课文,注意这几个要求

一读课文,正确流利 1.自由读: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2)遇到生字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练习几遍。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目标是读准字音)

自我评价:课文读过了,达到要求了就在课题旁加上1颗星。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读正确、流利既可深化字词的理解,也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出示:

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震撼

誓死护卫

师德灵魂 读正确了,很好!我想提醒大家两个字。正音:坍(tān)塌 生死攸(yōu)关

二读课文,理清脉胳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正确的同学为自己鼓掌。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词语读得不错,相信大家课文读得更好。

1.指名读。

(1)第一段:还没有得星的,有没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齐读第一段。

过渡: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

(2)第二段:谁来读一读第二段!

①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提示:这里地震刚刚发生时谭老师的话,该怎样读得更好? ②再指名读。

点评:想一想谭老师可能想到了什么?他该用怎样的语气告诉他的学生呢? ③希望下面的朗读,我们要像他们这样,读出人物的语气!(板书:读出语气)

(3)第三段:比较长,我们分成三个部分,请一个同学读第8节,一个同学读学生的话,另一个学生读老师的话?

据情况正音:

想一想这三段话中分别有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横线画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4)第四段:

想一想,学生眼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齐读最后一小节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课时教学让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出问题。(4 分钟)

1.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文中提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 谭老师

老师

学生

救援人员 初读课文后,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用波浪线画下来,再大声读一读!

3.读通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小结:对,这也告诉我们,故事类文章,概括内容,我们一定要说清谁干什 3

么或怎么样。

4.质疑:学贵有疑,读了全文,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四、精读感悟,词语组块,读出场景。(20分钟)

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感知了内容。是不是满足了?没有,还要读出文章背后的情感。

1.出示:震撼

誓死护卫

诠释

师德灵魂 ①谁来读一读。指名2人读 ②震撼什么意思。谁能读出来。

为什么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呢?

③现在,谁再来读这四个词,(一齐读)读了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说誓死守卫的样子,也可以说是伟大的灵魂)

把这种情感带到课文中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谭老师伟大的灵魂。现在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字源识字法不仅强调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合理、准确、快捷地解决识字问题,而且注重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汉字教学的多重功能。】

④质疑:学贵有疑,读了这一段,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如果刘备来到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2.出示: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①指名读。

②你从这四个词读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解,(谭老师充满阳光的一面以及学生对谭老师的怀念)

③一齐读。

3.出示: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①指名读后问:这三个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学生自由说。

2、是的,一刹那间,尘埃腾空,地动山摇。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 4

句话、总共才十一个字;留下了他一生最后的三个动作。请同学们分别用“波浪线”和“○”划出,联系前后文读读想想,有什么感受,在旁边写一写。

3、交流:

出示: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这是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你从简短的话语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从“文字”、“标点”、“句式”、“情境”„„多角度理解,引导学生读出危急感。)

指导朗读。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4.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教师语言渲染,把理解和朗读引向深入:

这是一场殊死的战斗:教师引读第5节,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教师引读第六节开头“但是„„?”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教师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学生继续接读“谭老师立即„„”句。

5.齐读课文4-7自然段。

刚才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现在谁能读出当时的场面?板书:读出场面

6.观看视频。说说感受。

这节课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读出了画面,相信随着读书的深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收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词语组块,尝试让学生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力求丰富学生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究竟教什么?

从常规教学来说,识字学词、通读文本、整体感知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识字学词虽说占据我们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而恰恰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零距离接近母语的最佳形式。这节课我结合文本特点,设计角度新颖、思想独特、内容厚重,应该说让本课增色不少。但回头反思,这也是建立在牺牲学生读书时间的基础之上的。当然文本各有不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这么做,第一课究竟教什么,真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

整节课,应该说版块还是十分清晰的。我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我想底线是正确流利。也许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当学生带着准备,高起点地走进课堂,预习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充满生命的张力。

【板书】

6.最 后 的 姿 势

读出问题 读出语气 读出思路 读出场面

第二篇:《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 吱吱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此时的情况怎样?(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们看出情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板书:当机立断)这就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老师的话有作用吗?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师爱)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引读第七小节)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四、总结全文

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板书:

当机立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无私师爱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恪尽职

第三篇: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会读本课的一些。

2.重要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所有学生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这样的情感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1、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 检查预习找生读词语,教师适时正音。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洗漱 谭千秋 指名读 齐读。找生读课文,教师适时指导。

三、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 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3、(课件二)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红色强调几个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几个字上:(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课件三)出示4—7节。

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注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②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投影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③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4、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5、(课件五)引读“谭千秋„„师德灵魂”(板:爱与责任)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三、言传

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1、(课件六)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多么充满爱的姿势呀,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四、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写话,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第四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

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选择的?(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1)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2)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3)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这儿省略了什么?(说一说并读一读,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捧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齐读4-7自然段。)

3、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课文第8-10自然段中多次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如果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生死攸关的一刻,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出示语句,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谭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带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1、这就是谭老师,一个关爱女儿的好父亲;这就是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他用51岁的生命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爱与责任„„

2、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丰富文本

1、在生与死的刹那间,每个人都需要也应当作出自己的抉择。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后,你一定会对谭老师的人生格言有更深刻的领悟。

2、学生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想一想,并说一说:董存瑞和军需处长两位战士“最后的姿势”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分别是什么样的。

3、议一议:一位老师、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军需处长这三个普通人的“最后姿势”有什么异同?

4、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别人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出示文字、音乐,师生欣赏。

诗歌:最后的姿势——向汶川特大地震中逝去的老师们致敬 音乐:爱的奉献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让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了发展。】

五、作业超市。

(第1、2题必做,第3、4题选做一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向身边的人讲一讲爱与责任的故事。

3、“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同学们学了课文后一定有许多感想。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4、完成一篇写人习作,初步尝试运用环境描写与侧面描写。【设计意图:自主作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创造的活力必然会在学生身上迸发。】

【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爱与责任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他不是某一位老师,而是许许多多在地震中献出生命的人的一个集合。谭老师的最后一课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正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价值所在——“重于泰山的死”,死得其所。《最后的姿势》正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教学范例。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内容,“最后的姿势”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二读课文,品悟关键词句,感受“最后的姿势”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三读课文,拓展比较,领悟“人生的价值”的真谛。在“三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阅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丰碑》两篇文章,说一说董存瑞和军需处长两位战士“最后的姿势” 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最后的姿势”分别是什么样的,并议一议一位老师、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军需处长三个普通人不同的“最后姿势”蕴含的共同元素,谈一谈从“谭老师生命中的最后一课”所获得的感受。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学生在经历了丰厚的阅读体验后,很自然地获得了一致的情感认识:三个普通人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人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都用生命铸就了如天大爱;谭老师正是在用他自身的行动向我们传达人生的价值。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习作技巧,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第五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滨学校杨晓红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那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共3处)

三、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样躲在课桌底下?)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

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3)指名读好句子。

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4)齐读这句话

2、过渡: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情况万分危急)

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万分危急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塌陷:注意陷,说明倒塌的楼房已经陷到地底下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

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在

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唯一想到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播放视频)

10、过渡: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西南处,国有殇。(图片)

11、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正面描写,展现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恪尽职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12、齐读4—7自然段。

四、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已经快顶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你把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注意:飞身)

5、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理解“生死攸关“: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

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呢?

6、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暗含英雄的特质。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7、小结: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五、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练习(2)教师小结

2、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价

六、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

作业:

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班会课交流。

下载《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地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密水街道周阳小学管彩彩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 一、教材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2.能够体会环境......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案 灌云县伊芦中心小学吴秀娟 【设计意图】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