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蜀相》公开课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幻灯片2)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四、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全班齐读这首诗。
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这首诗,大家觉得读的好不好?(各抒己见)。那我们评价诗歌朗读的好不好一般以什么为标准?(感情)所以,我们刚刚没读好的原因是(感情不到位)。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注意“柏”、“好”这两个字的读音,“bǎi”、“hǎo”。)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放录音)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五、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补充:为什么这里不用“蜀相”,要用“丞相”呢?明确:亲切)(师:所以,本诗的首联该怎么朗读呢?生: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
比较理解:
①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诗:这句诗该怎样朗读呢?生:缓慢、伤感。)
(2)、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明确:准确。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师: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应读出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①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②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师: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惋惜之情。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1)、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再次的朗读这首诗,大家要把诗人的思想情感给读出来)
六、悟一悟:
那整首诗我们都分析品味过了,那我们现在要来感悟一下文章的主旨,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同学们现在知道本诗的主旨了吗?思考一分钟等会儿我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下。明确: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
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七、作业设计: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请同学们回去完成创新方案上的题目,背诵《蜀相》,并预习下一课《湘夫人》。
第二篇:蜀相公开课
蜀
相
杜 甫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过程与方法
1、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探究一
读懂一首诗,应该先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 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登高》等诗篇, 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
探究
二、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公元760年。
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探究
三、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探究
四、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探究
五、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
探究
六、诗歌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指谁?
明确:
四、参照所学,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怀古、咏史类诗词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篇:开课教案
中班语言领域活动:文学活动——《想飞的小象》
中二班 蔡碧华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专心倾听故事,对有生活哲理的趣味童话感兴趣。
2、知道人有各自的本事,别小看自己。
3、学说完整句:“我不会„„,可是我会„„”。
二、活动准备
1、在活动前,幼儿对动物(小鸟、大象、蛇、老虎、狮子等)的一些本领有所认识;
2、小黑象玩偶一个,活动挂图一幅;
3、各种体育器械若干(呼拉圈、哑铃、绳子、皮球等)
4、绘画材料(白纸、油画棒、彩色笔等)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创设语言环境
以奥运会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08年也就是去年我们中国举办了一个盛大的运动会,你们知道那是什么运动会吗?”
对了就是全世界叔叔阿姨都很关注的奥运会。
(教师做一个举重动作,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比赛)
那小朋友来猜猜现在老师做的这个动作是在参加什么比赛呢?”
“今天,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介绍一个重要的客人,他就是森林奥运会的举重冠军——小黑象。(幼儿欢迎)他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一个他身边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啊?有请小黑象!”提醒幼儿专心倾听
(二)、小黑象讲故事——《想飞的小象》
1、以小黑象的口吻生动的讲述故事。
小黑象提问:
(1)、我的故事讲的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象啊?它为什么想飞?
(2)、故事里还有些什么小动物呢?他们是怎么对小象说的?幼儿在自由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视时机出示挂图
(三)、教师结合活动挂图,第二遍讲述故事。
“瞧!就是这只想飞的小象。他刚刚生下来,第一天,他就看见了许多小动物„„”自然过渡到第二次讲述。
讲述过程中,在对话处放慢速度,引导幼儿模仿故事对话语言。提问:(1)、小象看见天上的小鸟,它想什么?
(2)、蛇会飞吗?它又有什么本领?蛇是怎样对小象说的?
(3)、狮子和老虎又是怎样说的呢?
(4)、小象自己又有什么本领?它最后还想飞吗?为什么?
(四)、谈话活动“我的本领”
1、小黑象:“小朋友们真棒,我的故事你们一听就明白了。你们想不想长大以后也去参加奥运会呢?可是,我还不知道你们的本事呢?能举手告诉我吗?” 鼓励幼儿大胆的,声音响亮地在集体面前说说自己的或好朋友的本领,启发幼儿用“我(他)不会„„,可是我(他)会„„”的句型讲述。
2、提供体育器械,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材料进行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小黑象的角色参与幼儿的游戏,引导幼儿交谈。如:1)、“某某小朋友你会===?”启发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本领,以小象口吻“你真棒!”给予肯定;
2)、“某某小朋友你会不会玩呼拉圈呀?”启发幼儿运用完整句“我不会„„,可是我会„„”。
选择适当的时机,结束幼儿游戏。
“今天我们的训练就先到这里吧!(提醒幼儿收拾玩具材料)
(五)、活动延伸
小黑象:“哇!小朋友们的本事可真不少啊,真了不起!等会儿,我就要回到森林王国去了,你们能把你们的本领画下来送给我吗?”
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材料进行作画,在作画过程中,引导幼儿边画边与同伴交流,说说“我不会„„,可是我会„„”。
第四篇: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2、知道洗澡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干净和舒服,能体验到洗澡带来的乐趣
3、阅读绘本,讲述小动物洗澡的故事
活动准备:
1、《肥皂泡泡》绘本(大小各一)
2、投影仪
3、《我爱洗澡》音乐
活动重点:知道洗澡能变得干净和舒服
活动难点:完整讲述故事
活动过程:
一、感受洗澡带来的乐趣
师:小朋友在家里自己会洗澡吗?
幼:会
师:小朋友这么棒啊!那现在跟着老师的音乐来洗洗澡吧!播放《我爱洗澡》
师:小朋友这么棒啊!小朋友们都洗干净了吗?
幼:洗干净了
师:那现在老师要给干净的宝宝讲个故事
二: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
1、观察画面,引出故事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页书上都有什么?
幼:小猪、泡泡、毛巾、云彩、香皂
师:小猪身上围的是什么?
幼:毯子、被子
师:小猪啊!围得是浴巾,你们看看小猪在干什么啊?
幼:洗澡
2、观察第一页
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只小猪啊!
幼: 喜欢
师:可是啊!小猪的弟弟也想和小朋友做好朋友,我们看看他在做什么?
师:小猪弟弟手里拿着什么?
幼:肥皂,浴巾
师: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肥皂,那你们猜猜小猪会用肥皂干什么?
幼:自由回答
3、观察第二页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的想法,那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小猪到底用肥皂做了什么?(看第二页)
幼:吹泡泡
师:小朋友看看这些泡泡都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幼:颜色、大小
4、观察第三页
师:可是啊!小猪一个人吹着泡泡,玩着玩着就觉得太孤单了,于是啊!它想邀请森林里的动物朋友和它一起来洗澡,小朋友们猜猜它会邀请谁呢?
幼:自由回答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猪邀请谁来和它一起洗澡了
师;原来啊!小猪邀请小兔、小熊和它一起洗澡,他们在做什么?
幼:吹泡泡
师:老师刚才说了这是块神奇的肥皂,它吹出来的泡泡都不会破掉,小动物们一起来数数他们吹了多少泡泡啊?
幼;和老师一起数
5、观察四五六页
师:现在啊!小猪的弟弟洗干净了,他听说啊!小二班的小朋友最喜欢和干净的宝宝做好朋友,所以啊!小猪洗干净了,他想和小朋友打个招呼,看看小朋友愿不愿意和他做好朋友啊!
师:小猪洗完澡后边的怎么样了?
幼:干净了
师;那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和洗干净的小猪做好朋友啊?
幼:愿意
师;小兔子不愿意了我也想和小朋友们做好朋友,我也想和小朋友打招呼!洗完澡的小兔子和大家打招呼了。小兔洗完澡,变得怎么样了?
幼:干净了
师:那大家愿不愿意和干净的小兔子做好朋友?
幼:愿意
师:这时候啊!小熊呜呜的哭了起来~~我也洗完澡了,我也想和小朋友们打招呼,我也洗完澡了。小熊和大家来打招呼了,小熊洗完澡变得怎么样了?
幼:干净了
(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用句式洗完澡XX变干净了)
6、观察第七页
师:洗完澡的小猪小兔小熊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你们觉得他们开不开心啊!
幼:开心
教师总结:原来啊!洗澡可以让我们变得干净,只有干净的宝宝老师和小朋友才愿意和他成为好朋友,所以啊!以后小朋友们要每天洗澡让自己变得干干净净。好不好?
幼:好
第五篇:《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指名朗读,教者指导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生读,教师读
四、分析诗歌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五、课堂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