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主题式课例研究行动”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的综述东湖学校胡永玲
有关“主题式课例研究行动”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的综述
东湖学校胡永玲
一、高效课堂的教师修为 1.教师怎样教:少教多学,教方法
这样的教育,才能“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这样的教育,才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样的教育,“学而时习之”,才能实现;这样的教育,回归“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才能提升境界。古往今来,学习梦想一直镌刻教育人的脑际。
为教而研学练:把握学情与过程评估是来回往复的关系,而不断的设计与改进是专业化的根本途径如何依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任务,如何通过快速测评即时改进教学行为,已成为指导工作有待突破的要害所在
对照美国有效教师特征:清晰授课,多样化的教学,任务导向(教学目标贯通),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学科知识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和德性发展的智力基础,应该对学生形成合作、包容的心理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应该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品性;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事规范,应该成为示范和榜样。2.教学教什么先生的责任
①从教与学行为看: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了解学生(独立),促进学习(帮助),评判学得(提升)
②从师与生主体看:学学半!体悟: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主体存在。
③从学与习个性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方法即能力。
二、目标贯通的教学设计
另外,高效的课堂的教学设计还应具备这样的特点: 1.简化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内容 3.细化教学环节 4.课时目标的具体化 5.教师语言的术语化 6.课堂环节的有效性 7.作业布置的适切性。
教师学习追求教学有法:备课有法,上课有法,观课有法,说课有法,研课有法,写课有法这些是教学贵在得法的基础,是教无定法的底蕴。
“师之蕴”研修证明:明晰概念才能做实内涵;持续实践才能体悟方法。
要获得进步,赢得质量,就要坚持—— 专业引领听中学:学习理论经验; 同伴互动做中悟:提炼经验观点; 用笔说话写中思:筛选观点方法。
教研促进教学,研修促进成长,教师发展学校。重点关注:专家引领、研修主题、观点提炼、用笔说话、研修信心。把理念做出行为方法,把自我做出个性风格。用学习累积为师底蕴,用研修求证教学效益。
最后用关景双教授的话来结束我的综述:为师经验,唯有学习;为师方法,唯有体悟;为师成长,唯有学做;为师品质,唯有细节;为师痛快,唯有叙事;为师幸福,唯有笑纳。
第二篇:刘静《高效课堂教学典型课例的研究》开题报告
《高效课堂教学典型课例的研究》
开题报告暨实施方案
单位:
天津市第十一中学
姓名:_____ 刘静 _______ 日期:____2015年11月__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高、效果好并且能够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的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到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但效率各不相同。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其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大课题。
根据我校学生学习情况,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共同问题:
1、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2、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
3、教师较多的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
4、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中心,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空谈。我校初
二、初三学生学习基础好的较少,基础薄弱的学生较多,厌学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不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初一新生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初中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知识差异较大,对于部分初一新生来说学习新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1、形成自己独特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可操作性强。
2、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3、注重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
4、营造浓郁的教研教改氛围,让每个教师懂得,不搞科研就会落伍,不参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就没有活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的有效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为现代有效教学模式奠基的,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总结确立的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改变了自古以来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之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直接以“普通教育学”提出有效教学的追求,设计了“普遍有效”的教学模式“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在前苏联,凯洛夫提出了“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及复习旧课——揭示新课题及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至此,由夸美纽斯引领,经过赫尔巴特的充分发挥,加上凯洛夫教育学的加工改造,这种以追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传统基本发展成熟。后来,人 2 们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这“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否能促进有效教学产生了质疑。基于此,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应运而生,提出了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二维对立”——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史上对立的两派教育主张,在看到它们观点对立的一面的同时,更多的研究和发现它们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进入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 堂”、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形式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改变现有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意义:促进自己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知识是要真正了解与此知识相关的一系列横向与纵向的联系,这才是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课堂教学要达到高效和有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2、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的素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二)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指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了解社会、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纲要》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纲要》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3、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4、研究适合我校学生的高效课堂教学形式。
5、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6、研究课堂分层作业设计与反馈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法:进行学生学习现状的统计分析,通过问卷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了解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
2、访谈法:进行学生学习状况统计分析,通过访谈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取得的进步。
3、实验比较法:通过实验教学,比较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提高的情况,撰写案例分析。
4、经验总结法:根据“高效课堂教学典型课例”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归纳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5年9月——2016年8月,共分为四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1、了解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课堂摸底,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找出问题,归纳原因。
3、观看先进教学形式的课堂实录,对照自己找差距,找问题。
4、通过网络学习取经。
5、对每一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3月)
1、开展实验教学,撰写案例分析,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
2、上课题研讨课,在研讨课中体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3、对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积极请教其他老师并改正。
4、初步形成自己的高效课堂评价体系。5、撰写初步研究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实践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
1、教一个班的老师运用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请其他老师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并总结、改进、调整。
2、教两个班的老师成立实验班级,对所教的一个班级设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跟踪对比分析,查找新问题,探索解决途径。
3、每位教师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其他老师交流,改进不足。
4、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
5、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校级示范课,初步总结高效课堂教学案例。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1、查漏补缺,对高效课堂教学形式中的细节进行调整。
2、搞好课题结题工作,撰写结题报告,展示课题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有自己的优秀教学案例、课件。
2、撰写教学论文。
3、《高效课堂教学典型课例的研究》 的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 科研课题组由数学学科组长刘静总负责,课题组成员包括其他所有数学教师。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课题负责人:刘静,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担任十一中学数学教师,并担任数学学科组长。
参与科学研究情况:
1、参与“十一五”区级课题《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和教育的研究》的研究。
2、参与“十二五”市级课题《女生班群体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 刘 卿 十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芦东蕊 十一中学数学备课组长
蓝 翔 十一中学数学教师 张 愚 十一中学数学教师 王莉莉 十一中学年级组长 王秀玲 十一中学数学教师 田 叶 十一中学数学教师 张 妍 十一中学数学教师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智力保障:多向教研员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多听兄弟校老师和我校老师的课,上网搜集新课改专家的文章和优秀教师高效课堂教学示范课课例。
2、制度保障:严格按照实施步骤进行研究。
3、物质保障:及时配备课题研究中所需的各种教学辅助工具。
十、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发布)3.《当代教育心理学》(2007年04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数学教学研究》(甘肃省数学会、西北师范大学)5.《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9种教学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6.《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07-08学年)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
(07-08学年)《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思路:
总结成效明确思路深化研究
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
研究已经实施一年,现在进入第二个学年阶段。
前一个学年的主要工作是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各学科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科中心组座谈等方式遴选并确定学科研究的主题,初步尝试用“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教研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第一批案例成果。
第一学期末学校召开了课题组学术交流会,专题交流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教研案例;第二学期继续实施研究,重点是针对尝试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多数学科取得了新的进展,形成了第二批教研案例。
第二批案例明显反映出教研员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围绕主题组织开课、研讨和培训,反映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好的策略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第二批案例中,有些是总体过程比较好,开课、研讨、培训几个环节都很精致,达到了有机的结合。也有一些案例是局部环节比较好,有的反思部分内容相当精彩,就是一个微型讲座的内容;有的是组织研讨环节做得很好,不满足于一次性解决问题;有的是注重课例打造,突出开课的效果。总的来说都较好地突出了研究性、探索性和实效性。
1.研究的成效和有所突破之处:
从研究主题看,教研员更加关注教学中的“实效性”问题。比如“优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内容”“文本的深度解读”“生活化识字”“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课前资源深加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作业设计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体验式教学主题课例研讨”“提
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提高(小语)复习课的有效性”,“有效解读教材”等等,都是教师们遇到的又非常需要深入研究的“效益”问题,充分体现了“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和影响。
其中“研究设计”有突破:教研员开始有意识地以学校主课题的“研究主旨”为指导,对“教师培养策略”进行探索。比如历史学科,以“尽力让教师‘参与’成为我们开展研训活动的一个常态”为目的,认为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全过程应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进行教师培养的重要策略,所以今年暑期在举办学科专题培训班时,“如何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就成为历史学科制定培训计划时的一个重要的思考内容,后来以“聚焦课堂,关注细节”为主题,设计了“系列案例研讨”的形式组织主题研训活动。
从研究形式看,注重进行反复研究、特殊研究和整合研究,讲究规模效益。有的教研员有意识地把教师个体提出的问题经过概括后提炼成课题,如“电工电子仪器仪表教学的方法研究”,带领教研组展开反复的研究,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有的教研员在听课的同时扮演了“助教”的角色,通过帮助一个遭到同学和老师“厌弃”的学生“安静地投入学习”这样的特殊经历,对“教师教育能力”产生了许多有益的思考;有的教研员将“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与网络研训模式有机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整合资源、优化设计、提高效益”这样的主题来扩大研训活动的规模效益。
其中“研究策略”有突破:教研员更加注重如何在开课、研讨和培训的策略上有所突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引领策略:要求开课教师带着问题开课,听课教师带着问题听课,大家带着问题研讨,教研员和名优骨干针对如何解决问题组织讲座;
(二)共同建设策略:把开课听课变成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把研讨变成分享和提炼的过程,把培训变成提高起点的过程,共同建设“研
训”形式;
(三)多样化培训策略:培训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教研员开设讲座外,还有提供书籍让开课教师“阅读”的自我培训,让学科骨干率先“研读”组织交流的培训,还有网络示范培训等等。
(应美华主任的研究案例赏析)
2.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方面:如何围绕学校的课题主旨即“教师培养策略”的问题,更加合理地设计“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方案的问题;如何将针对课例的研讨变成真正的研究和探讨,变成教者和观者共同建设的过程的问题;如何将课例、研讨、培训几项并重,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向校本教研辐射和渗透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课题主要是质性研究,案例分析等形式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大家还不太了解案例写作的主要要求,不太善于撰写规范的活动案例来呈现我们的研究过程和反思评析;“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活动探索一年多,但是大家还没有解决好如何在案例基础上形成论文,深入提炼“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 培养教师的经验和策略的问题。
3.下阶段的研究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下一个阶段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做到五个强化,深入开展研究,提升研究质量,推出研究成果。
(1)强化方案设计:为使活动做到有计划、按步骤、高质量的开展,要求每次活动前都要设计活动方案,包括对“本次主题”的设计,对开课、观课、研讨、培训等问题的设计,以及研讨活动如何开展、培训活动怎么进行的设计,通过强化研训活动的“设计环节”来提高研究质量。
(2)强化问题引导:提倡围绕“主题”设计整个活动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引领教师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参与活动,使开课、观课、研讨、培训等都能围绕
具体的问题展开,避免将几种形式简单相加。要让问题成为引领,通过具体问题来引导开课教师和观摩教师参与整个活动过程。
(3)强化策略探寻:“教师培养策略”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校主课题的研究主旨,并将“教师培养策略”的探寻作为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中应侧重培养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将活动过程变成探寻和总结策略的过程。
(4)强化结果检验:每次“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要问题开展的,每一次都应该有一个关于“该问题”解决的预期和结果的交待:打算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的过程是什么,问题解决得如何,哪些地方解决得比较好,还存在哪些不完善之处,后续打算怎样研究等。
(5)强化案例打造:案例分析的形成基于课例的打造和活动过程的打造,好的过程也需要好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应在精心设计和周密组织“主题课例研训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案例写作的基本要求,将问题解决的背景、过程以及反思评析等精彩地呈现出来,使之成为范例和借鉴。
在做到“五个强化”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提高认识,比如课题名称中“教师培养”的问题,申报之初思考得不够深入,现在已经发现必须予以解决。应明确界定“培养”的内涵和外延,着重培养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提炼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兼顾教师“研究教育”的能力的培养。
在做到“五个强化”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值得探索:
(一)继续探寻“组织研讨”的策略,比如设计层层深入的讨论题,或以作业形式参与研讨等;
(二)可以要求学科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自行开设几个主题课例,并撰写相关
案例来丰富我们的研究;
(三)可以要求学科教研组每学期在校内开展数次主题课例研训结合活动,撰写相关案例,力促学校的主课题向“校本教研”渗透等。
4.下阶段的具体安排:
成果预期及要求:形成一批设计精密、内容实在、形式新颖、实效明显的教研案例。每个教研员围绕学科研究提交至少三份主题活动设计和反思(学校表格内容),一个主题课例(文本),一个主题培训讲座,一个主题研训案例分析。
研究活动安排:
课题组总结前期研究情况——“研究范例”赏析和案例写作指导——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要求——分学科深入开展“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活动——课题组有选择地跟踪调研研究情况——组织交流、研讨、展示——形成第三第四批案例并进行深入交流(专题学术沙龙)——总结并提炼教师培养策略(相关论文和阶段报告)。(200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