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19-05-12 22:1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第一篇:《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关于举行苏教版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评比的通知

各小学:

为了深入推行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江苏教育出版社与《科学》教材编写组考虑在近三年内全面系统地对科学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分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三个阶段,以帮助教师扎实走好科学课教学的每一步。围绕第一阶段教学设计主题,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教材编写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针对苏教版《科学》教材的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我县将先行组织这个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组织

本次活动分初赛、复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学校组织,大乡镇每校至少上报10篇,小乡镇至少上报5篇。复赛由教研室组织,评出一、二等奖,并择优推荐参加上一级评比。

二、参赛对象

全县小学专兼职科学教师。

三、评选范围

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教学设计,3-6年级上下册内容均可以。四。评比标准

1.对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理解全面而深透;对课程标准解读正确;教案内容表述科学、无误。2.对教学目标理解全面;能制定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目标检测手段。

3.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课堂探究活动设计质量较高;能注意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4.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教学内容设计能突出本课重点;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教材难点。5.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具有创新性;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体现教者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6.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同类学校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

7.教学反思深刻;能认真分析教学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能针对问题提出比较好的教学改进措施。

8.教学设计文字表述清楚、语言精炼、生动形象,字数在2000字左右为宜。

9.参评教学设计必须是作者独立完成,严禁抄袭。对于内容雷同、有抄袭现象的文章,一经发现,取消比赛资格,并通报全县。

五、教学设计提交程序

1.各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严格对照评比标准进行初评,以学校为单位,按规定篇数将参赛作品电子稿发至邮箱zsj6668@126.com.,文本交周守军副主任。邮件名称命名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2.文本和电子稿提交截止时间均为2014年10月23日。

附件:苏教版小学科学课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格式要求 1.文章统一在Word格式下输入、编排。

2.教学设计必须包含课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图和具体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基本环节。

3.教学设计题目以二号黑体居中格式,下面写明是教材的哪一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用四号宋体。

4.正文:五号宋体两端对齐格式;采用单倍行间距,文中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准顶格排序,一级标题为1、2、3„排序,二级标题为1.1、1.2„、2.1、2.2„等排序,以此类推,各级标题用黑体,文中计量单位需符合标准。5.教学反思和教材分析过程中如引用他人的原文,一定要注明出处。参考文献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小五宋体。文献的著录格式:(1)书:作者、书名(版次,第一版无需说明)。出版社城市:出版社,出版年,引用的页码;(2)期刊:作者、题目、刊名,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页码。一定要注明引用的页码。

6.在正文后面是备注,写清楚需要说明的内容。

7.在教学设计的最后,写明作者姓名、单位、电话号码、邮编,用五号宋体字。

第二篇:关于组织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关于组织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课件评选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驻城小学,各民办小学:

为了总结和交流小学科学教学的成果和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根据教研室2012年计划安排,经研究,定于4月上旬举行全县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课件评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要求:

1、关于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主题: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1)优秀教学设计要确保原创性。

(2)内容,每篇设计为一课时,含以下内容:

①科学教育理论指导。②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③学情分析;④教学目标;⑤教学重难点;⑥教学准备;⑦教学过程设计;⑧教学评价设计;⑨设计特色简述;⑩附: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

(3)格式:①用A4纸打印5份,其中一份题目下方注明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②题目用黑体二号,标题黑体3号,二级标题三号楷体正文字为小四号宋体。

2、关于课件评选:

(1)参评课件必须是由教师自行设计制作的、未参加过其他类型比赛的作品。

(2)内容,要力求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主题明确,选材恰当,突出重点,创意新颖;突出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技术性、艺术性。

(3)作品形式以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课件为主。

(4)课件的片头应注明教材版本、册别、课题、作者、单位等信息,并且要有明显的课件演示开始按扭。

(5)作品要能够独立运行,且其中的链接文件要齐全,不允许有与课件无关的第三方信息出现。

(6)课件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但运行时间不超过10分钟。

(7)课件一律刻录光盘由各单位统一报送。在装帧光盘的封面上同样注明:教材版本、册别、课题、作者、单位等信息。

(8)参评作品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制作,否则不予评选。

二、名额分配

教学设计每单位2—4篇;课件每单位1-3个。

三、报送时间

4月6日前由单位统一送交小学教研室,不接收教师个人报名。教学设计的电子稿各单位统一整理后发张晓艳老师的邮箱sdzhangxiaoyan@126.com.苍山县教学研究室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三日

第三篇:科学教学设计--测量

2.测量

教学目标: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2、体会测量对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3、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区别和作用。

4、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能利用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难点: 估算树叶的面积 教学准备:

1.两个轻重相接近的物体,各种形状的透明容器。2.秒表、尺子(或身高测量器)、拉力计或握力计。3.收集一些有关珠峰的资料以及2005年测量珠峰的情况。4.一些测量用的工具

5.烧杯或其他杯子、量筒、水。

6.有关漏刻、沙漏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及工作原理的介绍。7.纸、笔、尺、树叶、玉米棒。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画,仔细观察图画:两条线是否是直线?

2、出示两个物体,仔细观察:两个物体哪个比较重?

3、出示两个容器,仔细观察:哪个容器里的液体多? 思考:只凭我们的感官可靠吗? 4学生动手操作验证。5汇报验证结果。

6.小结。(在生活中有时我们只凭感觉并不可靠,需要借助工具进行测量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这些数据才是科学的证据。)引出课题《测量》。

二、探索和调查

课堂实际测量:自己的速度、身高和力量。

1、讨论:跑步速度该如何测量?要用什么仪器测?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组织学生测量速度、身高和握力引导学生观察测量器材上所标识的单位。

3、通过刚才的测量,你明白了什么?

三、阅读资料,认识各种测量工具

1、出示珠穆朗玛峰雄姿和健儿勇敢攀登的图片。学生观擦,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所收集到的资料。

4.(出示P59页图或实物)提问:你认识这些测量工具吗?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吗?

四、测量容积

1、出示装水的A杯和B杯。观察:哪只杯子里的水多?

2、学生自由发言。

3、老师小结:(板书 : 量筒、量杯)(1)认识量筒的外形特征。(2)掌握正确的读数方法

4、介绍古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五、介绍估算测量法 学习估量物体的面积和数量的方法。

(一)测量树叶的面积。

1、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2、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计玉米的颗粒数及1亩玉米地的产量

1、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2、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六、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本领?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生命离不开水》

(平昌县龙岗小学

杨友贵)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学会安装“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生命物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运动中起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教学准备:青菜、桔、苹果、虾、水声、图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师:同学们,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板书:水)请你猜猜,录音里优美的小河赞美的是什么?

2.师:小花、小草离不开水,小鱼小鸟离不开水。及时板书(边说边板书:离不开).3。活动一:

3.师:你还知道什么地方有离不开水的事例?(小组讨论)

结合自己身边事例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如洗脸、浇花……)在学生讨论热烈时停下。4.师:同学们说了许多的事例,心里也有了许多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想用小诗来赞美水呢?(同时出示小诗、投影)

5.讲了那么多生命物体离不开水的事例,也用小诗赞美了水,现在的感受一定更多了,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课题补充完整好吗? 板书:“生命离不开水” 活动二:

6.师:我们已经知道生命物体离不开水,其实生命物体内部有许多与水有关的一些秘密,请你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同时出示图片)活动三: 7.师:从图中我们发现物体内会有大量的水,但是这些水我们平时看不出来。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看到这些生命物体内的水(小组讨论)切、压、摔

8.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每组同学任选两种喜欢的材料,同你刚才提出的方法尝试着把它体内的水提取出来,同时还请大家感受一下哪一种材料的水更多一点,在实验过程事,你如果有新感受和发现及时把它记录下来等会再告诉大家(苹果、虾、青菜……)9.学生汇报结果。(按材料分)

10.师:刚才的实验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物体体内有水份。老师不明白,这些水哪里来的呢?(动嘴喝、植、根)

11.师:植物靠根吸收水份,你有没有看到过植物喝水?想不想知道?

1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你能充分地运用这些材料,清楚地让大家看到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学生回答)

13.师:为什么要用油?理由是什么?

14.师:装置已做好了,是不是已经完了?(没有)(观察的坚久性,观察的方法)

15.师:回家之后每位同学都设计一个小草喝水的实验,并完成P72的表格。比较精确地记录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

第五篇:科学教学设计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第六课 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第七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吴晓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下载《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教学设计

    《有趣的磁铁游戏》教学设计 高新区第三小学王静雪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磁铁,知道磁铁的性质,了解磁铁的应用。 2、能相互配合,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科学教学设计

    《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 三窑完小 赵加红 教学内容: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2、知道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

    科学教学设计

    《 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2、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

    科学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科学教学设计 《折形状》 南梁中心校 闫常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知道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

    科学教学设计

    磁铁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教师:陈正琳 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和孩子们的谈话,我了解到了孩子们对磁铁的吸铁的特性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将铁和金属的概念混淆......

    科学教学设计

    题目:科学六年级上册 13.能量的控制 姓名:周 明 单位:铁厂镇莫屯联办小学 联系电话:*** 13.能量的控制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能量的控制,设计两个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其......

    科学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模拟实验”理解天文知识 ──《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一课的教学实施前的设想 有关地球自转的知识,由于信息渠道和来源很广,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

    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他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