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_童趣(沈复)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并且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
1、接受文言文学法指导。
2、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大意,至少读三遍。
3、上网或从图书馆搜集有关沈复及其《浮生六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教师:
1、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课前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多媒体设备。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准备幻灯片和投影仪以及一些关于“童趣”的挂图。
五、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一)利用经验储备和联想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学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学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图像可以创设情境,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情趣,创造阅读期待。)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1、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
(尊重读者的劳动,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教师强调指导:
①字音:童稚[zhì]拟[nǐ]作鹤唳[lì]凹凸[āo’tū] 庞[páng]然大物癞虾蟆[làiháma] ②句读、停顿。
③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2、学生自由诵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3、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4、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5、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课文中还有几处,因为没有注解,老师没有读懂,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心之所向则„„ ③徐喷以烟,使其„„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以丛草为林⑥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主动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师: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有些想不到教师可提醒。)(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如: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③徐喷以烟„„(非童稚不能为也)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资料链接: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周作人《苍蝇》选段)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课后习题 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自己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字数500字以上。
(背诵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也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可加深对“物外之趣”体会,也是课堂的延伸。)
第二篇:沈复 《童趣》原文 翻译 赏析 问答题
《童趣》沈复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时代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课文是用文言写的,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体简洁的特点。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②〔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性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张目:睁大眼睛。
5、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6、藐:渺小。
7、细:仔细。
8、故:因此。
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之:的。
11、项:颈,脖颈。
12、强:通“僵”,僵硬的意思。项为之强的“强”读jiāng
13、于:在。
14、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5、徐:慢慢地。
16、唳:鸟鸣。
17、以······为=把······当作。
18、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19、兴:兴趣。
20、方:正。
21、盖:原来是。
22、鞭:用鞭子抽。
23、之:代蛤蟆。
24、细:仔细。
25、察:观察。
26、昂:抬。
27、首:头。
28、驱:驱逐。
29、项:脖子。
译文:我回忆童年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的看见最细微的事物,(只要)见到微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查看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私自把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那有时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变成鹤了;(我)抬着头看,脖子因为这样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的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鸣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白鹤飞舞在青云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的拍手称快。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边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的仔细观察,把小草看作树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凸起的土块比作山丘,把凹下去的地方比作沟壑,(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的神游,喜悦的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我)就仔细观察他们,看得正兴致勃勃时,突然有一个极大的家伙,声势浩大地跳来,原来是一只癞虾(há)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的出神,不禁哎呀的一声惊叫。(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这只虾蟆,鞭打几十下,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1.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2.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成语
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形容非常高兴)。
(1)明察秋毫: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
(2)怡然自得:非常高兴、满足
(3)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4)夏蚊成雷:夏天的夜晚里,蚊子的叫声像雷鸣一样。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
第三篇:5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这一节内容主要是追忆童年的游戏生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细腻的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蛤蟆,无不是以一颗浪漫天真的童心来观察事物、描绘事物,充满盎然童趣。这样有趣的文章内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选文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浅淡直白,比较易懂,作为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文言文,是非常合适的。在教学中除落实知识点外,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交流,使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寻找、发现自己的物外之趣。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合作学习读懂课文。难点: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胡明道的导入: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喷烟,看蚊子在烟里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砖头乱草愣愣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整理一下:
为什么喷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 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
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中回忆的童年趣事。(板书:)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认为是否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举手,老师会帮助你。
二、朗读,读准字音
指示语: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这一次只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完整即可。
三、合作学习,疏通课文语句。
指示语: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吧。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1.每个小组译读一段,屏幕显示要点: 读懂文章写的内容
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你还有什么问题?
2.学生接龙翻译,教师伺机插话:你是怎么翻译出来的?
预设:
故——所以 换字法:用现代的词语去“换” 项——脖子 查字法:查课下注释或工具书 常——常常 加字法:按现在的习惯,加字
教师总结:大家在合作解读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方法,如„„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
3.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四、再次合作,读懂课文内容
指示语:刚才的交流,让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大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到底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让我们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合作:
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他的趣在哪里?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2.对话交流
预设:(我仿佛看到„„,写出了孩子的„„。)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在点评中点出“想象”和“联想”。)
教师总结:真不简单,大家自主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课文,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象着作者的想象”。
3.让我们带着想象的欲行,再读一遍课文。
五、拓展延伸
指示语:还有新问题吗?“这两幅图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去与有关人员对话,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选择一项,小组探究:
出版社要出版《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翻检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原作的感情,)
结语:
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物外之趣 视蚊飞作鹤舞 想像联想
观察想像 观土墙拟山林 文外之趣
第四篇:《童趣》教学设计_5
《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前准备
①预习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题。
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的主旨。
朗读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文,揣摩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时
○教学内容
①理解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第五篇:《童趣》教学设计5
《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浮生六记》 二初读课文
1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2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三再读课文
1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四试背课文,课内完成背诵
五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发挥想象力,告诉我们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六推荐刊物《科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