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用到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训中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起来,现在全国性进行的各种教师培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见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和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专业能力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强调教师“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而且给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信息素养必须提升。然而就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环境中,传统落后的观念、僵化保守的体制、教师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制约着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达到上千亿元,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和技术能力较低。笔者了解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和技术能力的状况是城市好于县乡,男教师好于女教师,年轻教师好于中年教师。以城市为例,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时基本不使用信息技术。而且,仍有部分40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不知如何操作电脑!这种状况,县乡学校更为严重!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专业化发展目标,笔者曾向一些城乡教师询问专业化发展问题,几乎所有教师都笼统地将发展目标锁定在“上好课、取得好成绩”上,再问具体一点,大都一脸茫然,而有的教师干脆就将专业发展完全等同于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虽然有一部分教师有向上发展的良好愿望,但教学压力重,教师们尤其是城市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教学任务与活动,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理性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问题。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停滞。
(三)领导者缺乏科学的信息技术发展观
教育信息化大规模投入,使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当多的领导不懂电脑。在这种状况下,要想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在是勉为其难。因此,领导者必须改变对信息技术的观念,形成科学的信息技术发展观。
(四)缺乏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机构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各地区现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国家统一培训的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忽视了学科教师特点和教师差异。很多培训者长期脱离学校实际,培训内容无法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在培训范围上,也仅有小部分教师能有培训的机会,培训之后,教师也鲜有实践的机会和动力,这造成了培训的形式化弊端。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为此我们从以下四个策略探讨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连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这种变革给传统的学科教与学带来了深刻变化。
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专家引领,教师职前教育;教师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同行间交流合作等。因此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家引领,教师研讨。采用专家报告、网上指导等方式,系统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应用模式、实施中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问题。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引导并帮助教师全面地思考和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通过各种形式改变教师被动学习者的角色。
二是以教师为主体,实现教学设计的合作。教师要将新的技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要通过教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还要能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教学中问题。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后各组要向全体教师展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总结。通过教学观摩、交流讨论,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整合模式;比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找出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
四是案例展示与交流。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交流经验。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理解和实施,就无法保证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的实现。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人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一是以教师持续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
二是培训中教师为主体性: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培训中,教师都是实践的主体,培训者和专业指导人员只是教师的“协助者”和促进者。
三是在校本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本校或本地区实际,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本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四是重视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反思,看到自己的进步,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帮助自己分析理论修养方面的缺陷,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接受信息,促进发展。
五是拓展教师交流研讨的视野。信息技术为跨地区、跨学校的同行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社会建构;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各地区教师建立研究共同体,做到资源共享。
3.拓展信息技术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重心已经从硬件建设逐步转移到以教师培训带动教学改革。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信息技术视野中的两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以校为本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学校自主的、结合学校实际的、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培训模式。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绩效得以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教师也把其应用到教学中去了,网络时代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也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更为丰富多彩。由于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使得我们教师不得不去钻研其中的奥秘,在我们钻研的过程中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得以提高了。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得一些不懂计算机的教师不得不去学习和培训,使自己从不懂到懂一些,有些教师甚至能达到精通的程度。每个假期全县组织信息技术老师对我们进行培训,让我们懂得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我们懂得如何制作简单的课件,让我们懂得收集资料在课堂中再现给学生……。现在教室里又安装好了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学校教师也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这样我们在教学中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电子白板、实物展台进入课堂教学后,因其生动形象的资源和集声音、图片、动画效果为一体的强大功能,为新课改提供了借助“工具变革”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的强大支持。多媒体教学从根本上为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对教学过程、方式、手段的变革,更好地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就得多进行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来适应教育教学,使信息技术真正地应用到课堂中。只有加强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育改革.所以信息技术在教师能力培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进程
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县乡中小学教师来说,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师资水平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没有足够多的骨干教师起到引领的作用……所以很多教师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引领。目前,国家比较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现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更多的教师有了这样的培训机会,但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没有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培训,利用了信息技术平台来进行远程培训,解决了目前的这一困难,让广大教师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我们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可以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四、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资源丰富,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打开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可以看到里面有许多培训,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校长培训、教师资格、校本教研、职业教育、学科频道、博客、教育百科等,广大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借助于这样的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这样的培训平台操作简单易行,而且知识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还没有现在这样迅速发展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培训是一件难得的事情:想听一节好课得跑很远、想听专家讲座机会稀缺、想与专业人士交流机会难得,现在有了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培训平台,可以让我们教师满足对这些方面的渴求,通过这些培训使我们教师的能力越来越强。
针对教师的培训是阶段性的,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持续性的、长期性的。教师要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必须在实践和反思中反复循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我见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我见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南赵扶镇冯庄中心小学宋妍
摘要: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本文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出发,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必要性、内容和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告诉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推倒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面临着专业化发展问题的严峻挑战,这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前面的一项战略课题,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坚定地走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心开始,由关注教师的地位论转向关注教师的角色论、实践论的转变。可以说,时代赋予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在传统“专业特性”的基础上还增加到了新的含义——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以及通过课堂实践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并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教师专业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符合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为信息技术教育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专业化发展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学校的打字员,电工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这些“杂事”,没有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化发展,相信这是困扰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
信息技术教师付出的比别人都多,却很难得到回报和认可。虽然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会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专业化发展是时代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
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与磨炼、追求与付出,才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我们的必要要求。
专业化发展是教学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在某一领域超过老师,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重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
意义的帮助者。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教师的专业化是以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永恒的追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指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在教育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事业心、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在知识结构上,能掌握精深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在教学技能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创新达到一定的层次;在教育规范上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学术规范、言行规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地付出,而是生命运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就是在这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立足课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是教师的最重要的“战场”,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思想上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只有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练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获得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2、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实践中队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监控、调节和自我评价。具体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在教师城战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师同样学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使之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3、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说过,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研究的意识,是一个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师。
近几年兴起的校本教研就是一种操作性强、非常有效地研究形式。它是指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组织指导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校本教研的目标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校本教研不同于专业的理论研究,它着重考虑如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校本教研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捕捉的能力,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把它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校本教研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但务必追求实效,防止校本教研随意化、形式化、空泛化。
除了开展校本教研,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加强与同行或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教研不同局限于学科内部或学校内部,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研,一个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数
一般都不多,开展校本教研有一定困难,学科之间、校际之间也有必要开展交流,向其他学科教师、外校的同行学习、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4、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环境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通过网络,极大的开阔了教师们的事业,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将以往的封闭独立的环境转变为交流丰富的、师生共同成长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积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通过专题网站获取资料、信息。网络是以个巨大的资源库,以一个关键词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好多个网页,可见网上相关资源的丰富。但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要学会如何筛选、鉴别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
总而言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漫长而复杂的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与磨炼,追求与付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相信通过我们不懈努力,一定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
1、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何种职业生涯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哪些?
答: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教育教学“危机期”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1)社会的认知与肯定。(2)学习领导的鼓励与认可。(3)获取公正的报酬与待遇。(4)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5)有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6)进修培训的权利。
2、结合自身实际,试谈谈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
答: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肯能有如下方面:(1)自身职业道德不搞,不能爱岗敬业。
(2)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3)社会和生活的压力。(4)与其它行业相比,报酬待遇太低。(5)有感于教师社会地位太低等等。
3、结合材料,谈谈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哪些鼓励措施与支持系?
答:措施:(1)满足当前环境中安全需要的激励措施和满足组织环境中专业发展需要的激励措施。如工作保障和个人人生安全、贷款优惠,有吸引力的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
(2)适当的精神回报。对工作绩效能有积极的反馈和回报。(3)工作自主权与有效性。(4)创作和作共赢的机会。(5)重视表扬与激励。(6)实行教师职级制与绩效制。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作为中学教师,如何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中的实践中,不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师德境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高的行为和亮红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起点上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角色形象,不断加强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2)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拥有更加优化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教师应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天文、师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具备较深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知识。(3)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师具有更加全美的专业能力。学习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这就要求具备多元性,多层次性,交叉性的能力结构。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与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做到:
1、教师要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专业自我成长。
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只有这样,在课堂教育中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终身转变为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实习生的素质,才能在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2、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践行专业自主成长。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吸纳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将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在推行素质教育实践中实行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
3、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还要做一名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教育模式的创新者,对于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回避问题,而是自觉研究问题,通过研究既思考解决问题,又能在思考与发现中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愉悦,实现教师专业的自觉成长。
第四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钟潮标2010年10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个重心中的核心问题。然而,如何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 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
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要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就必须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
走向成功。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
新会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简华觉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笔者作为一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努力改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 专业化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适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为信息技术教育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老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其他学科的课和其他杂务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化发展,相信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我区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只为别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工作没有成就感;自己天天都在忙,到头来似乎也没有什么成绩。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无奈:信息技术教师付出的比别人更多,却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虽然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教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永恒的追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指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在教育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事业心、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在知识结构上能掌握精深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在教学技能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创新达到一定的层次;在教育规范上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学术规范、言行规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就是在这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可以参考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案例还比较少。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突出特点是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明显,乡镇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少、专业对口比例较低,市、区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都比较集中在城区的学校。我区通过信息技术送教下乡、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结对子、城区学校举办开放日与公开课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城区优质师资资源的引领作用,使乡镇信息技术教师有更多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再通过自身的总结、探究、反思、创新而获得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从而获得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1、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研修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研修,我们可以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全面认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例学习如何落实课程目标,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课程目标,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除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培训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培训,使培训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解决实际遇到的教学问题,强调教师的亲身体验与反思,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参与感。在形式上,校本培训要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倡导以情境创设、典型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经验分享、合作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参与式教学和培训,注重培养教师在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训内容上不能仅限于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或空泛的理论指导,而应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等方面着手。多层次的学习、培训、研修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教学反思是自我成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3、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当前,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时间还比较短,教师应紧紧抓住集体备课中互助合作的内涵,大力开展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更加注意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可以互相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这样,集体备课就从过去的以老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不仅可以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新教师的缺陷不足,而且还可以用新教师的新理念和新观点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这样,集体备课就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共同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竞争力,集体备课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肥沃土壤。
4、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最便捷、最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专家、同行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互动交流。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通过参与这种最便捷、最广阔,多层面、多渠道的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培训。互动交流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捷径。
5、从参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会有些感悟,有些反思,可能会是一些片段,不成篇章,系统持续深入反思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要用心教育,用心钻研,相信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一定会在专业上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成果
几年来,我区通过三级教研网络和信息技术大教研组活动坚持不懈地推动我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抓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形式,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的各类培训、学习、深造,让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在区和自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好辐射、示范作用。一大批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积极参加省、市、区的教学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区的优质课和示范课的执教活动;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新会一中阳娇老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连续两年在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并成为信息技术科组备课组长;双水镇中心小学梁炳锋老师,积极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使全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升到新的层次。
五、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繁杂不易量化,使得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感较差,工作热情受到打击。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维护等工作外包,使信息技术教师能专注于教学工作,激发信息技术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和欲望。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涉及到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养成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的习惯,学会并制定自身发展的规划并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新课程的实施正在焕发教师的激情,发掘教师的潜力同时也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我们相信每位教师在这个变化当中都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未来与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冯伯虎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朱艳.吉林教育 2007.09 [3]《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张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