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6章15个课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2:4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6章15个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6章15个课时)》。

第一篇: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6章15个课时)

城关二小教师普通话培训材料

第一章 普通话的概念 【教学目标】

准确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概念,了解普通话的形成和重要性,以及各方言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普通话的概念

2、普通话的形成3、各方言的特点

【知识点】

普通话的概念,各方言区的划分。

【重点】

普通话的概念

第一课

一、普通话

1、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2、普通话语音的特点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韵相拼形成四百多个音节。声调有四个,阴、阳、上、去加上儿化韵的变化也不过一二千个。音节中双音节词占多数,没有特别难发的音节,和古代汉语及某些方言比较简单得多,是较容易掌握的。

普通话音节中元音占主导地位,元音乐音成分多发音响亮、悦耳。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四个声调中高音成分多,变化明显,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节奏感强,而且普通话的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节奏明朗,富有韵律,儿化也给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的一些词更显出普通话语音的音乐性。

第二课

普通话的形成汉代以前人们就使用着一种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

唐宋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使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随着白话小说、戏曲、话本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金朝以后,元、明、清、民国都曾建都北京,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促进了北京话的完善和发展。从元朝开始,北京话已作为“官话”在官方或非官方的交往中使用。到了明、清,由于政治力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白话小说、戏曲受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很大,“官话”随着白话文传播到各地。至此,北京话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口语上“国语”代替了“官话”。那时的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加强了团结和交往,经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确立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成了迫切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代中后期正式确定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为普通话,并颁布了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向全国推广普通话。

第三课 方言

现代汉语有不同的方言,各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我国按区域大体分为七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南通的小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3、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4、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5、客家方言: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6、闽方言: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的大部分汉人居住区。闽方言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其中最重要的是闽东方言。

7、粤方言,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的约一百来个县,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

第二章

普通话语音与发声

语音概说

【教学目标】:

了解语音的性质,准确理解和掌握语音单位的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语音的性质

2、语音单位

【知识点】:

语音的性质及相关概念,音素、音节、元音、辅音、音位等语音单位的概念,汉语拼音方案

【重点】:

语音单位的内容、基本概念、音节的结构、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和音节的拼合规律

【难点】:

音素、音位、音节结构

第一课

一、语音

1、定义: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首先,语音是一种声音,如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因此它具有物理性质。

其次,语音不是一般的声音,有别于风声、雨声、铃声、琴声等,它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因此它还具有生理性质。

最后,语音不仅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还因是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这个“一定意义”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还具有社会性质。语音的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2、语音的性质

1)语音的物理性质

大凡声音均具有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四个要素,语音是声音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

A.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小的、细的、薄的、短的、紧的物体振动快,声音高,而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声音就低。这就是为什么女人的声音高而男人的声音低的缘由,前者声带短而薄,后者声带长而厚。音高是汉语形成声调的基础。

B.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而振动的大小有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就强;用力小,振幅小,声音就弱。音强是汉语形成轻声的基础。

C.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振动时间持续短,声音就短。音长是形成英语中长音、短音的基础,如eat(吃)就读作[i:t],it(它)就读作[it],前者为长音,后者为短音。

D.音色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也可以说是声音的本质,所以又叫音质,也叫音品。音色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a.发音体不同。

发音体质料的不同会带来音色的不同。如钢琴的音色不同于口琴,是因为前者的发音体是钢丝弦,而后者的发音体为小簧片。不同的人发同一个音音色有别,那是因为两人的声带等发音体不同。

b 发音方法不同。

同样的发音体,若发音方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如小提琴,用手指弹奏的音色同用弓演奏的音色就有区别。普通话辅音声母中b和p、d和t、g和k、j和q等等的不同,均是因发音方法略有差异所致,b、d、g、j类发音时不送气,而p、t、k、q类发音时送气。

c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同样的发音体,同样的发音方法,若共鸣器形状不同,也会造成音色的不同。如小提琴、二胡同是弦乐器,同是用弓演奏,但由于共鸣器形状不同,两者的音色不同,我们一听就能分辨出哪个是小提琴声,哪个是二胡声。普通话舌面元音a、o、e、ä、i、u、ü的音色不同,主要是因发音时口腔这个共鸣器形状的变化而造成的,同发音方法无干。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音色的不同,主要关注的是发音方法的不同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的变化。

2)语音的生理性质

在这个部分,主要要弄清人类发音器官的基本构造和发音机理,为后面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人类的发音器官根据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A声门下系统——动力系统

声门下系统主要由肺和气管构成。这是一个动力系统,肺上面有许多肺泡,肺泡的张合产生发音所需的气流,这些气流通过气管送到声门系统。

B声门系统——调空兼成音系统

声门系统主要由喉头和声带构成。这是一个调空兼成音系统。调控,说的是由气管输送上来的气流在这里得到调节控制,从而形成人类成音所需的语音基本声源脉动气流;成音,说的是借助从肺部上来的气流对声带的冲击使声带振动发音。

C声门上系统——深加工系统

声门上系统主要有三腔:咽腔、口腔、鼻腔构成。其中咽腔犹如二居室的客厅从声门上来的气流在这里分流,一部分将去大房间——口腔,一部分将去小房间——鼻腔。这是一个深加工系统,人类语音(包括现代汉语语音)中所需的各种音色均在这里加工形成,其中“舌头”的贡献最大,有它深加工而形成的音,无论在哪种语言中均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平时说某人有辩才,善于辞令,就称为“三寸舌”或“三寸不烂之舌”。言语争辩也叫“舌战”。

观察发音器官示意图,并且记住各个发音器官的名称,能在自己的口腔中找到对应的器官。

3)语音的社会性质

语音的社会性质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性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A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约定不同,因此,同一个意思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如“鸡”,普通话读jī,广东话读[kai];而同一种语音形式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fei]这个音节,汉语可以表示“飞”、“非”、“妃”等意义,而英语则可以表示“小妖精、仙女(fairy)”和“接合、恰好吻合(fit)”等意思。

B各种语言均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在不同的语音系统中,一些相同的语音现象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如现代汉语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可分为送气的和不送气的两组,因为这送气和不送气有别义作用:b和p有别,d同t不同;而英语清辅音的这种“送气”和“不送气”却无区别意义的作用。

第二课 语音学

语音学是研究语言声音体系的科学。语音学的任务是研究说明语音的性质,内部结构和单位,语音的分类和组合,语音的产生、变化及变化的规律。

三、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素及其类别

1.什么是音素

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色的不同,i和ü音色不同,所以是两个音素。

2.音素的分类

人们往往从发音方法的角度将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所谓元音,是指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如普通话的a、o、e、ä、i、u、ü等。元音又叫母音。

所谓辅音,是指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如普通话的b、p、m、f等。辅音又叫子音。

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在于:

(1)气流受阻与否。发元音时,气流在咽头、口腔畅行无阻,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气流在咽头或口腔受到阻碍,只有冲破这种阻碍才能发出音来。这是元音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2)气流强弱与否。发元音与否,气流振动声带发音,已有所消耗,所以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必须冲破阻碍,所以气流较强。

(3)发音器官紧张均衡与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紧张,如发 ba

(八)中的b的时候,只有上、下唇特别紧张。

(二)音节

1、什么是音节

音节是用听觉可以区分的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它是依据发音时肌肉的松紧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片断。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阿”[A]: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钱”qián。如果说音素一般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感觉不到的话,那音节则是能感觉到的,比方说“走”zǒu,一般汉族人都能感到是一个音节,至于问它包含几个音素,那是专业人员的事,一般人不一定知道。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如“前程”qiánchãng就代表两个音节。例外的情况有,但不多,如“花儿”huār就用两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儿话音节均如此。关于音节的结构及其分析,将在讲授普通话音节时予以讨论。

2、音节的构成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有些比较复杂的音节的韵母包含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普通话音节的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构成,如“广”,最少必须有一个主要元音,如“饿”。

(2)、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韵腹。

(3)、元音在音节中占主导地位。一个音节中元音音素最多可以有三个并且可以连续出现,分别充当韵头、韵腹、韵尾,如“有”。如果一个音节只剩韵腹,那么这个韵腹就是主要元音,如“饿”。

(4)、辅音在音节中充当声母和韵尾,只在开头和末尾出现,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音节开头可以没有辅音,在末尾出现的辅音也只限于n、ng两个音素。

(5)、汉语音节可以没有声母、韵头、韵尾。

(6)、汉语音节中充当韵头的是元音i、u、ü。充当韵尾的是元音i、u以及u的书写形式o,如“ao”中的o,还有辅音n、ng。

3、普通话声韵拼合的一些规律:

(1)、双唇音和舌尖中音d、t能与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撮口呼韵母相拼。双唇音仅限与合口呼中的u相拼。

(2)、唇齿音、舌面后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等声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唇齿音仅限与合口呼中的u相拼。

(3)、舌面前音同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4)、舌尖中音n、l能与四呼韵母相拼。零声母音节在四呼中都有。

(5)、“o”韵母只与双唇音和唇齿音相拼,而“uo”韵母却不能与双唇音和唇齿音相拼。

(6)、“ong”韵母没有零声母音节,“ueng”韵母只有零声母音节。

(7)、“-i”(舌尖前)韵母只和“z、c、s”三个声母相拼,“-i”(舌尖后)韵母只和“zh、ch、sh、r”四个声母相拼,并且都没有零声母音节。

(8)、“er”韵母不与任何声母相拼,只有零声母音节。

(三)音位

1、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与音素相比,音素是按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普通话共有33个音位。元音音位7个,辅音音位22个,声调音位4个。

2、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同一音位内部因位置或条件的不同而出现的语音变化,也称“音品”。

音位变体可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在同样条件下可以自由替换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几个变体叫“自由变体”。

3、音质音位与非音质音位

由于元音音位及辅音音位都是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素间的差异是音质(音色)的差异,所以由音素这种音质性质构成的音位是音质音位,又称音段音位。

由音高、音强、音长构成的音位是非音质音位,又称超音段音位。它一般附加在音质音位之上。非音质音位主要有调位、重位、时位等。

4、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把一个音位与另一个区别开来的特点。每一个独立的音位,都有若干个区别特征,是一组区别特征的总和。

例如:

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有四个区别特征,以不送气与p‘对立)

p‘:双唇、送气、清、塞音(有四个区别特征,以送气与p构成对立)

这些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以从生理、物理和感知等方面来考察,现代语音学家列出了约三十个区别特征,不过就一种具体的语言来说,大约只用到其中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用来区别音位的区别特征是有限的。有些特征是所有语音都有,如舌位的高低前后,双唇、塞音等特征,有些特征则只属于某种语音,如英语、法语、俄语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汉语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英语、法语、俄语没有这些对立。

汉语辅音的区别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音部位: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发音方法:塞音、檫音、塞檫音、鼻音、边音、送气、不送气、清、浊。

每个音位都具有其中的几个区别特征,从而构成词的语音形式上的对立。而且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它有共同特征的音位相互联系形成聚合群。这就体现了音位的系统性特点。

第三课

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方案

建国以后,我国政府就着手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52年到1954年,当时的指导思想,是想结合汉字的特点来制定一套拼音方案,后来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结合汉字制定的拼音方案已有“注音字母”,在这方面它可以说已达到极限,要超越它是不可能的。于是从1955年2月起,开始转向拉丁字母,并从中圈定了几十个字母,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工作很顺利,没多久,就诞生了两个草案,一个是王力等三人草案,一个是林汉达等多人草案,经过权衡,最终选用了王力等三人草案,于1956年10月予以公布,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又经多次修改,于 1958年2月11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正式起用。

《汉语拼音方案》包括五个部分:

(1)字母表

规定了二十六个字母及每个字母的学名。

(2)声母表

提供了普通话二十一个声母的读音和例子。

(3)韵母表

提供了普通话三十六个韵母的写法、例子及一些用法。

(4)声调符号

提供了普通话四个调类的名称、所用符号及标调方法。

(5)隔音符号

提供了隔音符号的形式及其方法/

2.汉语拼音方案的用途

(1)给汉字注音,帮助人们准确的识读汉字。

(2)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3)作为少数民族制定文字的依据和基础。

此外,汉语拼音方案也可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用语,还可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

第三章 辅音和声母

【教学目标】:

了解辅音的发音过程、发音特点、发音条件,了解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掌握正确的普通话声母的发音方法,能正确区分声母的发音

【教学内容】:

1、辅音的发音

2、声母的发音

3、声母辨正

【知识点】:

辅音的发音过程、发音特点、发音条件,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清音,浊音,送气音,不送气音,声母辨正

【重点】:

声母发音方法的类型

【难点】: 声母辨正

第一课 辅音

1、什么是辅音

辅音也叫“子音”,是普通话语音中除元音之外的另一大类。它有22个,依次如下:b、p、m、f、d、t、n、l、z、c、s、zh、ch、sh、r、j、q、x、g、k、h、ng。辅音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在绝大多数的音节中充当起头的声母,普通话里的声母全由辅音充当。另外辅音n、ng还能充当韵尾。

2、辅音的发音过程

辅音发音时,各部位阻碍的形成和消失有一个过程,语音学家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成阻阶段,发辅音过程的开始阶段,即发音中口腔内某两个部位阻碍作用开始形成,由静止或其他状态转到发一种辅音时所必需构成阻碍状态的过程。比如发b时,软腭上升,双唇紧闭,形成双唇阻气的态势。

持阻阶段,发辅音过程的中间阶段,即发音中口腔内某两个部位阻碍作用的紧张持续。从开始“成阻”到最后“除阻”的一种中间过程。如发b时仍然紧闭双唇,气流加强充满口腔伺机突破双唇成音,有一种憋气的感觉。

除阻阶段,发辅音过程的最后阶段。即发音中口腔内某两部位阻碍作用从某种阻碍状态转到原来静止状态或其他状态的一种过程,是结束阶段。如发b时,双唇由闭受气流的冲击突然打开爆破而成音,阻碍消除,发音结束。

成阻、持阻、除阻是任何辅音发音时必须经过的三个基本阶段,但由于各个辅音的性质不同,发音情况也不完全一样。

3、辅音的发音特点

1)发辅音时,肺里的气流经咽头、口腔的过程中,一定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不同部位的阻碍。气流只有克服各种阻碍才能成音。

2)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气流克服阻碍通过口腔时激发阻碍的各部位而形成声波,经口腔、鼻腔、咽腔共鸣而成音。没有较强的气流辅音就不会有音响。

3)发辅音时,口腔中阻碍气流的部位肌肉特别紧张。不阻气的部位不紧张。

4)辅音发音时,大多数声带不颤动,声音不响亮。只有m、n、l、r、ng五个辅音声带颤动,声音响亮。但其响亮度不如元音。

5)辅音大部分为声波不规则颤动的噪音,不带乐音成分。

4、辅音的发音方法

可以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看其发音的条件。

1)发音部位

指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碍的位置。也就是某两个发音器官为发音而接触或接近所形成的阻气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会因接触面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阻气部位,即发音部位。

普通话的22个辅音,根据阻气部位的不同归纳为7种发音部位:双唇阻、唇齿阻、舌尖前阻、舌尖中阻、舌尖后阻、舌面阻、舌根阻。

双唇阻:上唇与下唇成阻,如b、p、m。

唇齿阻:上齿与下唇内缘成阻,如,f。

舌尖前阻:舌尖与上齿背接触或接近成阻,如,z、c、s。

舌尖中阻:舌尖与上齿龈成阻,如,d、t、n、l。

舌尖后阻:舌尖翘起与硬腭前部接触或接近成阻,如,zh、ch、sh、r。

舌面阻:舌尖轻抵下齿,舌面向上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成阻,如,j、q、x。

舌根阻:舌头后缩,舌根与软腭接触或接近成阻,如,g、k、h、ng。

2)发音方法

指发音器官构成阻碍和除去阻碍的方式。

五种发音方法:

A.塞音

也叫“爆发音”或“破裂音”。发音时,成阻的发音部位完全形成闭塞阻住气流,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充满口腔后不断冲击成阻部位,成阻部位突然解除阻塞使积蓄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音。普通话有6个塞音:b、p、d、t、g、k。

B.擦音

也叫“摩擦音”。成阻时发音部位之间相接近形成适度的缝隙,持阻时,气流从窄缝中挤过摩擦成音,到除阻时摩擦完了发音结束。普通话有6个擦音:f、h、x、sh、s、r。

C.塞擦音

发音时以“塞音”开始,以“擦音”结束,是“塞音”和“擦音”的紧密结合。发音开始时,发音部位先完全闭塞阻住气流,然后慢慢放松阻塞部位形成一定的缝隙,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去摩擦而成音。普通话有6个塞擦音:j、q、zh、ch、z、c。

D.鼻音

发音时,发音部位完全闭塞封住口腔通路,同时软腭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路。从肺里呼出的气流颤动声带到达口腔,因受到阻碍,只好从鼻腔流出而成音,由于鼻腔是不可调节的固定的发音器官,不同音质的鼻音是口腔不同部位的阻碍造成不同的口腔共鸣状态,最终由口腔和鼻腔双重共鸣而形成的。普通话的鼻音有3个:m、n、ng。

E.边音

发音时,舌头后缩,舌尖与上齿龈接触,舌头两边仍留有空隙,同时软腭上升阻塞鼻腔的通路,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头两边的缝隙通过而成音。普通话只有l一个边音。

普通话辅音除了上述五种发音方法外,还根据发音时气流的强弱把塞音和塞擦音区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送气和不送气主要用于区别那些同部位、同方法的辅音。如b、p双唇阻塞音,不同处就在于发b时不送气,发p时送气。

送气音——这类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较显著。如果拿一张薄纸放在唇前发b、p二个音进行比较,发p时气流对纸的冲击明显比b强。但播音员发送气音时,气息就要有所控制,不要用强气流冲击话筒造成噪音。普通话里送气音有6个:p、t、k、q、ch、c。

不送气音——这类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较缓和。普通话里不送气音有6个:b、d、g、j、zh、z。

送气与不送气是相对而言的,不送气音比送气音气流相对弱一些、短一些,但比元音要强。

此外,普通话的辅音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有“清音”和“浊音”之分。

清音——发音时不颤动声带,声音不响亮带有噪音成分的音叫清音。普通话里有下列音为清音:b、p、f、d、t、g、k、h、j、q、x、zh、ch、sh、z、c、s。

浊音——发音时声带颤动,声音较响亮带有乐音成分的音叫浊音。普通话里有下列音为浊音:m、n、l、r、ng。其中只有m、n、l、r作声母用,ng只当韵尾用。

第二课 声母

1、什么是声母

声母是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

在普通话中,基本上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的读音。普通话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相拼而成的。

除零声母外,声母都是辅音。普通话的声母一共有22个(包括零声母)。零声母音节是一种特殊的音节,大多是由古代的有声母的音节脱掉声母而形成的。零声母的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的韵头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摩擦的成分,可以看成是用半元音[j][w][H]起头。在小学课本中,没有零声母的概念,而将y、w(即i、u)也做为声母。严格说来,y、w不能算做声母,它是复韵母中的韵头,只是在零声母音节中,其位置类似声母罢了。

2、声母与辅音

声母的发音条件从性质上来说与辅音相同。但原则上声母和辅音是有区别的。声母是就音节而言的,是音节起头的辅音音素,从数量上来说它只有21个,是古汉语音韵学沿用至今的名称。而辅音是就音素的性质而言的,从数量上来说它有22个,除了充当声母外,辅音音素ng还能充当韵尾,n除了充当声母外也能充当韵尾,所以在使用范围上辅音的概念大于声母,它是语言学对语音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ben”,b在音节中是声母,b的性质是辅音。

3、声母的分类

不同的声母是由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1)按发音部位分类:

发音部位指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

除零声母外,另外21个声母按阻碍部位可以分成7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前音和舌根音;

2)按发音方法分类:

发音方法阻碍气流和解除阻碍的方式、气流的强弱及声带是否颤动等,按发音方法可以分成5类:塞(sâ)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边音。

3)按声带是否振动分类:

按声带是否振动可以分为清音和浊音。清音又有送气不送气之分。下表是21个声母和后鼻韵母韵尾-ng的归类:

第三课 声母的发音

1、双唇音b,p,m和唇齿音f

双唇音,就是利用双唇闭合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

在发b时,双唇闭合,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双唇打开,气流脱口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振动。发p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b同,只是在发p时,冲出的气流比发b时要强许多。像这样,先在口腔中造成阻碍,让气流在阻碍后面积蓄起来,然后除去阻碍,让气流冲出,爆发成声,以这种方式发音的辅音就叫做塞音。声带不振动的辅音,就叫做清音;反之则叫浊音。像b这样,有气流冲出,但气流不强,叫做不送气;而像p这样,冲出的气流很强,叫做送气。因此,b是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是双唇送气清塞音。

注意汉语的b和欧洲语言中的[b]是不同的。汉语的b是清音,英语的[b]是浊音。因此,不能以汉语中的b去发欧洲语言中的[b],也不能用欧洲语言中的[b]去发汉语中的b。后面的d、g、j、zh和z都是这样的情况。

在发m时,双唇闭合,封闭气流的口腔通路,软腭下垂,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像这样,在口腔中造成阻碍,让气流从鼻腔中泄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以这种方式发音的辅音就叫做鼻音。此外,很显然,m是一个浊音,它是双唇浊鼻音。

唇齿音,就是利用上齿与下唇相接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

在发f时,上齿与下唇相接,软腭上升,让气流从唇齿间的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像这样,在口腔中造成阻碍,但在阻碍中留一窄缝,让气流从这条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以这种方式发音的辅音就叫做擦音。f是唇齿清擦音。

2、舌尖中音d,t,n和l

舌尖可以上翘,抵在上腭的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的阻碍。其中,利用舌尖抵在上齿龈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叫做舌尖中音。相对应的还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将在后面介绍。

在发d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尖离开上齿龈,气流迸发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振动。发t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d同,只是在发t时,冲出的气流比发d时要强许多。d是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t是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在发n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封闭气流的口腔通路,软腭下垂,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n是舌尖中浊鼻音。

在发l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轻腭上升,然后让气从舌头与两颊内侧的空隙间流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以这样的方法发音的l叫做边音。l是舌尖中浊边音。

3、舌根音g,k和h和-ng

舌根音,就是利用舌根隆起抵住软腭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

在发g时,软腭上升,舌根隆起抵住软腭,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根下降,脱离软腭,气流迸发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振动。发k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g同,只是在发k时,冲出的气流比发g时要强许多。g是舌根不送气清塞音,k是舌根送气清塞音。

在发h时,软腭上升,挡住气流的鼻腔通路,舌根隆起,与软腭之间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h是舌根清擦音。

在发-ng时,软腭下垂,舌根隆起抵住软腭,封闭气流的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振动声带成声。-ng是舌根浊鼻音。在普通话中,-ng不是声母,仅作为后鼻韵母的韵尾。

在一些方言中,h与f会相混;学习普通话,要注意区分这两个音。

4、舌面前音j,q和x

舌面可以抬起,抵住上腭的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的阻碍。其中,利用舌面前面抬起抵住硬腭前部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叫做舌面前音。相对应的还有舌面中音和舌面后音。舌面后音就是舌根音。在普通话中没有舌面中音。

在发j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面前部微离硬腭,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q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j同,只是在发q时,冲出的气流比发j时要强许多。像这样,先在口腔中造成阻碍,让气流在阻碍后面积蓄起来,然后在阻碍中留一窄缝,让气流从这条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因为这种发音方式兼有塞音和擦音的特点,因此,以这种方式发音的辅音就叫做塞擦音。j是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q是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

在发x时,舌面前部靠近硬腭前部,形成一个窄缝,软腭上升,气流从舌面与硬腭间的窄缝里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可见x的发音部位和j、q相同,但它的发音方式没有塞的成分,是纯粹的擦音。因此,x是舌面前清擦音。

5、舌尖后音zh,ch,sh和r

舌尖后音,就是利用舌尖抵住硬腭前部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硬腭前部比起上齿龈来,位置靠后(靠近咽喉),因此相比于利用舌尖抵住上齿龈的舌尖中音,这类音就叫舌尖后音。

在发zh时,舌尖翘起,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尖微离硬腭,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ch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zh同,只是在发ch时,冲出的气流比发zh时要强许多。zh是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ch是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在发sh时,舌尖翘起,接近硬腭前部,在舌尖与硬腭之间留有一个窄缝,软腭上升,气流从舌尖与硬腭间的窄缝里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r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sh同,只是在发r时,声带要振动。sh是舌尖后清擦音,r是舌尖后浊擦音。

由于发舌尖后音时,舌尖要上翘起,仿佛是向后卷,因此舌尖后音zh、ch、sh、r通常又叫做卷舌音。

6、舌尖前音z,c和s

舌尖前音,就是利用舌尖抵住上门齿背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上门齿背比起上齿龈来,位置靠前(告近双唇),因此相比于利用舌尖抵住上齿龈的舌尖中音,这类音就叫舌尖前音。

在发z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软腭上升,气流因通路被完全封闭而积蓄起来。然后舌尖微离上齿背,形成一个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c的阻碍部位和发音方式与发z同,只是在发c是,冲出的气流比发z时要强许多。z是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c是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在发s时,舌尖接近上门齿背,形成一个窄缝,软腭上升,气流从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s是舌尖前清擦音。

由于发舌尖前音时,舌尖要前伸,上翘的姿势不明显,舌面平直,因此舌尖前音z、c、s通常又叫做平舌音。在许多方言中,卷舌音和平舌音不分,甚至这两类音和舌面前音j、q、x也不分。学习普通话,要特别注意这三类音的区分。

在发以上各音时,软腭的位置也是不可忽视的。软腭上升,是为了堵住气流的鼻腔通道;软腭下垂,是为了堵住气流的口腔通道。如果软腭的位置不好,气流总是同时从鼻腔和口腔中泄出,发出的音就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声母。

第三章 朗读训练 第一课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的基本要求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而把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用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案上的工作”都不能少。如读《海燕》,就要用激昂的语调,较快的语速。

第二课

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 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第四章 口语表达 第一课

口语的定义和特点

一、口语的定义

口语是指用语音表达的、以说和听为形式的、与书面语言表达相对应的一种语言表达式。口语往往通过口说耳听,借助于声音和各种辅助手段表情达意。口语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社会知识信息的载体。社会交往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口语建立密切联系,传递知识,播撒信息,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在文字产生之前,口语即已产生,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和源泉,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同书面语比较,有着明显的特点。第一,历史时间长。书面语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口语从人类产生起就有了,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第二,使用范围广。书面语只限于识字的人使用;口语可以全民使用。第三,交流信息快,表达效果强。书面语交往是间接表达,单向传递,传递知识信息是抽象的、静态的;口语交往是直接表达,双向传递,传递知识信息是具体的、动态的,有声、有形、有情,表达的效果比书面语更直接、更形象、更生动。

二、口语的特点

1.易逝性。口语是通过声波传播的,而声波瞬间即逝,这就使得口语不能像书面语那样,可以反复阅读、揣摩、回味。心理试验表明,一般人听连续的语流,精确地留在记忆里的时间大约不超过七八秒钟,超过七八秒钟,听话者的记忆就模糊不清,残缺不全了。

2.同步性。即外部语言表达的口语与内部语言思维是同步进行的一般来说,人们心里所想到的才能表达出来,每个人说话都会受到大脑的支配,口语只是将这种思维外化了。

3.自然性。口语相对于书面语来说,显得通俗、自然、平易,它保留了生活中许多语音、词汇及语法现象,如使用方言、俗语、俚语,使用儿化、象声词、语气词,使用省略、倒装等变式句,使用短句、散句等,有时还使用体态语辅助表达。

4.临场性。口语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而是现场的即兴发挥。因此,很多话会来不及仔细思考就要表达出来,有时难免不完整、不严谨,需要及时更改、补充,运用一些重复、补充、插入语,有时甚至会使用“嗯”、“啊”等口头词填补表达空白。

5.综合性。口语表达是一个从生活到思维,再由思维外化成口语的双重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首先综合体现了表达者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因素。不同表达者由于经历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体现出的生活体验、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也会有所不同,他们说出的话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口语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其次,说话要综合运用语音、语调、眼神、表情等因素。如果语调没有变化,语言是枯燥的;如果表情没有变化,语言是僵硬的;如果没有一点儿体态语的辅助,语言是不生动的。所以口语表达需要调动知识素养、生活积累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

第二课

口语表达和口语表达训练

一、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体现着人的思想道德、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与水平。口语表达不完全等同于口语,它超越了现实口语的芜杂、琐碎、粗糙的形式,是一种运用经过加工提炼、规范化的标准口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交际活动,是面对特定的对象而进行的。

(一)口语表达的特点

1.即逝性。通过声音传递的口语表达稍纵即逝,不会停留,具有即逝性的特点。

2.灵活性。口语表达不像书面语那样,可以进行系统的构思,充分的准备,它往往要随时间、场合、对象等的不同随时发生变化。“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体现了口语表达的灵活性。3.通俗性。口语表达是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听话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但语音又稍纵即逝,这就要求说话人的语言明白易懂,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语来表达思想,使语言新鲜活泼,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多用短句、实词,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语,尽量少用长句。

(二)口语表达的原则

口语表达是最丰富、最具个性的一种交流方式,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口语表达上各具色,在语音、语法习惯上也不完全相同,但多姿多彩的口语表达,有着基本的原则与要求。

1.语音清晰响亮。由于口语表达是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的,语音又具有易逝性,这就要求说话人发音吐字要清晰,发标准音,说普通话,声音要有一定的响度,否则,会给交流带来困难。清晰、响亮是口语表达的基本原则。

2.用词准确简洁。口头表达是将思维转换成语言的过程,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思维与表达几乎同步,虽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斟酌词句,但仍要求用词准确、贴切,精心选择最确切、最恰当的词语,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表达清楚突出:表达清楚是指条理清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层次。虽然口语表达不像书面语那样要求条分缕析,有严密的逻辑,但也不能没有头绪,漫无边际。表达的中心要突出,表达的重点、目的是什么要让听话人一目了然,不能东一句,西一句,罗里嗦,语无伦次,使人不得要领,抓不住中心。

4.态度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表达者具有较高素质、修养的具体表现。口语表达要文明得体,使用文明语言,遵守礼貌原则,做到谦恭、平和、文雅。用诚恳、虚心、恭敬的语言与人交流,胸怀坦荡,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隐私,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说话态度温和,语气委婉,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语言纯洁、健康、高雅,不粗野、不鄙俗、不恶语伤人。

二、口语表达训练

(一)口语表达训练的要求

任何能力都是训练出来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科学、系统、严谨的训练。口语表达训练要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循序渐进,具有系统性。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总体上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依据口语表达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由读到说,由听到说;由字、词到段落、篇章;由有文字凭借到无文字凭借;由有准备到即兴,既使训练体现出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又使训练遵循各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性,使总体训练具有系统性。

第二,以练为主,突出实践性。口语表达训练作为一种技能的培养,虽然离不开系统

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理论毕竟是一种知识,知识的掌握不等于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具体的、有系统的、艰难的训练,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达到提高的目的。所以在学习中要以练为主,突出实践性。同时也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理论作指导,因为离开理论的指导,训练就会带有盲目性,盲目的训练可能导致事倍功半,或者收效甚微,而理论指导下的训练会更科学,更有成效。

(二)口语表达训练的途径

口语表达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为便捷的一种交际手段,进行诵读训练、同义训练、暗训练和幽默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诵读训练

诵读是培养口语表达的有效途径,对于说话的语感和表情的培养尤其重要。诵读的方法很多,可以低声诵读、高声诵读、模仿角色诵读、面对听众诵读。低声诵读的目的在于悉心领会作品的含义、节奏和神韵;高声诵读是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语言清晰响亮而富有感情;模仿角色诵读可以训练惟妙惟肖地说出各种人物的腔调的能力,增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面对听众诵读可以达到锻炼当众说话的能力和胆量的目的。诵读训练能使口语表达更加声情并茂。

2.同义训练

现代汉语词汇里,存在着大量的近义词,这些近义词基本意义相近但其色彩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口语训练可以通过近义词练习,激活思维,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近义词训练首先要注意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别。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别体现在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体会”和“领会”;词义轻重程度的不同,如“批评”和“批判”;词义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如“特点”、“特征”和“ 特性”;词义所表示的个体和集体的不同,如“人”和“人口”。其次要注意词的色彩意义方面的差异,如“鼓动”和“煽动”。再次,要注意词的用法方面的差异,如“篡改”和“窜改”的搭配对象不同,“和”、“及”、“与”的句法功能不同。

现代汉语中一些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如果采用不同句式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现代汉语句式是多样的,从结构上看,有单句和复句;从句子成分的位置看,有常式句和变式句;从语气上看,有肯定句和否定句;从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的角度看,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从字数上看,有长句和短句。同义句式训练,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多面性。同义训练能使口语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3.暗示训练

暗示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目的是向对方传递信息,引起对方注意和重视。暗示的手段可以是语言或非语言语言暗示可以采用一些语意较轻的词语替代语意较重的词语如用“办事过于谨慎”代替“胆小怕事”;可以运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暗示本意,正话反说;可以用说故事、寓言、笑话的方式暗示某个道理;还可以通过打比方来暗示。态势语也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如微笑、痛苦的表情,手势、身姿等姿态语言。有些时候,还可以利用环境、场合等来进行暗示,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暗示训练能使口语表达更加委婉。

4.幽默训练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揭露生活中的乖谬,揭示生活的哲理,让人得到某种启示。幽默感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积累培养出来的。幽默的构成

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双关。即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词义的相近关系,发挥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双重意义,言此义彼,构成一语双关,巧妙地传递蕴藏在词语底层的潜在信息。双关有谐音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2)夸张。即根据表达的需要,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对客观的人、事、物的些方面故意进行夸饰铺张,言过其实地进行扩大或缩小,形成幽默,加深印象。夸张的方式一般有大词小用、小词大用、庄词谐用等。夸张总是通过对生活中滑稽可笑或错误乖谬之处的夸大渲染,来揭示生活中的某些不合理或不和谐现象,以此达到嘲讽和劝戒的目的。

(3)张冠李戴。就是把本来只适合于甲事物、甲场合的话移植到乙事物、乙场合来说,使语意出新,形成幽默。

(4)曲解。就是把毫不相关的事物捏合在一起,造成因果关系的错位或内在逻辑的矛盾,从而得出不和谐的、出乎意料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得出是由于对话语、问题进行歪曲和荒诞的理解而导致的。幽默训练能使口语表达诙谐有趣。

第五章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上)第一课

声母 韵母 声调辨正

一、声母辨正

(一)分清 zh、ch、sh 和 z、c、s zh、ch、sh 又叫翘舌音,z、c、s 又叫平舌音。普通话平翘舌音分得很清楚,“老施”不等于“老斯”。但不少方言平翘舌音相混,有的将普通话 zh、ch、sh 读成 z、c、s,如成都话、武汉话;有的将普通话 z、c、s 读成 zh、ch、sh;有的将普通话 zh、ch、sh 读成 z、c、s 或 j、q、x,如吴方言。要分辨平翘舌音,首先要掌握发音,分清二者的发音部位,尤其是要找出它们的差异。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部位虽然都是舌尖,但舌尖接触的部位不同,平舌音舌尖抵住或接近上齿背;翘舌音舌尖上翘,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其次,要分辨汉字,即分清普通话里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分清汉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类推。例如,普通话里,韵母 uɑnɡ、uɑi、uɑ只与 zh、ch、sh 相拼,不与 z、c、s 相拼;韵母 onɡ只与 s 相拼,不与 sh 相拼;普通话的 b、p、m、f 可以与 enɡ韵母相拼,却不与 onɡ韵母相拼。

第二,利用汉字声旁类推。声旁是汉字表音的偏旁,例如“招”字,左边的偏旁是形旁,表意,右边的偏旁是声旁,表音。同一声旁的字,读音往往相同或相近。我们可以利用这规律来类推。例如记住了“者”的声母是翘舌音,以它作声旁的形声字“诸、猪、煮、著”等也是翘舌音。

第三,记少不记多。普通话里,平舌音与一些韵母相拼的常用字较少,而与翘舌音相拼的常用字较多,记住较少的一边。如:cɑ擦;se 色涩瑟塞啬穑;zou 邹走揍奏;cou 凑;zen怎;cen 参岑涔;sen 森;zenɡ曾增赠憎;cenɡ曾层蹭;senɡ僧;zɑnɡ脏赃臧藏葬;cɑnɡ仓沧舱苍藏;sɑnɡ桑丧嗓。

(二)分清 n 和 l 普通话 n 和 l分得很清楚,但有不少方言如赣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西话、江淮官话等的一些地方分不清 n 和 l。有的有 n 没有 l,有的有 l 没有 n,有的 n、l 自由变读。

n、l 的发音有共同之处,其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中音,都是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发音过程中声带都颤动,是浊音。二者的发音也有区别,其本质区别是形成阻碍和消除阻碍的方式不同。发 n 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舌的两侧跟上腭两侧形成封闭形闭合,软腭下降,气流从鼻腔泄出;发 l 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稍后部位,舌的前半部下凹,舌的两侧跟上腭两侧保持适度的距离,软腭上升,气流从舌的两侧跟两颊内侧形成的间隙中通过(即从舌头两边通过),从口腔泄出。

分清 n 和 l声母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汉字声旁类推。例如: n 尼妮 泥 呢 伲 怩 铌 旎 昵 l 良粮 郎 狼 廊 榔 琅 郎 朗 浪

第二,记少不记多。普通话里,有些韵母与 n 相拼的字特别少,记住这些字。例如:ne呢(轻声);nu 女;nei 馁内;nin 您;nuan 暖;niao 鸟袅尿;neng 能;niang 娘酿;nang囊。

(三)分清 f 和 h 普通话里,f 和 h 分得很清楚,但在一些方言 f、h 相混的现象比较严重。就发音而言,f 和 h 的发音方法相同,都是清擦音,但发音部位不同。f 是唇齿音,发音时下唇接近上齿;h 是舌根音,发音时舌根抬高,靠近软腭。分清 f 和 h声母的字,可以用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普通话声母 h 能与 u 相拼,也能与以 u 起头的韵母相拼,而 f 只能与 u 相拼,不能与以 u 起头的韵母相拼。所以,普通话的“非”读“fei”,不读“fuei”。

第二,利用汉字声旁类推。例如: f 方芳 坊 妨 房 防 纺 访 仿 舫 放 h 胡湖 糊 蝴 葫 瑚 猢

(四)分清不送气音和送气音 普通话声母的塞音和塞擦音中有 6 对不送气音和送气音的对立,它们是不送气声母b、d、ɡ、j、z、zh,送气声母 p、t、k、q、c、ch。不送气与送气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发音时应注意气流的强弱,气流弱的为不送气音,气流强的为送气音。在这类错误中,将不送气音读作送气音比较多见,如客家话。应熟记普通话的这些字,按普通话读音去读。

(五)分清尖音和团音

声母 z、c、s 与 i、ü或以 i、ü起头的韵母相拼叫尖音,声母 j、q、x 与 i、ü或以 i、ü起头的韵母相拼叫团音。普通话只有团音,没有尖音,有的方言将 j、q、x 与 i、ü相拼的字读作了 z、c、s。j 与 z、q 与 c、x 与 s 的发音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它们的发音部位,j、q、x 是舌面音,舌面与硬腭形成阻碍,z、c、s 是舌尖前音,舌尖与上齿背形成阻碍。注意将方言中 z、c、s 与 i、ü或以 i、ü起头的韵母相拼的字改为 j、q、x。

(六)改浊音为清音

普通话塞音、擦音、塞擦音声母中只有一个浊擦音 r,其他都是清声母。而有些方言如吴方言、湘方言浊声母比较多,除 r 外,还有一套与 b、d、ɡ、j、zh、z、c、s、f、h 相配的浊声母,在这些方言里,“牌”、“铜”、“葵”、“慈”、“床”、“道”、“共”、“旧”、“皂”等的声母都读成了浊声母。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应该将这些浊声母改读成相应的清声母。

(七)分清 r 和 l 及零声母

有的方言将 r 念为 l,如把“软”念成“luɑn”;有的将 r 念为零声母,如把“容”念成“yonɡ”。

r 是翘舌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跟 sh 相似,不同的是发 sh 时声带不颤动,发 r 时声带颤动。普通话 r声母字不多,可以利用汉字声旁类推等办法帮助记忆。

二、韵母辨正 各地方言中,韵母较声母的情况复杂得多,单韵母之间、单韵母与复韵母之间、复韵母之间、鼻韵母之间,以及开口呼与合口呼之间、合口呼与撮口呼之间都存在着方音辨正问题。我们只探讨几个主要问题。

(一)分清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

普通话鼻韵母分前鼻韵母(带-n)和后鼻韵母(带-nɡ),有的方言将前鼻韵母读成后鼻韵母,有的方言又将后鼻韵母读成前鼻韵母。这种混同现象,以 in 和 inɡ最为突出,其次是en 和 enɡ,再次是ɑn 和ɑnɡ、iɑn 和 iɑnɡ、uɑn 和 uɑnɡ。要分辨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首先要发准-n 和-nɡ两个鼻音韵尾。发-n 时,舌尖轻轻抵住上齿龈,口形较闭;发-nɡ时,舌头后缩,舌根轻轻抵住软腭,口形较开。其次,要分辨前鼻韵母字和后鼻韵母字。区分可以借助以下方法:

第一,利用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普通话韵母 inɡ、enɡ可以与声母 d、t、n 相拼,而

in、en 不与它们相拼(“您、嫩”除外),那么,方言中 in、en 与 d、t、n 相拼的字,就要改念为 inɡ、enɡ韵母;韵母 iɑn 与声母 b、p、m、d、t 相拼,但 iɑnɡ不与它们相拼,方言中 iɑnɡ与 b、p、m、d、t 相拼的字,要改念为 iɑn 韵母;韵母 uɑn 与声母 d、t、n、l、r、z、c、s 相拼,而 uɑnɡ不与他们相拼,方言中 uɑnɡ与 d、t、n、l、r、z、c、s 相拼的字,应改念为 uɑn 韵母。

第二,利用形声字声旁类推。例如: in斤近靳 芹 欣 新 薪 忻 昕 inɡ 宁柠 狞 拧 咛 泞

en分盆 芬 吩 纷 氛 汾 棼 粉 份 忿 enɡ 争睁 挣 狰 峥 铮 筝 诤 ɑn干竿 肝 杆 赶 秆

ɑnɡ 方坊 芳 妨 房 防 肪 纺 访 仿 肪 放

(二)分清 o 和 e 一些方言 o 读作 e,主要是北方地区,还有一些方言 e 读作 o,主要在西南地区。

普通话里,o 和 e 的发音基本相同,主要差异在是否圆唇:o 发音时要圆唇,e 发音时要展唇。从声韵配合关系看,韵母 o 只与唇音声母相拼,而韵母 e 却不与唇音声母相拼。

(三)分清 i 和ü

i 和ü都是舌面、前、高元音,他们的主要区别在是否圆唇:i 不圆唇,ü圆唇。分清了 i和ü的发音之后,还要同时分清以 i 和ü起头的齐齿呼和撮口呼。普通话中,撮口呼韵母字不多,根据记少不记多原则,可以记住撮口呼韵母字。根据声韵配合规律,撮口呼韵母只跟 n、l、j、q、x 和零声母相拼,别的声母的字不存在 i、ü相混的情况。

(四)分清 e、u 和 uo 普通话中,e、u 和 uo 韵母字是分得很清楚的,但有些方言将一部 uo 韵母字读作 e,将一部分 u 韵母字读作 uo,从而造成 e、uo 不分,u、uo 不分。普通话的 e、uo 韵母都能与d、t、n、l、g、k、h、zh、ch、sh、r、z、c、s 相拼,哪些字读 e,哪些字读 uo,需要用心记忆。

(五)不要丢掉韵头 u 普通话 u 开头的韵母与声母相拼时,有的方言丢掉了韵头 u,如把“堆”(duī)读成了“deī”,把“团”(tuán)读成了“tán”。纠正这种错误,可以利用声韵配合规律记忆。例如,普通话的唇音声母和 n、l 能与 ei 拼合,不能与 uei 拼合,其他声母(j、q、x 除外)能与 uei 拼合,却不能与 ei 拼合(个别字例外)。普通话 d、t、n、l、z、c、s 与 uɑn 拼的字不多,可以记住这些 uɑn 韵母字。普通话 d、t、n、l、z、c、s 不与 en 拼(“嫩”、“怎”、“参”、“岑”、“涔”、“森”除外),因此,d、t、n、l、z、c、s后的字应是 uen 韵母,而不是 en 韵母。

三、声调辨正 各方言与普通话声调方面的差异比声母、韵母方面的差异更为复杂。就调类而言,普话是四个调类,方言调类少则三个,多则十个。就调值而言,不同的方言,调类相同的字调值有可能不一样;调值相同的字,调类也可能不一致。即使某方言与普通话调类数一各个调类所辖的字也基本一致,但调值会有所不同或很不相同。

方言声调和普通话声调都是由古汉语声调发展而来,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后来,声调按照声母的清浊等不同条件进行了分化,古清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阴调,古浊音声母字的声调属阳调,于是,中古的四声演变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类。

在现代汉语中,古声调的分合情况存在差异,普通话里平声仍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去声没有阴阳之分,入声分归四声,于是,构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所以,在进行声调辨正的时候,要认准“四声”,弄清楚它们在普通话中的调类,读准普通话调值。声调辨正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一)改变调值

有的方言调类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只是调值不完全相同,这只要改变方言的调值,念普通话调值,达到普通话声调的实际高度即可。如长沙人应将读 33 调值的字读成普通话的55 调值。读准普通话调值可以通过连读法进行练习,即用前一个字的尾音带起后一个字的音。例如:用阴平带去声,即由 55 调连读 51 调,如“发泄”。用阳平带阴平,即由 35 调连读 55 调,以阳平的终点带阴平的起点,如“白天”。用去声带上声,即由 51 调连读 214 调,使上声的起点不致过高,如“摄影”。用去声带阳平,即由 51 调连读 35 调,使阳平的起点不致过高,如“个别”。还可以通过对应法达到。如果某方言里的甲调值与普通话里的乙调值相同,就以方言中甲调值去读普通话里的乙调值。如济南话的上声(55)与普通话的阴平相同,济南人就可以用“保、找”的上声调值来练习普通话的“非、挥”等阴平调值。

(二)合并调类

普通话四声中,只有平声分阴平和阳平两类,在这一点上,各大方言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有的方言有六个或六以上的调类,如广州、南昌、苏州等地,去声也分阴阳两类,上声也分阴阳两类,这些地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声调时,要把阴阳两类声调合并成一类。

(三)记住入声字

入声字有的方言里已经消失,有的方言里还保留着。有的方言只有一个入声如南京话;

有的方言有两个入声,如梅县客家话;有的方言有三个入声,如广州话。普通话没有入声,入声分派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所以,有入声的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先要了解哪些字是入声字,然后改掉方言中入声的读法,按普通话声调去读。有的方言虽然没有入声,但如果古入声字的归类与普通话不一致,也要找出来改正读音。

第二课 音节的拼读

一、音节的特点和结构方式

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除了儿化是两个汉字读一个音节之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普通话的音节都带有特定的声调,声调不是音节的组成部分。

普通话音节有以下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来拼写。

(2)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每一个音节都有元音,元音符号可以多达 3 个,必须连续出现,充当韵头、韵腹和韵尾;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往往是元音,个别不是。

(3)音节可以没有辅音。辅音只在音节的开头或结尾出现,在结尾出现的辅音只有 n和 nɡ。

(4)没有复辅音。一个音节中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相连的现象。

(5)普通话音节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但不能没有韵腹和声调。

二、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

普通话声母、韵母的拼合有很强的规律性,掌握了普通话声韵的拼合规律,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普通话的语音系统,避免拼音和拼写时出现差错。普通话声母和韵母配合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四呼”的拼合关系上。

三、拼音的方法

1.声韵两拼法。用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进行拼音。例如: f→ānɡ→ fānɡ(芳)n→ æn→næn(您)

2.声介与韵身合拼法。此法适用于有韵头的音节,先把声母和韵头合成一个部分,然后跟韵身进行拼音。例如:

xi→ān→xiān(先)li→áo→liáo(聊)

3.三拼法。适用于有韵头的音节。把声母、韵头、韵身三部分连读成一个音节。例如:

b→i→ān→biān(编)t→u→án→tuán(团)

4.直呼音节法。就是声、韵、调一口呼。拼读时,先做好发声母的准备,然后在发出声母本音的同时,带出后面带声调的韵母。例如:

zhå(制)kān(刊)shù(束)

四、普通话音节表

在普通话中,常用音节有 400 个,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分,开口呼音节最多共179 个,齐齿呼音节 83 个,合口呼音节 114 个,撮口呼音节最少,只有 24个。

第三课 音变现象

音变是指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人们说话、朗读时,连续发出一连串的音节,被称之为“语流”。在语流中,音素与音素、音节与音节、声调与声调之间,往往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一些变化,这种语音的变化现象就叫音变。普通话要纯熟地道,必须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音变规律。普通话的音变现象主要有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变读。

一、变调

由于邻近音节声调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往往要发生变化,这种声调变化现象叫变调。普通话里明显的变调现象主要有“一”、“不”的变调,上声的变调等。

(一)“一”、“不”的变调

“一”的单字调是阴平55,当它单念,或表序数,或处于词句末尾时不变调,其它情况下要变调。“不”的单字调是去声 51,当它单念,或处于词句末尾,或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时不变调,在去声前要变调。

1.“一”、“不”在去声音节前调值变为 35。例如: “一”在去声前:一概 一气 一瞬 一半 一带 “不”在去声前:不对 不会 不去 不看 不动 不坏 2.“一”在非去声前调值变为 51。例如: “一”在阴平前:一生 一斤 一吨 一心 一瞥 “一”在阳平前:一群 一年 一旁 一团 一时 “一”在上声前:一手 一秒 一起 一举 一口

(二)上声的变调

普通话上声的调值是 214,但是读原调的情况较少,只有在读单字或处于词句末尾时才有可能读原调。上声的变调如下:

1.上声在非上声前读半上,调值由 214 变为 211。例如: 上声+阴平:委屈 保安 午餐 火灾 扭曲 写生 惋惜

上声+阳平:哈达 百合 楷模 体罚 浅薄 洗涤 准绳

上声+去声:腐化 享用 韭菜 理发 土著 审讯 泯灭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为 35。例如: 上声+上声:管理 美好 把守 首长 保险 彼此 爽朗

上声在原调为上声的轻声前,也读作阳平。这里的轻声,不是常读或固定的轻声,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读轻声。读这类词语要切记上声变调在前,轻声的变化在后,应遵循上声和上声相连的变调规律。如“晌午、小姐、打点、水手”等。

3.三个上声相连时,第一个、第二个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

若结构为双单格(前两个音节结合得比较紧密),则第一个、第二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 变为 35。例如:

手写体 管理者 古典美 洗澡水 处理品

若结构为单双格(后两个音节结合得比较紧密),则第一个上声音节读作半上,调值为211,第二个上声音节的调值变为 35,例如:

纸老虎 有理想 小拇指 古法语 老处女

二、轻声(一)轻声的性质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但是在词和句子里,很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念成一个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的,例如:叔叔、伯伯、姐姐、弟弟。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它的调值由前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决定,与该音节的原调调值无关。

轻声音节的能量较弱,是音高、音长、音色和音强综合变化的效应,其中音高和音长在轻声音节的辨别中所起的作用较大,二者构成轻声音节的主要特性。从音高上看,轻声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调值,变为轻声音节特有的音高形式,构成轻声调值。从音长上看,轻声音节一般短于正常重读音节的长度,甚至大大缩短。尽管轻声音节音长短,但它的调形仍然可以分辨,并在辨别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有两种形式:

(1)在阴平、阳平、去声后,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调值为 31(调值下加短横线表示音长短,下同)。例如:

阴平·轻声 包袱 bāofu差事 chāishi耽搁 dānɡe 阳平·轻声 柴火 cháihuo 麻烦 máfɑn 行当 hánɡdɑnɡ 去声·轻声 部分 bùfen 凑合 cçuhe 豆腐 dçufu(2)在上声后,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为 44。例如:

上声·轻声 扁担 biǎndɑn 打量 dǎliɑnɡ 本事 běnshi 轻声音节的音色也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韵母发生弱化。声母也可能产生变化。轻声音节的音强并不一定比正常重读音节弱,所以,音强在轻声音节中不起明显作用。

(二)轻声词

轻声是普通话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有的轻声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兄弟”,读 xiōnɡdå,指哥哥和弟弟,读 xiōnɡdi,仅指弟弟;“对头”读 duåtè 是形容词,表示正确、合适的意思,读 duåto 是名词,表示仇敌、对手的意思。但是,有的轻声不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脑袋”,可在普通话中必须读轻声,因此从根本上说,轻声这一语音现象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语音特色。

轻声音节不会出现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的开头总是出现在其它音节的后面。一般地说,新词、科学术语没有轻声音节,绝大多数的轻声表现在一部分老资格的口语双音节词中。下面一些成分,在普通话中通常读轻声: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例如:

白白的(de)缓缓地(de)拿得(de)动 看着(zhe)知道了(le)说过(ɡuo)

(2)语气词“吧、嘛、呢、啊”等。例如:

快走吧(bɑ)做得对嘛(mɑ)人呢(ne)唱歌啊(ɑ)(3)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后头的字。例如: 妈妈 māmɑ 猩猩 xīnɡxinɡ 歇歇 xiēxie(4)构词用的虚语素“子、头”和表示多数的“们”。例如: 帘子 liánzi木头 mùtou 你们 nǐmen 但是,当“子、头”作实语素时,不读轻声,读原调。例如:

游子 yèuzǐ瓜子ɡuāzǐ 埋头 máitèu 针 zhēntèu(5)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例如: 牌楼 páilou 亲家 qånɡjiɑ 能耐 nãnɡnɑi 累赘 lãizhui 告诉ɡàosu 规矩ɡuīju 姑娘ɡūniɑnɡ机灵 jīlinɡ

此外,普通话中还有一些成分一般轻读间或重读,如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上、下、里、边”,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量词“个”等。

三、儿化(一)儿化的性质

普通话中,卷舌元音 er 不与声母相拼,但可以自成音节,还可以与其它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使这个韵母因卷舌而发生音变,这种语音现象叫做“儿化”。儿化的基本性质是使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经过儿化的音节仍然是一个音节,叫“儿化音节,其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叫“儿化韵”。儿化的基本性质从语音角度分析就是卷舌作用,从词汇性质来说是后缀。儿化音节用汉字书写是两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是在原音节后面加字母“r”,如“花儿”拼写为 huār。“r”在儿化音节中不代表音素,只表示卷舌动作。

(二)儿化的作用

儿化不只是语音现象,它还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使汉语在表达上更加精确。儿化对有些词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头”指脑袋,“头儿”指带头的、领头的人。儿化在有些词里有确定词性的作用。兼动、名两类的词或形容词,儿化后固定为名词,“画” 可以作名词或动词,“画儿”只作名词;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如“堆”是动词,“堆儿”是量词。有的词儿化后带有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如“树枝儿、针眼儿、慢慢儿、小孩儿、宝贝儿”等。有些词习惯上儿化,并没有什么作用。如“圆圈儿、走道儿、蝈蝈儿、冰棍儿、玩意儿、被窝儿”等。

在普通话里,可以适当使用能表示复杂语意的儿化词。那些可用可不用,不表示什么语意的“儿化”,可以不加儿。一般地说,不能有相连的两个儿化音节,例如不能将“花儿 huār ”、“盆儿 pãnr”合起来构成一个词,说成“花儿盆 huārpãnr”,只能说“花盆儿 huāpãnr”。

(三)儿化韵音变规则

儿化韵的音变条件取决于韵腹元音是否便于发生卷舌动作。卷舌很便利的,原韵母就不变,只加上 r;能卷舌,但不太便利,就稍变,迁就卷舌动作;不能卷舌的,就大变,甚至去掉韵尾,增添音素,使其有卷舌动作。

1.便于卷舌,是指韵母的末尾音素是舌位较低或较后的元音(ɑ、o、e、ä、u)。儿化时原韵母不变,直接卷舌。例如:红花儿 hènɡhuār、围脖儿 wãibèr、唱歌 chànɡɡēr、旦角儿 dànjuãr、白兔 báitùr。

2.不便于卷舌,是指韵母的末尾音素是前、高元音(i、ü),舌尖元音(-i),或鼻韵尾(n、nɡ),末尾音素的舌位与卷舌动作发生冲突。具体如下:

(1)韵尾是 i、n 的,丢掉韵尾 i、n,主要元音卷舌。例如:uɑi-uɑr 一块儿,en-er 嗓门儿。但是韵母是 in、ü 的,丢掉韵尾 n 后,还要加 er。例如:in-ier 脚印儿,ün-ü 合群儿。

(2)韵母是 i、ü的加 er。例如:i-ier 玩意儿,ü-ü 小曲儿。(3)韵母是舌尖元音-i(前、后)的将其换成 er。例如:zi-zer 瓜子儿,zhi→zher 墨汁儿。

(4)韵尾是 nɡ的,丢掉韵尾 nɡ,主要元音鼻化并卷舌。例如:ɑnɡ→?r 赶趟儿,enɡ→钢镚儿,onɡ→?r 抽空儿。字母上的“~”表示元音鼻化。但是韵母是 inɡ的,丢掉韵尾加 er 后,e 同时鼻化,例如: inɡ→i 眼镜儿。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助词“啊”单独的读音是ɑ,出现在句末或句中的停顿处,表示语气缓和,增加感情色彩。由于“啊”总是出现在其它音节之后,是因“连音同化”或“连音异化”而生产的增音现象,因此,其读音随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而产生变化。

第六章

教师课堂口语表达技能训练 第一课

普通话朗读技能训练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作活动。它以口头语言础,明白通俗,流畅自然,但又不同于日常说话。它要对口头语言进行加工,艺术地使用语言技巧,再现原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它也不同于朗诵。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言形式较为夸张,节律起伏比朗读大,往往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强化表达效果,有还运用灯光、布景、音乐等渲染气氛,增强表演的艺术性,而朗读不需要这些。朗读虽然也讲究语言的艺术,但必须接近真实自然的生活语言,所以,它是介于日常说话和朗诵艺术间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由于朗读所依据的材料是所有文体的文字作品,其目的是满足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求知欲,所以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这种能力的培养能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朗读的技巧包括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内部技巧指朗读者内在机制的调动,包括理解作品,弄清楚作品的立意、目的、主题和结构,把握作品的态度和感情,确定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态度融化到作品中去,通过声音表达作品形象和情感。下面我们着重谈一谈朗读的外部技巧。

一、停顿

停顿是指有声语言表达中声音暂时的间歇、休止和中断,常出现在句子内部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层次与段落层次之间。停顿或是生理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换气,或是结构和语意表达上的需要,为了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和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有调节呼吸,调整节奏,使语意鲜明的作用。停顿可以分为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两种。

(一)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指为反映句子、句群等结构关系而作的停顿。从意义上的联系来看,词与词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这就叫做“意群”,意群可大可小,在较大的意群里,还可以按照疏密不同的意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再划更小一些的意义单位,这就叫做“节拍群”(在诗歌中常把一个节拍群称作一个“音步)。朗读中的停顿,大体都是出现在意群和节拍群后面的。意群和节拍群,往往和短语或句子语法结构直接联系起来,书面上一般用标点符号来表示。语法停顿的长短跟标点符号所表示的结构层次大致相应。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顿号为最短,逗号稍长,分号和冒号再长一点儿,句号、问号、叹号更长一点儿,省略号、破号则根据表意的需要可长可短。

(二)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是指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为了强调语意、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所作的停顿,或者在有标点的地方作比原来较长或较短的停顿。“/”表示停顿,“//”或“///”表示停顿是时间更长。强调停顿不受语法规则的制约,它是根据感情的需要来决定的。它可以跟语法停顿一致,也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延长或缩短停顿的时间(在有标点的地方缩短停顿,即连接);还可以跟语法停顿不一致。朗读者要以表达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句为依据,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前提来确定。例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前一例中的停顿,是为了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后一例中的停顿,是为了突出强调作者孤独、凄凉、愁苦的心境。强调停顿一般分为前停、后停、前后都停三种。前停就是在被强调的字词或结构前面进行停顿,起到引起听者注意和带来期待的作用。后停就是在被强调的字词或结构后面进行停顿,起到让听者领会、回味作品意蕴的作用。前后都停是强调两个停顿之间的字词或结构,它突出了中间部分的语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句中的停顿,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其时间的长短都不是绝对的,必须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恰当掌握。停顿只是声音的中断,不是感情的中断,朗读要做到音停意不断,音断情相连。

二、重音

重音是在词和语句中,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音。重音能准确体现词语、句子的主次关系,便于听众正确领会词语或句子的意思。重音有词重音和句重音两种。

(一)词重音

双音节和多音节词里都有一个读音比较重的音节,这个重读的音节就是词的重音。普通话的词重音有一些基本的格式。词的轻重音格式与词的结构有关。双音节词语多数是“中·重”格式,如“徘徊、火车、人民、祖国”等,少数是“重·轻”格式,如“壮实、枕头、月亮、商量、便宜”等。三音节词语多数是“中·次轻·重”格式,如“研究生、西红柿、自行车、热乎乎”,少数是“中·重·轻”格式,如“同志们、老子”,极少数是“重·轻·轻”格式,如“朋友们、媳妇们”。四音节词语绝大多数是“中·次轻·中·重”格式,如“北京大学、光明日报、雄心壮志、奥林匹克。词在句子中除了保持原来的轻重音格式外,由于词在句子中的特定含义不同,语法作用不同,有些词读起来会重一些,有些词读起来会轻一些。大体上实词比虚词重一些,所以朗读时,一般不要把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读成重音。

(二)句重音

句重音是语句中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音。它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部分予以强调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短句子中的谓语,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句子中疑问代词、指示代词读重音。用“·”表示重音。例如:“水开.了。”“他迅速..地跑了。”“谁在唱歌?”“你的书在这.儿。”此外,体现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表示判断的主要词语如“可以、行、不好”等读重音。

2.强调重音

为了表示特殊的意思和感情,将句子中的某个词语突出强调的,叫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是根据说话人的意图来确定的,没有固定的位置,重音位置不同,表意重点不同。如何确定重音,一定要联系语境,根据语境挖掘出句子背后隐藏的含义,隐含意义反映语句的本质和联结,把隐含意义挖掘出来了,言语目的就明确了,重音位置也就确定了。例如“他来了”这句话,如果隐含意义是“我没有请他,他怎么来了”,重音就放在“他”上,表示吃惊、不高兴等心情;如果隐含意义是“我正打算去找他,他来了,太好了”,重音就放在“来”字上,表示高兴,喜出望外。一般来说,句子中表示语意的并列、对比、呼应性的词语,表示比喻、夸张、特指的词语,表示爱憎、兴奋、悲哀等感情的词语是重音。例如: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他高兴得跳.了起来。重音的读法是相对的,不是一味地无限制地加大音量,其表现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一是加强音量,即把某些词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使音势增强。二是拖长音节,即把重音节拉长,用延长音节的办法突出重音。三是轻读,即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在对比中突出重音,以轻显“重”。四是运用停顿,即通过在重音的前面或后面停顿来以停显“重”。

三、语气

语气,是能够表达说话人思想感情的语句的声音形式,也就是说话的调子、味道。语气有“内”、“外”两方面:“内”指语句所蕴涵的感情,是形成不同语气的内在依据;“外”指语句的声音形式,是语气的外在表现。声音和情感密不可分。同一句话,情感不同,声音的表现形式就不一样。

(一)语气的色彩

语气具有感情色彩,这种色彩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的积极运动的显露,具体来说,它是通过声音气息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声音和气息的运用,是如何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呢?从以下表格中可以大致看出。

语气的色彩

语气色彩 气 息声 音 给听众的感觉 表达的感情

气徐声柔 气息缓慢而深长 声音轻柔温和感爱

气足声硬 气息充足而猛塞 声音强硬挤压感憎

气沉声缓 气息缓慢如尽竭 声音沉重迟滞感悲

气满声高 气息饱满似清流 声音较高跳跃感喜

气短声促 气息较短如流星 声音急促紧迫感急

气粗声重 气息粗重如擂鼓 声音较重震动感怒

气提声凝 气息上提似倒流 声音凝滞紧缩感惧

气细声黏 气息欲断还连 声音较黏踯躅感疑

气少声平气息微弱 声音较平冷寂感冷

第二篇: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

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

工农中心学校 刘玉君

【教学目标】

各方言的特点。【教学内容】

⒈普通话的概念 ⒉普通话的形成 ⒊各方言的特点 【知识点】

【重点】

一、普通话: ⒈ 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⒉普通话语音的特点: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韵相拼形成四百多个音节。声调有四个,阴、阳、上、去加上儿化韵的变化也不过一二千个。音节中双音节词占多数,没有特别难发的音节,和古代汉语及某些方言比较简单得多,是较容易掌握的。

普通话音节中元音占主导地位,元音乐音成分多发音响亮、悦耳。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四个声调中高音成分多,变化明显,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节奏感强,而且普通话的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节奏明朗,富有韵律,儿化也给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的一些词更显出普通话语音的音乐性。

二、普通话的形成 :

汉代以前人们就使用着一种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

唐宋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使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随着白话小说、戏曲、话本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金朝以后,元、明、清、民国都曾建都北京,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促进了北京话的完善和发展。从元朝开始,北京话已作为“官话”在官方或非官方的交往中使用。到了明、清,由于政治力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白话小说、戏曲受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很大,“官话”随着白话文传播到各地。至此,北京话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口语上“国语”代替了“官话”。那时的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加强了团结和交往,经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确立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成了迫切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代中后期正式确定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为普通话,并颁布了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向全国推广普通话。

第三篇:教师普通话培训材料

培训人:邢桂艳 培训时间:2016、12、12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培训地点:四楼会议室

培训内容:教师普通话培训材料

【教学目标】

准确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概念,了解普通话的形成和重要性,以及各方言的特点。【教学内容】

1、普通话的概念

2、普通话的形成

3、各方言的特点 【知识点】

普通话的概念,各方言区的划分。【重点】

普通话的概念

一、普通话

1、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2、普通话语音的特点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韵相拼形成四百多个音节。声调有四个,阴、阳、上、去加上儿化韵的变化也不过一二千个。音节中双音节词占多数,没有特别难发的音节,和古代汉语及某些方言比较简单得多,是较容易掌握的。普通话音节中元音占主导地位,元音乐音成分多发音响亮、悦耳。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四个声调中高音成分多,变化明显,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节奏感强,而且普通话的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节奏明朗,富有韵律,儿化也给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的一些词更显出普通话语音的音乐性。

二、普通话的形成

汉代以前人们就使用着一种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

唐宋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使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随着白话小说、戏曲、话本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金朝以后,元、明、清、民国都曾建都北京,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促进了北京话的完善和发展。从元朝开始,北京话已作为“官话”在官方或非官方的交往中使用。到了明、清,由于政治力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白话小说、戏曲受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很大,“官话”随着白话文传播到各地。至此,北京话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口语上“国语”代替了“官话”。那时的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加强了团结和交往,经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确立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成了迫切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代中后期正式确定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为普通话,并颁布了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向全国推广普通话。

三、方言

现代汉语有不同的方言,各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我国按区域大体分为七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南通的小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3、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4、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5、客家方言: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6、闽方言: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的大部分汉人居住区。闽方言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其中最重要的是闽东方言。

7、粤方言,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的约一百来个县,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

朗读作品:

作品17号 节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永远是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方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儿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儿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作品5号 节选自峻青《第一场雪》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 河流, 树木, 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儿.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第四篇:教师普通话培训材料

大通二中普通话学习培训资料

怎样学习普通话发音

学习普通话语音包括发音和正音两个部分。

发音准确是语音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发音是否准确与听音、辨音的能力有关,所以首先要提高语音的分辨力。在掌握了正确发音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

正音是指掌握汉字、词语的普通话标准读音,纠正受方言影响产生的偏离普通话的语音习惯,这属于一种记忆的训练。方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差异不是毫无规律的,了解了方音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就不必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地死记,而可以一批一批地去记。在正音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朗读、会话练习,逐步运用到实际口头语言中。

普通话朗读技巧

一、朗诵的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一)不同的场面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二)不同的心情

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三)不同的谈话方式

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四)不同的叙述方式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五)不同的人物性格

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普通话水平行业标准

根据各行业的规定,有关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达标要求如下:

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外教育单位的教师,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其中语文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普通话语音教师不低于一级;

高等学校的教师,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三级甲等,其中现代汉语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普通话语音教师不低于一级;对外汉语教学教师,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甲等。

报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师范类专业以及各级职业学校的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

国家公务员,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三级甲等。国家级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甲等;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达标要求达二级甲等。采编二级乙等。其他工作人员不低于三级甲等。

话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表演、配音演员,播音、主持专业和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师、学生,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一级。

公共服务行业的特定岗位人员(如广播员、解说员、话务员等),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甲等。

材料1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的基本要求: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而把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用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案上的工作”都不能少。如读《海燕》,就要用激昂的语调,较快的语速。

材料2

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 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第五篇:教师普通话培训材料

小教师普通话培训材料

普通话的概念

【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概念,了解普通话的形成和重要性,以及各方言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普通话的概念

2、普通话的形成3、各方言的特点

【知识点】普通话的概念,各方言区的划分。

【重点】普通话的概念

第一课普通话

1、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2、普通话语音的特点?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韵相拼形成四百多个音节。声调有四个,阴、阳、上、去加上儿化韵的变化也不过一二千个。音节中双音节词占多数,没有特别难发的音节,和古代汉语及某些方言比较简单得多,是较容易掌握的。

普通话音节中元音占主导地位,元音乐音成分多发音响亮、悦耳。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四个声调中高音成分多,变化明显,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节奏感强,而且普通话的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节奏明朗,富有韵律,儿化也给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的一些词更显出普通话语音的音乐性。

第二课普通话的形成汉代以前人们就使用着一种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唐宋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使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随着白话小说、戏曲、话本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金朝以后,元、明、清、民国都曾建都北京,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促进了北京话的完善和发展。从元朝开始,北京话已作为“官话”在官方或非官方的交往中使用。到了明、清,由于政治力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白话小说、戏曲受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很大,“官话”随着白话文传播到各地。至此,北京话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口语上“国语”代替了“官话”。那时的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加强了团结和交往,经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确立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成了迫切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代中后期正式确定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为普通话,并颁布了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向全国推广普通话。

第三课方言

现代汉语有不同的方言,各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我国按区域大体分为七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南通的小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3、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4、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5、客家方言: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6、闽方言: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的大部分汉人居住区。闽方言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其中最重要的是闽东方言。

7、粤方言,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的约一百来个县,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

下载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6章15个课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普通话培训教案(6章15个课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通话培训教案

    普通话培训教案 关于普通话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

    普通话培训教案

    普通话培训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培训,使应试者明确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意义,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应试者所从事职业的普通话要求;了解普通话测试的标准和要求,能运用一......

    普通话培训教案

    普通话培训教案:单音节字词 普通话培训教案(一) 1、 单音节字词 读单音节字词100个。目的是考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情况,此项要求比较高,声母、韵母、声调要发音......

    普通话培训教案

    普通话培训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培训,使应试者明确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意义,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应试者所从事职业的普通话要求;了解普通话测试的程序、标准和要求,能运用......

    普通话培训教案(最终定稿)

    普通话培训教案(一) 一、我负责辅导的内容 1.朗读51——60篇。2.说话25——30道。3.测试综合训练。(7—12套)。 4.机测注意事项。 测试综合训练5到10号样卷,一次两套。 朗读第一......

    2015教师普通话培训计划(精选)

    2015教师普通话培训计划 计划一:教师普通话培训计划 说好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师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普通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交流方式,下面是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1: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作为一名教师,普通话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进一步提高......

    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总结

    教师普通话培训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校依照上级教育部门的工作安排,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全校广大教职工自觉的“推普”意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