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林建华
2013.10.29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小黑板 灭火的方法 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实验室 熄灭酒精灯 吹灭蜡烛 森林火灾 熄灭天然气灶 油锅着火 练习: 反思:
第二篇: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我认为不足之处: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第三篇: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新寨中学 李志刚
一、设计背景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磷燃烧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燃烧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它,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用具】:纸杯两个(一个装水,一个干燥),酒精灯 个,木条 个,小煤块 个,短蜡烛 个,烧杯 个,火柴 个,白磷,红磷,热水,铜片,氧气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好!(师):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希望认真学习,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展现自我风采,好吗?
(师):同学们,2009年举行60周年大庆活动,这是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设的成果,相信同学们都见证了这个盛况。你们知道吗?10月1日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焰火晚会,是的,焰火晚会营造了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焰火点燃了激情,激励大家奋勇拼搏。现在,看着绚丽的焰火,激动之余,大家可想过,焰火燃烧是怎样的一种现象?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怎样控制燃烧呢?请进入今天的课题:
(板书):7-1 燃烧与灭火
(师):其实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学们都见过燃烧,说说你以前接触过的燃烧。
(生):妈妈烧饭,使用天然气燃烧,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火柴燃烧‥‥‥
(师):大家说说,什么是燃烧呢?(生):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师):怎样才能发生燃烧呢?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所以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生):不是
(师):说说你的理由,(生):有些物质可以燃烧,有些物质不能燃烧(师):在教室内你能举例说明吗?
(师):很好!我们把能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板书)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燃烧必须有可燃物”
(师):(拿起一个一次性纸杯)大家看看,纸杯是可燃物吗?(师):现在它为什么没有燃烧?(生):没点着哦(师):这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实验(师):我们俩各自拿一个纸杯,不一样的是老师的纸杯中盛有半杯水,我们在一样的酒精灯上加热,看看谁的杯子先烧着?
(师):为什么我的杯子没燃烧?
(生):你的杯子里有水,酒精灯的热量被水的蒸发所消耗,使纸杯的温度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所以不能燃烧。
(师):噢,棒极了!我们把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它的“着火点”。(师):大家快速做个实验: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看哪个容易点燃?有了结果请举手,让我知道你们小组是最高效的。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哦,开始实验。
(师):你们小组说说结果。
(生):小木条先燃烧起来,(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师):精辟!准确!大家请看投影,这里介绍了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原来无烟煤的着火点是700~750℃酒精灯要点燃它很难,而木材的着火点却只有250~330℃,所以小木块先燃烧。大家在仔细观察白磷和红磷虽然都是磷的单质,但着火点相差很大哦(白磷40℃和红磷240℃)。
(师):这些说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什么?(生):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师):很好。我们找到燃烧必须的2个条件了,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吗?请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注意控制好变量,让你的实验更有说服力哦。实验前别忘了看屏幕上的提示。实验结束后,务必推选一位同学交流发言,汇报小组的方案和结果。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师):好,小组都完成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猜想是:酒精灯灯帽盖灭;蜡烛燃烧用烧杯盖灭;火柴燃烧用脚踩灭等等‥‥(师):我们共同的结论是: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小结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归纳 ①可燃物(内因)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与氧气接触(外因)板书: 同学们很了不起哦,通过自己的探究的出了燃烧的条件!(师):其实课本上也有一个实验,我来演示一下。(演示P124实验与探究)
(师):让我们讨论:①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及红磷,哪个燃烧起来了?为什么?(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生):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因为它不但与氧气(空气)接触,而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超过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又没达到着火点,由于都缺少一个条件所以都不能燃烧。
(师):思路很清晰哦。如何能使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燃烧呢?(生):把红磷加热,使它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把水中的白磷从水中取出来,让它与氧气接触;往水中通氧气,使白磷接触到氧气;
(师):这么多方法哦,了不起!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往水中通氧气,真的能使白磷燃烧吗?我们来试试(老师演示实验)看水火共荣哦,壮观吧!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呢?
(生):燃烧的条件需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师):是的。前人将这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形象地概括为“火三角”。(师):课本实验与我们探究设计的实验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课本实验更简单;课本实验综合性更强;课本实验的变量控制得好,更严密‥‥‥
(师):对,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没有最好,但有更好。那这个实验还有什么不足吗?
(师):不敢哦?其实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站在前一辈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后继续探讨吧。
(师):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我们对燃烧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结一下,什么是燃烧?
(生):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反应;燃烧发热发光、很剧烈;燃烧是氧化反应,因为是与氧气发生的(师):对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热发光的、很剧烈的氧化反应(板书)
(过渡)燃烧是人类应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如果没有对燃烧的利用,人类可能还生活在那种茹毛饮血的年代。如今燃烧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火箭燃料的使用,说明燃烧的利用已进入高科技领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燃烧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果不慎,造成可怕后果,焰火的燃放是何等的漂亮,可是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候消防队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如何能象消防队员一样临危不惧?如何做到从容面对燃烧呢?我们还必须学会灭火。
(师):其实大家都有灭火的经历。比一比,谁知道的灭火方法多?(生):燃烧的蜡烛可以吹灭;妈妈炒菜,把燃气阀门关上火就熄灭了;燃烧的蜡烛可以用水浇熄灭;燃着的酒精灯用灯帽就可以盖灭了‥‥‥
(师):“吹”为什么能灭蜡烛火?吹使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所以能使蜡烛熄灭。
(师):“关” 为什么能灭火?“关”上燃气阀门,隔离了可燃物,所以能熄灭。
(师):“浇”水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水浇燃烧的蜡烛,由于水吸热,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
(师):“盖”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灯帽盖住酒精灯,使其隔绝空气,没有氧气的支持,酒精灯就不能燃烧了‥‥‥
(师):我们小结一下,灭火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①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②隔离可燃物 ③隔绝空气。
(师):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些灭火方法的?(生):我发现破坏了燃烧的条件就能灭火
(师):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行,还是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呢?(生):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行。(师):精辟!现在我们来试试,(进行“牛刀小试”环节---练习)他们灭火分别用的是什么原理?
(生):图一是隔绝了空气灭火(生):图二是隔离可燃物的方法
(生):图三是准备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
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同样是吹,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炉膛内的火却越吹越旺呢?这是个问题哦。我们分析一下,蜡烛与炉膛内的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吹,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蜡烛小,燃烧产生的热量少,一吹就能使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炉膛内的燃料很多,热量多,温度高,而且炉膛是半封闭的。风吹带不走多少热量,却增加了空气流量助燃,当然越烧越旺哦。
第二个如果厨房正在炒菜的油锅失火,如何救火?(生)回答(师总结)(师):其实水火无情,防重于灭。小火灭。大火要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有哪些基本的消防知识,大火中如何逃生,演示“逃生与自救”flash。
与学生共同探讨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逃生时湿毛巾的重要作用,明白火灾时电梯禁止使用。为什么要匍匐前进?让学生明白当发生火灾时,由于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多受热上升,靠近地面附近的空气反而比较洁净。刚才我们学习了“逃生与自救”,现在我们想一想,当我们身边发生火灾时,大家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立即反应出应拨打119。但报警时该说些什么内容一般不太有把握。报警应说明的问题:详细地点、燃烧物、火情、人员情况、周围有否有爆炸物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灭火器来灭火,这个我们下节课会详细学习。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就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都学了哪些内容。(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那还有什么疑惑吗?
(师):今天的作业:调查学校或社会上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时间过得真快,45分钟就要过去了,感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课后继续探讨。下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实验——合作——探究——讨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性很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很好。
3.本节课知识相对简单,增加一个当堂反馈环节,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考题,让学生知道考题怎么出、考什么,既可以提高素养又可以提高成绩。
不足与要改进之处:
1.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2 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
2.实验由于比较贴近生活,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环节可以多练习一些生活中的防火灭火的实例,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地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化学素养。
第四篇:《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二.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合作交流讨论 七.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与火有关的图片。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观看】
【思考并回答】略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复习回顾交流
【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燃烧事例?请与大家交流。【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 【提问】燃烧具有什么特征?
【交流汇报】略 【思考并回答】略 【思考并回答】略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
【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实验】演示实验 提问
【思考并回答】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组合作能力,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总结交流
【点评】学生所答 【介绍】着火点 【小结】燃烧的条件
【交流汇报与讨论】 【倾听】
【思考并回答】略 【倾听】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燃烧 的条 件的 应用
1.实验《水火相容》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的燃烧。【分析小结】
【观看并思考】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在碰撞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2.燃烧条件的利用
(1)经典战役回顾:赤壁之战(2)生活中燃烧条件的利用(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分析讨论】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
1.从化学走向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2.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点燃蜡烛,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
【同学代表上讲台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并思考】略
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组合作能力,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总 结 交 流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与灭火有关的图片。【分析】
【分析归纳】略 【观看并思考】略 【思考并回答】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
灭火 的原 理和 方法 的应 用
分析小结练习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
【思考并回答】略
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观察思考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2.以提问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3.根据教材步骤,观察完成灭火实验,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喜悦。
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与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播放录像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和自救》
【观看并思考】略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结束语
师生一起庄重承诺: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八.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物质燃烧条件 可燃物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灭火原理和方法 清除可燃物
隔绝空气(氧气)降温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取一即可)九.教学反思: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本次课前,我以课本的实验为蓝本演示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的实验,感觉操作较困难,白磷在热水中融化且游动,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作用制氧气不好控制氧气的流量。鉴于此,我作了如下改进,事先收集好一集气瓶氧气,实验时将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可看到白磷在水中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且有水柱上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并且环保。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另外,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自己要更投入更活跃,学生才可能更活跃更投入,才能使他们在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营养。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第五篇: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在岗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基本信息
1)学科:化学
2)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年级(册):九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 5)课时数:2课时
6)作者:李学
7)单位:徐水县高林村初级中学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2、教学重点:燃烧条件 和灭火原理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5、学情分析
本届九年级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的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我提高”。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实验总结得出结论。
6、教学过程
热身运动:同学们喊出学习化学的口号:化学、化学,我要学;学到知识,学到本领, 益我一生!
趣味活动:(脑筋急转弯)冰如何很快变水(答案去掉两点);火如何很快被熄灭呢?(答案在火字上方加一横)。(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利导入新课)【导入】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你能猜想燃烧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系统的掌握关于燃烧和灭火的更多知识。【自主学习】
猜想: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请给合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生: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实验探究:学生设计一些 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就地取材去验证实验)生1上讲台,演示实验:点燃纸张和粉笔。
(生)纸张燃烧,说明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才能燃烧。生2上讲台,演示实验:点燃干燥的纸张和湿的纸张。
(生)干燥的纸张燃烧而湿的纸张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要燃烧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生3上讲台,演示实验:把干燥的纸张放在离酒精灯火焰较远的地方和放在酒精灯火焰上。
(生)把干燥的纸张放在离酒精灯火焰较远的地方,纸张没有燃烧;而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时纸张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交流学习】
分析得出燃烧的条件 :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介绍表7-1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教师通过演示点燃纸张和粗树枝来说明着火点低的物质易燃。)
得出结论:一般来讲,着火点低的物质比较易燃,着火点高的物质比较难点燃。
思考: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下面我们用实验方法来探究。(观看实验录像)
实验: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红磷没有燃烧;开水下的白磷也没有燃烧。
解释及结论 :
1).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而红磷不能燃烧。故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归纳出结论
物质燃烧都必须具备
(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
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
师: 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
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学会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那么如果我们需要灭火应该怎么办?(答:破坏燃烧的条件!)如何破坏?我们不妨以身边的事件为例来想想办法。
实验探究二:点燃三支蜡烛,你有哪些熄灭它的方法?
生1上讲台,演示实验:用嘴吹灭。
(生)吹时带走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生2上讲台,演示实验:用玻璃片盖灭。
(生)玻璃杯盖住蜡烛以后,使蜡烛缺氧气而熄灭。生3上讲台,演示实验:用剪刀剪去烛芯。(生)剪去烛芯以后,使可燃物远离火源。
除了上述的灭火方法,同学们还有其他灭火方法吗?
生4上讲台,演示实验: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空玻璃杯罩住。
(生)空玻璃杯罩住的蜡烛一会熄灭。生5上讲台,演示实验:点燃一支蜡烛,放在预先底部放有纯碱粉末的玻璃杯中,缓缓沿玻璃杯内壁倒入白醋。如图所示:
(生)纯碱与醋酸反应生成CO2气体,CO2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使蜡烛缺氧而灭。
生6上讲台,演示实验: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用玻璃片盖住。一会,上层蜡烛先灭。如图所示: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生成的CO2气体在烧杯上方聚集,使上层蜡烛先灭。(师)通过小实验,你能总结灭火的原理了吗?(生)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请同学们想想遇到下列情况怎么办?(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及其运用的原理,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学生思考,小结归纳:依据燃烧的条件推出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既可达到灭火的目的,可采取: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讨论:万一发生火灾,你应采取什么措施?(原则:小的自救,大的逃生)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可能是多样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可以跟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
多媒体播放:火灾现场逃生的画面。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板书设计:
一、燃烧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选其一)
效果检测
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据燃烧的条件填空: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灭火的原理是(2)灭火毡是由羊毛和铝制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制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却没有燃烧,其原因是(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
课后练一练
必做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最确切的是()
A、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 B、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C、可燃物不进行点火是不可能燃烧的 D、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的原理的是()A、住宅着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烧菜时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
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方的小片树林砍掉
4、在煤矿的矿井里,为了防止瓦斯爆炸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A、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 B、准备好灭火器材
C、通风并严禁烟火 D、戴装有活性炭的面具
5、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和运输储存方法不正确的是()A、存放时要露天存放,紧密堆积
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砸摔和撞击 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6、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A、木柴是可燃物 B、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C、散热的速率快 D、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7、将下列灭火时采取措施的原理填在横线上
(1)森林着火后铲出一条隔离带(2)家里煤气起火时,应先关闭阀门
(3)用尘土盖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4)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
选做题
8、(08河北)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他设计了如图 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 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 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学生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就是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改革的地方。经过我们学校化学组老师的研讨,在引入新课时做了改动。首先热身运动:同学们喊出学习化学的口号:化学、化学,我要学;学到知识,学到本领, 益我一生!
趣味活动:(脑筋急转弯)冰如何很快变水(答案去掉两点);火如何很快被熄灭呢?(答案在火字上方加一横)。(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利导入新课。)
(设计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的教法、启发式教法。启发式教法有利于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认识问题、掌握问题、激发思维。因此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创设问题情景并播放教学录像,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指导思想,并且在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为背景,培养学生的辩证统一思维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探究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对教材的处理上,应与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作为人师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