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发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生字、生词,运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3.标出文中不明白的地方,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你们还记得这个特殊的时间吗?对于这场大地震,你有哪些了解?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交流预习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继续探究的问题? 3.归纳问题,引入下文。
三、阅读感悟
(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地震来临时房屋的变化,用波浪线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想一想: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可以在书上做好批注。
1.谁想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出示句子: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我们都来读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谈谈自己的体会。2.小结:地震瞬间来临,师生同时面对着死亡的威胁。3.你能读出当时的危急吗?试一试。(指名读,齐读。)4.生死关头,谭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A.(出示句子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
交流后小结:灾难降临,谭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学生,是学生的生命安全。
指导朗读: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 B.(出示句子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交流后小结:拉”“撑”“护”这三个连续动作是出自本能的、没有丝毫犹豫的一瞬间做出的!他用生命做出的这个抉择是那样的坚定。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他的坚定吗?
5.写作方法指导:危难时刻更显真情。环境描写此时的作用,便是侧面烘托。
6.下面,我们把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连起来读一读,体会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英雄本色。男生读红色的句子,女生读蓝色的句子。
7.小结:谭老师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出示句子:“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齐读)
(二)仅仅几秒钟,谭老师永远告别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告别了他可爱的女儿和学生,告别了人间的欢声笑语……13日22点12分,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被搬走,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8——11自然段,想一想,你又能读出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交流:
(1)誓死护卫学生,这是救援人员眼中的谭老师。
(2)奋不顾身、飞身一扑,这是获救学生眼中的谭老师。(3)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这是同事眼中的谭老师。(4)才华横溢、亲切和善,这是所有学生眼中的谭老师。
资料显示: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3.前边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是直接写谭老师的,这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人们口中对谭老师的评价是从侧面写谭老师,我们把它叫做侧面描写。这种侧面描写,让谭老师的形象更丰满了,更鲜活了,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更深刻了。这就是侧面烘托。
(三)然而,他的学生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那个最疼爱他们的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只留给世界一个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满怀敬意,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小结: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谭老师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四、拓展总结 1.其实,在那场灾难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也用行动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你还知道哪些?今天,我再给大家介绍两位。课件出示资料:
他叫张米亚,29岁,是汶川县映秀小学的数学老师。地震发生后,当大家搬开垮塌的教学楼的一角,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张老师跪扑在废墟中,双手紧紧搂着两名学生,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有生命体征,自己却不幸遇难,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他的手臂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她叫袁文婷,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地震前她正在给学生检查作业。当地震发生时,学生们都吓傻了。袁老师快速的抱起孩子就往外跑,一个,两个,三个„„十多个被送出了教室,正当袁老师又要转身回去救其他孩子时,一块楼板掉了下来„„当水泥板被抬走时,眼前的一幕让大家潸然泪下:袁老师的身下,还藏着她的学生,而她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2.还有很多很多。这一个个最后的姿势,一个个最美的姿势,一个个最有力量的姿势,向我们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为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人生的价值》。
(出示句子:“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齐读)
3.纵然他们再也听不见了,但我依然想送一首诗给我们最可爱的老师们,让我们默默祝愿他们在天堂里一切都好!诗词欣赏:《千秋脊梁——写给谭千秋》
千秋脊梁 ——写给谭千秋 你趴在课桌上的姿势 像一座雕塑 脊梁弓出一个寥廓苍穹
四个学生 四朵鲜活的生命之花 在苍穹的庇护下 将日复一日盛开 你的头颅比瓷器还脆弱 一块砖头就轻易把他砸碎 整幢校舍跨塌下来 雷霆万钧 你弓起的脊梁弯也没有弯一下 你的脊梁是什么物质构成 比世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 还要坚硬 撑得起千秋
我知道 所有人都知道 你的脊梁是血肉构成 里面的成分很简单 中华民族不死的基因 华夏土地特有的五谷杂粮
五千年水土流失沉积下来的钙质 轻易受伤的血 和不轻易流淌的泪 就是一条千秋脊梁的能量 就是这样的脊梁撑起了千秋 谭千秋 一座血肉凝固成的雕塑 站在你面前
肤浅的 单纯的人生
在猎猎腥风中 渐吹渐坚强 纤弱的 轻盈的身影
走过一个个苦难深重的废墟
背上的风霜会渐渐成为一页厚重的历史 和祖先的史书合在一起装订 站在你面前
所有缺钙的脊梁 都会 崇敬地站直佝偻的人字 在你身后落成 一地群雕 4.此时,你想对我们最敬爱的谭老师说些什么?写一写。交流,评价。
5.总结全文:大爱无声,大爱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那令人永世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中任选一个小课题,课后完成。资料组:
1.通过查找资料,出一期手抄报,帮同学们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2.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同学们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召开英雄故事演讲会。
写作组:
1.虽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但灾区的部分同学还没有走出阴影。给灾区的同学写一封信,鼓励他们坚强自信。
2.“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儿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写一写。
第二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密水街道周阳小学管彩彩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通过文章的四处环境描写以及正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是本次学习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主要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 然而,地震带来的灾难离我们的学生实际比较远,学生所了解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的加以辅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
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
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
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设置情景。(看插图)
师: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2.进入情境
师:地震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
题就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问题做了最响亮的回答。
(板书,齐读课题)
师:联系当时的环境,读出你的感情。
二、出示词语,巩固训练
洗漱穿戴大公无私整栋楼房尘埃短暂坍塌瞬间塌
陷
废墟震撼血肉模糊誓死护卫生死攸关诠释赞颂
三、扣题读书,直奔主题。
1、用文中的话,说说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指名回
答)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
师: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选择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终
闪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
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在地震发生的前一秒,谭老师还
在给学生们传授着这句话(齐读)
四、深入文本,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师:(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
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地
震来临前、来临时环境描写句子,并作旁批。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交流(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
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
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
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 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自然段,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
真做批注。
交流(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
(2)师评价。(谭老师是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那么谭老师又是怎
么做的呢?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
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
受指导朗读。突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
象你真会读书。)
(2)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
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
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
读。(副板书:细节描写)
4、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5、师:这部分内容不仅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谭老师那忠于
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还用
了环境描写,(随即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又
起了什么作用呢?(烘托人物形象)
过渡: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成了永恒的瞬间!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
证明了——齐读出示“人生的价值”(他是一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老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出示)
师)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口中的谭老师吧!
五、学习侧面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1、小组内合作: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
把他们的话多读几遍,你读出了一怎样的谭老师?
2、交流: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发现
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
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师:是啊,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让我们也永
生难忘!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
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
(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
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以学生安危为重)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才华横溢、平易近人)
人们的评价让谭老师的形象更丰满了,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更深刻
了。这就是侧面描写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板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
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
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
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
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
后的姿势。”
1、我们的耳畔似乎回荡起了谭老师生前的课上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换:(齐读)“人生的价值”
2、在你的心里,人生的价值还是什么?让我们替谭老师说完未说完的话。
(人生的价值是恪守尽职,是大爱无私,是舍己为人,是更多得为他人着想)
七、感情升华:
1、“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谭老师的照片旁吧。
2、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3、领读: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爱与责任)
八、作业设计: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手抄报。
第三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
一、教材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五、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
1、自主探究法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让学生自由、反复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自主思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为了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本篇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文中有三处关于对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的描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反复品读这几句关键语句,引发思考: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去感知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52、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讨论。
八、进行准备:
搜集“5·12”地震有关图片,视频。
九、教学过程:
(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电脑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
(三)学习第一段。
(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四)、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学生交流。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5(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五)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有关语言、动作描写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七)课堂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搜集“5·12”地震中其他感人的事迹讲个别人听。/
53、写一篇读后感,抒发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十、教学反思: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同时让学生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去了解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的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5
第四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个谭老师?(关爱家人、工作尽责)
导入: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个什么样的姿势?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板书)
(2)课文中共3处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
三、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3)指名读好句子: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
(4)齐读这句话
2、过渡:同学们,这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那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处于一个怎样的情况呢?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当时地震突然发生,情况万分危急)
4、你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危在旦夕、岌岌可危、命悬一线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注意:摇晃)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课文连用三个感叹号,也在提醒我们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得急促、有力)
忽然间,地震来临,谁都没有想到,谭老师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谭老师的喊声中你懂得了什么?(懂得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还懂得了谭老师临危不惧,关爱学生)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严重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是说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你知道“塌陷”的意思吗?说明楼房不仅倒塌了,还陷到地底下去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学生自由读)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过渡: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祖国西南处那块美丽的国土上,顷刻间满目疮痍。(出示图片)
10、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这就叫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想一想:课文在对谭老师正面描写时,为什么还要用三个自然段进行危急环境的描述呢?(从侧面烘托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板书:侧面烘托)
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想一想:这一幕给我们展示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11、齐读4-7自然段。
12、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
(板书: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
四、精读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第二处出现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为什么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再也撑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挪动身子。
“凹下去”、“血肉模糊”都说明他受到致命的打击。
师小结: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
你能把这令人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这段话中哪个词会深深地吸引你的眼球?(注意:飞身)一个“飞身”让你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机智果断、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5、出示:一位老师的话。
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理解“生死攸关”:
同学们,什么叫“生死攸关”?
如果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同学,离开教室,他就能获得……但他选择了留在教室,保护四位学生,因而他失去了……这就叫“生死攸关”。
(2)师: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呢?这就是作为英雄的本色。
6、导语:然而,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告诉我们: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出示:谭老师课堂上的讲话)
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读到这,你能将谭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接着说下去吗?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是,是
……
7、小结:为了让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更加完美,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这也是侧面烘托。这样的烘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五、精读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
导入: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引读)生:--“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师: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引读)--
生:“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师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是课文中第三处出现的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出示练习题:“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是人们__________的姿势。
(1)学生练习
(2)交流小结:课件先后出现:恪尽职守、大爱无私、舍己为人、永生难忘
2、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价
六、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作业:
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人物。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班会课交流。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
第五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最后的姿势”指的是谭千秋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姿势。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为题目,强调了这“最后的姿势”的重要,同时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主要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 然而,地震带来的灾难离我们的学生实际比较远,学生所了解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的加以辅助。【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课时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关键词:大公无私(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表白心声铿锵有力。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词: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没想到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关键词:立即、拉、撑、护(反应迅速、当机立断;爱护学生、舍己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请大家默读8——1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别人的语言,圈出关键词,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
(2)“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
(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
出示:最后的姿势是 恪尽职守 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六、作业设计: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