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一章一节
说课教案
课 题:《化学基本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说课教师:何军英
单
位:河南省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来自尉氏三中的何军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九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蒸馏和萃取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海水淡化问题是目前解决全球淡水日益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萃取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它是对溶解性规律的一个应用,其原理也在今后卤族元素和有机物的学习中多次体现,在生活中也有多方面的应用。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复习蒸馏的原理掌握实验室规范的蒸馏装置,这部分内容只作复习和简单的扩充;
(二)介绍萃取的原理和装置,特别是实验操作中的细节。这部分知识为新知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蒸馏和萃取是高中阶段的两个基本实验操作,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及部分仪器还比较陌生,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蒸馏和萃取的操作及过程,学习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进一步丰富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和手段。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简易的蒸馏操作方法,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对规范装置和实验原理做深入的探讨,使学生更容易接
受,已经初步了解粗盐提纯的方法,蒸馏的简易装置,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复杂的操作。
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溶解度的相关知识,这对萃取原理的讲解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倡导“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学习”,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药品与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理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和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做好实验的技能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发现学习和生
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大纲的研究,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
六、教法和学法
1.采用多媒体,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学会物质的分离方法。
七、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紧缺问题,引入课题,如何获得淡水资源,海水淡化的原理—蒸馏。
多媒体展示:1.地球上水资源分布图;
2.海水淡化工程
(三)实验探究,探索新知
在学生预习课本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导学案] 1.蒸馏的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所用的仪器名称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3.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位置可不可随意放置? 4.在蒸馏烧瓶中要加入少量碎瓷片,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经过预习,讨论分析,从四个方面对蒸馏进行学习:
多媒体展示: 1.原理 2.主要仪器 3.装置图及注意事项 4.操作要点(重点、难点)
在认识蒸馏之后,为了能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1—3],制取蒸馏水。经过观察、分析、讨论后共同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
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导学案] 1.酒精和水的混合物能否用蒸馏法分离?先蒸馏出来的是什么组分?
2.确定是否符合蒸馏条件? 以上设计是为了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更具有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表现现象把握实质的能力。
创设问题,引出第二个课题: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的分离用蒸馏法,然后我采用生活中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的衣服粘了油渍,怎么擦洗,也就是说,让油和水这两种不互溶的液体,利用什么方法分离?引出萃取和分液
多媒体展示:
探究实验:1-4.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并分液 强调要点:1.强调仪器的使用方法;
2.操作过程中的要点; 3.分析讨论萃取分液的含义。
通过探究该实验,某些学生对实验中的个别环节会存在疑问,我及时的让学生讨论完成导学案的第三个问题,多媒体展示[导学案]
1、上层液体中的溶剂是(),下层液体 中的溶剂是()
2、碘单质()在哪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
3、CCl4与H2O比较有何异同?
经过学生对【思考与讨论】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 【萃取剂选择的条件】
1、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如:CCl4与H2O互不相溶
2、溶解溶质的能力大于原溶剂 如:CCl4(I2)>H2O(I2)
3、不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如:CCl4不与I2反应
通过探究实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又让学生继续完成导学
案,用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反思总结,随堂反馈
多媒体展示:
1.分离NaCl溶液中CaCO3,应用到的分离的操作是()A.蒸馏
B.过滤
C.蒸发
D.萃取 2.对下列各组物质:
①NaNO3和NaCl;
②CaCl2和CaCO3; ③MnO2和KCl;
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 互分离的是()
A.只有①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用以分离提纯物质的是()A.萃取
B.称量
C.蒸馏
D.结晶
为了使学生更深的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我又设计了课外探究题:
(五)课外探究,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
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1.过滤 2.结晶 3.分馏 4.萃取 5.分液 6.加热分解等,将分离或提纯的编号填入下列各混合物后面的横线上。(1)除去碳酸钙中的碳酸氢钙
(2)除去石灰水中悬浮的CaCO3颗粒
(3)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
(4)分离石油中各不同沸点范围的有机物(5)从KNO3和NaCl的混合物中提纯KNO3
(六)内容小结,画龙点睛
采用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展示:
课堂小结
(一)蒸馏: 1.原理 2.主要仪器
3.装置图(安装顺序)4.操作要点
(二)萃取、分液
1.实验过程(操作步骤)2.萃取剂选择的条件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论证,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九、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篇文章的线索,为此我设计了清晰明了的板书,将本节的重难点内容展示给学生,使知识有条理,便于理解和掌握。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一.蒸馏
1.原理: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用加热的方法将沸点低的物质变成气态挥发分离出来。
2.主要仪器 3.装置图 4.操作要点
5.实验1—3制取蒸馏水 二.萃取与分液
萃取:利用某种物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它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的方法。
分液:用分液漏斗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开来的操作
1.实验1—4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并分液 实验过程,分析讨论,思考与讨论
2.萃取剂选择的条件 1)2)
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溶解溶质的能力大于原溶剂
3)
结束语: 不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九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分析,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二篇:教案和说课范文
《摸球游戏》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可能性的大小》的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是: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三年级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前几个年级学习基础上的发展,教材中用摸球游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还有三年级及本册书前几个单元中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本课内容有了坚实的基础。我班学生喜欢思考,乐于动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五、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高年级学生带给一些思考性强的情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去积极思考。上课开始,我手中拿出两黄一白三个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中的白球与黄球,你能想到什么数?
同学们可以随意说出自己想法,尤其是能说出白球与黄球对应总数的几分之几,要加以充分肯定,并追问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是唤起学生对数与事物联系的意识,同时为下面教学起一个铺垫作用。
接下来,谈话:“利用这些不同颜色的小球,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摸球的游戏,做游戏之前请帮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这里面学问。”课件中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提问: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因为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经验,所以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一般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等去描述,这样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也是复习旧知,同时为下面引出新知提供一个认知的情境。
2、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几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通过学生分析,仅仅是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各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那哪个盒子摸出白球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用几个词来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更明确具体呢?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环节我设计时考虑到可能会有学生发现第一个盒子中不会摸出白球,对用“0”来表示可能性,应该可以说出。所以我也适时引导:“同学们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这一环节我是根据学生对这一质疑的认识程度去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内容,加以把握从而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摸白球的可能性,让同学在交流中体会到可以用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以C盒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盒中一共有两种可能,其中白球有一种可能,那么摸出白球可能占全部可能性的1/2。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1/2来表示这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进而明确另几个盒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其中重点分析第二个盒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分析另外几个盒子摸出白球可能性的同时,我也适时的追问黄对应每个盒子中摸出黄球的可能性,这样也有意识的渗透了在同一个盒子中,能摸出两种球可能性和为“1”;在分析起用“1”来表示一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时学生有了抓手。
这一环节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可以使有了一定思想的同学先与同学进行分享,然后在集体汇报中,再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且在学生分析时,适时的追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能体现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学生分析,进行一个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进行一个课件的演示,课件中动画体现出数形结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去表示可能性大小。
3、实践操作验证可能性大小。
我以有一个黄球与一个白球的盒子为例,与学生分析在这个盒子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学生可能说到1/3。那我们拿出盒子,请每小组的同学们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摸球活动,每组同学一共摸20次,记录摸球结果,算算摸出白球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再汇报验证。这一环节我是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操作去验证我们先前的分析,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的情况,这就让学生去体会到我们开始对可能性的表示,是基于盒子里球数的定量分析;而在实践中,会有偶然性的出现。课堂上学生体会到偶然性,他们说出“运气”,实际就是一个偶然因素。
这一环节当出现各组实验结果不同的时候,我又做一个集体的汇报,把所有十个组的情况进行了汇总,因为有同学说“200次”不是3的倍数,不能进行约分得出1/3,为了满足学生这个接近1/3的想法,我又让其中一组多摸了十次,这样共210次,虽然也不能保证得到1/3,但计算一下摸出白球的总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210分之几,这样结果会更接近1/3。这样一个集体的汇总,计算,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我们实验次数增加时,结果就会更接近我们前面的猜测,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定量分析。实践操作是让学生增强从数学角度去认识身边事物的意识,更加深刻揭示可能性的实质。
4、练习巩固 我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三个练习题。体现出层层深入,加深理解的目的。
说一说议一议。给出这样一个背景:某班在第一组(4男6女)选一名同学做组长。女生当选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问题是本课内容的再现,同时这里又有可能性方法的计算。要把男女生加起来,算出总人数,更看女生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有同学也会提出结果进行约分。
选择游戏。给出在公园中有两个中奖游戏,你觉得哪个游戏的获奖可能性更高一些。一个是圆盘被平均分成了4份,可是只有其中的一份可以得奖;另一个是摸球游戏,一共有10个球,其中有2个是可以摸到奖的球。这个习题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我们要用学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设计一个“小文遇到一个密码是由1、5、8组成的(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密码是“158”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习题比较开放,体现综合应用的能力。学生需要先计算出所有的不同排列,然后再看其中一种排列占总排列数的几分之几。
5、课程结束前,我重点让学生说说“你能想到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这里正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课堂中,学生真的提出很多自己生活遇到可能性的问题。
七、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实践——验证——应用的数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中锻炼学生直觉思维,在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中培养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和初步处理随机现象的能力。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留足了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都能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全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最后感谢与我交流的各位朋友。谢谢!
《摸球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接引入
1、今天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摸球的游戏,请看屏幕。
教师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2、质疑问难: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
3、探究与体验,分别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二、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1、师:B、C、D、E这三个盒子中都可能摸到白球,那么,哪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看来,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这三个词来描述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呢?
2、探究与体验,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发现在A盒中不可能摸出白球,那么他的可能性可以用“0”表示。] 师:同学们可能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3、在C、D、E盒中从这几个盒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
4、重点分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在分析1/2时,可以适当确定一下,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在B盒中,相当于把能摸出黄球的1/2变成白球,所以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成为1/2+1/2=1]
5、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
三、实践操作体会可能性大小。
1、在C盒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 [生可能说到1/3]
2、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请小组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
3、汇报验证
请同学进行实验汇报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 得到理想结果要多次实验。
4、小结:可能性可以用一个具体数来表示,根据要出现的可能和全部可能性。
四、练习巩固
1、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考考你们的脑筋了。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有白球与黄球共10个,我们每次摸出一个球,记录颜色,再放回,一共摸二十次,针对结果,请你猜测一下有多少个球,然后,看看与实际是否一致。
小组记录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都希望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特别是学会分析比赛外的各种因素,也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2、公布结果,分析差距产生原因。
教师可让学生再做一次,也可借助经验加以解释。
五、总结。
汇报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
第三篇:教案,说课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案
沁后小学
林淑红
教学目标:
1、认识、书写生字,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并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1、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梗概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3、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八路军拉大拴》
2、这首歌是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作家徐光耀的同名小说《小兵张嘎》改编的。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作家徐光耀笔下的小嘎子。
3、揭题,板书。(板书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二、汇报预习情况
1、文章有关背景。
2、检查词语,分两组出示。
精神抖擞
推拉拽顶
扳
胖墩儿 单褂儿 虎势儿 猴儿 牛劲儿 塌着腰
合了裆
破绽
别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1、自由读文,解答下列问题:(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画下来,圈出关键词,全班交流:
(一)赏识嘎子的“灵”
1、哪句话可以看出小嘎子机灵的?
2、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嘎子的机灵?小嘎子为什么“不跟他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还能从哪些句子看出嘎子机灵、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4、从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5、继续交流其它句子。
过渡:这一钩,钩掉了嘎子的什么?[胜利的希望]要是换在平日里,机灵的小嘎子也许早就获胜了,可是他今天的对手是谁?[胖墩儿]这是一个怎样的对手?找出有关句子!
(二)品读胖墩的“实”
1、学生自由汇报描写小胖墩的句子。
2、这对手有什么特点?胖墩儿也是一个摔跤的惯手,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三)回味俩小的“势”
1、嘎子和胖墩儿都是摔跤的惯手,他们旗鼓相当。文中用什么来比喻他们的样子呢?
2、他们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走马灯”就是旋转的民间彩灯。他们三抓两挠地揪在一起。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输了!
(四)激情朗读
(五)回顾全文,感受写法。
1、引导回顾 :精彩的摔跤比赛开始了,俩人各自虎势儿一(),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胖墩儿()着腰,()了裆,()着眼珠子。两个人揪在一起,嘎子(),硬是()不动他。小嘎子用脚去()他的脚,结果被胖墩儿一(),摔了个仰面朝天。
2、讨论: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塑造小嘎子的形象呢?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小嘎子虽输了,输在轻视了对手。由此,同学们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2、一次失败并没有让嘎子失去聪明、可爱的本色。反而让他更真实。挫折是财富,这次失败让小嘎子逐渐长大,最终成为优秀的八路军战士。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作家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一书,和机灵、调皮的小嘎子交朋友哦!
作业设计: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找两个男生上台,让他们进行扳手腕。同学们观摩用几句话写出他们的动作。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钩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说课稿
沁后小学
林淑红
一、解读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2课,是本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勾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也是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A、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胖墩儿的人物形象。B、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片断。C、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读悟情和仿写法这二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读悟情:课标十分强调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以读悟情”贯彻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细细品味其用词的精妙。仿写法:事实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在作业中设计了“仿写法”: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我还让学生欣赏了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以听歌曲《八路军拉大栓》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打好了基础。
(二)、汇报预习情况
小学高年级让学生学会预习,对课文的学习有辅作用,而汇报预习情况,能很好地检测学习的预习,所以我设计了本环节。
1、文章有关背景的介绍与交流,能帮助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收集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也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检查词语的教学,能较完善地检查学习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补缺补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
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在学生读文之后进行思考,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三个问题逐层提高,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能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人物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赏识嘎子的“灵”
2、品读胖墩的“实”
3、回味俩小的“势”
4、激情朗读
5、回顾全文,感受写法。前三个步骤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指导学生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激情朗读则又一次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在小结回顾全文的过程中,我利用一段话在让学生明确了文断中最精彩的动作描写。并通过讨论,明确了作者的写法,突破了难点。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在生活中学会反思,人才可能不断进步。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收获,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反思后,我乘势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五、作业设计
语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环节的设计正是本课能力目标的体现。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学写:“一场扳手腕比赛”,现学现卖,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钩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思维。
第四篇:说课 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 说课材料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
说 课
一、说教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既有让学生对已有岩石认知的了解和交流,更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器官和观察工具观察研究岩石的过程。通过收集岩石、观察岩石、比较岩石、给岩石分类,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类水平。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成为本课的学习的基础。本课以岩石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学生对收集岩石一般比较感兴趣,而对岩石细致的观察和切实有效的分类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指导。
三、说教法
“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从教学流程来分析,本课的教学重在对岩石的观察、比较,不断挖掘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潜能,重视学生在对岩石研究过程中的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通过多种活动将学生对岩石的零散的发现如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形成自己对岩石的科学概念。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观察又不适合大步子、粗线条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
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虽然比较多,但教学期望往往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仍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四、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和特色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直接用三个卡通问号板贴和小布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猜、看、摸、闻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一些常用观察方法的回忆,并期望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捡到一块岩石时,不会随便看过后就随手扔掉,而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它进行研究。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便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场景,围绕“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个课题,由浅入深,分别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观察研究岩石”、“寻宝总动员”和“给岩石分类”,取材简单、结构严谨,逻辑线索清晰。整节课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科学研究习惯为中心,以使用多样的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为主线,通过分类展示板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最终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会利用各种标准给岩石进行分类。
本节课我设计的特色是力争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探究岩石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通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验、游戏、比赛、奖励等,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整节课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小学科学新课程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教师:韦广村 2010年4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 教案材料
《各种各样的岩石》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开展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看待自然的观念,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身边的自然现象。
二、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由“开个石头展览会”、“给岩石分类”两个主要内容组成,通过学生亲历搜集、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岩石世界,经历探索岩石奥秘的过程。
1、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岩石是一种天然的物质,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特征,并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
②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和给岩石分类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和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③体验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研究成果的愉悦情感,培养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让学生遵循“从观察岩石——认识岩石特征”的逻辑关系。②难点:尽可能多地提出给岩石分类的标准。
三、教学策略
由于四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所以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流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把学生视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他们对岩石并不陌生,充分利用本地的岩石资源进行教学是我在教学设计上最大突破。课前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去户外采集岩石,让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课中对岩石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旨在让学生对岩石形成科学的认识;课后,制作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让课内研究向课外延伸。
四、探究过程
(一)收集活动信息,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岩石,明确研究对象。
开课时,直接出示观察对象,并告诉学生,它的科学名字叫岩石,让平时游戏的道具进入课堂,使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十分浓厚,对岩石的交流活动就此展开。
2、了解岩石分布情况。
让学生说说“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岩石?”(课件回放,学生课前采集岩石的情景。)课前我和同学们在清江河边采集鹅卵石、去大龙潭寻找云锦石、还到菊花石工厂参观.有了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岩石,为研究岩石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3、交流课前搜集岩石的文字资料。
让学生说说“关于岩石我们知道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岩石的文字资料,丰富各种信息。
(二)设计研究主题,确立探究方法。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怎样研究岩石,大家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呢?”
2、分小组讨论:确定一种研究方法。同学们通过近两年的科学学习,对综合运用感官直接观察某物体的特征的方法,如“看、闻、摸、拈”等已经初步掌握,教师适时提供一些辅助工具:钉子、水、放大镜,再探讨其它研究方法:刻、泡、摩擦、敲打等。有层次的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的方法,明确观察岩石哪些方面的特征。
(三)组织探究活动,了解岩石特征。
1、第一次实验
(1)各小组按照自己选择的一种方法展开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时间2分钟。)(2)收集整理信息,交流研究成果
2、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1)其他小组交流。导入:大家刚才用自己选择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都有所发现,其他小组有这些发现吗? 其他小组发现岩石的特征我们能确定吗?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教师引导:科学是严谨的,我们在没有亲手验证之前就下结论为时过早。
(2)用多种方法对其它小组的结论进行验证。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汇报:“大家刚才有这么多发现,你对岩石有什么看法?”在充分探究验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对岩石的研究发现。通过交流,同学们发现了岩石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及手感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3、演示实验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刚才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发现了岩石的许多特点,老师准备了一块从火山口捡来的一块特别的岩石,它有什么特点呢?”
(2)演示实验。(3)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演示,学生观察到岩石放进水里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岩石里有空气。由此看来,我们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岩石,能发现岩石不同的特征。
(四)整理探究成果,形成科学概念。
1、指导分类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我们的研究把这些岩石分一分吗?”
2、给岩石分类。
出示分类提示:你们组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还可以怎样分?
3、汇报交流分类结果。
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分类方法不同,分得的种类也不一样,同一块岩石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观察岩石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研究一组岩石的共性特征。
第五篇:说课教案
《闻一多、徐志摩与早期新月诗派》说课稿
一、说教材
《闻一多、徐志摩与早期新月诗派》位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专题二——五四新诗。本节主要介绍了新月诗派的形成及其“三美”主张,并以闻一多及徐志摩的代表作为例解析其艺术特点。
二、说目标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专科起点升本课的学生,都有一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基础。加之前面已学过胡适及郭沫若的诗歌,对五四新诗有所了解。结合学生实际及课程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新月诗派”的形成及其“唯美”的艺术追求。
2、掌握闻一多关于新诗创作的“三美”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对新诗规范化的积极意义,把握以《死水》为代表的新格律诗创作成就。
3、了解徐志摩文艺思想的复杂性,准确把握《再别康桥》的主题内涵。了解徐志摩诗歌对“三美”理论的积极实践及其艺术特征,认识徐志摩在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其中的“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 ‘三美’理论”及“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作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及课程内容的特点,我确定本节教学的方法主要为赏读法、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内容,我将本节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新月诗派的形成——闻一多与其“三美”理论——徐志摩诗歌欣赏——总结延伸。
(一)导入新课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惆怅。有人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的清白、坚守理想的高贵,所以,总是有那么多人偏爱《死水》《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闻一多、徐志摩的新格律诗。
本课的导入我选用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徐志摩的纯诗《雪花的快乐》的方式。这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到新格律诗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月诗派的形成
本环节主要介绍新月诗派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主张。教学时主要让学生结合教材相关内容,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总结出新格律诗 派的形成过程及“诗歌格律化”的理论主张。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主要是遵循教学以教材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闻一多与其“三美”理论
本环节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闻一多的生平,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作品。其中闻一多先生留美的经历尤为重要,因为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和浪漫主义文艺作品,深受唯美主义浪漫主义艺术的影响,更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闻一多诗作中最能表现其“三美”主张的是《死水》,因此,本环节教学以品读《死水》为重,引导学生从诗歌整体外形、视觉形象、音韵节奏方面深入分析,体会其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的艺术特点。教师还应向学生介绍闻一多先生的其他诗作,如《太阳吟》《忆菊》《七子之歌》等,这样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
(三)徐志摩诗歌欣赏
徐志摩是“新月”的盟主,参加了几乎所有“新月”的重要活动。1921年在英国开始新诗创作,在诗坛上活跃了十年。本环节教学分为徐志摩简介、诗歌的主要内容、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对“三美”理论的实践几个步骤。
了解他的生平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徐志摩的诗歌在内容上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对现实的不满;三是对爱情的歌唱。对理想热烈的追求是徐志摩诗歌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的诗魂;对现实的不满是因为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对爱情的歌唱,又多半是借情诗表达自己的理想。解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对“三美”理论的实践主要以品读《再别康桥》为例。
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收入《猛虎集》,是继《雪花的快乐》之后又一首杰出的纯诗。解读此诗,关键是理出其中的几个潜在的矛盾对象:通常的告别对象是人,而在这里是和“云彩”作别。和云彩告别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实际上隐喻的是和自己的一段情感的告别。诗人对剑桥、对西方文化非常认同、甚至崇拜,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是借这首诗表达自己对剑桥文化的无限留恋之情,把多年来自己对母校的爱浓缩到了锤炼的诗句中,把真诚的情感融汇到了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意象之中,情真意切。这首诗虽然抒发的是个人情怀,似乎看不到时代的影子,但是其中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对性灵的抒写,透露出一定的积极进取的意义。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构思精巧,意象新奇而丰富,韵律和谐、悠扬,富有音乐的美感,结构整饬又灵活多变,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教学时,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总结延伸
教师总结: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诗歌理论和实践对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产生了像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等诗坛上耀眼的星辰,更在于它催生了新的诗派——现代主义诗派。希望同学们课后多阅读新月诗派的其他佳作,并任选一首,写出文学评论。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声情并茂地朗诵新月诗派代表作品——《再别康桥》。
这样安排意在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与阅读量,用朗诵的方式结束本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悠悠余韵走出课堂,走进更为广阔的新诗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