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3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勒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勒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第一篇:马勒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引起强烈的共鸣。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刚刚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 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诗歌的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理解诗歌的三美。

教学难点:诗歌的绘画美;独具特色的意象。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漫步康桥”中初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剑桥大学”的景色。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 1 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我所知道的康桥》(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2.欣赏朗诵录音,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谈谈读了本诗你最初的感觉?

(2)、诗人在离别时,写下了康桥的哪些风光?

四、诗歌赏析(这一步是教学重点,合作探究)(一)、集体朗诵第2至第6节,并思考:(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2)、这些意象构建出了怎样的画面?

(3)、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在讨论时,穿插辅助问题:

1、在这些意象中,诗人巧妙的运用了两个比喻,是那两个,又有什么独特的效果?

A、诗人将“金柳”比喻为“新娘”。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从而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

B、“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2 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

2、“油油的招摇的青荇”说明了什么,诗人为什么想要“甘心做一条水草”? 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康河的这些水草生长在细腻与光滑的软泥上,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挥动着的绿油油的手臂,在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也是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3、在第六小节,诗人节为何不能放歌,而沉默地离去?

(明确: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第二课时

一、分别朗诵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思考: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描写了“云彩“这一意象,各自的情感是怎样的?

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

(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

二、讨论:面对如此美丽的康桥,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 3 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本诗抒发的感情: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

三、齐读课文,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绘画美

通过对以意象的深化,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四、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1、音乐美。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a、韵律和谐。

启发:这首诗压韵了没有?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明确: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b、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2、建筑美。

a、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b、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c、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3、介绍“新月派”的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五、朗读

1、学生自由颂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2、请朗诵水平高的同学读(自愿举手)

六、合作探究,课后作业

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假如你就是诗人徐志摩,请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

七、结语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让我们带着深情,再次齐读《再别康桥》。

八、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离别的对象——特别:云彩

离别的气氛——轻轻、悄悄、沉默

感情: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

绘画美:意象——新颖,流动的画面美

音乐美:回环往复、韵律和谐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九、教学反思:

第二篇:孙华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文本解读

文学院2014级 孙华友 学号:J201402014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全诗以轻柔细腻的笔法,勾勒了康桥周围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篇以两个“轻轻的”开篇,打下全诗深婉悠柔的基调,然后描绘了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彩虹般的潭水,以及诗人沉醉其中的感受,最后又“轻轻的”、“悄悄的”作结。全诗在宁谧的意境中,在忧伤的情怀里,落下帷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在学生主体的框架下,教师可以在维度目标中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课文,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与建构。

情感的寄托,依赖于文本。任何脱离文本的分析,都缺乏情感的基础。在缺乏情感基础的情况下,空谈感受是没任何感染力的。枯燥无味的文字分析与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语文课堂教学,应高度重视文本和学生主体感受。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课听课,到1922年10月回国,度过了令他“深深迷恋”的岁月。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文本中的“爱”。挥手作别康桥,款款情意而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哀婉的情思中饱含着对康桥的无限爱意。“走了”,是“轻轻的”。“云彩”,是“西天的”。而“西天”在中国文化中还有另一层意思,诸如缥缈的幻境、人生美梦。此刻难言,此刻难耐,因爱而伤感,愁肠万千。“轻轻”到底,惟恐扰乱生命本体内外的那份美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爱意如火山迸发,“甘心”一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甘心”——“做一条水草”。爱的动机促使诗人情愿物化。当然,我们这里感受到的是一个物我相融的优美境界以及诗人“自然崇拜”思想中的“人文信仰”。

文本中的“自由”。表现在诗行中,有“走”与“来”的自由,有“现实”与“理想”的自由。“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康河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游玩、读书、写诗。这里,还洋溢着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风,这一情调反映在诗歌中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来再现诗人浪漫而自由的梦魂,诗的情感也达至高潮。

文本中的“美”。诗歌开头与结尾,以“轻轻”与“悄悄”为情感节奏主线,把读者的情感牢牢地笼在了一张巨大的网中。这张网是我们的天堂。她不仅有美的文字,美的语言,美的韵律,美的结构,也有美的情感。“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的神韵,夕阳之色彩,让读者身临其境。音韵的协调,一步一回头的眷恋,就是要让这种“伤情之美”得以永恒。这种“伤情”是飘逸的,没有丝毫沉重之感。通过文本,感受徐志摩人生观中的爱、自由与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这首《再别康桥》不仅极其完美的体现了新月诗的“三美”特征,而且在新诗的发展史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首先把这首诗作为“定篇”来教。所以诗歌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点)就应该定为:“感受新月派诗歌艺术上的‘三美’”和“领会诗歌主题”。《再别康桥》一文艺术美、情感美、意境美,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不多见的。这首诗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的只是一种极普通的离情和轻烟似的别绪。但这首诗的艺术美却是雷霆般地炸开在每个喜欢文学的人的内心。思考源自文本的思想与艺术感染力,发现源自文本的情感与表现的多元。

诗题解读:初看诗题—再别康桥—即包含意蕴。康桥之译胜于剑桥,中国人对“剑”与“康”是有基本的心理判断的。“再别”,有故事性,其前定有一别,现在又别,内心若何?令人猜想。

我们先来分节解读这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是“再别康桥”,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而叠音词“轻轻”的使用,极富音乐感,又有回环的美,营造出的淡淡的情绪弥满全诗。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柳树在诗人眼中为什么是“金柳”?此为实景。因为夕阳霞照,红彤彤,娇艳艳。柳本有情,自有倩影,何况在有情人眼中!有情!情在神妙的比喻中。诗人竟将“金柳”喻成“新娘”!这是何等新奇的比喻,有人曾将什么东西喻成新娘 吗?比喻成未曾谋面渴盼见见的新娘吗?难怪倒映在波光里的树影是“艳影”!这“艳影”怎么能不在“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4节,写榆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康河的上游,河身曲折多弯,那里有闻名的拜伦潭,传说当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常在那儿游玩,诗人在剑桥读书时也常来这里游玩。在这一节诗里,诗人完全超脱了现实而进入了幻境:那浓阴覆盖着的潭水,不是纯净无色的清泉,而是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的“天上虹”;可惜它“揉碎在浮藻间”,这“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很美;但是它“揉碎”了,又很凄楚。

读这一节诗要注意“沉淀”一词。“沉淀”,意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那“彩虹似的梦”就是长久以来隐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秘密。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再别康桥》是诗人心灵的“放歌”,是诗人“隐私”的“曝光”。诗人的“隐私”是什么?是美好的理想破灭了,还是绚丽的爱情化为了泡影?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5节,写康河泛舟。康河是美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刻,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穿过垂柳榆阴,划破水中的霞光彩虹,船儿便缓缓地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那“青草更青处”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梦幻般的境界?为什么令诗人那么神往?诗人没有明说,让我们展开想象,同诗人一道去尽情地享受吧。当晚上归来时,天上星光灿烂,水中星火闪烁,连小船儿也载满了一船星辉。波光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满载而归,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读这一节诗要特别留意“寻梦”二字,它是本节诗的“眼”,也是全诗的“眼”。此时此刻,诗人的心灵也在康河里“泛舟”,追寻着当年在康河里度过的美妙时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即向心灵的更深处追忆,他终于寻回了那“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彩虹似的“梦”。诗人在梦幻中、在回忆中“满载一船星辉”,那“揉碎”了的梦“破镜重圆”,诗人陶醉了,忘情了,他沉浸在斑斓的梦幻里,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6节,在“追梦”中诗人忘情了,以至于高声“放歌”,但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猛然觉醒“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这是“沉淀”着的“梦”呀,这是积淀在心灵深处的隐私呀。“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要“别离”什么?要“别离”这“揉碎”了的“梦”。现在诗人把“梦”“寻”回了,那是甜甜的,他要独自享受,那是酸楚的,他只能独自吞噬。这静悄悄好比“别离的笙箫”,一个人静悄悄地沉思默想,在沉默中体味着别离的滋味。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这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喧哗的康桥,也与他心气相通,今晚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别离那“揉碎的梦”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无声胜有声,诗人无声的告别胜似有声的笙箫。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7节,跟开头呼应。首尾两节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语,形成一种回环美。“不带走一片云彩”呼应开头“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是什么?读到末尾,我们不难看出,“云彩”就是诗人追寻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者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就是不带走这个“梦”,就是要“别离”这个“梦”,去追寻他的新的“梦”。

总结:全诗弥满在静谧安康、幸福留连,情浓浓、波艳艳中,诗人在幸福中,我们也在幸福着。美好的诗歌总给我们美好的感念。

接下来深入解读文本。我引用孙绍振的“还原”分析方法分析此诗。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刊于同年十二月《新月》(据卞之琳《徐志摩诗选集》)。一九二〇年徐志摩再深入还原一下的话,这里可能有一个徐志摩不能明言的真正的秘密。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刊于同年十二月《新月》(据卞之琳《徐志摩诗选集》)。一九二〇年徐志摩在伦敦,十月上旬结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徐志摩和林徽因二人“曾结伴在剑桥漫步”(据张清平《林徽因》),一九二一年林徽因随父归国。一九二八年三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八月归。一九二八年六月赴美国、英国、印度游历(据韩石山《徐志摩传》)。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十一月,当为获悉林梁成婚之后。据此,似可推断,徐志摩此诗当与林漫步剑桥有关。为什么轻轻、悄悄? 就是因为,过去的浪漫的回味已经不便公开了,不像他和陆小曼的关系,可以从《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中可以觉察。而且他已经和陆小曼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之后结婚了。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的这首诗,写得很优雅,很潇洒,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一点世俗的失落之感,更不要说痛苦了。这种潇洒正是徐志摩所特有的,他只把过去的美好情感珍贵地保留在记忆里,一个人独享。蓝棣之先生对此有过中肯的分析:“‘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说诗人的洒脱,他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说一片云彩也不要带走,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七,第五七页)这个解释本来已经接近了诗作的真谛,然而,却被斥之为“隔”。其实只要在蓝先生的基础上,把《再别康桥》作过细的分析,就不难阐释“轻轻”“悄悄”,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偷偷地来重温旧梦,若能如此,当不难揭示全诗的精神密码了。(孙绍振《再谈“还原”分析方法——以再<别康桥>为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学院2014级 孙华友 学号:J2014020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3)理解体会了本诗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2、过程和方法:

(1)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2)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3)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第一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这一阶段才识文学鉴赏的开始。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最终目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配乐朗读

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和作者徐志摩。

三、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康桥图片)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作者的图片

康桥图片

这里就是康桥,今天读作剑桥,闻名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就在这里。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 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徐志摩以一首纯美的《再别康桥》,拉开了我们想象的帷幕,更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今天就通过赏析诗歌语言来品味蕴涵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让学生从音乐这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并且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 ②zài

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提问:

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金柳。柳,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提问: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喻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提问:

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作者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提问:

青荇: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也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潭水:榆荫下的那一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象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作者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和同学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前四节

接下来在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提问:

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注意结合婚姻生活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音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林徽音的相关图片

爱情在康桥回忆中复活,诗人几乎要泛舟河上,去追逐那些个愉快的日子,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臧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

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7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师生一起朗读第5、6、7节 提问: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问: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讨论这些景物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提问: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 明确:

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

此时的作者即将远离这个让自己魂牵梦系的康桥,诗人的对康桥的依恋通过 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配乐朗读全文,形成整体认识,感受意境美!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课件展示)

虞美人 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 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这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指出各阶段的特点。少年时的欢乐甜蜜,无忧无虑;壮年时飘零异乡,情绪悲凉;而今鬓发斑白,愁苦满怀。2上阕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少年:歌楼、红烛、罗帐 情感体验:温柔缱绻、欢乐甜蜜

壮年: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 情感体验:漂泊不定、孤单寂寞、凄苦难耐

3简要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听雨”是全词的线索,他将三幅不同的画面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次听雨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使这首词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第三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出版社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加之从古代诗词中获取阅读鉴赏的方法,从流行歌中感受歌词的意蕴,因此,他们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

鉴赏、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文本,而且《再别康桥》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也乐于朗诵,因此教师因抓住这有利条件,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

在学生熟悉诗作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感受,谈对某些诗句、意象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让初步认识、理解即成为终结性认识,教师要继续加以启发,或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或将该诗作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上的落差,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请学生帮助选择配乐曲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别康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再读这首诗我想选用一首曲子来做配乐,你们打算选择用什么曲子呢?选择用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行吗?用钢琴曲《小奏鸣曲》行吗?用歌曲《十送红军》行吗?不行要使学生觉得比较恰当的配乐典应该选小提琴曲《梦幻曲》

《梦幻》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温柔、婉约、内敛的,她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她能让你夜不成眠,她能让你站在冷风中沉思而其它几首的基调或过于高亢,或悲壮有余,与此诗不和谐学生选用配乐曲的过程,其实就用感知全诗、并检验自己的整体感知是否准确的过程

(二)朗读:与歌唱艺术结合,将朗读艺术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跨越一般的朗读,将朗读与歌唱艺术相结合,对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韵味十足对歌

曲演唱的这一特点学生都很熟悉了我们也可借鉴这一特点对诗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学生在柔美舒缓又带有几分凄清的《梦幻曲》中朗读全文;再重读第五节至结尾;再重读最末节三次(要求: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通过这样艺术化的处理,学生在朗读中有一种新鲜感、奇异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诗中所寄托的感情

(三)谈感受:从意象中感受情感老师说:从同学们在对配乐曲的的选择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柔、婉约、凄美那么你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获得的呢?指导学生谈自己从“云彩”、“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景物获得的感受教师告诉学生,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之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就成了艺术形象了这种艺术形象人们称之为意象例如,人们常用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挫折、敢为人先的形象,用竹表现做一个正直人的希望,用梧桐表示凄凉悲伤的感情,用鸿雁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用霜隐含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这些梅花、竹子、梧桐、鸿雁、霜等都是诗中的意象我们鉴赏诗词就要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从这些意象中感受情感,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老师可作示范: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微风飘来,又悄无声息地飘去以实例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谈自己的赏析感受 学生经过钻研,大致会做出如下三种情况的理解:

从诗的题目来看,“再别”应是一种告别,与人告别,但诗中没有说与人告别,这是其一诗人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种景象让我们想到一个轻手轻脚的人来了,又走了生怕惊醒一个熟睡中的人……他来了,来到这一所他喜爱的学校;他又要走了,离开这一所他衷心喜爱的学校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这是其二——这是持“诗人向母校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开头四句,轻轻地来,轻轻地回味,与彩霞告别,就是和自己的记忆告别,是诗人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心灵的对话,自然要轻声细语” “诗人说,他是到康桥的河边来„寻梦‟的,„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说明这梦是在记忆的深处的,是美好的”

“诗中也有写„我‟” “载一船星辉”激动得难以抑制,但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我知道,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是在默默地回味,自我陶醉,悄悄独享,这种独享是富有诗意的,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这是持“诗人向自己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

“„轻轻‟„悄悄‟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偷偷地来重温旧情,与恋人花前月下的温馨、浪漫之情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就是写在诗人看来那康河上美丽的景物都是诗人意中人的化身” ——这是持“诗人向情人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在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感受,见解进行归纳分类;同学们的感受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二是诗人向自己告别,三是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这些见解与许多大学者大专家的观点相一致,可见同学们很善于鉴赏但哪一种更切合原文呢?请同学们看有关的背景材料

(四)提供背景材料,知人论事,促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教师介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另一则:1920年10月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曾与林徽因漫步于剑桥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是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

介绍了上面的材料,根据“知文论事”的鉴赏经验,同学们对这首诗就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了

(五)两诗比较,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大概是对康桥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徐志摩其实不止一次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怀念之情在写《再别康桥》的前五年,徐志摩还写过一首《康桥再会吧》(出示《康桥再会吧》)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评价说:“《康桥再会吧》这首诗就写得比较粗糙、芜杂”许多学者也都认为《再别康桥》比《康桥再会吧》写得好,由《康桥再会吧》到《再别康桥》,这不仅是某个人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新诗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要使学生理解《康桥再会吧》的粗糙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上,体现在情感的基调上《康桥再会吧》从五六年前告别家园写起,写母亲的泪痕,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自己乘船归国的过程,归国后对康桥的怀念等,材料无主次之分,导致激情被杂芜的材料淹没在情感上,《康桥再会吧》仍困于离愁别绪的模式而《再别康桥》写得集中,它能通过所选的典型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聚焦在一个焦点上情感上已挣脱了离愁别绪的窠臼而写得比

较洒脱胡适曾说: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抒情,就是这种追寻的缩影在韵律上,他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

《再别康桥》这首诗舒缓有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康桥再会吧》不可企及的教师还告诉学生: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康桥生活作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站,诗人没齿难忘怎样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感情呢?诗人反复思考着,对先前写的《康桥再会吧》诗人并不满意,直至第二次与康桥再见时,诗人的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创作了《再别康桥》这告诉我们,真情是诗歌的生命

(七)结束语:徐志摩是我国近代诗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到北京,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徐志摩的死引起社会极大的震撼,郁达夫撰写挽联表示哀悼:“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郁达夫的挽联充分肯定了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70多年过去了,徐志摩的优美诗篇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当人们吟诵着他的优美诗篇时,自然又会想起这位诗坛巨人

第四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1

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徐志摩、闻一多任编辑。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⑴ 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 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四、分析鉴赏

1、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⑴ 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板书: 风光如画

⑵ 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

⑶ 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2、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⑴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⑵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⑶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⑷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⑸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⑹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⑺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小结

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

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六、再次诵读,读出感情

七、写作特点

1、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2、具有三美:

音乐美:

每节用韵基本相同;章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绘画美:

⑴ 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

⑵ 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

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八、作业

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现实 依恋

金柳再别康桥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清潭星辉现实 依恋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常州市北郊中学徐锦珠

【教学目标】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

2、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联系背景体悟诗人在诗歌中蕴涵的对美的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联系诗人与康桥的那段渊源对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对美的生活、对自由、对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那段渊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3、情景再现法:本诗灵动的文字、艳丽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桥。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艳丽的画面,并在情景交融的语言中读懂诗人。

【课前学习】:

1、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志摩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及人生理想等。

2、说说这首《再别康桥》怎样打动了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志摩 导入新课

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片,配以《荷韵》音乐,让学生在“漫步康桥”中初

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剑桥大学”的景色。(个

别学生回答)

导语:剑桥大学这座已有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学府,以其“求知学习的理

想之地”的校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有志之士。就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

在这个久负盛名的大学里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国青年的身影,他儒雅高贵,气度不

凡,双眼透出一种朦胧的诗人气息,他就是有诗哲美誉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根据课前小组预习,选择以下一个方面说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2、志摩与康桥的渊源:1921年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

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

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

3、徐志摩的代表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成为中

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精美的景致。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请同学大声朗读诗歌

提示: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组织全班齐读后学生自评后得出诗歌的情感和总体语调、节奏)

明确情感: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三、探求诗“媒”寻找画面

古语有云:“情是诗之胚,景是诗之媒”。请同学再读诗歌,同桌交流思考以

下问题:

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

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你抓住景物为每幅画面取个动人的名字)

四、美点追踪 品读诗情

选择你最欣赏的一两个美的画面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处理具体段落的语

速、语调的?请简述理由。

友情提醒:先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体味诗人情绪变化,然后确定语速、语调。

思考思路:“我从一词中,读出诗人的情感,读时应该。”

(学生先选择自己欣赏的诗段自由朗读,然后个别学生范读,师生共同交流朗读

语段,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期间联系剑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说说诗人寻找的是什么梦?为何对康桥如

此依恋?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五、再现美景 解读诗情

假如你就是诗人徐志摩,请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

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50字左右)

友情提醒:1、融情于景2 发挥想像,善用修辞

师出示范例:

(金柳夕照图)黄昏中的夕阳真多情啊!为河边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姿态婀娜,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

波光里的艳影在康河的水波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此美景教我怎能离去!

(学生先选择自己欣赏的画面用诗意的语言再现,然后个别学生范读,师生共同

交流朗读语段,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诗人营造的艳丽康桥,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六、课后作业展示寄语

1、背诵全诗

2、课后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聆听《再别康桥》歌曲回味诗情

师展示寄语:

在干涸的嘴唇上我引歌浇灌,在心灵的稻田里我用诗歌插秧,在碧蓝的心湖里歌声悠扬,在心灵的广场上诗歌回荡。

年轻的你,走进诗吧!

给她春风,梦会起航。

给她翅膀,她将飞翔!

板书:

(快乐)泛舟寻梦图沉默康桥图(低沉)

挥别云彩图(无奈洒脱)

下载马勒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勒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集锦)(大全)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集锦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 别 康 桥》 一、教材简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第6课。这首诗是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的代表作。他的诗歌意境优美、......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通榆十中 李 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详案) 备教策略 一、教材分析  作品阅读价值 体会诗人对难忘岁月的依恋和惜别的真挚感情,感受精巧的意象选择,及其组合成的梦幻雅致的画面和深邃蕴含。  作品教学......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舒城县百神庙镇中心学校:胡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创作。过程与方法: 从意象入手,鉴赏本诗意境之美,理解徐志摩作品的风格。情感、......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的一篇课文《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第二首。《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首使诗人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