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2011)(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2:5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2011)》。

第一篇: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2011)

第一课时 艾滋病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艾滋病毒及艾滋病的基本概念。2.学习本课后,能了解艾滋病是怎样产生的。3.宣传并预防艾滋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4.关注世界艾滋病的流行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艾滋病病人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

【设计思路】由一个爱滋病家庭的惨痛故事展开,并把故事当成一条线,串连起各个知识点,分别介绍出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教学方法】讨论式、讲解式、探究式、启发式。【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2.教师收集相关的艾滋病的教学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感染了“20世纪瘟疫”的艾滋病。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一堂课是艾滋病的知识的课。关于艾滋病病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一个很悲惨的故事。(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在忧伤的音乐声中讲述故事。

案例:故事的男主角是个王姓男青年。10年前,为摆脱贫穷,他只身到外闯荡,并加入了卖血的行当。在一次卖血中,王某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可怕的是王某本人并不知道。在外靠卖血挣了一些钱后,王某回到他的家乡,在家乡娶了妻子,生了儿子。这时他还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患上了艾滋病。2000年,一次偶然患上的“感冒”使王某检查出患有艾滋病!尤为可怕的是,因为王某对自己身患艾滋病毫不知情,因此王某早已把艾滋病毒传染给了妻子,他的妻子又通过母婴传染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儿子。当这一切全然揭晓和明了的时候,王某已经不治,很快撒手人寰。接下来的结果不难想见,王某的妻子于2001年遭受同样厄运。不久,幼子也离开了人世。两年时间,一家三口死于艾滋病,这不能不说是个惨痛的悲剧。可怜天下父母心。与王某同吃同住的老母亲,在两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男主角得的是什么病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设置疑点,进行新课。

(一)艾滋病病毒?

教师:我们知道,故事中的王某得的是爱滋病,什么是艾滋病病毒?它们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学生: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答案。

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活动目的: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艾滋病的现有的知识和态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解答、补充、明确、澄清疑问,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的科学讲解: 过渡:教师出示几张艾滋病病毒的图片。

(二)艾滋病病毒的特性及在人体的特点

教师: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引入问题: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特性和进入人体后。它有哪些特点?它进入人体后给人体带来了哪些坏处? 学生: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所得出的答案并板书: 1.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2.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的特点:

(1)病毒小

(2)破坏人体白细胞

(3)变异快

(4)侵犯人体免疫系统

(三)什么是艾滋病?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艾滋病病毒的知识。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是艾滋病?它的英文缩写又是什么? 学生: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并板书答案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四)什么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教师提问,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这一名话中,你能得出艾滋病的什么信息?请同学们思考或讨论。给他家讲一讲。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明确:

1.“免疫缺陷”,-------免疫力丧失

教师: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率极高的传染病。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艾滋病病毒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有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艾滋病病毒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

2、综合征

老师讲述一般出现的综征症状: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又称为症状性HIV感染,是指HIV感染者出现多种慢性症状和体征,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老师出示几张患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五)学习与运用。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有什么区别? HIV(艾滋病病毒)代表人类免役缺陷病毒。一个人感染了 HIV 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役系统,人体免役系统的一个功能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HIV 削弱了免役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艾滋病(AIDS)代表获得性免役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征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六)讲一讲,说一说。你了解艾滋流行的严峻形势吗?

1.由学生合作探究课本知道,教师提问:你能从课本中讲述的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作出几点概括吗?

2.教学上让学生共同探讨(2——3分钟),老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其特点。

3.由学生通过种渠道收集最近国内外有关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让同学们把得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读一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

【教学目的】:掌握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四个分期及日常预防艾滋病知识

【教学重点】: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会传播艾滋病和不会传播艾滋病的途径 【教学方式】:PPT演示,师生互动

一、复习基础知识: 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二、引入新课 艾滋病毒藏在哪?

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体液中:

1.血液:一部分感染者是通过静脉吸毒、输血或使用血制品而获得的;而像针头、手术器械、口腔科器械等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日常理发、美容用具不消毒或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也能引起感染。

2.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3.乳汁:1/3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婴幼儿。

以上几种体液中存有HIV数量较多;而尿液、汗、眼泪、口水中的HIV数量少,一般不足于造成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有什么区别?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感染了HIV但没有发病的人。他的外表或体内情况均与常人无异,约有一半的感染者会在10年后发展成艾滋病患者,约有50%不发展成为患者。如果受感染的是儿童,潜伏期会缩短,约40%在3年内便会转变为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患者是指已有症状出现的艾滋病病人。发病时会出现长期的淋巴结肿胀、发热、体重骤减、极度疲倦等“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如果怀疑自己受到感染,应该进行一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不要单靠以上症状来确定是否感染。

三、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 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以一个艾滋病家庭的故事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

父亲杰克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一次意外的工伤大量失血之后,被送往医院进行输血,但是,在输血前,没有对血液进行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因此,父亲通过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而感染了艾滋病。后来,在与母亲发生性行为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经过性交而将艾滋病病毒传给了母亲罗琳。之后,罗琳生出的孩子布朗也患有艾滋病。询问:

1、是谁把艾滋病带入这个家庭?通过什么途径?

2、母亲罗琳为什么也患有艾滋病?通过什么途径?

3、孩子布朗是怎样患上艾滋病的?通过什么途径? 答案:

1、父亲,输入未经检测的含有HIV的血液。血液传播。

2、母亲与父亲发生体液交换。性传播。

3、母亲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孩子。母婴传播。性传播: 对象:异性 同性 血液传播:

1.主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 及血制品

2.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牙科器械、美容器械或其他锐器而传播.3.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具吸毒 母婴传播: 宫内通过胎盘感染 分娩过程中感染 母乳喂养时感染

在没有采取母婴阻断等医学措施的情况下,已感染病毒的母亲将病毒传染给胎儿的概率为25%~35%。然而在及时发现并认真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后,新生胎儿感染的机率最低可降至1%.HIV传播给他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有足够数量的病毒从感染者身体内排出;

2、进入人体内(如有破损等)发生体液交换。

四、艾滋病的四个分期:

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前期和艾滋病发病期 急性感染期

15-20%的感染者在2-6周内可出现发热、发汗、疲乏、肌痛、关节痛、厌食、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般持续3-14天后进入无症状期。有的人感染HIV后并不出现任何急性症状。无症状期

大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始时都没有任何症状,如同健康人一样,因此,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感染的。重要的是这些无症状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一般持续几个月至10年以上。随着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开始逐渐出现症状。发病前期 艾滋病发病早期病人表现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常见分布在颈、腋窝及腹股沟等处。肿大的淋巴结多为对称性,特点是坚硬不粘连,无触痛及波动感。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贫血。但无明显其它症状。出现相关综合症。各种症状逐渐发生,日趋严重。发病期

长期发热(达一个月以上),进行性体重减轻(2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持久性腹泻、乏力、厌食、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由于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完全损失,发生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如结核、乙型肝炎、口腔与咽部霉菌感染等。艾滋病也常并发恶性肿瘤如卡波济氏肉瘤、淋巴瘤、肝癌、肾癌等。什么是艾滋病的窗口期?

当机体被感染后,有一段时期血清中不能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呈现阴性反应。多数感染者要在感染后2个月左右,血中艾滋病病毒抗体才呈现阳性反应,长的可以到6个月才转阳。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病毒抗体转阳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中照样会传染病毒。

为什么说窗口期很可怕?

人被感染后,身体内已有艾滋病病毒且毫无症状,必须经过一些日子才能在血中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这时是具有传染性的。如果输入处于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或是和他人共用一具注射器,与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发生性接触等,都会有感染的危险。因此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是隐匿而且最危险的艾滋病危险人群。提醒学生:

可以到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如经过初筛实验阳性,并进行确诊实验也阳性,才可以诊断为HIV感染。若检测证实已感染艾滋病病毒,要减轻心理压力,勇敢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与治疗。

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是免费的!

五、日常预防艾滋病的方法:(8分钟)

1、会传播的体液——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

2、不会传播的体液——泪水、羊水、唾液、汗液、尿液等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

拥抱、握手、礼节性接吻、同桌吃饭共用餐具、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公用马桶、共用游泳池、同沐浴、公用办公用品及工具等。【问题1】:接吻会传染艾滋病么?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唾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艾滋病病毒,不足以造成感染。但在深接吻并伴有感染者口腔出血或溃疡时,将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问题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么? 1.血液对于蚊子=食物对于我们 2.只吸血不吐血

3.病毒数量太少,当蚊子被打死后,从皮肤创口进入体内的病毒量也更少。所以,从来没有发现过蚊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人

我国尚未被确认的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以下几种人被认为是易感人群:

1.与多个男性有性关系的女性;或与多个女性有性关系的男性

2.处于流动状态的青少年,以及辍学和无业青少年、流浪人。只有培养科学生活习惯才能远离艾滋病:

1.不要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2.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医疗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检查、治疗器械。

六、课堂练习

判断题:下列哪些行为能够传染艾滋病病毒?

1、有口腔溃疡的深程度的接吻;

2、共用理发店的剃须刀;

3、和艾滋病病人一起就餐;

4、输入不明来源和未经检测的血液;

5、穿已经死亡的艾滋病病人的衣服;

6、患有艾滋病的母亲以母乳喂养婴儿;

7、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性行为;

8、探望艾滋病病人;

9、与患有艾滋病的儿童共同学习;

10、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 思考与练习:

1、学习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2、当我们身边有艾滋病病人时,我们是应该远离还是帮助?

3、通过学习,试着向你身边的人传授基本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第三课时 拒绝危险行为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1)判断行为的危险程度。(2)培养学生如何规避危险行为。

(3)训练学生如何将高危行为转化成无危行为的能力。(4)消除学生对日常现实生活中正常交往行为的恐惧心理。【教学难点】:

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一、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1)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2)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卡片内容:

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1)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2)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3)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4)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5)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6)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7)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8)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4、展示幻灯课件:

(1)如果没有预防意识,无意行为可能就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2)积极预防,高危行为也可能化为低危行为。(3)正常的交往行为是安全行为。

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1、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2、情景表演并讨论:

(1)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2)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3)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3、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1)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

(2)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3)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4)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5)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三、本课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四、课后作业:

以“防范艾滋,请从身边生活小事做起”为题写一封倡议书,倡导同学坚持健康积极的安全生活方式,有效防范艾滋病传播。

第四课时

艾滋病在世界和我国的现状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现在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艾滋病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现阶段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艾滋病毒感染者有多少?

全球3300万人(截至2010年底)

艾滋病发展趋势如何?

总体下降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报告显示,艾滋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呈总体下降趋势。2010年约有20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毒,150万人死于艾滋病;与2008年相比,新发感染病例减少15%,相关病死率降低25%。不过,各个地区亦不均衡,呈现下降的主要是在非洲原来发病很高的地方,但在东欧和亚洲,疫情总体来说还在上升。

艾滋病在中国属于哪种程度?

15个集中国之一

今年世界上200多名专家对全球188个国家的疫情进行分析,根据相对数,从高到低分成十个等级,中国排在第八等级,是较低流行的。但从绝对数来看,全球3500万感染者,75%集中在15个国家,中国是15个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从绝对数来说,中国是艾滋病感染人数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性传播有无地域特点?

北方男男传播占比超八成

在31个省会城市,新报告的感染者,男男同性恋占的比例,全国平均为51%。在北方城市,像北京、哈尔滨、长春,男男同性恋占比将近80%或更高;在中小城市,异性传播占65%左右,同性传播占1/3;在农村地区,异性传播占75%;在贵州、广西等农村地区,异性传播占90%。

艾滋病能活多久?

有望延寿50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科主任吴昊表示,1996年发现鸡尾酒疗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后,一开始只能将病人寿命延长8年;2000年时,基本上能延长生命30年以上;到2010年能延长寿命到50年以上。截至2010年底,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117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获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003年以前,药费昂贵、卫生系统基础设施薄弱或不够完善、缺乏经费等因素妨碍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广泛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治疗。但近年来,这些国家提高了政治承诺,增加了经费投入,使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可获得性显著提高。

《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教案册页

关于艾滋病的一些基本常识

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

2015年3月

第二篇: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

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

(授课老师:李家锐)

第一课时 艾滋病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艾滋病毒及艾滋病的基本概念。2.学习本课后,能了解艾滋病是怎样产生的。3.宣传并预防艾滋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4.关注世界艾滋病的流行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艾滋病病人和谐相处。【教学重点】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

【设计思路】由一个爱滋病家庭的惨痛故事展开,并把故事当成一条线,串连起各个知识点,分别介绍出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教学方法】讨论式、讲解式、探究式、启发式。【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

2.教师收集相关的艾滋病的教学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感染了“20世纪瘟疫”的艾滋病。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一堂课是艾滋病的知识的课。关于艾滋病病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一个很悲惨的故事。(教师播放音乐)

学生:在忧伤的音乐声中讲述故事。

案例:故事的男主角是个王姓男青年。10年前,为摆脱贫穷,他只身到外闯荡,并加入了卖血的行当。在一次卖血中,王某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可怕的是王某本人并不知道。在外靠卖血挣了一些钱后,王某回到他的家乡,在家乡娶了妻子,生了儿子。这时他还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患上了艾滋病。2000年,一次偶然患上的“感冒”使王某检查出患有艾滋病!尤为可怕的是,因为王某对自己身患艾滋病毫不知情,因此王某早已把艾滋病毒传染给了妻子,他的妻子又通过母婴传染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儿子。当这一切全然揭晓和明了的时候,王某已经不治,很快撒手人寰。接下来的结果不难想见,王某的妻子于2001年遭受同样厄运。不久,幼子也离开了人世。两年时间,一家三口死于艾滋病,这不能不说是个惨痛的悲剧。可怜天下父母心。与王某同吃同住的老母亲,在两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男主角得的是什么病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设置疑点,进行新课。

(一)艾滋病病毒? 教师:我们知道,故事中的王某得的是爱滋病,什么是艾滋病病毒?它们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学生: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答案。

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活动目的: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艾滋病的现有的知识和态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解答、补充、明确、澄清疑问,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的科学讲解: 过渡:教师出示几张艾滋病病毒的图片。

(二)艾滋病病毒的特性及在人体的特点

教师: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引入问题: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特性和进入人体后。它有哪些特点?它进入人体后给人体带来了哪些坏处? 学生: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所得出的答案并板书: 1.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2.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的特点:

(1)病毒小

(2)破坏人体白细胞

(3)变异快

(4)侵犯人体免疫系统

(三)什么是艾滋病?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艾滋病病毒的知识。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是艾滋病?它的英文缩写又是什么? 学生: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并板书答案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四)什么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教师提问,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这一名话中,你能得出艾滋病的什么信息?请同学们思考或讨论。给他家讲一讲。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明确:

1.“免疫缺陷”,-------免疫力丧失

教师: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率极高的传染病。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艾滋病病毒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有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艾滋病病毒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

2、综合征

老师讲述一般出现的综征症状: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又称为症状性HIV感染,是指HIV感染者出现多种慢性症状和体征,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老师出示几张患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五)学习与运用。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有什么区别? HIV(艾滋病病毒)代表人类免役缺陷病毒。一个人感染了 HIV 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役系统,人体免役系统的一个功能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HIV 削弱了免役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艾滋病(AIDS)代表获得性免役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征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六)讲一讲,说一说。你了解艾滋流行的严峻形势吗?

1.由学生合作探究课本知道,教师提问:你能从课本中讲述的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作出几点概括吗?

2.教学上让学生共同探讨(2——3分钟),老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其特点。

3.由学生通过种渠道收集最近国内外有关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让同学们把得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读一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

【教学目的】:掌握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四个分期及日常预防艾滋病知识 【教学重点】: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会传播艾滋病和不会传播艾滋病的途径 【教学方式】:PPT演示,师生互动

一、复习基础知识: 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二、引入新课 艾滋病毒藏在哪?

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体液中:

1.血液:一部分感染者是通过静脉吸毒、输血或使用血制品而获得的;而像针头、手术器械、口腔科器械等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日常理发、美容用具不消毒或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也能引起感染。

2.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3.乳汁:1/3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婴幼儿。

以上几种体液中存有HIV数量较多;而尿液、汗、眼泪、口水中的HIV数量少,一般不足于造成传播。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有什么区别?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感染了HIV但没有发病的人。他的外表或体内情况均与常人无异,约有一半的感染者会在10年后发展成艾滋病患者,约有50%不发展成为患者。如果受感染的是儿童,潜伏期会缩短,约40%在3年内便会转变为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患者是指已有症状出现的艾滋病病人。发病时会出现长期的淋巴结肿胀、发热、体重骤减、极度疲倦等“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如果怀疑自己受到感染,应该进行一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不要单靠以上症状来确定是否感染。

三、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 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以一个艾滋病家庭的故事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

父亲杰克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一次意外的工伤大量失血之后,被送往医院进行输血,但是,在输血前,没有对血液进行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因此,父亲通过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而感染了艾滋病。后来,在与母亲发生性行为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经过性交而将艾滋病病毒传给了母亲罗琳。之后,罗琳生出的孩子布朗也患有艾滋病。询问:

1、是谁把艾滋病带入这个家庭?通过什么途径?

2、母亲罗琳为什么也患有艾滋病?通过什么途径?

3、孩子布朗是怎样患上艾滋病的?通过什么途径? 答案:

1、父亲,输入未经检测的含有HIV的血液。血液传播。

2、母亲与父亲发生体液交换。性传播。

3、母亲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孩子。母婴传播。

性传播: 对象:异性

同性 血液传播:

1.主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

及血制品

2.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牙科器械、美容器械或其他锐器而传播.3.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具吸毒 母婴传播: 宫内通过胎盘感染 分娩过程中感染 母乳喂养时感染

在没有采取母婴阻断等医学措施的情况下,已感染病毒的母亲将病毒传染给胎儿的概率为25%~35%。然而在及时发现并认真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后,新生胎儿感染的机率最低可降至1%.HIV传播给他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有足够数量的病毒从感染者身体内排出;

2、进入人体内(如有破损等)发生体液交换。

四、艾滋病的四个分期:

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前期和艾滋病发病期 急性感染期

15-20%的感染者在2-6周内可出现发热、发汗、疲乏、肌痛、关节痛、厌食、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般持续3-14天后进入无症状期。有的人感染HIV后并不出现任何急性症状。

无症状期

大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始时都没有任何症状,如同健康人一样,因此,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感染的。重要的是这些无症状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一般持续几个月至10年以上。随着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开始逐渐出现症状。

发病前期

艾滋病发病早期病人表现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常见分布在颈、腋窝及腹股沟等处。肿大的淋巴结多为对称性,特点是坚硬不粘连,无触痛及波动感。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贫血。但无明显其它症状。出现相关综合症。各种症状逐渐发生,日趋严重。

发病期

长期发热(达一个月以上),进行性体重减轻(2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持久性腹泻、乏力、厌食、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由于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完全损失,发生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如结核、乙型肝炎、口腔与咽部霉菌感染等。艾滋病也常并发恶性肿瘤如卡波济氏肉瘤、淋巴瘤、肝癌、肾癌等。什么是艾滋病的窗口期?

当机体被感染后,有一段时期血清中不能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呈现阴性反应。多数感染者要在感染后2个月左右,血中艾滋病病毒抗体才呈现阳性反应,长的可以到6个月才转阳。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到艾滋病病毒抗体转阳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中照样会传染病毒。

为什么说窗口期很可怕?

人被感染后,身体内已有艾滋病病毒且毫无症状,必须经过一些日子才能在血中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这时是具有传染性的。如果输入处于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或是和他人共用一具注射器,与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发生性接触等,都会有感染的危险。因此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是隐匿而且最危险的艾滋病危险人群。提醒学生:

可以到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如经过初筛实验阳性,并进行确诊实验也阳性,才可以诊断为HIV感染。若检测证实已感染艾滋病病毒,要减轻心理压力,勇敢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与治疗。

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是免费的!

五、日常预防艾滋病的方法:(8分钟)

1、会传播的体液——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

2、不会传播的体液——泪水、羊水、唾液、汗液、尿液等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

拥抱、握手、礼节性接吻、同桌吃饭共用餐具、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公用马桶、共用游泳池、同沐浴、公用办公用品及工具等。【问题1】:接吻会传染艾滋病么?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唾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艾滋病病毒,不足以造成感染。但在深接吻并伴有感染者口腔出血或溃疡时,将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加。【问题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么? 1.血液对于蚊子=食物对于我们 2.只吸血不吐血

3.病毒数量太少,当蚊子被打死后,从皮肤创口进入体内的病毒量也更少。所以,从来没有发现过蚊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人

我国尚未被确认的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以下几种人被认为是易感人群:

1.与多个男性有性关系的女性;或与多个女性有性关系的男性

2.处于流动状态的青少年,以及辍学和无业青少年、流浪人。只有培养科学生活习惯才能远离艾滋病:

1.不要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2.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医疗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检查、治疗器械。

六、课堂练习

判断题:下列哪些行为能够传染艾滋病病毒?

1、有口腔溃疡的深程度的接吻;

2、共用理发店的剃须刀;

3、和艾滋病病人一起就餐;

4、输入不明来源和未经检测的血液;

5、穿已经死亡的艾滋病病人的衣服;

6、患有艾滋病的母亲以母乳喂养婴儿;

7、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性行为;

8、探望艾滋病病人;

9、与患有艾滋病的儿童共同学习;

10、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 思考与练习:

1、学习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2、当我们身边有艾滋病病人时,我们是应该远离还是帮助?

3、通过学习,试着向你身边的人传授基本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第三课时 拒绝危险行为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1)判断行为的危险程度。(2)培养学生如何规避危险行为。

(3)训练学生如何将高危行为转化成无危行为的能力。(4)消除学生对日常现实生活中正常交往行为的恐惧心理。【教学难点】:

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一、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1)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2)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卡片内容:

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1)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2)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3)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4)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5)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6)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7)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

(8)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4、展示幻灯课件:

(1)如果没有预防意识,无意行为可能就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2)积极预防,高危行为也可能化为低危行为。(3)正常的交往行为是安全行为。

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1、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2、情景表演并讨论:

(1)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2)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3)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3、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1)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2)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3)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4)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5)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三、本课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四、课后作业:

以“防范艾滋,请从身边生活小事做起”为题写一封倡议书,倡导同学坚持健康积极的安全生活方式,有效防范艾滋病传播。

第三篇: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2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传播途经及预防措施,艾滋病有那些危害,确保学生在身心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并为国家预防艾滋病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艾滋病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四、如何预防艾滋病

五、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径的顾虑 【教学过程】

一、点入话题

师述:请同学们想一下你们见过的艾滋病人会出现的症状和在社会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谈谈你自身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请一至三个学生描述)生答(略)

二、授新课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1、性接触传染

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播。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

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几乎大部分非洲国家,主要以非志愿献血为主,他们大多是青壮年,都处在性活动高潮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他们所提供的血液很可能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将这些血及血液制品输给其它病人,便可能感染艾滋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

3、母婴传播

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艾滋病病毒直接传染给胎儿子,另外还能够在产前、产程中(出生时通过产道)和产后(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

(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请同学们展开探讨这一话题。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

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四)、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无特效药。但是,只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少其发病率的。

1、加强艾滋病的监测检疫。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国外人士交往日趋频繁,随之入境的人数也急剧上升,这就要求卫生检疫部门,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对艾滋病抗体阳性者,坚决不允许入境。

2、加强治安管理。

严格取缔卖淫和嫖娼活动,对与外国人及外籍人员发生性接触的妇女应做艾滋病抗体的检查。坚决杜绝与艾滋病抗体阳性或艾滋病病人发生性接触,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应避免怀孕。

3、消除静脉滥用药物的现象

特别是静脉药瘾,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和药物。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它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4、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

对所有供血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抗体检测、凡抗体阳性者应坚决禁止供血、血浆、器官、其他组织或精液。特别要加强对进口血液制品的检测,禁止被污染的血液制品入库。

5、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

医务人员在接触艾滋病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防止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和医疗器机刺伤皮肤。避免直接和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直接触。病人的衣物及物品可用1:10漂白粉或1:10氯酸钠液消毒。病人收尸体需用料袋封包后火化。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废弃物品都需要装入密封塑料袋内处理或烧毁。

6、对危险人群进行密切的监测,彩集血清进行检测

我国目前重点检测对象是;①应用过国外进口的血液制品的病人,特别是1981年至1984年期间应用过进口的第Ⅷ因子的血友病病人;②与来华的外国旅游观光者或国外留学生有过性关系者;③长期驻华的外宾、留学生来华的旅游观光者(尤其是从艾滋病高发国家来的);④我国长期驻外人员、劳工(特别是输过外国人血液及血液制品者)以及外交人员;⑤某些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⑥对艾滋病病人及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接触者。

7、大力普及艾滋病知识,做好宣传工作

(四)、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经的顾虑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唾液、泪液、汗液、握手、拥抱等接触或昆虫传播的,说明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艾滋病病毒也不会通过空气、饮水、食品、以及未消费的餐具、衣服被褥、货币等物品而传染。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握手、轻吻或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旅游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各种家养动物不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不能通过动物的咬伤,抓伤而传播。

三、课堂讨论

中学生怎样才能真正预防艾滋病?

结论:懂得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每个人做到洁身自好最为重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相信同学们了解了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预防,学会了保护自己。

五、巩固练习

1、艾滋病是

A 一种性病 B 一种血液病 C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D同性恋病

2、H I V是

A 预防艾滋病组织缩写 B 预防艾滋病疫苗 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 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

3、第一例艾滋病人哪一年在哪个国家发现的? A 1984年英国 B 1981年美国 C 1971年美国 D 1981年英国

4、用于艾滋病宣传的红丝带的由来和意义是:

A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颜色醒目的统一标志。B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大家都戴、利于宣传的国际标志。

C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标志。

D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艺术家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后来成为远离艾滋病的警示标志。

5、预防艾滋病的错误方法是:

A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洁身自爱,不在婚前婚外发生性行为;

B 远离毒品:不毒、尤其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 C 避免经血感染:提倡无偿献血,不输入被污染的血液; D 远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与他们接触。

6、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有什么区别? A 没有区别 B 只是叫法不同 C 严重程度不同

D 感染者指艾滋病毒携带者,患者指已经被艾滋病毒攻击得丧失免疫力的人。

7、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以及他们的亲友: A 闻“艾”色变,远离艾滋病患者;

B 不与艾滋病患者同桌吃饭、共同办公;不使用艾滋病人用过的马桶; C 背后指指点点,见了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马上躲避;

D 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与他们进行亲切交谈、握手、共同进餐等日常接触;为他们的亲友提供有关艾滋病的护理和防治知识

8、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是: A 每年12月1日 B 每年12月6日 C 每年6月12日 D 每年12月16日

9、在下列几种体液中,哪种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A.血液 B.汗水 C.精液 D.阴道分泌液

10、既能避孕又能预防艾滋病病毒和性病传播的措施是: A.上环 B.结扎 C.使用避孕套 D.口服避孕药

11、艾滋病病毒传播有哪些途径?(多选)

A.空气传播 B.性接触传播 C.公共场所传播 D.母婴传播 E.血液传播 F.日常生活接触

12、下列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多选)A 到公共泳池游泳

B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不安全性行为 C 照顾艾滋病患者

D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头静脉注入毒品 E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 F 蚊虫叮咬

答案:1 C 2 C 3 B 4 C 5 D 6 D 7 D 8 A 9 B 10 C 11 bde 12 ACEF

第四篇: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1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

教学背景分析:

当前,全球艾滋病的形式十分严峻,已经引起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艾滋病也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如果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达到1000万。艾滋病在中国的蔓延,不仅危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其他各国的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当前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尤其是对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对人类的危害了解太少,的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预防艾滋病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宣传普及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 本教案适合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班级大小:

高中一年级 教学材料清单:

多媒体电脑、大屏幕、联合国公告标语内容、艾滋病相关资料内容、正常人与艾滋病患者各种行为的图片 教学概要:

提出什么是艾滋病,引出艾滋病传染的三大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并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艾滋病人的意识。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由学生自我小结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师生互动: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大家讨论交流,发表不同的见解,回家后把所掌握的知识向亲戚朋友宣传。教案使用建议:

班级学生数不超过50人,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4张拼在一起的桌子周围(利于小组讨论),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课前搜集与艾滋病相关的资料,如传染途径、预防措施、流行现状、危害,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意义及途径。

教师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点,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准备相关材料,如图片、测试题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大屏幕展示联合国发布的公告: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武器。艾滋病如今对世界造成的威胁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讨论,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授新课

(一)艾滋病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 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

(教学预测及对策:作为中专一年级学生,对艾滋病的概念并不陌生,鼓励学生大胆讲述,教师给予指导,起到复习作用)

学生总结得出: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力,感染其它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无药可治。(设计思想: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并且运用已获取的知识。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知识并通过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使学生学会自学、自解、自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师: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搜集了许多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下面以组为单位,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当一回解说员,帮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生:讨论得出分别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教师小结:艾滋病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大屏幕展示)1、性接触传播:

(1)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2)艾滋病可通过性交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3)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2、血液传播:

(1)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

(2)接受未经血液筛查的输血;(3)接受未经筛查的器官或组织移植。3、母婴传播:

(1)母婴传播的概率在25%~40%之间;

(2)感染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分娩将病毒传播给婴儿;(3)感染的母亲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设计思想: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自身已掌握知识的认识及运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三)艾滋病预防措施

师:刚刚我们总结了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大家想想我们该怎样来预防艾滋病呢?

生:讨论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如下(大屏幕显示):

1、自爱,遵守性道德,杜绝婚前、婚外性行为。

2、使用安全套。

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4、关爱下一代,受病毒感染的女性应避免怀孕。

5、救护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

流行现状:

师: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指派一名同学公布收集的最新数据(教学预测及设计思想:每个同学所收集资料的侧重面不同,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和教师间、学生和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健康信息、彼此的经历和经验,相互促进提高。)教师概括小结:(大屏幕展示)

1、自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感染者95%在发展中国家。

2、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呈蔓延之势。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30万,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同时全球又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3、80年代艾滋病流行几乎不涉及妇女和儿童,而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感染HIV,他们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到2010年,如果艾滋病的传播末得以控制,那么,在流行严重的地区,艾滋病将使婴儿死亡率增加75%,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增加一倍还多。

4、卫生部通报显示:①我国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人数增加。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0667例;死亡12464例。②三种传播途径并存。③经性途径感染呈上升趋势。

④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另外,感染者的流动、大量人口流动和性病疫情上升等是造成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艾滋病危害:

(通过案例,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艾滋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如:艾滋病孤儿的生存现状、国家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艾滋病人由于疾病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治疗艾滋病所需昂贵的药品等等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思想: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对个人、家庭造成极大影响,而且也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预防艾滋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教师概括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

1、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

2、对家庭的危害

①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②使家庭经济状况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对社会的危害

①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②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③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五)窗口期和潜伏期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查阅的资料和理解,如何来定义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

生:相互之间交流查阅的资料 教师小结后,大屏幕展示:

窗口期: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 到体内产生出艾滋病病毒抗体,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检测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呈阴性。窗口期的长短个体有差异, 一般2周到3个月,我国目前各疾病控制中心普遍认可的窗口期是3个月。在窗口期虽检测不到HIV抗体,但体内已有HIV,因此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出现临床各种表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这可能与入侵艾滋病病毒的类型、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健康状态、营养情况、年龄、生活和医疗条件、心理因素等有关。一般为6~10年。在此之前,他们从外表上看上去与健康人一样,可没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自己并不知道已感染上艾滋病,但潜伏期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六)艾滋病病毒检测意义及艾滋病病毒检测途径

师:有人认为,既然艾滋病无法治愈,查出来也没有用,因而不愿意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这种认识对吗? 生:集体讨论

教师小结如下:(大屏幕展示)(1)减少担忧;(2)早期接受观察治疗;

(3)及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缓向艾滋病的发展;(4)及早采取措施保护家人,防止将病毒进一步传播给他人。

检测途径:(大屏幕展示)

目前通常的检查办法是到当地的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血液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如抗体检测呈阳性反应,表明这个人已经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一般不超过6个月)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所以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病毒,应尽早去做检测。检测的结果若为阳性,应在3-6个月后再去医院复查。

我国省、市级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所、各大医院都可以进行。目前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已成为各地血站或血液中心的常规检测项目。关于对检测结果的保密问题,国家有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和其家属。不得将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有关情况公布或传播。

三、课外延伸

1、大屏幕展示正常人与艾滋病人各种行为的图片,如握手,拥抱,亲吻等。

2、大屏幕展示测试题

判断:

(1)与艾滋病病毒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性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具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4)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病毒()(5)安全套既可以避孕,又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6)游泳池会传播艾滋病病毒。()(7)咳嗽和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

同学们看了前面的图片,可以判断(1)是错误的。那么以下几道呢?

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老师引导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与艾滋病人一起工作、吃饭、握手、拥抱甚至同居一室,都不会染上艾滋病毒,所以艾滋病的恐慌是不必要的。并且还不应对艾滋病患者避而远之,而应该给予关爱;(4)(6)(7)是错误的,其余正确。

四、布置学生家庭作业:

回家后将本节课所获取的知识向亲戚朋友进行宣传。

(设计思想:学习并没有结束,而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 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1病因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 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 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 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 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2临床表现

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HIV 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 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 统。1.一般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2.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3.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4.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5.皮肤和黏膜损害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6.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3检查

1.机体免疫功能检查

主要是中度以上细胞免疫缺陷包括:CD4T淋巴细胞耗竭,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减少,CD4<200/μl,CD4/CD8<1.0,(正常人为1.25~2.1),迟发型变态反应皮试阴性,有丝分裂原刺激反应低下。NK细胞活性下降。2.各种致病性感染的病原体检查

如用PCR方法检测相关病原体,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3.HIV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检测法、免疫印迹检测法、放射免疫沉淀法等,其中前三项常用于筛选试验,后二者用于确证试验。4.PCR技术检测HIV病毒。

4诊断

1.急性期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 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 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2.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3.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6)肺孢子虫肺炎(PCP);(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13)弓形虫脑病;(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济肉瘤、淋巴瘤。

5治疗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 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对HIV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无须隔离治疗。对无症状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及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6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下载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2011)(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2011)(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

    普遍可及和人权 2009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普及讲座 2009年12月4日19:30,广东教育学院红十字会在综合楼B305举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题讲座。出席此次讲座的嘉宾有医务所潘......

    艾滋病知识讲座内容

    艾滋病知识讲座内容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艾滋病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侵入人体逐渐使人损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终导致病人因各种感染......

    艾滋病知识讲座(精选五篇)

    朱河中学举行初三学生艾滋病知识讲座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要求,增学生艾滋病防范意识,11月14日上午朱河中学邀请朱河卫生院医生举行预防艾滋病知......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 一、艾滋病特征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病、性病得以迅速传播的温床。 (2)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们大家利用中午读报时间一起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 一、何为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讲稿

    预防艾滋病知识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艾滋病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侵入人体逐渐使人损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终导致病人因各种感染或......

    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策划案

    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策划案 一、 讲座背景 有那么一群人,走到哪里人们都畏惧,或许他们的身体被隔离,或许那颗心总是很孤寂,朋友远离,亲人抛弃,不知道下一个清晨初生的太阳是否还属......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工作总结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工作总结 我校积极响应卫生局2015年6月25号的会议精神,于本学期初,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与班主任做好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具体工作是按如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