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时间:2019-05-12 22:2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第一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 周 媛

一、课标解读

《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可见,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 “涵泳诵读”是不可少的。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专题已经明确了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意境。该诗处于本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二、学情分析

拟任教年级为高二,相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已经阅读学习了相当的诗歌作品,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还不能熟练运用。杜甫的诗作,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有8首,因而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相关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通过学习积累,诗人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贫穷多病、落魄愤懑、爱国忧民的印象,但对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这将成为本诗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在孤寂漂泊中对人生志趣的坚守。

2.品析诗句,体悟意境,理解情与景的关系,熟悉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3.比较赏析,进一步感知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4.发挥想象,改写诗句。

四、教法与评价

检测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补充资料:鉴赏诗歌的一些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等资料。1.简单提问,检测学生预习内容。

2.小组互查,抽查演板,检测学生背诵默写。

3.分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情况,及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4.设置检测题,检测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5.展示互评改写文字,检验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对本诗沉郁顿挫特点的把握。

五、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六、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背诵: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2.鉴赏:鉴赏诗句,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比较:补充诗作,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4.改写:改写诗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检查预习效果。

提问:思考一下杜甫晚年的生活状况如何?杜甫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怎样的重大变革?杜甫在其晚期诗作中是怎样的形象?在其晚期的诗作中大致体现出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用词语概括)

(三)了解写作背景,自由诵读诗歌。

感知诗中深沉悲凉的情感和宏阔苍凉的意境。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四)自主鉴赏,诵出感情。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深层次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是将诗歌情感的一种外化。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鉴赏,发现作品的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过程:

1.引导学生梳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一般方法:分析诗题、结合注释来理解、知人论世、联系已学的相类似的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风格等。

鉴赏角度:语言、形象、表现技巧等。

2.引导学生分组,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赏析诗歌,体悟诗境,明确情景关系,掌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赏析内容,其他小组补充评点相关内容。

小结补充:提醒学生要关注诗题。题目是《旅夜书怀》,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

过程:

1.提问:诗人在旅夜看到的景是什么样的景?抒发的又是什么样的情?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明确:阔大宏阔的景,深沉悲凉的情。

板书:雄浑阔大

深沉悲凉

2.提问:用宏阔的景来写这深沉悲凉的情,有没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

3.提问:请回忆一下,已学的课文中有这种以乐衬哀的写法吗?

明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天的那种生机勃勃春光无限的美景来反衬出展示出征时的悲壮心情。

4.提问:最后一联,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诗人有没有直接抒情?那他是怎么做的?

明确:诗人在上联的直抒胸臆后,转而选择了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这样一个形象来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

板书:曲折委婉

(五)补充诗作,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通过鉴赏、改写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有很多诗都是用这种雄浑开阔的意境来表达深沉悲凉的情感,而且情感的表达低回曲折。针对这种写作风格,评论家们就用沉郁顿挫这个词语来形容。强化感知,完成《登岳阳楼》诗后的题目。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1.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在写景和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

2.“亲朋无一字”和“天地一沙鸥”两句中的“一”字异曲同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身世处境,请分析其好处。

(六)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七)改写诗句,把握情景关系。1.明确改写与翻译的不同。

2.发挥想象,带着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的语言,改写本诗。老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同学每个人承担一两句的改写任务,然后交由组长汇总,全班交流展示。3.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点评。

可以指导学生从主要意象的抓取、是否置身诗境、描写的意境是否雄浑宏阔、情感是否深沉悲凉、语言是否优美得体等方面进行点评。

(八)师生小结课堂。

通过预习,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身世和他的创作风格;通过诵读、鉴赏、讨论探究,熟练运用各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角度,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通过改写,体悟了杜诗意境的雄浑开阔和情感的深沉悲凉。

(九)作业布置

完成《登岳阳楼》的改写,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在于紧扣文本理解基础上,加强学生在概括、组织和表达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课才上得扎实有效。本节课设计的拓展环节,将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本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抓取画面、融注情感、组织语言、恰当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课堂上佳段频现。学生乐于动手写作,敢于展示自己的习作。学习过程扎实、朴素、真实。

2.放手学生,引导学生

学习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语文学习的学科长和发言人,可以一人兼任,但是提倡学科长固定,发言人随机。学科长在每次的学习中,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组织讨论,收集问题,形成观点,参与全班交流;课后督促检查该科作业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会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讨论交流中来,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自由赏析,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赏析心得,其他小组评价补充。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读者和听者这两个角度去赏析文本,更容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可能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小组在赏析“天地一沙鸥”的“一”字时,他们说这个“一”字除了有一种孤单孤苦渺小的感觉外,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志趣的一种坚守。3.突出重点

本节课学习目标严格依据新课程的宗旨来设定。①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情,确定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学习的难点。②从局部到整体,从品悟到实践,梯度呈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③每一个环节中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阶段性学习的学习效果,为后面学习的推进做铺垫。4.语文课要突显语文味

语文味的首要体现即读。课标要求“涵泳”,本节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环节,设计了齐读初步感知、听范读跟读赏析、个性化诵读、小组合作诵读等诵读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诗歌情感有了更深地把握。在反复的朗读中,兴趣浓厚,自然而然完成了背诵这个学习目标。5.课件的恰当使用

课件的使用,其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不能将其变成一个图片资料的堆积。本节课一共制作了7张幻灯片,这些幻灯片整体风格一致,相得益彰。6.遗憾与不足

环节设计过多。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在设计教学时,老是想着面面俱到。一节课的高效在于本节课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不需要多而杂。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充分地从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鉴赏评价诗歌。通过这个环节领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有所感有所悟,时间充裕,学生就能分析鉴赏的深刻。但是,在设计时,我加入了在理解赏析鉴赏之后的改写环节,时间非常紧张,功底好的同学也是勉强完成,更别提评价点拨。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就显得不实效。如果能够大胆地调整课时,在本环节留作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改写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写作,并充分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小组的精品参与全班交流,师生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同。

教师点评过多,学生点评略少。因为教学设计环节过多,在教学时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有好多地方都是由我代替学生点评评价,这样做似乎是节约了几分钟时间,但是这是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学生。学生的点评、补充、质疑,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第二篇: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 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1. 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2.颌联的意境。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

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课堂小结: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四、布置作业:

1.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2.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四、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首联 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颈联 融情于景凄凉孤寂 颌联 意境雄浑阔大

尾联 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第三篇:旅夜书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知人论世,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2)熟读诗歌,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题

《旅夜书怀》

教材分析

《旅夜书怀》是杜甫的一首羁旅行役诗,这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读出诗意,读出诗味,读出诗情。2.背诵默写本首诗歌。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

2.比较鉴赏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旅夜书怀》。板书课题。

同学们能不能只看这首诗的题目就判断出它是哪一种题材呢? 生齐答:羁旅行役诗。

看来,一首诗的题目很关键,它能提供给我们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关于羁旅行役诗,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

点2-3生答,可相互补充,教师也可提醒,不必求全责备:①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②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思念、牵挂,或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③这类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归雁、子归、圆月、客船、孤灯、晚钟、晚风、冷雨等。

下面,我们就带着对羁旅行役诗这些一般特点的了解,开始学习这首《旅夜书怀》。

一、初读——入境(读出诗意,情境感染)

1、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出声地读,或是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诗,初

步地感受一下。

学生自读。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说说看这首诗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感受?。学生自由谈。(凄冷、悲凉、孤独、忧伤)

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分析开头四句。一般的诗歌往往都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是通过什么的景来传达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

学生自由谈: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教师点拨:我们都知道诗歌中的景物,说得专业些,叫作“意象”,诗人都选了哪些意象呢?

学生分析:细草、微风、岸、危樯(追问:指高高的桅杆)、独舟、星、(广阔的)平野、月、(奔流的)大江。

教师引导: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

孤独无依(细草微风、独舟危樯),开阔宏大(广阔的平野、奔流的大江)。诗人选取这样的意象有什么用意吗?

一是(从微观看)在景物间进行相互的衬托(或答对比、映衬),用开阔宏大的背景来映衬出细草、危樯的渺小。二是(从宏观看)用景物来烘托诗人自身,人如江岸微风中的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的孤舟危樯一样寂寞,而平野、大江这开阔的背景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教师总结: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能够对自然景物如此敏感,不正暗示出诗人心中的寂寞与凄苦吗?不管怎样,明显地,作者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中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情于景。现在,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诗人通过前四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一生点答:平野宏阔、大江奔流,细草在微风中摇摆,船桅在夜空独立。这样的意境正照应了诗题——旅夜。

二、诵读——入味(读出诗味,情绪感知)

我们通过以上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已经受到诗人营造的诗歌情境的感染了。要想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就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分析上,而得读进去,通过有感情、有技巧地诵读,读出诗歌的味道,从而感知诗人最真切的情绪。

自读——听读——指导诵读——互读——点读——领读——齐读 听范读:http:///2011/03/18/2192450.html

三、品读——入情(读出诗情,情思感悟)

通过刚才反复的诵读,我们读出了诗歌的味道,感触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绪。现在,让我们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了解,知人论世,读懂作者深层的情感。

展示背景介绍:杜甫年轻时满怀壮志,入仕后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期望,谨言慎行,等待朝廷的重用,可结果却是被挤出长安。他的一生大部分都在客旅漂泊中度过。晚年他流落四川,先在成都,继在梓州,又回成都,后又到夔州。有必要知道的是,杜甫在成都时依托老朋友严武(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本应知心而惬意,却又受到幕僚们的嫉妒。更不料严武又在756年4月忽然去世,杜甫感到在成都再无凭依,5月就带着家人乘舟东下,想去江南或回家乡。此诗即写于756年春,诗人最后离开成都到夔州的途中。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后四句,看看能否感悟到诗人究竟“书”了怎样的“怀”,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感?

学生自读。

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学生自由谈:①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立有造福于民的大志。他希望在这个志向下建立万世功名,可是一生追求却始终无就,他为此遗恨无穷。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志向,故说“岂”,他可怜自己以文章声望终了此生,他是借诗向世人表明,有谁知道我的志愿并不在文章之上呢?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②诗人辞去官职,难道是因老而多病吗?他想到此异常愤慨,用了一个“应”字,但语气是反问式的,意思是:“我的官职想必该是因为老病而休吧!”言外之意是:排斥我,使我辞官而去的那些人心里是明白我辞官的真正原因的,表达出愤慨(或言无奈)。

最后一联很好理解,作者说自己就像那只在天地间徘徊的沙鸥。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比喻作结呢?

学生自由谈: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才不为用,功业无成,流离漂泊,寄身无地。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形象的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总结: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懂、读好一首诗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反复的诵读。现在,我们带着充沛的感情,齐读一遍这首诗吧!如果你有足够自信,不妨尝试一下合上书、抬头、挺胸、两眼直视前方,背诵这首诗。

学生齐读(背)。

当堂检测: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鉴赏杜甫的另一首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1)“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落,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描图景)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首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点氛围)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析情感)

(2)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因为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已年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不怕老,不服老,仍希望为国效力。

或,同意表达诗人怨愤之情的说法,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匹老马都不如么?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通过诵读,读出诗意,读出诗味,读出诗情。

教后反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进入到诗歌中,体味漂泊中杜甫那种深沉的感慨、孤寂而悲愤的心境。真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四篇: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 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1.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2.颌联的意境。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

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课堂小结: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四、布置作业:

1.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2.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四、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首联

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颈联

融情于景凄凉孤寂

颌联

意境雄浑阔大

尾联

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第五篇:旅夜书怀

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高一语文

旅夜书怀

第 课时

总第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整理关于杜甫的资料。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详见《一点通》

二、课堂探究:

活动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活动

二、1、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旅夜:旅途中的夜晚。

书怀:抒发情怀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2、读诗,注意音。

3、介绍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活动

三、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高一语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孤独地停靠在岸边。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活动

四、分析文章。

1、前两联写了怎样的景?即哪些景物?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细草、微风、危樯、舟、星、平野、月、大江。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2、颈联如何理解? 翻译,这是一句什么句?

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赏析尾联?翻译

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活动

五、拓展延伸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三、课堂检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高一语文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2、背诵全诗。

四、课后巩固:完成相应练习

五、教学反思:

下载《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陈冬枝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

    旅夜书怀(最终版)

    《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及主旨。 欣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蕴意。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

    旅夜书怀[五篇模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旅夜书怀》。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1......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设计说明】 “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

    《旅夜书怀》学案

    2011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 《旅夜书怀》学案 一.抄写《旅夜书怀》并翻译 翻译: 二.教材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

    旅夜书怀 教案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题标题了解诗歌内容从而鉴......

    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