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桑枣一小:周健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传播知识,同时也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本课的实验有助于对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B.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让学生分别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路线,经过反复实验,学生能在这三种物态中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B.变单一的器材为学生感兴趣的多样性器材,吸引他们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
C.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他们解释影子的形成以及玩做手影的游戏,让他们感到科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
4、实验器材
装水的烧杯、黑墨水、吸管、小棒、垫棉纸的空烧杯、蚊香、打火机、果冻、玻璃砖、激光笔
5、实验原理
让激光笔照射液体、气体、固体,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的路径,得出光在三种物质形态中都沿直线传播。
6、实验过程 实验一:探究光在液体中的传播
器材:装水的烧杯、黑墨水、吸管、小棒、激光笔 步骤:先在水中滴入几滴黑墨水,再用激光灯射向水中,然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结论: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实验二:探究光在气体中的传播
器材:垫棉纸的烧杯,蚊香,打火机,激光笔
步骤:点燃蚊香,用烧杯收集烟雾,激光穿过烟雾,观察现象。结论:光在气体中沿直线传播。实验三:光在固体中的传播 器材:果冻、玻璃砖、激光笔
步骤:用激光笔直接照射果冻和玻璃砖,观察现象。结论:光在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7、实验效果
A.趣味性强。器材多样,整个实验过程新颖,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抓住了学生的心理。
B.知识性强。让学生明白了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C.可操作性强。实验器材简单,在平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可代替的东西也很多。实验过程易于操作。
8、自我评价
这堂课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高,实验效果良好,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教学无止境,我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还希望向各位专家与同仁学习。
第二篇: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讲稿(火山)
《火山》实验的改进
零陵区七层坡小学
蒋荣琼
一、实验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火山》是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节课的内容。教材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模拟岩浆流出的过程,利用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等几样物品设计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又经典的小实验。
(一)、实验原型
教材的实验原型是: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小山”,然后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经过几分钟的加热,“火山”就喷发出浓稠的“岩浆”。
(二)、实验存在的不足
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个实验存在以下几处不足: 1.难用
实验中的土豆泥需要事先购买土豆并煮好,花费时间较长,制作起来也比较麻烦,而且使用后容易变质,不适合多次使用。
2.难做
在“火山”山体挖洞再倒入番茄酱的过程中,挖洞的深浅比较有讲究,控制得不好就会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实验的失败。
3.难等
等待实验效果的时间较长,一般要等待5分钟以上。4.难现 由于土豆泥是实心的,无法展示出岩浆顺着山体缝隙上升的效果。
二、实验的创新与改进
经过仔细研究,我对实验做了一下改进,很好地填补了以上不足。(请看我的实验展示)
(1)、实验器材:
主要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平底烧瓶(150ml)、橡胶塞、玻璃管、烧杯(500ml)、自制硬纸板圆锥山体
辅助器材:湿毛巾、杂物盘等(2)、实验改进的效果
1.用纸质的圆锥体代替用土豆泥制作的火山山体,成本低廉,制作简单。
2.用平底烧瓶代替地底的岩浆池,实验的可复制性较强,对技术要求较低,一般只要按着图装配好实验器材,就一定能看到实验效果。
3.直接给平底烧瓶内番茄酱进行加热,使得等待实验效果的时间较短,一般只需要2~3分钟就可以看到岩浆从山顶流出的效果。
4.玻璃管的使用,让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观察到岩浆顺着山体缝隙上升的效果。
三、实验评价
本实验设计简单,器材易找易寻、易操作,且效果明显。
第三篇: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创新实验方案宣汉县三河学校李红霞《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热》的第4课。为体现空气的热胀冷缩,原实验用一个气球蒙住烧瓶口,然后将烧瓶放入热水里,冷水里,以及常温下的水里,通过观察气球的鼓与瘪来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我认为实验原型有这些不足:
1、气球蒙烧瓶口时,要费很大的劲,学生不易操作,而且气球容易被撕裂;
2、此实验热胀的现象较明显,冷缩不够直观;
3、气球是学生喜爱的玩具,课堂上学生不自觉就玩起了吹气球。针对这些,我设计了以下实验:
1、选两个带试管口的烧瓶,用橡皮软管连接起来;
2、一个烧瓶里装上红颜色的水。
3、将另一个烧瓶分别放在冰水和热水里,当放在冰水里,空气收缩,体积减小,另一烧瓶里的水就从管子里流了过来;当放在热水里,空气膨胀体积增大,挤出管子里的水,并且使烧瓶里的水往上升形成喷泉。改进后的实验我以为有以下优点:
1、实验材料都是实验室里常见的,可重复使用,不浪费;
2、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直观现象;
3、实验过程安全,操作简单方便。
第四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与创新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与创新
桑植县打鼓泉小学
张贤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教学管理,细化实验指导。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科学实验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进入实验室就会无目的摆弄实验器材,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过程,很难取得实验效果,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索科学素养。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今天实验的目的(实验名称),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讨论产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猜想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然后开始实验探究,并在试验中观察记载实验产生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汇报展示,教师在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同时,提醒强调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有效控制了学生玩的情节,培养了像科学家那样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
如教《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时,面对小车、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等,学生进入实验室就会的休止去玩磁铁,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可能难以取得实效。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先让每组学生各自进行实验(玩),然后要求学生按要求(实验报告表格)实验,最后汇报操作演示过程。最后归结到磁极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这是重点,必须强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会通过装有磁铁的小车运动、环形磁铁等相互作用中找到答案,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学生玩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学习开放性的特点,实验报告的制定为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二、注重合作学习,有效组织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对未来人才在善于合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所以现在就在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尝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以组为单位,分组实验是最多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小学阶段一般2-4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在实验时互相交流,互补长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实验活动时很难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有序操作。有的组突出的是个人中心主义,实验由某些外向型性格的同学包办;有的组学生都争着做,学生把能“玩”到这个实验为目标,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实际收效甚微。教师要求小组要分工明确、轮流操作、观察记载、汇报展示等,有效组织分组实验,达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注重实验创新,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小学科学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效果的好坏,决定对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结论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我对教材中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器材或方案进行实验创新,改装或更换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成功率。如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中,热在金属条的传递实验中,“在一段铁丝上用蜡沾火柴,然后加热。观察那端的火柴先掉下来。”由于蜡冷却块,很难固定火柴棍,改用黄油就方便多了,效果又很明显。又如在 《沉和浮》第8课——《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中,教材在第一个实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四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师用书建议用的钩码因为密度比较大,在四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差异并不明显,再加上实验室的测力计不是很灵敏,所以实验数据不能对结论形成起到准确支撑作用。如果将钩码改为橡皮泥,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橡皮泥的密度比较低,在不同液体中测定的数据,变化非常明显,学生在本课中能更好地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有差异的”这一科学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是研究科学规律、探索科学本质的基础,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更是科学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让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形象性及新颖多变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一步一步迈进奇妙、神圣的科学殿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第五篇:科学实验大赛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技能竞赛活动总结 工业区李家庄小学 2017.11.30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课程改革,提升科学教师驾驭实验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积极开展了小学科学实验技能竞赛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竞赛过程:
每班选3名学生进行竞赛,竞赛题目现场抽取,命题范围为现在所学的上册内容。依次进行抽取题目,抽取后有5分钟准备时间,然后进行比赛。评委现场打分,比赛结束后公布成绩,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和奖品。
二、竞赛结果:
一等奖:李凯琳 李丽霞 李欣月
二等奖:李宇廷 李伟燕 梁文博 三等奖: 陈礼鹏 李卓然 李婉鑫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全校师生的的创新意识和使用教材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大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但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不足,我们将不懈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