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 5的认识和加减法》先学后教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三单元 1 ~ 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三 加法
三十二团中学 付小兵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交流,是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学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2.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5以内的分成和组成”口诀,集体背诵一遍。
二、出示自学目标和自学指导:
1.自学目标:
(1)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2)能根据问题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P24~P25的内容,并完成P25页的“做一做”。并思考:(1)你会写加号和等号吗?
(2)你会读加法算式吗?怎么读?
(3)你能根据图示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吗?
要求:在做题时,先拿出小棒摆一摆,然后再填写答案。看谁能在5分钟之内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三、开始自学:
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抓紧时间自学。
四、自学检测:
1.情景一[幻灯片展示]:
师:图片上都有什么呀,他们在做什么呢,用数学几来表示? 生1:有三个小朋友在浇花。
生2:有2个女孩1个男孩爱护环境,在花园里浇花。师:突然又有几个小朋友加入到劳动当中来了啊? 生:2个男孩提水过来了。
师:那总共有几个人在花园里浇花啊,你是这么算的,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生1:一共有5个人,我通过数学得到的。
生2:5个人,我是列加法算式得到的,3 + 2 = 5。师:那你会不会读加法算式啊,会写加法符号吗?
[板书]3 + 2 = 5..加号 等号
读作:3加2等于5 2.情景二:森林里一共有几只飞鸟啊? 4 + 1 = 5 读作:4加1等于5 3.小鸡妈妈带小鸡去春游,总共有几只鸡啊?(用手指表示给老师看)+ 1 = 4 4.小鸭爸爸带着孩子们去游泳,总共有几只鸭子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图片,教师引导)1 + 3 = 4 5.书上共有几只小羊啊,你能怎样列式,还能怎样列式呢? 1 + 4 = 5 4 + 1 = 5(我们发现了加法算式,加号前后两个数字调换位置,所得的结果不变)
五、当堂训练:
1.开火车(口算)。
1+2= 3+2= 2+3= 1+1= 1+4= 2+1= 2+2= 1+3= 3+1= 4+1= 2.先用小棒摆一摆,在算结果。+ 3 = 1 + 1 = 2 + 1 = 3.有5名小朋友,他们去游乐园去玩滑梯和秋千,假如由你来安排,怎么分,有几人去玩秋千,有几人去玩滑梯呢?用加法算式怎么书写呢?(引发学生思考,并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角色扮演)4.动脑筋想一想;1 + 3 = 2 +()1 + 4 =()+ 2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算式了吗?
教学反思: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第一册第三单元第24页教学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教学,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也是应用题的启蒙课。知识虽简单,却对以后的计算学习和应用题的教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材编排突出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第二层次是师生共同操作气球图,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第三层次是学生在操作学具的实践活动中具体体验加法的含义,进而熟练地说出加法算式。
这节课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导入时我是以学过的旧知5以内的数的分解组合作为铺垫,然后导入新课开始自学,然后观察图形、思考、探究新知检测自学成果。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研究,初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低年级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完整地说。认真听包括听老师说还有听同学说。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因为是孩子刚入学不久,很多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在自学环节时很多同学注意力不够集中,完全没有进入自学状态,还有在调度孩子的环节上我做的还是不足,所以在检测环节课堂氛围不是很浓烈。
第二篇:《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1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精练,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我现在所要学习的。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将每一句问题设计好,反复地进行推敲,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也会更轻松,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慢慢提高。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2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
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精练,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我现在所要学习的。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将每一句问题设计好,反复地进行推敲,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也会更轻松,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慢慢提高。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4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小游戏,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种树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着: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为什么学生学习热情不浓?为什么课时计划没有完成?(第8题完全可以不用出现,可是这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教师还应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起码将教材习题完成,我个人认为的。)之所以托堂,我觉得主要归咎对学生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太低,知识结构前后的联系也了解不够,用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要求学生。看来,有效教学真的需要我不断地去深钻教材,尤其是了解学生,同时还得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5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20多名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5的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了5课时,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减法,练习三。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6
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单元时,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习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摆圆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轻轻松松巩固了1———5的数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第三篇:《1~5的认识和加减法》_教学反思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反思
执教者:袁 观 林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9名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5的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了5课时,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减法,练习三。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第四篇:《1至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70名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5的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了5课时,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减法,练习三。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
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三课: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课时:1~5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点: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1~5的写法。
课前准备:课件、1~5数字卡片、计数器、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作铺垫。]
二、教学1~5的认识:
1.(屏幕显示“野生动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投影“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投影“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7.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摆的是什么?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设计意图:建立数感。了解基数的含义。]
三、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
5.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
设计意图:主要是帮助孩子建立好数的感觉,让他们知道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书写
1.(屏幕显示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3)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同上)
5.学生练习写1、2、3、4、5。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五、练习:P16做一做1、2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在数学的学习中同学们必须要打好基础,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一年级数学课文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
第二课时:比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1”、“2”、“3”、“4”、“5”、“6”张数字卡片;小棒2根。
教学设计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
6.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
教学比较2、3、4的大小1.教学“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
方法如前。
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时仍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7页“做一做”第1题。
2.补充练习。
a.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的第3题。
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三的第6、7题。
5.开放练习:完成练习三的最后一个情景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