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选题库《兰亭集序》 教案人教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第二篇:兰亭集序教学案(本站推荐)
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普高2013-2014学年上期高一语文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
编者:姜治学付勇吕震审核:代素琴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4)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②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③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④作者在本文中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⑤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⑥摘录文中你欣赏的名句。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兰亭集序》教学案
编者:姜治学付勇吕震审核:代素琴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意为“”)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意为“”)
二、古今异义(单音节)①是日也(是:古义:;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今义:指曾经)古今异义(双音节)1.其次 古义: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2.斯文 古义: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3.怀抱 古义: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4.以为 古义:今义:认为。5.所以 古义: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 古义: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2)映带左右()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四)形容词作名词⑴ 群贤毕至()⑵少长咸集()
(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2)当其欣于所遇()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四、一词多义 1 之⑴所之既卷()⑵ 以之兴怀()⑶夫人之相与()⑷极视听之娱()⑸向之所欣()2 修⑴茂林修竹()⑵况修短随化()⑶ 乃重修岳阳楼()⑷修守战之具()3 虽 ⑴虽趣舍万殊()⑵虽世殊事异()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⑵亦足以畅叙幽情()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6一 ⑴ 若合一契()⑵ 其致一也()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⑷ 一觞一咏()⑸ 悟言一室之内()
五、特殊句式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6)死生亦大矣(7)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8)其致一也(9)仰观宇宙之大(10)俯察品类之盛(1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2)()列坐()其次(14)悟言()一室之内群贤毕至【涉及成语】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13)()引()以((15)放浪()形骸之外)为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教学案
编者:姜治学付勇吕震审核:代素琴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第三课时
一、文本研习
1.分析段落层次:
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的思考,也深深地烙上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印迹,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起笔,转而“”,再以“”作结。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文章开篇交代了聚会的.和。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山峻林茂.清流映带。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样一个清澄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之间,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这对于有着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的作者,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整段文字意境,情调。
第2自然段,表达方法以为主,引出“”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羲之处于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所以,他们中有的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所以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生命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不由感叹“”,“岂不痛哉”。其实这种情感是王羲之与与会者共有的,这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阶层的共有特征。他们在留恋山水,饮酒赋诗的风雅之余内心常不无苦闷.伤感。魏晋时代,不仅最高统治者,而且一般世家豪族都妄想长生不老,有吃药服散的风气,连王羲之这样的人也不例外。因此即便在赏心悦目之时对于“死生”仍不能不想。这一段文字情调明显低沉。
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今同为生死无常兴叹感慨,可见庄子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妄之词,其实这里作者也是联系当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推想出“”两句,作者由自己对古人的兴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也应同自己是一样的,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文慨叹,只是现今一切那时早已为陈迹,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由上可看出,全文感情的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不仅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而且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更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艺术手法
这篇散文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如,用“”“”写自然环境,仅16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文章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如,引孔子“”,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读来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和谐自然的美。
二.问题探讨
1.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序》有关的语句。
2.作者在本节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三、学习小结
四、作业:背诵本文
第三篇: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学法建议】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2、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3)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
①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②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③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④作者在本文中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⑤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⑥摘录文中你欣赏的名句。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癸()丑修禊()流觞()游目骋()怀齐彭殇()激湍()形骸()会稽()感慨系()之
2、解释文中出现的下列成语: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情随事迁
3、填空
(1)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_________藻饰,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______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________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2)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兰亭集序》即是为集会赋诗而写的序。但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
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的欢乐情景,也流露出作者的伤感情绪,但有力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庄子的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二、文本研习
1、分析段落层次: 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的思考,也深深地烙上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印
迹,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起笔,转而“”,再以“”作结。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文章开篇交代
了聚会的、和。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
山峻林茂、清流映带。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样一个清澄
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之间,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这对于有着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的作者,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整段文字意境,情调。第2自然段,表达方法以、为主,引出“”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
今同为生死无常兴叹感慨,可见庄子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妄之词,其实这里作者也是
联系当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
来,推想出“”两句,作者由自己对古人的兴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应同自己是一样的,后人也会面对今人之文慨叹,只是现今一切那时早已为陈迹,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
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
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 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
由上可看出,全文感情的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不仅从一
个方面表现了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而且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更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
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艺术手法
这篇散文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如,用“”“”写自然环境,仅16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
文章在表达上多直抒胸臆,如,引孔子“”,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读来
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在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
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和谐自然的美。
三、讲读第一节
1.请一生读第一节。
2.教师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第一节。4.分析: 教师问:“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问:那么乐从何来?小结第一段
四、学生齐读第一节,试着背诵。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学生对照注释疏通二、三节,质疑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3、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序》有关的语句。
你的问题?
板书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guǐxìshāngchěngshāngtuānháikuàixì
2、(略)
3、(1)不尚 不堆砌 骈散 散 内容(2)王羲之兰亭宴集人生无常“一死生”“齐彭殇”
二、文本研习
1、分析段落层次: “乐” “痛”,“悲”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时间、地点和缘起“信可乐也”高昂抒情、议论“死生”“ 一死生,齐彭殇”“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2、艺术手法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死生亦大矣”
4、明确:“信可乐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良辰: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赏心: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5 小结第一段内容,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
三、问题探讨
1、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2、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3、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了解书序的特点;掌握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多义词“信”“修”“期”“致”“临”等、虚词“毕”“咸”“所以”等、富有生命力短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背诵全文。
2、理解:理解文意和主旨,领悟作者于深沉的感慨中蕴蓄的对人生的眷恋、热爱之情。
3、评价:作者借宴游所生发的生死观、所感悟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理解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方法:
诵读发、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CAI课件(内容主要有:作者像、作者介绍文字、《兰亭集序》摹本、古今名人评价语、兰亭古迹风光、有关背景资料、背景音乐等)、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2教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再现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353年3月,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万木葱茏、江花似火、碧水如蓝的季节。3日,一群文人雅士、名流俊才,齐聚浙江绍兴“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日也,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也,环境清幽,风光独好,“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人也,把酒临风,吟诗啸歌,畅咏怀抱,放浪形骸,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其喜洋洋者也”,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极视听之娱”。游宴之后,大家将赋诗汇集成册,并公推书法家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当仁不让,欣然命笔,借着酒兴,用行草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无愧“行书第一”之美誉;其文章,文笔简约流畅,情感深沉苍凉,意蕴丰厚深邃,手法独具一格,借宴游谈生死观,借题发挥论人生意义,实为“大家手笔”。书法与文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现在,让我们走进《兰亭集序》,追逐书圣王羲之人生探索的踪迹。(板书课题)
2、鉴赏《兰亭集序》碑帖摹本,导入课文。
投影《兰亭集序》碑帖摹本,或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彩色插图“冯承素摹兰亭帖”。其创作者是“书圣”王羲之,其书体为行草,其价值为“行书第一”,其书法率性而为,洒脱奔放,飘逸遒劲,一气呵成,真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这横竖撇点捺、勾勾画画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领略华夏民族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感悟到作者才性气质、精神生命的昭示与张扬!这些线条也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再现,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是什么呢?它流淌着作者怎样的生命形态?让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听读。放录音范读或教师配乐范读。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语速、节奏、感情基调和生字词读音。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音,把握文章语气、语速、节奏、基调等。读前强调:①应读准的字词(略)。②语调、语速、句读等。如“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清新明快语调读,重读“乐”字,体现快乐心情;第二段语速变缓变重,尤其是“向之所欣„„岂不痛哉!”句,要读出深沉之慨。第三段“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将有感于斯文”以和缓低沉的语气读出。
3、齐读(或轮读)。涵泳文气,训练语感。
三、疏通理解。
1、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或助读资料),疏通词句,理解文意。
2、质疑。就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师生释疑解惑。
3、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三”、《金版新学案—教师用书》(知能巩固各题)(P177)、翻译有关句段。
四、研读背诵。
1、速读课文,理请情感脉络。
本文虽为序言,但作者俯仰天地,抚今追昔,借题发挥,情感之流涌动其中,跌宕起伏。请“拈”出文中三个词语,体味其情感的变化之由。
明确:“乐”——“痛”——“悲”。“乐”者,游宴之乐也;“痛”者,死生之痛也;“悲”者,人生之悲也。全文由乐生痛,言痛生感,由痛言悲,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研读第一段。
①讨论:作者“乐”从何来?何“乐”之有?
②点拨、明确:一乐盛会时间——暮春——踏青之季也,地点——兰亭——名胜之处也,目的——修禊事——洗濯除病、祛灾迎祥、嬉戏宴游也(暗写)。二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三乐环境幽美——此地有„„映带左右——山环水饶。四乐活动尽兴——一觞一咏„„幽情——乐事爽心。五乐——天气作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六乐感受独特——仰观„„视听之娱——人生极致。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聚,其乐也陶陶,其乐也无穷!
③背诵。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堂背诵。
3、研读第二段。
①讨论:作者“痛”自何来?缘何而“痛”?
②点拨、明确:作者由“乐”而忧,由忧生“痛”,由生而死,生死相依,生命短暂,感慨沉痛。作者由兰亭集会想到人们相处往来,虽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是相同的。一者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二者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持久——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三者来自生命个体的短暂有限——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之大,岂不令人“痛”哉?
③背诵。
4、研读第三段。①讨论:作者因何生“悲”?所“悲”为何?
②点拨、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由的体悟“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批判当前士大夫虚无主义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此句是理解难点,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发“后之视近,亦由今视昔”的“悲”叹。其实质是对生死的悲叹,对生命易逝、盛筵难再的悲叹。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游的盛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彰后世,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点明诗集由来——故列叙时人„„,编辑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悲”而不沉,“悲”而不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人生的眷恋、执著与追求。
③背诵第三段。
5、尝试背诵全文。
五、探究与评价。
1、如何理解评价寓于文中的作者的生死观、人生观?(亦可将教参的分析,提供学生讨论)
2、可适当拓展:何谓生死观?生命个体对生与死的态度、看法和追求。请于历史长河中撷取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对生死的理解阐释的名言警句。如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丈夫当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痊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毛泽东赞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藏克家:“有的人活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作者对生死是豁达的向上的进取的。
何谓人生观?(略)关于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讨论。古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陶渊明:“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泪江月”等。(人生如一串葡萄,人生如半杯水的比喻——乐观与悲观)。作者对人生是热爱、进取、有为的。
六、鉴赏。
1、鉴赏本文文笔洗练、词汇丰富、句式骈散结合之美。
2、鉴赏本篇序言的与众不同之妙。
3、比较鉴赏。试比较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异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第五篇:【热门】《兰亭集序》教案
【热门】《兰亭集序》教案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 篇1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1、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
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
六、范读第二段,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兰亭集序》教案 篇2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设计
1.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东晋时人评论其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这些线条可以说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形象再现。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作者,请学生读注解1。(解释为何是唐摹本:因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那么这篇作品其文学内蕴如何呢?悠悠千载之后,我们只能从序文本身去探究了。(板书文题)
范读。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第一段共有五句话,主要记叙了什么事件?作者三如何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的?
(请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要点。)
请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色调的淡雅。
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更乐的.是可以与知己好友品酒论诗,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思,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信可乐也。
小结一下。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作者在此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
作者紧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生死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感慨。
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幻灯补充资料)
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
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下面请学生朗诵第三段,注意思考两个问题。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编集《兰亭集》的由来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出示幻灯片)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既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也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的深处,由己悲人,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同的理性思考,这种深刻的“千古同悲”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正如文中所叙,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景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情怀,也感触到我的情志。
下面就让我们把全文集体朗诵一遍。
讨论: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师补充: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
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讨论: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
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2、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打法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引申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中有名的一句台词“生还是死,是一个问题。”
“人生苦短”又是我们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出示幻灯片)《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李白也曾感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天地是万物的旅舍,光阴是百代不停的过客,而浮荡不定的人生像一场大梦,能有多少欢乐?);苏轼也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但陶渊明“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无不表达出了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鲁迅先生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地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讲了那么多古人的看法,下面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自然不可逆转,就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之旅也努力书写生命的华章。
《兰亭集序》教案 篇3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兰亭集序》》。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