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

时间:2019-05-12 22:3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

第一篇: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

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

2006-8-7 10:47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陈礼林(盐城师专附中副校长,语文教师):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应该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推陈出新的一把标尺,其中日常课要着力于推陈,而公开课则要合力于出新。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有路吗?

许高明(盐城师专附中年级部主任,语文教师):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因此应该两者兼顾。如疲于奔命,可以截取几段,不一定要全篇都讲,公开课也应该实事求是。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是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就很出彩?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一个文言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扎实地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文言文教学就能出彩。

如《论语》六则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分析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不应翻译成”学习之后不断地复习“,正确翻译是,”学“和”习“在中国古代是两个词,学指的是学习抽象的知识,习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知识之后不断地加以实践(学以致用)。这个分析之所以能够出彩,因为他在分析”学“、”习“二字上出了彩。因此解决字词应该是赏读课文的基础。最佳的兼顾,我觉得应像钱梦龙老师那样,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赏读课文,当然这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不过,现在的公开课总觉得表演多于实在……

殷小平(盐城师专附中教务处主任,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暂且抛开公开课是否作秀这一层意思,就从上一节中看中用的文言文公开课谈吧。我做过一些探讨,有这样一些想法:

(1)理解字词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的精力全部用来赏读课文文意。

(2)用于字词的时间尽可能短,赏读课文的时间尽可能长,否则出不了彩。

(3)解决字词问题尽可能用多媒体,赏读课文时尽可能少用多媒体,避免打断思路,割裂整体的美学氛围。

(4)充分了解学生,讲他们不懂的,至于基础的常用的文言词语,则可印发资料,或由学生查阅词典。

(5)建议两节课连上,给学生一个整体感。

(6)学习新《课标》,课要上得有教改味。最近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中教师说了这样两句话:“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我给大家设计的板书是……”。我认为这两句话说错了: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说学生配合,也不能说给学生设计板书!要发动学生来思考、来创造!虽然我们对新《课标》并不陌生,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却体现出思维的盲区,因此要深入学习,努力实践,从教学思维的源头上“出彩”。

沈建林(盐城师专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就很出彩?我苦恼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统一起来。“出彩”的含义是把文言文真正精彩的地方讲出来。课堂上的“出彩”有两种:一是外在的热闹,一是内在的沸腾。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我也认为课堂上一点不热闹的课,大约也不能算有“彩”了。上文言文时,我通常是先让学生查资料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然后就分析课文,这个过程中通常不管字词,上完课后单独上一节整理课(重点字词不多的课文就和别的合起来上),每次都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比如宾语前置等),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吧,学生比较喜欢这样上。

陈礼林:新《课标》有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的“出彩”,应该是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想方设法开拓三维教学空间。最近,我上文言文都在这样做:先让学生泛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并把自己认为难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开火车,每个学生讲一句做到大致疏通文意,最后针对学生的难点字字落实、个个到位,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译出神采来!全部讲完后,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学生尽情讨论后,我适时作些补充。然后指导他们朗读,必要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精神来!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我觉得比串讲花的时间要短。最近,我听了一位行外人对文言文公开课的评价,他说,你们讲来讲去,还是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说以学生为主体,但模式并未变,趣味并未增,我们小时候的老师就是这样上的!

比如讲《马说》,教师直接导入课文,然后就讲题目、作者、背景,学生朗读课文,最终回到了课文串讲,毫无新意可言。就导入而言,就不能先讲个“伯乐相马”的故事,以此激趣导入吗?就作者、背景而言,就不能发动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大量资料,课堂交流吗?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太缺少新模式、新方法了。

陈富裕(盐城师专附中语文教师):我谈一点看法,请大家指正。对于公开课要考虑一个时间问题。公开课是一种展示课,要向其他老师展示自己的教法,当然要比较全面,要语言教授和内容分析并举。面对短暂的时间,文言文公开课可选短篇进行,长篇的以文章划分的层次为单位,选择其一进行。我认为,字词是很简单的教学,学生学习主要依靠记忆,至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重点字词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切磋寻问等。换言之,我认为公开课的时间仍可节约一些,用于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开拓性的未知领域。再大胆一些说,我们就不能把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吗?或者尽最大可能扔掉,让它完全由学生来学!我们只给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或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准备。

据我所知,学生身边的辅导资料上全有了,老师上课讲字词,他们根本不记不听,他们在看你能耍什么新花样,讲出什么新东西来!在我看来,解决字词是“实”的功夫,赏读课文

是“虚”的功夫。“实”的功夫需要习惯养成,“虚”的功夫需要开拓创新。我目前的改革思路是想在“虚”的方面下点功夫。针对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中尤其应关注综合实践。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农业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为此,我和同事构想了文言文教学中“走向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正在实验,效果很好。

陈礼林: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陈富裕老师所说的“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是我们师徒最近贯彻新《课标》的四个理念而进行的实验课题。我们认为在综合化的视野下,文言文的教学空间、教改空间非常大,这为我们寻找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如讲《两小儿辩日》,面对孔子都“不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综合化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白研究课题,其次启发学生来思考和交流研究方法,再次要求他们每人撰写课题研究心得(问题答案),最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这个课题具有综合性,这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多维性,一是孔子回答不出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表明他科技知识的贫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缺憾;二是史载孔子面对两小儿的嘲笑,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勇敢地承认自己不懂,这是一种学术诚实的表现,这是部分学生和部分文人所缺乏的;三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语文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向地理老师请教,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四是课堂讨论和课堂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五是课后撰写研究心得,可以培养学生源于生活的写作意识和清楚实用的文风。

沈建林: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恰当利用多媒体,扩大容量,精练鉴赏,节约时间。当然,要把握好多媒体应用的度,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另外,同样的内容,有人该用,有人则可不用——他有其他绝招,能够达到多媒体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朗读好的人自己处理,则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崇拜心理和接受欲望,而不必机械地搬运现成的课件。

王亚文(盐城师专附中政教处主任,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我总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这就是我所说的“出彩”,我想通过我们的教学,把这个东西讲出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结合新《课标》上好文言文公开课?除了各位所讲的以外,我还想到一点,即诗与文的讲法理应有所区别,方法上要革新。可是在实际操作时,我们有些教师却无丝毫区别,总是读读、说说、谈谈,即使有些区别,也不能体现文和诗的各自特点。我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和诗的教学应该有所不同:

一是朗读,古代诗文都要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应更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来,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二是内容翻译,文可以直译、意译,但诗只能意译,而且我试着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是想像的空间,诗歌由于体裁的特点,决定了其留给学生的想像空间比较大,因此在诗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人文底蕴,强化其主观感受,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其创新精神。

我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说出大意,而是布置学生完成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和内容来表现这两句诗?课堂上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与蓝宝生老师的两大教学高招“1.让学生为课文作者整理个人档案。2.让学生为课文撰写广告词”(《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2日第4版)异曲同工。另外,就综合教学设计,我认为适当引入双语教学,也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如吕叔湘先生选编的《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中《回乡偶书》题目英译为《 COMING HOME》(回家),这就不对了,最明显的是没有译出“偶”字,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偶”字包含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机制;其次,把“回乡”译成“回家”也有失对中国文化的彻悟,中国古代人憧憬的是“衣锦还乡”、“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今天我们虽然将“家”与“乡”合成一词,但古代它们是有区别的,家是一人之家,乡则是多家之族,所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内在的情结都是回乡,意味着要光宗耀祖。

成千(盐城师专附中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最近,我们礼林校长一直在思考学校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我认为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学校的整体文言文教学,一个是每堂课的教学。

就学校整体的文言文教学,我认为集中优质资源,共享优质资源是最主要的,应该承认,教师是有差距的,有差距的素质必然带来有差距的课堂和学生。但我们可以把优质资源用起来;同时,促进后进资源的跟进。由此,我想到了高校的教学方法,由研究某一阶段文学的教师主讲该段的文学,我们也完全可以组织某一教师,瞄准某一单元或某一课进行长期酝酿之后进行巡回演讲——我命之为“巡回演讲法”。这样行的更行了,不行的也行了。总体来说,是一种学术休整和学力整合。

就一堂课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尽管这方面我们老师已经作了探讨,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因为负担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毕竟学生学习古文不是完全冲着那几个化石性的词汇来的。为此,我有这样一些设想:

(1)讲解每篇文言文时,出示文白对比的课文,(用透明胶片或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比较分析梳理和归纳重点字词句式;

(2)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言文的妙处;

(3)可以尝试网络教学,带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掌握新型的学习技术和学习思路;

(4)教师感到自己火力不足时,也可以请专家来谈谈。以此来丰富知识,打开思路。

陈礼林:新《课标》下的文言文公开课怎么上?必须基于我们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与准确把握,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远远不够。有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可能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不太协调,我们认为中国人无论生在何时走到何处,都不能,也无法失去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基因,其他民族最感兴趣的还是我们亘古便有、今天更好的宝贝。这是我们要探讨文言文公开课的价值归宿。

第二篇:文言文公开课注意事项

http://gz.fjedu.gov.cn/yuw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8563&Page=7

好课三味

王崧舟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一些观摩老师说,45分钟内让初一学生理解一篇高三古文,魏书生的诀窍是发动学生,不让学生“偷懒”。

文言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基本观念

作者:包建新

文章来源:《现代语文》2005年第11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9/28/2007

从许多谈文言文教学的文章看,人们普遍反对用串讲的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令学生昏昏欲睡,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索然寡味。但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却依然是串讲风盛行,有的老师用新的教法开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就会嘀咕:考试怎么办?并且有的用新的方法来讲文言文公开课的老师,回头依然用老方法上课。可见,老方法虽然遭到人们的普遍反对,但它背后仍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这“巨大的力量”便是教学观念,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文言文教学才能别开生面。文言文教学要改变哪些观念呢?

一、认为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人手一册的《教学参考用书》中,凡是文言文,均有译文。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译文对教师的帮助也最大。一般来说,文言文教学要教到学生能准确地翻译课文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翻译。学生也充分理解了文言文学习的“要义”,于是购买了如《文言文评析》一类的参考书,初中或高中三年要学的文言文,均做了一句一句的翻译。有了这一类的书,有的学生觉得,文言文课,听不听无关紧要。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学生,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确在做着重复的事情。而文言课文则对字句作了详细的注解,有的课文几乎是每句一注,目的不外乎给翻译提供坚实的基础。从参考用书到教师教学再到学生学习,都有一个共识: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把文言变成白话,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理由 有二:

1.文言与白话没有截然的界限,且就口头交际而言,人们的口语与文言有很大的区别,但文言是古代书面语言,而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则常常有颇多的文言成分。把文言与白话对立起来看,认为文言是死的语言是没有道理的,文言与白话文都是我们的母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王力曾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的。”钱梦龙在谈到文言文的教学观念时也曾说:“文言文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种母语,而不是外语。”把文言翻译成白话当作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其前提就是把文言当作一门外语,这是应当纠正的一种观念。

2.翻译往往是对文意和语言效果的削弱甚至是破坏。朱光潜在《诗论》中举过一个例子:把《诗经》中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树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成白话则为:“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压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己经在下大雪了。”一翻译,则情致不知去向了。不仅诗歌的语言如此,散文的语言也一样,《劝学》中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段话,怎么翻译都没有原文酣畅淋漓。上面的两段文字,只要在个别地方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翻译实属多余,文言文大多都类此。但文言文教学像现代文教学一样,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任务,与文化普及不完全是同一回事。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言语本身,而不是翻译之后的白话,否则便是本末倒置。

二、认为文言是远古的语言,是死的语言

2001年高考,有一位考生写了《赤兔之死》,通篇都用浅近的文言来写,虽然得了满分,各种报刊纷纷转载,但有不少人提出,用文言来写文章,怎么能得满分。言外之意显而易见,现代人写文章,怎么可以用文言来写?也许鲁迅的《孔乙己》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现代人写文章用文言,则给人种“酸气”的感觉。在中学教育里,学生学了许多文古文,但恐怕没有写过一篇文言文,语文教师是不可能布置学生写文言作文的。文言文只需要读,不需要说和写,由此认为文言是死的语言。这又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理由也可以举出两点:

1.文言是白话之源,没有文言,也就没有现在的白话。试以词汇为例,有人曾对徐志摩的新体诗《偶然》作过一番考察,诗中22个双音节词,除了余光中指出的五个文言词(偶尔、讶异、无须、转瞬、相逢)外,其他有11个(波心、欢喜、消灭、一片、黑夜、海上、记得、最好、交会、光亮、不必)看似现代词,其实也是文言词。另外,现代汉语中大量的成语都是以文言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它们使白话文更富有表现力。文言不是死的语言,它活在白话之中。

2.好的白话有时要借助文言。这只要读一读现当代散文大家的散文便知。朱光潜曾说过: “白话的定义很难下”,如果它指大多数人日常所用的语言,它的字和词大都贫乏,决不够用。较好的白话文都不免要在文言里面借字借词,与日常流行话语究竟有别。“同时,白话如果要表达出庄重,严肃、典雅、历史感等效果,则更要借助文言。因此,我们不能把文言看作是死的语言,如果把文言看作是一种死的语言,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文言文教学呢?那只有一种解释:透过这种”死“的语言的屏障,学习这种”死“的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但为了获得这种”死“的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我们必须破除这种”死'的语言的屏障。于是,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了,文言文学习味同嚼蜡。一种远离运用、远离生活的学习自然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既然是文言活在白话中,我们就应当提倡学生通过文言的运用学习文言,让文言进入学生的生活中。虽然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满口“之乎者也”,也没有必要用文言写作来代替白语写作,但一条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只有真正地拥有文言,才能学好文言。从白话与文言的关系看,学好文言是学好白话文的重要途径,学好了文言,也就丰富了白话,使白话更具有表现力。

三、认为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记忆

任何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学习文言文当然也不例外,知识性的东西不积累到一定的数量,能力也就难以提高。文言课文的注解详尽而细致,不少课文注解的文字比正文多,学生不需要思考,无需推断,只要看-看注解,全文的意思便一目了然。同时,解明白确定,没有商讨、启发的余地。这似乎在告诉学生,只要记住,就能读懂文章了,至于某个词为什么这样解释,你就不必操心了,这完全是编者的事。文言文教学从教材编写的右式开始,就做着“嚼烂了喂”的事情,实际教学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实难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有的学生读到高三,接触课外未加注的文言文,即使比曾经读过的课本上的文言文浅显得多,也感到无从下手,弄不懂文章的基本意思。文言文教学只培养了他们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却未能得到良好的培养。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也促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记忆这个观念的形成。文言文教学,实词的活用、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等似乎永远是教学的重点。语文老师乐于把这些知识系统化,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存进大脑,以应付考试。学生做文言文试题,只要凭借回忆便能解决问题,改变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记忆这个观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文言课文的注解要大量减少,只在关键性的地方加些注解,这既可以给学生思考、推断的余地,也有利于学生把视点落到文言文的言语本身上,加深对言语的声律、韵味、意境的品味。二要在课堂教学中抛弃“肢解课文”、把文言课文看作是词句堆砌的做法,从整体着眼,把文言文当作“文”来教。基本的做法便是诵读。三要改变考试内容,要考词义推断能力、整体感知能力、文章评价能力,通过考试内容的改变,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上所述的文言文教学的观念,在文言文教学中长期存在,这些观念笔者认为是阻碍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是造成学生不喜欢学文言、觉得学文言兴味索然的根本原因。改革文言文教学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大体设计思路

开学后教研组会议上确定我第三周上一堂公开课,我计算教学进度,刚好是到文言文单元,就确定上《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与同年级老师商量,确定上课的具体内容为人物形象的分析。

为了能体现高中新课改精神,我决定这节课主要由学生分析品评,老师只充当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在具体设计分析几个人物形象时,我又犯了难,如果仅仅只分析一两个人物,课堂必定更为集中,但却担心学生很难有话可说;如果分析更多的人物,又担心人物分析太散,课堂会显得松散而不集中。另外,是所有学生乱说一通还是有组织地去说,也让我有所考虑。最后,决定分析4个人物形象,全班分成两个大组,8个小组,4个小组为分析组,专门分析人物形象,4个小组为评价组,评价分析组是否分析正确。最后两大组展开辩论,以期最后能达到议论纷纷的效果,甚至能把问题带到课外去。

二、教学目的

1. 准确把握烛之武顾全大局、能言善辩、不计前嫌、爱国机智的形象特点 2. 准确分析评价秦伯、郑伯、晋侯三位君王的形象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2.秦伯、郑伯、晋侯三位君王的形象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析和讨论结合法

3、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秋五霸是哪五位?

在战争中君君、臣臣、君臣之间发生了许多故事,也体现了人性的本真。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文章,来看看在战争面前,君王臣子们又展现了人性的哪些本真。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指出学生读错的地方

(三)看图找出原文

看三副图片,找出相应的原文。第一副较容易,二三副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注意图片中人物动作的变化,以此来判断原文。

(四)人物形象分析

1.抽签分组讨论

确定分析对象为烛之武、秦伯、郑伯、晋侯。全班分为8小组,每组选出代表,收集组内意见,准备发言。

要求:讨论时间为5分钟,评价组可以提出本组异议,觉得分析组分析不到位之处是什么?为什么?

2.讨论分析

分析组分析人物形象,各组员可以补充 4. 评价

评价组点评补充,提出异议 5. 辩论

两大组互相辩驳,互相提问,各小组均可加入辩论。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支持任何一方的见解。

(五)总结分析 1. 烛之武

顾全大局、能言善辩、不计前嫌、爱国机智、怀才不遇„„ 2. 郑伯

知错能改、宽容大度、有一定的政治远见„„ 3. 秦伯

野心勃勃、贪婪、思维缜密、深谋远虑„„ 4. 晋侯

野心大、有智有谋、假仁假义„„

(六)探究延伸

课后阅读《左传》相关章节,以“我眼中的XXX”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作为课后的研究性学习。

——《口技》授课花絮

山东省邹城市城前中学 刘德锋

“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教育梦想,我是一个教师,我有这个梦想,而且从未停止过为这个梦想努力,尤其是身居乡村,每一次机会的来临都是那么的不容易,要把握每一次机会也是那么的不容易。市里要举行基本功比赛,这次检验自己的机会,作为“长江后浪”的我不想为“前浪”作一点让步。为公平起见,学校组织遴选参加全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人选,统一课题、统一时间、统一评比。课题是《口技》,时间是下午的连续四节课,评委是学校统一抽调的老师。我深知,教师基本功的优劣从课堂细节处最能体现,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实施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从自身到学生,从讲授到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李镇西的、魏书生的、于漪的等诸多优秀的课堂,他们无一不是处理课堂细节的高手。因此,一个教师无论身居何处任职何处,都应当尽心尽力地为自己的课堂努力,让课堂飘溢花絮之香。

花絮一:借个笔记本展示课件

乡村中学没有城市优越的教学条件,而基本功比赛又要求制作使用课件。当抽定了课题后,便开始设计属于我自己的课堂。如何出其不意的使用课件是一个难题。人总要敢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对于这篇教材怎么改变都没有改掉的文章,我在最短的时间内便设计好了课堂,只是苦于无法使用课件。突然想到年轻的同事有笔记本,便将之借了来。当我把笔记本电脑和自己家的低音炮搬到教室的时候,学生那好奇和兴奋的神情立即映上脸庞。虽然,笔记本的显示器的画面太小,却足以让这些乡村的孩子体会到一点点先进教学手段的魅力。

花絮二:不要严肃得像总统

课堂还没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表情严肃,课堂气氛便沉闷了一些,这也许是因为教室后面坐了一排听课的老师吧。我开玩笑地对他们说:“表情丰富一些好不好,不要这么严肃嘛,严肃得像个总统似的。”在《特别关注》上有这么一句类似的话,是形容老师的,我便化用了来形容这些陌生的学生。公开课最怕的就是课堂气氛。一堂课气氛的活跃与否,在上课铃响的那一刹那便埋下“伏笔”了。所以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应当充分地考虑顾及到学生的情绪,用自己的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

花絮三:“告诉老师,怎么朗诵这篇文章才是你想像的《口技》”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的范读更有着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在感知文章的时候,我对学生说:“老师如何诵读这篇文章才是你们想像的《口技》呢?”自己为这句话叫好。在处理范读时,一般都是教师直接为学生诵读,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的对象,处在被动接受聆听的地位上。我这一问便将学生的地位由被动扭转为主动,学生便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了。经这一问,学生积极地向我表述哪些地方该快,哪些地方该慢,哪些地方该紧张急促,哪些地方该放松舒缓。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便领会了这篇文章的语言之美。然后我按照他们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为他们范读,读完之后还不忘问上一句:“老师读的是你们想要的吗?符合你们的要求吗?”学生齐声说:“是!”。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体会到了在课堂上被尊重的愉悦。

花絮四:“告诉我你们认为最难理解的字词句”

学习文言文时,由于语言现象的极大变化,字词句的理解是一大障碍。公开课堂上对此环节的适度把握也非易事。“告诉我你们认为最难理解的字词句”,这一要求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更有意思的是,这一要求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比较多的字词句放在一起去比较、去识记、去选择。当学生提出自己认为最难理解的内容时,我先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再进行补充。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当其他学生补充理解后,我启发他们说:“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有一个诀窍,肢解。一个句子由很多词组成,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肢解成很多个词。这些词的意思有的是已知的,有的是未知的,但是,知道的肯定多于不知道的,所以我们可以由已知推知未知。”然后我引领他们肢解了那个句子的上半句,剩下的半句就留给他们自己去实践。这便是“授之以渔”的做法。

其实“告诉我你们认为最难理解的字词句”还暗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当部分学生提出了他们自己认为最难理解的字词句后,我在小结的时候告诉他们:“刚才我们一起理解掌握了这篇文章中最难理解的字词句,那么除了最难理解的就是不难理解的了,相信各位同学借助工具书和注解能够将它们全部掌握。”课堂授课的时候是需要一些小聪明的。

花絮五:和学生一起尽情地活动

为了让学生感知《口技》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精彩场景,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口技”模仿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场景和声音,发挥自己的想像,将这声音模仿给同学听,并让同学背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这一活动迎合了学生的表现欲,有的学狗叫,有的学孩子的哭声,有的学着火救火泼水的声音,还有的同学纠正模仿错误的声音。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针对狗叫声进行了争辩,说模仿时不仅要模仿出“吠”还要模仿出“遥”。没有学生模仿完,便有学生争着背出了文中的相关句子。我也身入其中,和他们一起模仿争论。我在一个小组里给他们模仿“夫叱大儿声”――“这么晚了还不老老实实睡觉,你哪来那么大精神?快睡,别闹了,明天还得早起干活呢!”跟学生在一起,跟他们做同一件事情,他们会觉得老师距离他们并不遥远,是和他们一起的。这样,师生之间便多了沟通的桥梁。

花絮六:听课老师“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从抽定课题到正式讲课之间的准备时间比较短,只有一个饭空的时间,为了准备这堂课,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在更大范围内挑战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我要考虑每一个课堂细节。在课堂上,我不经意间将目光滑向听课的老师,看到了他们脸上洋溢着像《口技》中众宾客那样的表情,便平添了诸多自信。

真正热爱教育的人会把教育教学当成一门艺术,力求自己的课堂呈现出美感。一个真正思考教学的人会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力求自己的课堂无一处不精彩,无一处不为学生着想,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正因如此,我赢得了这次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参赛资格。Tags: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文言文的教学,我校也有一些探讨,但愿有所帮助: 第一步: 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字,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字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人手一册)

第二步:学生相互解疑或教师集中答疑(视课文难易程度而定)

第三步:找出典型的句子要求翻译(先是直译的句子后是意译的句子)找准翻译的关键部位。

第四步:精彩赏析

第五步:课下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的教学,我认为关键是交给学生翻译的方法,比如:实词的词义是比较出来的,虚词的词义是推测出来的。翻译这一关一过,其他的就和现代文阅读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文言文教学要耐的住寂寞,也许“此时无声胜有声‘。

谈传统串讲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统一——从一节文言文公开课谈起

李秋红

收稿日期:1995—06—09

* * *

(李秋红[1] 广东阳春一中 阳春 529600)

一九九五学年第一学期中段考后,我进行了一节文言文的公开教学。这节文言文公开课把《过秦论》第三 课时(也是最后一课时)作为教学的内容,宗旨是把现代教学手段,即这学期学校开始投入使用的投影机等运 用到教学活动中,寻找现代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活动统一的途径,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这一节公开课,我尝试运用一种融传统串讲法与现代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做法,本文准备从这种做法的依据,实施办法,作用和意义几个方面作一番研究与探讨。

传统串讲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统一的依据

首先,这一方法的运用,是由《过秦论》字词句的知识特点决定的。教过学过古文的人一定体会到,文言 文的字词句基础不过关,不但对文章内容不理解,还会曲解原文的意思。学生学习古文时不能字字落实,很多 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会被忽略,教学目的要求就难以实施,学生的应试能力也相对减弱。而《过秦论》中词类活 用、通假字、省略句的知识点很突出,是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内容。因此,上课时,先用串讲法梳理每一段落 的字词句,然后用投影机把归类好的知识投影出来(投影内容文后附录)。这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该 课字词句的基础知识,是一种简练的概括和明确的综合。

其次,这一方法的运用是由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决定的。《过秦论》课文较长,内容较多,文言文的字 词句知识点突出;但课堂教学的节数有限,空间有限,黑板的板书内容有限。要完成《过秦论》第三课时的内 容:包括对《过秦论》最后一段文字的梳理串讲;对全文论证结构,论证特点及论证方法的分析理解;对全文 字词句知识点的归纳综合。这时无论是单纯的串讲,或是纯乎的投影都不能搞好教学,但若能先梳理串讲最后 一段的文字,再对其他内容作归纳综合,以预先准备的几张胶片内容按次序一步步投影出来,就打破了课堂的 时空局限,使教与学的容量也增大了。

再次,这一方法的运用是学生学习古文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在这节公开课前,我在另一教学班,曾不用串 讲法进行教学,结果学习效果并不好;我也意识到,山区中学理科班的学生,若想在教学中象学习现代文那样,以自学、自读带全局,看来可能性不大,即使指出知识点让学生自学归类,他们也往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因此,教学《过秦论》时,以传统串讲法为主,把谈话、提问、启发等方式贯穿到其中,反而取得较好效果。再加上运用投影机作知识的综合归纳,结果在短短的40分钟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无形中学到分析与 综合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最后,这一方法的运用,实际上也是教育现代化的趋向决定的。现代教学手段渗透到文言文的教学中,这 是教育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结果。我们山区县的中学教学能把现代教学手段(包括投影机、录音机)融入教学中,看来是迟了点,但毕竟在传统中看到了现代科技的曙光。

传统串讲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统一的实施方法:

1)视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过秦论》教学中,在翻译课文,梳理句子,理解语句的内容,分析文章段落层次时,以传统串讲法为主 ;对文章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等作综合归纳时,则以投影机的运用为主。串讲与投影在教学中有 机结合,成为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视课文的学习目的要求而定

《过秦论》是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学生要背熟课文,先要读得顺畅。上课时,可先放录音请学生正音,再让学生们自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语句。放录音,一方面使学生读书有了样板,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调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仅这一点并未完成教学的要求,这时再以串讲法学习课文内容,用投影机对课文内容作概括,就很立体地为学生熟读深思提供了保证。

传统串讲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统一的作用和意义

可以说,传统串讲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统一是文化层面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产物,是历史与现实融合的结果。这一统一,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不会使文言文公开教学流于形式,也 不会使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变成水中月,镜中花。并且,这一统一,为本人继续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打下了基 础,也为本人教学提供了不断前进的方向。

附录:(投影胶片的内容)1)《过秦论》的论证结构

第一自然段:孝公依据地利,凭勃勃雄心,借助变法:秦兴。

(附图 {图})

第四自然段:陈涉起义,天下响应,秦朝速亡:秦亡

第五自然段:得出结论:仁义不施,攻守势异:秦过。2)《过秦论》论证方法

1.列举大量史实,运用例证法。

(附图 {图})

用数学符号“>”表示对比关系如下:

秦朝>秦国>九国>陈涉 3)论证特点

第一,《过秦论》的政治见解有进步性。

第二,以大量史实为依据,顺理成章得出结论。

第三,运用鲜明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

第四,善用大量不同字词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附图 {图})

注释:

[1]李秋红,雷州师专中文系1984年毕业,现为阳春一中教师。

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

------------------------------

陈礼林(盐城师专附中副校长,语文教师):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应该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推陈出新的一把标尺,其中日常课要着力于推陈,而公开课则要合力于出新。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这在公开课上显得较为突出。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高屋建瓴;既要推陈,又要出新——有路吗?

许高明(盐城师专附中年级部主任,语文教师):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因此应该两者兼顾。如疲于奔命,可以截取几段,不一定要全篇都讲,公开课也应该实事求是。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是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就很出彩?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一个文言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扎实地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文言文教学就能出彩。如《论语》六则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分析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不应翻译成“学习之后不断地复习”,正确翻译是,“学”和“习”在中国古代是两个词,学指的是学习抽象的知识,习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知识之后不断地加以实践(学以致用)。这个分析之所以能够出彩,因为他在分析“学”、“习”二字上出了彩。因此解决字词应该是赏读课文的基础。最佳的兼顾,我觉得应像钱梦龙老师那样,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赏读课文,当然这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不过,现在的公开课总觉得表演多于实在„„

殷小平(盐城师专附中教务处主任,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暂且抛开公开课是否作秀这一层意思,就从上一节中看中用的文言文公开课谈吧。我做过一些探讨,有这样一些想法:(1)理解字词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的精力全部用来赏读课文文意。(2)用于字词的时间尽可能短,赏读课文的时间尽可能长,否则出不了彩。(3)解决字词问题尽可能用多媒体,赏读课文时尽可能少用多媒体,避免打断思路,割裂整体的美学氛围。(4)充分了解学生,讲他们不懂的,至于基础的常用的文言词语,则可印发资料,或由学生查阅词典。(5)建议两节课连上,给学生一个整体感。(6)学习新《课标》,课要上得有教改味。最近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中教师说了这样两句话:“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我给大家设计的板书是„„”。我认为这两句话说错了: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说学生配合,也不能说给学生设计板书!要发动学生来思考、来创造!虽然我们对新《课标》并不陌生,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却体现出思维的盲区,因此要深入学习,努力实践,从教学思维的源头上“出彩”。

沈建林(盐城师专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在课堂上“出彩”的含义是什么?听起来热闹非凡的课是不是就很出彩?我苦恼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统一起来。“出彩”的含义是把文言文真正精彩的地方讲出来。课堂上的“出彩”有两种:一是外在的热闹,一是内在的沸腾。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我也认为课堂上一点不热闹的课,大约也不能算有“彩”了。上文言文时,我通常是先让学生查资料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然后就分析课文,这个过程中通常不管字词,上完课后单独上一节整理课(重点字词不多的课文就和别的合起来上),每次都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比如宾语前置等),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吧,学生比较喜欢这样上。

陈礼林:新《课标》有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的“出彩”,应该是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想方设法开拓三维教学空间。最近,我上文言文都在这样做:先让学生泛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并把自己认为难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开火车,每个学生讲一句做到大致疏通文意,最后针对学生的难点字字落实、个个到位,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译出神采来!全部讲完后,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学生尽情讨论后,我适时作些补充。然后指导他们朗读,必要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精神来!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我觉得比串讲花的时间要短。最近,我听了一位行外人对文言文公开课的评价,他说,你们讲来讲去,还是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说以学生为主体,但模式并未变,趣味并未增,我们小时候的老师就是这样上的!比如讲《马说》,教师直接导入课文,然后就讲题目、作者、背景,学生朗读课文,最终回到了课文串讲,毫无新意可言。就导入而言,就不能先讲个“伯乐相马”的故事,以此激趣导入吗?就作者、背景而言,就不能发动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大量资料,课堂交流吗?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太缺少新模式、新方法了。陈富裕(盐城师专附中语文教师):我谈一点看法,请大家指正。对于公开课要考虑一个时间问题。公开课是一种展示课,要向其他老师展示自己的教法,当然要比较全面,要语言教授和内容分析并举。面对短暂的时间,文言文公开课可选短篇进行,长篇的以文章划分的层次为单位,选择其一进行。我认为,字词是很简单的教学,学生学习主要依靠记忆,至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重点字词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切磋寻问等。换言之,我认为公开课的时间仍可节约一些,用于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开拓性的未知领域。再大胆一些说,我们就不能把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吗?或者尽最大可能扔掉,让它完全由学生来学!我们只给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或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准备。据我所知,学生身边的辅导资料上全有了,老师上课讲字词,他们根本不记不听,他们在看你能耍什么新花样,讲出什么新东西来!在我看来,解决字词是“实”的功夫,赏读课文是“虚”的功夫。“实”的功夫需要习惯养成,“虚”的功夫需要开拓创新。我目前的改革思路是想在“虚”的方面下点功夫。针对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我觉得文言文教学中尤其应关注综合实践。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农业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为此,我和同事构想了文言文教学中“走向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正在实验,效果很好。

陈礼林: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陈富裕老师所说的“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是我们师徒最近贯彻新《课标》的四个理念而进行的实验课题。我们认为在综合化的视野下,文言文的教学空间、教改空间非常大,这为我们寻找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如讲《两小儿辩日》,面对孔子都“不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综合化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白研究课题,其次启发学生来思考和交流研究方法,再次要求他们每人撰写课题研究心得(问题答案),最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这个课题具有综合性,这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多维性,一是孔子回答不出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表明他科技知识的贫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缺憾;二是史载孔子面对两小儿的嘲笑,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勇敢地承认自己不懂,这是一种学术诚实的表现,这是部分学生和部分文人所缺乏的;三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语文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向地理老师请教,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四是课堂讨论和课堂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五是课后撰写研究心得,可以培养学生源于生活的写作意识和清楚实用的文风。

沈建林: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恰当利用多媒体,扩大容量,精练鉴赏,节约时间。当然,要把握好多媒体应用的度,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另外,同样的内容,有人该用,有人则可不用——他有其他绝招,能够达到多媒体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朗读好的人自己处理,则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崇拜心理和接受欲望,而不必机械地搬运现成的课件。

王亚文(盐城师专附中政教处主任,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我总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这就是我所说的“出彩”,我想通过我们的教学,把这个东西讲出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结合新《课标》上好文言文公开课?除了各位所讲的以外,我还想到一点,即诗与文的讲法理应有所区别,方法上要革新。可是在实际操作时,我们有些教师却无丝毫区别,总是读读、说说、谈谈,即使有些区别,也不能体现文和诗的各自特点。我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和诗的教学应该有所不同。一是朗读,古代诗文都要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应更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来,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二是内容翻译,文可以直译、意译,但诗只能意译,而且我试着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三是想像的空间,诗歌由于体裁的特点,决定了其留给学生的想像空间比较大,因此在诗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人文底蕴,强化其主观感受,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其创新精神。我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说出大意,而是布置学生完成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和内容来表现这两句诗?课堂上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与蓝宝生老师的两大教学高招“1.让学生为课文作者整理个人档案。2.让学生为课文撰写广告词”(《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2日第4版)异曲同工。另外,就综合教学设计,我认为适当引入双语教学,也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如吕叔湘先生选编的《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中《回乡偶书》题目英译为《 COMING HOME》(回家),这就不对了,最明显的是没有译出“偶”字,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偶”字包含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机制;其次,把“回乡”译成“回家”也有失对中国文化的彻悟,中国古代人憧憬的是“衣锦还乡”、“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今天我们虽然将“家”与“乡”合成一词,但古代它们是有区别的,家是一人之家,乡则是多家之族,所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内在的情结都是回乡,意味着要光宗耀祖。

成千(盐城师专附中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最近,我们礼林校长一直在思考学校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我认为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学校的整体文言文教学,一个是每堂课的教学。

就学校整体的文言文教学,我认为集中优质资源,共享优质资源是最主要的,应该承认,教师是有差距的,有差距的素质必然带来有差距的课堂和学生。但我们可以把优质资源用起来;同时,促进后进资源的跟进。由此,我想到了高校的教学方法,由研究某一阶段文学的教师主讲该段的文学,我们也完全可以组织某一教师,瞄准某一单元或某一课进行长期酝酿之后进行巡回演讲——我命之为“巡回演讲法”。这样行的更行了,不行的也行了。总体来说,是一种学术休整和学力整合。

就一堂课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尽管这方面我们老师已经作了探讨,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减轻学生的负担,因为负担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毕竟学生学习古文不是完全冲着那几个化石性的词汇来的。为此,我有这样一些设想:(1)讲解每篇文言文时,出示文白对比的课文,(用透明胶片或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比较分析梳理和归纳重点字词句式;(2)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言文的妙处;(3)可以尝试网络教学,带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掌握新型的学习技术和学习思路;(4)教师感到自己火力不足时,也可以请专家来谈谈。以此来丰富知识,打开思路。

陈礼林:新《课标》下的文言文公开课怎么上?必须基于我们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与准确把握,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远远不够。有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可能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不太协调,我们认为中国人无论生在何时走到何处,都不能,也无法失去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基因,其他民族最感兴趣的还是我们亘古便有、今天更好的宝贝。这是我们要探讨文言文公开课的价值归宿。

我带高三,在复习文言文,学校这会儿要讲课比赛,我不知讲什么好,想讲文言文切苦于自己积累不足,大家帮我出个注意啊,小生这厢有礼了。DuvGO

愚见:Qp6o, 1。自己整理课本中的语言材料,讲析一个知识点,再进行针对练习。比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M2K 2。讲析解题规律、方法。找几篇文言文的综合练习。将命题特点、答题技巧讲清楚。做练习检测。bX1R4 3。学生自己整理文言知识卡片或笔记,交流。教师答疑、小结。UsY[ 总之,要有针对性,要实在。IEH2j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xX 建议:此帖转“教学疑难”。6

如讲文言文,一定要记住:积累,实词翻译,课后练习,拓展。别无他!w

本项研究的区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成果对全区课改实践的推广运用价值,附主要的参考文献。

现状分析: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本)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的内容。”根据这一精神,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降低了,有的老师就片面地理解“标准”的要求,对教材作了“低调”处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言文教学。表现为:

片面理解“理解浅易的古诗文的内容”,没有把握好“理解”的度,不知道再浅显的“了解”也离不开字词句的教学,因为再浅显的文言文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是有很大区别的,没有切实的字词句教学,学生就不可能有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可能有语感的培养。在“粗通”的旗号下,把字词句的翻译等课堂教学中的传统做法统统抛弃,把在初始教学中逐字逐句翻译的不足强调到极端,视之为大逆不道。教师对字面讲解只是蜻蜓点水,而市面上文言文的各种辅导资料泛滥成灾,且不说这些东西中许多是粗制滥造的,给学生理解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更严重的是,使用不当,会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思想,上课不专心听,不注重思考,影响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训炼。

推广运用价值:能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作有效的文言字词句的落实,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加注”——文言文教学的反璞归真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曾宪一 200032

“加注”法教学的具体操作环节

第一个环节:请同桌互相出题考查检测上节课文言实词和翻译落实情况,初中只出解释加点字和翻译句子两种类型题目,高中再加一种句式特点类型题目,一种题型题目一般不超过3道。然后同桌互相批改讲解订正。

第二个环节:下发没有注释的新文言课文一篇,请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先给不认识的字注音,然后学生自我朗读尝试停顿断句(句读)。请一名学生朗读,其它学生订正音和停顿。再全班齐读或自由读课文。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自己给课文加注释,先找出自己认为应加注释的字或词语或短语或句子,然后为能自己加注释的先加上注释,加不上的先和同桌商议,再和小组商议,借助《古汉语字典》小组商议加注释。第四个环节:每个小组找代表提出自己有疑义的注释,其它组帮助解答,如解答不上老师引导加注。如还有学生遗漏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加注的可以质疑学生。最后也可让学生参看课文原文的加注。找生读课文或默读课文。

第五个环节:学生自我逐句翻译课文给同桌听,随后小组交流讨论每个句子怎么翻译更好(注意补足省略成分和句序)。然后找一个组选出代表翻译,其它小组评议或质疑或教师质疑,澄清翻译的难点重点和疑点。学生再自读或齐读课文。

第六个环节:总结文言文学法——落实+诵读+加注(即板书,第一次需要,以后则不需要此板书)。第七个环节:简要解析课文,探讨或讲明其以文育人意义或写作借鉴。最后布置作业——同学之间互相为本课出“解释加点字和翻译句子两种类型题目(高中还有句式特点题型)”下节课上课的前5分钟互测互批。

案例解析

充分体现了教法学法一体化

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须加强学法研究,并将其和教法有机结合,因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学法是最有用的知识,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了“学法”,才能达到“少教”或“不教”。使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不是独立、脱节,而是相辅相成)为一体,发挥教与学的最佳共振效应,以期取得教与学效果的最大值,并能使学生获得学习语言的一定规律,为其终身学会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法基础。

“教法学法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教法和学法“整合”融为一体,从学法的角度出发探索有利于学法的教法,再通过教法逐步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深化语文教改的需要,也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加注”法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学法,做到了教法要为学法服好务。学生按此法操作,只要有工具书完全可以自我学习。由此看来,编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篇目时,低年级可以适当有点注释(或干脆不加注释也未尝不可),高年级根本不需要注释的。语文教法学法一体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教师做到了教法学法一体化,也就迎来了语文教改的收获季节。

实现了“主动·合作·探究”,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是由教材客体、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动态结构。客体价值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与学双方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最佳发挥。而教师指导、教给学生高效学法正是教学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得到最佳结合和充分发挥的契合点。

学生主动为课文注音、句读断句、加注等都是主动学习的明证,个人和同桌或小组、小组和小组、学生和工具书甚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也是交流合作式的,遇到疑难字音或加注项的对比选择也是需要认真探究的,因此“加注”法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处处体现了“主动·合作·探究”的新课改核心理念,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体现和落实“主动·合作·探究”三者中的一者都实属不易。

充分相信学生具备出题能力,学生具备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作者:彭玉华 提供人:瞿立言 阅读:52 评论:0 时间:2007-9-21 9:02:25 【大 中 小】

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大致可用“苦慢差费”四个字来形容,即: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效果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颇为复杂,有文言文本体的问题,因为文言文毕竟已是“死语言”,缺少了语言学习的现实语境;但更多的还是文言文课程教学层面的问题。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

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关注的是“言”的层面,即把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是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这种状况七年前钱梦龙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重“言”轻“文”的文言文教学忽视了文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思想和情思的文章,而只把它看成了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更无从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了。这种做法造成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时间成为批评者的众矢之的便是明证。

如果说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与语文教学工具性盛行关联紧密,那么在今天人文性空前高涨的时候,文言文教学又滑向了另外一面:重“文”轻“言”。即课程目标定位到文化层面,通过学习文言文来传承深邃厚实的古代文化。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转移到了文章层面,重视文章篇章技巧的解读和文化内涵的体悟。应该说这种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是适当的,但问题是又忽视了文言文的本体特点,即文言文毕竟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章,要解读、体悟文章必须突破古汉语语言本身的隔膜。如果忽视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那文章的解读只会是空中楼阁,临空蹈虚,这种做法的危害甚至比前者更可怕。听听文言文公开课,看看刊物上的课堂实录,就会明白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

那么,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呢?一言蔽之:“文”“言”并重。即追求古汉语语言知识、文章、文化的和谐,追求实和虚之间的理性契合。具体说来,“文”“言”并重要关注三个层面:文言(语言)、文章、文化,分别指向语言学、文章学、文化学三个层面。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这是教学的关键;更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旨归。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但有人又要说了,“一篇文章要讲清字、词、句等语言基础知识,又要传授文学文化常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等,显得零碎不堪,且无系统,细节和整体间的关系很难把握,常常会出现芝麻西瓜无法兼得的情况”。因此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在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落实文言和关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应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否则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年级、单元、课文整体把握,分层推进,灵活安排。譬如高中三年的教学可分成三个学段进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的培养。要有单元教学观念,一个单元四篇课文,精读篇目可言文兼顾,略读篇目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带言,灵活处理。还可利用选修课和课本形成互补。敝校开设的先秦散文选读课更多的是由言语之径人文学之殿堂,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读课更关注的则是文章技法鉴赏和文化熏陶层面的教学。

其次是“怎么教”的问题。

目标的错位和内容的偏颇,自然会造成教学方法的失当。重“言”轻“文”的日子,更多的是以教师苦口婆心的串讲为主,或者说主要是继承了古人的教学法,一味串讲给文言文教学带来的缺失可以罗列许多,最基本的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消耗教师的生命为代价,教与学双方都受到了极大伤害,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而重“文”轻“言”的时候,教师谈讲色变,表演说唱拓展等方法在文言文课堂泛滥,这些现代教学方法确乎增加了文言文课堂的活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活而无效,动而虚浮,原因是忘记了我们学习的是文言文。

如此,文言文又该怎样教呢?其实,任何方法本身并无高下之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文言文教学方法而言,也只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古人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二是用现代的方法来学习古代的文言文。但无论是古人的方法还是现代的方法,在使用时最起码要考虑两个实际:学生的学习实际(在缺失语境的情况下学习语言)和文言文本体实际(文言文的文字障碍),忽视这两个实际的继承和创新在我看来都有些危险。

具体说来,首先是有效继承古人的学习方法。一是诵读,在诵读中积累语识、培养语感、获得熏陶,这一点已是共识,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有效的诵读还是值得探究的。二是积累,没有一定量的字词积累,没有一定量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只能是一句空话。但重视知识积累不等于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如果脱离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词训练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死的知识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焕发出活力。三是串讲,许多教师谈讲色变,其实串讲本身没错,关键是要讲得适时,讲得合适,讲得有效。略举一例:北大吴小如教授在《古典诗词札丛》的“序”中举了《木兰诗》的例子来说明以上道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诗多为人所忽略。木兰从头一天夜里已见军帖,“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其心事重重,不言而喻。她所以停梭止织,正是她有所虑、有所忧的表现,怎么能“无所思”“无所忆”呢?这“思”和“忆”的训诂问题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就细检《诗经》的十五国风„„国风中十分之六七的“思”字都是就男女相思爱慕而言,就是现代汉语中所谓“害相思病”的“思”的含义。而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长相思”“思君令人老”云云,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亦指男女情爱之事。广义的“思”和“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间的互相思忆。然则《木兰诗》中的语句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这样讲,既解决了“无所思”两句仿佛辞费的疑窦,也从一问一答中体现出木兰这一少女形象的高尚纯洁,不同于一般只想着找婆家生孩子的女性。串讲将言与文完美结合,即获得了言语知识,又生成了言语内容,获得了对人物形象的体悟。当然绝不能一味串讲,应将串讲和问题、探究、诵读、质疑等方法结合起来。

继承之外,更要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就自主学习而言,要注重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结合注释和已有的基础,尽可能看懂文章,并在预习中找出难点和疑点,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解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且能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效率。结合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笔者在教《勾践灭吴》时,还原课文删去的部分,要求学生探究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好,学生在查资料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勾践其实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完全没有必要为尊者讳而隐去课文的删节部分,还历史人物以真实的面目,效果不错。但不管哪种学习方式都不能背离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那种脱离文本言语的表演只是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要力求兼顾“文”与“言”的交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遵循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叶圣陶早就说过:“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的。”

你们还有问题吗   听过很多的公开课,其中有不少的是古文教学。古文有长有短,但上公开课的老师无一例外地追求着课堂的完整性,所以,不论是文章的长与短,一律在这节课中,干脆利落地将对课文的朗读与背诵,翻译与分析这所有的问题都一一包办。这样给人们留下的感觉是流畅非凡。但如果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分析,仔细反思这一步到位的过程时,就会发现这样做其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对古文的教学大致有这样的几个环节:介绍作者,交代背景(很多古文如果缺乏了这一过程,就有可能让学生不能从深层次来理解课文的真正内涵);读准字音与句子的节奏;疏通文句,理解字词;分析与领会文章的涵义,阅读与此相关的课外文段。并且,这几个环节的安排一般会是从简到难,由浅入深,而不能随意的调动,更不可以故意将一些环节省去。如果真这样做,那就有可能让学生对文章的领会不够,或者是干脆不能领会。平时,我们对只有一两百字的短小古文的教学,是可以在一堂课中将以上所提到的内容全部解决。但如果是四五百字的文章,要想在一节课之中全部完成任务,那唯一的方法就是“偷工减料”。朗读是万万不可以少的,这是活跃课堂金钥匙,是热闹课堂的关键所在。并且,如果少去了这一环节,就会被人说成是“不重视学生的语感的培养”,这样的罪没人担当得起。有的老师不仅要学生读,而且还要让学生反复地读(不知道他们平时上课是否也让学生这样反复地读),从而努力地实践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千古亘言。能当场背诵的,老师也绝对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这就是课堂效率高的最有力的论据,而最好的还是自己在学生与听课的老师面前一展背功,一则博得听课的老师们的赞叹,二则更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这位老师了不起”的崇敬之情。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是给学生奠定基调的内容,也不能不介绍。撇开对文章的意义的分析这一环节不说,就是对字词、句子的理解这一环节就大有文章可做,而这一环节,就更能集中地体现“偷工减料”这一“豆腐渣”工程。所以,我们在这些公开课上经常听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家交流,共同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在经过了一阵紧张而热闹的思考、讨论与分析之后,老师就这样说了:“同学们,你们还有问题吗?”一般情况,同学们都会异口同声而响亮地回答:没问题了!如果真有学生在这时来一句“有问题”,老师再来花些时间作解答,那么,这一节课是百分之三百要拖课了。而就在这时,老师不论怎样,也会将学生的思维拖入下一个教学程序中去。其实,老师的“你们还有问题吗”,这本身就存在着问题。这之中其实存在着学生的多少的“有问题”啊。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醉翁亭记》。文章无疑是一篇极佳的美文,是应该细细地与学生一起赏析、一起品味才能对得起欧阳先生那“与民同乐”的高尚品格。并且在品味与赏析之中,速度不能快,环节不能少,就是顺序来说最好也如我所提到的一般不要更换。我们上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知道,快一点需要两个课时,稍慢一点,就得三节课。如果是遇到了一些老学究,说不定还得再多加一节课。但是执教公开课的老师确实只花了一节课,就把所有该完成的内容与环节都完成了(包括让学生一起背诵)。 我没有做这个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很流畅地将全文翻译下来。如果我真这样去做这一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我不得而知,但我在我自己教的班级中做这样一件事。我在教学《狼》一文时(本文两百多字),我先是让学生自己来翻译课文(对照注释与《词语手册》),将不能翻译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在解答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后,我马上让班级中的中等生来将课文翻译一遍,也就在这样的反复翻译中,他们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然后,我又按照加字与换字的方法对课文做了一次强调,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了全方位的翻译。按理由说应该可以了,但是我还是不放心,还是让同桌相互的翻译了一次,最后又让班级中程度最差的学生来试了一次,结果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试想:如果老师对此不讲呢?那么存在的问题就会更多。 退一步来说,如果在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时,就是他们都说“理解了”,这其中的理解正确吗?如果说真要有谁能回答这一问题,那我要说“可能只有上帝知道”,就是学生自己也是不知道的。其实,我们老师知道的,只不过是为了抢时间,为了课堂的完整与流畅,那也只能让学生们做些牺牲。如果真要这样上古文,那我就想到了一个成语——华而不实是这样的课的真实写照。对于我们的古文教学这样的课还是少些好,当然,最好的是一节都没有。

在我们大多数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延续着这样的一个过程,那就是先扫除文言文的字面障碍,然后再去分析课文承载的内容。按说这是符合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规律的,但是在上文言文公开课的时候,却有些专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说文言文这样上没有特色,这和讲一般的现代文没有什么区别吗?这一句否定,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初中的孩子刚接触文言文,我认为把字词的解释多一些是正常的,因为在老师分析字词的过程中,就对内容作了解说。由此,再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应该没有问题。毕竟初中文言文的篇幅比较短小。高中的文言文相对有了难度,因此在分析字词的时候,更应该有指导和总结,让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为自己阅读课外的文言文打下基础。虽然考试的时候,文言文都是课外的,但是经典的文言文我们理解了,背诵了,不但能增加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以说学习文言文是学在内,而延伸在课外。当然这是针对高中的学生而言的。而高考的考纲规定,让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考试时的题型又非常注重对重点实词的分析(有时设计虚词)和文意的粗略把握,因而,学生对考查的文章并没有要求必须全部理解,而是达到50%到60%即可。

由此,高中的老师大多把基础知识看的比梳理文意要重的,因为要跟着考纲走。

第三篇: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考点解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2013年高考湖南卷、江西卷。

(2)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四川卷等。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2013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涉及该考点的地区有所增加,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9个。

(2)考查题型上,主观题居多,如2013年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等;以客观题为辅,2013年湖南卷、江西卷为选择题。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一)读文段,通文意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

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例2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韩非子·说林下》)【解析】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3、还有一些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如: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且夫、向使、纵使、然而、然则等等。

4、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5、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例3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解析】 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而、焉、然;句末的虚词: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

【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比如: 判断句式 反问句式 被动句式 “„„者,„„也”,“为、乃、即、则”等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为„„所„„”,“受„„于„„”,“见„„于„„”

“如„„何”,“况„„乎”,“何(以)„„为” “何„„之有”(宋何其他固定句式

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例5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解析】 可根据主语、句式结构、句末语气词以及对话关系,再联系整段文意进行断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6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解析】 找出主谓结构即可断句。

【答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五)明修辞,巧判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1.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例7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左传·襄公十五年》)【答案】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2.重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六)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9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留侯世家》)【解析】 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文言文断句强化训练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有 妇 人 昼 日 置 二 小 儿 沙 上 而 浣 衣 于 水 者 虎 自 山 上 驰 来 妇 人 仓 皇 沉 水 避 之 二 小 儿 戏 沙 上 自 若 虎 熟 视 久 之 至 以 首 抵 触 庶 几 其 一 惧 而 儿 痴 竟 不 知 怪 虎 亦 卒 去 意 虎 之 食 人 必 先 被 之 以 威 而 不 惧 之 人 威 亦 无 所 施 欤!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A.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B.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C.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D.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5、用“/”线给下列文段断句:

(1)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文言文断句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境,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是说项王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后准备东行撤出。画线部分是别人对项王的劝说与项王的心思,故主语为“人”“项王”。抓住标志词“曰”可知,此处应断开;“曰”后面为劝说的具体内容,写关中地利,可据此建立霸王之业,由此可推知,“关中阻/山河四塞”错误,以此排除A、D两项。后半部分交代了项王东归的想法,理由有二:一是秦宫室被烧而残破,二是他怀念家乡。由此可知,C项“见秦宫/室”断句有误。

【参考译文】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依仗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而成就霸业。”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心中又思念家乡,想回东方去,(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像穿了绣花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有谁知道呢!”劝者说:“别人说楚国人像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就)把劝者扔进鼎镬煮死了。

3、答案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4、答案 D 【参考译文】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外形,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的变成龙了。

5(1)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译文:庄宗与粱军在河两岸对垒,一天,郭崇韬认为诸军校人数口粮太多,军队很难承受,请求减少粮用开支。庄宗动怒了,说:“我为卖命的军卒定粮用都不自由,那河北三镇领地之内的三军将士另选一人为主帅,我请求回太原封地来给贤能之人让路。”

(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译文: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第四篇:2014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断句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民间小故事:

无 鱼 肉 也 好 无 鸡 鸭 也 好 每日 三 餐 青 菜 不 能 少

二、断句的方法: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方法例析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三)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句首——夫 其 惟 盖 凡 窃 请 敬 „„ 句尾——也 矣 耳 乎 哉 焉 耶 欤 „„ 分句中——以 于 为 而 则 乃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子 曰 十 室 之 邑 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夫 以 孔 子 之 圣 犹 须 好 学 今 人 不 可 不 勉 乎

(四)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五)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较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方法总结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四、借助句式断句。

五、借助修辞断句。

三、试题回放与拓展练习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2011广东卷)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四、作业

第五篇:公开课 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语文校级公开课教案

课题:《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时间:2013年10月17日 班级:高三年(1)班 授课人:余荣军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准确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设想】

教学借助多媒体,采用展示、讲解、生生互动的形式,尽可能提高教学的有效度。【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讲练相结合法、自主学习探究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一)概念阐述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二)复习检测

(三)规律方法探究、知识迁移

1、如何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般情况,如果谓语的位置上是名词,那么这些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2、如何判断名词用作状语 规律: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该名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就可判断该名词活用成了状语。格式:“名 + 动”。

3、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可以通过“使(让)„„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以通过 “把„„当作” “认为„„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

5、如何判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6、如何判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规律: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后面如带了宾语,且不是使动意动用法的)。当形容词作谓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下载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公开课如何可“出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文言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复习目标: 1、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2、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3......

    《社戏》教学设计(可做公开课)

    《社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

    (出彩中国人)范文大全

    电视节目交流 出彩中国人 三班 申曼婷:最有趣的是平衡术。我看到了一根羽毛的力量。 孙崔浩:我很想学《出彩中国人》的杂技表演翻跟斗,可陆姜霖说那样会摔伤,变成残疾人。于......

    年终总结如何出彩[合集]

    年终总结如何出彩对职场人而言,年终总结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儿”,一年的辛苦,究竟该如何在几页薄薄的“纸上”体现出自己的工作成果,同时还要给老板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人也为此......

    出彩中国人[推荐]

    出彩中国人简介: 《出彩中国人》承载了平凡百姓的故事和梦想,是一档让草根闪耀光彩的公益节目,它的出现,将为2014开年的电视荧屏注入一股暖流。在中国的各个角落,都有着虽然被忽......

    《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

    九年级公开课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五篇材料)

    《2018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张霞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明确考纲要求,分析命题规律,了解课外文言文考查的题型特征。 2、理解浅易文言文中......

    出彩中国人主持稿大全

    女:现场荣成的父老乡亲们,以及我们《出彩中国人》的忠实粉丝们,大家下午好。 男:大家,下午好!这里是第三季《出彩中国人》魅力威海荣成站,首场海选比赛的活动现场。我是……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