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课堂实录
3.《白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板书课题《白杨》】 生:齐读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课文,去看一看戈壁,看一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课文我们已经预习了,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3自然段,用文中的话说一说,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戈壁滩上的白杨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齐读课文,回答问题】
生:戈壁的样子——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生:到处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出示戈壁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戈壁】 师:那戈壁滩上的白杨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高大挺秀”
师:“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生:长得很高,很笔直。师:那“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丽
师:高大挺秀的意思是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出示白杨图片】
师:这就是文中讲的白杨树,现实生活中,咱们同学应该都见过,并不陌生,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感受到白杨比其他的树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来?
生:没有
师:那课文中为什么用“高大挺秀”这个词来形容戈壁滩上的白杨呢?是不是用词不当呢?
生:我们平常看到的树很多,所以没觉得白杨特殊,而在戈壁滩上,什么都没有,这就显得白杨格外高大挺秀了。
师:回答的很好,是因为有了戈壁滩的映衬,白杨格外高大。【出示图片,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这些白杨树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列车上有三位乘客也在欣赏这一行白杨,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看一看他们眼中的白杨是什么样子的?
师:男生读哥哥,女生读妹妹,老师读旁白和爸爸说的话 【分角色朗读】
师:在哥哥眼里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 生:高、直、大
师:在妹妹眼里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 生:是大伞
师:那在爸爸眼里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12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 【学生齐读课文】
师:谁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爸爸眼中的白杨 生:直、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师:爸爸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句子介绍白杨树“直”的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幻灯片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中爸爸为了说明白杨的直,用了一个什么词来突出这一特点?
生:从来
【幻灯片突出重点词“从来”】 师:从这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白杨树一直都是这样,长的很直。师:谁能用“从来”这个词造句? 生自由回答
师:爸爸在介绍白杨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句子?
生:哪儿„„哪儿„„ 师:注意儿化音的读法。【幻灯片句子】
师:句子中还有一个词“很快的”,从这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白杨树适应环境很迅速。【幻灯片 填空】 师:谁能填一填? 生:„„
师:爸爸还用了一个什么句式来说明白杨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 生:不管„„不管„„总是„„
【出示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试着填一填 生„„
【师点名,生交流】
师:爸爸用了3个简单的句子就把白杨树的特点说的这么明白,我们试着来背一背这三句话
【幻灯片出示】 【生背诵课文】
师:背过的就背,没背过的读,我们一起来说一遍。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齐读13段
师: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教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学生接读后半句】
师: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
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回答】
生:新疆的建设需要爸爸妈妈,就像戈壁需要白杨树 【教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学生接读后半句】
师: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生交流回答】
生:①爸爸妈妈想让他们在新疆接受教育
②爸爸妈妈希望陪在孩子身边,可自己又不能回来,所以把孩子接到新疆上学
【教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学生接读后半句】
师: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生交流回答】
生:爸爸和妈妈想让孩子多点磨练
师: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师:爸爸借介绍白杨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这种写法称 借物喻人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理解爸爸的心,升华情感】
课件
①“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用“心”字来扩词,【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师:从自己组的词上来理解爸爸的心 生自己理解
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下课。
第二篇:白杨课堂实录
一、激趣设疑入课 课前播放西部的极其艰苦的大戈壁。
师:(教师手指大屏幕)上节课,大家结合书上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了说大戈壁的样子。大家在电视里看过吗?(学生摇头)同学们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对,就是这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
师:今天让我们继续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西部的戈壁滩,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去看看守卫在边疆的这些“白杨”。(板书课题:白杨)用洪亮的声音齐读课题两遍。
生:白杨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课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了吗?(出示词语让学生读)比一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师:小声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举手不是很积极,教师等待了会,一生举手回答。)
生:主要讲爸爸带我们去新疆,在路上向我们介绍白杨树。(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声音真洪亮,概括得也很准确。谁还向他学习再来说说。
(听了老师的鼓励,学生举手的多了,教师又叫一名学生)生: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教师微笑着肯定学生的回答,用手势示意学生请坐下)
师:同学们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对课文还有哪些疑问呢?
生:课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我觉得还有别的用意。生:爸爸想表白自己的心,那他到底想表白什么呢?
„„
师:下面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能不能通过学习得到解决。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同学们,在新疆戈壁滩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兄妹俩和父亲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笔先画画他们的谈话。
生:白杨树很高很直。生: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生:我读了父亲的话,我感到了父亲不光是为了介绍白杨,他还想介绍边疆建设者们。
生:我读了父亲的话,感到白杨有一种精神,它们不怕困难,很坚强,很无私。
师:同学们不简单,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是想借白杨,歌颂边疆建设者。下面我们好好品味品味他们的话。
四、细品思路言语
(一)品味白杨的外在特点(出示兄妹俩的谈话)
师:从兄妹俩的谈话中,找出能概括白杨特点的词语。(生自由读文)师:谁先来说说
生:我找到的词语是直和大。
师:白杨树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书上的白杨图)
师:我们分角色读读兄妹俩的话,思考看到这又大又直的白杨树,你会用哪个四个字词语概括。小组内先练习读读。
(学生读得很尽兴,大家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分角色朗读)生:我用“高大挺拔”来概括白杨树。生:我用“高大挺立”来概括白杨树。
师:那课文中用的哪个词概括呢? 你们觉得用哪个词更好呢? 生:高大挺秀
生:用高大挺秀好,因为“秀”字表示秀美。
生:我也同意他说的,我觉得“挺拔”“挺立”都是表示很直,并没有写出美来。
生:白杨树不仅外表美,还有内在美,“挺秀”表示白杨树很直,也很秀美。我觉得用“高大挺秀”好。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师带动同学们鼓掌表示对同学们回答的赞许)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板书:外在:高大挺秀)
师:同学们,齐读兄妹俩的谈话。
(二)感悟白杨的内在精神
师:听了兄妹俩的谈话,父亲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父亲的话,大家可以用以前老师交你们的品词析句法,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自由读文)
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直”象征着人的正直,“从来”“这么”我体会到白杨树的性格是坚强的,始终如一的。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我能感受到白杨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能体会到白杨树的生命力极强,它们不怕困难,坚强执著。尤其是“不管„„不管„„总是„„”我觉得用的很好,写出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程度。
师:是呀,它们生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适应能力极强,从不软弱也不动摇。(课件播放: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的大戈壁。)咱们好好读读,再次体会。师:茫茫的大戈壁上狂风突起,黄沙满天——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风雪交加,极其严寒——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遇到了罕见的旱灾——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洪水泛滥,情况危急——
(生每一次都接读: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精神,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内在:无私奉献)他们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借物喻人的连接点。
(板书:借物喻人)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咱们把这段话背下来好吗?(生背诵)
师:父亲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当时孩子们不能理解,那我们是否能理解呢?(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出示: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却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却不知道();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却不知道()。)
生: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生:那里的条件好不好? 生: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做?
生:爸爸妈妈为什么还来?
师:读到这里,你明白爸爸的心了吗?
生:爸爸是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生:爸爸希望孩子们也能在边疆生活,长大建设边疆。师: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以白杨自勉,勉励自已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三)抓住“沉思”升华情感。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试着提提问题。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生:父亲觉得那高大的白杨树是谁?几棵小树又代表了谁? 师:你们可真会提问呀,那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我知道高大的白杨树是指爸爸,几棵小树代表孩子。(小白杨 孩子 迎风成长)
生:爸爸沉思是想孩子们能在这么苦的地方生活吗? 师追问:这是爸爸第几次沉思?
生:第二次,第一次沉思是爸爸看到白杨树回忆自己和边疆建设者是是怎样工作的。(出示两次沉思的句子)
师:这次呢?
生: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生: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他觉得后继有人,所以很高兴。(课件播放如今的大戈壁)
师:如今的大戈壁在边疆战士的建设下,已经发生了天翻覆地。我们不能忘记战士为改变西部所做出的贡献,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来建设边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迁移练习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体会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那你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借白杨树赞扬边疆建设者,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生:我知道了本文在人物描写上很有特色,写了兄妹俩的对话,突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描写了爸爸的神情变化,先是出神、沉思,然后微笑、严肃,最后又陷入了沉思,写出了他的心愿。
师:是呀,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让我们也拿起笔来赞美这些边疆建设者吧,请你用上“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总是„„”的句式赞美一下像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生小练笔)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流下的汗水。生:哪儿需要建设者,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从不动摇。
师:课下,我们还要多了解祖国建设者的事迹。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
第三篇:2018年《白杨礼赞》课堂实录1-文档资料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第 1 页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雪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
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第 2 页 板书:形散神不散(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书目:
《小橘灯》 《谁是最可爱的人》 《爱莲说》 《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第 3 页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教师:怎么讲?
学生乙: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四、第八小节再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一、四、六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第 4 页 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第 5 页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最好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第 6 页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
第 7 页 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 8 页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
第 9 页 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 10 页
第四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寓义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成为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茅盾文学奖”。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四、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明确:黄土高原。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重点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复习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3、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明确:这一节进一步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明确:突出文章主题,感情不断升华,首尾呼应。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1、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是篇抒情散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的“神”在何处(也即通过什么来组织材料)?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启发、明确:本文有条鲜明的主线“我赞美白杨树”,在文中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可说,“不平凡”三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作者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集中在:赞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最后更巧借楠木作比,来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总之,本文以“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纽带,贯穿全篇,使情感聚焦、中心突出。
第五篇: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4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课文重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难点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
来讲讲我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致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我出示两个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进行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___,还是_____,他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扎根。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投影展示当年边疆建设者老照片和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图片)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想起了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边疆。
(五)、课外拓展
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如下: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3 白杨 —— 生命力强 爸爸 ——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小白杨 正在成长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