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过渡: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学习目标一: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学习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目标二: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学习要求: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2.自学——全班交流——教师引导(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学习目标三: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1.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2.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原文。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习目标一:深入探究文本 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2.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学习目标二: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学习要求: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3.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学习目标三: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学习要求: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2.交流,共同赏评。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学习目标一:初读感知 学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学习目标二: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学习要求: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 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5.请2~3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目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学习目标二: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学习要求: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学习要求: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学习目标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学习要求: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学习目标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学习要求: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学习目标一: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学习目标二: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学习要求: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学习目标三: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学习要求: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学习目标四: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学习要求: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 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
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 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 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 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童年里,你们每天都遨游在生活的海洋里,在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人,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近来写的日记、读书笔记,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满意的作品多读几遍;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
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做过的── 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
三、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小组交流,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语句通顺,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写
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
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 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
四、指导习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
3.学生自由写作,先写完的学生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儿拜读他的大作,也 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会写作文是一种能力,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也是一种能力,它将使你受益终身。这节课我们按内容进行交流评赏,共同分享你们心中那美好的回忆。2重温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1.师生互评。
(1)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争取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可以由同学们共同推荐佳作亮相。2.小组互评。
按作文内容组建评赏小组,组内评赏,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真诚指出不足,并给予热情帮助。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一人执笔,写出评语。3.全班评议。
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宣读,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4.自评修改。
虚心听取、真情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阅读,认真修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5.展示评改结果,增强成功体验。
三、汇编作文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经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们的习作增色不少,出现了不少佳作。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分作文,编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集。在前面写上编者的话,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编写目录,并给自己的作文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交流评赏,不仅知道了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而且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当然同学们编的习作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成长中永久的记录,期待着同学们习作选的诞生。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②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2.交流学习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② 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等。)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法脿小学集体备课通用教案
年级组:六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第五组18课—21课、口语交际习作
五、回顾扩展五 主备:孙长富 周次:第5周 课时:14课时 集体讨论时间:2013.02.24 教师签名: 教研组检查: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教学难点: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课前预习: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二、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
三、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作出标记。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现在对照你的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五、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以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2.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板书设计:
跨越百年的美丽
外在美 美丽端庄
内在美 执著的探究精神
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巨大贡献 淡泊名利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难点: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诉中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
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预习作业: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老师带来一段录像:师解说意义。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飞天梦想实现的那刻,你们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
二、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带着激动自豪的感情齐读)
2、质疑:看着课题,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预设:千年梦是什么?怎么圆的?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叫千年梦?为什么以它为课题?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今朝指?)
三、梳理问题,确定目标。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下面我们就来围绕这些问题,仔细读文,注意读音,同时老师建议大家边读边勾画,觉得自己力量单薄,可以互相合作。
2、交流汇报第一个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问题,师板书
师:古代产生梦想、明代万户飞行、七十年代人造卫星上天、世纪初神州飞船飞天,历时数千年,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实现的,真可谓千年梦圆在今朝呀!
3、浏览板书,把板书中的话连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谁来试试?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师小结:飞天梦的实现是靠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才使梦想变为现实。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这种在具体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既有说服力又具体感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文章举了四件事,但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做到了(详略得当)
5、仔细读这几个事例,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勾勾画画,还可以做上批注。
6、交流感悟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预设:
(1)万户飞天:壮志未酬身先死,虽败犹荣,激励着后人勇于探索,人类飞天史上的先驱(2)人造卫星:激动不已(苏联、美国、法国、日本)感情朗读,快速浏览课文,那些语段还能表达这种激情?为什么喜欢读这段。
(3)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的决心和勇气,航天员将付出的代价
(4)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规模大,人数多:可追问这么多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什么 4
精神?(团结协作)
(5)夜以继日:忘我精神,(默默奉献)
(6)排比句:具体写出了航天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抓重点词四字词语。说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更多人的代价)仿照排比句说说。
(7)课件展示,师:这座烈士陵园安息着600多航天烈士,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虽然一座座丰碑不会说话,但铭记着航天人感天动地的献身精神?此时,你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字眼?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感情吧,指一生读,然后师生合作读。(8)成千上万、终于
(9)飞天情景:壮观(想像)
(10)杨利伟的三句话:看似平淡,对幕后英雄包含着崇高的敬意,对祖国饱含着无限的热爱。(你读懂了句子背后的意思把句号读成了感叹号,真棒)(11)意义;这是作者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可齐读
7、小结:是啊,正是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使得中华飞天梦从古到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正是中国航天工作人员有着团结协作默默奉献的精神,使的几千年的飞天梦在今朝实现。
二、拓展延伸主题
1、解放军作家蔡桂林在飞天梦圆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写下了《炎黄飞天梦》一诗,齐读
2、时至今日,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生接,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这一梦的实现要靠在座各位,而且,2009年三月一日,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千年梦圆在今朝,缘起今朝,让我们踏上寻梦之路,相约未来。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感悟祖国发展的突飞猛进,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作业布置
知识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词语。
拓展延伸:
1、课下阅读《炎黄飞天梦》。
2、片断练习:写一个片段,可以想象地描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或其他科技工作者在太空中的情形。
板书设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梦想——尝试——执着——梦圆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见微知著、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作业:查找与课文中相类似的事例。
课前让学生读《怀疑与学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怀疑与学问》,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及词语
2、完成上面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究根源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思考
21、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 7 的可贵品质。
4.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教学难点:
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预习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勾出不懂的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说一说,在你心目中怎样的老师算得上最好的老师?(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样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大概是:“我”最好的老师是谁?“我”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是最好的?-------)
(谈话激趣,从生活走进课文中。引导学生质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积极主动性。)
二、整体感知,认识“最好的老师”
1、这位老师是谁?课文一开始又没有写他是最好的老师?请打开课文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浏览就是快速阅读,大略地看)
(学生反馈)、2、而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1——4自热段。边读边想,怀特森是一位()()的老师,最好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用一二个词来形容他,别忘了做批注。
(交流汇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生反馈,教师点拨,体会老师是一个糊弄、古怪、欺骗、过分、无理取闹、令人气愤的老师。)
3、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是怎样的?
放幻灯片: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假如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你会怎样读?(指名生朗读)我把后面两句改了,行吗?这不算测验,怀特森不算老师。(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好处)再读原句,体会学生气愤的心情。
4怀特森是一位古怪、欺骗、过分的老师,怎么是最好的老师呢?一定是弄错了,我们把课题改了,我最坏、可恶的老师,可以吗?先别急着下结论。
三、再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我们来默读课文的5——8自然段,边读边想(放幻灯)怀特森是不是最好的老师?用波浪线划出依据来。仔细读,细细品,也可以和前后桌讨论一下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吗?
1、认为是最好的老师举手,认为不是最好的老师到台上来。我们举行辩论会,底下的是正方,观点: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台上的是反方,观点:怀特森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说真理越辩越明,反方呢?老师来当反方,有信心驳倒我吗?
2、辩论要有说服力,理由在哪里?(课文中)
3、辩论开始
正方:课文的第三自热段,怀特森拿不存在的动物忽悠我,我认为不是最好的老师。反方:学生反馈
正方:让你考零分,你还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 反方:零分吸取教训,不能睡觉------正方:学生考零分谁害的?老师有没有安慰心灵受伤害的我们,怀特森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
反方:似乎根本------正方:他经常搞挑战、冒险,把学生搞的神经兮兮的,难道是最好的老师? 反方:正是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正方:你认为老有兴趣,你敢接受挑战,跟我不一样。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不对呀!你看课文最后,我不仅有物证,还有人证:一个朋友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反方:“不,你的看法错了。”------正方:有道理
4、这么一辩,我明白了。
(1)作者还有朋友都考零分,作者仍然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是因为(放幻灯)读: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2)怀特森老师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的课尽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种“冒险”,但仍然觉得是最好的老师,那是因为(放幻灯)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特森老师用根本不存在的“猫猬兽”来忽悠学生,原来他的这种目的,就是为 9
了让学生(放幻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4)怀特森老师用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训,他的用心良苦就是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道理(放幻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由此可见,怀特森就是最好的老师(课题加感叹号)
5、你现在还认为他是古怪、欺骗------的老师吗?不认为(擦去学生写的内容)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6、请大家看大屏幕: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迷信”可以换成什么?(生反馈:盲从、盲目、过分相信、轻易相信)
我要非常遗憾的告诉你,这是作者回忆录的一部分,我最好的老师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在读书的时候是完完全全相信书本,在读课文时,作者是怎样写的,你们就怎样说,这是什么?(迷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大脑,那就是: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板书)
第二课时
一、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同学们,让我们一边浏览课文,一边独立思考(放幻灯):在你看来,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想完后,写在本子上,写下的是内心的真实的想法,不一定写很多,但要是真实的。写完的,轻声读读,还能怎样修改的更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学生反馈------
3、无论你认为不认为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也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他,他都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二、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课外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再次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坚持真理。)
2、作业:课外阅读《嗅苹果》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独立思考 怀疑精神
课题: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二、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三、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课题: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二、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第三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 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
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活 揭题设疑
(1)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 许多名山风景秀丽
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读准生字字音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 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 并做上记号 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①对于不懂的词语
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 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 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 概括段意
一(1~~2)二(3)三(4~12)
4、分段读课文
5、教学生字 指导书写
(1)(说说“攀、瘦、鞋、吁”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写好“瘦” 笔画多
间架结构较繁复 要指导学生看清字形
(3)指导学生描红 把这4个字写紧凑
6、作业
(1)读好课文(2)抄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
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 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
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 体会“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 及至到了眼前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 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 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 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 对比感受
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 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 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的笑声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投影显示)
①九百多级石梯 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在云雾中飘悠悠
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②茶 很热 很香
仿佛一股暖流
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③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 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 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
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 这是一位()的老人 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 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 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 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①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 认真读一读
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②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③交流评价
三、仿写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 要是30年后
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 然后写下来
16.最大的麦穗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 不能东张西望 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
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
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有一天
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 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 那么
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 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 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 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
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
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 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 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 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
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通过反复朗读 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 出示下列句子 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
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 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 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 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 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 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
“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 但不一定碰见 即使碰见了
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 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
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 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 最终一无所得
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 “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 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 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 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 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 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 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
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 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 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 完成当前的任务 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 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 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 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 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要抓住机遇
17.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要求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 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 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四、作业
同学们
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麻屋子 红账子
里头住着白胖子” 这是什么?(花生)对!我说的“麻屋子 红账子
里头住着白胖子”叫谜面
“花生”呢?(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 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板书课题:10 山谷中的谜底
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那么
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各自轻轻读课文 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1)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惟一:只有一个 独一无二
摧毁: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2)一了解的词语
女贞:树的名字
(3)用钢笔描红、临写
3、指名试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
4、理清文章层次
(1)(1)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 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 哪一部分是谜语底?
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 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 谜底)
(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 西坡长满多种树 东坡只有雪松
第二段: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3)各自默读课文思考
并在课文中画出:a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 b两位旅行者得到的启示 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
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 西坡”
2、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从“许多人不知所以然”再次理解“谜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段 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
激趣导入
设疑激趣
动手实践 加深理解
课后感受
学生学习这一文时 主要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让学生来解决一个个问题 从而达到了解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谈话
四、作业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
学生回答后
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1)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 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 还有其他树?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2)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 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 待压力减轻
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 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就这样 反复地积 反复地弯 反复地落
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 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其他那些树
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 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 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
体会对比写法
(3)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 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
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 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
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 作出适当的让步 以求反弹的机会)
4、齐读最后一段
5、学习用警句结尾 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理解
1、读一读 再抄写
女贞惟一摧毁完好无损
景观帐篷毁灭得到启示
2、“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
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
(启示)
弯曲和倒下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习作5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本次习作要求
能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
2、习作中要能写清楚自己的烦恼是什么 为什么而烦恼
要能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写好后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 消解烦恼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 激趣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针对“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这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情况
联系自己在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的经历 充分地交流各自“成长中的烦恼”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 这些烦恼的出现是很正常的 他们有的来自学习的压力
如语文成绩总是在班上排名居后;有的来自家庭的种种困扰 如爸爸下岗
家庭收入拮据;有的来自与同学交往中的困惑 如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二、揭示话题 选择材料
1、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 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
2、引导学生认真筛选习作的材料
想一想:你的烦恼是什么?又因为什么而烦恼?思考清楚这两个问题 便有了自己的习作内容
3、按照写作要求 有条理地叙述
三、明确要求 讨论写法
1、本次习作训练目标:大胆写出自己的心理话 要求写真人真事 抒发真情实感 需要学生敞开心扉 实话实说
这样才能写出有意义 有价值的习作
2、引导学生讨论写法:可以某一具体的“烦恼”做例子 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如何来写 在彼此的写法交流中 互相借鉴
从而建构完成本次习作的新写法 可以某一具体的“烦恼”做例子 引导学生进行口述
教师在学生口述的过程中及时点评 渗透写法的指导
四、鼓励动笔 学生作文
学生按照本次习作要求 认真完成习作 写好后认真修改
教师巡视指导
五、分组交流 评改习作
1、引导学生分成四人小组 进行习作交流 交流中
认真地聆听别人的习作
虚心地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优点 能向被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在交流中
认真地朗读自己的习作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采纳别人的合理意见 对习作进行修改
2、在学生分组交流的基础上 推荐2-3名优秀习作或有进步的习作 进行全班交流
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练习5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 创造生活
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 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 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 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 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 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 最让人过目难忘 最能吸引顾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 明白皇浦东开的是超市
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师生评议
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 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 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 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 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 教师范读 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
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 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
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 要求一气呵成 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 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 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 国际事件辩论镜头 商务谈判辩论镜头
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 开个“小小辩论会”(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 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 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 教师巡视
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 予以纠正
?? ?? ?? ??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小黑板、有关天游峰的材料。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板书课题、质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带着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武夷山 颇有 褪色 竹扫帚 炯炯有神 瘦削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议读书情况,结合纠错
4、再读课文(1)、天游峰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2)、交流讨论
5、默读课文(1)、梳理课文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2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画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美(相机板书)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1)、小组练习朗读(2)、教师补充天游峰资料(3)、指导朗读天游峰的高、险、美。
四、作业
1、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 险 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汇报
3、根据回答板书:自信 豁达 开朗
二、研读交流、品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三段(3—12自然段)出示学习要求
画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在课文中空白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小组交流。
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体会老人扫路的艰辛、品读写老人的句子,自己做出批注。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 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 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 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体会老人扫路的艰辛,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3、朗读感悟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再次指导读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体会老人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体会人物性格。
三十年后,作者章武先生又来到天游峰,会是什么情形呢?
1、学生自由练习说。
2、讨论交流:三十年后这位老人还健在吗?还在这扫路吗?
3、完成小练笔
4、根据本文所学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高 险 美
扫路人:
健康 豁达 开朗 自信 乐观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课文虽属散文,但集描写、叙事、说理于一体,通过摘麦穗这样看起来很不起的小事,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揭示出了深刻的哲理。文章在结构上先叙事,后说理,显得层次分明。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所写的摘麦穗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小事中能见大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几处分号的用法。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的感悟内外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教法学法:引导点拨 联系实际品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资料,初步了解苏格拉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课前收集的苏格拉底资料
二、故事导入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们都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于是有人问他:天与地之间有多高?他说:“三尺。”“胡说,人都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苏格拉底说:“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看这次他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这形,读通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
2、检查字词,理解词语
出示词语:沉甸甸、试着、挑挑拣拣、定夺、嘲笑、苍老、如梦初醒、麦垄、惋惜、不失时机、错失时机。
3、逐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体会文中几处分号的用法(指名分段朗读,及时正音,相机理解词语,并理解三处分号的用法。)
四、默读课文,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清脉络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课文中苏格拉底共说了几次话?(出示文中的三句话。自由读)
1、学习第一部分(抓对话学习第1自然段)
出示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你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请读一读,其中的要点是什么?(2)重点讨论: ①、一个、最大 ②、只许进不许退(3)、苏格拉底会用()语气给弟子说?(4)、、指导有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部分(抓对话学习2-6自然段)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①、是什么到头了?弟子们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头的?
②、激发学生想象,苏格拉底是用()的语气来说这七个字的。③、指导朗读苏格拉底苍老如同洪钟声音。
过渡:麦地里这么多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的弟子却没有找到,是他们找的不认真吗?
④、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找的认真,画出来。
抓词语(埋头、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总认为、随手扔掉、挑挑拣拣)相机板书:挑挑拣拣
⑤、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从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⑥、填空练习:弟子们心里怎么想的()⑦、他们完成苏格拉底提出的要求了吗?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摘麦穗的结果呢?相机板书:两手空空
过渡:弟子们真的是两手空空吗?我们接着往下看。⑧、如梦初醒什么意思?他们醒悟了什么?
⑨、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说()
指导朗读,读出感受来。
3、品读第三句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齐读最后一句话 指导朗读
①、在摘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一样吗?当时弟子们摘麦穗时是怎样想的呢?苏格拉底想法是什么?不同的想法结果一样吗?师生讨论交流。
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③、苏格拉底告诉了我们这个哲理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看一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真的是两手空空吗?他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4、出示第7自然
①、读了这段话,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在麦田模拟人生,麦穗模拟人生的机会,让我们知道了人生有很多的机会需要把握。想一想人生与此相同之处是什么? ②、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到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与理解!③、相机板书:追求 眼前的机会 实实在在 师生相机举例 ④、指导朗读这段话
⑤、找出一对反义词(不失时机、错失良机)师引读: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碰到两种人,一种人是„„。(生读)另一种人是„„。(生读)你想成为哪种人呢?生说自己的想法。
5、学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一再地错失良机?你能够给这样的人一点忠告吗? 师小结:同学们, 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把握住眼前的机会才是实实在在。一个两千多年前一个古老的故事,在我们现在似乎不可能在发生,但这个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在我们现在却仍然能留下很深的启迪。苏格拉底的思想,在两千多年以后,仍然对我们的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三、拓展
1、学习了这篇课文,让你想到古代的一首什么诗歌? 出示《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出示名言: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思索地把握----巴尔扎克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四、课外作业
1、找一找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注意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追求)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眼前的机会 实实在在
17、《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饱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4、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㈡、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㈢、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指出这一自然现象给人们的启示——以退为进。
㈤、组织质疑:针对句子或段落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㈥、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3.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3、查资料搜集有关能解释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
第2课时 ㈠、复习导入 学习课文,朗读感悟。1.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
2.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要求:在文中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3.组织交流:(相机板书)
谜:西坡:松、柏、柘、女贞......
东坡:只有雪松
谜底:(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5.指导朗读:
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
板书:弯曲、反弹
②再把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指导学生读中悟理。)6.组织辩论:
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
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学生反驳 板书: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7.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8.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⑴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⑵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举例子)。②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
⑶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㈢、总结文本、拓展练习:
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 ㈣、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请搜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㈤、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西 坡:松、柏、柘、女贞......(雪小)
东 坡:只有雪松(雪大)
(弯曲 反弹)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习作5》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字说明,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第二部分是一幅插图,描绘了同学们交流习作的情境。文字说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以大人们总爱说的一句话“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引出“烦恼”这一话题。接着,列举了同学们成长中的一些小烦恼:有的来自学习的压力,有的来自家庭的种种困扰,有的来自与同学交往中的困惑。然后,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话题,围绕“成长的烦恼”定一篇习作。最后,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要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好后与别人交流交流。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2、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不觉间,我们已由孩童渐渐长成青少年,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去,所谓的成熟离我们又太遥远。于是,在花季和雨季中,我们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今天,我们就上一节作文课——《成长的烦恼》。
二、讨论畅谈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各自畅谈内心的烦恼。
2、交流自己的烦恼,引起同学的共鸣。
3、小组代表上台来讲述自己的烦恼。
4、教室小结。
三、学会表达
你能用一定的形式,把你心中的烦恼形象化吗?
举例示范:
(1)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个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
(2)我的烦恼就像夏天的骄阳,炽热下,我只好走在他人的阴影里。
学生模仿练习,指名表达。
四、引导化解
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踵而至,让我们小小的心田承载不了这样的困惑,可是你知道吗,世界上许多的名人名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日子。爱迪生、毛泽东成长的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
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成长中的烦恼讲给同学听,并模仿名言警句的格式写出你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比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五、激情写作
学生各自回忆,提笔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练习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个训练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重难点:
认识街头招牌,学会给超市取名、给货物分类。进行口语交际,学习辩论。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 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最让人过目难忘,最能吸引顾客?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明白皇浦东开的是超市。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师生评议,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板书设计:
练习5 店名________。创意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国际事件辩论镜头,商务谈判辩论镜头,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
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开个“小小辩论会”。(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予以纠正。
板书设计:
练习5 口语交际___小小辩论会
辩论双方的观点
缺陷 正确的结论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内容
“科学精神”是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第18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复习课文
1.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同名散文,运用了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跨越百年的美丽》课题中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指她坚定、刚毅、顽强的性格,对科学远大、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4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重点背诵2、4、5、6自然段。6.理解句子:
(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做出贡献。)(2)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里的“变”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7.写作方法: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第19课《千年圆梦在今朝》
1、《千年梦圆在今朝》中“梦”是指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圆”是指使圆满,使周全。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2、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3、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发射成功。4、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
《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1、第四自然段为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2、本文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作者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3、本文运用三个具体实例洗澡水的漩涡(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紫罗兰的变色(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来说明道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补充事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上山手被草叶割伤,发明了锯。
4、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都是研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写作特色:引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首尾呼应
6、理解句子: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答: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样写的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记叙文)
1、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2、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3、写法特色: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事例发现一个道理。二
.回顾.拓展五
1、《日积月累》
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标新立异
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 实事求是 各抒己见 不耻下问 触类旁通 精益求精 古为今用 意思相近的词语为: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标新立异——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3、对科学精神的其他认识:尊重事实、一丝不苟、敢于质疑、不断创新…… 三 背诵、背写
背诵:选择《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背写:背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四背写:
百炼成钢: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发愤图强: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迎难而上:迎,朝着。指不怕困难,勇敢地去和困难作斗争。集思广益: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群策群力:群,大家、集体;策,谋划。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想办法,贡献力量。
革故鼎新: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各抒己见: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社会服务。
五 听写
沉淀
庄重
刚毅
探索
宛若
敏锐
分析
顽强
侵蚀
隐退
乏力
荣誉
头衔
捐赠
诞生
洗澡
机械
领域
瑰丽
执著
尝试
火箭
捆绑
惨重
穿越
振奋
规模
协作
精细
概括
评价
魄力
编造
强调
盛名
教训
驳倒
论证
权威
糊弄
破绽
受益
漩涡
花圃
推理
纵观
冶炼
溶解
里程碑
逆时针
饶有趣味
人声鼎沸
卓有成效
嫦娥奔月
炎黄子孙
积劳成疾
风华正茂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出人意料
目瞪口呆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六.比较组词
埃(埃及)
伦(伦理)
藤(藤蔓)
碱(碱性)
顽(顽皮)
乏(乏味)
挨(挨打)
论(论点)
腾(腾飞)
减(减少)
玩(玩耍)
泛(泛舟)
粪(鸟粪)
逆(叛逆)
域(地域)效(效果)
龚(姓龚)
朔(朔日)
或(或者)校(学校)
蚀(侵蚀)
誉(荣誉)
衔(头衔)玫(玫瑰)
烛(蜡烛)
誊(誊写)
街(街道)牧(牧羊)捐(捐款)涓(涓涓细流)
七.多音字
盛:shèng(旺盛)chéng(盛饭)
载:zǎi(刊载)zài(载重)正:zhēng(正月)zhèng(正在)
著:zhù(著作)zhuó(执著)似:sì(似乎)shì(似的)
析(分析)晰(清晰)澡(洗澡)躁(急躁)卓(卓越)
桌(桌椅)
械(机械)
诫(告诫)
糊:hù(糊弄)hú(迷糊)hū(黑糊糊)
八.填空填入合适的动词。
(支起)大锅
(搅拌)矿渣
(发出)荧光
(遨游)太空
(实现)愿望
(完成)工程
(登临)月球
(探索)火星
(取得)胜利
(穿越)苍穹
(解决)疑问
(发表)论文
(得出)结论
(提出)疑问
(吸取)教训
(接受)挑战
(增长)见识
(接近)真理
(迷信)权威
(承担)任务
九.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淡泊)的神情
(内陷)的眼睛
(酸痛)的后腰
(幽暗)的破棚
(蓝色)的荧光
(美丽)的生命
(不屈)的信念
(高远)的追求
(美丽)的容貌
(崭新)的一页
(绚丽)的曲线
(蜿蜒)的苍龙
(崇高)的评价
(美好)的现实
(绚丽)的梦想
(醉人)的香气
(偶然)的机遇
(错误)的信息
(震耳欲聋)的巨响
(锲而不舍)的奋斗
(司空见惯)的现象
(出人意料)的举动
(白净端庄)的脸庞
(端庄坚毅)的学者
(终身受益)的教训
(瑰丽绚烂)的飞天梦
(寂寞而辽阔)的太空
(悄悄)地隐退
(尽情)地享受
(一如既往)地工作
(简单)地描绘
(庄重)地表示
(夜以继日)地攻关
十近义词
庄重——稳重
疲倦——疲劳
偶然——偶尔
刚毅——坚毅
顽强——坚强
歧视——轻视
捐赠——捐献
遨游——漫游
绚烂——灿烂
探索——摸索
震撼——震动
协作——合作
魄力——气魄
辽阔——广阔
寂寞——孤寂
真理——真谛
诞生——出生
敏锐——灵敏
见解——看法
欣赏——观赏
明显——显著
独特——奇特
怀疑——疑惑
破绽——漏洞
古怪——奇怪
吸取——汲取
权威——威望
十一
.反义词
庄重——轻佻
偶然——必然
纯净——混浊
刚毅——懦弱
崭新——破旧
振奋——颓废
概括——具体
辽阔——狭窄
真理——谬论
诞生——逝世
敏锐——迟钝
个性——共性
故意——无意
十二.量词
一(项)发明
一(个)贝壳
一(口)大锅
一(条)定律
一(个)荣誉
一(声)巨响
一(项)大奖
一(道)曲线
一(条)苍龙
一(个)真理
一(块)里程碑
一(座)环形山
一(颗)人造卫星 十三.特殊词语 ABB式:急匆匆
AABC式:勃勃生机
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