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2通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2通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2通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2通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各个活动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各层面的学生都有表现发挥的机会,从而产生对英语的兴趣。本单元设计上思路非常明晰,由潜入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渐渐进入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点。我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完成这三个任务、发展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二、任务链设计较成功,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研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课堂设计较合理,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四、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五、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六、探索:继续探索在任务与合作型教学中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是什么?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设计者从一章或是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在课时安排量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指利用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而单元教学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在教学形式上,一节课教学设计一般只有一种,而单元教学设计则根据单元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包括有种多教学形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个别知识点之间的壁垒,不但关注如何让学习者_掌握个别的知识点,同时也重视让学习者理解一章或是一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_,这种系统教学设计的方法,既帮助了教师整体把握章和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更方便学习者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坚固的知识结构。块7: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2:体验主题式教学设计

第1步:观摩分析案例,认识主题式学习

请阅读“模块7 资源” → “主题式教学设计成果案例” 下的相关材料。记录您对主题式学习和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理解: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i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主题式学习的前身可追溯自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院教育,但其理念则可追溯至杜威的进步主义学派,强调“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并以活动、专题及解决问题等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轴。主题式学习的特点

有一个主题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

学习内容是经过结构化处理的教师是主题内容的组织者

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

以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探究学习为主,是一种过程性的学习3.总结与反馈

通过上述学习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了主题式学习的特点,而通过前面模块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方法。那么主题教学设计和它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从理论层面表现为静态维度与动态维 度两个方面:从静态维度看,一方面表征为教学系。

主题式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是对课堂教学中轴的真实突现,是以真实情境去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去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的一种实质性教学设计。

主题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1)理论基础。两者相同之处是理论基础仍然是由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这几个方面组成,不同之处在于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以前的基础上引入、吸收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例如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等。

(2)教学设计的核心。基于教材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偏重于让学习者掌握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围绕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来组织学习内容,以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偏重于对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来制定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对知识的获取。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它更强调学习者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关注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

(4)教学内容。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的内容一般是单

一、孤立的学科知识点,而主题教学内容是在选择并提炼与主题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

(5)学习资源。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资源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组织的资源,而对于主题教学设计而言,学习者可以自由探究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学习资源的内容更为广泛。

(6)学习活动。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活动以教师的“传递一接受”式为主,而主题教学设计则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

(7)学习评价。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学习者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它偏重于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形式采用最多的是测验。而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评价则是对学习者对主题的理解的评价,以及对学习者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性的评价,是一种面向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

(8)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周期。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课堂集体教学,教学的周期也是以课时为单位。而对主题教学而言,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比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9)师生角色。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的积极性、主体参与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参与到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模块7: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2:体验主题式教学设计

第3步:主题教学设计的环节和核心要素 主题教学设计过程一般环节: 决定组织中心,确定主题

分析教学内容,发展概念网络

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

建立引导性的问题和任务

设计教学活动:时间进度、子活动设计、实施建议、资源设计、支持工具设计(活动模板、学生作品样例等)设计评价

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选题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任务设计

资源设计

活动模板及支持工具的提供

评价设计

模块7: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3:编写单元教学设计或主题式教学设计

第1步:确定主题教学设计模板

您觉得主题式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模块7: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5:反思我的学习

进行本模块学习反思,将您自己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收获及心得记录下来。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对单元教学设计有的新的认识,这可以较宏观地把握教材内容。单元教学设计可以直观地反映单元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明确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应该说单元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础。我个人觉得单元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单元内容的教学主线或主体思路。单元教学设计,它包含一个单元或是一个章节的内容,需要多个课时来完成,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我觉得应考虑的更宏观,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分析的较为粗略。

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来说,只是对一个知识点/节的教学进行设计,在时间安排上只需一个课时,在教学形式上,一般只采用一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要考虑的更全面、更具体、更细微,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中的地位[小编推荐]

浅谈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中的地位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

教育技术 072 陈满琴

摘要: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学里两个重要术语,从它们的定义中可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可以看到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中的核心地位,教学设计使用的设计思维和系统方法贯穿于整个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字: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地位

一、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

“技术”一词,英文为technology,其词根techne来源于希腊语,指的是“艺术和手工技巧”。技术一词用于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手工技巧。在现代教育研究中,经常有人提到“教育艺术”,“教学艺术”。从作为教育主体要素之一的教师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艺术”应该是高效率的教育方法,“教育的手工技巧”应该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使用教学工具的技能,主要是教学的技术手段,如教学媒体技术、教学系统技术,是教育中所采用的工具和设备,是有形的实体;也可以是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学实践的科学方法,如一种教学模式,系统方法等,是根据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经验开发的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教育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学。从20年代视听教学运动开始到60年代未教育技术形成,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三种教学方法即视听教学、程序教学、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实践与发展。1994年美国AECT出版《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中将教学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有很明确的结构:教育技术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研究任务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研究形态是理论和实践。定义将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作为教育技术领域五个范畴,也从宏观范围上提供了教育技术的五个分支领域: (1)设计领域:教学系统设计、讯息(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2)开发领域:印刷技术、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和综合(整合)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3)应用领域:媒体技术的应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和制度化、相关的规章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4)管理领域: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递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5)评价领域: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设计领域的第一项是教学系统设计,也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对教学设计特征的描述为:“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的系统;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应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地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论证、能实现与其功能的教与学的系统。”教学设计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设计“自60年代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

当今学术界对教学设计的界定,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差别。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说法:

一是“计划”说。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计划过程或系统规划。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他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二是“方法”说。把教学设计看作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而这种方法与过去的教学计划不同,其区别就在于“现在说的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三是“技术”说。鲍嵘在《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一文中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四是“方案”说。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这种观点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面,代表人物是乌美娜。五是“操作程序”说。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涉及教育技术领域每一个范畴,但它只能提供给教学实践的只是一种无形的技术方法,是教育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教育技术发展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四次革命”(最早由英国教育家阿什比(Ashby,E)提出)。这四次革命对应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即: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从直观教具到音像媒体;从程序教学到计算机教育系统;从计算机教育应用到信息化教育。利用口头语言技术、形体技术、语言文字技术、印刷技术、直观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这一时期的主要教学媒体是口语、文字、书籍、模型、标本、实物、图片、粉笔、黑板等称,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被称为传统教育技术。19世纪末期开始,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具有光、声、电等特性的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时期的教学媒体有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等,19世纪末是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时期,也是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在时间上的分界限线。现在提到的教育学设计,是指与现代教育相关的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是现代教育技术起步时期,在这一时期,幻灯机、电影机等媒体被引入教育领域,视觉教学运动开始兴起。教学设计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和科学家坚信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把教育实践推向新纪元并为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预想建立一门连接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学科,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并于1900年提出应发展一门“桥梁科学”,它的任务是建立一套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根据多次动物实验研究,总结了动物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并由此推导出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这些关于学习的原理为科学规划教学提供了依据,为教学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学还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20世纪30到40年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幻灯机、电影机、录音机等教学媒体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视听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家伊嘉·戴尔(Edgar Dale)撰写了《视听教学法》一书,提出了系统的视听学习理论。在这个阶段,由于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的需要,美国军队必须对士兵进行一定的培训以掌握先进武器中的技术。大量的从事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专家被应征入伍以便完成培训和提高教学质量,他们把心理学与视听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战时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正是教学设计的初步尝试。

(三)、20世纪50、60年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发展,程序教学迅速兴起,教学机器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程序教学达到高潮。电视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纷纷建立教育电视台,创办教育节目,一些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建立了闭路电视系统,并用该系统组织教学。电视的教育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地发展。二战后,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促使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也随之产生,60年代后期系统论等科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的形成。由于程序教学首次实现了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结合,所以程序教学被认为是最早的教学设计理论。

(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教育技术进入系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电视录像、卫星广播电视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一阶段,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也从原来的媒体特性的研究转向对媒体的系统开发和教育过程的系统化研究。

在这一时期,系统的教学设计活动在美国全面展开,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系统科学已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也已发展到系统方法应用阶段。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设计的思想逐步得到人们的注意。人们开始借助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全面地探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对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各种媒体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对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怎样才能优化教学全过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斯金纳提出应用操作强化学习理论来设计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他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在强化基础上的操作条件反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在这些反应中,不属于教学期望的行为不进行强化,而当教学所期望的反应一旦出现,便及时地给予强化,通过这一过程,教学所期望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教育技术进入网络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综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条件的确定必须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需求为依据。只有在明了学生学习该知识的过程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步骤和教学媒体。赖格卢特的精加工理论就是这样一个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这个理论要求教学设计者通过分析,将概念按照其重要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进行排列。教学先从大的、一般的内容开始,逐步集中于任务成分的细节和难点,然后又整合成一个较大的观念。通过这样的反复过程,学习者可以获得对这一知识的细致化的理解。这一理论综合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包括加涅和奥苏伯尔等人的思想。

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起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上。关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动灌输的对象。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学会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具有积极的自我控制、目标导向和反思性特点,通过在学习情境中的发现过程和精加工行为,学习者能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这种强调教学整体性、变化性的思想导致教学设计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变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子能力或任务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与特定教学情境相联系的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得与运用。

在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教育技术实践的每一次深入,就会有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出现,新的设计思想诞生。多样化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丰富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三、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中的地位。

1、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技术是以视听教学为开端,系统思想和程序教学的融入促使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完善,也促进了教学设计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是把系统思想和现实教学联系重要桥梁,是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教学设计思想出现以后,其特殊的理论地位和实践作用,促使人们对其特殊关注。如果抛除了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必将回到早期的视听教学领域或片面的媒体应用上。在教育技术的5个研究范畴中,教学设计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科学领域有最大理论贡献的一个范畴,突出表现在它构建了上百种适用于不同层次和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便于操作的、程序化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开发了诸多精细严密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技术,如学习内容和任务分析方法,教学方法和媒体选择的决策技术,并逐步形成一整套突出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决策和评价的理论体系。从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上看,教学设计是每项教学活动开始的第一步,它涉及到教育技术每个领域,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绩效,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

2、教学设计使用的设计思维和系统方法贯穿于整个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纵观教育技术发展过程,随着教育技术实践的深入,设计思维和系统方法逐渐成为了教育技术的核心思维和方法,与教学设计有关的思想逐渐成为了教育技术的灵魂。目前,单独抛开设计领域,教育技术中的其他领域也必须使用设计思维和系统方法,例如在教育技术的评价领域,广泛使用的形成性评价就是一个使用系统方法评价问题的过程;教育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也是系统方法具体应用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核心思维和核心方法——设计思维和系统方法,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必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学设计使用的设计思维和系统方法贯穿于整个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书目:

《教学设计》 鬲淑芳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 《教学系统设计》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教育技术》乌美娜

辽宁大学出版社

《教育技术学导论》尹俊华 庒榕霞 戴正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体验学习活动设计论文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体验学习活动设计论文

泸州星宇职业技术学校田梓辛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特点及当前教师培训的现状出发,依据体验学习理论,设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体验学习活动案例,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验学习

一、引言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对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标准》的颁布,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有幸参与了由祝智庭教授主编、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的编写工作。并于2006年1月和7月分别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江苏地区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以往参加过的多次培训,笔者深切体会到,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势必会造成培训质量和效益的下降,也达不到培训预期的目的。

二、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者群体,他们具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也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参加培训,是为了获得实际运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单纯地听一些理论的讲授。再者,从学习过程来看,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只有通过在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中观察、交流、研讨,或在亲身实践中加以理性化反思、分析,才能有效地将所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作为成人学习者,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适合于体验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

然而,目前的教师培训大多采用大规模的集中讲授方式,忽视了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培训的内容不够丰富,与参训学员的学习需求不相适应,知识陈旧,理论性太强,与实践脱节,对参训学员的教学实践帮助很少:其次,培训方式比较单

一、枯燥,与参训学员的学习特点相脱离,而培训教师通常一讲到底,缺少与学员互动和交流有研究表明,对于这种“专家说教式”的大班“输血型”的培训,83%的教师持反对的态度,所以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一点积极性都没有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往往不能“言传身教”,教授教育技术却不能灵活使用教育技术参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工作实际脱节、难于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般操作内容,这往往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许多看似追求高效益和高质量的“培训”活动,培训者往往没有安排受训教师参与培训过程因而,当前的教师培训在疏离了培训对象直接体验的同时,也弱化了他们作为培训活动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呼唤学生主体性的今天,教师在自身继续教育和培训中本应具有的主体性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导致了当前的教师培训耗资费时却事倍功半的状况。波斯纳(G,J,posner。1989)关于教师成长曾给出这样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从中可以看出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教师培训中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培训中都没有安排反思性的活动以上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培训效益和质量的低下。所以,为了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益和质量,我们势必要寻求一种适合教师群体的培训方式。

三、体验学习概述

什么叫做“体验”?在《辞海》中,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成“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心理学中,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那么何谓“体验学习”呢?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不断地观察、交流和反思,从而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美国著名学者DavidKo1b指出,体验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从具体的体验开始,然后对体验过程进行观察和反思,反思被抽象化为概念和普遍的原理,最后概念和普遍的原理被运用到新的情境当中检验这个循环的过程就是体验学习圈,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强调个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不是简单地主张在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而是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知识并进行一定的实践,而且还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与反思的过程来获得成长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可以将体验学习看作是“做中学”与“反思中学”的结合。因此,体验学习的引入将为教师培训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

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体验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根据上述体验学习理论,尤其是Kolb的体验学习圈,笔者在参与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江苏地区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材为祝智庭教授主编、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以下简称《培训教程》)过程中,亲身参加并总结实施了一些体验学习活动的案例,现与大家分享,也为培训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案例一:

游戏作为能大大调动学员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是本次培训的一个亮点。培训中,通过一个个小游戏,让学员亲身参与,进而感受培训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要学习的知识。在《培训教程》模块三《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的培训过程中,设计一个“过障碍”的游戏游戏需要三位学员参与,分别扮演三个角色:盲人、哑巴、瘸子,三个人要一起合作跨越事先设置好的障碍。在实际游戏的过程中,当遇到一个障碍时,瘸子向盲人描述障碍的形状以及应该怎样跨越,哑巴帮助行动不便的瘸子和盲人跨越有难度的障碍三个人在游戏中互相配合,用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别人,借助别人的优势来帮助自己,共同达到了游戏的目标——跨越障碍游戏带给学员欢笑并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游戏结束后,培训者马上引导学员切人本模块的主题——媒体的使用。很多学员都讲到,以前也接受过一些培训,培训者总讲“各种媒体应该组合使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但是总是没有什么感觉和体会,直到今天,才切身体会到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一样,只有将各种媒体组合起来使用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模块中,没有死板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实实在在的体验学习的例子,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感受培训内容,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

案例二:

同样是一个利用游戏来进行体验学习的例子:在《培训教程》模块六《教学实施计划设计》的培训过程中,设计一个“我说你画”的游戏,要求学员5~6个人一组,每组一幅图片,其中一个人负责解释这幅图片的内容,其他人根据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图片的内容,游戏要求学员在10分钟内完成游戏过程当中,所有负责解释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向同组内的其他教师解释图片的内容10分钟后,教师分别将自己画的内容与标准图片的内容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人画得完全正确。游戏结束后,培训者要求学员发表自己在游戏后的感想一位教师这样说,在过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他经常会因为一些学生不能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或者自己讲授的知识点而大发雷霆,认为学生很笨。经过游戏后,他才体会到尽管我们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已经设计得很完美,而且自己的讲授也已经很清晰,但是如果缺少了对实施环节的有效设计,没有考虑到各个学生的差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别,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他深有感触地说,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因为学生的不理解去责怪学生,而应该从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寻找原因,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样是一个很简单的体验学习的例子,可带给培训学员的却是理论说教所不能带来的深刻体会试想,哪一位体验过这项活动的培训学员还会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不理解而责怪学生呢?毕竟他们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种体验经历

案例三:

这次培训的另外一个重大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为教材编写者以及培训者相信,案例是体验的一种方式,也是体验学习活动开展的一种依托。在《培训教程》模块一《培训准备》的活动1《感受教育技术》中,提供了一个案例《马老师巧用DVD》,案例中展示了我国一座西部小城的马老师巧妙地利用DVD进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马老师时而利用DVD中的视频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而利用DVD中的课堂教学录像片段支持学生的学习,甚至有时利用录像中的学生活动,使DVD光盘中的学生成为她所教学生的“虚拟学伴”,开展双方的竞争学习。课后,马老师把DVD光盘看作是她反思、学习的支持工具。我们知道,培训的过程仅仅持续几天,要让学员在这短短几天内去体验真正的课堂教学,恐怕不易。所以,教材编写者及培训者认为,将案例这一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运用于培训当中,可以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课堂教学教师是教育情境中的实践工作者,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类似于医生和律师,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产生专业知识的一种途径就是经验性知识的积累,而教学案例提供了一种典型情境,将教师经验性知识外化,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就使得观摩案例、研究案例成为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手段所以,案例是经验性知识向专业知识转化的途径,在教师培训以及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培训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适时地使用体验学习的方式.更多地介入教师的实际经验.让学员在体验性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分析-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模版)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参加吉林省教育技术骨干培训者培训的教师进行了多维度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应用情况、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情况以及对未来教育技术培训的期望与建议。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培训

1调研方法

2009年1O一11月,共计8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吉林省省级教育技术骨干培训者培训,有73人通过ETA培训平台参与了ETA平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其中参与培训前后两次调查的教师有69人,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体育、化学、物理、生物政治、地理、历史、美术和信息技术共14个学科。问卷调研项目主要涉及教师对教学常用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实践情况、教师参加过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望及意见等相关问题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调查表明,40%的教师学习过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较多的是浏览网页、使用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教学资源和使用word或Excel等制作电子教案.而对网页制作和动态课件制作的相关软件则知之甚少.教师对具体技术软件的掌握程度不高,如图1。

同时,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课件种类和课件使用频度的调查表明,90%的教师写过教学设计方案,86%的教师制作过PowerPoint课件.45%的教师在教学中每月应用1—2课件,每月应用3次以上的教师占43%,还有12%从不使用课件进行教学。这说明。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仍需在实践中更全面和深入地挖掘。

2.2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

1/3的教师认为在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少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资源,1/5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1/5的教师觉得缺少准备时间和信息化教学知识。对于本次培训中的教学设计成果,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其不能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主要阻力是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障碍是学校设备的不完善。想要更加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完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夯实信息化教育基础。

下载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2通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2通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