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2014—2015)
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是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显得极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工作思路:
本年度学校计划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分层、细化各年级段的能力目标,系统、完善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总目标下的每一个阶段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学思路
1、明确一个目标。即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力目标的完成情况。能力目标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具有问题意识、规划与设计的能力、总结与交流的能力、调查与访问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2、改变以往整个学期以“主题、以活动”为主线的研究,变为以“培养研究能力、研究素质”为主线的模式上来。修改、完善去年的常态化教学思路,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以教授为主”为“以培养学生具有研究能力为主,以指导为主”,将课堂的重心从强调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转向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研究。
3、按照年级的不同细化能力目标,针对各年级特点提出深浅不一的完成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实际操作。
4、转变以往研究活动只能是小组共同完成的思路。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两三个人、或是小组共同完成。人数不限。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鼓励独立完成,或两三个人完成较大的调查研究。
5、改变以往将研究应具备的能力按年级段划分开的思路。保持研究过程的完整性、系统性,使学生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改变教学内容
1、结合以往的经验将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具备的能力目标分成几个单元,分步骤、分层次指导。
2、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小主题在每个单元的能力目标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研究。
(三)、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
1、逐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年级能力目标教材、教案、活动设计资料包等任课教师参考读物。本学年结束后力争出一些参考性较强的资源包。
2、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改进、总结,学期结束后整理出自己的教学资源包。
3、督促学生对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自己的研究档案。
三、规划思路:
1、能力目标是:具有问题意识、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按计划完成一件事的好习惯,能够持之以恒
3、能力目标是:总结与交流的能力、调查与访问的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他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不足,设法改进。
5、喜欢从事小研究,能够独立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6、活动名称:社会调查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调查研究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向小伙伴进行展示。
选题是:《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关于启动技术设计与创新教育实验研究的通知》(豫教综实【2014】000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规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行为,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特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这一新型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我们在遵循这一特性的同时,必须保证课程的严肃性、规范性与科学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认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结合当地及学生实际,根据课程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在此范围内,实施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如此,既能维护课程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组织机构
经研究,决定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为:办公室主任、教导主任、政教处主任以及七八九年级的全体教师。学校领导中由教导主任直接分管该项工作。
三、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目标包括:(一)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具有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与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活动的主要内容
1.课时集中安排与分散安排相结合的策略 科学合理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以弹性课时为原则,集中、分散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使学生在开放时空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对社会、自然、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2.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策略 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要求,同时也根据我校生源实际情况和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制订分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做到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3.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内容的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4.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的策略 结合实践活动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到校外社会活动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夏邑县实验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其内容及教学方法目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中。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个性和谐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结构时,作出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来的社会生存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我校特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
三、课程目标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校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2、课程内容上,我们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立志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出各自感兴趣的活动话题,归纳分类后投票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主课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确定各自的活动内容,自动生成了课题。活动思路为“自己确定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自己的所得所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服务、帮助、指导。
四、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3)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材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一)指定领域
所谓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身边的事做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开展“家乡的变革”“家乡特产”、“家乡名胜古迹”“家乡文化名人”及河流、家庭生活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⑴小组合作研究。学生按学习小组或经过调整组合成4——6人的课题小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尽其能,协作互补。⑵个人独立研究。一般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由学生根据已选定的课题,各自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信息,开展研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念后,再通过集体辩论,分享初步的成果,由此推动个体深化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的课题报告或论文。
各年级在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的基础上,要认真探索研究性学习在各年级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做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身边的环境、帮助村里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孤寡老人干家务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光荣院打扫卫生、清扫街道、开展“大手拉小手”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护社会环境,关心社区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有:
⑴自我服务劳动
中年级:学会洗手、洗脸、刷牙、洗脚、剪指甲;会穿脱衣服、系鞋带;会洗手帕、红领巾等小件物品;会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能整理自己的书包,在教师
指导下做好值日生等。
高年级: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学会洗衬衣、裤子等小件衣服;会使用针线钉钮扣,缝小手帕、沙袋等简单的布制品;能有条理地摆放课桌、凳,自觉打扫教室、学校卫生;能在教师
指导下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
⑵家务劳动
中年级:
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铺床、叠被、刷洗碗筷、扫地、倒垃圾等。
高年级:能主动地扫地、拖地、抹家具;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帮助家长摘菜、洗菜、淘米,在家长指导下,会做简单的饭菜;初步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了解收音机、电视机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能自己开、关这些电器。
⑶简单生产劳动
中年级:学会拉花、剪贴小动物、手提袋等简易作品的制作;指导学生认识花生、玉米、小麦、苹果等主要的农林作物和家兔、鸡、羊、牛等畜禽。
高年级:会使用刀、剪、尺等工具制作纸风车、五角星,会用橡皮泥或泥巴捏制泥鸭、小狗等作品;能利用易拉罐等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工艺品;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使用部分劳动工具学习花生、小麦、地瓜等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和复收;会使用简单工具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能给学校、家庭种植的花草浇水、除草、消灭害虫;能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采摘苹果、树种等采集活动;能对损坏的课桌登进行简单的维修;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学生饲养家兔等小动物,教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基地种植花草或花生等农林作物,搞好勤工俭学。
4、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是:⑴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⑵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⑷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⑸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3、(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级部主任、教研组长组成,负责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
组长:
副组长:组
员:
级部主任和教研组长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研组负责学生的活动指导工作。
组长:
组员:
教师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办法,专职教师上好每周统一时间课,兼职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上好学科整合课。专职教师要对兼职教师的学科整合课实施进行指导和协助。
4、课程实施
(1)课程安排:
一至六年级各班每周一课时,若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需要集中时间则临时调课。每学期各年级进行三到四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每个活动时间为一个月。其它时间为方法指导课。
(2)主题确定:利用省编海燕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挑选3个适合学生开展的主题3个,自主开发一个有地方特点的校本资源主题。
五、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评价将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高、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鼓励帮助学生为自己建立起全面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数据、撰写的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进行“写实性”地归档,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以使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2)教师评价:对教师的指导方法,课程资源开发进行评价并评奖,优秀资源编入校本资源包,推荐全校使用。
2013.8
第四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李老家乡第三初级中学
2015.4.28 学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依托学校的自身优势,开发以“国学教育书法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历史,走进历史,走进自然,在广阔的世界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过程,提倡自主,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实施措施
1、加大学习与培训力度,提高课程意识。
重视组织有关老师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意识,强化培训,使担任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操作要点
2、抓好课程实施 各教师认真制订好“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努力组织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过程中做到独立选题,自主活动,展开过程,尝试探究,重视交流,在活动过程中注重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积累。
3、加强课程管理
通过多种途经检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督促和帮助各教师真正落实,了解各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将平时了解与专题检查结合,督促教师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加强研究和交流
通过各种形式交流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经验,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动手能力。
三、组织分工
经研究,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领导组,由范东彪校长任组长,丁金钟主任、袁金超主任任副组长,成员:任春丽、蔡金花、袁永灿、李法兵。学校领导由丁金钟主任分管该项工作。
四、活动内容安排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本学年我校安排紧下综合实践活动。
1、中国书法艺术知多少
2、广播操活动
3、古诗文背诵
4、认识我们的学校
5、保护绿色家园
6、安全教育
7、拔河
8、小学生唱歌
陈堡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年级 活动板块 建议活动主题 实施要点 年段目标 三年级 人与自然 1.认识天气
2.校园绿化情况调查 ……
与科学、思品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1.通过调查、访问,走向田间地头,了解陈堡的特产,感受家乡农产品种植情况,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图书,学会给图书包上亮丽的书皮,整理书包和班级图书箱,维护班级图书的干净整洁,让浓浓的书香陪伴学生快乐成长。3.让队员们参与种植、浇水、修剪、收获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主人翁精神,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队员们在活动中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学习环保的知识与行动,提高环保意识。人与社会 1.走进陈堡特产 2.秋天的田野 ……
借助陈堡特产、地域展开。人与自我
1.我们都来爱护书 2.班级小主人 ……
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开学后与班级开门红活动结合。四年级 人与自然 1.千姿百态的桥 2.寻找春天
了解认知桥的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1.让学生了解桥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研究桥,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桥模型,在活动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通过寻找春天让学生发现美,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通过环保行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3.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人与社会
1.关注身边的垃圾 2.节水行动有你,有我 ……
环保教育,落实行动,节约用水,刻不容缓。人与自我 1.课间十分钟 2.班级图书角 ……
与班集体建设结合。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五年级 人与自然 1.我与蔬菜共成长 2.家乡水环境调查.……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了解蔬菜对于人类的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常吃蔬菜的好习惯。了解家乡水环境的变化。
1.通过参观蔬菜市场、蔬菜种植基地以及收集各种蔬菜的资料并进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让学生通过关心母亲,为母亲做事,来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或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3.关注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宣传节俭是美德的思想,倡导低碳生活,节约能源从我做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通过开展水环境调查,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增进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人与社会 1.感恩母亲
2.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
与校园安全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人与 自我 1.我们的零花钱 2.社区我的家 ……
与低碳环保教育、社区服务相结合。六年级 人与自然
1.我们需要新鲜空气 2.走进中国饮食文化 ……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实际烹饪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
1.通过调查空气污染的程度,让学生了解清新空气的重要 2.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提高综合分析、数据统计的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观察、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研究老年人的愿望与困难探讨出关爱老人的方式。在活动中感受到老年人为国家的建设和子孙后代付出了很多,尊重老人、关爱老人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通过采访老师、同学,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感受小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更加珍爱生活,感谢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情操。人与社会 1.关注留守老人 2.难忘小学生活 ……
采用调查、访问的形式了解老人们的生活。与元旦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相结合,人与 自我
1.网络生活你、我、他 2.你快乐吗?学生快乐指数调查 ……
关注生活,学会生活,从生活中感受智慧的力量。
三、课程实施 1.课程组织及职责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到位,学校建立领导小组、教研组等活动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教研组主要负责做好本组教师备课、上课和活动资料收集整理等活动。同时受领导小组领导,研究并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1)领导小组
成立以镇关工委相关领导为顾问、学校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相关条例,检查陈堡中心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实施。(2)教研组 组长:时来全
成员:朱雷云周淑华 金月琴 姚长梅 陈春生 唐月华袁有礼 2.课程管理
(1)活动基地建设:为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学生活动基地。学校校园内的绿化带、镇敬老院、陈堡镇高效农业园区、陈堡镇工业园区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舞台。
(2)活动主题选择: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中设置了三大活动板块,各年级每学年共有6个活动主题可供参考、实施。指导教师原则上每个板块的主题都要进入课堂,开展活动。为了尊重班级实际情况,指导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主题外,根据班级特殊情况,既可以在学校规划表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也可以自己开发主题,设计活动内容,但在实施前要上报教导处。
(3)活动实施要求:活动前,各个班级的负责老师制定指导计划及实施方案,并报于教研组。任课老师要根据课程的三个实施阶段,认真开展活动,教导处不定时进行检查。(4)学生活动成果:各班要注重对学生活动材料的收集与积累。具体方案实施的成果每月上交一次,教研组长收缴并检查。收集的资料包括:活动的影像资料(包括老师和学生的作品),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感悟、反思等写成的活动日记或小论文,小组活动记录表等。学校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室,以备活动资料的整理、收集、展示与学习。(5)教师活动考评:采用教师自我总结和教导处听课评课两结合。任课教师每月一次的优秀案例及活动总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指导情况,写出教学案例,总结经验。每一个月都要进行活动总结。学校将根据课时计划,每月定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课进行听课与评课。另外不定期地进行抽查。
(6)考评制度跟进:学校建立相应的课程考评制度,对在该课程中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奖励。
(7)资源开发并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每一个主题活动资料都要装订成册,供下一年活动参考使用。
3.课时安排:为了便于课程正常实施,学校每周安排2课时。
4.教师安排: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的兴趣和特长,配备了一支“兼职+特长”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兼职职教研员1名(朱雷云)。主要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协调、科研和校本培训工作并担任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名(周淑华金月琴 姚长梅 陈春生 唐月华 袁有礼)。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各阶段活动的规划和指导、活动小组行为的监督、活动安全的管理以及活动过程和成果的评价和管理。5.实施策略:
(1)制度先行,保障课程实施
学校对于课程实施在师资配备、考评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基本的课程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评。推动任课老师的专业发展,保障课程落实。
(2)课程资源积累——形成课程案例,增长专业智慧
每一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后,都要整理形成一个完成的案例,便于教师下次活动时参考与二次开发。案例内容可以包括活动背景、活动目标、主题确定、活动时间、活动年级、活动任务、活动准备、活动具体实施过程(确定主题、实施阶段、课题总结、成果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活动反思、附件:典型课例、活动照片、活动评价表表格、文本(计划、问卷调查表、访谈记录)、学生成果、活动体会(学生、教师、家长体会)等。
四、课程评价
1.对学生评价:建立以档案袋为主要依据,以星级评定为主要形式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按活动小组建立自己的活动档案袋,保存本小组活动所获得的主要资料。比如学生活动的照片、搜集的资料、体验日记、作品、调查报告等,提供给星级评定时参考、作为星级评定的主要依据。指导老师设计“星级”评价汇表。每次活动后,经过评议,会在评价汇表中给组员画上“星”作为奖励。
2.对教师评价: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其活动效果与质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强化对教师的评价,就是抓住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对教师的评价旨在调动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化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记录以及活动总结、活动成果的等。要求每位教师在期末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并进行课例展示,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予以落实,促使教师不断积累并擅长该案例主题的指导。
3.评价的注意事项:(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二0一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组建一支基本稳定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这学期倡导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将考虑如果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如《吸烟有无毒害》、《网络利与弊》、《了解身边的环境》等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的现象与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3.走进自然,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根据学校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五、工作思路:
(一)整体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本学期,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各年级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活动课程的认识。加强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让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集中培训、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相结合,以“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联系起来,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获得实践经验。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增强交流。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实现校内老师增强交流,本校与外校老师之间加强交流,吸取兄弟学校开展本课程的经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注重过程,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指导。本课程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等学习来开展。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的展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的研究,预设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注评价,深入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收集好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成果作品、反思日记、研究报告等,及时记录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开辟学生成果展示。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等栏地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小论文、小报告、小作品展示或展览。让教师、家长、学生都积极参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六)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因此可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七)具体活动内容: 1. 寻找春天 学做叶画
2.认识绿色食品 学做凉菜、水果拼盘,做饺子
3.小菜园 通过采访,实地察看,了解几种蔬菜和水果存在的主要问题,4.走进纸的王国 学简单的折纸、剪纸 5.零用钱的调查 调查 采访零用钱的去向
六、流程安排:
1、制订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讨论活动内容,订好学期活动计划。
2、召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培训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
3、按制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4、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5、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
6、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7、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工作。
8、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撰写专题总结。
七、活动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1)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3)逐步发展活动中规划与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设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简介
我校从2009年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至今已有3年。为了促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我们按照上级精神和课题实施方案、计划,认真开展了课题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研究任务。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学分认定方案》,各部门《管理职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专题辅导资料以及活动实施的实用表格等几个方面。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设计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
(1)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实施,促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3)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寻求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认真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课程实施的组织与措施
(1)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总方案和各学期实施计划,全面组织实施、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小组。主要分工是:教务处、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具体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活动组织、指导和实施工作。(3)各年级组成研究性学习学科评审小组(分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两个综合学科,由备课组推荐有经验的教师5—7人担任)。研究性学习开题论证和结题论证工作由学科评审小组进行评审,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和学生课题成绩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进行考核。(4)设置研究性学习专任教师
研究性学习专任教师首先做好一名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①负责对全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参与对全校、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②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辅导讲座,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指导工作。
③参加研究性学习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完成学校指定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等工作。协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资料和成绩学分认定情况上传网上的任务。
④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及时了解学生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课题组及时做好每次活动的记录,要求每个学生做好研究笔记,随时检查,并及时给予指导。
⑤指导学生课题组成员的互评和自评;和班主任一起负责学生课题组课程开题论证、实施过程、结题论证的评价,考核,评优等工作。⑥津贴。
教师工作量计算,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参与开题、结题论证、成果评优以及在校外参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提供详细活动资料,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务处认定课时。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由班主任考核,由政教处审核。所有评审材料和原始资料交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小组办公室复核,然后将考核评审结果公布。
3、课程设置
研究性学习: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每18课时为1学分,15个学分,总共270个课时。高一上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培训,从高一下期到高三上期共4个学期,每学期54课时,每学期完成一个课题计3个学分。每个学期原则上完成一个课题,并记入学生学分认定记载表。课时安排每周3课时,一节排上课表,其余2节集中或课外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通识培训:用一个学期18课时的时间,就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期末进行考核并记3个学分。
社会实践: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6个学分,每学年2个学分,每学年考核一次。学校可有计划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学生自行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时间一周,不少于60小时。①每年秋季开学时,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
②校内服务性劳动。如班级值周,参与学校管理,以行政班为单位开展日常劳动卫生工作等。
③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④社会调研、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调查。如市区交通安全问题调查,关于文明礼仪调查、家庭教育调查等。⑤开展常规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文艺晚会等。
⑥学生社团活动,参加1-2个校内学生会、团委会登记的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校广播室活动等)。一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一周或60个小时。
社区服务: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社区服务学校不统一安排时间,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期间的假日内进行。但工作必须达到10个以上工作日(每个工作日达到6小时以上),才能获得该学分。①做好人好事,维持公共秩序,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如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孤儿。开展助残帮困活动,到火车站、汽车站打扫卫生、协助车站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科普宣传、社区保洁等。②参加社会交通安全和法制教育义务宣传活动。
③参加志愿者活动。学校建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基地,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④参加管理服务(帮助环卫工人义务打扫城区卫生;到福利院打扫卫生)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
根据我校实际,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每组5-8人(不超过8人),设组长1人。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生比例,需要时与学生协商作适当调整,学生一般都在本班组建小组。特殊情况需跨班组建小组,需报告班主任并征得同意方可开展研究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除集体组织外,均由小组为单位实施,每小组不少于3人。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①培训教育。
对于指导教师、学生,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学校征求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教师学生通过校园网站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学习)
②选择课题。③制定计划,进行开题论证。④实施研究。⑤整理总结。⑥交流评价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①培训教育。②精心规划。③内容选择。④活动实施。⑤总结交流。⑥评价考核
(指导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进行开题论证;查阅资料;召开“聆听成长的声音”的主题班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特级教师卢伯友在进行数学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机器人的探究;学生在校外调查实践;结题答辩;研究性学习成果)
6、学分认定方案
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一个课题若有完整的研究程序(研究课题方案;研究过程记载;研究成果),且研究时间不少于54个课时,即可得3学分。(学生三年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的学分认定:6个学分
(1)按要求完成军训者即可得2个学分。
(2)校内传统活动、班级值周活动、校内劳动——三年内活动累计不少于一周时间即得2个学分
(3)社团活动、校内兼职、社会调查、其它活动——累计工作日不少于1周得2学分。
社区服务:可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行安排,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个学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1、研究性学习模式 “师生共同启动”模式
2、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文学科: 辉煌的慈利
关于《大长今》对高中生的影响 超级女声/快乐男生为什么这么火? 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彩色的西方节日„„ 社会学科:
争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 打工对社会的利与弊
加入WTO对本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开通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 „
自然学科: 沼气开发与利用)灶具的演变 生活垃圾及处理 远离白色污染 废旧电池与环境保护 慈利县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
(2)校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关于学校图书馆借书情况的调查 口香糖残渣的危害以及处理 中学生道德价值的重构 关于校服调查情况报告 使用IC卡的利与弊 关于校园卫生的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封闭式管理 „„
(3)学科内资源开发与利用
宋丹同学的《对慈利县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获省三等奖),从化学的角度针对慈利县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对慈利县水泥厂、氮肥厂的生产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文秘同学的《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吴鹏的《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姚忠胜的《怎样设计化学实验》等课题均来源于高
一、高二化学教材上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但从研究性学习成果上分析又高于教材,体现了学生对学科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导向是正确的,是积极有效的。
袁志平指导吕志勇的《城市绿化中大树进城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张新良指导龚昕的《从语文中来到语文中去》(获市一等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于慈利一中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调查与分析(附成果照片)体会数学的美与价值(附成果照片)双导管磨口玻璃塞的设计(附成果照片)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铜和硫酸反应探究
如何处理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学习天空图的制作 制作学校网站和班级网页
高中数学资源中错题归类与解析„„
3、分年级有侧重的进行研究性学习
高一的研究性学习基本知识培训明确要求掌握以课题研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基本方法。
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以课题研究为主,并结合社会实践、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未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高三上期必须全部完成。
4、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认识(1)几个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体会(“我们这一组一开始认为那一家的超市的价格最便宜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经过一番研究才发现很深奥,包含地理和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要考虑相当多的因素”;“走出了校园我们去了社会福利院,初来到这里还紧张兮兮的,过一会就和小朋友交谈起来,我们心理有点高兴,又有点伤心,高兴的是他们没有在意自己的不同,伤心的是他们的父母把他们抛弃”,“通过这次报告,我呼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福利院,献出自己的善意,温暖他们”)(2)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可以肯定的是选题是很成功的一步,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现代中学生心灵的撞击”;“做任何事情首要的是做好它,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收获,我相信你们不仅对留守儿童有了较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你们从中领悟到了道理,会更珍惜现在的一切”)
(3)一位我校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2007届284班的黎运阳同学(后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在进入大学以后给学弟学妹的体会中说: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如果做得得当的话会有一定作用的,所以我鼓励他们做研究性学习,而且是用心做,千万不要敷衍,同时学校要提供适当的指导。这是一个团队的工作,讲究的是团队精神,这在当今社会是很重要的,学校应该鼓励和奖励团队合作好的小组。”
四、小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谢谢大家!
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