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课程设计是《机械基础》课程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一般机械传动装置、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3、达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图册和规范等)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1、电动机的选择及运动参数的计算(包括计算电动机所需的功率,选择电动机,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2、V带的传动设计(确定V带的主要参数和尺寸);
3、齿轮传动的设计(确定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尺寸);
4、轴(低速轴)的设计(初估轴径、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
5、滚动轴承的选择及验算(低速轴);
6、键的选择及强度校核(低速轴);
7、联轴器的选择(低速轴);
8、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9、绘制零件的工作图和装配图
(1)绘制零件的工作图(最好用AutoCAD绘制)
①大齿轮的零件图
②低速轴的零件图
(2)减速器的装配图(高速轴画成齿轮轴)(可根据个人的能力决定是否用AutoCAD绘制)
注:零件的工作图包括:①尺寸的标注;②公差;③精度;④技术要求装配图包括:①尺寸标注 ②技术特性 ③零件编号
④编写零件明细表、标题栏。
10、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好用word编制打印)(1)目录(标题、页次);(2)设计题目:原始数据及工作条件,传动装置简图;
(3)设计计算:①要有详细的设计步骤,最后应有简短的结论 ②对所引用的计算公式和数据要标有来源-即参考书的编号和页次 ③为了清楚地说明计算内容,应附必要的插图 ;
(4)对设计后的评价(简要说明课程设计的体会,本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等);(5)参考文献资料(资料的编号、作者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
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及时了解有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3)认真计算和制图,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4)按预定计划循序完成任务。
三、学时分配
1、准备阶段(.10天)
(1)设计前详细研究和分析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明确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根据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确定一个较全面合理的设计方案。
(2)复习有关课程,参考有关资料,对所设计项目进行方案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2、设计计算阶段(10天)
3、绘图阶段(20天)
4、减速器的装配图(高速轴画成齿轮轴)(10天)
5、答辩或考察阶段(1天)
四、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所学相关课程的教材
(2)周开勤主编,机械零件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邱宣怀主编
《机械设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濮良贵主编
《机械设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吴宗泽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6)龚溎义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7)徐
灏主编
《机械设计手册》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五、几点说明
1、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与配合》、《机械基础》。
2、完成任务:设计计算说明书、大皮带轮零件图、大齿轮的零件图、低速轴的零件图和减速器的装配图各一份。
3、考核方式与要求:
(1)课程设计的成绩单独记分。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应以设计说明书、图样和在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为根据,参考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按四级记分制(优、良、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2)课程设计成绩计算方法:计算说明书占40%、零件图和装配图占40%、答辩占20%;(3)要求学生在答辩前应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叠好图样,装订好说明书;(4)通过答辩能进一步的把问题弄懂、弄透的目的,是学生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
4、考核内容:
(1)正确使用设计手册和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能力;
(2)根据机械传动装置的工作条件,对机械零部件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零件的尺寸的确定,及在综合考虑结构和工艺要求,确定零部件的结构和尺寸;
(3)正确选择设计零部件的材料和热处理工艺;(4)正确掌握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要求;
(5)正确掌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
(6)应用计算机文字处理能力及计算机绘图零部件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的步骤(1)设计准备
了解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工作条件、设计内容和步骤;通过查阅有关设计资料,参观实物或模型等,了解设计对象的性能、结构及工艺性;准备好设计需要资料、绘图工具;拟定设计计划等。(2)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和传动件等的设计
拟定和确定传动方案;选择电动机;传动比分配;计算各轴上的转速、功率和转矩;设计传动件;初算轴径;初选联轴器和滚动轴承。(3)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
绘制减速器装配草图;进行轴的结构设计和轴系部件设计;校核轴和键联接的强度以及滚动轴承的寿命;设计箱体和附件的结构。
认真设计草图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关键。草图也应该按正式图的比例画,而且作图的顺序要得当。画草图时应着重注意各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有些细部结构可先以简化画法画出。设计过程中应及时检查、及时修正,边绘图、边计算、边修改以免造成大的返工。(4)完成减速器装配工作图
加深减速器装配图;标注主要尺寸、配合、零件序号;编写标题栏、零件明细表及技术要求等。(5)绘制零件工作图
绘制零件的必要视图;标注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编写技术要求和标题栏等(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写明整个设计的主要计算和一些技术说明。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第一周 设计准备、总体设计计算、传动零件计算、装配草图设计 第二周 装配图设计
第三周 画装配图及零件图
第四周 整理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答辩
第二篇:《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曾用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制造大类各专业
前期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大类各专业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一般机械设计方面获得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得到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机械设备和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从事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基本知识。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简单工程实际问题的受力分析模型,能从简单的物体系统中选取分离体,正确地画出受力图;能较熟练地运用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对单个物体及简单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及计算;
2、掌握杆件在各种基本变形时的内力及内力图,掌握杆件变形时的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并能正确确定杆件危险截面;
3、掌握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设计计算方法,掌握正确选用、维护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对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受力分析的初步能力;
2、具有初步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3、具有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及后续的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1、绪论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2、构件与机构的静力分析
基本内容:力、力矩、力偶;静力学公理;平衡力系;约束;约束类型及约束反力;分离体和受力图;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
教学要求:
掌握力、力矩、力偶、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的基本概念,能熟练计算力矩、力偶矩及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掌握常见约束的性质,能从简单的物体系统中选取分离体,正确地画出其受力图;掌握平面一般力系及特殊力系的平衡条件,能熟练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及简单物系的平衡问题;
了解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3、杆件的变形及强度计算
基本内容:变形固体基本假设;杆件变形基本形式;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内力;应力;截面法求轴力;材料的力学性能:低碳钢的拉伸实验,材料的强度指标与塑性指标,冷作硬化,其它材料拉(压)试验结果;强度条件及强度计算;杆件的变形计算;虎克定理。
教学要求: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了解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掌握用截面法求轴力并画出轴力图;掌握杆件拉伸和压缩时的应力并能进行简单的强度计算。
4、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基本内容:平面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教学要求:理解构件自由度、约束和运动副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运动副和高副的一般表示方法;能读懂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掌握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公式,会判断其运动是否确定;能正确识别平面机构运动简图中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5、平面连杆机构
基本内容: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应用;铰链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铰链四杆机构的传动特性;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实例;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应用;掌握四杆机构的传动特性和曲柄存在条件;了解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
6、凸轮机构
基本内容: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按已知运动规律绘制平面凸轮轮廓;凸轮机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简谐运动规律的特点及位移线图的绘制方法;掌握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图解法设计方法;了解选择滚子半径的原则、压力角与自锁的关系及基圆半径对压力角的影响等。
7、其它常用机构
基本内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螺旋传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
教学要求: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螺旋传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传动特点及应用。
8、带传动与链传动
基本内容:带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V带传动的设计;带传动的张紧、使用和维护;链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链传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滚子链传动的设计;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维护。
教学要求:了解带传动的类型、特点、作用,带传动的张紧、选用和维护方法;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和应力分析、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原因及二者间的区别;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计算准则和V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常见链条和链轮的结构形式,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维护方法;掌握链传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理解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
9、平面齿轮传动
基本内容:平面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渐开线的形成及其性质;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性;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和根切现象;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齿轮的材料及热处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斜齿圆柱齿轮的齿廓形成特点;斜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渐开线特性及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性;掌握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主要参数和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掌握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受力分析,齿轮传动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准则,掌握齿轮强度计算公式的应用;了解变位齿轮的概念。
10、空间齿轮传动
基本内容:直齿锥齿轮的啮合特点;直齿锥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直齿锥齿轮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参数及尺寸计算;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材料选择、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直齿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的特点、应用及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理解热平衡计算的原理及散热方法;对蜗杆、蜗轮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作一般了解。
11、轮系
基本内容:轮系的分类与应用;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轮系的应用;减速器的结构和选用。
教学要求:了解轮系的分类方法,能识别轮系的类型;掌握定轴轮系、简单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和转向的判定方法;了解减速器的类型、结构及其选用方法。
12、轴
基本内容:轴的类型及常用材料;轴的扭转变形及强度计算;轴的弯曲变形及强度计算;轴的弯扭组合强度计算,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校核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轴的类型、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方法;掌握圆轴扭转变形、弯曲变形及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方法;掌握圆轴的设计计算方法、结构设计方法及校核计算方法;了解轴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的计算。
13、联接
基本内容: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销联接;联轴器、离合器。
教学要求:
掌握螺纹的类型及主要参数;了解螺纹联接的类型、特点、结构、应用场合及预紧和防松措施;掌握剪切和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方法;掌握螺栓联接的受力分析、失效形式、强度计算;掌握键联接、花键联接、销联接的基本知识;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功用、结构和特点,能正确选用。
14、轴承
基本内容:滑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及特点;轴瓦的材料与结构;滑动轴承的润滑;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滚动轴承的类型及特点,滚动轴承的代号;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滚动轴承的疲劳寿命计算和静强度计算。
教学要求:了解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掌握非液体滑动轴承的计算方法;掌握按工作条件选择滚动轴承的型号和进行寿命计算;掌握滚动轴承组合设计方法,正确设计滚动轴承轴系部件的结构;了解轴承的润滑方式和润滑装置。
15、机械设计综述
基本内容:机械的设计要求和一般设计步骤;传动方案的拟定;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法的选择;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
教学要求:
理解机械的设计要求和一般设计步骤;了解传动方案的拟定及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法的选择,熟悉一般的结构工艺性要求;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及其意义;了解摩擦、磨损的概念及润滑、密封方法。
16、计算机辅助设计
基本内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原理,机械设计手册(软件版)。
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原理,初步掌握设计手册软件版的使用方法。
(二)实践教学
要求:通过实验及实训,培养学生认识机械与分析机械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拆卸、测绘、装配、上机模拟等实践活动真正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与具体结构。要求教师认真准备实验器材,学生独立或协同操作完成实验及实训项目,并按要求完成实验(训)报告。
选做2-4个实验。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定
3、传动装置的拆装与结构分析
在本课程下半段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业,以机械传动设计为主,题目可选择较成熟的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也可选择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课题。
五、学时分配建议
1、理论教学学时分配
序号
理论教学提要
必讲/选讲
参考学时
绪论
必讲
构件与机构的静力分析
必讲
杆件的变形及强度计算
必讲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必讲
平面连杆机构
必讲
凸轮机构
必讲
其它常用机构
必讲
带传动与链传动
必讲
平面齿轮传动
必讲
空间齿轮传动
必讲
轮系
必讲
轴
必讲
联接
必讲
轴承
必讲
合计
1982、实践教学学时分配
序号
实践课题(项目)
必做/选做
参考学时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选做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定
必做
传动装置的拆装与结构分析
选做
合计
六、教学方法
1、各章内容的结构和应用部分,应尽可能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幻灯、录像、课件等形象化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本课程分成两个学期进行教学。
七、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每学期布置作业5-8次。
2、期末考试可以采取开卷方式,也可以采取闭卷方式。
3、期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含实验)占40%。
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金潇明.机械基础.湖南科技出版社
第三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0790学
时:
27学时
学
分:1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适用专业:机械类、非机械类和近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机构的类型、正确地对机构的运动和受力进行分析和计算,让学生对机构设计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3、训练学生收集和运用设计资料以及计算、制图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编制计算机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计算来解决机构设计问题的基本技能。
课程设计教学的任务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构为题目,根据已知机械的工作要求,对机构进行选型与组合,设计出几种机构方案,并对其加以比较和确定,然后对所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确定出最优的机构参数,绘制机构运动性能曲线。
二、课程设计时间:1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在机械原理课程进行中或完成后集中进行的教学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每个学生都应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拟定设计计划,保证设计进度、设计质量,按时完成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提倡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工作。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反对不求甚解,这样才能确保课程设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并在设计思想、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提高。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步骤:
(l)设计准备 认真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条件、内容和步骤,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图纸,复习有关课程知识;准备设计所需的工具和用具,拟定设计计划。
(2)机构方案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绘制各种方案的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研究运动形式的变换与联接,并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比较,绘制出传动系统示意图。
(3)机构运动设计 对所选定的机构方案进行运动综合,要求既满足机械的用途、功能和工艺要求,又满足机构原动计运动规律及机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要求,并将机构运动简图、速度图和加速度图以及相应的运动线图画在图纸上。
(4)机构动力设计 在机构的运动设计基础上,根据各构件的质量及转动惯量确定机构的惯性力、惯性力偶矩、各位置的运动副反力及应加于原动件上的平衡力矩,绘制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线图,以便清楚地了解在一个运动循环中,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情况。
(5)整理说明书 将课程设计的有关内容和设计体会以文字形式编写成说明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1号图纸,完成规定的设计内容,并书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答辩要求如下:
2、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经过一段集中时间的课程设计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以及对课程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学生应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答辩过程也可以融入课程设计过程中,随时对设计的某一环节提出有关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3、成绩评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相对机械原课程考试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创新性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课程设计的成绩等级。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任何一部新的机械都要经过设计、研制、生产和使用等四个阶段,其中设计阶段通常分为机构运动设计和结构设计,机构运动设计是根据机械的设计任务和要求,拟定机械中各机构的方案,利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对该机构方案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从而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经济可靠、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优异的机构。而结构设计则是根据机械中各构件 的工况和失效形式,选择合理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绘制具体零件的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图。经过审批投入试制,通过试验考证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因此,机构结构设计是机构运动设计后所进行的设计阶段,是把具有发明创造性的机构方案设计转化为实际应用机械的具休实施设计阶段,而机构方案设计是机构运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运动设计正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分为图解法和解析法两大类:
1、图解法
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中的基本关系式,用图解的方法将其结果确定出来,并清晰地以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纸上,具有直观、定性简单、检查解析的正确性方便的特点,尤其在解决简单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时更为方便。图解法进行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工程图算能力,要求计算准确、作图精确,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解析法
运用求解方程式的方法求解未知量,计算精度高,并可借助计算机,避免大量重复人工劳动,可以迅速得到结果,能够看到全貌。用解析法进行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图解法和解析法各有优点,互为补充,两种方法并重。工程实际要求学生(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应熟练地掌握这两种方法。
五、课程设计的参考软件:
C语言,FORTRAN,QBASIC等
六、课程设计的实验内容
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解析法内容的程序设计,计算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平衡力矩的结果并绘制出曲线。
七、微机实验室安排 上机全部集中在机械学院CAD中心完成(现有微机180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安排上机学时15小时。
八、课程设计报告
收集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工作关系到课程设计的成败,通过这项工作,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主要内容有:
1、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学生证明自己设计正确合理并供有关人员参考的文件,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说明书也是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逐步形成,课程设计结束时,再作必要的补充和整理。而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视设计任务而定,大致包括:(1)设计题目(包括设计条件和要求)。(2)机构运动简图或设计方案的确定。(3)全部原始数据。
(4)完成设计所用方法及其原理的简要说明。
(5)建立设计所需的数学模型并列出必要的计算公式、计算过程及说明,写出设计计算结果。
(6)绘出计算机程序框图,写出自编的程序。若调用其他子程序.应写出子程序名,并自编出主程序。
(7)用表格列出计算结果并画出主要曲线图。
(8)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写出课程设计的收获和体会。(9)列出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2、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要求:
(1)说明书应该用钢笔或油笔写在 16开纸上,要求步骤清楚、叙述简明、文句通顺、书写端正。
(2)对每一自成单元的内容,都应有大小标题,使其醒目突出。(3)对所用公式和数据,应标明来源——参考资料的编号和页次。(4)说明书应加上封面装订成册。
九、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安子军.机械原理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四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500014建议课时数:1周学分:1学分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动基础》
《整车维护》《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总装与调试》《汽车维修质量检验》
《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在学过《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 《 液压与气动基础》等课程之后,进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全面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这是一次全面、综合实践性很强的模仿设计工作的练习和考核。
2.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五年制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能计算选择电机,确定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功率,转速,转矩,对传动件(轴、齿轮)设计计算,装配图设计和绘制,零件工作图设计、绘制,能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1.设计内容:设计一级变速箱。
2.时间安排:①1设计计算:1天
②绘制总装图草图:2天
③绘制正式总装图:2天
④编写说明书:1天
⑤答辩:1天
(上述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情况适当调整详细的设计时间进度。)
3.设计要求:①绘制总装图一张;A2
②绘制零件图若干张(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确定);A3
③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本(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
四、成绩考核
1、平时表现(包括纪律遵守情况、设计态度情况等)占20%
2、图纸质量和说明书质量占50%
3、答辩成绩占30%。
注:
1、课程设计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2、对于抄袭他人成果、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和答辩不合格者,课程设计成绩为不合格。
五、教学建议
1、课题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所学专业,并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学生可分组进行,每组6—8人,每组课题要有区别,每组配1名指导老师,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从设计方案的构思、零件材料的选择、工艺设计计算、画图,到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各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3、每组要配备一套《机械设计手册》,《减速机设计指导书》等参考资料。2
第五篇:材料成型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成型基础课程设计 学 分:2 总 学 时:2 周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先修课程:材料成型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是学完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课及有关机类课程后,所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对具体机械零件的制造过程进行综合的工艺设计。
其目的在于:
1、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设计简单零件的工艺图和工艺规程的能力。
2、通过综合工艺设计对机械制造的全过程有完整的了解。尤其是各工序,毛坯(如铸、锻、焊)制造、热处理及机械加工之间联系和影响。
3、培养学生熟悉运用有关手册,标准图表的技术资料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计算机绘图、运算和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任务: 铸造:
1.铸造工艺草图 1张
2.铸造工艺图 1张 3.铸件图 1张 4.铸造工艺卡 1份 5.热处理工艺卡片 1份 6.工艺设计说明书 1份
锻造:
1.锻件草图 1张
2.锻件图 1张
3.锻造工艺卡 1份
4.热处理工艺卡片 1份
5.工艺设计说明书
1份
焊接:
1.焊接工艺草图 1张 2.焊接工艺图 1张 3.补绘部件图 1张
4.焊接工艺卡片 1份 5.装配工艺过程卡片 1份 6.热处理工艺卡片 1份 7.工艺设计说明书 1份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工艺图或毛坯图的绘制,除用计算机绘制外,还要用手工按比例绘制草图;
2、工艺图和毛坯均采用A4纸打印;
3、所编工艺应有热处理部分和机械加工校核;
4、学生除在机房上机使用“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外,还需要查阅有关手册等参考资料在教室进行设计。
三、教学内容:
1、铸造
1)铸造结构工艺性分析; 2)工艺方案的确定 a、铸造方法的选择
b、造型及制芯方法的选择 c、浇注位置的选择 d、分型面的选择
e、砂箱中铸件的数量及其排列; 3)工艺参数的选择 a、加工余量的确定 b、起模斜度的确定 c、铸造圆角 d、收缩率 e、其它参数 4)型芯设计、5)浇注系统的设计 6)冒口系统的设计
7)绘制铸造工艺图(手工按比例绘制和计算机绘制)8)绘制铸件图
9)填写铸造工艺卡
10)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2、锻造
1)结构工艺性分析 2)锻造缺陷及措施 3)绘制锻件图
4)确定毛坯的重量如尺寸
5)确定变形过程锻造温度范围和锻造设备 6)填写锻造工艺卡
7)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3、焊接
1)工艺性分析 2)选择焊接方法
3)选择焊接接头(列表)4)选择焊接材料及工艺参数 5)补绘焊接部件图 6)填写装焊过程卡 7)填写焊接工艺卡(每一种接头一个焊接工艺卡)8)焊接设备及参数选择
9)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4、热处理
1)热处理安排原则及工序安排(如预先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的安排)2)确定热处理位置(确定工艺路线中热处理的位置)3)确定热处理方法,查询热处理代号 4)热处理缺陷分析 5)确定热处理参数
6)绘制热处理工艺曲线 7)选择热处理设备与工具 8)填写热处理工艺卡 9)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四、教学参考书:
1.胡城立、朱敏主编.材料成型基础.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丁殿忠.金属工艺学课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沈其文主编.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王俊昌、王荣声主编.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Ⅱ.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李弘英等.铸造工艺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 6.李魁盛主编.铸造工艺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7.张志文.锻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8.任福东主编.热加工工艺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9.姜奎华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五、说明:
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并经指导老师签字后,在规定的日期进行答辩。1)根据设计的工艺文件、图样和说明书质量; 2)答辩时回答问题的情况;
3)平时的工作态度、独立工作能力;
这三方面的表现,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设计成绩记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